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原文-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宋之问的诗词《灵隐寺》赏析

宋之问的诗词《灵隐寺》赏析

宋之问的诗词《灵隐寺》赏析《灵隐寺》唐•宋之问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赏析】“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两句是吟咏桂花的名句。

这里的“桂子”指的是桂花,“桂子月中落”是说,相传每到中秋夜晚,桂花便从月中纷纷落到人间,那是月中的嫦娥掷与人的。

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中所写的正是这个情景。

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月中自然不会落下桂花,而“桂花落”的现象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诗人如此表达,为诗境增加了一层神秘色彩。

“天香云外飘”,这句紧扣灵隐寺,写寺中香火之盛。

作者言灵隐寺中的香火可以从人间飘到了天边的白云上,这种香与月中桂花的香浑融在一起,十分精妙。

“天香”一词,至此以后,也成为桂花的美称。

诗人意在说明天上人间都是相通的,显出了佛教圣地的神秘色彩。

扩展阅读:宋之问的诗词他的主要功绩和沈佺期一样,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

他也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作为诗人,宋之问年轻时即已知名,“尤善五言诗,其时无能出其右者。

”从《宋之问集》和《全唐诗》所收作品来看,他对当时体裁多能把握,运用熟谙,佳作名句也有可观。

如短歌《冬霄引·赠司马承桢》诉友情句:“明月的的寒潭中,青枯幽幽吟劲风。

此情不向俗人说,爱而不见恨无穷。

”五言古诗《题张老松树》喻高洁句:“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

”七言古诗《明河篇》思征夫句;“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向津。

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城都卖卜人。

”五言绝句《送杜审言》表离别:“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五言长律《灵隐寺》绘胜景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皆清新坦易,抒情真挚,畅美如画。

灵隐寺最著名的十首诗

灵隐寺最著名的十首诗

灵隐寺最著名的十首诗不赏析附作者
1. 《灵隐寺》(宋之问)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2. 《酒泉子》(潘阆)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
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3. 《宿天竺寺,寄灵隐寺僧》(张籍)
夜向灵溪息此身,风泉竹露净衣尘。

月明石上堪同宿,那作山南山北人。

4. 《题灵隐寺红辛夷花戏酬光上人》(白居易)
紫粉笔含尖火焰,红胭脂染小莲花。

5. 《早秋寄题天竺灵隐寺》(贾岛)
峰前峰后寺新秋,绝顶高窗见沃洲。

人在定中闻蟋蟀,鹤从栖处挂猕猴。

山钟夜渡空江水,汀月寒生古石楼。

心忆悬帆身未遂,谢公此地昔年游。

6. 《游灵隐寺得来诗复用前韵》(苏轼)
君不见,钱塘湖,钱王壮丽今已无。

屋堆黄金斗量珠,运尽不劳折简呼。

7. 《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苏轼)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

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

8. 《灵隐前一首赠唐林夫》(苏轼)
灵隐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鹫。

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

9. 《题灵隐寺山顶禅院》(綦毋潜)
招提此山顶,下界不相闻。

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

10. 《灵隐寺》(戚藩)
策杖行过旧虎林,翠屏深绕万松吟。

寺连沧海朝烟白,塔入澄湖夕照阴。

有关灵隐寺的古诗

有关灵隐寺的古诗

有关灵隐寺的古诗《灵隐寺》(宋之问)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一、衍生注释:1. “鹫岭”:原指印度灵鹫山,这里借指灵隐寺所在的山岭。

2. “岧峣”:形容山势高峻的样子。

3. “龙宫”:这里指灵隐寺。

4. “桂子”:传说中月宫中的桂树落下的子实。

5. “夙龄”:早年。

6. “遐异”:远方的奇异景色。

7. “搜对”:搜寻对景。

8. “烦嚣”:烦恼喧嚣。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灵隐寺的壮观景色。

开篇以“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写出灵隐寺所处山岭的高峻和寺庙的寂静。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两句堪称名句,极言灵隐寺地势之高,可以眺望沧海日出,又对着钱塘江潮,气势恢宏。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氛围,仿佛将月宫的仙境与灵隐寺相融合。

后面几句描绘了灵隐寺周边的花草树木在霜薄冰轻的环境下依然生机盎然,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生命力。

最后诗人表达自己早年就喜爱远方奇异景色,在这里游览可以涤荡心中的烦恼喧嚣,还畅想进入天台之路的情景。

三、作者介绍: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

他是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

宋之问的诗多为应制之作,文辞华丽,格律严整。

他的一生在仕途上经历了起起落落,人品颇受争议,但在诗歌创作上有一定的成就,对律诗的定型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朋友去灵隐寺游玩,站在灵隐寺的某个角落,我不禁想起宋之问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我就对朋友说:“你看啊,当年宋之问站在这儿的时候,看到的景色肯定和我们现在看到的一样壮观。

