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与实践

合集下载

洪秀全的基本思想和实践

洪秀全的基本思想和实践

洪秀全的基本思想和实践十八世纪末叶,随着西方人文主义的传入,曾经在中国风行一时的基督教开始失去其支配地位。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了鸦片战争之后,而它的思想来源――即宗教的支配地位及其核心思想的影响力,就更是不复存在了。

教科书中评价洪秀全为“客观上起了历史进步作用”,这是极其准确的。

洪秀全的确在那个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所影响。

不过,必须强调指出的是,如果把洪秀全当成天主教式的思想家、政治家,把太平天国运动看成某种类似于基督教神权统治的伟大实验,就未免流于偏颇。

在基督教思想渗透中国的历史背景下,洪秀全把中国变成“上帝的王国”,带有明显的虚构色彩。

当时西方学者根本没有研究、理解甚至分析“中国特殊性”的概念,又怎么可能把洪秀全的活动看成进步呢?他们的研究和结论只能被视为对中国固有文化的歪曲或误解。

洪秀全与近代中国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从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独特理解出发,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主张,从而改变了这一代中国人思想的走向。

在洪秀全以前,中国已经发生过几次类似的事件。

它们都很快地失败了。

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中国人对自然和社会都缺乏深刻的理解,对儒家思想也缺乏彻底的反思,也不可能吸取那些早已过时的文化营养。

在这些表象下面,隐藏着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内容。

对这个“核心”的理解将影响我们判断洪秀全等人行为的标准,以及中国的现代转型。

所幸的是,在洪秀全时代,还不可能有太多外部敌人试图把中国文化完全割裂并纳入西方的体系。

所以,在洪秀全身上,一直蕴含着使中国适应于世界的巨大可能性。

《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认为:“洪秀全的《原道救世歌》,大量抄袭基督教材料和《圣经》典故,比例高达25%。

”但这仍不足以解释洪秀全的主要思想及其成功。

不过,这篇仅百余字的小册子,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一度成为基督教世界的热门话题,并对基督教信徒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绝非偶然。

虽然这些描述的意义也许已经无关宏旨,但其中确实包含着人们对现代中国人历史意识形成的种种误读。

洪秀全的基本思想和实践

洪秀全的基本思想和实践

洪秀全的基本思想和实践洪秀全(1868-1924),清政府守边将领,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先驱。

他是英勇的中国民主政治运动的领导者,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国民党的先驱者。

洪秀全的基本思想和实践,对中国民主政治运动及国民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洪秀全的基本思想,是在古典思想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践,形成的一个独特的思想体系,即“新农民复兴、新军队建设、新国家建设”。

洪秀全认为,实现民主政治,必须从农民复兴开始,通过强有力的军队捍卫新国家,才有可能实现民族解放和民权的实现。

他希望中国农民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经济和技术优势,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在农业及工业方面得到发展;而建设新军队,则是为了维护新国家的安全与统一。

除此之外,洪秀全还注重友好的对外政策,并提出“发展一流商业,发展一流的军队”的主张,希望通过这个主张来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他还提出了“发展经济、发展民族、发展文化”的思想,把经济发展、民族解放和文化发展统一起来,从而形成他独特的统一发展思想。

洪秀全除了有着深刻的思想,在实践方面也做出了贡献。

在民主政治运动中,他带头发起辛亥革命,建立了国民党,执行了改良思想,努力推动进步,他改革志愿军,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实行经济体制改革,部署政治教育,组织党内教育宣传等,引导全国上下,把国民党的思想及组织理念深植于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洪秀全的思想和实践,为中国民主政治和国民党发展提供了基石。

他不仅是国民党的先驱者,而且是中国民主政治运动的领袖。

洪秀全的思想和实践,对于中国往后的民主发展,深深影响着中国政治的发展和进步。

洪秀全的基本思想和实践,对于中国的民主发展,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他的思想和实践,不仅是中国民主政治运动及国民党的发展,而且也为中国政治和经济现代化提出了有力的基础。

未来,我们必须继续在洪秀全的基本思想和实践的指导下,不断完善中国的民主制度,使中国人民能更加自由,社会发展更加健康。

洪秀全的基本思想和实践

洪秀全的基本思想和实践

洪秀全的基本思想和实践洪秀全(1868-1925)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被誉为“开国元勋”、“中华民族的开拓者”。

他借鉴了古代伟大思想家们的精神,又拓展了这一思想体系,坚持以中华民族独特的观念、制度和社会性质为基础,他的思想实践为中华民族的团结、解放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洪秀全的思想体系由三大基本思想组成:爱国主义、宪政民主、民族解放。

爱国主义是洪秀全的核心思想,也是他的重要指导思想。

他提出“以中国之国家为主,以全球为家”的口号,提倡“心系天下”、“心系中华”、“爱其神好之”。

此外,他还注重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相结合,把握中国文化的根源,追求既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发展又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宪政民主观念是洪秀全的思想指导之一,他认为宪政民主是中华民族解放和繁荣的道路,而不是依靠个人的暴政或僭权来实现。

他注重宪法的重要性,关心宪法的执行情况,强调宪法和科学政体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框架,而宪法的实施则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社会状态。

民族解放观念是洪秀全的另一个主要思想。

他认为,民族解放是中华民族进入繁荣发展之路的必要条件,只有实现民族解放,才能让中华民族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进行更为广泛的融合和发展。

他强调,民族解放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一系列相互交织的进程,其中包括经济解放、文化解放、社会解放和政治解放等多方面的解放。

洪秀全在实践中把这些思想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他坚持以民族团结解放为宗旨,以自力更生、实事求是、变法适应为方向,努力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他首先推动改革开放,开创了以科学技术向前进的中国现代发展之路;他还大力弘扬科学文化,发动了“爱国运动”,组织了“中国进步会”,推动了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他又在国际上展示了中国的积极姿态,推动中国在国际社会发挥作用。

