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生态效益监测指标体系设计

合集下载

国有林场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国有林场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13年1月学术交流Jan.,2013总第226期第1期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226No.1[收稿日期]2012-09-08[基金项目]2010年度黑龙江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黑龙江省国有林场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研究”(合同编号GZ10D202)[作者简介]于翠芳(1962-),女,山东海阳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经济管理研究。

国有林场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于翠芳,张相坤(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27)[摘要]森林生态效益是指森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固碳释氧、防洪减灾和调节小气候等多种对人类有益的效用。

国有林场作为东北生态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阻挡内蒙古风沙、抵御西伯利亚寒流和调节地区小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东北地区的生态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是,国有林场的生态效益未能实现合理评价而一直没有得到公平补偿,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有林场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按照系统性、独立性和可行性原则构建一套包含目标层、一级指标层和二级指标层的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一套兼具科学性、系统性及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科学合理评价国有林场的生态效益,为政府未来的决策提供信息,为国有林场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和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国有林场;生态效益;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F316.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3)01-0124-03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科学评价生态效益的基础,评价指标选择得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工作的繁简程度和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结合黑龙江省国有林场的生态区位特点,本文将构建以黑龙江省国有林场生态效益为目标层、包含一级指标层和二级指标层的综合评价体系,为黑龙江省国有林场生态效益的科学定量评价奠定基础。

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包括:(1)系统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具有系统性,具有合理而清晰的层次结构,各个指标应严格以评价目标即科学衡量黑龙江省国有林场生态效益为中心逐层展开、相互补充,并在其涵义、口径范围和空间范围等方面相互衔接,以全面科学地反映国有林场所发挥的生态效益。

国有林场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

国有林场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
绘 ,这 种 指 标 的 评 价 也 能 为 综 合 的 生 态效 益 体 系 构 建 打 下
2 国 有林 场 生态 效 益 评 价 指 标
( 1 ) 国有 林 场 的 生 态评 价 指 标 体 系的 构 建 首先 要 做 到 对 森 林 生 态 效 益 的 等级 评 价1 ] 1 。 森 林 在 防 护 作 用上 经 常 会 遇 到
进 行 水 源 的 供 给 , 由 于 大 面 积 的 树 木 可 以 源 源 不 断 的 吸 取
水 源, 竞 而 有 丰 富 的 涵 养 水 源效 益 , 这 是 属 于 生 态 效 益 的二 级 指 标 内容 。森 林 之 所 以 能 够拥 有 丰 富 的 水 源 . 全部都 来 自
于 降水 以 及 人 为 的供 水 . 这 种 水 源 能 被 树 木 吸 收储 存 在 根
环境保护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2 0 6 6 ( 2 0 1 3 ) 1 0 — 0 1 8 4 — 0 2
L O W C A RBO N W OR L D 2 0 1 3 , 5
国有林场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 系构建的研究
刘 海梅 ( 国营苍梧县天洪岭林场, 广西 梧州市 苍梧县 5 4 3 0 0 5 )
【 摘 要 】 森林是 绿色环保 的一道结实墙壁 , 可 以防护各种沙尘暴 , 起到防洪 , 保持水土等作用 , 对绿色环保以及人类 的生活具 有重 大的意义。
国 有林 场 为 森 林 生 态 效 益 的 充分 发 挥 提 供 了有 力 的 保 障 , 所 以 对 于 其 生 态 效 益评 价 指标 体 系 的构 建 显 得 尤 为重 要 , 森 林 生 态 效 益 指 标 的 评 价 能稳 定 林 场 不 断 向 前 发展 , 科学、 系统、 独 立 的 评 价 指 标 能 进 一 步 提 高林 场 的 生 态 效 益 , 也是 当前 林 场 生 态 效 益评 价 指 标 体 系 构 建 所 要 遵 循 的 原则 , 生 态 效 益 评 价 指标 体 系 的及 时 构 建 也 因 此 变得 重 要 , 本 文针 对 国有 林 场 生 态 效益 评 价 指 标 以及 体 系构 建 进 行 了 探 究。

林地生态效益监测指标体系设计【范本模板】

林地生态效益监测指标体系设计【范本模板】

学院:专业:学号:学生姓名:作业名称: 喀斯特林地生态效益检测指标体系设计教师评语:年月日喀斯特林地生态效益监测指标体系设计摘要:森林生态效益是林地的重要功能属性, 然而要对其进行定量计算和评价相当困难。

本文针对林地建设和效益评价中的主要目标,提出一套实用的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概括了森林对改善小气候、增加枯季径流、拦蓄暴雨径流、延缓洪水过程和保持水土等作用。

希望可以提高指标的综合能力和可计算性,应用于防护林或优良林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效益的评价决策.1、指标体系框架2、二级指标细化及测定方法2。

1。

1可用指标:主要一级指标分为植被适应性、水土保持、土壤质地、生物多样性.在这之外还包含有生物量以及固碳释氧功能单独作为一个单元进行测算.2。

1。

2植被(树种)适应性2.1.2。

1 树种及耐旱适应性二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蒸腾耗水特性、光合和水分生理生态特性,以及生长状况,等都不相同。

运用相关的分析方法,综合评价林地内各树种的耐旱性和野外条件下影响树种生长的主要因子。

本指标的设计主要是揭示喀斯特地区林地内植物树种对石漠化地区干旱的条件下的特殊的适应性能。

表1 耐旱适应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Table1 Drought Adaptability indicators and detailed measurement method耐旱适应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指标名称指标级数测定方法蒸腾速率三级SY-1023植物蒸腾速率测定仪枝条水势三级用670便携式植物水势压力室测定水分利用率三级光合率/蒸腾速率2.1.2.2 树种光适应性二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喀斯特地区岩石裸露较高,对光照反射较大,植物必须在这种特殊生境中形成完整的适应机制。

