(完整版)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合集下载

第6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优质课件

第6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优质课件

中原地区相继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 周五朝
南方分别存在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 南平、后蜀、南唐九个政权, 山西的北汉
唐朝藩镇割据状态的继续和发展
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
安史之乱是一场地方节度使发动的 对中央政权的叛乱, 叛乱集团代表 分裂割据的势力, 对人民来说是一 场大灾难。
.
想一想:唐朝由盛转 衰的原因是什么?
(1)唐玄宗不理政事, 沉湎酒色; (2)统治集团腐败, 宦官作乱; (3)安史之乱对唐朝的打击;等等。
.

唐玄宗后期,宦官高力士受宠,四方奏章 都要先经过高力士审阅,政事一般由高力
官 士处理,大事才送皇帝裁决。安史之乱时,

宦官李辅国开始掌握禁军。后来,宦官的 权力越来越大: 国策的制定、朝臣的任免、
权 皇帝的废立,几乎都由宦官把持。宦官专 政加深了唐后期政治的黑暗,削弱了唐朝
的统治力量,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唐朝后期, 朝中宦官专权, 腐朽贪婪。

(2)地方藩镇割据, 对百姓残酷压榨,
因 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3)土地兼并严重。
.
起止时间: 874年——884年7月 地点: 河南濮阳 领导人: 王仙芝——黄巢 口号: “天补均平大将军” 规模: 建立政权: 结果: 影响:
.
想一想:起义军提出“均平”的 口号,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均平”的口号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 强烈要求以及减免赋税的迫切愿望, 受 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陈胜、吴广起义;绿林起义;赤眉起义; 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等。
.
(1)经历大规模农民战争扫荡之后, 唐朝已经名存实亡。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学案含背记清单)参考答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学案含背记清单)参考答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参考答案【学习任务一:安史之乱】1.(1)唐玄宗(2)节度使(3)外重内轻2.安禄山;史思明3.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②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③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学习任务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2.朱温;后梁【学习任务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藩镇割据2.统一一、单选题1.【答案】B【详解】根据诗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句“忆昔”反映的是开元盛世,诗句“垂老别”反映的是安史之乱爆发后人民遭受的灾难与统治者的残酷。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B项正确;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黄巢起义是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藩镇割据是唐朝中期以后的地方形势,不是材料所述两首诗句的转折点,排除D项。

故选B项。

2.【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表格可知,755年后,人口急剧下降。

结合所学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人口急剧减少,A项正确;五代十国的出现是在唐朝灭亡后,排除B项;黄巢起义发生在878年至884年,排除C项;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结束于北宋的建立,排除D项。

故选A项。

3.【答案】D【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腐朽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D项正确;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王朝,但没有推翻唐王朝,排除A项;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了藩镇据局面,排除B项;安史之乱发生在公元755年到763年,比黄巢起义早上百年,排除C项。

(完整word版)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说课稿

(完整word版)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说课稿

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内容选自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

我将从以下7 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为了有效组织并实施教学,我对本课内容作出如下分析该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五课,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本课通过“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三个子目,讲述了盛唐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直下并最终走向灭亡的过程。

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看,安史之乱是盛唐的转折点,开始了藩镇割据的局面.黄巢起义给了唐朝致命一击,使藩镇割据逐渐形成。

唐朝灭亡后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主题定位为:盛唐的衰亡。

根据教学主题,我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个子目“盛极而衰”、“衰极而亡”、“亡后格局"。

二、学情分析:奥苏伯尔:“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某普通初中初一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状况看,通过之前学习的积累,他们对唐朝基本概况有所了解,但不能系统地认识唐朝灭亡的经过及带来的影响.因而我在授课过程中将以历史人物为点,时间为线,故事为面的形式并结合多媒体资料将本课内容串联起来,力求将这一段历史更直观系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另外,从学生的思维特征分析,初一学生处于心理学上“形式运算阶段”拥有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但还不能对历史事件有全面与深入的认识。

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中将对一些重要问题组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思考问题。

