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题(教师版)

合集下载

文言短文阅读 教师版

文言短文阅读  教师版

文言短文阅读练习(教师版)阅读下列文言文段,给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翻译加下划线的句子。

(一)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

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今以不谷①之不肖而议于朝,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注] 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1、用“/ ”给下文断句: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2、翻译下列句子今以不谷①之不肖而议于朝,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①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②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二)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

”上曰:“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①抵法,与帝王徇②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徵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

’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

’亦犹是也。

”上曰:“然。

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注:①赇:贿赂。

②徇:通“殉。

1、吏受赇①抵法,与帝王徇②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2、上曰:“然。

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1、官吏接受贿赂而触犯法律,和帝王追求骄奢淫逸而使国家灭亡,跟那个商人胡人一样可笑又有什么不同呢?2、唐太宗说:“对啊!我和你们应该努力相互帮助,希望免得被人家笑话!”(三)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①,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矣”今王动②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

06《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

06《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专题《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检测题一、理解背默题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的句子是“。

”2.《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而想到了与自己共同境遇的老朋友的句子是“。

”3.《记承天寺夜游》中,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

”4.《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5.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正面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6.《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月光如水、疏影横斜的两句是“,。

”7.《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也因孤独寂寞而想到了同病相怜的张怀民的句子是“,。

”8、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9、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10、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11、《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参考答案1.庭下如积水空明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欣然起行5.月色入户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7.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9、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主旨句)10、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词语解释题1.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2.怀民未寝寝:睡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4.相与步中庭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5.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6.欣然起行欣然:高兴的样子。

行:走。

7.解衣欲睡解:脱、脱下8.水中藻、荇交横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三、翻译句子题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专题 10《虽有嘉肴》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专题 10《虽有嘉肴》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专题《虽有嘉肴》知识点检测题一、理解背默题1.《虽有佳肴》中,揭示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的句子:______________。

2、《虽有佳肴》中,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虽有佳肴》中一文中运用类比手法,指出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 ________。

4、《虽有嘉肴》中隐含通过学习或教学实践才能不断发现问题,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虽有嘉肴》中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检验道理是否正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虽有嘉肴》中最能体现“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教学相长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5、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6、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二、词语解释题1.不知其旨也旨:味美。

2.虽有至道至:好到极点。

3.教然后知困困:困惑。

4.教学相长也长:促进。

5.学学半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6、自强(qiǎng)强:勉励。

7、其此之谓乎。

其:表示推测。

三、翻译句子题1.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译: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

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4.教学相长也。

译: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5.《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译:《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2024届北京市九区高三一模(4月)分类汇编:文言文文本阅读(教师版)

2024届北京市九区高三一模(4月)分类汇编:文言文文本阅读(教师版)

2024届北京市九区高三一模(4月)分类汇编:文言文文本阅读(教师版)一、【2024海淀区高三一模】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共18分)臣闻仲尼之.称管仲曰:“夺伯氏骈邑三百,饭蔬食,没齿无怨言。

”又读《蜀志》,其言诸葛孔明迁李平、殛廖立,及孔明既死,而此二人皆哭泣有至死者。

臣每读其书至此,未尝不嗟叹古人之不可及,而窃悯今世之不能也。

夫为天下国家,惟刚者能守其法,而公者能以刚服天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天下者,天子之天下也。