自从洪秀全离开人世以来,他的思想实践一直引起广泛关注和深远影响。

他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现实,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发展的世界一流大国指明了道路,所以他的思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从洪秀全诗歌创作看其思想之矛盾

从洪秀全诗歌创作看其思想之矛盾

从洪秀全诗歌创作看其思想之矛盾何宇虹*[内容提要]太平天国运动留下了丰富的文书材料与文学作品,太平天国文学是中国近代文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中国历史上突出的广泛使用文书、具备完善文书制度的农民起义政权,对其领导人的创作实践展开研究,对于研究太平天国史具有不容小觑的价值,也为更为客观、理性地评价历史人物提供一个有益的角度。

本文从洪秀全的创作实践出发,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了洪秀全思想的发展历程,明确了洪秀全的矛盾思想的几个表现:坚决反对儒家思想与抹不去的儒学烙印之间的矛盾;建立新型大同理想与浓厚帝王思想的矛盾;锐意进取的改革者与沉迷声色的昏庸君王的矛盾。

[关键词]太平天国洪秀全诗歌创作矛盾思想太平天国运动对文书运用的广泛和深入在历代农民政权中是较为突出的,留下了丰富的文书材料与文学作品,太平天国文学是中国近代文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研究得最深入、最广泛的课题之一,对太平天国的研究,重点研究领域集中在对太平天国历史、疆域、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宗教、历史功过、影响等方面。

对于天王洪秀全的个人研究,主要从政治、历史的角度展开,相对而言,从文学角度出发对于太平天国及洪秀全进行研究的较少,甚至对于太平天国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也有不同意见。

但是,作为一个中国历史上突出的广泛使用文书、具备完善文书制度的农民起义政权,对其领导人的创作实践展开研究,对于研究太平天国史具有不容小觑的价值,也为更为客观、理性地评价历史人物提供一个有益的角度。

洪秀全作为这次农民革命的主要领袖,他的一生与整个太平天国的兴衰历史进程紧密相连。

他的思想庞杂而矛盾,既是这次农民运动的精神产物,又指导着革命的发展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思想解放、学术民主的研究氛围,学界对洪秀全思想领域的研究逐渐客观而深入,人们普遍认识到洪秀全思想是一个矛盾结构,这个矛盾主要体现在反封建、提倡平均平等的进步思想与封建主义、皇权主义的对立上。

论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的形成

论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的形成

论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的形成作者:陈华新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点击数:1480 更新时间:2007年08月25日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原名仁坤,小字火秀,1814年1月1日(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日)出生于广东花县西北福源水(今花山公社境内)的一个农民家庭,后举家迁居官禄□村(今新华公社大□大队)。

他七岁开始入学读书,聪慧异常,五、五年间,即已博览经史,为塾师所称许。

十六岁时(1828年)第一次参加县试失败,因家贫辍学,在家里务农。

十八岁(1830)被聘为本村塾师。

但是,他的父兄及亲族都希望他科举成名,因此,洪秀全一面教书,一面准备赴考。

1836年第二次赴广州应试不售,在广州龙藏街得到一本华籍传教士梁发写的《劝世良言》(洪秀全得《劝世良言》之年,各家记载有1833、1834、1836、1837诸说,此据《太平天国起义记》原注有“因自彼得获赠书以迄开始研究读书之时,已历七年矣”推论,洪秀全于李敬芳家研读《劝世良言》为1843年,上推七年当为1836年。

)。

“秀全考毕即携之回乡间,稍一涉猎其目录,即便置之书柜中;其时并不重视之。

”(见《太平天国》丛刊本第六册第840页。

)由于洪秀全出身于农民家庭,又长期在农村中生活和劳动,这使他能够接近和了解农村被压迫农民的疾苦,为他后来走上反清革命道路打下思想基础,但是,从上述洪秀全的活动轨迹看来,在1836年以前,其活动均没有超出参加农业生产,应科举,当塾师的范围,与当时一般农村知识分子并无二致,其确立反清革命思想,应在1838年之后。

根据洪秀全的经历和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反清思想酝酿时期,以1837年的“异梦”为标志。

1837年,洪秀第三次赴省考试,又一次名落孙山,回家后得了一场大病。

这并不是什么普通疾病,据韩山文《太平天国起义记》说:“秀全病时,神游四方,常在其室内走动跳跃,或如兵士战斗状,常大声疾呼:‘斩妖,斩妖,斩呀!斩呀!这里有一只,那里有一只,没有一只可以挡我的宝剑一砍的’。

观洪秀全有感600字

观洪秀全有感600字

洪秀全个人传记读后感洪秀全,是清朝时期天平天国的天王,是创造英雄史诗的“反清第一人”。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3年定都江宁(今南京),改称天京。

在主权原则上,洪秀全对满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概不予承认,并积极抗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英国政府曾派使者与洪秀全联系,表示如果洪秀全承认英国在华利益就对太平天国提供援助,但遭到洪秀全严词拒绝。

由于洪秀全始终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不肯出卖国家主权而使得列强转而支持满清政府。

1864年洪秀全在天京病逝,其逝世后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在满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惨烈失败归结以下几个方面:1、洪秀全是四次科考落榜后才起来造反的,存在着很大的投机成分,就其本人素质也不敢恭维,不具备领袖人物的特质,在性格上喜欢幻想脱离实际,心胸不够广阔,包容心差,排除异性,任人唯亲。

2、天国制度过于繁琐、等级繁多;3、天国天规不人性化,容易引起众怒,比如:男女同禁,但是王爷们却是嫔妃成群,大有只有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势;4、天国高层管理人员,素质和格局相差很大,为己谋私利者大有人在,故而上演了一场一场血流成河的事件,如:东王杨秀清被杀,北王韦昌辉被逼死,翼王石达开被逼走等等。

5、天国的皇亲国戚能力很差,把握朝纲,私心过重,腐败事件屡屡发生,弄得民不聊生;6、天王洪秀全整日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中,根本不了解时事的变化,做出很多错误的决定,贻误了许多战机,乃至节节败退。

