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2024年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肇兴侗寨为个案》范文

《2024年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肇兴侗寨为个案》范文

《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肇兴侗寨为个案》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古村落作为文化遗产的载体,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肇兴侗寨作为中国侗族文化的代表,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侗族歌舞、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本文以肇兴侗寨为例,探讨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及策略。

二、肇兴侗寨概述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是侗族人民聚居的典型村落。

这里保留了完整的侗族建筑风格,如鼓楼、风雨桥、石板路等,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侗族歌舞、传统节日活动、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肇兴侗寨居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问题(一)保护现状肇兴侗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地政府和居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通过制定保护规划、建立保护机制、开展文化传承活动等措施,有效保护了侗寨的传统文化遗产。

此外,肇兴侗寨还成为了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二)存在问题然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保护措施不够完善,部分传统文化遗产面临消失的危险。

二是文化传承后继无人,一些传统手工艺和技艺因缺乏继承人而面临失传的风险。

三是旅游开发过度,可能导致文化原真性丧失。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一)完善保护措施针对肇兴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问题,应完善相关保护措施。

首先,制定更加详细和具有操作性的保护规划,明确保护目标和任务。

其次,加强执法力度,确保保护规划得到有效执行。

此外,还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保护意识。

(二)加强文化传承与教育为了解决文化传承后继无人的问题,应加强文化传承与教育。

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传统手工艺和技艺的培训班,培养更多的继承人。

另一方面,可以在学校教育中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并热爱自己的文化。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情况汇报材料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情况汇报材料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情况汇报材料为了促进xx县文化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根据《xx县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计划要点》,县人大常委会于10月至11月组织人员采取实地察看、查阅资料、走访、座谈等方式深入到县住建局、文物局等有关单位,禾亭、冷水、湾井等乡镇的琵琶岗、小桃源、上宜骆家、下灌等传统村落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前往湘西、贵州等地进行了对比性考察。

现将调查情况及思考建议报告如下:一、全县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xx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舜帝藏精之所,光武发祥之基,濂溪汤沐之乡,牌祖生卒之地”之盛誉。

境内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不少传统村落,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有禾亭镇的小桃源村、琵琶岗村,湾井镇的下灌村、路亭村、久安背村,冷水镇的骆家村,九嶷山乡的西湾村,天堂镇的大阳洞村,中和镇的岭头村,柏家坪镇的柏家村,清水桥镇的平田村,太平镇的城盘岭村等12个村;拟推荐入选的有柏家坪镇的马头上村、郑古元村、刘均申村、礼仕湾社区,保安镇的保安社区、古溪村,太平镇的紫云村,湾井镇的东江村、东安头村,五龙山乡的石家洞村,中和镇的周家村、麻田村,天堂镇的石海山村,冷水镇的百美村,水市镇的周家村、冬瓜冲村,太平镇的上界头村等17个村。

这些村都有着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拥有较为丰厚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

另外还有一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传统村落,有待发现、保护和申报。

二、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近年来,xx县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上,虽然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保护不够,抢救不及时,利用过少,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1.损毁极为严重。

由于数百年来的自然灾害、内外战争、群众运动、房屋拆建或失窃等因素影响,全县的传统村落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一些满载传统文化内涵的古建、古物已韵味全无。

如平田村,始建于南宋,距今已近900年历史,曾拥有众多的明清古建筑,青石板巷道、石桥、石刻、牌坊、凉亭、戏台、八角楼、庙宇庵子、雕梁画栋等处处皆是。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以贵州省贵定县盘江镇音寨为例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以贵州省贵定县盘江镇音寨为例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以贵州省贵定县盘江镇音寨为例罗羚艺﹡,黄朝宾(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都匀558000)以贵州省贵定县盘江镇音寨为例,分析了音寨传统村落景观资源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为指导,提出音寨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能为音寨以及贵州布依族地区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乡村振兴;布依族;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发展;音寨业景观,是黔中最美的田园景观之一。

在著名的田园景观“金海雪山”景点修建了音寨大门、迎宾门、观景长廊,水车、水碾、民族歌舞表演台、稻梦空间、忙牛阵、天下粮仓和布依乡愁园等,是贵州省著名的旅游景区,也是“全国农业旅游观光示范点”。

2音寨的景观资源2.1自然景观音寨平均海拔1100m ,地势起伏,由东向西逐渐倾斜,形成东西高、中间低的阶梯构造,地貌以山地为主。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6℃左右,其中春、秋2季平均20℃左右,夏季23℃左右,气候条件良好[2]。

寨后的观音山连绵起伏,林木郁郁葱葱;流经村寨的瓮城河河面宽阔、水流舒缓,河水清澈;河中央有一座小巧玲珑的鸳鸯岛,岛上长着几十棵百年以上参天大树;村内林木植被保存完好,尤其是寨口的几棵树龄数百年的银杏和古柏,高大苍翠,遒劲挺拔。