各种植物对这种环境的光适应能够改善光合,从而提高光合作用所产生的生物量.表2 光适应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Table2 Light Adaptability indicators and detailed measurement method耐旱适应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指标名称指标级数测定方法净光合速率三级Li 6400-02B测定光饱和点 LSP 三级利用光-光合速率曲线计算光补偿点 LCP 三级利用光-光合速率曲线计算2。

中国生态林业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生态林业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生态林业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雷孝章王金锡彭沛好陈国先唐云锦雷孝章王金锡彭沛好(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成都610081)陈国先唐云锦(四川工业学院管理系成都611174)提要通过分析研究世界各国的森林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中国生态林业工程的发展状况,运用软系统方法(SSM)、综合集成法(SIM)、定性中的广义归纳法和系统工程(SE) 的知识,针对森林系统及其效益评价系统均为软系统,形成了软系统综合集成法(SSMII),作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软件支撑,利用专家知识库和实测数据库,建立了生态林业工程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评价指标体系软系统综合集成法(SSMII) 权重分类中图法F326.24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而环境十分脆弱的情况下,防护林体系对环境的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已广泛成为世界林业组织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识,且世界林业组织和许多国家均在探索以其指导林业生产活动。

对于森林可持续发展应明确其目标,并提出衡量它的标准与指标,以及度量、测定各项指标的方法,然后才能对森林类型,森林类型组合后对一个森林集水区、一个林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森林经营现状和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作出恰当的评估,继而才能采取适当的技术和手段,取得林业经济政策、法规和社会经济、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支持。

然而,评价森林,尤其是防护林体系的综合效益在我国乃至世界均属一项探索工作,为此就需要建立一套较为客观、简捷、实用,又能得到政府官员、林学、生态、环境等专家和公众认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本研究采取“共同建构”方法。

目前,世界上正处于森林可持续发展标准与指标的研制高潮,而对其实验性实施只处于试点阶段。

1 国内外森林效益的评价与指标体系的研制进展[1~7]自从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对森林持续利用的标准与指标体系已展开了国际性广泛的研讨和协调行动,一些国家制定了国家级标准与指标,少数国家开展了示范区的实验性研究。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森林经营指标与标准有:①蒙特利尔行动纲要(温带与北方森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提出了63 个指标;②亚马逊行动(Amaironia Process),分3 个方面,即国家水平的41 个指标,经营单位水平的23 个指标,为全球服务水平的7 个指标;③赫尔辛基行动,提出了28 个指标;④国际热带木材组织(ITTO) 指标,分两方面,即国际水平的指标27 个;森林经营单位水平的指标23 个。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监测指标体系研究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监测指标体系研究
然 可 以清 楚 地 解 释 经 济 运 行 过 程 中人 与人 之 间 的 关 系 , 在 解 决 人 与 自然 、 境 与 发 但 环 展 的关 系 问题 时 , 显 得 乏 力 了 , 解 决 这 一 问题 , 济学 理 论 本 身 需 要 发 展 。 目前 , 内外 还 没 有 关 于森 就 要 经 国
果 可 以揭 示森 林 资 源 在 宏 观 经 济 决 策 和微 观 资源 配 置 中 的 重 要 性 , 者 则 是 一 种特 征 评 价 , 价 结 果 用 以 后 评 监 督 和 控 制森 林 生 态 系 统 的 变 化 趋 势 和对 环 境 影 响 的 效 益 。从 实 践 上 看 , 经 济 学 为 理 论 依 据 的 计 量 研 以 究 , 理 论 基 础 无 论 是 西 方 的效 用 价 值 论 还 是 马 克 思 的劳 动 价 值 论 , 体 现 的 均 是 工 业 文 明 的传 统 价 值 其 所
维普资讯
林业勘察设计 ( 福建) 2 0 午箍 02
林 业 生 态 体 系 建 设 的 监 测 指 标 体 系 研 究
黄 清芳
( 州 市林 业 局 , 6 0 0 泉 32 0 )
摘要 通 过 林 业 生 态 监 测 指 标 体 系指 导 思 想 的 建 立 和 基 本 原 则 的 设 置 以及 基 本 思 路 的 构
展 森 林 、 护 和 改 善 生 态 环 境 为 主 要 内容 的管 理 职 能 转 变 。 反 映 这 一 职 能 转 变 要 求 的新 森 林 法 也 已经 颁 保 布 实 施 , 而 为 林 业 生 态 体 系 建 设 提 供 了政 策 与 法 律 保 障 。 因 此 , 究 并 建 立 科 学 、 行 的监 测 指 标 体 系 , 从 研 可

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综述

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综述

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综述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是对森林资源进行全面监测、评估和管理的重要工具。

它的目标是通过收集、分析和解释与森林资源相关的数据和信息,揭示森林状况、潜在风险和资源利用情况,以及预测和规划未来的森林资源发展方向。

指标体系可以帮助决策者在制定政策和管理措施时,基于科学的评估和数据支持进行决策,以促进可持续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

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涉及多个层面和多个指标。

首先,它包括森林资源的物理指标,其中包括森林覆盖率、森林树种组成、森林面积和森林碳储量等。

物理指标可以衡量森林的质量和数量,了解森林的植被状况和生态系统功能。

其次,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还包括森林经济指标,例如森林木材产量、森林产品贸易和森林旅游收入等。

经济指标反映了森林资源对经济的贡献,为政府和企业管理和利用森林资源提供了参考。

此外,社会指标也是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指标可以衡量森林资源对社会的影响和效益,包括森林保护区的覆盖率、森林相关就业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等。

社会指标可以帮助监测森林资源的社会效益,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最后,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还应包括生态指标。

生态指标可以衡量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例如物种多样性、土壤质量和水源保护等。

生态指标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持续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非常重要。

在构建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时,还需要考虑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方法。

常见的数据采集方式包括遥感技术、地面调查和模型模拟等。

通过这些技术和方法,可以收集到各种关于森林资源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和分析。

总而言之,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是一套综合性的评估工具,用于评估和管理森林资源。

它包括物理、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个方面的指标,以科学的数据为依据,为决策者制定可持续的森林资源管理政策和措施提供支持。

