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c97758e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5c.png)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这一节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产业、城市等内外联系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区域特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基本地理知识,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以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深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产业、城市等内外联系特点,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实例等,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实例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以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难点: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以及如何评价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3.准备PPT,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地形、气候、水系、产业、城市等内外联系特点,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些特点。
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教案第七章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教案第七章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47de78e36bec0975f565e216.png)
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2.让学生认识长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3.让学生认识上海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
4.让学生理解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5.指导学生认识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特征。
6.让学生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长江三角洲地形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长江交通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通过阅读图7-32、7-33,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认识海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以及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4.通过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认识长江三角洲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特征,让学生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努力学习长大立志为国贡献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长江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长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组图片,看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这是我国的哪条河流,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她的那些气息?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板书)1.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7-30探究: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位置特点过程:学生读图-个人思考分析-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回答-师生评价2.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7-31,结合课文小组讨论:长江三角洲城市间交通联系有什么特点?师生归纳总结。
3.根据图文活动分析:(1)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经济有哪些优越的条件?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回答、师生评价(2)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具备哪些优势条件?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回答、师生评价(3)长江三角洲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具备哪些优势条件?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合作-师生归纳总结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板书)1.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7-30探究: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位置特点过程:学生读图-个人思考分析-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回答-师生评价2.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7-31,结合课文小组讨论:长江三角洲城市间交通联系有什么特点?师生归纳总结。
八年级地理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3湘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3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66785c8915f804d2a16c183.png)
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1教学目标知道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特征。
懂得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重难点: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2重点难点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3教学过程3.1 第一学时3.1。
1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预习】教材助读。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1)北翼中心城市—-_____。
①_____省省会,有“_________”的美誉,也是江苏省最大的交通运输枢纽和教育科研基地。
(2)南翼中心城市——_____。
①_____省省会,_________业发达,以机械、电子、纺织、食品为支柱产业.预习自测(1)_____港:是中国内河航运第一大港。
(2)号称“_________":丝绸织造业历史悠久。
(3)著名的旅游观光城市:_____以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享誉中外。
长江三角洲区域以—————-为龙头,以_________和_________为两翼,在交通、商贸、旅游、科技、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逐步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活动2【活动】【探究】区域名称中心城市主要城市区域经济现状与上海的关系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北翼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北翼小结:活动3【练习】当堂训练海、海湾、湖泊A —-—--—B ---——-C ---—-—D ----城市E -——-—-F -—---—G —----—铁路线FG —-———-—EG -——----活动4【作业】课后作业1 .形成长江三角洲的主要河流是( )A.长江和钱塘江 B.长江与珠江C.长江和淮河 D.黄河与淮河2.长江三角洲区域优势条件不包括( )A.东部沿海与长江流域结合部B.经济特区密集,对外开放早C.具有密集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D.技术力量和综合实力最强3.下列城市全部属于长江三角洲区域南翼的是()A.广州和深圳 B.南京和宁波C.宁波和杭州 D.湖州与苏州4.昆山市发展经济的最大优势条件是()A.昆曲发源地 B.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C.中国第一水乡 D.临近上海市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湘教版八下地理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地理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自然环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2c7cd81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5a.png)
湘教版八下地理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7.4课时的教材以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为主线,主要向学生介绍长江三角洲的范围、自然环境以及其特点。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 长江三角洲的范围界定;2. 长江三角洲的自然环境特征;3. 长江三角洲内外联系的地理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长江三角洲作为一个地理单元,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内外联系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对长江三角洲范围和自然环境的理解,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长江三角洲内外联系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能说出长江三角洲的范围,概括其自然环境特征;2.理解长江三角洲内外联系的地理意义,认识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的范围、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内外联系的地理意义;2.难点:长江三角洲自然环境特征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长江三角洲的自然环境和内外联系;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实例,让学生分析长江三角洲内外联系的重要性;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长江三角洲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4.讲授法:教师讲解长江三角洲的相关知识,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资料:长江三角洲的自然环境图片、地图等;2.案例材料:有关长江三角洲内外联系的实例资料;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的范围、自然环境特征等;4.板书设计: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资料,展示长江三角洲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长江三角洲的范围,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长江三角洲的位置。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db6893c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88.png)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经济、城市等内外联系特点。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特征,以及区域内部和外部的联系。
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长江三角洲区域作为一个较为复杂的地理单元,其内外联系涉及到多个方面,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此外,学生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往往缺乏系统性和联系性的认识,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经济、城市等内外联系特点,提高学生分析区域地理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和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长江三角洲区域的认知和热爱,提高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经济、城市等内外联系特点。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并形成系统性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经济、城市等内外联系特点。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认识和分析。