音寨风景优美,生态环境良好,山水景观格局完整,观赏价值很高。

2.2农业景观音寨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玉米、小麦次之;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蔬菜、水果次之。

寨后的观音山上有村民种植的万亩酥李,寨前的瓮城河两岸是广阔的坝子,冬季种有千亩油菜。

春天李花盛开时漫山皆白,宛若一座雪山;油菜花开时满坝金黄,犹如一片金海。

漫山遍野的李花和一望无垠的油菜花黄白相间、相映成趣,构织成壮观的农业景观———金海雪山。

坝子中的稻谷生长期碧波荡漾,稻谷成熟期金浪翻滚,构成一道道美不胜收的农业景观。

浅谈贵州传统民居村落的特点及发展

浅谈贵州传统民居村落的特点及发展

浅谈贵州传统民居村落的特点及发展摘要:贵州传统民居村落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的影响下,各民族建筑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色。

受自然条件影响,贵州传统民居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实用功能至今仍大量使用。

同时各民族融合表现出传统的文化内涵,而且,贵州传统民居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

在现当代,应该充分继承传统,并将其同现代建筑相融合,这有利于延续可持续发展历史文脉和地方特色。

同时结合旅游开发可促进传统民居村落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贵州;传统民居;特点;发展1674-3954(2013)09-0027-021 引言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逐渐加快,传统文化同现代文化的交流撞击日趋激烈。

现代建筑在带给人们舒适和卫生的同时,也给人们在精神上带来了贫乏、无人情味以及建筑物的千篇一律,而且许多地区建筑的地域特色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缺失。

贵州的传统民居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具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建筑特色,是自然条件、民族渊源、宗教文化及美学意识等多方面的融合体。

贵州地处多民族聚集地,传统民居建筑构思巧妙,造型轻巧,结构精湛,使用材料因地制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轻巧优美的体型组合,精湛的结构和构造,因地制宜,材料巧用,极具民族文化的内涵。

因此,对贵州传统民居村落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将其同现代建筑相融合有利于延续可持续发展历史文脉和地方特点,有利于构建现代精神和传统建筑文化和相结合的建筑风格,因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贵州传统民居特点2.1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贵州民居具有鲜明的科学价值(1)传统民居形成的先决条件一独特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云贵高原东部,气候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

据大多数地区雨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1300mm的地区占80%。

因此,传统民居房屋顶部基本采用坡屋顶形式,砾瓦盖房,以利排水;另外,贵州终年受暖湿气流影响,造成阴雨天气较多,日照率低,尤其是铜仁、锦屏一带的黔东边缘以及遵义以北的黔北地区,每年日照率仅为25%,因此,建造房屋必须充分考虑防潮效果,贵州传统民居多采用木架结构的“干栏”式建筑,在上层住人可以有效避免湿气和暖湿地区的虫蛇侵袭。

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解析

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解析

227【城乡建设】住宅与房地产2019年11月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解析钟 杰(萍乡市规划勘察设计院,江西 萍乡 337000)摘 要:保护传统村落文化是建设美丽村落的前提,这是因为文化是传统村落的传承意义所在,更是传统村落的灵魂。

然而,诸如人们漠不关心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问题甚至对其进行破坏等现象的出现,否定了传统村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给传统村落文化保护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找到有效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方法,其实就是打破“千村一面”现象的有效方法,是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和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美丽村落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6012(2019)11-0227-011 传统村落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重要意义1.1 资源开发是促进传统村落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传统村落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可为该区域的经济和工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并极大地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

通过发展旅游业,借助旅游文化产业推进美丽村落的建设。

随着传统村落资源的变化,传统村落村民的文化价值观也发生了转变,这使他们为自己的村落尽可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实现对传统村落文化的有效保护和美丽乡村的建设。

1.2 传统村落资源具有稀缺性与其他旅游景点相比,传统村落的资源开发必须以保护为基础,通过健全的旅游业发展促进文化保护,显示旅游传统村落的独特魅力。

通过保护村落的传统文化财产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整个社会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2 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村落建设的现状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大批村民向城市迁移过着城市生活,导致村落生产生活严重解体,“空巢”现象已经变得非常普遍。

在大多数村民进城后,传统村落农作物没有人种植,牲畜没有人饲养,没有人听戏剧,村落的传统身份丢失,这加速了传统村落的文化没落。

太阳、风和雨等自然侵蚀、资金短缺、临时修缮等现实因素,导致传统村落旧建筑、桥梁、道路部分倒塌。

乡村振兴视角下贵州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乡村振兴视角下贵州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乡村振兴视角下贵州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发展研究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也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贵州的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和潜力。

本文将从乡村振兴视角下,对贵州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研究。

贵州的民族村寨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贵州拥有2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如侗族的歌舞、苗族的银饰、布依族的传统乐器等等。

这些民族村寨保存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手工艺、节日习俗、民间故事等。

通过乡村旅游的方式,可以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贵州的多样文化。

贵州的民族村寨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山地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在贵州的民族村寨中,许多都位于山间或溪流旁边,周围环境优美,风景秀丽。