三、教学目标: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要求,我把三维目标进行整合,定为以下三点:1、通过播放视频和故事讲述,学生直观地掌握唐朝走向衰亡的基本历史情况。

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从755年-763年,唐政府历时 八年才平定了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宦官专权 第一阶段
批阅奏折
别以为你是当朝宰相,你 呈上来的奏折还得让我批 准呢!
高力士
藩镇割据
1.藩镇割据的概念
2. 藩镇的割据性
1.自行委派官吏。 2.不向中央交赋税。 3.军队不听中央调动。
4.节度使职位传子或传部将。
2.五代十国的更迭于分立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 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 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 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 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的发展 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 然趋势。
琵琶的情景
当堂检测 D
D
C.安史之乱的灾难 D.唐朝灭亡
C
D
D
C
开元初:勤于政事,重用人才,虚心纳谏;开创了开元盛 世的局面。 开元末:贪图享乐,不理政事,任用奸臣;导致了安史之 乱的爆发,唐朝由盛转衰。
(2)唐玄宗所作所为带来的不同结果 给我们什么启迪?
亲贤臣,远小人,则政治清明,社会稳 定,经济繁荣。反之,则政治腐败,社 会动荡,王朝衰亡。
杨国忠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总结: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唐玄宗宠妃杨玉环
西施、貂蝉、王昭君、 杨玉环 。 闭月、羞花、沉鱼、 落雁
明皇幸蜀图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 途中士兵拒绝前行,迫使玄宗赐杨贵妃自缢。 后来,在大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努力之下,唐 朝借助回纥兵平定了安适之乱。图为《明皇幸 蜀图》。
951——960年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营州(今辽宁朝阳)人,自小随母 在突厥部族生活。开元初年,其族破 落离散,逃离突厥,从此即冒姓安氏, 名禄山。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 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 祸首之一。
安禄山 .
突厥人,与安禄山同乡里, 受安禄山提拔,官至平卢 军事。安禄山擅长于政治 而史思明擅长于军事,使 他成为安禄山重要的助手。
你来想想,你来试试!
旁白:唐玄宗统治 (前/后)期 旁白:某日上午 点,在朝堂上
地方官呈报: “禀皇上,近日黄河地区出现蝗灾,可如何是好?”
唐玄宗:“
。”
.
7
安史之乱的背景:
唐朝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置军事重镇,称为藩镇,长官叫节度使。节 度使权力极大,不仅掌握庞大的军队,而且兼管辖区的行政和财政。
,唐朝从此日趋衰落。历史上把这一叛乱称为(C )
• A.大泽乡起义 B.隋末农民大起义
• C.安史之乱
D.唐末农民大起义
• 2.唐末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下列人
物曾领导唐末农民起义的是(B )
• A.张角 B.黄巢 C.安禄山 D.史思明
.
23
.
24
希望大家今后安居乐业。”
失败。
但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
12
第二篇章
唐朝衰亡
.
13
唐朝灭亡
唐朝被农民军的叛将、唐的
节度使朱温所灭。
907年,废哀帝,改国号梁, 史称后梁。至此,唐王朝灭亡。中 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朱温(852年-912年)
.
14
第三篇章
五代十国
.
15
五代十国
.
16
后梁帝国 后唐帝国 后晋帝国 后汉帝国 后周帝国

第0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第0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第0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一、安史之乱1.背景:①【内忧外患】: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
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②【外重内轻】: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③【重兵在握】: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爆发: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于755年发动叛乱。

3.影响: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②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③安史之乱后逐
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沉重的打击。

2.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唐朝灭亡后,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在于唐朝藩镇割据。