通过建立规范的指标体系,可以更好地了解森林资源的现状和潜在潜力,并规划未来的管理方向,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指标体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指标体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编制说明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课题组2017年3月31日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主要起草人及承担的工作)编制《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标准的任务来源于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

起草单位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

项目下达后,起草工作组成员认真查阅了国内外有关岩溶石漠化治理及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等相关技术文件,结合我国国情和站情进行分析,构建编制我国西南岩溶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的总体框架,并进行任务分工,签订相关执行协议,明确起草工作组成员的责任和完成任务的时间。

《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的初稿完成后,按照标准制定的要求,向我国长期从事石漠化治理的地方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水土保持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的专家以及从事标准研制的专家发放了征求意见稿。

针对专家意见,起草工作组一一进行认真讨论,在此基础上,对初稿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形成送审稿。

标准主要起草人及承担的工作:周金星:项目总负责人。

起草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的总体框架,修改完善《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

崔明、刘玉国:起草和修改编制说明及具体标准条款,编写气象、水文、土壤和生物等4部分观测指标,征求专家意见,并进行项目组织协调,准备相关报批材料,修改完善《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

郭红艳、秦伟、单志杰、殷哲、李柏:协助编写和修改完善具体标准条款。

二、标准的编制原则和标准的主要内容(如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及其论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

修订标准时,应增列新旧标准主要技术指标的对比。

1、标准的编制原则(1)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指标选定时,应保证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将各个指标按系统论的观点进行全面考虑,构成完整综合的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

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包括工程实施及政策执行情况、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四个方面。

(2)针对性:监测与评价指标要能确实反映我国西南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特征,可以对所监测区域生态系统的特征以及社会经济进行定点定位长期追踪监测。

生态林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林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林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张浩雷指导老师:朱美玲摘要:随着生态林工程的不断展开,为了保证其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并评价其各方面的效益,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日趋必要。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前人的生态林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自己的看法建立了生态林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生态林指标体系效益评价当今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给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如何在经济水平高速发展的同时,兼顾到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生态林体系关系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越来越成为世界林业组织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识,并且积极努力的探索。

生态林业是指遵循生态经济学和生态规律发展林业,是充分利用适当的自然资源和促进林业发展,并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环境的林业生产体系。

它是多目标、多功能、多成份、多层次,也是组合合理、结构有序、开放循环、内外交流、能协调发展、具有动态平衡功能的巨大森林生态经济系统。

生态林系统工程规模大、工期长、投入的资金数目大,产生的收益亦是十分巨大且回收期较长。

无论是投资者,还是一般民众都很关心效益问题,因此对生态林的效益进行计量评价,建立行之有效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1生态林效益评价的研究现状1.1国外方面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均在开展森林的效益观测和调查,并进行理论探索和研究。

前苏联20世纪50年代末, 曾提出以森林的公益效能的作用程度与自然形成的公益效能最大作用程度之比对森林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

20世纪60年代,M.Claw -son提出了关于城郊森林游憩价值的评价方法。

日本林业厅20世纪70年代,通过森林的公益效能计量调查,对全国森林进行了公益效能的计量和评价,这次评价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注意。

此外,德国、法国、印度、南非等国都在森林资源效益研究方面作了一些工作。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而对生态效益的经济价值评估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

林业生态效益评价与指标体系

林业生态效益评价与指标体系

林业生态效益评价与指标体系林业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评估林业生态效益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

本文将介绍林业生态效益评价的背景与意义,并提出基于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第一部分:林业生态效益评价的背景与意义林业生态效益评价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对林业发展所带来的效益进行全面评估。

其背景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保护:林业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保护者,评估其生态效益可以帮助发现生态系统中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2. 经济发展:林业不仅提供木材等经济资源,还为旅游、生态修复等行业提供了发展机会。

评估林业生态效益可以帮助优化经济利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

3. 决策支持:通过对林业生态效益进行评估,能够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规划。

第二部分:基于指标体系的林业生态效益评价方法指标体系是评价林业生态效益的重要工具,通过确定合适的指标,可以客观地评估林业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指标:1. 生物多样性指标: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指标,用于评估林业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 水源涵养指标:评估林木对水源涵养的贡献程度,包括降雨截留和渗透、土壤保持等指标。

3. 碳储存指标:评价林木对碳的吸收和储存能力,包括碳密度和碳排放的比率等指标。

4. 经济效益指标:评估林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包括木材产量、林业产值等方面的指标。

在评价林业生态效益时,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和目标制定适合的指标体系。

同时,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还需要考虑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标准化。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以某地区森林管理为例,考察其生态效益评价和指标体系的应用。

首先,根据当地的林业发展现状和环境特点,确定了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碳储存和经济效益等指标。

然后,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包括物种调查、水文监测和经济统计等。

最后,通过建立指标权重和评估模型,对这些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并得出评估结果。

林地生态效益监测指标体系设计

林地生态效益监测指标体系设计

林地生态效益监测指标体系设计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资源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期末作业学院:专业:学号:学生姓名:作业名称:喀斯特林地生态效益检测指标体系设计植被(树种)适应性树种及耐旱适应性二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蒸腾耗水特性、光合和水分生理生态特性,以及生长状况,等都不相同。

运用相关的分析方法,综合评价林地内各树种的耐旱性和野外条件下影响树种生长的主要因子。

本指标的设计主要是揭示喀斯特地区林地内植物树种对石漠化地区干旱的条件下的特殊的适应性能。

表1 耐旱适应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Table1 Drought Adaptability indicators and detailed measurement method耐旱适应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指标名称指标级数测定方法蒸腾速率三级SY-1023植物蒸腾速率测定仪枝条水势三级用670便携式植物水势压力室测定水分利用率三级光合率/蒸腾速率2 树种光适应性二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喀斯特地区岩石裸露较高,对光照反射较大,植物必须在这种特殊生境中形成完整的适应机制。