赏罚之柄、予夺之事,其出于天子,本无敢言者。

惟其不公,故有一人焉,受戮而去,虽其当罪,而亦勃然有不服之心。

而上之人虽.其甚公于此,而亦畏其不服,而不敢显然明斥其罪。

故夫天下之不公,足以败天下之至刚,而天下之不刚,亦足以破天下之至公。

二者相与并行,然后可以深服天下之众。

方今海内治安,外无诸侯之虞.,而内无执政之患。

然臣窃观之.于政令刑赏之际,常若有所畏而不敢自必者。

此其.故何也?夫朝廷之臣,无罪而留,有罪而黜,此为臣之常也。

故其.有罪,以为当黜,则官必削;以为不当黜,则无故而置之外地,犹为不可也。

今有罪而推之于外,反从而增其爵秩,是将以为赏耶?为刑耶?是不可得而知也。

盖曰:“姑以镇抚其耿.耿.之意。

”彼其失为近臣而去也,虽.赐之千金,而犹有所慊然..于其心。

且天下之罪人,而皆欲满其所怀,则为天子安可以有所刑戮哉?然而事之所不平者,又非特如此也。

黜之者一人,则必有排而辨之者一人,以为黜者之有所不悦乎其辨之者也,而使与之皆黜。

夫此二人,其罪果谁在乎?以.其言而黜人,亦以其言而黜之,是为黜者报仇耳。

是以天下虽无强臣之灾,而臣下窃揣天子之心,皆有所持而邀之,此其弊始于执之不刚,而成于守之不公。

《诗》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

唯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

不侮鳏寡,不畏强御。

”夫人惟能不侮鳏寡也,而后能不畏强御。

臣故曰:惟公者能以刚服天下,此其势然也。

04《三峡》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

04《三峡》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专题《三峡》知识点检测题一、理解背默题1.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要、壮丽绚美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洪大凶险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湍急、行船极快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三峡》中用夸张、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使我们想到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7.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清荣峻茂。

8.《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景时,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先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然后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

9.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成功实现“蓄水315米”,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晨现在世人面前,郦道元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凄异景状一去不复返了。

二、词语解释题1、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

)2、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3、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4、至于..夏水襄陵(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

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5、自.峡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6、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如果)7、沿溯阻绝.(动词,断绝)8、绝.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9、哀转久绝.(动词,消失)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11、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12、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三、翻译句子题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专题 04《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检测题(教师版)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专题 04《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检测题(教师版)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专题《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检测题一、理解背默题1、文中叙述孟子不愿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原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3、孟子认为人们会用尽方法保全生命的原因的句子: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4、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5、体现“性本善”思想(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孟子认为在什么情况下能做到舍生取义(表现生,不为苟得也;死“患有所不辟”的原因):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7、孟子认为人们会不择手段的躲避灾祸的原因的句子: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9、表明孟子必须接受钱财必须按礼义接受,否则没有意义的句子: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10、不按礼义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1、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12、《鱼我所欲也》文中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舍生而取义者也。

13、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表达了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同的人生追求的句子: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4、文中强调“一箪食,一豆羹”重要性的句子: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二、词语解释题1、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2、故不为苟得..也(苟且)3、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样)6、贤者能勿丧.耳(丢掉)7、蹴.尔而与之(用脚踢;给予)8、乞人不屑..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9、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10、妻妾之奉.(侍奉)11、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12、此之谓失其本心..(天性,天良)13、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1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1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助词)16、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三、翻译句子题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学期期末专项练习:文言文阅读(课外)附解析教师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学期期末专项练习:文言文阅读(课外)附解析教师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学期期末专项练习:文言文阅读(课外)附解析教师版一、语段阅读(共7题;共21分)阅读回答问题景阳冈(节选)恰好吃了三碗酒,再也不来筛。

武松敲着桌子,叫道:“主人家,怎的不来筛酒?”酒家道:“客官要肉便添来。

”武松道:“我也要酒,也再切些肉来。

”酒家道:“肉便切来,添与客官吃,酒却不添了。

”武松道:“却又作怪!”便问主人家道:“你如何不肯卖酒与我吃?”酒家道:“客官,你须见我门前招旗,上面明明写道‘三碗不过冈’。

”武松道:“怎地唤作三碗不过冈?”酒家道:“俺家的酒,虽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

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

因此唤作‘三碗不过冈’。

若是过往客人到此,只吃三碗,便不再问。

”武松笑道:“原来恁地。

我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酒家道:“我这酒叫做‘透瓶香’,又唤作‘出门倒’。

初入口时,醇酿好吃,少刻时便倒。

”武松道:“休要胡说!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

”1.(1分)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筛酒:②主人家:2.(1分)读句子,完成练习。