他能写出这么有气魄的诗,真不是盖的。

这灵隐寺就像一个有魔力的地方,古人看到的是沧海日、浙江潮,咱们现在看到的也是这种震撼的景色,感觉就像穿越了时空和古人共享同一种美呢。

”朋友听了直点头,还说这诗把灵隐寺的大气写得淋漓尽致。

白居易《冷泉亭记》原文及翻译

白居易《冷泉亭记》原文及翻译

白居易《冷泉亭记》原文及翻译白居易《冷泉亭记》原文及翻译《冷泉亭记》白居易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2]。

就郡言[3],灵隐寺为尤[4]。

由寺观[5],冷泉亭为甲[6]。

亭在山下[7],水中央,寺西南隅。

高不倍寻[8],广不累丈[9],而奇得要[10],地搜胜[11],物无遁形[12]。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13],木欣欣[14],可以导和纳粹[15],畅人血气[16]。

夏之夜,吾爱其泉[17],风[18],可以烦[19],起人心情[20]。

山树为盖[21],岩石为屏,云从栋生[22],水与阶平[23]。

坐而玩之者,可足于床下[24];卧而之者[25],可垂钓于枕上。

又潺洁沏[26],粹冷柔滑[27]。

若俗士,若道人[28],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29],见辄除去[30]。

潜利阴益[31],可胜言哉[32]! 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33]。

杭自郡城抵四封[34],丛山复湖,易为形胜。

先是[35],领郡者[36],有相里君造作虚白亭[37],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38],有裴庶子棠作观风亭[37],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40],及右司郎中河南元最后作此亭[41]。

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42],可谓佳境殚矣[43],能事毕矣[44]。

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

故吾继之[45],述而不作[46]。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47]。

注释:[1]冷泉亭: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飞来峰下。

[2]余杭郡:唐时即称杭州,治所在今浙江杭州市西。

[3]就郡言:谓就余杭郡的山水而言。

[4]灵隐寺: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西北灵隐山,飞来峰东。

尤:突出。

[5]由寺观:谓从灵隐寺的风景来看。

[6]为甲:数第一。

[7]山:指灵隐山。

[8]寻;古以八尺为一寻。

倍寻:两寻,合古尺一丈六尺。

[9]累(lěi):累积。

不累丈:即不到两丈。

[10]奇:聚集奇景。

得要:获得要领。

[11]胜:优美的山水。

[12]物无遁形:谓在亭上看灵隐景物,一览无遗。

灵隐寺文言文翻译

灵隐寺文言文翻译

昔有梵僧自西域来,于此地建寺,是为灵隐寺之始。

自唐宋以来,灵隐寺屡经修缮,规模日益宏大,香客如云,僧侣众多。

寺内佛像庄严,壁画生动,钟鼓之声,经声悠扬,令人心旷神怡。

以下为灵隐寺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原文:灵隐寺,在杭州之西,西湖之北,江南名刹也。

寺之得名,盖因灵隐山之得名也。

山势逶迤,林深叶茂,古木参天,清泉潺潺,实为修行之胜地。

昔有梵僧自西域来,于此地建寺,是为灵隐寺之始。

自唐宋以来,灵隐寺屡经修缮,规模日益宏大,香客如云,僧侣众多。

寺内佛像庄严,壁画生动,钟鼓之声,经声悠扬,令人心旷神怡。

翻译:The Lingyin Temple, situated to the west of Hangzhou and to the north of West Lake, is a famous Buddhist temple in the Jiangnan region. The name of the temple originates from the name of the Lingyin Mountain. The mountain ranges are winding, the forests are deep and lush, ancienttrees rise to the sky, and clear springs babble, making it an idealplace for spiritual cultivation. In ancient times, a monk from the Western Regions came here to build a temple, marking the beginning ofthe Lingyin Temple. Since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Lingyin Temple has been repeatedly repaired and expanded in scale, with a multitude of pilgrims and monks. Inside the temple, the statues of Buddha are majestic, the murals are vivid, the sound of bells and drums, and the chanting of scriptures are melodious, which brings peace and joy to the heart of the listener.灵隐寺之中,尤以大雄宝殿为最。

文言文小阅读翻译及练习答案

文言文小阅读翻译及练习答案

25.★和尚敬茶【原文】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

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

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

贵官默然。

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

饮已将尽,并无赞语。

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鸽异》)【参考译文】灵隐寺的某个和尚,凭借烹煮茶而得名,对烹茶的工具都精通。

这样以后他储蓄的茶有几种,经常看客人的贵贱来烹茶进献给他;那些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知心朋友,不会全部拿出来。