黄果树瀑布位于黔东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瀑布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许多民族村寨还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可以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如森林徒步、溪流漂流等。

然后,民族村寨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

贵州是中国的贫困地区之一,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

当地产品的销售和当地居民的服务也会得到推动,促进了贵州农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旅游还可以吸引外地游客,增加旅游消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

民族村寨乡村旅游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的提升。

许多贵州的民族村寨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缺乏基础设施的支持,并且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也有待提高。

民族村寨乡村旅游需要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文化和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商业化。

要重视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避免文化的虚假表演和商业化。

贵州的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通过发展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可以保护和传承贵州丰富的文化遗产,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推动当地乡村的全面振兴。

要克服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提升、文化和自然资源保护等问题,实现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发展。

浅谈贵州民族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以花溪镇山布依族村寨为案例

浅谈贵州民族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以花溪镇山布依族村寨为案例
12 自然人 文环境 .
镇 山村 为典型 的喀斯特 ( 岩溶 ) 山丘 陵地貌 , 势西 北高东 南低 , 拔 12 10 村寨正 中海拔 为 低 地 海 18— 29m, 16 . 亚热带 季风性湿 润气候 区 , 13m 属 雨水适 中 , 日照充 足 , 冬无 严寒 , 夏无酷暑 。 全村现有 村 民 11户 ,1 7 60人 , 中布依族 10户 , 其 2 苗族 5 O户 , 汉族 1户 , 少数 民族 占全村 总人 口的 9 % 9 以上。该村是 贵 阳市郊少数 民族村 寨 中石 建筑艺术 的代 表 , 独有 的寨拱 门和 巨石砌成 的城墙 令人 叹为观止 , 房 屋 内外 的石板建 筑绝妙无 比 , 若置身 于石建筑 的艺术 世界 , 以又被称 为“ 恍 所 石头砌 筑 的村 庄 ” 。
通、 环保 、 利、 水 财政 以及 当地政府 等许 多部 门, 增 强各 部 门之 间的相 互沟通 , 应 保持认 识一致 ,
形成合力, 建立一个协调的机构和机制, 并通过各种有效措施, 使村落文化景观 实现可持续发 展 , 经 济建设 与民族村 落文化景 观的保 护与 利用相 互促进 , 使 为社会 主义物质 文 明和 精神 文明
2 1 村寨 整体 空间格局 .
镇 山村三 面环 水 , 面 临山 , 、 、 一 山 水 田园融 于一 体 , 提供 给 村 民一个 接 近 自然 和生态 的居住 场所 。从 山
顶眺望 , 镇山村掩映在一片葱笼茂密的树林里 , 层层叠叠的民居依山而建。隔河眺望 , 一幢幢石板建造的房
屋, 泛着灰 白的光 , 阳光 下增艳 生辉 。风平浪 静 的时节更是 美丽壮 观 , “ 在 有 房建 轻波 上 , 在水 中行 ” 人 之感 ,
Vo . . 137 No 5 Ma . 0 8 v2 0

贵州民族文化保护调研报告

贵州民族文化保护调研报告

贵州民族文化保护调研报告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

为了保护和传承贵州的民族文化,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贵州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代表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贵州的民族文化主要包括语言、民族服饰、民俗习惯、传统音乐舞蹈以及民间艺术等多个方面。

这些民族文化元素既独特又丰富,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贵州的民族文化面临着多种挑战和威胁。

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传统技艺和知识的传承面临困难。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原生态的民俗习惯和民族服饰正在被快餐文化冲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放弃传统,转而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为了保护和传承贵州的民族文化,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加大对贵州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社会传播贵州的民族文化,唤起人们的文化自觉。

可以组织文化展览、演出等活动,增加人们对贵州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其次,加强对贵州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建立专门的培训中心,对年轻人进行传统技艺的培训和教育,保证技艺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

同时,加强对老一辈传统技艺人的保护,确保他们的技艺不会因为生计问题而失传。

此外,加强贵州原生态民俗的保护和传承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尽量保留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保护原生态的民俗习惯和民族服饰。

可以通过开展民俗节庆活动,向年轻人普及贵州的民俗文化,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最后,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保护贵州民族文化的局面。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贵州的民族文化资源,提供相关经费支持。

同时,社会各界可以加强合作,开展各种文化交流和合作项目,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贵州的民族文化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

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技艺的传承、保护原生态的民俗习惯和民族服饰,我们可以推动贵州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贵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最新-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村落文化保护 精品

最新-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村落文化保护 精品

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一、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现状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南北差异大。

受自然环境影响,传统村落的分布体现出南方较多,北方较少,东部较多,西部较少的特点。

自然环境影响的另一个方面则是传统村落的建筑样式,南北方虽然都是传统农业社会,但地理、气候、地质不同,南方要么地处沿河地带,临江而建,多石木结合,以石夯基、以木建房、以瓦遮挡,多一、二层厅堂式住宅,顺水流向依势而建,形成错落有致、水乡如画的村落景致;而丘陵地带则傍山靠地,适应农业生产需要,多吊脚楼和富有民族风情的村寨。

