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合集下载

咏物诗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辨异

咏物诗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辨异

犹存,桂花却要像雨雪般地纷纷落下。“绣茵
展”三句承上,绿茵茵的草坪如地毯似的平铺
着,仿佛害怕桂花误坠在台阶上,被人们践踏
成泥,又怕她像萤火虫般消失了美丽的形象。
下阙抒写词人像月中 一

重重,桂花
地铺金的时候,自己羁留
在外,不回
人的
词,上 写 ,下 抒 , 是 的
抒情”。所以, A 中 的美丽 香 了自己
060 I课"•教学I
本可确定,周朴园想通过钱来安抚侍萍以减轻 自己的罪孽,并想和侍萍彻底撇清关系以绝后 患。当然,《雷雨》中还有侍萍与周萍母子相见 不敢相认,对鲁大海被打时敢怒不敢言的精彩 潜台词,都可让学生“补白”,去体会语言的魅 力和情感的张力,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不仅是潜台词,在体的情节中,有时人
压花低。正摇落,叹淹留、客又未归。
对这首的赏析,不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 咏桂花,托物言志,借桂花的美 丽浓香表现了自己高洁脱俗的高尚节操。
B. 的下阙“三六”三句是虚写,由眼前
的桂花联想到月中
的嫦娥。
C. 人借 之写自己之,借自然之秋
写人生之秋,无限的人生悲慨
中。
D. 词人 留在外,不
情,由桂花 之 与人 的无限
可以 全面准确地把握 形
当然,阅读学中的“补白”远不止以上三
类,在 学中, 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去发
现 中的“留白”;更要鼓励学生依据本,大
胆想,将作品虚空处“补白”。读者和作者(作
品)的最佳关系是“主客相生,虚共济的状, 即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品意义的创造 ”叽读 者只有将“自”带入 的解读,可能是最 鲜活最 最具创造性的解读,这种阅读 可能有深度,不是在文本表面滑行。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和托物⾔志借景抒情和托物⾔志的区别借景抒情和托物⾔志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两种表现⼿法,各⾃有其独特的作⽤,但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有些考⽣易将⼆者混淆,这与⼆者在形式上相似有关,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的情感或思想的,但只有仔细分析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种思想。

托物⾔志是指诗⼈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迹,以及⼈⽣的态度和对⼈⽣的感悟。

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然风景,⽽不是某种物品,⽽托物⾔志的“物”常常是⼀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借助于此物的⼀些特性来表明⾃⼰的“志”,所以看出此“物”⾮“景”,咏物不是写景。

托物⾔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初歇”(柳永《⾬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法;“粉⾻碎⾝浑不怕,要留清⽩在⼈间”(于谦《⽯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如故”,(陆游《⼘算⼦?咏梅》)诗⼈写“⽯灰”“梅花”的⽬的就是⾔志,表现⾃⼰的⾼洁情操,所以是运⽤了托物⾔志的表现⼿法。

下⾯我们对⽐两⾸古典诗词,来分析⼆者的区别。

鹧鸪天苏轼林断⼭明⽵隐墙,乱蝉衰草⼩池塘。

翻空百鸟时时见,照⽔红蕖细细⾹。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得浮⽣⼀⽇凉。

全词从远近、俯仰以及视觉、听觉、嗅觉等⾓度写景,写了林、⼭、⽵、墙、蝉、草、池塘等七幅画⾯,容量之⼤,堪称妙笔,但这些景物聚集在⼀起,透露出⼀派幽狭繁杂的⽓氛,透过幅幅画⾯,我们可以隐隐地看到诗⼈那种百⽆聊赖、⾃寻安慰、⽆可奈何的⼼情。

这⼀⼼情的表现不是直抒胸臆,⽽是借助于⾃然景物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法。

高考作文写作步骤17: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高考作文写作步骤17: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高考作文写作步骤17: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景促情,情景交融,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既要描写出夏夜的景色,要触景而生情,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还要进一步因景因情而发出议论,作一些理性上的思考与探讨。

②700字左右。

移步换形,有如移舟前进,时过景迁,景观随之改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对表现的事物,要有深切的感受,情感要发自内心,这样的抒情,才是真挚的、诚恳的,也才能是深沉的、感人的。

抒情要生动,切忌呆板和干瘪,重复老一套的东西,是不能给人以新鲜感的。

导思: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应注意如下几点:1、早春和仲春、暮春的景色不同,应抓住早春的景色特征来写。