2.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手握重
兵的武将。

3.五代十国虽然是一个政权分立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原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 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藩镇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 央已无力控制;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 年的灾荒。
(2)领导者:黄巢。 (3)过程: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4)影响: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875年黄巢在山东率众起 义,席卷大半个中国严重 冲击了唐朝已衰弱不堪的 统治
五代简表
政权
后梁 后唐
创建者
朱温 李存勖
年代
907-923 923-937
都城
开封 洛阳
后晋
后汉 后周
石敬瑭
刘知远 郭威
936-947
947-951 951-960
开封
开封 开封
呜呼!世道衰,人伦坏,而亲疏之理反其常。干戈 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开平、显德五十年间,天下 五代,而实八姓。 ——欧阳修《新五代史· 义儿传》
黄 巢 流 动 作 战 路 线 图
907年,节度使朱温灭唐, 建立梁朝,史称“后梁”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唐朝灭亡后,全国出现了怎样的政局?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 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 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 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 十国”。
吴 南唐 吴越 闽 楚 南汉 南平 北汉
马殷 刘隐、刘岩 高季兴 刘崇
北汉
五代十国这一政局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五代十国的政局有何影响?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 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知识拓展
周世宗改革
后周的第二个皇帝周世宗,具有宏大志向 ,即位后大力扭转混乱局面,实行一系列 改革措施: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 政效率,修订法律;经济上注重发展生产 ,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整编 中央禁军,削弱地方兵权。他率军南征北 战,决心统一全国,但身患急病,39岁就 去世了。周世宗的改革使后周强大起来, 为此后北宋的统一打下基础。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
3、安史之乱影响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 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 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 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 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 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材 料 研 读: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 ,千里萧条”。杜甫诗《无家别》中 有“寂寞天宝后,圆庐但蒿藜。我里 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 有? 一二老寡妻”之句。
作用: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打击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882年,起义军大将朱温 叛变。883年,义军退出 长安。884年兵败被杀。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飒飒西风满园栽, 蕊寒霜冷蝶难来, 它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菊花诗》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黄巢起义入长安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天宝十节度使分布图
边镇兵:49万 中央军:9万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
唐玄宗统治前、后期作为对比表
统治前期 统治后期 崇尚节俭 日益骄奢 任用贤相姚崇宋璟 任用奸相李林甫杨国忠 励精图治 不理政事杨贵妃 整顿吏治 朝政腐败

安史之乱与唐朝中后期的衰落

安史之乱与唐朝中后期的衰落

安史之乱与唐朝中后期的衰落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王朝之一,然而,安史之乱却成为了唐朝中后期的一大转折点,导致了其逐渐衰落的局面。

安史之乱的爆发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一场规模宏大的叛乱,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

这场叛乱在公元755年爆发,造成了长达数十年的动荡和战乱。

安史之乱的爆发,削弱了唐朝的国力,动摇了王朝的根基。

影响唐朝中后期的衰落
安史之乱给唐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叛乱导致了大量人口的死亡和财富的破坏,使得唐朝的统治者们陷入内忧外患之中。

政府的腐败加剧,社会秩序混乱,这一系列问题使得唐朝逐渐失去了昔日的繁荣和强大。

唐朝中后期的挣扎与收拾
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虽然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但也展现出了一定的挣扎与收拾能力。

一些善于治国的君主和官员通过改革措施,试图挽回唐朝的衰落局面。

然而,由于安史之乱带来的影响过于深远,唐朝的中后期仍然难以恢复昔日的繁荣。

安史之乱成为了唐朝中后期衰落的重要标志,这场叛乱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唐朝在安史之乱后还曾有一些兴起,但整体而言,这场叛乱加速了唐朝的式微,为后来的政治变革和局势动荡埋下了伏笔。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的一次惨痛教训,对王朝的衰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中后期的挣扎与收拾,虽有一些努力,却无法彻底扭转局面。

安史之乱的余波持续影响着唐朝的命运,为后来的历史走向埋下了隐患。

安史之乱唐朝的内乱与衰落

安史之乱唐朝的内乱与衰落

安史之乱唐朝的内乱与衰落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但其后期却因为安史之乱而面临巨大的内乱和衰落。