①武松敲着桌子叫道:“主人家,怎么不来筛酒?”这句话是对武松的和的描写,表现出他的性格特点。

②武松道:“休要胡说!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

”这一句子生动地写出了武松的性格特点,他身体好,酒量大,为下文的情节做好了铺垫。

3.(5分)酒家在门前挑着写了“三碗不过冈”的旗子的目的是什么?【答案】1.倒酒;老板、店家2.动作;语言;性子急、粗;执拗和豪爽;他借着酒劲打老虎3.为了说明自家酒好,客人喝三碗就醉,不能过冈,以此吸引顾客。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决此类问题,要从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要从多个方面来分析人物性格,这样人物形象猜真实。

1.本题考查词义。

运用联系上下文可知,筛酒后,武松喝了好几碗,筛酒就是倒酒、斟酒的意思;主人家就是这家酒家的主人,也就是老板、店家的意思。

人教部编版期末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教师版)

人教部编版期末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教师版)

一、阅读诸葛亮的《诫子书》一文,完成1-3题。

(6分)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到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7.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思不回的一项( )(3分)。

A. 君子之.行B. 非学.无以广才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C. 年与时.驰D. 将复.何及元方时.年七岁(《陈太丘与友期行》) 复.投之,前狼止而后狼又至(《狼》)8.本文在论述“志”、“学”关系的时候多次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说明。

(3分)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3-5题。

(8分)许金不酬明刘基济阴之贾人①,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②之上号焉。

渔者以舟往救之。

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③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④贾人勃然作色曰: “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 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⑤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人曰:“盍救诸③?”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舣⑥而观之,遂.没。

【注】:①贾人:商人。

②苴:枯草。

③诸:相当于“之于”或“之乎”。

④无乃不可乎:恐怕不行吧。

⑤薄:撞。

⑥舣:叮,使船靠近。

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2分)①渡河而亡.其舟( ) ②予.尔百金( )③向.许百金( ) ④遂.没(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②是许金而不酬者也!5.从这个故事中的商人身上,我们吸取了一个什么教训?(2分)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一词多义。

为解答此类题目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A.句意:君子的行为操守。

之:的;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之:的B.句意: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专题 04《河中石兽》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专题 04《河中石兽》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专题《河中石兽》知识点检测题一、理解背默题1、《河中石兽》一文中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依靠主观想象而妄下定论的句子是: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2、《河中石兽》一文中,僧人们认为石兽在以为顺流下矣,讲学家认为石兽在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老河兵认为石兽在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河中石兽》一文中,点明了判断石兽堙于沙中的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4、《河中石兽》一文中,老河兵判断、寻找河中石兽的办法是: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5、《河中石兽》一文中,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湮于沙下,渐沉渐深。

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老水兵则判断当求之于上流,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二、词语解释题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①临:靠近。

②河干:河岸。

2、山门圮.于河。

圮:倒塌。

3、阅.十余岁。

阅:经过,经历。

4、竟.不可得。

竟:终了,最后。

5、以为顺流下.矣。

下:动词,流到下游。

6、棹.数小舟,曳.铁钯。

棹:划(船)。

曳:拖。

7、尔辈...。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不能究物理8、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被。

暴涨:暴涨的大水。

9、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颠:精神失常,后来写作“癫”。

10、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11、遂反..溯流逆上矣。

遂:于是。

反:反而。

1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但:只。

其一:表面现象。

..,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其二:根本道理。

据理:根据某个道理。

臆断:主观地判断。

欤:吗。

三、翻译句子题1.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大水带走呢?3.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译文:(石兽)埋没在沙层上,越沉越深罢了。

部编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试卷附解析教师版

部编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试卷附解析教师版

部编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试卷附解析教师版一、课内阅读(共4题;共43分)1.(12分)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1分)结合对古文的理解,把下面句子中画横线的部分换成合适的字词。