(2)写景要有选择。

[17—1]以“池塘春早”为题,通过写一个或几个池塘的早春景色,反映“池塘春早”。

紧张的抒情,直抒所感,不加节制,也不隐晦和改易,只要内蕴的情感真切、深沉,就会写出很好的抒情文字。

人们观赏景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或定点环顾,或边走边看。

(3)写景要有情致。

比如同是欢乐,可以欢呼狂叫,也可以别有会心;同是悲哀,可以痛苦流涕,也可以别有凄心。

(3)要具体生动。

2、写作时可变换立足点,先写远景,再写近景,另外动景、静景可结合写,有助于表现早春的景色。

弛缓的抒情,则把内蕴的丰富感情,表露出一部分来,于平淡中抓取精神实质,能给读者以暗示和启发,自有感人至深之处。

(2)要健康向上。

我们要善于把抽象的、不易表达的感情写得具体,这要有些手段。

抒情最不能作伪,虚假的、矫柔造作的东西,是最要不得的,那种抒情,不仅不能感染读者,而只能使人产生厌恶的情绪。

2、抒情三要求抒情有好几种方式,而表现出来,却有两种不同的方法。

显示了风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而对暴风雨降临时其它景象的变化,作者作了简略处理。

触景生情,人们往往由宇宙无情、人生有限的感慨而产生种种思索。

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了突出天气变化的过程,就着力描写了杨柳的动态:“一点风也没有时——枝条一动懒得动;有一点凉风时——枝条微微动了两下;风大起来时——柳条横着飞。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带举例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带举例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带举例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是两种文学修辞手法,在表达方式和目的上有所不同。

托物言志是通过描绘植物、动物、自然现象等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志向。

这种手法常常出现在诗歌、散文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通过描绘物的特点和属性,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和志向。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就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以此表达了诗人的志向和情怀。

借景抒情则是通过描绘景色和自然现象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情。

这种手法常常出现在诗歌和散文中,通过描绘景色和自然现象,来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描绘了原上草原的景色,以此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慨和敬畏之情。

举个例子,下面是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对比示例:
托物言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借景抒情: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这首诗中,托物言志是通过描绘风急天高、猿啸哀以及渚清沙白、鸟飞回等物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和志向;而借景抒情则是通过描绘草原上的草木生长、野火蔓延等自然现象来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两种表现手法,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有些考生易将二者混淆,这与二者在形式上相似有关,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的,但只有仔细分析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下面我们对比两首古典诗词,来分析二者的区别。

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百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全词从远近、俯仰以及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景,写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等七幅画面,容量之大,堪称妙笔,但这些景物聚集在一起,透露出一派幽狭繁杂的气氛,透过幅幅画面,我们可以隐隐地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一心情的表现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于自然景物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描写技巧:烘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

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

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虚实结合――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
• 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约定, 即其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生活底蕴、人 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语境,以便了解意 象在诗中的寓意,即意象的个性。如贺知 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 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 似剪刀。”当中的“柳”就是一种个性, 它代表的不是“惜别怀远”,而是表现烂 漫的春光。
《卜算子•咏梅》)
•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 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 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 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 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 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常见题型及提问方式
•(1)题型: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这样的氛 围? •(2)题型: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提问方式: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 •(3)题型:分析景物,概括情感。 •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要求等
形 象
辨析:下列诗句属于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

赏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
·
借 《雨霖铃》)
景 抒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情 《石灰吟》)
与 托
3、“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物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言 志
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
啼叫声?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 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悠。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寒塘 赵嘏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一、托物言志?定义: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举例:植物梅--“凌寒独自开”,象征孤傲、高洁、清秀、淡雅。

菊--“凌寒独自开”,象征孤傲、高洁、清秀、淡雅。

兰--“空谷生幽兰”,象征名贵、孤傲、清高竹-- 象征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气节;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超群脱俗。

动物:马—自强不息、奋斗不止鸿鹄—志存高远事物:宝剑--为国效忠,保家卫国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首诗表面上是赞美梅花的精神,实际上写出了作者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胸襟气质和坚贞纯洁的情操。

抒发了作者对流俗的鄙视,也体现了作者坚贞自守的高尚情操。

二、借景抒情?定义借助景物或客观事物来抒发感情的表现手法,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举例落日、冷月、星星、梧桐、清风、细雨、微草、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花、大江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2、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借景抒情)作者通过描写恋花飞舞的蝴蝶,自由歌唱的娇莺抒发了对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三、二者有相同点?都是间接抒情,不同于直抒胸臆。