本文将探讨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以及导致唐朝衰落的其他因素。

一、安史之乱的爆发安史之乱爆发于755年,是唐朝最严重的内乱之一。

此时,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位篡位者联手起兵,对抗唐朝政权。

受困于腐败和内外压力的唐朝无法有效对抗反叛势力,最终导致了叛乱的爆发。

二、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1. 人民生活的破坏:安史之乱引发了长达八年的战争,战乱导致了大量的人口死亡、家园破碎和农田荒芜,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2. 政治体制的崩溃:安史之乱使得唐朝政权陷入混乱,皇帝的威信受到了严重动摇,丞相杨国忠的背叛更是让政治权威受到了严重打击。

3. 社会经济的动荡:战乱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动荡,商业活动减少,税收的收入大幅下降,国家财政陷入困境。

三、导致唐朝衰落的其他因素除安史之乱外,唐朝内部及外部的一系列因素也对唐朝的衰落起到了重要作用。

1. 腐败与官僚主义:唐朝末期,官僚主义和腐败盛行,官员贪污腐化,以权谋私,严重损害了国家的治理能力和人民的利益。

2. 内外夹击的压力:除了安史之乱,唐朝还面临来自北方的外敌威胁,如回纥、契丹等。

这些外部压力加剧了唐朝的困境。

3. 分封制度的弊端:唐朝采用了分封制度,导致地方豪强割据,中央政权的控制力减弱,加剧了国家的分裂和内乱。

4. 经济结构的倒退:唐朝后期,农业生产逐渐衰退,粮食供应紧张,而一些贵族和地主则依赖商业和土地经营,加剧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

综上所述,安史之乱是唐朝内乱和衰落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对唐朝政权、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然而,除了安史之乱外,唐朝内部腐败、外部压力、分封制度以及经济结构等一系列因素也导致了唐朝的衰落。

唐朝的内乱和衰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安史之乱是对唐朝统治的重大挑战,虽然唐朝后期已经存在一些内部问题,但安史之乱可以说是唐朝直接走向衰亡的事件,它的影响在唐朝统治的后期依然能够感受到。

下面我们将逐步探究安史之乱和它对唐朝的衰亡产生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起因唐朝是世界闻名的大唐王朝,到了唐朝的中期,其领土面积达到了历史最高峰。

唐朝的统治者兼宰相李世民开创了一个独特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的新时代,被誉为太平盛世。

但是到了唐朝中后期,唐朝面临了严重的政治腐败、经济衰败和社会动乱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被外族势力利用,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安史之乱的具体起因和过程十分复杂,但大致可归纳为五个方面:1.政治腐败。

安史之乱的爆发与唐朝政治腐败密不可分。

唐朝后期,贵族富商贪污腐败现象愈演愈烈,官员贪污腐败,群众怨声载道,社会秩序逐渐动荡,很多士兵长期未得到应有的待遇,往往需要自己出钱买兵器、买马、买盔甲,也导致了士兵的士气急剧下降。

2.经济衰败。

唐朝后期,由于外族的不断入侵和贸易不畅,唐朝的经济变得非常衰退。

人民群众生活贫苦,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各种风气异化日益严重,这给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火种。

3.宗族势力的削弱。

在唐朝的中期,经过李世民的调整和改革,官僚制逐渐形成,宗族势力得到了削弱,但到了唐朝后期,这种趋势逆转。

很多的官员都是矫傀自用、指挥不灵、消费成风的富豪,不再按照朝廷的标准办事,而是按照各自的意愿行事。

这不仅仅影响到了朝廷的权威,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队的效能。

4.军队的混乱与分裂。

唐朝后期,军队已经变得非常庞大,且派系复杂。

安禄山和史思明一方依靠自己的军备、武器和军队优势,逐渐在唐朝境内形成了一片疆土,并且军队分布在唐朝各个地区,这为他们在唐朝境内建立勢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外族势力的介入。

唐朝后期,边境长时间处于战乱状态,加上经济衰退和食品充足的缺乏,大批异族来到唐朝境内,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动乱。

七年级下册历史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七年级下册历史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七年级下册历史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七年级下册历史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内乱,也是唐朝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安史之乱始于公元755年,是由安禄山发动的反唐派军队反抗唐朝的一次内乱。