一天,有高官到来,那个和尚恭敬地拜见,拿出好茶,和尚亲自动手烹煮进献给高官希望得到他的称攒,高官默不作声的样子。

和尚感到很困惑,又用最上等的茶叶烹煮进献给他。

高官已经喝完了,并没有称攒。

和尚着急的不能在等待,鞠躬问道:“茶怎么样”高官拿着茶杯手一抬说:“茶太热。

”【阅读训练】1.解释:(1)以:凭借,因为;(2)及:以及;(3)进:进献;(4)待:等待2.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然所蓄茶有数等蓄:含蓄B.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恭:通“躬”C.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惑:迷惑不解D.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热:热情答案:C (A储蓄;B恭敬;D水的温度高,与“冷”相对。

)3.翻译:(1)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

那些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知心朋友,(僧人)不会全部拿出来。

(2)手自烹进,冀得称誉。

僧人亲自动手烹煮进献给(贵官),希望得到(他的)称赞。

3.概括文中僧人的性格: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奉承拍马。

4.文末僧人听了贵官的话后的心情应是()A.愉快、满意 B.厌恶、不满C.失望、沮丧 D.仇恨、恼怒答:C31.炳烛而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注释】(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潘阆《酒泉子二首》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潘阆《酒泉子二首》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潘阆《酒泉子二首》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酒泉子 [1]宋潘阆长忆西山 [2] ,灵隐寺前三竺后 [3] 。

冷泉亭上旧曾游 [4] ,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5] ,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图看 [6] ,终是欠峰峦 [7] 。

注释:[1]酒泉子:一作《忆余杭》,凡十首,所咏皆钱塘胜景。

[2]西山:即灵隐寺,在杭州西界。

[3]灵隐寺:创于东晋,迭经修葺,为天下名刹。

三竺:天竺山,在飞来峰南,有上、中、下三天竺。

长松夹道,景致清幽。

[4]冷泉亭:唐元藇建,原在灵隐西南隅水中,宋人毛友移置岸上。

[5]白猿:冷泉亭左有呼猿洞,晋僧慧理蓄白猿于此。

[6]画图:指所绘钱塘风景图。

[7]欠峰峦:意谓与实景相比,画图仍是逊色。

译文:我常常回忆灵隐山的风光。

那里的灵隐寺、天竺山、冷泉亭我都曾经游览过。

山里气候宜人;就是三伏天也如清秋般凉爽。

在那里,我还肯眼见白猿攀上高树,长哺一声便不见了踪影,告别西山之后,我曾有好多次将所见美景画下来。

但始终觉得画中峰峦不如实景美丽。

原文:酒泉子宋潘阆长忆观潮 [8] ,满郭人争江上望 [9] 。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10] ,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释:[8]观潮:八月钱塘江潮为天下奇观。

周密《武林旧事》云:“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至时万家空巷,倾城出观,最为盛况。

[9]满郭:满城,外城曰郭。

[10]弄潮儿:逆潮戏浪的健儿。

《武林旧事》:“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纹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译文:我经常回忆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先恐后的向江上望去。

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手中拿着红旗却丝毫没被水打湿。

此后曾多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心里仍然觉得惊心动魄。

评析:前期小令多言情之作。

古诗灵隐寺·鹫岭郁岧峣翻译赏析

古诗灵隐寺·鹫岭郁岧峣翻译赏析

古诗灵隐寺·鹫岭郁岧峣翻译赏析《灵隐寺·鹫岭郁岧峣》作者为唐朝诗人宋之问。

其古诗全文如下: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前言】《灵隐寺》是唐代宋之问创作的五言古诗。

这首诗按照诗人游览的路线展开描写,从飞来峰入手,写到灵隐寺本身和出来见到的景色,最后写到诗人出来后的感想和打算。

全诗思路清晰顺畅,语言凝练自然,描写了灵隐寺及其附近一带的奇丽风光,整体上看清新雄壮,还带有一些出世的洒脱。

【注释】鹫岭:本是印度灵鹫山,这儿借指灵隐寺前的飞来峰。

岧峣:山高而陡峻的样子。

龙宫:泛指灵隐寺中的殿宇。

浙江潮:杭州的钱塘江又称浙江,故而浙江潮就是指钱塘江潮。

桂子:即桂花。

扪萝:攀援藤萝。

扪,持、执。

登塔远:攀登远处的古塔。

刳:剖开。

取泉遥:到远处去取水。

更发:(开得)更加旺盛。

凋:凋落。

夙龄:年轻的时候。

尚:喜欢。

遐:远。

异:奇异的美景、胜地。

搜:寻求。

涤:洗涤。

烦嚣:尘世间的烦恼和喧嚣。

石桥:指天台著名的风景石梁飞瀑。

【翻译】飞来峰高耸而草木葱茏,佛殿肃穆而且寂寞寥落。

层楼上可远眺壮美日出,寺门正对着钱塘江大潮。

中秋常有桂花飘落寺里,佛香能向上飘到九重天。

攀援藤萝登上远处古塔,挖空树木到远处取泉水。

霜冻下山花开得更旺盛,叶子没有因为寒冷凋落。

早年爱好远处奇异美景,用来洗涤尘世中的烦恼。

等到我走入天台山的路,看我过其中的梄溪石桥。

【赏析】“鹫岭郁岧峣”,“鹫岭”本为印度灵鹫山的简称,印度高僧慧理说杭州的武林山就好像是灵鹫飞到杭州,后此处的山峰就称为“飞来峰”,诗中的“鹫岭”也就借指灵隐寺了。