(填序号)A.溺B.故C.堙D.少女①夏天我们在水边玩,要注意安全,防被水淹没事件发生。

②炎帝的小女儿叫女娃。

③晶晶生病了,因此今日不能做学校的领操员。

④乌鸦叼来许多石块,填塞在瓶子里。

(2)(1分)故事的主人公是。

精卫填海的原因是,精卫填海的过程是。

(引用原文的话)(3)(2分)翻译画横线的句子(4)(1分)下面几则故事中,与“精卫填海”的精神相似的是()A.八仙过海B.愚公移山C.嫦娥奔月D.女娲造人(5)(2分)读了这篇神话,你想对精卫说些什么?【答案】(1)A;D;B;C(2)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3)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4)B(5)精卫,你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应该向你学习【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

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短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3)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2/ 13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考查对古代神话成语的理解,在于平时的积累和实际。

(5)解答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

故答案为:(1)①A;②D;③B;④C(2)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3)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4)B(5)精卫,你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应该向你学习。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之文化常识对点训练2教师版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之文化常识对点训练2教师版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文化常识对点专练(二)(对点练+综合练)题组一对点练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

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

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

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

始置于战国时代,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答案 AA项,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C.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

始于秦,完善于汉,东汉以后刺史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司”即“主管”“管理”。

答案 C刺史,官职。

西汉初年,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使各地,不常置。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

全国分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可见刺史制度始于西汉武帝时期。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除,指任命官职,如“授”“拜”也是指任命官职。

B.弱冠,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C.丁内艰,是古代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D.至顺,是元文宗的年号,帝王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元贞”“延祐”“仁宗”“至正”。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专题09 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专题09  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专题09 课外文言文阅读(2024·山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公政教[明]沈德符王锐,永平府迁安县人,进士。

景泰..间,为彰德知府,锐长身修髯顾眄生威有权术尚严政。

治察郡中吏民,自听其政,吏亡得为奸。

深究事情,吏民畏之.如神。

令民临道屋俱作修.廊,檐外浚深沟,雨潦得泄,中道隆,立令水赴沟中。

巷口树栅门,有钥,甲夜即阖门钉板,柝竟夜鸣,奸人莫敢入郡地也。

尤留心学校,凡朔望①.谒先师庙已,坐明伦堂②.,听诸生说经。

诸生皆居学宫,筹识姓名....。

政少暇,令隶持数筹,造明伦堂。

诸生持筹来,自临试,或背诵书,或作义。

其他出及不衣冠居者,受笞。

当是时,黉序③.间读书声洋洋盈耳。

丁祭④.,陈钟鼓,鸣弦管,升降揖逊甚都。

参政姚龙行部至府,往见之,出而叹曰:“此虽国学⑤,亦无以加也。

”(选自《万历野获编》,有删节)[注]①朔望:农历每月的初一日和十五日。

②明伦堂:古代讲学、弘道、研究之所。

③黉(hóng)序:古代学校。

④丁祭:旧时每年于仲春及仲秋上旬丁日祭祀先师孔子。

⑤国学:国子监。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景泰”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康乐”都是皇帝年号。

B.“吏民畏之如神”与“无丝竹之乱耳”两个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令民临道屋俱作修廊”与“乃重修岳阳楼”的“修”,都是“修建”的意思。

D.“筹”的本义指小竹片,“筹识姓名”这句话意思是用小竹片标识学生的姓名。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锐防涝有法,要求百姓深挖排水沟渠,这样下大雨时可以及时泄洪。

B.王锐重视安全,在巷口处设置栅门,入夜便关门上锁,彻夜有人打更。

C.结尾使用对比,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借参政姚龙的话肯定王锐的政绩。

D.文章以叙为主,从防涝、治安、教育等方面记录王锐施政有为的事迹。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 教师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 教师版