4.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2.教具:投影仪、电脑、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
3.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地图、案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理区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
![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553ba4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33.png)
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一、教学目标1.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2.知道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了解其经济发展的条件。
3.知道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优势条件与主要方式,理解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上海的经济发展特色,理解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教学过(一)新课导入:1、我们经常听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它们是我国三大著名的三角洲。
我们学习了珠江三角洲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那么,另外两个三角洲的发展状况如何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状况。
2、板书课题: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二)教学过程:1、自主学习,完成下列题目:(1)长江三角洲简称“_______”,是由_______及钱塘江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滨海平原,是中国_______的河口三角洲。
(2)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三角农业历史悠久,农业生产水平高,是举世闻名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
(3)人口和城镇_____,工商业_____,经济基础________。
2、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读“长江三角洲地形分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分布”图和“长江三角洲的范围”、“上海港”材料,完成下列学习任务:(1)指图说出长江三角洲的大致范围和位置特点。
(教师强调“长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2)在图中找出“沪宁杭”、“苏锡常”、“杭嘉湖”等城市,说一说这些城市之间有哪些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整合教材P.58“活动”1、2)(3)运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所具备的优势条件。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58“活动”3)(4)通过上述分析,归纳出长江三角洲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特色。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65b18fb3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2c.png)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以及其内外联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特征,以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相关知识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数据等方式,逐步掌握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数据等方式,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长江三角洲区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内外联系。
2.难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特点。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案例为例,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地图、数据等信息的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案例,用于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3.投影仪:用于展示课件和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区域。
提问:“你们对长江三角洲区域有什么了解?”让学生自由发言,引发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
让学生阅读教材,对照课件,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的案例,探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c837877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7f.png)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经济发展、城市分布等特征,以及该地区与国内外的联系。
本节内容是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综合理解,旨在培养学生对区域地理特征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基本知识。
但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城市分布以及与国内外联系的理解尚浅,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自然特征。
2.掌握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城市分布等社会经济特征。
3.分析长江三角洲与国内外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自然特征;经济发展、城市分布等社会经济特征;与国内外的联系。
2.难点: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分析,以及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解释。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特征。
2.案例分析法:以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为例,分析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分布。
3.讨论法:学生讨论长江三角洲与国内外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4.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实践,如观察当地地形、气候等特征,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图册、教学课件。
2.相关案例资料、讨论问题。
3.板书设计、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地图册和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自然特征。
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这些特征,理解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湘教版八下地理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地理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921dd5f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7e.png)
湘教版八下地理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其内外联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为学生展示了长江三角洲的美丽风光和丰富资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刻理解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长江三角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其内外联系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长江三角洲的特色和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掌握其内外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其内外联系。
2.难点: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具体表现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案例,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好板书设计,突出本节课的关键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长江三角洲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其内外联系。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具体表现和作用。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学设计3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学设计3](https://img.taocdn.com/s3/m/4e978c58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c8.png)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区域内部和外部的联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长江三角洲区域作为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其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空间概念,分析区域内部的联系和外部的影响因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经济、文化等特点,分析区域内部和外部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表和文字等资料,学生能够运用地理分析方法,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区域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经济、文化等特点。
2.难点: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的展示和解读,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内外联系。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与外部地区的联系。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2.教具:投影仪、电脑、投影屏幕、地图、图表、图片、视频等。
3.教学资源:相关的文章、研究报告、案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地理区域,激发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好奇心。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847118e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ed.png)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经济发展、城市分布等基本情况,并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与外界的联系。
教材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案例,适合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地理分区,对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分布的联系有一定的好奇心,可以借此机会进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地图,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与外界的联系。