综合以上种种,天王洪秀全刚起义时候,所向披靡,民众一心,是大家共苦的阶段,随着地盘的扩大,天京的建立,奢侈腐化的生活麻痹了人的思想,权利的相对集中,滋生了这些人的欲望,无法同甘,才发生了一系列的自相残杀、血流事件,对天国造成了重创,天国从此一蹶不振,最后以惨败告终。

洪秀全的经历教导我们,历史经验不容忽视,任何脱离规律,脱离实际的决策都是要失败的,现实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心态,以谦卑的态度去学习知识,弥补自己的不足。

洪秀全的基本思想和实践

洪秀全的基本思想和实践

洪秀全的基本思想和实践洪秀全是近代中国最杰出的领袖之一,他的基本思想和实践大大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洪秀全的基本思想和实践主要有四个方面:民族包容、农村改革、政治民主化和生态文明建设。

洪秀全以民族包容思想为基础,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保留下来,宣扬礼让、团结、包容的思想,支持《国家各民族礼仪和风俗法》,积极推进民族平等、民族自治及民族团结合作,增进各民族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为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繁荣富强、和谐安宁的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此以外,洪秀全还提出了改革农村的基本思想。

他首先强调,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把农村改革开展实质性的深入,落实税收改革、农业用电改革、农机技术改革、农村土地改革等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经济困难和社会治理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力地推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

此外,洪秀全还重视政治民主化的基本思想和实践。

他在政治制度的改革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推动了国家民主制度的建设,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直选,实行了近代中国第一次真正的选举,政府登记的政治组织的活动也有所增加,并广泛开展了民主公决制度,把人民的意见纳入到政治决策中。

最后,洪秀全更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措施,他认为,农牧企业应当规范农牧活动,保护环境,使得农牧业更加环保可持续。

洪秀全也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改变中国传统的挖掘提炼、采伐滥用的生态发展模式,推动中国走向一个真正的生态文明发展的道路。

洪秀全的基本思想和实践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得到了显著的推动。

他的基本思想和实践也为现代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参考和政策指导,中国正在积极推进民族包容、改革农村、实施政治民主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想,让我们的民族可以继续奋斗,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洪秀全的基本思想和实践

洪秀全的基本思想和实践

洪秀全的基本思想和实践一、基本思想和实践,并不矛盾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总是把“仁义道德”这一类的话挂在嘴边,号召百姓对他们歌功颂德。

当然,也不乏有君王能够听取良言,如商纣王等,但从更多的时候来看,统治者和民众之间的关系往往只停留在君臣之间的层面,根本谈不上什么理解和体谅。

所以这个社会难以真正地走向文明,因为在最底层的劳动大众永远都得不到发展的机会。

到了近代,情况更是如此。

封建社会的覆灭,使中国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革命,这就为发展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单纯的物质力量已经无法抵挡敌人的进攻,所以只能借助于高层次的精神力量。

这也许就是后来“新文化运动”出现的原因,即试图让人们思考过去的愚昧,发现其中的精华。

这样,才能为将来的全面进步做好准备。

由此可见,人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并不是很迫切,但这并不表示就没有了追求。

洪秀全(公元1595年1月1日——公元1864年1月11日)是太平天国的创始人,他曾经提出过自己的“平均地权”主张,为了满足大家的需要,还组织了“拜上帝教”,希望通过宗教来拯救那些穷苦人们。

后来,清朝军队前来围剿,但他的军队却打败了他们,致使他们从广西转战到了湖南,为了摆脱困境,他们又辗转到了南京。

而在南京期间,他们成立了政府,并且还占领了金陵,不久又改名为“天京”。

但可惜的是,由于当时正处于清朝末年,国力薄弱,加上外国侵略势力趁虚而入,中国已经变得千疮百孔。

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采取了投降卖国的手段,不断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作为主力的太平军,也早已变成了“假洋鬼子”,成了它们对付中国人的工具。

后来,石达开带着残兵撤离了南京,回到了天京。

在1863年的6月,他们被湘军消灭了。

二、结束语综合上述两方面的内容来看,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显然是违背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

其失败也是必然的。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应该肯定的是:作为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运动,太平天国的确给予了旧的制度强烈的冲击,而且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洪秀全的基本思想和实践

洪秀全的基本思想和实践

洪秀全的基本思想和实践
洪秀全(1889-1971)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和共产主义理论家,他的基本思想和实践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洪秀全是中国共产党的三个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的基本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坚信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把它实践在中国社会中,才能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创造出必要的条件。

他强调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党的建设为中心”,以及“发展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协调发展”,这是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基础和主要特征。

洪秀全的实践,具体来说是以前不太重视的农民问题的实践。

他把保护农民利益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方面,并坚持“农业为本”原则,为消除贫富差距,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以及改进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另外,洪秀全的实践也体现在他的文化教育上,他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作用,他认为文化教育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他主张实行“把国家的科学不断引进,把本国的民间文化不断提出”的做法,以进一步激发中国共产党员和广大群众的独特创造力。

洪秀全的基本思想和实践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他的理论和实践引领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为中国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所倡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受到了中国人民的高度认可,成为中国进
入新世纪的重要指引力量。

洪秀全的天命之召

洪秀全的天命之召

洪秀全的天命之召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而该运动的始作俑者便是洪秀全。

洪秀全具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经历,这使得他能够在特定的时期和环境中崛起,并成为领导太平天国的核心人物。

本文将从洪秀全的个人经历、宗教信仰以及思想理念等方面,探讨他是如何被天命之召所推动并领导太平天国运动的。

一、洪秀全的个人经历洪秀全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这一经历塑造了他独立、顽强的品格。