他们借助叙述、描写和议论的方式来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

四、它们不同之处在于: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区别“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诗歌和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但在欣赏、品味的过程中,要想将这二者准确地分辨清楚,却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主要原因在于这两个概念的有关解释区别度太小。

关于“托物言志”,2004 年1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是这样解释的:“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关于“借景抒情”,顾名思义,是指在作品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

尽管关于这两者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要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表达思想感情。

此物与彼物究竟有何不同,对此物的描写与对彼物的描写究竟有何区别,此物所要表达的“感情”与彼物所要表达的“感情”究竟有何差异,词典上未作具体分析,但这个问题又非弄清楚不可。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结合典型事例来作具体分析。

请看下述四例:例一:蝉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①垂緌,指蝉。

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似下垂的冠缨。

例二: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例三: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例四: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例一、例二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例三、例四采用的借物抒情(或情景交融)的写法。

仔细推敲,便不难发现例一、例二与例三、例四的区别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一、例一、例二描写的“事物”都只有一个:例一为“蝉”,例二为“菊”。

例三、例四描写的“事物”都不止一个:例三中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水”、“长江”等,例四中有“山”、“故国”、“潮”、“空城”、“月”、“女墙”等。

二、例一、例二所涉及的同一事物都被进行了多角度或多层次的描写:例一中的“垂绥饮清露”写出了蝉的饮食之纯洁,“流响出疏桐”写出了蝉声悦耳动听、传播之远的特点;例二中“秋丛绕舍似陶家”描写了丛丛秋菊绕房舍的情景,“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看似写人,实际上是进一步突出了菊花的迷人之处,这是一种间接描写的方法。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诗歌和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二者都是间接表达思想感情,都区别于直抒胸臆,容易混淆,在此作一比较。

“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表达作者的理想、抱负、志趣等。

即所谓的“应物斯感,感物吟志”(《文心雕龙》)。

如诗人郑板桥的《题竹石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是题风吹中的山间竹石的画幅,写竹子的坚强,经得起千磨万击,“咬定”在山的根基不放,把竹子拟人化,实际上寄托了诗人自己高洁的志趣和不向恶势力屈服的顽强品格。

再如宋末诗人郑思肖的《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离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

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写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托物言志的诗文我们还学过杨朔的《荔枝蜜》,茅盾的《白杨礼赞》,巴金的《灯》,于谦的《石灰吟》等等。

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作者借以寄托思想的载体是动物(蝉)、植物(白杨树、竹子、菊花)、物品(石灰、灯)等具体物象,诗文是“物”而非“景”,是咏物,而不是写景。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是作者借以表明的心迹,是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或者对生活的感悟。

作者所选择的客观事物与他所表达的主观志趣必须契合交融,要能给人以艺术感染和思想启迪。

如《画菊》就表现了诗人坚守大义、宁死不屈的高尚的民族气节。

同一事物,由于作者的地位、理想、志趣、遭遇、心境不同,可以寄托不同的感情。

例如,同样是“蝉”,身居显位的虞世南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的自信,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气韵;身陷囹圄的骆宾王则以“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遥寄政治上不得意、言论受压制的不满情绪;怀才见弃、仕途坎坷的李商隐就只能用“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来发牢骚了。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得定义及区别(综合)一、定义ﻫ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诗人通过描写得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得态度与对人生得感悟。

于就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得志趣、意愿或理想得寄托者。

作者得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得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得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得精神。

“托”借、假托得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得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在具体得诗中借景抒情得“景”就是指自然风景,而不就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得“物”常常就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得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得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得“志”,所以瞧出此“物”非“景”,咏物不就是写景。

托物言志得“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得“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得目得就就是为了抒情,所以就是用了借景抒情得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得目得就就是言志,表现自己得高洁情操,所以就是运用了托物言志得表现手法。

ﻫ示例我在我未来得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得人。

ﻫ我在书房里摆上几盆青松得盆景,以表达我要像青松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得挫折与失败,永不言弃!ﻫ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得感情、表达得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与微草等,常常就是诗人借以抒情得对象。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一、定义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示例我在我未来的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的人。

我在书房里摆上几盆青松的盆景,以表达我要像青松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永不言弃!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异同1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异同1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异同同:形式上相似,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异:1、借景抒情的“景”指自然风景托物言志的“物”常是某种具有象征意味的物品,诗人借助此象征意味来表明自己的“志”。