3.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其内外联系。
4.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特点。
2.长江三角洲区域与外界的联系。
3.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分布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特点,以及与外界的联系。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分布特点。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和图片,包括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图、地形图、气候图、水系图等。
2.准备一些关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实际案例,如经济发展、城市分布等方面的资料。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的地理分区,对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图、地形图、气候图、水系图等,让学生初步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的自然环境特点。
(完整word)八年级地理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新版湘教版
![(完整word)八年级地理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新版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c3fa330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46.png)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课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课型新讲课课时安排年级八年级下册教课目的:1.读图,说出长江三角洲的大概范围和地点特点。
认识长三角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剖析长三角地区内外联系所具备的的优势条件及长江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
2.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上海的经济发展特点,理解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3.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两翼的经济发展情况,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两翼与核心的经济联系,感悟区际联系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教课重难点 1. 认识长江三角洲的地理地点,理解其地点的优胜性;2. 掌握长江三角洲的主要中心城市,理解上海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教课过程教课环节教课活动设计企图新课导入教师: 2013年 9月 29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长河中,这是一个创建情境,标记性的日子。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建立。
中激发兴趣国改革开放的深度与广度,由此提高到崭新的水平。
上海自贸试验区要力求建设成为拥有国际水平的投资贸易便利、钱币兑换自由、看管高效便利、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中国扩大开放和深入改革研究新思路和新门路,更好地为全国服务。
今天我们一同走近长江三角洲地区,去倾听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强音。
课件展现:研究活动一:长教师:经过察看长江三角洲的地点图,达成以下任务。
联合地图,江三角洲优胜(1)找出长江、钱塘江、京杭运河、太湖,以及长江三角洲察看图例,的地理地点濒临的大海。
解答地理问(2)说出长江三角洲的大概范围和地点特点。
题,培育学课件展现:生读图的能力。
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学会经过一学生:自由讲话,教师总结。
个地域的地教师: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是由长江及钱塘江的泥沙淤积理地点归纳形成的滨海平原,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地处中天气种类。
国东部沿海地域与长江流域的联合部,濒临黄海和东海。
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包含上海市、江苏的中部和南部、浙江的东北部。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第1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第1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e2910a7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86.png)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区域发展的内外联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发展优势和不足,培养学生区域比较分析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地理、气候、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内外联系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基本知识;能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区域比较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的意识,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及内外联系。
2.难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分析。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3.利用地图、图片等资料,进行观察和比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区域比较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本节课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回顾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资料,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发展优势和不足。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3.操练(10分钟)针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八年级地理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3(新版)湘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3(新版)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f3b8dec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4c.png)
重点:
1.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
2.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包括经济、交通、人口等方面。
难点:
1. 理解长江三角洲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重要地位。
2. 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解决办法:
1. 利用地图、图表等教学工具,直观展示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举办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知识竞赛:可以举办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引导学生关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实时动态: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实时动态,了解最新的政策法规和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时事素养。
组织学生进行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课题研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增强地理实践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图表解读等方法,学会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提高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3. 提升人地协调观: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4. 发展综合思维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问题,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 提供拓展资源:教师提供与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 反馈作业情况: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八年级地理下册 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3 (新版)湘教版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2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d33d0411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20.png)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四节主要介绍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本节内容通过讲述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区域内的经济联系,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便于学生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区域地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长江三角洲作为一个具体的地理区域,其内部联系可能仍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分析长江三角洲的自然、人文特征及其内在联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及其内外联系;掌握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地理规律的能力;学会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区域地理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我国国土资源的认知,提高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及其内外联系。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地理规律,并用地理视角分析区域地理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案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地理。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中掌握地理知识。
3.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地图、案例等教学素材。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4.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便于课堂讨论和互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素材,展示长江三角洲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区域。
2.呈现(10分钟)介绍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气候、地貌等)和人文地理特征(如产业、城市等),让学生了解这个区域的基本情况。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湘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827c654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1c.png)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江三角洲内外联系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内外联系、案例分析等。