早年间,他曾在家乡教书,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知识。

然而,由于他渴望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决心外出寻求机会。

在他远行的过程中,他目睹了中国社会的贫困和不公,这一切激励着他深入思考农民的苦难,并寻找一种能够改善农民命运的途径。

二、宗教信仰的启示在他的旅途中,洪秀全接触到了基督教,并受到其宗教信仰的启发。

他将基督教的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天理教,并创立了太平天国。

天理教主张平等、公正和废除封建制度,这与当时中国民众的渴望和要求相契合,为太平天国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基础。

三、天命之召的触动根据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洪秀全认为自己被上帝选中,担负起推翻清朝统治的天命。

他坚信自己有着特殊的使命,并将这种使命感传播给了许多信徒。

这种天命之召成为太平天国运动集结信徒、壮大力量的核心理念,激发了人们参与运动、改变命运的信念。

四、天命之召的领导力洪秀全以其宗教信仰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论依据,同时担任该运动的领导者。

他一方面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教育经验,另一方面又拥有出色的演讲和组织能力。

他善于借助天命之召这一威严概念,吸引信徒并激励他们为太平天国的实现而奋斗。

他的领导力与天命之召相互结合,不断壮大了太平天国的影响力和实力。

五、天命之召的启示洪秀全的天命之召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反思人类信仰与行动的关系的方式。

他相信自己被上帝选择,并将这种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最终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但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后来的变革运动。

是上帝之子又是魔鬼化身 ————我心目中的洪秀全

是上帝之子又是魔鬼化身 ————我心目中的洪秀全

是上帝之子又是魔鬼化身————我心目中的洪秀全1 9世纪中后期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造就了许多农民领袖。

洪秀全作为太平天国的思想家和最高政治首领。

他的言行深深地影响着这场农民运动的走向。

在他身上即凝结着农民阶级的优秀品质, 也存在着种种弱点, 功过并存, 他是时代的弄潮儿,也是时代的悲剧英雄, 既亲手把农民战争推向高潮, 又因自身的失误无法引导革命走向胜利。

他是上帝之子,高举人人平等的大旗,为黑暗封建社会带来一片希望的曙光;他又是魔鬼化身,言行不一,穷奢极欲,葬送计日可待的成功。

一、上帝之子揭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洪秀全出生于政治黑暗的嘉庆十八年。

他不是一个天生的革命者, 在他走上武装反清的革命道路以前, 他也有一个读书应试的经历。

只是在他屡试不第, 前途窒息, 对旧世界、旧信仰产生失望之后, 他才利用基督教的思想,以上帝之子的身份走上改造社会之路。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肇始于1851年的广西金田起义,他利用拜上帝教,以上帝次子的身份自居,来组织、发动群众。

在定都天京后,颂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分配土地制度和其他改革措施。

这个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年龄都可以分到一份田地,目的是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它的平均分配土地的规定是对封建土地制度的彻底否定,是农民阶级对封建剥削与压迫的强烈冲突,它设计的新社的蓝图,其目标在于实现“有田同耕……无人不饱暖”的美好理想,这充分反映了千百年来广大农民渴求土地,摆脱剥削与贫困,要求平等与温饱的强烈愿望,并使之具体化,标志着中国的农民运动也发展到了最高峰。

这种冲击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纲领性文献是前所未有的。

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促进统治集团内部的调整和更替。

早在起义之初, 洪秀全就提出了天下多男子, 尽是兄弟之辈; 天下多女子, 尽是姊妹之群的平等思想。

在太平天国的经典著作中, 关于平等的思想很多。

近代第二讲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思想评析

近代第二讲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思想评析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思想评析
主要是反清革命思想和发展资本主义实现社会现代化的思想。

主要文本为《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前者反映了农民的要求。

代表人物为洪秀全和洪仁玕。

一、洪秀全的反清革命思想
1、基督教
2、变革社会思想
3、人间天国——《天朝田亩制度》
二、洪仁玕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资政新篇》
讨论:
一、农民大起义为什么首先发生在广西?
乾隆末年至咸丰初年的湘黔苗民起义、川楚白莲教起义和广西金田起义,都集中崛起于东径110度附近的中南山区。

其中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清代二百多年人口西迁。

二、外来的基督教为什么能动员那么多有农民参加起义,形成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运动?
与中国历史传统有重合之处;适合现实的一定需要;传播者的中国化改造。

三、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为什么总是不能建立一个新的社会?
即使胜利了,也是重新封建制度。

过去被人吃,今天去吃人。

四、如果评价农民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依靠重视农民,还要改造农民,不仅经济上的富民,还要有思想文化上的启
蒙,创造新的农民。

农民“革命”思想评析(农民政治思想)
1、皇权主义
2、清官意识
3、大同理想
4、平均主义愿望
5、保守心理(小富即安,缺乏进取)
6、浓厚的宗教意识
7、盲从、被利用
8、逆来顺受
9、反抗、“革命”
为什么?
小生产者、贫穷、没有知识、不可能自我进行制度创新。

洪秀全的基本思想和实践

洪秀全的基本思想和实践

洪秀全的基本思想和实践洪秀全(1868-1925),字叔德,号梅湖道人,原籍泰安(今山东省泰安市),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以其深邃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为中国新民主主义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洪秀全的基本思想和实践,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民主的政治理论”和“民主的实践”。

他的政治思想受到了古典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

他主张通过建立由人民亲自管理的民主制度,来捍卫国家的独立、发展强大的经济和外交,以及实现民众的福祉。

他的政治思想要求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政治,即由民众进行决策、权力分立、参政议政,以及坚持正义、和平和自由的政治秩序。

洪秀全的实践可以说是一种足够现实的、正义的、右翼的政治实践。

洪秀全早期的政治活动,是为了反对旧朝廷的极权统治,力求推行民主政治,他在各地组织抗议示威活动,为了敦促政府实行民主政治而奋斗。

1915年以后,他成为了台湾民运的重要领袖,通过台湾民运,洪秀全促进了中国民主改革的进程。

他提出了一系列民主改革方案,要求政府改革军队,结束军阀统治,取消殖民地,建立多党制等。

洪秀全的思想和实践鼓舞了许多中国民众,推动了中国民主变革的进程。

他的思想激发了连胜炎、唐梦龙等后代民运人士的活动,有力地支持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洪秀全的思想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完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洪秀全的思想和实践,虽然未能在他的一生中看到实现,但对于中国近现代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以及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的思想概念适用于当今,而他的政治行动也激励着当今中国民众继续他的事业。