北方传统村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山西和北京,历史上,山东、河北、河南等中原地带是农耕文明最昌盛的地方,即使是今天,中原地区农业生产在三产中仍占据约13的比重。

传统村落必有其不同于南方也不同于山西和北京所代表的北方村落特点,它们形成了中原风格的传统村落,孕育了传统村落里的文化。

目前,对中原的村落研究少之又少。

虽然中原的村落无论是布局还是建筑风格都不及江南的诗情画意,从北方来讲,则少了几分家族式聚居氛围,但通过研究,从中能看出中原传统村落对中原璀璨文化的承载是以不同于南北两种风格的方式体现出来的。

基于传统村落的地域特色,当前对传统村落保护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传递出对传统村落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解、方式方法都存在值得反思的现实问题。

一损毁的速度快于保护的速度。

截至2014年,我国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不超过5000个,目前还在减少。

如果不对传统村落保护量身定做一套合适的设计方案、法规制度,别说是没有被列入保护名录的传统村落,即使是已经列入保护名录的,也会因为保护措施不当导致传统村落消失。

传统村落的损毁包括自然性损毁和社会性损毁。

自然性损毁指村落建筑经历风吹日晒雨淋虫蚀等自然现象造成的部分损毁或全部损毁,属于传统村落消失的不可控因素。

传统村落大体可以概括为两种环境一种地处交通便利、商业发达、人口流动性大、文化交流频繁之地;还有一种散落在相对偏远、贫穷落后的山区,人口流动性小、文化交流稀疏。

贵阳地区国保和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保护现状及问题研究

贵阳地区国保和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保护现状及问题研究

贵阳地区国保和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保护现状及问题研究贵阳地区国保和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保护现状及问题研究周儒凤一、前言传统村落作为民族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地域特色的传承载体,是中华民族的根,寄托着各民族儿女的乡愁,是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文化遗产。

但在社会变迁和城镇化日益加剧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国传统村落日趋凋零,消失和被破坏的情况日益严峻。

据统计数据显示,从20XX年至20XX年,我国自然村10年时间减少了92万个,平均每天消失的自然村250余个。

在传承与发展冲突凸显的大前提下,要尽可能地保存、抢救、记录传统村落,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20XX年4月,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20XX年9月,由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成立了由建筑学、民俗学、规划学、艺术学、遗产学、人类学等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评审《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从20XX年12月至今已前后公布了三批传统村落名录,共2555处,贵州共计426处,其中贵阳地区仅有开阳县禾丰布依族苗族乡马头村、花溪区高坡苗族乡批林村和石板镇镇山村大寨3处,只有马头村(国保名称为马头寨)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国保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实施名单。

现将相关保护情况及存在问题作初步研究,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二、马头寨保护和利用情况(一)基本情况:马头寨位于开阳县禾丰布依族苗族乡马头村,始建于宋末,元初设底窝紫江总管府于寨内,寨内有宋氏家庙朝阳寺、布依族祖庙马头寺、元明底窝总管府遗址和清末底窝宋氏土司祠堂遗址、以及相对集中连片的传统古民居等85座文物建筑,保存相对完好。

此外,寨内还留有1935年4月红军长征过禾丰时留下的红军标语等珍贵的红色文物。

(二)保护和利用情况:经省市各级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马头寨于20XX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XX 年公布为中国传统村落和贵州十大特色民族建筑,并于20XX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第二批国保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实施名单。

020.贵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路径研究

020.贵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路径研究

贵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路径研究汤洛行,单晓刚,路雁冰摘要:传统村落承载多彩贵州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长传习的沃土,也是农耕文明的精髓、民族文化的家园。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贵州省政府出台《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专门就加强我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进行部署安排。

本文以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导向,从法规、体系、技术等5个方面研究贵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体系和路径。

为我省在2020年全国同步实现小康以及“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路径探索和发展参考。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路径贵州1引言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和不均衡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刻不容缓。

为此,中共中央2013年1号文件指出:“制定专门规划,启动专项工程,加大力度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地域元素的传统村落和民居。

”从2012年至2014年,贵州省共有426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占全国总量的16.7%,居全国第二位,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保护与发展初见成效。

但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存在着保护发展法规不完善、保护与发展体系缺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建设资金缺口大、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难、重开发轻保护、村寨特色丧失、产业结构单一等各种问题。

为贯彻中央精神,贵州省政府近日出台指导意见,专门就加强我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进行部署安排。