1:青文胜为民请命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

仕为龙阳典史④。

龙阳濒洞庭④,岁罹[lí]水患,逋[bū]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

文胜慨(kǎi)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

再上,皆不报⑧。

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

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zhào)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

邑人建祠祀(cí sì)之。

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

万历⑾十四年诏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 [注释] ①夔(kuí)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

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

③典史:县令的属官。

④洞庭:指洞庭湖。

⑤逋赋:拖欠赋税。

⑥阙(què):宫殿外的望楼。

此指宫门外。

⑦疏:给皇帝的奏章。

⑧不报:不答复。

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

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⑾万历:明神宗年号。

⑿有司:官吏。

[文化常识]“登闻鼓”及其他。

登闻鼓是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悬鼓,让臣民击鼓以使里面的人听到。

从县、府、州直至皇宫外,都设有“登闻鼓”。

所谓“击鼓鸣怨”就是敲击登闻鼓喊冤枉。

然而古代有几个青天大老爷呢?登闻鼓只是形式罢了,从上文看,青文胜击鼓后还不是因毫无作用转而自杀的吗?有句谚语叫“堂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古代百姓申怨还有一种方法,即拦住官员出行的马车,诉说冤情,但效果也极小。

【译文】青文胜,字质夫,夔州人.做官担任龙阳县令的属官.龙阳濒临洞庭湖,每年遭遇水灾,拖欠赋税几十万,受鞭挞之刑而死的人接连不断.青文胜情绪激昂的样子,来到宫门外呈上给皇帝的奏章,为百姓请命,再三上书,(皇帝)都不答复.青文胜叹息说:我用什么脸面回去见父老乡亲们啊!”又一次准备了奏章,敲击登闻鼓来上诉,于是在鼓下上吊自尽.皇帝听闻(这件事)后十分惊讶,同情他为了百姓而牺牲了自己,下令宽贷龙阳赋税二万四千多石.乡里人建立了祠堂来祭奠青文胜.文胜的妻子和孩子因为贫困不能返乡,乡里决定用百亩公田奉养她.万历14年,皇帝下昭给有关部门,要他们为文胜做春秋祭奠,并赐谥shì号“惠烈”。

考试文言文对比阅读教师版

考试文言文对比阅读教师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甲】咏雪1.解释加点词语意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儿女讲论文义..(不久,一会儿)雪骤.(急),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文章的义理)。

俄而所似..(像什么)?”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大体)可拟.(相比)。

”兄女曰:“未.若.(不如,不及)柳絮因.(趁、乘)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翻译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小辈们谈论文章的义理。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不久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太傅高兴得笑了。

谢道韫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徐孺子妙答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①,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①物:指人和事物。

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徐孺子年.九岁/三年.五载(年纪/量词,计算年数)B.尝月下戏./门外戏.(玩耍)C.人语.之曰/古语.有云(告诉/谚语)D.若.令月中无物/未若.柳絮因风起(如果/及、比得上)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5.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言语,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

【甲】文和【乙】文均选自《世说新语》中的《言语》篇,结合选文,说说谢道韫和徐孺子的回答有何共同的“妙处”。

作答时都运用修辞,形象生动。

谢道韫运用比喻,将“雪”比作“柳絮”,既表现出雪的轻盈,又有美的意境,形、神、韵兼备;徐孺子面对别人的提问,不是直接回答,而是运用类比,从月亮联想到人的眼睛,将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仁,生动形象,从而使提问者明白。

2023年中考语文之阅读专项训练03 课外文言文阅读(学生版+教师版)

2023年中考语文之阅读专项训练03 课外文言文阅读(学生版+教师版)

03 课外文言文阅读从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辅,主观题为主;从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查文言文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主题思想的把握、情感的体验等。

预计2023年文言文阅读还会沿用上述考查方式和题型。

在备考中,要注理解选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并归纳文章所蕴含的观点;体验思想感情,能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从选材上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内外比较阅读近年一路飘红;从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查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从题型上看,客观题的比例大幅度减少,主观题成为主要考查形式,特别是开放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含重点溯源和模拟预测)重点溯源一、(2022·贵州遵义·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茅阁记元结[唐代]己巳中,平昌孟公镇湖南,将二岁矣。