他的思想和实践将永远留在中国民主运动史上,他应当永远被铭记,被铭记。

浅谈洪秀全理想与实际的背离

浅谈洪秀全理想与实际的背离

浅谈洪秀全理想与实际的背离摘要:“太平天国的代表人物是洪秀全,他的思想指导和支配着太平天国的活动,大抵为人所承认”。

[1]个一生中充满了矛盾的人物,诸多理想与实际的背离现象在他身上屡有呈现:自小他就有“金榜题名”的理想,期望能光耀门楣,而实际上却是屡不得中,四次落第;自从接受了西方基督教的某些思想,结合中国的传统,试图建立一个平等的世界,然而由于现实利益的驱动,他所建立的太平天国却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政权;他利用宗教维系政权,现实的结果却并不如意;为有效推翻清政府,他将目标曾指向孔儒,然而从本质上仍是一个儒家思想的持有者。

关键词:洪秀全;理想;实际;背离从历史中我们所读到的洪秀全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心中所想、所求。

无论从率众起义前所走的道路和起义后所走的道路,似乎都体现了这一点,故文题用了“背离”一词。

但没有相对应地使用“理想与现实”或“理论与实际”的背离而是“理想与实际的背离”。

因为使用前两个对应的词语,似乎并不能较好的概括他生命中所体现的“背离”,而使用后者则略显恰当些、合适些。

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讨论洪秀全在其历史生命中的“背离”现象。

一、“金榜题名”与“四次落第”的背离洪秀全出身农民家庭,从小接受的便是封建传统文化教育,而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读书人的主流意向当是通过科举考试以达仕途。

“金榜题名”足以使农民子弟光耀门楣。

洪秀全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抱着试图“学而优则仕”梦想。

洪秀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贪风炽盛,营私舞弊,贿赂公行”的时代,其科场腐败也自是不言而明”[2]秀全无权无势更无钱,自然是很难中科考的。

四次落第,无疑对他打击沉重。

如果他学业平平,那么落第可能在他意料之中,那么就不会产生多大影响。

但是他“七岁入村塾读书,五、六年间,即能熟诵四书、五经等”,学业拔尖,因而“业师和家庭都对他期望殷切,相信他能及时取得功名。

”[3]的“期望”以及自身的功利心理,四次落第无疑是把他从天堂的虚幻中摔进黑暗的地狱。

洪秀全的学识及思想

洪秀全的学识及思想

洪秀全的学识及思想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的大事件,任何一部近代史都重点论述之乃当然之事,进而近代中国哲学和思想史著作论及洪秀全等人,那么,洪秀全的学识及思想如何呢?洪秀全酝酿起义之际,撰写了《太平天日》、《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还有《十款天条》(可能是他与冯云山合拟的),再就是金田起义以来他不断颁发的天王诏旨,最重要的就是建都南京后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不知是谁的手笔)。

了解洪秀全的学识及思想,除了他的作为而外,这些是最主要的文件了。

这些文件的大多数,对人既无思想之启迪,也谈不上文采,毫无文章魅力,读之如同啃一枚酸果。

笔者硬着头皮啃了啃的感觉是:东拼西凑,文词粗鄙,缺乏理性,不合逻辑。

洪秀全是反孔的,他创拜上帝会后亲自砸毁塾中孔子牌位。

起义后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孔孟之书砸孔庙之事不胜枚举,有人认为“此犹从来叛逆所不敢者”,“自古流寇毒祸,未有如是烈者”。

太平天国始则不准读中国古籍,“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

后来准删改后阅读,如|“上帝”前面必加一“皇”字,《诗经》中“荡荡上帝”改为“荡荡皇上帝”,《论语》中“夫子”改为“孔某”,“子曰”改为“孔某曰”,可谓滑天下之大稽。

洪秀全只是假托上帝说“孔丘所遺传之书”“甚多差谬”,并描绘孔丘受到上帝怒责鞭挞而哀求讨饶,至于其书谬在何处却不指出。

洪秀全反孔是为了捧出“天下大共之父”的上帝这个独一无二的神而作的一种姿态,他对孔孟之道不仅仅没有理性的审视,相反,如“三纲”、“忠怒孝”、“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等腐朽思想在他自撰的文稿和颁布的诏旨中比比皆是。

他也说到历史,认为中国上古之世众人即信奉了西方的上帝,“自秦政出,……祀虞舜,祭大禹”才把事情弄坏了,不啻胡说八道。

我们的祖先何能不祀虞舜祭大禹呢?难道能够叫他们去敬拜根本不知道的西方的上帝吗?至今中国的基督教信徒也不多。

他说到秦政时汉武时,对其利弊得失竟无一语,只说及当时怪人诳言,他似乎对怪异之书,阴曹地府之类的书更有兴趣。

洪秀全短评

洪秀全短评

请用600字以上的内容,剖析一个近代史上单一故事构建的人物形象的例子。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

这是洪秀全的爱国与反侵略思想产生的广阔时代背景。

而中国农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实践,乃是洪秀全爱国与反侵略思想形成的基本物质前提。