如何保持我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留住文化的根,守住民族的魂。

研究基于贵州实际和特色的保护与发展的体系和路径才能把传统村落打造成村民生存发展的美好家园、心灵宁静回归的生态乐土,实现可持续发展。

2贵州传统村落地方特征解读2.1 村庄分布资源特征由于贵州经济落后于全国,发展速度较缓,城镇化率较低,因此很多村庄得以在汹涌的城镇化浪潮中“幸免”,保留下来,成为现今贵州村落遗留下来的“瑰宝”。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情况汇报材料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情况汇报材料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情况汇报材料为了促进xx县文化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根据《xx县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计划要点》,县人大常委会于10月至11月组织人员采取实地察看、查阅资料、走访、座谈等方式深入到县住建局、文物局等有关单位,禾亭、冷水、湾井等乡镇的琵琶岗、小桃源、上宜骆家、下灌等传统村落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前往湘西、贵州等地进行了对比性考察。

现将调查情况及思考建议报告如下:一、全县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xx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舜帝藏精之所,光武发祥之基,濂溪汤沐之乡,牌祖生卒之地”之盛誉。

境内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不少传统村落,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有禾亭镇的小桃源村、琵琶岗村,湾井镇的下灌村、路亭村、久安背村,冷水镇的骆家村,九嶷山乡的西湾村,天堂镇的大阳洞村,中和镇的岭头村,柏家坪镇的柏家村,清水桥镇的平田村,太平镇的城盘岭村等12个村;拟推荐入选的有柏家坪镇的马头上村、郑古元村、刘均申村、礼仕湾社区,保安镇的保安社区、古溪村,太平镇的紫云村,湾井镇的东江村、东安头村,五龙山乡的石家洞村,中和镇的周家村、麻田村,天堂镇的石海山村,冷水镇的百美村,水市镇的周家村、冬瓜冲村,太平镇的上界头村等17个村。

这些村都有着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拥有较为丰厚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

另外还有一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传统村落,有待发现、保护和申报。

二、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近年来,xx县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上,虽然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保护不够,抢救不及时,利用过少,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1.损毁极为严重。

由于数百年来的自然灾害、内外战争、群众运动、房屋拆建或失窃等因素影响,全县的传统村落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一些满载传统文化内涵的古建、古物已韵味全无。

如平田村,始建于南宋,距今已近900年历史,曾拥有众多的明清古建筑,青石板巷道、石桥、石刻、牌坊、凉亭、戏台、八角楼、庙宇庵子、雕梁画栋等处处皆是。

贵州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

贵州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

贵州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
引言
近年来,贵州省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致力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本文将从生态建设、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四个方面介绍贵州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

一、生态建设
贵州作为中国西南的“绿色明珠”,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生态建设成为贵州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注重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的实践,使贵州农村的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为农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农业发展
农业是贵州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贵州美丽乡村建设注重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创新性。

通过推广科技种植、改良传统农业模式以及发展特色农产品等方法,贵州农业在提高产量和质量的同时,也实现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乡村旅游
贵州拥有独特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乡村旅游成为贵州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保护传统村落、丰富旅游资源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贵州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农民增加了收入和就业机会。

四、特色产业
贵州美丽乡村建设着眼于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挖掘农村资源和传统手工艺,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特色产品。

由于特色产业的发展,贵州的乡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回归农村创业就业。

结论
贵州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不仅在环境、经济和社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还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未来的发展中,贵州将继续致力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生态保护、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农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传统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空间。

为了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我们进行了调研,旨在了解传统村落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选择了省份的几个典型传统村落进行实地考察,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村民对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态度和需求。

三、调研结果1.传统村落现状通过实地考察发现,我们所调研的传统村落大部分保留了较为完整的传统建筑和传统文化,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传统村落的传统建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改造,失去了原有的风貌。

其次,部分传统村落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丧失了传统村落的特色,出现了商业化开发和过度商业化的现象。

此外,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渐改变,不再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2.村民对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态度和需求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大部分村民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持支持态度。

他们希望村落能够保持原汁原味的传统风貌,同时也能够利用传统村落的资源进行文化旅游开发,提升经济效益。

一些村民也表示希望政府对传统村落进行相应的保护和改造,并提供就业机会。

四、问题分析1.保护问题首先,部分传统村落面临着建筑物老化和退化的问题,需要进行修缮和保养。

其次,由于人口外流和村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村落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也给传统村落的保护带来了困难。

最后,缺乏相应的保护法律和规章制度,使得部分传统村落的保护措施不力。

2.利用问题传统村落的利用需要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过度商业化的开发模式使得部分传统村落失去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其次,传统村落的支撑设施不完善,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

此外,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还需要与当地村民的利益关系互补,使得村民能够共享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

五、解决方案1.加强保护力度政府应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并加大对传统村落的资金扶持力度。

贵州乡村聚落形态调研报告

贵州乡村聚落形态调研报告

贵州乡村聚落形态调研报告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乡村聚落形态而闻名。

本调研报告旨在对贵州乡村聚落形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贵州乡村聚落形态的特点之一是多样性。