以威惠理戎旅①,以简易肃州县,刑政②之下,则无挠人。

故居方多闲,时与③宾客,尝欲因高引望,以抒远怀。

偶爱古木数株,垂覆城下,遂作茅阁,荫其清阴。

长风寥寥,入我轩楹,扇和爽气④,满于阁中。

世传衡阳,暑湿郁⑤蒸,休息于此,何为不然?今天下之人,正苦大热,谁似茅阁,阴而庥⑥之?於戏!贤人君子为苍生之庥荫,不如是耶?诸公咏歌以美之,俾⑦茅阁之什⑧,得系嗣⑨于《风》《雅》者矣。

(选自《文苑英华》)【注】①戎旅:军旅,兵事。

②刑政:刑法政令。

③与:结交。

④扇和爽气:像扇子扇出的和爽之风。

⑤郁:积聚,郁积。

⑥庥(xiū):庇护。

⑦俾:使。

⑧什:书篇。

⑨嗣:继承,接续。

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A.故居方多闲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B.尝欲因高引望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C.垂覆城下箬篷覆之(《核舟记》)D.何为不然公欣然曰(《咏雪》)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平昌孟公镇湖南,将二岁矣。

②今天下之人,正苦大热。

3.结合文本,分析茅阁与贤人君子有何相似之处。

13《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

13《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专题《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检测题一、理解背默题1.《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

2.《答谢中书书》中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表现山水相映之美)3.《答谢中书书》中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4.《答谢中书书》中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5.《答谢中书书》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

6.《答谢中书书》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7、《答谢中书书》中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

8、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

9、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

10、本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

参考答案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表现山水相映之美)3.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7.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8、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9、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0、“猿鸟乱鸣”和“沉鳞竞跃”。

二、词语解释题(1)答谢中书书.书:书信(2)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3)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4)夕阳欲颓.颓:坠落(5)沉鳞..竞跃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7)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三、翻译句子题(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文:由同的美丽景色,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土共谈论的话题。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文: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河流清澈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文言文实词(每小题3分,共10题,共30分)1.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①停车坐.爱枫林晚。

(因为)②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仰望)B.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原因)②自幼学属.文(连缀、连接)C.①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②善.万物之得时(喜好,羡慕)D.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超脱)②塞上长城空自许.(答应)C(偃仰,俯仰。

所以,用来……的方法(依据)。

许,期望)2.对下列各句中的“间”字解释正确的一项()①且放白鹿青崖间.(中间,之间)②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隔)④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偶尔)⑤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中间)⑥石错出其间.,如林立(之间、中间)A.③⑤⑥B.②③⑥C.①⑤⑥D.①②⑥D(③参与,⑤抄小路)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D )A.①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②野芳发.而幽香③舜发.于畎亩之中B.①既克,公问其故.②广故.数言欲亡③故.为之说C.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②帝感其诚.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D.①勿以.善小而不为②不以.物喜③扶苏以.数谏故D(表原因,因为。

A项,征发、征调/开放/崛起。

B项,原因/故意/所以。

C项,的确、确实/忠诚/如果)4.下列各组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B.①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C.①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②儿之.成,则可待乎D.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②宋何罪之.有?A(A项,均为结构助词,的。

B项,代指象笏/定后标。

C项,结构助词,的/取独。

D 项,音助/宾前标)5.对下列句子中虚词“而”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舍生而.取义者也④吾尝终日而.思矣⑤学而.不思则罔⑥择其善者而.从之⑦人而.不信,何以为言⑧蟹六跪而.二螯A.①⑥/②③/④/⑤⑦/⑧ B.①⑤/②/③⑧/④/⑥/⑦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①⑤/②④/③/⑥⑧/⑦B(表转折/表递进/表并列/表修饰/表顺承/表假设)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②今乃.亡赵走燕B.①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①岂上之.人无可援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①亦足知其.志之所存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A.副词,才/副词,竟、反而。