这一句从大处着笔,形容了飞来峰的高峻葱郁。

“龙宫锁寂寥”,“龙宫”化用了龙王请佛入龙宫说法的佛教故事,此处借指灵隐寺。

“锁寂寥”用一个“锁”字形象地突出了灵隐寺中的清静。

灵隐寺-宋之问-翻译和注释

灵隐寺-宋之问-翻译和注释

灵隐寺
宋之问〔唐代〕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翻译:
飞来峰山高陡峻,草木葱茏,寺中殿宇肃穆寥落。

层楼上可远眺壮美日出,寺门正对着钱塘江潮。

中秋时节寺中桂花飘落,佛香冉冉好似飘向天外的云雾。

攀援藤萝登上远处古塔,剖开树木到远处取泉水。

山花迎着薄霜开得更旺,叶子没有因为寒冷凋落。

年轻的时候爱好远处奇异美景,可以用来洗涤尘世中的烦恼。

等到我走入天台山的路,看我漫步踏过其中的梄溪石桥。

注释:
鹫岭:本是印度灵鹫山,这儿借指灵隐寺前的飞来峰。

岧峣:山高而陡峻的样子。

龙宫:泛指灵隐寺中的殿宇。

浙江潮:杭州的钱塘江又称浙江,故而浙江潮就是指钱塘江潮。

桂子:即桂花。

扪萝:攀援藤萝。

扪,持、执。

登塔远:攀登远处的古塔。

刳:剖开。

取泉遥:到远处去取水。

更发:(开得)更加旺盛。

凋:凋落。

夙龄:年轻的时候。

尚:喜欢。

遐:远。

异:奇异的美景、胜地。

搜:寻求。

涤:洗涤。

烦嚣:尘世间的烦恼和喧嚣。

石桥:指天台著名的风景石梁飞瀑。

灵隐寺诗词 灵隐寺诗词名句

灵隐寺诗词 灵隐寺诗词名句

灵隐寺诗词灵隐寺诗词名句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灵隐寺诗词,以及灵隐寺诗词名句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描述灵隐寺的诗词描述灵隐寺的诗词灵隐寺(宋之问)鹫岭郁岧峣灵隐寺诗词,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题灵隐寺红辛夷花戏酬光上人(白居易)紫粉笔含尖火焰,红胭脂染小莲花。

芳情香思知多少,恼得山僧悔出家。

夏日登灵隐寺后峰(方干)绝顶无烦暑,登临三伏中。

深萝难透日,乔木更含风。

山叠云霞际,川倾世界东。

那知兹夕兴,不与古人同。

寄杭州灵隐寺宋震使君(贯休)罢郡归侵夏,仍闻灵隐居。

僧房谢脁语,寺额葛洪书。

月树獮猴睡,山池菡萏疏。

吾皇爱清静,莫便结吾庐。

早秋寄题天竺灵隐寺(贾岛)峰前峰后寺新秋,绝顶高窗见沃洲。

人在定中闻蟋蟀,鹤从栖处挂猕猴。

山钟夜渡空江水,汀月寒生古石楼。

心忆悬帆身未遂,谢公此地昔年游。

洒泉子(潘阆)长忆西山。

灵隐寺前三竺后。

冷泉亭上几行游。

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

别来几向画阑看。

终是欠峰峦。

题灵隐寺山顶禅院(綦毋潜)招提此山顶,下界不相闻。

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

观空静室掩,行道众香焚。

且驻西来驾,人天日未曛。

游灵隐寺得来诗复用前韵(苏轼)君不见,钱塘湖,钱王壮观今已无。

屋堆黄金斗量珠,运尽不劳折简呼。

四方宦游散其孥,宫阙留与闲人娱。

盛衰哀乐两须臾,何用多忧心郁纡。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

乔松百丈苍髯须,扰扰下笑柳与蒲。

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

凝香方丈眠氍毹,绝胜絮被缝海图。

清风时来惊睡余,遂超羲皇傲几蘧。

归时栖鸦正毕逋,孤烟落日不可摹。

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苏轼)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

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

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

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

灵隐前一首赠唐林夫(一题闻林夫当徙灵隐寺(苏轼)灵隐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鹫。

厉鹗《灵隐寺月夜》原文译文赏析

厉鹗《灵隐寺月夜》原文译文赏析

厉鹗《灵隐寺月夜》原文|译文|赏析《灵隐寺月夜》是清代著名诗人、学者厉鹗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写的是深秋时节灵隐寺的月夜景色。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篇古诗吧。