贵州拥有240多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乡村聚落形态。

例如,布依族聚居在山地地区,其村庄通常建在山坡上,以适应陡峭的地形。

而苗族则聚居在山区或山脚下,他们的村庄常常由若干独立的建筑组成,形成一个独特的群落。

其次,贵州乡村聚落形态的独特性受到了地形和气候的影响。

贵州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山多、地形复杂,这对乡村聚落的布局和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部分乡村聚落建在了山腰或山谷之中,利用山地的护城保护,形成了清新宜人的生活环境。

另一部分乡村聚落则建在山顶,高高矗立,给人以俯瞰山水的视觉享受。

此外,贵州多山丘之地,气候潮湿多雨,这也影响了乡村聚落形态的设计和建设。

许多村庄采用了特殊的木构建筑和竹楼,以适应湿润的气候。

再者,贵州乡村聚落形态的研究还要考虑到人文因素。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各民族在乡村聚落形态上也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和建筑风格。

例如,侗族村落的建筑常常采用木材和羊毛作为主要材料,外立面绘有精美的图案和雕刻。

彝族村落则以石头建筑为主,房屋之间的巷道纵横交错,形成了一种迷宫般的布局。

此外,贵州乡村聚落形态的研究还需要考虑到现代化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平衡。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的乡村聚落形态正在逐渐消失,被现代化的建筑所取代。

为了保护和传承乡村聚落的文化遗产,贵州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鼓励乡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保护。

综上所述,贵州乡村聚落形态多样,受到地形、气候和人文因素的影响。

研究和保护贵州乡村聚落的形态对于了解贵州的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旅游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密切关注乡村聚落的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乡村旅游的宣传和推广,为贵州乡村聚落的独特魅力带来更多的曝光度。

传统村落古建筑群保护研究——以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国荣乡楼上村为例

传统村落古建筑群保护研究——以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国荣乡楼上村为例

传统村落古建筑群保护研究——以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国荣乡楼上村为例摘要:本文以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国荣乡楼上村古建筑群为研究对象,具体对文物级梓潼宫正殿、南北厢房、观音堂和戏楼、周氏宗祠等古建筑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楼上村古建筑群面临的保护问题和相应的保护措施,希望对楼上传统村落古建筑群保护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关键词:传统村落;古建筑群保护;楼上村1.引言楼上村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国荣乡,自然条件有没,历史悠久,是黔东北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村落,其古建筑群承载着当地历史背景、民族文化、人文宗教等,系统的研究和保护决定着当地历史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下去的关键。

2009年,吴育忠以铜仁地区为例,宏观地阐述了喀斯特生态环境对铜仁传统民居在选址、取格、格局及建制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和铜仁传统民居所体现出来的建筑审美思想对现代民居建筑的启迪[1]。

2012年,余军从保护历史文化名村方案的角度对楼上村系统地提出相关的理论[2]。

2013年,黎颢从地域性营造影响传统民居的因素自然的、文化的、技术的三个方面对黔东北传统民居进行研究,对保护当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具有特色的地域建筑有着长期而重要的现实意义[3]。

2015年,宗琮,张斌以石阡县为例,分别对石阡县传统聚落中的传统居住建筑、传统公共建筑和现代建筑进行了描述分析,总结出当地传统聚落建筑景观特征,文中对楼上村梓潼宫进行较细致的描述[4]。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楼上村作一次更为系统详细的阐述研究,将楼上村这一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传承下去。

2.历史沿革据楼上村《周氏族谱》载,周姓为汝南巨族、原系姬姓,原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桥东珠市巷,祠名大本堂。

明进士周国照出仕四川威远县,修建江西会馆,于该县洛阳乡大坡里晒金坡居住,后移西蜀潼川乐治县天井坝仁义乡。

明弘治六年(1494 年),始祖周伯泉避难图存,贸易入黔,行至寨纪(楼上的古称),安家乐业,繁衍至今。

楼上古称寨纪,后因正楼上某水沟处有一楼房,下有长巷为过道,便称“楼巷”,因“上”与“巷”谐音,久而久之便讹为“楼上”,并沿用至今。

基于乡村文化振兴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以贵州省从江县

基于乡村文化振兴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以贵州省从江县

基于乡村文化振兴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以贵州省从江县马安村为例李潇(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贵州贵阳 550081)摘要: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铸魂工程。

传统村落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环节之一,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其核心就是要实现传统村落整体的、真实的、可持续的保护与活态传承,实现保护与发展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文章以贵州省从江县马安村的保护与发展规划为例,展开相关研究。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马安村[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Research on Traditional Villag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Planning Based on RuralCulture Rejuvenation—— A Case of Ma’an Village in Congjiang County, GuizhouLi Xiao(Urban-Rural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of Guizhou Province, Guiyang Guizhou 550081, China)Abstract: T 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is a projec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soul-making.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links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We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he core of it is to realize the overall, real and sustainable protection and liv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to achieve the mutual promotion and virtuous cycle betwee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carries out relevant research by taking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Ma’an Village in Congjiang County, Guizhou as an example.Key words: rural culture revitalization; traditional village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planning; Ma’an Village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是破解乡村振兴重点难点问题的重要举措[1]。