洪秀全原本并没有自觉的反侵略意识。

个人仕途的坎坷与国家、民族的灾难交结在一起,对洪秀全产生了强烈的刺激。

他认为,腐朽贪暴的清王朝是长在祖国和人民身上的大毒瘤,是导致人民和国家积贫积弱、引起列强侵略的根本祸源,也是他本身仕途无望的基本障碍。

在洪秀全看来,要想消除鸦片贸易,改变列强欺凌中国的现状,必须推翻清朝统治,由他建立一个新的王朝,以解民悬,以救国难,寻求振兴中国的道路。

随着时势变易,清朝的封建大国主义已在鸦片战争中遭到英国炮艇的冲击,但它还在中国统治者和士大夫的头脑中顽固存在,洪秀全也深受影响。

这种封建式的妄自尊大和皇权主义结合在一起,导致他与清朝采取同样的做法,把列强视为藩属。

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因为他们的对手已不是落后的封建小国,而是资本主义列强。

西方列强实行殖民侵略政策,并以坚船利炮作为推行这种政策的暴力工具,在全球挑动侵略战争,实现殖民扩张。

中国正是列强侵略和掠夺的重要对象。

所以,太平天国重复清朝的错误心态和政策,必然遭到侵略者的强烈反对,而且不利于太平天国争取各国承认即较好的外部条件,只能处于孤立的境地。

尽管。

和。

在处理对外关系时,由于多种原因,犯了一些错误,但总的来说,基本上坚持了独立自主,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反抗外国侵略的立场。

农民和土地问题是中国近代化的关键,。

缺乏近代社会变革意识,从贫苦农民的阶级愿望出发,设计了天国未来的理想社会,但因缺乏科学的前瞻性,只是外来宗教和儒家大同思想的生硬组合,无法实施和操作。

又因缺乏新思想整合手段。

遂至后期出现人心涣散,内斗频繁的乱象,他终究未能在政治上解决农民的联合问题。

在《天朝田亩制度》中的设计,体现出了洪秀全的思想开始从“人治”到“法治”转变的趋向。

清朝的革命思潮探究

清朝的革命思潮探究

清朝的革命思潮探究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持续了267年。

清朝在其晚期存在了许多社会矛盾与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了推动革命思潮兴起的动力。

本文将探究清朝的革命思潮及其影响。

清朝的社会矛盾与问题清朝晚期,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

首先是经济落后和财政危机,清朝的经济落后到了极致,农业生产方式一直延续着封建时代的基本形式,而西方的垄断资本主义则占有着优势地位,纺织、铁路、航运等基本产业都为洋人所垄断。

财政危机是由于军费开支过大,政府整体的收入不足以支撑改革开支的高耗费。

这些问题导致了清朝内部经济政治治理趋于脆弱。

其次是民族问题,清朝治理边疆困难,出现了许多地方势力的割据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困扰,像是金瓯教案、漕运惨案等都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

最后,是文化的落后。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封闭的一个时期,整个社会都处于封闭状态中,文化的交流受到了限制,同时清朝的思想也开始落后,儒家思想和经典文化受到严重损失,西方文化的输入成为了必须的。

上述种种问题成为了促成革命思潮崛起的主要原因。

清朝的革命思潮清朝革命思潮兴起始于当时科举考试取得的一系列失败。

清朝对科举制度的依赖,使其内部的经济和政治以一种保守的姿态得以维持。

科举制度根据出身上的区别进行排斥,产生出许多社会阶层之间的忌讳,这种分裂和排斥容易引起民间怨恨,使得社会矛盾愈发加剧。

第一位直接公开反清复明者是洪秀全。

他提倡“洪门派”倡导削弱清政府的统治力,通过回归儒家经典来进行变革。

然而,他的计划在历史上并没有获得真正的成功。

另外一个影响深远的是太平天国。

它是由拜上帝教运动发展而来的,在清朝的治理期间,太平天国是由发生在滇、云、贵等地的一些民间起义组织而形成的,主要是郑成功、张元鼎等人对清政府的反抗。

由于太平军在当时初期得到的战争胜利不断,占领了江苏、河南、安徽、湖南和湖北等地,一度拥有大片领土和庞大的军队力量,曾给清王朝带来深远的影响。

太平天国激励了广大的人民,为清朝后期波澜壮阔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洪秀全

洪秀全

一,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反封建思想(一)继承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反封建思想1.洪秀全在《原遭醒世训》以及其他著作中,曾多次提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这乃是对一千多年来中国农民所追求的理想的继承。

如公元一八四年(东汉灵帝中平元年)的黄巾起义,他们根据《太平清领书》而创立太平道,虽然其详细教义巳不大可考,但据有关史籍的记载,他们认为只有把天下“合成一家”,才能“立致太平静,说明“天下一家,共享太平修的口号,远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成为农民起义所追求的理想了。

金田起义前夕,洪秀全创立圣库制度,实行供给制,取消一切私有财产。

类似这种制度,在古代农民战争中也出现过,如三国时张鲁的“五斗米道".(二)对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反封建思想的发展(平等观)1. 洪秀全不是简单地缝承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反封建思想,而是进一步发展了这些思想。

如把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和成一家,立致太平”,的理想加以具体化,提出建立以二十五家为单位”,以公有制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为基础的农村公社式的生活,做到。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他又把古代农民战争的天道观加以具体化,认为“天修的代表者是·上帝.“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视之皆赤子。

信仲的对象越具体,在斗争中就越能发挥更大的物质力量,这也是一个进步。

综上所述,洪秀全的太平观、天道观和平等观,就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反封建思想,从而成为把农民战争推向最高阶段的思想武器.二,继承和提高了天地会的反清思想`1.洪秀全建立的武装称称”太平军”,建立的国号叫“太平天国.查“太平一语,也为天地会的常用语。

洪秀全早年受天地会的影响颇深,故宗族革命意识之强,观其所用国号,隐语,实皆天地会之遗义, 洪秀全的初期革命活动.虽然与天地会有密切联系,但是,他却不赞同天地会“反清复明"的斗争目标。

他说:“此种主张(指“反清复明彦——引者),在康熙年闾该会初创时,果然不错的,但如今已过去二百年,我们可以仍说反清,但不可再说复明了。

假设洪秀全建立了全国政权,能否给中国带来进步和实践

假设洪秀全建立了全国政权,能否给中国带来进步和实践

原地不动更有退题目:假设洪秀全建立了全国政权,能否给中国带来进步和实践我认为洪秀全建立全国政权也无法给中国带来进步和实践。

我将在下文成列原因。

首先,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颁布了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出不足,则迁彼出·”。