《灵隐寺月夜》原文清代:厉鹗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

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

一灯群动息,孤磬四天空。

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

译文及注释灵隐寺,在杭州灵隐山东南麓,寺前有飞来峰,寺中有冷泉亭诸名胜,环境清幽。

诗写灵隐寺月夜景象、感觉,意境清冷。

香界:指佛寺。

明杨慎《丹铅总录·琐语》:“佛寺曰香界。

”白:谓如雪如霜,喻清冷。

“月在”句:灵隐寺周有北高峰、南高峰、飞来峰,故云。

一灯:指佛殿中长明灯。

群动息:语本陶渊明《饮酒》诗:“日入群动息。

”谓万物俱息。

“孤磬”句:以佛殿孤磬之声,反衬万籁俱寂之幽静。

四天,四方天空。

沈佺期《从幸香山寺应制》:“岭上楼台千地起,城中钟鼓四天闻。

”空,空寂。

赏析《灵隐寺月夜》是一首五言古体诗。

灵隐寺,在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山麓,附近有飞来峰、冷泉亭诸名胜,是西湖的游览胜地。

“月夜”标题,可见这首诗描写的是灵隐寺的月夜景色。

从诗中“夜寒”、“落叶”看,时间当在深秋。

首二句,“夜寒”点时间,在深秋的寒夜。

“香界”,指佛寺。

一个“白”字,未见其月,已见月光的皎洁。

接着写透过寺门,可见曲折的山涧与寺门相连,一个清凉幽静的境地呈现在眼前。

三、四句承上启下,抬头望“月在众峰顶”,可见月升中天,群峰相托;低头看“泉流乱叶中”,可见秋叶纷飞,泉水流淌。

由静景而写到动态,以动衬静,更觉佛寺秋夜的静谧。

四句读来,佛寺月夜,尽收眼底,俯仰之间,所见所感,妙趣横生。

五、六句先写进入佛寺。

“一灯”指寺里的长明灯。

“群动息”,语出陶渊明《饮酒》“日入群动息”,指一切都归于沉寂。

“孤磬”指僧人夜里诵佛经的击磬声。

“四天”指四禅天,佛教所谓色界诸天,即整个天空。

两句意为,进入佛寺,所见一灯孤明,犹感四面静寂,只听到僧人夜里诵经的击磬声,悠然响在寂静的夜空中。

灵隐寺全文及译文

灵隐寺全文及译文

灵隐寺简介灵隐寺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座著名佛教寺庙,位于风景秀丽的西湖南岸,是中国最重要的佛教寺庙之一。

该寺被誉为中国十大名刹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十大佛教名山”之一。

历史灵隐寺建于公元326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由东晋时期佛教僧人胡云隐创建。

在隋唐时期,灵隐寺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浙江地区最重要的佛教中心之一。

在宋代,灵隐寺受到皇帝的支持,得到大规模的修建和扩展。

明清两代,寺庙经历了兵火摧残和重修复兴的过程。

构成灵隐寺占地面积达30多亩,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

寺庙建筑按照山地起伏而错落有致,有大小几十座殿堂、厅舍,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四明楼、仙人洞、龙泉池等。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灵隐寺的主殿,建于宋代,是寺内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该殿为木结构,气势宏伟,雄伟壮观。

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是寺庙的主要信仰中心。

四明楼四明楼是灵隐寺的一座独特建筑,建于明代,是以四个明亮的小井底而得名。

楼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和中国历代名僧的塑像,是研究佛学的重要场所。

仙人洞仙人洞是灵隐寺中的一处洞穴,传说中是古代仙人修炼的地方。

洞内有涌泉,清澈见底,传说能治愈疾病。

每年,许多人前来洞内取水祈福。

龙泉池龙泉池是灵隐寺的一处人工湖泊,是寺庙的主要景点之一。

池水清澈见底,周围绿树成荫,是游客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佛教文化灵隐寺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寺庙内保存着大量佛教经文、佛像和文物,吸引着众多的佛教信徒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

佛教经文灵隐寺内藏有大量的佛教经典,包括《金刚经》、《楞严经》、《心经》等。

这些经典对于研究佛教思想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佛像和文物灵隐寺内供奉着许多精美的佛像和珍贵的文物,包括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和文殊菩萨等佛教神像,以及壁画、瓷器和字画等文化遗产。

参观体验灵隐寺作为中国的佛教名胜之一,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游客在寺庙内可以参与佛教仪式,拜佛祈福,感受佛教的宁静与智慧。

僧某献茶文言文翻译

僧某献茶文言文翻译

僧某献茶文言文翻译原文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鸽异》: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

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

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

贵官默然。

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

饮已将尽,并无赞语。

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译文灵隐寺的某个僧人,凭借烹煮茶而得名,烹茶的工具都很精致。

而且他储蓄的茶有很多等级,经常依据客人的贵贱来烹茶进献给他;那些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识茶之人,不会全部拿出来。