关于赴贵州省考察学习传统村落保护立法工作报告

关于赴贵州省考察学习传统村落保护立法工作报告

关于赴贵州省考察学习传统村落保护立法工作报告关于赴贵州省考察学习传统村落保护立法工作的报告为提高我市传统村落保护立法质量,学习借鉴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先进立法工作经验,做好?金华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的修改完善工作,8 月 7 日—12 日,市人大会副主任周剑敏带着市人大会法工委和城建环保工委有关人员,赴贵州省人大会及黔东南州人大会考察学习传统村落保护立法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根本情况贵州省及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传统村落数量多。

贵州省共有 545 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全国 4153 个中国传统村落的 7.44%,数量仅次于云南,位居全国第二。

其中,黔东南州共有 309 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贵州省 545 个中国传统村落的比重为 56.7%,入选数量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一。

贵州省特别是黔东南州是中国传统村落分布最密集、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特色的地区。

(二)传统村落保护立法早。

黔东南州是少数州,xx 年?立法法?修改前就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

鉴于黔东南州传统村落绝大多数为民族村寨的实际,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当地丰富的民族村寨资源,黔东南州人大于 xx 年 2 月制定通过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黔东南州条例),并于xx 年 9 月 1 日正式施行。

该条例是传统村落保护领域最早的地方性法规之一。

此外,贵州省人大早在 xx 年就将制定?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展条例?(以下简称贵州省条例)列入当年立法方案调研工程,xx 年列入当年立法方案初审工程,xx 年 8 月正式通过了该条例。

贵州省条例于 xx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是全国范围内省级人大制定的第二部传统村落保护地方性法规。

(三)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好。

据介绍,贵州省 545 个中国传统村落,到目前已有 480 多个村的保护开展规划通过了住建部的审查;黔东南州建立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小组,组建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展研究中心和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加强了传统村落保护人才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综述摘要:传统村落指民国以前所建的村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迅速减少,并有日益加剧的趋势。

近年来,贵州省就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出台专门意见,安排部署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落实,传统村落得到较好的保护。

本文对贵州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以期对下一步在美丽乡村建设升级打造中如何保护传统村落文化有所启示。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美丽乡村建设中图分类号:K878 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356-02传统村落,通常情况下是指形成时间较早(民国以前),拥有较为丰富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的聚落形态。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髓、民族文化的家园、中华儿女的乡愁、多彩贵州的靓丽名片。

因此,对贵州传统村落进行调查研究,不仅能够传承乡土文化和保存历史记忆,更是有助于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实生活需求。

一、贵州传统村落保护现状贵州省共有426个村落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全国的16.7%,在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云南。

2016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公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全国1602个村落列入,贵州省又有120个村落入选。

同时,据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资料显示,贵州省民族村寨较多,50户以上的民族村寨约有1万余个。

在国家民委2014年发布的首批340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名录中,贵州省有62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入选,数量全国最多。

上世纪80年代初,贵州即着手开展村寨调查并进行保护试点工作,建立了一批露天民族民俗博物馆。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工作进入国际化视域。

“1995年,中国和挪威学者组成的课题组对贵州省民族村寨进行实地考察,拟筹建一种新型的文化机构――生态博物馆。

至2005年,相继建成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花溪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锦屏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和黎平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形成了独特的贵州生态博物馆群。

”[1]但由于历史发展,贵州传统村落的分布极不均衡,大部分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特别是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东南部分地区[2],同时省内很多市州并不重?传统村落的保护,很多市州在美丽乡村建设时只注重形象工程,追求片面发展,对很多村落进行统一“穿衣戴帽”,造成了村庄原始风貌的破坏。

因此,从总体而言,由于观念滞后、经费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无针对性的管理保护模式等诸多方面原因,贵州省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大多数的传统村落仍然面临消亡的危险,进一步加强其保护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贵州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及文化保护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主要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17个,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8%。

民族的多样性,使古村落呈现出绚丽多彩的文化特征。

吴正光在《领略贵州古村落古韵》[3]一文中从自然环境、历史流年、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美丽外观、鲜明个性、丰富的内涵等方面对贵州省的古村落进行了详实的描述。

吴正光认为,形成于元明清时期的古村落,尤其是少数民族村寨,如花溪青岩镇、开阳马头寨、松桃寨英、雷山西江镇、锦屏隆里、黎平肇兴村等,是贵州最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古村落。

李晓兰在《新时期贵州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传承》一文中从“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地方历史文化的结晶与积淀、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还体现了一定的时代意蕴”等三个方面论述了贵州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贵州传统的古村落深刻体现了贵州各族人民的乡愁与记忆。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来,在贵州省传统村落文化方面的研究当中,主要包括村落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两方面。

李松在《多民族地区村落文化保护与社会发展的思考――以贵州荔波水族村寨研究项目为例》一文指出,研究者应以文化整体性的视角进入社区,充分尊重村民的自治能力和传统监督机制,在长期深入的调查基础上与村民共同谋划社区的文化发展和保护。