这种平均主义可以满足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

但是,“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分配方法又超越了他们的觉悟,因而,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所以,发展生产力,建立一个绝对平等的理想社会只能是空想,更谈不上去满足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这个纲领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目标,实际上没有直接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表现出革命纲领本身的落后性。

还有在实施此纲领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做保证。

总之,太平天国实施的封建体制是无法给中国带来进步和实践的根本原因。

再者,农民起义,在思想上缺乏科学明确的指导,将一个虚无的乌托邦与“天父”结合起来,在号召农民起义方面无疑具有极大的号召力,但是毕竟缺乏在现实中指导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作用,加上起义领导阶层自身的局限性,导致最后的太平天国实际上成为了一个依靠神鬼妄语,内讧不断,腐败透顶的,由不同政治利益集团勾结在一起,又互相压榨的矛盾体。

实际上,太平天国的统治者的领导水平从来没有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打家劫舍的山大王更高,所以它的最终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颁布了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出不足,则迁彼出·”。

这种平均主义可以满足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

但是,“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分配方法又超越了他们的觉悟,因而,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所以,发展生产力,建立一个绝对平等的理想社会只能是空想,更谈不上去满足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这个纲领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目标,实际上没有直接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表现出革命纲领本身的落后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与实践作者:方之光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点击数:858 更新时间:2007年08月25日洪秀全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创始人和思想指导者,与整个运动相始终。

认识了洪秀全,可以说基本上认识了太平天国整体事业。

这里就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形成和发展、学习西方的反侵略思想与实践,以及对19世纪末中国革命运动的影响,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以求正于各位专家学者。

一、洪秀全反清爱国革命思想的形成洪秀全,广东花县官禄布人,1814年出生于一个中等农民家庭。

青年时代的洪秀全,也和其他知识分子一样,曾四次参加科举考试,力图走“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科举的老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光宗耀祖。

1843年,即鸦片战争失败后一年,他第四次赴广州应试,结果又名落孙山,为此他愤怒万分地说:“不考清朝试,不穿清朝服,等我自己来开科取士吧!”为不平之心所刺激的洪秀全,“发现研读孔子不再是获取功名的途径。

正当日后宏图伟业岌岌可危之机,圣经的真相,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基督教的教义也就深入其心。

”〔1〕当时,他读了1837年赴广州应试得到的被束之高阁的《劝世良言》,“如梦初觉”,遂抛弃了科举致仕的老路,创立了中西结合的拜上帝教,决心“要开创新朝”,来代替满清封建王朝。

这是洪秀全早期思想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对于洪秀全由读书做官到造反当皇帝的思想转变,中国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标志着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的形成;另一种则认为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是1847年形成的。

这里就涉及到洪秀全早期著作,即1845~1847年《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的理解问题。

现将这三篇著作,略加剖析。

《原道救世歌》宣传独拜“真神惟上帝”,不准拜邪神,反对邪淫、忤父母、行杀害、盗贼、巫觋、赌博等六不正行为〔2〕。

《原道醒世训》抨击了当时“世风日下”是“一出于私”造成的,提出要建立一个“公平正直之世”——“大同世界”,来代替那个“陵夺斗杀之世”的旧世界〔3〕。

《原道觉世训》强调上帝与妖魔的对立,提出“天下凡间我们兄弟姊妹当共击灭”“阎罗及其妖徒鬼卒。

”〔4〕这三篇文章,太平天国后来把它们编为《太平诏书》颁行。

其中前两篇文章,有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劝人为善”,即“改邪归正”,没有明确提出以暴力推翻清朝统治的观点。

后一篇文章,在宗教外衣下提出以暴力推翻妖魔即后来的清朝皇帝“咸丰妖”的思想。

正是依据这一史实,有的专家学者认为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要到1847年才形成。

笔者认为1847年前洪秀全暴力反清思想虽然未完全形成,但反清思想早已形成。

1847年5月,洪秀全从广州罗孝全学习圣经之后,第二次来到广西,与紫荆山创立拜上帝教的冯云山会合,终于确立了反清的具体革命计划。

最后在上帝教信徒与地主武装冲突中,于1850年底开始“团营”,要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朝反动统治。

综上所述,金田起义前洪秀全反清爱国革命思想的形成,经历了“改邪归正”到“斩邪留正”两个阶段,也就是说当和平改革已不可能时,才采取暴力推翻清王朝的过程。

因此,我认为将“改邪归正”和“斩邪留正”完全对立起来是不正确的,因为“改”和“斩”的目标都是针对清王朝的,不同的仅仅是手段,即和平改造还是暴力革命的问题。

二、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的发展及其实践洪秀全在宗教外衣下的平等平均思想,代表了广大贫苦农民的利益和要求,所以金田村点燃的星星之火,迅速燃遍了两湖三江,终于在1853年3月19日攻克江南重镇南京,汇合成燎原之势。

随着太平天国初期胜利发展的实践,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也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

他把原始基督教的“太平之世”与儒家大同思想熔于一炉,并把历史上千百年来亿万农民追求的平等平均思想提高到一个消灭私有制的新阶段,从而将中国历史上旧式农民战争推向最高峰。

定都天京后,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反清与反孔相结合和对外政策三个方面。

而《天朝田亩制度》是其集中体现。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的一个立国纲领,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内容,其核心是土地问题。

《制度》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即土地国家公有的原则,宣布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并规定平均分配土地的办法。