安禄山是唐朝的谏臣,他的反对政策引起了唐朝宦官的强烈不满,他们组织了一支反唐派军队,与唐朝军队作战。

安禄山的反唐军队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他们攻占了唐朝的首都长安,唐朝皇帝李隆基被迫离开长安,自立为帝,建立了“安史之乱”时期的政权。

安史之乱期间,安禄山的反唐派军队与唐朝军队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唐朝的势力被不断削弱,最终导致唐朝的衰亡。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统治权力进一步削弱,朝廷中的宦官们也开始利用自己的权力,给唐朝带来更多的困难。

此外,唐朝也遭受了外部威胁,如契丹、吐蕃等外族势力的入侵,这也导致了唐朝最终的衰亡。

1。

初中历史《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部编版2

初中历史《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部编版2

763 年
一 3 安史之乱的性质
安史之乱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取夺利的斗争,更具体地说,是唐中 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安史之乱的首领们虽曾利用了 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 次叛乱的根本性质。另一方面,在战乱中由于某种原因安史叛军对人 民的残暴行径,曾引起了局部的反抗斗争,这些局部地区反暴政斗争 是正义的,但同样也丝毫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评价: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这一时期,虽然政权分 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的发展密切联系,使 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今天的中国政府存在着腐败问题,结合唐玄宗的前半生和后半生的 不同作为,导致不同的结果,谈谈对你有何启示?
D.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相同的身份
43..人迁必移其运自用爱也,而唐后人朝爱诸末;人必年其自8敬也个,而皇后人帝敬诸。,——有扬雄7《法个言·君是子》宦官根据自己的需要拥立的。“立君 弑君废君有同儿戏”一般,至高无上的皇帝成了宦官手中的驯服工具。 (4)过渡得当,重视照应。在内容转换过程中会用适当的过渡性语句,前面提到的问题在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出现的内容在前面要有铺垫。注意首尾照应,注意点题。
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而致。
所以,宦官专权,加深了政治的黑暗,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的灭亡 一 1 黄巢起义
(1)原因: 统治腐败;宦官专权;来自镇割据,战争频繁;天灾频发;赋役严重。
(3)影响: 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xí )文,指斥宦官当政。并宣布要
“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4、影响
材料研读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杜甫诗 《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圆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 世 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
想一想,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经济方面: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尤其使广 大北方地区田地荒芜,十室九空,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对比两幅地图,有何变化? 边疆形势紧张。
唐朝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置军事重镇,称为藩镇,长官 叫节度使。节度使权力极大,不仅掌握庞大的军队,而且兼 管辖区的行政和财政。
边镇兵:约49万 中央军:约9万
◎唐代藩镇分布图
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安禄山)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时间:907年 标志: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
叁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释义
五代十国
• 自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 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
• 中原地区之外,先后出现吴、 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 闽、 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汉,十个割据政权,称 为“十国”。
——《新唐书·兵志》
◎唐代节度使分布图
政治方面:逐渐形成藩镇 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
贰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二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的背景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想一想: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 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荡不安。 • 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 • 虽然政权林立,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必然趋势。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的灭亡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的灭亡
新世√界。
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 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 以致命的打击。
黄 巢 起 义 军 攻 入 长 安
唐朝灭亡
朱温,原唐末

农民起义军的

将领,后投降
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唐朝,被封为 节度使,陆续
兼并了北方的
大小割据势力。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五 代 越 窑 青 瓷 莲 花 碗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
1.原因
唐玄宗极为宠爱 杨贵妃,杨氏满 门受到宠信。 唐玄宗还提拔杨 贵妃的堂兄杨国 忠做宰相,把持 大权。
杨贵妃之姐虢国夫人游春图
唐朝华清宫
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 萧条”。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 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 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
想一想,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 灾难?
3. 影响 (1)安史之乱,对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
从此由盛转衰。
(2)唐朝后期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黄 巢 像
黄巢在青年时代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 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想一想,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愿望?
不满于唐王朝的腐 朽政治,下决心奋 起起义,推翻唐朝 的腐朽统治建立自 己的农民政权,创 造一个光明公平的
《韩熙载夜宴图》
唐朝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落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落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落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被认为是一个辉煌的时代,但却因为一场名为安史之乱的叛乱而蒙上了一层阴影。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内乱,给这个本已辉煌的朝代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安史之乱的背景
安史之乱发生于公元755年至763年,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的叛乱
军发动。