各种植物对这种环境的光适应能够改善光合,从而提高光合作用所产生的生物量。

表2 光适应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Table2 Light Adaptability indicators and detailed measurement method耐旱适应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指标名称指标级数测定方法净光合速率三级Li 6400-02B测定光饱和点LSP三级利用光-光合速率曲线计算光补偿点LCP三级利用光-光合速率曲线计算3 树种钙适应性二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喀斯特地区土壤由于受成土母质(碳酸盐岩)、气候、地形、生物、人为作用等因子综合作用,使喀斯特山区土壤发育较年轻,较多保持了母质钙含量高的性质。

在喀斯特地区,植被只有适应了高钙环境后才能进行正常生长。

林业行业智能化林业生态监测与评估方案

林业行业智能化林业生态监测与评估方案

林业行业智能化林业生态监测与评估方案第一章概述 (2)1.1 项目背景 (3)1.2 项目目标 (3)1.3 项目意义 (3)第二章智能化林业生态监测技术 (3)2.1 遥感技术 (3)2.2 地理信息系统 (4)2.3 互联网技术 (4)第三章林业生态监测指标体系 (4)3.1 森林资源监测指标 (4)3.2 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监测指标 (5)3.3 森林灾害监测指标 (5)第四章智能化林业生态评估方法 (5)4.1 数据挖掘与分析 (5)4.1.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5)4.1.2 数据挖掘方法 (6)4.1.3 数据分析方法 (6)4.2 模型构建与应用 (6)4.2.1 模型构建 (6)4.2.2 模型应用 (6)4.3 评估结果可视化 (6)4.3.1 可视化方法 (7)4.3.2 可视化应用 (7)第五章林业生态监测与评估平台设计 (7)5.1 平台架构设计 (7)5.2 功能模块设计 (7)5.3 技术路线设计 (8)第六章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9)6.1 智能化监测设备研发 (9)6.1.1 设备选型与设计原则 (9)6.1.2 设备研发内容 (9)6.2 数据处理与分析算法研究 (9)6.2.1 数据预处理 (9)6.2.2 数据分析算法研究 (9)6.3 评估模型优化与应用 (9)6.3.1 评估模型构建 (9)6.3.2 评估模型优化 (10)6.3.3 评估模型应用 (10)第七章林业生态监测与评估系统实施 (10)7.1 系统开发与实施流程 (10)7.1.1 需求分析 (10)7.1.2 系统设计 (10)7.1.3 系统开发 (11)7.1.4 系统部署 (11)7.2 系统测试与验收 (11)7.2.1 单元测试 (11)7.2.2 集成测试 (11)7.2.3 系统测试 (11)7.2.4 用户验收 (11)7.3 系统运行与维护 (11)7.3.1 系统运行 (11)7.3.2 系统维护 (12)7.3.3 系统升级 (12)第八章项目管理与组织 (12)8.1 项目管理流程 (12)8.1.1 项目启动 (12)8.1.2 项目计划 (12)8.1.3 项目执行 (12)8.1.4 项目监控 (12)8.1.5 项目收尾 (13)8.2 组织架构与人员配置 (13)8.2.1 组织架构 (13)8.2.2 人员配置 (13)8.3 质量控制与风险管理 (13)8.3.1 质量控制 (13)8.3.2 风险管理 (13)第九章案例分析与效果评价 (14)9.1 案例选取与分析 (14)9.1.1 案例选取 (14)9.1.2 案例分析 (14)9.2 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14)9.3 效果评价与分析 (15)9.3.1 监测数据准确性评价 (15)9.3.2 评估结果准确性评价 (15)9.3.3 响应速度评价 (15)9.3.4 管理效率评价 (15)9.3.5 生态效益评价 (15)第十章总结与展望 (15)10.1 项目总结 (15)10.2 不足与改进方向 (16)10.3 未来发展趋势 (16)第一章概述1.1 项目背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森林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平原生态林综合示范区监测指标体系

平原生态林综合示范区监测指标体系

平原生态林综合示范区监测指标体系一、引言随着我国生态建设步伐的加快,平原生态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科学、有效地评价平原生态林综合示范区的建设成果,建立一套完善的监测指标体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管理四个方面构建平原生态林综合示范区监测指标体系,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二、平原生态林综合示范区概述平原生态林综合示范区是指在平原地区,以生态林为主,采取综合措施,构建生态系统稳定、功能完善的林业示范区域。

其目标是提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一)生态指标1.植被覆盖率:反映生态恢复和保护的效果,可通过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获取。

2.生物多样性:衡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丰富程度,可通过物种调查、物种多样性指数计算等方法获得。

3.土壤质量:评价土壤肥力和土壤环境状况,可通过土壤采样、理化性质分析等方法获取。

(二)环境指标1.空气质量:监测空气中的有害气体、颗粒物等污染物,可通过空气质量监测站获取。

2.水质:监测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状况,可通过水样采集、水质分析等方法获得。

3.气候条件:监测气候变量,如气温、降水、湿度等,可通过气象观测站获取。

(三)社会经济指标1.农民收入:监测示范区内农民收入水平,可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数据等方法获取。

2.旅游业发展:监测旅游业收入、游客数量等,可通过旅游部门统计数据获取。

3.区域经济发展:监测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等,可通过地方政府统计数据获取。

(四)管理指标1.政策法规:监测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可通过政策文件、法规文本等获取。

2.人力资源:监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人力资源状况,可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

3.技术水平:监测示范区内科技成果、技术创新等,可通过技术报告、专利申请等获取。

四、监测方法与数据采集采用实地调查、遥感技术、监测站数据、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全面收集平原生态林综合示范区的相关数据。

生态公益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指数研究

生态公益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指数研究

生态公益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指数研究当前,森林生态公益林的维护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

因此,研究和完善森林生态公益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变得非常重要。

本文从森林生态修复、管理、利用和生态服务效益等角度总结了森林生态公益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指数的研究,并期待为建立有效的质量评价系统提供新的参考。