【导入】(5分钟)
1. 回顾上一节内容,提问学生对长江三角洲的基本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新课导入】(15分钟)
1. 结合教材,介绍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城市。
2. 讲解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内外联系,包括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案例分析】(10分钟)
2.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请简述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特别是交通、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
3. 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请阐述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九.板书设计
1.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①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包括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
② 主要城市:南京、杭州、上海等。
2.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① 交通联系:发达的水路、公路、铁路、航空网络。
② 经济联系:经济互补、产业协同发展。
③ 文化联系:多元文化交流融合。
3. 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① 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② 区域内外联系紧密,推动经济发展。
板书设计以清晰、简洁、重点突出的方式呈现,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和记忆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同时,通过艺术性的排版和趣味性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ee0d14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bc.png)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目标1.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边界和特征。
2.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3.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1.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边界和特征。
2.内外联系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3.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PPT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边界和特征。
2.案例法:选取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具体案例,来加深学生对内外联系的理解。
3.图解法:通过图表等方式,呈现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与本节课的主题进行联系。
2.通过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边界和特征,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
第二步:学习新课1.向学生介绍内外联系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通过具体案例,向学生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情况。
3.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步:梳理知识点1.通过图表等方式梳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2.总结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步:巩固练习1.给学生分发习题,要求学生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回答相关问题。
2.点名让学生回答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点。
第五步: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点。
2.向学生强调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问答方式,检测学生对内外联系的理解程度。
2.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有关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的文章或报告,以期更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参考资料1.《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2.长江三角洲区域相关资料和案例。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c9f7ea6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db.png)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材,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资源、经济发展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掌握其经济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区域观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以及经济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的认识尚浅,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资源等基本特征;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以及经济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区域发展的情感,增强地理实践能力和区域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以及经济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
2.难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在实际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法:引导学生通过地图观察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特征。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事例,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深化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地图观察,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基本特征。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3.操练(15分钟)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如工业基地的形成、对外开放等。
湘教版八下地理 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案设计
![湘教版八下地理 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df3d00971fe910ef02df822.png)
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说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位置、地形等地理概况。
②说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主要城市名称以及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
中的重要作用。
③说出长江三角洲区域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活动,理解上海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带动作用。
②通过读图、小组合作,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巨大发展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
越性,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
三、教学难点
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方法
1、利用自学、小组讨论的方法分析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带动辐射作用。
2、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形分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分布图,结合小组讨论分析评价长江
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五、学习方法
以图导学、小组探讨分析法
六、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课堂学案
2、微视屏
七、教学过程
八、课堂板书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南京
长江长三角上海
杭州
九、课后反思
1、调整了教材顺序,学生有点不适应
2、本地区学生几乎没去过醴陵市区,更不用说其他地方,对长三角和上海不太熟悉。
3、通过讲解后,学生还是增进了不少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三角洲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及自然特征。
2、让学生认识上海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
3、让学生理解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4、指导学生认识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材料让学生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的联系。
2、通过阅读图7-32、7-33,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认识上海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以及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上海2011年成功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教学难点】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其经济发展的条件。
让学生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大屏幕展示,师生共同学习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通过长江中下游地区优美的景观,如:水乡风貌、明珠电视塔、京杭运河、油菜田、江苏乌镇等,引入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
出示长江三角洲的在中国的位置,要求回答其位置特征。
学生: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出示长江三角洲地形图,回答:
1.找出钱塘江、太湖、黄海、东海。
2.说出长江三角洲的大致范围和位置特点。
学生回答,多媒体展示。
出示长江三角洲范围图,回答其范围。
学生:长江三角洲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角洲的顶点在江苏镇江附近,往东抵海滨,往南达杭州湾,往北到通扬运河,包括江苏东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区,土地面积约5万千米²。
阅读长江三角洲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说一说长江三角洲的气候特征,判断其气候类型。
学生:长江三角洲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回答长江三角洲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学生:形成原因:由长江及钱塘江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滨海平原。
自然特征:地势低平,气候湿润,土壤肥沃,河网纵横。
人文特征:农业历史悠久,农业生产水平高,有“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之称。
人口和城镇密集,工商业发达,经济基础雄厚。
出示长江三角洲交通图,回答:
1.找找长江三角洲区域有哪些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2.结合相关知识,讨论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经济有何优势?