有一天,有位显贵的官员到来,僧人恭敬地拜见,拿出好茶,他亲自动手烹煮进奉给高官,希望得到他的称赞。

显贵的官员默不作声。

僧人感到很困惑,又用最上等的茶叶烹煮进献给他。

显贵的`官员将要喝完了,并没有称赞。

僧人焦急得不能再等待,鞠躬问道:“茶味道怎么样?”显贵的官员拿着茶杯手一抬说:“太烫了!”寓意结局很幽默出乎人的意料,不是茶的不好,而是茶太热。

而风趣幽默的原因类似于现代的的一种嘲讽说白了,就一个会点茶道手法,而没心境的和尚马屁拍到马腿上了。

和尚不是在敬茶,而是在趋炎附势,虽是和尚,原该断绝尘缘,内心却依旧是世俗至极。

蒲松龄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出身没落地主家庭,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

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

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写灵隐寺最著名的诗句

写灵隐寺最著名的诗句

写灵隐寺最著名的诗句鸟啼声穿云破,清晨钟声穿月黑,灵隐寺,古老而雍容,与千年古刹一样传统而犹存,这里也是许多诗人的灵感源泉,令其精彩的文学作品留存下来,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值得称道的是,晋代诗人张祜的《灵隐寺》诗歌一直是灵隐寺最著名的诗句。

《灵隐寺》诗歌是张祜早年参观灵隐寺而创作出来的作品,整首诗歌描绘了张祜大开眼界之旅,透过他的台词,读者可以感受到当时灵隐寺的壮丽和宁静,横行的石板路以及当时刹那的古老雅致。

“上拨境界登此谷,来参此处,依宗派。

虽不禅宗了慧极,才临心布计此寺。

”“宝殿古老无端端,万轮耀眼皆照妍。

宗谱满堂当垂读,古榜故文今增传。

”“凌烟动摇插穹苍,朵朵芳草凋碧霄。

珠翠摇曳惹晨烟,斜晖把日出昭潇潇。

”“况复西坡穿林行,满眼松林青翠凝。

祗应石畔芳草满,蔽数里景在诸穹。

”“碧空惊起一片白,仙池忽而湛清阁。

空山寒气古谷宿,烟拂柳映青苔。

”以上就是《灵隐寺》诗歌中最著名的诗句,它充满朴实之美,洋溢着穿越时光的浪漫情怀,把当时灵隐寺的宁静之景完美的呈现出来,令人陶醉,给古刹蒙上神秘的色彩,使得它更加耀眼,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参观,赞叹着其美丽。

相传,张祜此次参观时,根据当地的形势和风景,用笔把灵隐寺的景象描绘出来,还将当时的景物比作仙境的描写下来,以诗的形式流传了下来,令人感动。

张祜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也把当时的灵隐寺的风景经由他的歌言表达成实,让我们也能够游览到当时灵隐寺的壮美。

灵隐寺永远是一处深受人们喜爱的地方,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这让当时的张祜着迷不已,并不断提笔笔趋伟大的作品,灵隐寺也因此延续了它的荣耀,每一次走进灵隐寺总是能够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当年张祜所有的情感,伴随着他的笔趋,在这段旅程中,感受古刹当初的清幽美景,它让人着迷,让人不禁感叹,神奇的一种美景。

时至今日,灵隐寺仍然是众多游人的热门景点之一,随着张祜的《灵隐寺》诗歌的流传,灵隐寺也变得更加知名,受到了很多游客的欢迎和赞赏,其中最著名的诗歌,《灵隐寺》歌词也成为人们对灵隐寺留下的积极回忆。

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全诗意思及赏析

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全诗意思及赏析

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

全诗意思及赏析首联“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点明了时间是在深秋的寒夜,地点是灵隐寺。

“香界”指佛寺,“白”字形容月光的皎洁。

这两句描绘了夜晚的灵隐寺,在寒夜中显得格外清幽,寺庙的大门通向曲折的山涧。

颔联“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承接上联,进一步描写了寺中的景色。

“月在众峰顶”,描绘了明月高悬在群峰之上的景象,暗示了山峰的高大和幽静。

“泉流乱叶中”,则描绘了泉水在落叶中流淌的声音,增添了一种寂静的氛围。

颈联“一灯群动息,孤磬四天空”,描写了进入佛寺后的情景。

“一灯”指寺中的长明灯,“群动息”表示一切都归于沉寂。

“孤磬”指僧人夜里诵佛经的击磬声,“四天空”形容磬声在四周的天空中回荡,更显空寂。

尾联“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表达了诗人离开佛寺时的感受。

“归路畏逢虎”,暗示了山林中可能有老虎出没,使诗人心生畏惧。

“况闻岩下风”,则进一步描绘了岩下的风声,风声如虎啸,使诗人更加惊恐不安。

全诗以景托情,通过对灵隐寺月夜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孤独惆怅、处境难耐的心境。