《制度》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分男女。

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

所谓杂以九等,就是按田亩产量,把土地分为上上、下下九等。

“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坏田),好丑各一半”〔5〕。

对于受田年龄,规定“男妇每一人自十六岁以上受田多于十五岁以下一半”。

《制度》还规定:“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

”“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

至于人民“所有婚聚弥月喜(丧)事,具用国库,不得多用一钱。

”由此可见,农民分到的田,只是使用权,而所有权则归天王的国家所有。

《制度》规定:“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

凡天下每家二母鸡、二母彘(猪),无失其时。

”“凡二十五家中陶冶木石等匠,俱用伍长及伍卒为之。

”〔6〕可见,《制度》要建立的仍然是“男耕女织”的个体小生产自然经济。

《制度》没有提到商业,是很自然的事。

总之,《制度》在土地问题的基本精神是:试图在小生产基础上,推翻封建土地私有制,由天王所代表的太平天国国家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进行平均分配,以达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目的。

这是《原道醒世训》中“大同”思想的深化与发展,是一种农业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思想。

洪秀全的农业社会主义乌托邦设计,集中表达了千百年来贫苦农民追求消灭私有、压迫、剥削,创建一个天下为“公”、“共同富裕”的“太平”世界的理想。

马克思把这种消灭“私有制”的思想称之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孙中山也把洪秀全的“均产主义”称之为“社会主义”。

把反清与反孔结合起来,是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发展的第二个特点。

在天京,太平天国掀起了一个“敢将孔孟横称妖,经世文章尽日烧”的排儒高潮。

洪秀全试图从制度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

他这种把“奉天讨胡”的政治革命与反孔的文化革命同时并举的做法,尽管有严重的局限性,但在近代社会变迁的模式上具有先驱意义,开创了以西方文化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并力求把两者融合起来的新途径。

这个问题,我写了《洪秀全与中国传统文化》、《洪秀全反孔的再评介》等文,不再赘述。

这里只想补充一点,造反可以不要儒学,统治却终究以儒术更为应手。

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的第三个特点,则是顺应时代的需要,提出独立、平等、友好的对外交往原则。

早在金田起义前,洪秀全曾说:“如果上帝助吾恢复祖国,我当教各国各自保管其产业而不得侵害别人所有;我们将彼此有交谊,互通真理及知识,各以礼相接,我们将共拜同一天父,共崇敬同一之天兄世界救世主之真道。

”〔7〕这是主张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应当平等友好交往,不得侵害别人所有,干涉他国内政。

这具有一定的反对外国侵略意义。

当1853—1854年英、法、美第一批公使访问天京时,北王韦昌辉根据上述平等友好交往的原则,在回答英国公使文翰时说:“吾等不特彼此相安无事,而且可以成为亲密的朋友。

”〔8 〕虽然洪秀全尚有自诩为“天下万国真主”的大国主义思想,也不能掩盖他对外平等友好的开放立场。

对于这一点,甚至连法国公使布尔布隆也承认:“广西革命军人对外国态度是友好的。

”这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形成显明的对照。

洪秀全要创建的太平天国,是千百年来贫苦农民梦寐以求的没有压迫、剥削,国与国、人与人、男与女平等的理想国家。

正是这一理想,汇集了广大贫苦农民,并成为他们反清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经过北伐,特别是西征和天京破围战的胜利,于1856年5月控制了长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西、江苏广大地区,把太平天国事业推向全盛时期。

三、洪秀全学习西方的反侵略思想1856年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开创新朝”事业大有希望的时候,革命最高领导集团内部发生了亲痛仇快的内讧悲剧。

这次内讧是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东王杨秀清“逼封万岁”开始,中经韦昌辉滥杀无辜,到1857年石达开率精锐出走结束,历时近一年。

内讧造成严重的恶果:一是这次“天京王杀王”的悲剧,使首义诸王或死或走,只留下天王孤家寡人一人外,前期领导核心全被破坏,“自坏长城”;二是清军乘机攻占武昌、九江、镇江等长江中下游战略要地,到1858年清朝重建围困天京的江南大营;三是更为严重的损失是“人心散乱”,广大将士产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

当时太平军内部有首民谣云:“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依旧让咸丰。

”因此,当时曾国藩曾说:“洪杨股匪,不患今岁不平。

”太平天国面临着由盛转衰的严重危机。

太平天国之所以没有象曾国藩预期的那样被镇压,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

客观上一是当时发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不可能集中全力镇压太平天国;二是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仍处于高潮,分散了对天国的压力。

主观上是洪秀全提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年轻将领,重建领导核心,“振作同心”,艰苦奋战,于1858年继三河大捷之后,又取得二破江北大营的胜利,使太平天国得以“稍可自由”。

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有了新的发展。

如果说,前期洪秀全向西方学习还停留在宗教上,那么后期则触及到学习西方经济、政治等实质问题。

这一新的发展集中表现在他批准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学习西方的政纲《资政新篇》上。

《资政新篇》是洪仁玕根据在香港七年学到的资本主义知识,向天王提出的力图振兴天国的近代化政纲。

《新篇》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外交等方面。

政治上,它要求加强“权归于一”的中央集权,反对“联盟结党”的分裂主义倾向,学习“西邦邦法”,即若干民主制度。

经济上,主张采用西方国家“火船技艺”的先进生产力,发展近代工矿、交通和金融事业,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鼓励私人雇工设厂,制造产品,给予专利,允许“百万富翁”存在。

思想文化上,强调文以纪实,“言贵从心”的朴实文风,兴办新闻馆、医院、学堂等公益事业,禁止贩卖鸦片、人口等。

外交方面,主张自由通商和平等友好交往,反对外国干涉中国内政,坚持独立自主的民族立场。

更可贵的是,它认为与外国“往来言语文书,可称照会、交好、通和、亲善等意,其余‘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切轻诬之字皆不必说也。

盖轻诬字样,是口角争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且招祸也。

”《新篇》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个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榜样,与“番国并雄”的“兵强国富”的近代化国家,“奋为中地倡”。

如果说《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那么《资政新篇》则是“欧风美雨驰而东”的结果。

洪秀全对《新篇》的28条建议,除“准买新闻篇或暗柜”三项表示以后再行,有16处批“是”,七项批“此策是也”,说明他基本上都是赞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