一、森林生态公益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1)林分构成指标:包括树种多样性指标、森林植物构成、优势树种和树龄结构等;(2)生物学功能指标:包括树株总数动态变化指标、树种多样性动态变化指标、本地植物功能表现指标、树木生物量指标;(3)空间利用指标:包括伐木行为指标、树种多样性联系性指标,以及森林的通达性指标、重要植被指标;(4)生态系统服务指标:包括森林水文服务指标、生物多样性服务指标、碳储存和固碳服务指标、降水量的调节指标;(5)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包括乡村景观构成指标、林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管理能力指标以及社会誉誓指标等。

二、综合评价指标(1)森林生态公益林综合评价指数:包括空间结构综合评价指数、综合林准分子示范指数、生态系统服务指数以及公益林质量评价综合指数。

(2)森林维护指标:包括人口密度、林业技术利用程度、林业病害和林火的发生次数、林地保护程度以及有效活动力量等,以判断林地结构变化、森林资源消耗、森林环境污染及森林资源受到的威胁程度。

三、综述森林生态公益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指数是为森林生态公益林质量评价提供可靠参考的重要依据。

上述指标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公益林质量评价指标,通过计算森林生态公益林的综合评价指数,以及森林维护指标,以定量的方法衡量林地的质量。

这些指标有助于判断林地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为制定各类森林管理规划提供客观依据。

因此,在林地管理中积极利用上述指标,充分发挥森林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服务功能。

生态公益林建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生态公益林建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生态公益林建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初探生态公益林是指符合国家安排,且符合森林资源调查评估标准规定的树种,按照一定地形位置,对公益性、保护性、植被多样性等植物和动物生态系统进行综合管理,进行生态保护、社会及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林分。

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评价其建设效益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生态公益林建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对生态公益林建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与其评价改进措施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后续生态公益林建设研究提供参考。

首先讨论生态公益林建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包括指标类别、评价指标体系的划分方法及其应用。

首先,指标可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定性指标主要包括森林植被覆盖率、森林植物多样性及动物保护等;定量指标主要包括森林生产力、碳储量及硝酸盐排放量等。

其次,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按照层次结构划分,具体分为两个层次:生态公益林效益层次和森林资源利用层次;再次,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可以分为森林综合评价、专业评价及林业遥感监测等,这些评价即可以用于获取森林资源现状,又可以用于森林可持续发展诸多领域,进行统一的评价。

接下来,本文讨论了分析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些改进措施。

首先,根据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性质,提出可持续性评价指标,可以全面评价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效益,更好地把握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成果;其次,提升生态公益林统计方法,当地就可以自行建立以生态公益林功能为分类的统计分析体系,从而更准确的评估生态公益林的效益;再次,建立数据库,将有关生态公益林建设数据存放在平台上,从而更有效的管理和分析相关数据;最后,提高建设实施的效率,可以通过加快建设审批流程,提高应急资金等方式,避免不必要的延误和资金浪费。

本文讨论了包括指标类别、评价指标体系的划分方法及其应用在内的生态公益林建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改进措施,旨在更好地评估生态公益林建设的贡献及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为后续关于生态公益林建设及管理提供参考,充分发挥公益林的功能,促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

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监测体系构建

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监测体系构建

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监测体系构建作者:尚群松来源:《新农业》2022年第15期生态效益监测是森林资源与生态管理中的一项核心工作。

通过开展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监测,构建一套完备的监测体系,能够为各个级别的林草管理部门和政府机构提供数据支撑。

从全局的角度看,生态效益监测能够为森林经营的可持续性、战略方针的制定、林业生态工程的布局设计与实施调整等提供一定的辅助性决策;从局部或单项的角度看,开展生态效益监测所获得的数据信息可以为森林碳汇管理与交易、林业生产经营、林木病虫害防治、森林采伐与监督管理等多种活动提供量化性的参考。

因此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监测工作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1992年1月,森林调查监测工作会议在泰国召开。

此次会议是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简称FAO)、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盟(簡称IUFR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简称UNEP)等多家机构共同组织。

随后,同年8月,在德国柏林由IUFRO组织召开了一个专题会议,重点对未来林业调查方面的监测技术以及发展趋势进行研讨。

进入到21世纪,国际和国内各种机构或组织逐步加强了对森林资源监测方面的关注并召开一系列的研讨会。

尤其是近些年,国内科研机构、政府管理部门和学者高度重视森林资源的监测工作,定期举办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国际学术研讨会(2020年8月)、林草生态综合监测研讨会(2021年10月)等学术会议。

这些充分体现了森林调查监测工作在全球森林生态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监测技术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监测正在快速发展,已逐步由单项林地指标监测扩大到土壤、生物群落、碳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等领域,构建全新的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监测体系。

通过加强对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的监测,提升了相关部门对森林生态系统监测和评价分析能力,有利于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工作,促进我国林业工作高质量发展,全面服务于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需求。

2.1 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监测体系的基本要求法律基础:法律是保障森林生态安全、促进森林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试析我国生态林业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试析我国生态林业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2019年第24期现代园艺种植对于降低大气酸含量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通过种植特定树种有效吸收大气中的酸性气体,净化大气环境。

2.3防止水土流失我国西北地区风沙等自然灾害频繁,加之人为破坏,导致森林植被稀疏、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通过林业种植优化配置树种,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地区抵御风沙的能力,强固生态环境的修复能力,防止水土流失。

经过近10年的林业建设努力,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有了初步的成果,据统计2018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与2011年相比,减少了21.23×104km2,同比减少了7.2%,有效证明了林业种植在改善和防治水土流失方面所发挥出的积极作用。

2.4防治土地沙漠化我国北方有八大沙漠,西北地区一直受土地沙漠化的困扰,严重制约着地区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环境水平的提升。

加强沙漠化防治工作不仅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我国捍卫国土面积,拓展国民生存空间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在防治土地沙漠化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各种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工程陆续展开,为我国北方绿色屏障的构建创建良好的条件。