这场叛乱在当时的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动荡,给唐朝政权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安史之乱的爆发,除了叛乱军的势力膨胀外,还与唐朝内部的腐败、统治不力等因素密不可分。

叛乱的影响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在这场叛乱中,不仅有大量的人员伤亡,还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和经济崩溃。

唐朝政权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国力大幅下降,这也被认为是唐朝逐渐衰落的导火索之一。

唐朝的衰落
安史之乱虽然在763年平息,但对唐朝政权的打击却是深远的。

唐朝在此后的几十年间,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和内乱,政治腐败日益严重,社会秩序逐渐崩溃,最终导致了唐朝的衰落与灭亡。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事件,它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朝的衰落虽然有多重原因,但安
史之乱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强大的王朝也有可能因为内乱而迅速走向衰亡。

唐朝的衰落并非单一原因所致,安史之乱作为其中重要的事件之一,加速了唐朝的覆灭。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政治稳定和善治是一个朝代长久发展的关键。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自唐朝开元年间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历史上又一个辉煌的繁荣时期。

但是,唐朝的政治制度却在它的黄金时代后期日益崩溃,经历了一连串的军事和政治灾难。

最终,这个曾经大规模统治的帝国在公元907年瓦解为由各种地方势力组成的13个小国。

安史之乱是唐朝衰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起初,唐朝的统治者李隆基(唐玄宗)对于户口的过度膨胀以及成千上万的人民流离失所的情况一直无所作为。

这种无政府状态引起了盼望维护国家安宁的很多人的不满。

当安禄山、史思明两个篡逆冀州军的军头在公元755年发动了史上闻名的安史之乱时,大多数农民和地主选择跟随叛军,因为他们相信安禄山能给他们更好的物质生活,而不是唐朝朝廷。

安史之乱给唐朝帝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不仅造成了数百万民众的死亡,同时在长达几十年中,这个庞大的国家也经历了大量战乱和经济崩溃等未曾料到的灾难。

唐廷内、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中央政府开始动摇,九州的士人阶层开始动荡。

连续的战争加剧了对财政资源的争夺。

曾经强大的唐朝,已经一步步走向了灭亡之路。

尽管唐室经过20多年的战争成功地平息了安史之乱,但它的统治却已经失去了灵魂,并迅速衰落。

唐朝时期的政治制度越来越无效,官员们陷入了腐败和互相攻击的恶性循环,而这些行为直接导致了中国的疲弱和分裂。

经济方面,税收和土地制度的混乱使得农民负担越来越重,许多人和家庭破产,不得不流离失所。

这进一步激励了边境地区的叛乱,以及垂青唐朝的外来侵略者。

另一方面,唐廷还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威胁。

随着唐朝腐败日益严重,中央政府的军队也变得越来越不可靠。

外敌如辽东的契丹人和西域的吐蕃人利用这种情况,不断入侵中国,从而破坏了唐朝的疆域。

这些侵略者迫使唐朝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层面上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总之,安史之乱代表了唐朝衰落和瓦解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唐朝的统治系统、经济状况和军队都不能承受安史之乱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不管是内部的腐败或外部的进攻,唐廷都无法摆脱这些危机,这些问题最终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历史部编版《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件完美版