展示长江三角洲的水路运输和铁路运输图。
学生: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
这里拥有长江黄金水道和众多的铁路、公路干线,以及现代化的港口群、航空港,形成密集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总结:长江三角洲区域优势条件。
学生:1、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
2、由黄金水道、铁路和公路,以众多港口和航空港构成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3、对外开放的前沿,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4、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阅读:上海港
上海港位于长江三角洲区域前沿,地处长江东西运输通道与中国沿海南北运输通道的交会处,是中国沿海主要的枢纽港口。
目前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天吞吐量均居世界各港口第1位。
上海港不仅海运发达,还通过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和长江等运输干线,与广大内地保持着密切联系。
上海港洋山深水港区的兴建,使上海的远洋运输能力大幅度增强。
展示长江三角洲城市图,回答:在长江三角洲区域,许多城市成群分布,说出“沪宁杭”、“苏锡常”、“杭嘉湖”分别指的是哪些城市。
学生:“沪宁杭”是指上海、南京、杭州;“苏锡常”是指苏州、无锡、常州;“杭嘉湖”是指杭州、嘉兴、芜湖。
总结: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所具备的优势条件和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所具备的优势条件:(1)临江滨海;(2)稠密的公路网;(3)多条铁路穿过;(4)水网稠密;(5)多个航空港。
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长江冲积而成的平原,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耕条件优越。
长江为沿岸城镇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水运和丰富的水源。
长江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便利的水陆交通,有利于其对外联系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
出示上海市的位置图,回答上海的地理位置。
学生:地处长江三角洲前沿,倚东海之滨,向东是浩瀚无垠的太平洋,南临杭州湾,西与富裕的江苏、浙江毗邻,北接黄金水道入海口。
出示上海市的交通图,回答上海市的交通特点。
学生:由于处于长江三角洲前沿,长江黄金水道入海口,又位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上,因而使上海水陆交通十分发达,上海港也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港。
展示上海金融中心、上海虹桥机场、上海火车站图,让学生感性感受。
出示上海市的工业基地、上海市的市区图。
上海中国高水平的工业基地和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享誉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
出示:上海复旦大学、上海文化广场图。
总结:1、上海的核心地位
上海中国高水平的工业基地和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享誉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
2、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
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在交通运输、商贸流通、资金流通、信息交流、智力支持和技术协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讨论:从交通运输、商贸流通、资金流通、信息交流、智力支持和技术协作等角度,举例说明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1)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企业可通过上海金融市场筹集发展资金。
(2)上海是国际区域性贸易中心,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可以以上海为桥梁,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
出示水乡、村镇、繁华都市图,导入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
展示长江三角洲城市图,回答:
1.找出长江三角洲以上海为中心的两翼。
2.找出长江三角洲两翼上的主要城市。
学生:长江三角洲的北翼
江苏南部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等城市构成长江三角洲的北翼,其中南京是北翼的中心城市。
南京有“六朝古都”的美誉,现为中国东部地区主要的电子、汽车、化工基地。
苏州东邻上海,西拥太湖,是江苏省的东南门户,是长江三角洲区域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
展示南京、苏州、无锡、昆山城市图。
阅读:昆山的巨变
昆山市位于江苏省南部,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
这里的千年古镇周庄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
历史上昆山一直是传统的农业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昆山市充分利用东依上海的地缘优势,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全面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县(市)之首,成为长江三角洲区域北翼新兴的工商业城市。
长江三角洲的南翼
浙江北部的杭州、宁波、舟山、绍兴、湖州、嘉兴、台州等城市,其中杭州是长江三角洲区域南翼的中心城市。
杭州加工制造业发达,以机械、电子、纺织、食品为支柱产业。
号称“中国丝都”。
宁波是浙江省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宁波港是中国特大型深水良港。
展示杭州、宁波、舟山图。
出示杭州湾跨海大桥,阅读课本资料。
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起嘉兴市海盐境内,南至宁波市慈溪境内,跨越杭州湾海域,全长36千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之一。
大桥的建成,使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缩短了120多千米,大大缓解了沪杭甬高速公路的压力,有利于构建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两小时交通圈,并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合作与交流。
【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三部分: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
重点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难点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其经济发展的条件;让学生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三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长江三角洲的区域概况
1、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
(1)形成原因
(2)自然特征
(3)人文特征
2、长江三角洲区域优势条件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
1、上海的核心地位
2、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
1、长江三角洲的北翼
2、长江三角洲的南翼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