通过林业种植,有效遏制我国沙漠化土地,实现了自2000年以来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的可喜目标,如今荒漠化土地已经达到2424km2的年减少量,沙化土地达到1980km2的年减少量,这些数据都是林业种植在土地沙漠化防治方面的重要佐证。

3结语林业种植和生态环境改善息息相关,林业部门必须继续深化林业建设在环境改善和治理方面的作用,发挥出林业的更多效能,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1]包晗.林业种植在环境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投资,2017(27)(责任编辑张芝)1生态效益的评价森林是用途广泛、功能显著的自然资源,其生态系统不但是蓄水库、能源库,还是基因库、碳贮库,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及维护生态环境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如何合理地评价森林生态效益,是从经济上评估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

林业生态工程提供给社会的重要产品就是生态效益,该产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由于其难以直接量化,是无形的产品[1]。

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综述

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综述

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综述摘要: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是一个量测、记载和评价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森林资源动态的技术系统。

在监测体系中,监测的主体是人,监测的对象是森林资源。

人的主要任务是量测、记载和评价森林资源动态,而空间和时间则界定监测活动的范围及模式。

森林资源监测系统对林地的经营和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监测体系的构建能够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和管理。

但目前对森林监测的研究与评价,在范围上偏向于大尺度的国家级、区域级监测,在监测内容上主要以资源监测为主、辅以有限的生态状况监测。

本文主要是对监测系统指标体系做一个简单的评述。

关键词:森林资源;监测指标体系;综述Abstract:The forest resource monitoring system is a measurement of forest resources within a dynamic document and evaluate certain spatial and temporal range of technical systems . In the monitoring system, the monitoring of the human body , the object of the monitoring of forest resources. People 's main task is to measure , record and evaluate the dynamics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space and time are to define the scope and mode of monitoring activities. Forest Resources Monitoring System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fores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 thus enhancing the build to promot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the management of the monitoring system. This article be related to the monitoring indicator system and do a simple commentary.Keywords:forest resources;the monitoring indicator system; commentary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对森林资源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使得森林经营已经从过去着眼于木材资源的开发转向注重多种资源的开发,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发展到追求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多种效益,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与此同时,森林资源监测已由传统的森林资源的经济利用转向环境保护的目标,特别是在森林健康监测以及森林资源监测方面越来越突出。

国有林场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国有林场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13年1月学术交流Jan.,2013总第226期第1期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226No.1[收稿日期]2012-09-08[基金项目]2010年度黑龙江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黑龙江省国有林场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研究”(合同编号GZ10D202)[作者简介]于翠芳(1962-),女,山东海阳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经济管理研究。

国有林场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于翠芳,张相坤(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27)[摘要]森林生态效益是指森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固碳释氧、防洪减灾和调节小气候等多种对人类有益的效用。

国有林场作为东北生态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阻挡内蒙古风沙、抵御西伯利亚寒流和调节地区小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东北地区的生态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是,国有林场的生态效益未能实现合理评价而一直没有得到公平补偿,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有林场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按照系统性、独立性和可行性原则构建一套包含目标层、一级指标层和二级指标层的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一套兼具科学性、系统性及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科学合理评价国有林场的生态效益,为政府未来的决策提供信息,为国有林场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和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国有林场;生态效益;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F316.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3)01-0124-03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科学评价生态效益的基础,评价指标选择得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工作的繁简程度和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结合黑龙江省国有林场的生态区位特点,本文将构建以黑龙江省国有林场生态效益为目标层、包含一级指标层和二级指标层的综合评价体系,为黑龙江省国有林场生态效益的科学定量评价奠定基础。

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包括:(1)系统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具有系统性,具有合理而清晰的层次结构,各个指标应严格以评价目标即科学衡量黑龙江省国有林场生态效益为中心逐层展开、相互补充,并在其涵义、口径范围和空间范围等方面相互衔接,以全面科学地反映国有林场所发挥的生态效益。

生态监测与效益评价

生态监测与效益评价
(1)生态效益评价指标 ②水土保持指标 侵蚀模数减少量 土壤养分损失量 减少河床淤积量 径流系数 侵蚀速率
23
4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1)生态效益评价指标 ③提高土壤肥力指标 土壤有机质的增加量 土壤含水量等物理指标的变化量 土壤营养元素的增加量 土壤酶活性变化 土壤微生物变化
24
4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34
第十四章
森林环境的监测与效益评价
1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2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与内容 3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方法 4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5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1
1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是运用可比的方法,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 时间或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森林生态系 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 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 其组成要素等进行系统的测定和观测的过程。 其组成要素等进行系统的测定和观测的过程。
2
1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按调查的内容、场地、 (1)按调查的内容、场地、周期划分 定位观测 代表性森林生态环境长期观测 2004年 国家林业局建立15 15个 到2004年,国家林业局建立15个 半定位观测 短期、 短期、临时
3
1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4
1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2)按监测对象和区域大小划分 宏观监测 利用遥感技术 微观监测 重点地区监测 典型区域监测
20
3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方法
(2)评价方法 ④计量经济评价方法 C 计量经济评价步骤 效益分解 效益计量 单项效益经济评价 生态环境效益总体评价
21
4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1)生态效益评价指标 ①涵养水源指标 林冠截留 土壤储水增加量 地表径流减少量 土壤入渗率

森林生态知识:森林生态环境评价与指标体系

森林生态知识:森林生态环境评价与指标体系

森林生态知识:森林生态环境评价与指标体系森林是地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生态系统之一,不仅具有保持生态平衡、维护自然景观、减缓气候变化等重要生态功能,还是人类的重要资源库和休闲观光场所。

为保护好森林,需要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评价与监测。

本文将就森林生态环境评价与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探讨。

一、森林生态环境评价的概念森林生态环境评价是指针对森林生态系统,对其植被、动物、土壤、水资源等要素的数量、结构、品质、生物多样性等进行科学评价、预测和监测,全面反映森林生态系统存在的强弱项和瓶颈问题,为森林保护和持续经营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参考。

二、森林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森林生态环境评价研究的核心,它由评价指标构成,是评价工作中达到科学、合理的重要保证。