诗人用“夜寒”“香界白”“泉流乱叶”等词语描绘了山寺的幽静和冷寂,用“月在众峰顶”“孤磬四天空”等词句烘托出一种空寂的氛围,而“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则表达了诗人对归途的担忧和对山林的恐惧。

整首诗情景交融,韵味深远。

厉鹗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注重意境的营造。

《灵隐寺月夜》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他的诗歌艺术特色,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和对情感的深刻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灵隐寺月夜》是一首意境优美、情感深沉的五言律诗,它不仅展现了灵隐寺月夜的宁静和清幽,也反映了诗人的心境和情感。

这首诗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冷泉亭记》原文及翻译

《冷泉亭记》原文及翻译

《冷泉亭记》原文及翻译《冷泉亭记》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所作的一篇风景小品,小品介绍了冷泉亭宜人的景色。

文章虽是为冷泉亭而作,但亭的位置、体貌略写,而把重点放在登亭观景时的种种感受,情随景生,境与意谐,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冷泉亭的独特魅力。

全篇构思精巧,落笔轻灵,虽是一篇景物小记,却写得别具匠心,风神俊爽。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冷泉亭记》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冷泉亭记作者:白居易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2]。

就郡言[3],灵隐寺为尤[4]。

由寺观[5],冷泉亭为甲[6]。

亭在山下[7],水中央,寺西南隅。

高不倍寻[8],广不累丈[9],而撮奇得要[10],地搜胜概[11],物无遁形[12]。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13],木欣欣[14],可以导和纳粹[15],畅人血气[16]。

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17],风泠泠[18],可以蠲烦析酲[19],起人心情[20]。

山树为盖[21],岩石为屏,云从栋生[22],水与阶平[23]。

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24];卧而狎之者[25],可垂钓于枕上。

矧又潺湲洁沏[26],粹冷柔滑[27]。

若俗士,若道人[28],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29],见辄除去[30]。

潜利阴益[31],可胜言哉[32]!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33]。

杭自郡城抵四封[34],丛山复湖,易为形胜。

先是[35],领郡者[36],有相里君造作虚白亭[37],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38],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37],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40],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41]。

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42],可谓佳境殚矣[43],能事毕矣[44]。

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

故吾继之[45],述而不作[46]。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47]。

注释[1]冷泉亭: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飞来峰下。

[2]余杭郡:唐时即称杭州,治所在今浙江杭州市西。

[3]就郡言:谓就余杭郡的山水而言。

立秋日祈雨宿灵隐寺翻译

立秋日祈雨宿灵隐寺翻译

立秋日祈雨宿灵隐寺翻译
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
苏轼
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

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

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

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

1073年立秋日,被贬杭州通判的苏轼奉知府之命带领县令用邠和徐畴求雨,作此诗。

1、诗人把月色比作“雪霜”,表现其皎洁,把泉声比作"琴筑”之声,反衬夜晚的静谧。

动静结合,视听结合。

诗人从视觉的角度写月色,从听觉的角度写泉声,静景和动景结合,描绘出山问夜晚的幽静图景。

2、全诗塑造了一个勤政忧国,饱经沧桑,关心农民的诗人官员形象。

诗人“百重堆案”,忙于政务,欲抽闲而不得,为祈雨而宿山寺,问秋声而思国事。

遭贬通判,年华渐逝,倍感世路艰难,但仍心怀民生,起看银河,长夜难眠。

宋之问《灵隐寺》诗词鉴赏

宋之问《灵隐寺》诗词鉴赏

宋之问《灵隐寺》诗词鉴赏宋之问《灵隐寺》诗词鉴赏灵隐寺宋之问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赏析灵隐寺在杭州西湖西北武林山下,始建于东晋时。

《淳祐临安志》说,在东晋咸和元年(326),印度僧人慧理,看到这座山,惊叹道:“此天竺国(古印度)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于是筹建了灵隐寺。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鹫岭,即印度灵鹫山,这里借指飞来峰。

岧峣,山势高峻貌;冠一“郁”字,见其高耸而又俱有葱茏之美。

龙宫,相传龙王曾请佛祖讲经说法,这里借指灵隐寺。

寂寥,佛家以“清静”为本,冠一“锁”字,更见佛殿的肃穆空寂。

这两句,借用佛家掌故而能词如己出;先写山,后写寺,山寺相映生辉,更见清嘉胜境。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是诗中名句。

入胜境而观佳处,开人心胸,壮人豪情,怡人心境,它以对仗工整和景色壮观而博得世人的称赏。

据说这两句诗一出,竞相传抄,还有人附会为他人代作。

接下去,进一步刻画灵隐一带特有的灵秀:“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传说,在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秋爽时刻,常有似豆的颗粒从天空飘落,传闻那是从月宫中落下来的。