历史部编版《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件完美版
历史影响
1、北方政权更迭, 动荡不安;
2、南方相对稳定, 经济在原有的基
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3、虽然政权分立, 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 然趋势。
历史部编版《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完 美版(P PT优秀 课件)
历史部编版《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完 美版(P PT优秀 课件) 历史部编版《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完 美版(P PT优秀 课件)
现这样的情况?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长恨歌》
白居易 ……
追 任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
求 人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享 唯 ……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乐 亲 ……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
李隆基
杨贵妃
是我惹的祸吗?
唐太宗23年
武则天15年 唐玄宗29年
“贞观之治” “贞观遗风” “开元盛世”
唐朝前期百余年的太平盛世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经济繁荣 文化昌盛 民族和谐 友好交往 政治清明 海内生平 安居乐业 国力强大
读诗明史: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部描绘了怎样的 社会景象?
材料一: 材料一描绘了开元年间,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昌犹藏万家室。
“红颜祸水”是 导致唐朝灭亡 的真正原因吗?
杨玉环
一、安史之乱
根据以下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
唐初,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地曾设置大都督或都督 率兵戌边。高宗时,都督“带使持节”,直接代表皇帝, 称为“节度使”,仍不是正式官名。到公元710年,睿 宗开始设置节度使。玄宗时,边境设有10个节度使,他 们不仅是军事长官,还掌握政治、财政大权。虽然一般 还接受唐政府的命令,但是已逐渐形成独立于中央政权 之外的封建割据势力。 材料五: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 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 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完整版)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完整版)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 15万兵力,拥兵边陲, 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
玄宗宠信
3.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
边镇兵:49万
VS
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中央军: 9万
安禄山在唐玄宗和杨贵妃面前 跳“胡旋舞”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安史之乱
经过
时间 叛乱首领 平叛主要将领
755年——763年 安禄山 史思明 郭子仪 李光弼
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
同样的作者, 不同的心境。 是什么原因造成 了这样的悲剧?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安史之乱
原因
唐玄宗前后期作为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1.唐玄宗稳政统定 局治后期追 享追求 乐 求宠幸享杨贵乐妃,,大盖任宫殿用奸臣,
励精 图治
朝政日趋任腐人 败
VS
唯亲
重用 贤能
不理 朝政
杨国忠
——材料来源:杜文玉《论五代十国时期农业经济作物的发展趋势》

经济的交流


促进政治的 统一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课堂小结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由盛而衰