评价指标的选用应有科学的依据和方法,体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预测性,同时又能反映人类的利用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

下面从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等方面阐发森林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1、植被指标植被是森林生态环境的基本构架,对森林生态环境的评价有决定性作用。

植被指标是评价森林生态环境的关键,包括覆盖度、植被类型、生长状况、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等指标。

2、动物指标动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物指标主要包括种群数量、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和生态位利用等。

3、土壤指标土壤是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制约因素之一,土壤指标包括物理、化学、微生物等指标。

4、水资源指标水是植物生长、生态系统的繁衍和自然生态循环的基础,评价森林生态环境也离不开水资源指标。

主要包括总水量、水质、水环境保护等方面指标。

5、景观指标景观是环境的体现,森林生态环境的景观结构和组成也需要衡量和评价。

景观指标包括林分密度、树种类型、树高、林幅等。

6、社会经济指标社会经济因素是评价森林生态环境的重要考量之一。

人类社会对森林的需求、开发、利用等经济活动,如林业、畜牧业等,也需要对其影响作出评价。

三、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专业:学号:学生姓名:作业名称:喀斯特林地生态效益检测指标体系设计教师评语:年月日喀斯特林地生态效益监测指标体系设计摘要:森林生态效益是林地的重要功能属性, 然而要对其进行定量计算和评价相当困难。

本文针对林地建设和效益评价中的主要目标, 提出一套实用的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概括了森林对改善小气候、增加枯季径流、拦蓄暴雨径流、延缓洪水过程和保持水土等作用。

希望可以提高指标的综合能力和可计算性,应用于防护林或优良林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效益的评价决策。

1、指标体系框架2、二级指标细化及测定方法2.1.1可用指标:主要一级指标分为植被适应性、水土保持、土壤质地、生物多样性。

在这之外还包含有生物量以及固碳释氧功能单独作为一个单元进行测算。

2.1.2植被(树种)适应性2.1.2.1 树种及耐旱适应性二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蒸腾耗水特性、光合和水分生理生态特性,以及生长状况,等都不相同。

运用相关的分析方法,综合评价林地内各树种的耐旱性和野外条件下影响树种生长的主要因子。

本指标的设计主要是揭示喀斯特地区林地内植物树种对石漠化地区干旱的条件下的特殊的适应性能。

表1 耐旱适应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Table1 Drought Adaptability indicators and detailed measurement method耐旱适应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指标名称指标级数测定方法蒸腾速率三级SY-1023植物蒸腾速率测定仪枝条水势三级用670便携式植物水势压力室测定水分利用率三级光合率/蒸腾速率2.1.2.2 树种光适应性二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喀斯特地区岩石裸露较高,对光照反射较大,植物必须在这种特殊生境中形成完整的适应机制。

各种植物对这种环境的光适应能够改善光合,从而提高光合作用所产生的生物量。

表2 光适应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Table2 Light Adaptability indicators and detailed measurement method耐旱适应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指标名称指标级数测定方法净光合速率三级Li 6400-02B测定光饱和点 LSP 三级利用光-光合速率曲线计算光补偿点 LCP 三级利用光-光合速率曲线计算2.1.2.3 树种钙适应性二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喀斯特地区土壤由于受成土母质(碳酸盐岩)、气候、地形、生物、人为作用等因子综合作用,使喀斯特山区土壤发育较年轻,较多保持了母质钙含量高的性质。

在喀斯特地区,植被只有适应了高钙环境后才能进行正常生长。

表3 钙适应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Table3 Calcium Adaptability indicators and detailed measurement method耐旱适应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指标名称指标级数测定方法叶片、枝干、根系钙含量三级全钙测定(调查时取叶片、土样品)吸光光度法根系土壤钙含量三级全钙和交换钙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生物钙吸收系数三级实验与空白钙含量比值2.1.3涵养水源2.1.3.1 植被冠层留量计算方法通过“简易吸水法”可以确定的最大截留量乔木层林冠持水量对样方内乔木进行每木检尺,测量胸径、树高、冠幅。

根据标准地内所有树木的胸径、树高的平均值选取标准木,在标准木上选取标准枝。

根据标准枝可求得标准地乔木枝叶鲜重。

标准地枝叶鲜重=标准木所包含的标准枝个数×标准枝鲜重×总株数采用“浸水法”求出以鲜重为基准的最大持水量,即将标准枝称重后,浸入水中 1h,然后轻轻捞出,待重力水滴净后称重,测定乔木层林冠的最大截留率。

把样品置于 60℃的烘箱中烘至恒重,求出干鲜重比,进而推算得到单位面积上乔木枝叶生物量和最大持水量。

灌草层截留量计算方法设置5×5m2和1×1m2样方测算面积内鲜重最大截留率取一定重沉入水中 5min 跌掉重力水计算差值烘烤箱烘干计算生物量(105℃至恒重)枯枝落叶层容水量截留量计算方法选择代表性样方 1×1m2 测量厚度带回称重(单位面积现存量)通过浸泡、称重、烘干测定其含水率和饱和吸水率最后测定最大容水量土壤持水量截留量计算方法1、土壤贮水方式可分为毛管孔隙的吸持贮存和非毛管孔隙的滞留贮存 2 种,二者持水量之和即为土壤饱和贮水量 (Sampson &Allen,1999)Wc=1000PcHWn=1000PnHWt=Wc+WnWc、Wn和 Wt分别为土壤水分吸持贮水量(mm)、滞留贮水量(mm)和饱和贮水量(mm); Pc、Pn分别为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H 为土层深度(m)2、选择代表样地挖土壤剖面???(每隔20cm分层取样)测定土壤密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并根据总孔隙度计算土壤最大持水量S=10×h灌木:绝对优势度二该种的平均冠幅x该种的株数pS:持水量(mm), h:土层厚度(cm), P总孔隙度(%)2.1.4 土壤质地分析2.1.4.1 林木对土壤质地影响物理性质:在标准地内选择具有代表的地段,挖3个土壤剖面,记录剖面形态特征,用环刀每隔20cm 分层取样。