B.语气助词/兼词,于此。

C.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D.均为代词,代自己)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③泣.孤舟之嫠妇④渔樵..于江渚之上⑤粪土..当年万户侯⑥生.死而肉骨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⑧籍.吏民,封府库⑨六王毕,四海一.⑩李牧连却.之A.①④⑩/②③⑦/⑧⑤/⑥⑨ B.①④⑧/②③⑥⑩/⑤/⑦/⑨C.①④⑧/②③⑦/⑤⑥/⑨/⑩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⑩//⑧⑨B(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数量作动词)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侣.鱼虾而友麋鹿②羞.与绛、灌等列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④诸候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⑤不能容于远近..⑥秦孝公据函之固.⑦安能屈.豪杰之流⑧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⑨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⑩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A.①②/③⑨/④⑦/⑤⑥/⑧⑩ B.①②/③⑨④/⑦/⑤⑥/⑧⑩C.①②/③⑨/④⑦/⑤⑥⑧⑩ D.①②③/⑨④/⑦⑤⑥/⑧⑩A(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名词/名词作动词)9.从句式角度看,对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卿欲何言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③吾属今为之虏矣④不然,籍何以至此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⑦子何恃而往⑧傅说举于版筑之间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C.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D(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10.从句式角度看,对下列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甚矣,汝之不惠②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④梁,吾仇也⑤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⑥其势弱于秦⑦痛哉斯言⑧其两股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⑨何以谓之文也A.①⑦/②⑥/③⑤/④/⑧/⑨B.①④/②③/⑤⑥/⑦/⑧/⑨C.①②/③④/⑤⑧/⑥/⑦/⑨D.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A(主谓颠倒/状语后置/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二、文言文阅读(共3题,共6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1-15题。

(21分)姚敬恒先生事略[清] 全祖望《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

以予近所闻,近日应潜斋高弟有曰凌嘉印、沈文则、姚敬恒,皆拔起孤露①之中,能成儒者。

凌、沈之名尤重,见于沈端恪公所为传,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杭之钱塘人也。

姚氏,故杭之右姓。

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

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②,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

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

”敬恒皇恐,长跪谢.,愿得改行。

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

一言一行,服膺师说,泊然自晦,凡事必归于厚。

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潜斋喟然叹曰:“为其无以为丧也。

”敬恒曰:“请为先生任之。

”殡葬皆出其手。

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

”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每时③其乏而致之,终其身无倦。

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

姚江黄先生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敬恒而许之,曰:“是独行传中人物也。

”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延之,访.以海上事④。

敬恒对曰:“游魂⑤不日底定矣。

但闽中民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闽督肃然颔.之。

然敬恒以学道故,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渐不可支,遂以此落.其家。

晚年以非罪陷缧绁。

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异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坐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

然敬恒卒以贫死。

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

予既附志于《潜斋墓表》中,复摭拾其事以传之,以配凌、沈二君,且以待后世有二曲其人者。

惜访其母姓,竟不可得。

(选自《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注】①孤露:父亡无所荫庇。

②市廛(chán):店铺集中的地方。

③时:通“伺”。

④海上事: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

⑤游魂: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敬恒皇恐,长跪谢谢:感谢B.访以海上事访:询问C.闽督肃然颔之颔:点头同意D.遂以此落其家落:使……衰败11.A(谢,道歉)12.下列对本文主人公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姚敬恒品学兼优,只因他是商贾而非士大夫,以致名声未彰。

B.姚敬恒轻财重义,经常用他的经商所得接济他人。

C.姚敬恒识见高远,提醒闽督姚公应以培养民力为当务之急。

D.姚敬恒临难不惧,虽蒙冤入狱,仍诵读经典,泰然自若。

12.A(“只因他是商贾而非士大夫,以致名声未彰”错,根据最后一段中“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可知他“名声未彰”不是因为“是商贾而非士大夫”。