朝 衰
致命打击
亡 唐朝灭亡
安史之乱 五
黄巢起义
代 十
国 后梁灭唐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牛刀小试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1.唐朝朝政日趋衰败是在()
A.贞观初年 B.贞观末年 C.开元初年 D.开元末年
五代十国时期出现了不少以贩运水果为业的商人。为了牟取厚利,往往是南方商人将当地水果长途 贩到北方,北方商人又将本地水果贩运到南方。如“郑州刘元礼载梨向苏州,苏人宏执信载橘来郑 州。行至徐城,水流急,两船相冲,俱破。”刘元礼与宏执信便是从事长途贩运的水果商人,因为 撞船而打起了官司,可见当时贩运规模之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
同样的作者, 不同的心境。 是什么原因造成 了这样的悲剧?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安史之乱
原因
唐玄宗前后期作为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1.唐玄宗稳政统定 局治后期追 享追求 乐 求宠幸享杨贵乐妃,,大盖任宫殿用奸臣,
励精 图治
朝政日趋任腐人 败
VS
唯亲
重用 贤能
不理 朝政
杨国忠
地方
注意:黄巢起义给
唐王朝致命打击但
并未使其灭亡。唐
朝是在农民战争失
败 20 多 年 后 被 朱 温
朱温
所灭。
朱温篡唐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后蜀
南唐
五代十国形势图(前期)
923-936年
中央
936-946年
地方
五代有更替 梁、唐、晋、汉、周,
前边都有后。 十国分南北 前后蜀,南北汉。 南唐南平曾为伴。 吴越、吴、闽、楚十国, 947-950年 割据混战天下乱。
2.唐玄宗任人唯亲,此处的人不包括()
A.高力士 B.李林甫 C.杨国忠
D.魏征
3.唐朝后期,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是()
A.陈胜
B.黄巢
C.朱温
D.李自成
4.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评价错误的是()
A.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B.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
C.南方地区,受战乱影响较小
D.政权分裂使统一成为不可能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二〇《郭子仪传》
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安史之乱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藩镇的割据性
①自行委派官吏 ②不向中央交赋税
③军队不听中央调动
④节度使职位传子或部将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经过
领导人:黄巢、王仙芝 结果:起义失败 *影响:致命打击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5
课程标准: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课堂导入
对比杜甫的两首诗歌,分别描述了唐朝怎样的景象?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忆昔(节选)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春望(节选)
万国尽征戍, 烽火被冈gāng峦luán。
五代十国时期出现了不少以贩运水果为业的商人。为了牟取厚利,往往是南方商人将当地水果长途 贩到北方,北方商人又将本地水果贩运到南方。如“郑州刘元礼载梨向苏州,苏人宏执信载橘来郑 州。行至徐城,水流急,两船相冲,俱破。”刘元礼与宏执信便是从事长途贩运的水果商人,因为 撞船而打起了官司,可见当时贩运规模之大。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以史为鉴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唐朝兴衰过程
今天的中国政府存在着腐败问 题,结合唐玄宗的前半生和后 半生的不同作为,导致不同的 结果,谈谈对你有何启示?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 15万兵力,拥兵边陲, 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
玄宗宠信
3.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
边镇兵:49万
VS
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中央军: 9万
安禄山在唐玄宗和杨贵妃面前 跳“胡旋舞”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安史之乱
经过
时间 叛乱首领 平叛主要将领
755年——763年 安禄山 史思明 郭子仪 李光弼
地方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唐五代南方相同地区户数比较
中央
地方
北方人口的迁入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北方 政权更迭 战事不断 动荡不安
南方 相对稳定 经济发展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材料研读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951-960年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政权
开国君主 即位前的官职
后梁(907—923) 朱温 后唐(923—936) 李克用 后晋(936—946) 石敬瑭
宣武 节度使
行营 节度使 中央
河东 节度使
后汉(947—950) 刘知远
河东 节度使
五代
地方
十国
观察表格,结合课本 内容思考:
中央
起 北地义,方并军攻在入黄长巢安的,率建领立下,政转权战,南给 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结果 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
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朱温中逐央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
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 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 亡。
高力士
李林甫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安史之乱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材料研读
2.社会上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材料一:在唐朝初期,有不少突厥人迁到幽州以北,在辽西还有不少契丹人。他们的
边疆形势日益紧张 生活仍然是“击球饮酒,马射走兔,语言习尚”。但唐朝的一些官员虐待当地的少数
民族,对少数民族实施欺骗和高压政策,民族矛盾相当尖锐。
——材料来源:杜文玉《论五代十国时期农业经济作物的发展趋势》

经济的交流


促进政治的 统一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课堂小结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由盛而衰

朝 衰
致命打击
亡 唐朝灭亡
安史之乱 五
黄巢起义
代 十
国 后梁灭唐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牛刀小试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1.唐朝朝政日趋衰败是在()
A.贞观初年 B.贞观末年 C.开元初年 D.开元末年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 人教版材料研读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材料一:
年份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
人口数/万 约5292万 约1699万
人口减少 了3倍
材料二:“…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 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材料二:从唐太宗到唐玄从宗唐,唐睿帝宗国相开继始征服,了为中国了北保部的卫许多游牧部落和民族,因 此,北方边区的诸胡,随疆时土都在和图通谋反往抗西,趁域机进的行商掠夺路侵,扰。
先后在—边—纪要录之片地:设《大置唐节开度元王朝 · 安史之乱》 使。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天宝节度使分布图
一、安史之乱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1.表格中所示的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具 有哪些特点? 2.这些特点说明五代十国形成的根源是什 么?
吴 闽 南汉 南平
杨行密 王审知 刘隐 高季兴
淮南 节度使 武威 节度使 静海军 节度使 荆南 节度使
刘知远 石敬瑭
李克用 朱温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VS南方
中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