天香,异香,此指祭神礼佛之香。

上句写桂子从天上飘落人间,下句写佛香上飘九重,给这个佛教胜地蒙上了空灵神秘的色彩。

写诗如作画,要有主体,有旁衬,有烘托。

诗的前六句是诗的主体。

下面八句是写诗人在灵隐山一带寻幽搜胜的情景和感想:“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四句是说,诗人在灵隐山上,时而攀住藤萝爬上高塔望远;时而循着引水瓠木寻求幽景名泉;时而观赏那迎冰霜盛开的'山花和未凋的红叶。

这四句虽为旁衬之笔,但通过对诗人游踪的描写,不是更能使人想见灵隐寺的环境之幽美吗?“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是说自己自幼就喜欢远方的奇异之景,今日有机会面对这惬意的景色正好洗涤我心中尘世的烦恼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隐寺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宋之问贬为越州长史,离京赴越。

《新唐书》中记载他颇自力为政,穷历剡溪,置酒赋,流布京师,人人传讽。

《纪事》说:之问贬黜放还,至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行吟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可见,这首《灵隐寺》是他途中经过杭州,游灵隐寺时所作。

此时,宋之问宫廷文人的身份早已结束,较之首次贬逐时所作的诗歌,更为清新雄壮,甚至还带有一些出世的洒脱。

文学
鹫岭郁岧峣,鹫岭本为印度灵鹫山的简称,印度高僧慧理说杭州的武林山就好像是灵鹫飞到杭州,后此处的山峰就称为飞来峰,诗中的鹫岭也就借指灵隐寺了。

这一句从大处着笔,形容了飞来峰的高峻葱郁。

龙宫锁寂寥,龙宫化用了龙王请佛入龙宫说法的佛教故事,此处借指灵隐寺。

锁寂寥用一个锁字形象地突出了灵隐寺中的清静。

这两句诗,先从大处起笔描写了飞来峰,即灵隐寺的周边环境,再慢慢地聚焦到一点上来描写了灵隐寺。

下面的两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从灵隐寺的楼阁上可以眺望大海日出时的壮景,灵隐寺的寺门又正对着钱塘江汹涌的潮水,对仗工整,气势雄壮,在描绘实景的同时又增加了景物的层次,给人带来雄壮的感受。

这两句诗传唱极广,前人评价为气韵生动,境界幽远。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是吟咏桂的名句,当为根据灵隐寺每到金秋时节便有桂子从月宫中落下的传说加以想象而成的,构思也相当绝妙。

月宫中的桂子从天外飘下,寺庙中的香火从人间飘到了天外,天上人间仿佛都是相通的,显出了佛教圣地的神秘色彩。

第二联和第三联描写的是诗人在灵隐寺中见到的景色,第二联是实景,第三联是想象之景,是虚景。

这两联虚实结合,更能显出灵隐寺之神秘。

下面两联则是诗人离开灵隐寺的途中见到的景色。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形容诗人跋山涉水之艰辛。

这一联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诗人不分远近地时而登塔,时而寻找名泉的游览过程。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这一联是诗人在登塔取泉的过程中见到的深秋美景,山花迎着薄霜开放,树叶虽逢细冰而未凋。

此处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虽遭受贬黜却仍然坚强。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这一联是诗人自述一直以来就爱好奇山异水,因其可以洗涤尘世中的烦恼和喧嚣。

在灵隐寺的游览也涤尽了诗人心中的烦恼。

最后一联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是写诗人还打算去浙江的天台山游览石桥。

天台山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

天台山的梄溪上有石桥,下为陡峭山涧。

全诗在诗人想象的游览情景中结束,构思
新颖,且以诗人对另一佛教胜景的向往,反衬出在灵隐寺游览时的意犹未尽,还带有一些出世归隐的向往。

整首诗按照诗人游览的路线展开描写,第一联,从外部环境飞来峰入手,接着写到灵隐寺,第二、三两联写的是灵隐寺中的景色,四、五两联是从灵隐寺出来见到的景色,最后两联是诗人离开时的感想和打算。

思路清晰顺畅,语言凝练自然,描写了灵隐寺及其附近一带的奇丽光,并在诗歌的结尾稍稍表示出了他出世归隐的意向。

全诗意境开阔,构思奇妙,景色描写清丽淡远,开启了唐代山水诗的道路。

名家点评
邢昉:宏丽巍峨,初唐之杰,不必辨为骆、为宋。

(《唐风定》)孟棨:宋考功以事累贬黜,后放还,至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吟行,且为诗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

第二联搜奇思,终不如意。

有老僧点长明灯,坐大禅床,问曰:少年夜夕久不寐,而吟讽甚苦何也?之问答曰:弟子业诗,适偶欲题此寺,而兴思不属。

僧曰:试吟上联。

即吟与听之。

再三吟讽,因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之问愕然,讶其遒丽。

迟明更访之,则不复见矣。

寺僧有知者,曰此骆宾王也。

(《本事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