)1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应潜斋安贫乐道,在生活拮据时也不轻易接受他人的馈赠。

B.李二曲肯定那些出身商贾却能恪守儒家规范的人,全祖望对此深表赞同。

C.作者借助黄晦木的评价来强化对姚敬恒人格与节操的肯定。

D.本文主要以传神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与《烛之武退秦师》的写法相同。

13.D(本文主要选取人物的几个生活片段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并不是主要采用传神的语言描写)【参考译文】《李二曲集》中另外辑录前代讲学的各位士人,有出身于农工商贾,一共写成一卷,来勉励学习的人。

根据我最近所听到的,近来应潜斋的高徒有叫凌嘉印、沈文则、姚敬恒的,都是从父亲离世、无所荫庇,能成为儒家风范的人中选拔出来的。

凌嘉印、沈文则的名声更高,在沈端恪公所写的传记中能见到。

而姚敬恒亲身践行,和他们(凌、沈二人)并列,不过没有了解他的人。

姚敬恒,名宏任,别字思诚,是杭州钱塘人。

姚氏,是杭州以前的大姓。

姚敬恒早年失去父亲,他的母亲是一个贤德的妇人。

姚敬恒不参加科举考试,隐没在集市店铺之中,渐渐地靠经营收取十分之一利息的职业来养家糊口。

他(姚敬恒)的母亲有一天看见姚敬恒做蚕丝买卖,(使用的)银子的成色不好,很生气,说:“你也做出这等丑恶的行径吗?我没希望了。

”姚敬恒非常惶恐,长久地跪着(向母亲)道歉,愿意改正以前的不好品行。

于是在应潜斋先生那里接受学业,每天朗诵《大学》一遍,潜斋先生很喜欢他。

一言一行,姚敬恒服从老师的教诲,淡泊而韬光养晦,凡事必宽厚仁道。

沈甸华去世,潜斋两天没吃饭,姚敬恒问他说:“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应潜斋感慨叹息说:“因为我没有办法为他办理丧事。

”姚敬恒说:“请允许我为先生主持这件事。

”(沈甸华的)殡葬的事务都由敬恒操办。

应潜斋不肯轻易接受另人的东西,只有对姚敬恒的馈赠不推辞,说:“我知道他的钱财不是靠做不仁义的事得来的。

”然而姚敬恒不敢多拿出东西来,每每等到潜斋匮乏的时候送给他,终其一生,从不倦怠。

潜斋死后,姚敬恒执行丧礼如同古代老师和弟子的礼节一样。

姚江有个叫黄晦木的先生,很少有人能够符合他的心意,唯独见到姚敬恒而称许他,说:“这是一个像《后汉书〃独行传》中的人物一样的人。

”曾经在闽游学,闽都督姚公盛情招待他,拿平定台湾的事情向他询问。

敬恒回答说:“郑氏政权不久就被平定了。

只是闽中的民力消耗尽了,您应当拿什么来使它恢复元气呢?”闽都督恭敬地点头同意。

然而敬恒因为学习儒家学说的缘故,收取十分之一利息的职业所取得的收入没怎么增加却勤于布施,财力渐渐不支,于是因这这使家道衰败了。

晚年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捕入狱中。

宪使到牢狱中检阅囚犯,敬恒正在诵读《大学》,宪使认为他与众不同,进入他的牢室之中,看见他的桌子上都是二程(程颢、程颐)、张载的书,招呼他一起坐下和他谈论,大吃一惊,当天就释放了他。

然而姚敬恒最终因为贫穷离世了。

他平生凡事亲力亲为,不写文章,因此很少有知道他的人。

我已经在《潜斋墓表》中附了一篇志,又搜集了他的一些事情来为他作传,来匹配凌嘉印、沈文则两人,将等待后世有像李二曲这样的人。

可惜寻访他母亲的姓氏,最终没有得到。

1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