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容重反映了土壤的疏松程度与通气性,该值的大小可以说明土壤涵蓄水分以及供应树木生长所需水分的能力(可见土壤学实验指导书)土壤容重反映了土壤的疏松程度与通气性,该值的大小可以说明土壤涵蓄水分以及供应树木生长所需水分的能力孔隙度土壤孔隙度是反映土壤通透性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土壤的通气透水性及根系穿插的难易程度,对土壤中水、肥、气、热以及生物活性等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毛管孔隙度反映了土壤的保水能力,土壤毛管孔隙度越大,土壤持蓄水能力越强;而非毛管孔隙是土壤重力水移动的主要通道,非毛管孔隙度反映了上壤拦蓄降水的能力.持水状况土壤水分是土壤肥力的重要促动因素,直接影响植被恢复的进程。

用环刀取土,带回实验室后在环刀下垫一张滤纸,用皮筋固定在环刀上---目的是防止土粒散出。

之后将环刀放在一个盘子里,给盘中倒水,没过滤纸即可,隔天将环刀中的土壤取出,放在已知重量的铝盒中称重---得到最大持水量时的土壤质量W1.之后将铝盒(注意盒盖打开)放在烘箱中105摄氏度烘干10小时以上,至恒重.之后称重即可----得到干土质量W2.W1-W2/W2=最大持水量(质量含水量)化学性质:土壤酸碱度 PH值目视比色法(比较粗糙)或电位法视试验室情况而定在标准地内选择具有代表的地段, 挖3个土壤剖面, 按不同土层0 - 20cm、20 - 4Ocm、40 - 60cm分层取样。

pH 值和有机质含量:有机质:重铬酸钾氧化法;阳离子代换量:盐酸醋酸钙容量法全 N、全 P 和全 K 含量:全氮:硒粉- 硫酸铜硫酸消化法全磷:氢氧化钠碱熔钼锑抗比色法全钾:氢氧化钠碱熔火焰光度法水解 N、速效 P 和速效 K 含量:水解氮:扩散吸收法速效磷: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法速效钾:1N 醋酸铵浸提火焰光度法碳氮比:见 6、碳储量测定算定比值2.1.4.2固持土壤能力抗冲、抗侵蚀性:20世纪50 年代朱显漠院士提出了土壤抗冲性的概念。

他根据黄土区的土壤侵蚀特征将土壤抵抗径流破坏作用的能力区分为抗冲性和抗蚀性两种性能。

原状土冲刷法野外实地放水冲刷法人工模拟冲刷试验通过根系穿插、缠绕、固结使土壤牢固。

区分植物根系物理串连作用、根土粘结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强化土壤抗冲性的贡献表4 李强黄土丘陵区植物根系强化土壤抗冲性机理及固土效应选取用干筛法筛好的6~ 10 mm的土粒50粒,均匀放在孔径为5 mm的筛子上,置于静水中浸泡。

以1 min为间隔,分别记录分散的土壤颗粒数量,连续观测10 min,计算水稳性指数。

总的来说:根系的密度、长度、生物量、根径大小以及不同植物种类根系性状是未来研究根系抗冲刷性能的主要着眼点。

因此,这些指标在实验过程中也应进行测定。

2.1.5 生物多样性 2.1.5.1 灌木层调查设置5x5m 2的样方, 记录每个样方内的灌木的种类、株数、高度、冠幅2.1.5.2 草本层调查设置5个1x1m 2样方,记录每个样方内的草本植物的种类、株数、高度、盖度2.1.5.2 群落物种多样性反映群落组成中物种的丰富程度,也能够反映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分析群落层片及其结构和动态,进而可以反映群落自身的稳定性与动态趋势 多样性指数:Shannon — Weiner 多样性指数1Ln si i i D P P ==-∑P i= ni /N, ni 是样方中第i 种的个体数,N 为样方所有种的个体总数。

重要值: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100%=⨯种的个体数相对密度所有种个体的总数100%=⨯种的优势度相对优势度所有种的优势度100%=⨯种的频度相对频度所有种的总频度频度:指任一个样方中出现某物种的可能性;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植物个 体数量100%=⨯含有某种的样方种的频度总的样方优势度:灌木:绝对优势度=该种的平均冠幅×该种的株数 草本:绝对优势度=该种的平均盖度×该种的株数丰富度: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物种数目的多少,是研究群落首先应当了解的问题可直接用群落的物种数表示,也可用群落物种数与群落个体数的比值来表示均匀度: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D E lnSD 为Shannon - Weiner 多样性指数,S 为群落的物种数 优势度(C):优势度指数反映指群落内优势种集中的程度,一般用Simpson 优势度指数2s1i i n N =⎛⎫= ⎪⎝⎭∑Cn i 为每一种的重要值,N 为全部种的重要值2.1.5 生物量测定需要弄清物种组成结构和林地类型 生物量与生产力关系的确定 (测定生物量还需要对不同树种选用相应模型) 灌木:地上部分:采用全部收获法在标准地内按对角线设置4个5x5m2的样方,将每个样方内的灌木全部砍倒,分别称其鲜重,计算样方灌木鲜生物量平均值可Wav,计算1hm2的灌木鲜生物量W地下部分:设置1个1x1m2的小样方,分层挖取0-20cm ,20-40cm,40-60cm,60-80cm ,80-100cm 的土层,仔细挑出各土层中的根系,分别称其鲜重,计算小样方根系鲜生物量平均值wav2,得出1hm,灌木根系鲜生物量(80℃ 24h 烘烤)干生物量=鲜生物量x样品干重÷样品鲜重同理测得草本2.1.6 碳储量测定标准地内设 3 块20m×20m 乔木样方,每个乔木样方内沿对角线布设 3个 5m×5m 灌木样方,每个灌木样方内布设 1个 1m×1m 草本样方,每个草本样方内布设1个 0.25 m×0.25m 枯落物样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