刘晓晓等在《基于文化集体记忆的贵州雷山控拜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指出贵州雷山控拜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以重建村落文化集体记忆为核心,开展村落文化记录、村落文化交流学习、鼓藏文化凝聚力调查和文化传习等保护活动,实现了民族村落“活态”遗产的动态保护,保持了村落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罗德启在《中国贵州民族村镇保护和利用》一文中提供了贵州民族村镇保护和实践的一些具体有效的办法,认为应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政策,特别要注重民族村镇整体风貌的保护,保护文化与发展旅游相结合。

燕海鸣,杜骞在《社会学视野下的传统村落以贵州塘都为例》一文中认为传统村落保护本身并不是终点,而是为解决更广义上的三农问题提供一种途径,保护传统村落不仅要面向文化的保护,更是为维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基本秩序。

蒋盈盈、王红在《浅谈贵州民族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以花溪镇山布依族村寨为案例》中提出综合性保护村落文化景观,理顺体制,形成合力,推动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袁承蔚等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贵州屯堡文化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一文中指出贵州屯堡文化村落保护与开发需要坚持“以自组织为基础,他组织为引导,保护与开发并举,人文与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总路径”,特别要注意屯堡村落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另外,针对传统村落文化知识产权保护、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和遗产保护等,都有专门的研究资料。

三、贵州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的概念虽然最早源于浙江省安吉县,但从2004年起,贵州省就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着力推广起源于遵义市余庆县的“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创建活动,特别是2013年以来全面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打造了“四在农家”这一张亮丽的名片,唱响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这一享誉全国的品牌。

据《贵州省推进美丽乡村小康寨建设两年综述》显示,“十二五”时期,仅仅是贵州的小康寨行动计划就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截至2015年10月底,全省累计完成投资75.19亿元,项目建设覆盖近2.6万个自然村寨。

[4]李克明在《贵州毕节: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实践与目标思考》[5]一文中总结,近几年毕节市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2007至2008年起步试点、扩点村庄整治,2008至2009年持续抓了农村危房改造,2009至2010年重点推行了黔西北民居改造和建设,2010至2011年重点推行了“五园新村”建设,2011至2012年重点推进了特色小城镇建设,2013至2014年重点推进了农村“两个硬化”建设,2014年以来重点推进了通村水泥路(油)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及美丽乡村公(户)厕和垃圾池的建设试点。

作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发源地,遵义市通过多年努力创建,全市农民受益率达90%以上。

2014年,?市启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创建工作,新增创建点322个。

其中,按照全景域理念、4A级旅游景区标准推进33个市级精品工程建设;完成6条高速公路沿线林业绿化美化景观通道建设,覆盖120个重要景观节点、面积为10481亩,种植花草点37个、面积达3528亩。

因此,按照农业部发布的美丽乡村创建的“十大模式”,贵州美丽乡村建设的模式侧重于生态保护、环境整治、休闲旅游、文化传承这四大类。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许多传统村落被湮没在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贵州省自然也不例外。

为此,贵州省接连出台有关指导意见,专门就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进行部署安排。

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保护与发展初见成效。

其中,通过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帮助民族村寨、传统村落改善水电路、排污等基础设施,扶持发展绿色有机种养等传统产业和传统手工业,让当地群众过上有尊严的富裕生活,自觉保持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因此,夏月华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一文中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问的矛盾,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做到规划有序、措施得当,将保护的理念贯穿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必能使传统村落获得新的发展契机。

但文红《美丽乡村建设与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利用》一文着眼于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等背景,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贵州省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方法及开发模式,认为只要在技术和管理模式上创新,村落文化景观就完全可以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陶波则在《六盘水“美丽乡村”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一文中从六盘水当年“传统村落”零记录的现状反思,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应该把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日程,在小城镇和乡村建设过程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建设,既留住“乡愁”,又留下文化。

综上所述,对于贵州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思路,目前的研究已有较为清晰的的认识,但仍存在着研究区域不平衡、研究角度不全面等各种问题,如对贵州省传统村落在微观方面的研究,已有的文献主要集中在黔东南州地区,以侗寨、苗寨的研究占据了大多数,而其他集聚地研究较少[6],特别是对于铜仁市、遵义市、毕节市、六盘水市等地的传统村落研究较为匮乏。

另外,针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法规不完善、保护与发展体系缺失、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难、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影响、人居环境改善与传统村落原始风貌变迁等问题的研究还较为匮乏。

因此,还需进一步研究传统村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与村民的内在关联,协调好保护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因地制宜,解决好传承和发展问题,真正在下一步美丽乡村建设升级改造过程中促进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

参考文献[1]宋江.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贵州实践《中国文物报》2015-12-10[2]佟玉权,龙花楼.贵州民族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因素《经济地理》第35卷第3期2015年3月[3]吴正光.《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3年01期P23-28[4]《贵州日报》2015-11-28[5]李克明.《城乡建设》2014年10期[6]何小红.贵州省传统村落研究综述《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年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