2、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喜、怒、乐、哀、愁等)。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人生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一种思想、志向。

3、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了解形容意境特点的常用形容词华美、壮阔、明快、孤寂、凄凉、幽静、空灵、恬淡闲适、清新自然、幽静深远、苍凉雄浑、旷远等了解形容意境特点的常用形容词华美、壮阔、明快、孤寂、凄凉、幽静、空灵、恬淡闲适、清新自然、幽静深远、苍凉雄浑、旷远等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1、从意象入手2、注意表达技巧3、概括图景,延伸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模式:这首诗通过……意象的刻画,描绘出……图画,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鉴赏景物形象借助意象,描摹图景,概括意境,把握情感1、把握意象,欣赏画面美。

(1)描摹图景角度:一是画面色彩;二是视角(远、近、高、低);三是动态或静态;四是虚或实。

(2)关注画面色调: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A、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B、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2、分析意象(景物),概括作用2、分析意象(景物),概括作用2、分析意象(景物),概括作用3、把握情景关系营造氛围,渲染气氛烘托、衬托人物心情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举例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举例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举例
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1. 春江花月夜:描绘了春江的美景,以此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向往,同时借景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登高:通过登高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倾慕和对人生的思考,托物言志,使人产生对高山的向往和对人生的热爱。

3. 月下独酌:以月亮作为背景,借景抒发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的向往。

4. 静夜思:利用夜晚的寂静和月光的明亮描写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借景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

5. 望庐山瀑布:以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道路的思索,托物言志,使人产生对自然力量的敬佩和对人生的豁达。

6. 渔歌子·天接云涛连晓雾:通过描绘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托物言志,使人产生对大自然的震撼和对人生的感悟。

7. 夜泊牛渚怀古:以夜晚在牛渚江静静泊船的情景为背景,借景抒发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历史的思考,托物言志,使人产生对历史的敬仰和对人生的思索。

8. 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描绘草原的广袤和辽阔,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离别的伤感,借景抒发了对友情的珍重和对生活的感慨。

9. 静夜思:以夜晚的寂静和明亮的月光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借景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

10. 静夜思:以夜晚的寂静和明亮的月光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借景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技法指导】借景抒情 , 就是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 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

其中, 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 ; 情是灵魂 , 景是载体。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于 1927年7 月的散文名篇。

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 ,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 作者“心里是一团乱麻 , 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作者在文章中描述了一幅清幽美妙的图画——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 ,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微风过处 , 送来缕缕清香 ,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 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曲曲折折的荷塘 , 密密田田的荷叶 , 星星点点的荷花 , 淡淡的月色,脉脉的荷香” ,都交融着作者那隐隐的、却又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绪 , 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 表现出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当代女作家张洁在《挖荠菜》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太阳落山了 , 琥珀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退去。

远处 , 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来。

羊儿咩咩地叫着 , 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

夜色越来越浓了 ,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 沟渠啦 , 好象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

这一段描写选取了一些富有特征的景物 , 描画了一幅美丽、和平、静穆的晚归图 , 它同“我”当时那种孤独、寂寞、焦急、悲伤 , 有家不敢回的复杂心情完全融注在一起 , 有力的反衬“我” 的悲苦境遇。

古人云: “夺人心者 ,莫先乎情。

”刘勰也曾说过 :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和借景抒情都是文学作品中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是将个人的志向寄托在某个物品之上;借物喻人是借助某个物品的某种特点来象征某个人;借景抒情是借用景色所呈现出的特点来反应作者此刻的感情基调。

托物言志是将个人的志向寄托在某个物品之中,这个物品就成为作者理想、意愿的寄托之物,例如于谦的《石灰吟》一诗中,作者就是借用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特点来表达自己不畏艰难困苦也要保持坚贞的情操。

借物喻人是通过记叙、描写一种物体来象征某人,进而抒发自己的情感,例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句诗就是就用菊花在枝头上枯萎、不会被风吹掉的的特征来象征着诗人郑思肖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展现了诗人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对某种景色有所感触并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景物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借景抒情的类型有很多,有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写乐情。

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中描绘了江南水乡月夜清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愁。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由于两者有相似之处,人们经常难以辨析,其区别主要如下:
托物言志也叫借物抒情,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例如,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荷花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夜月清风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这种表现手法就叫借景抒情。

例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

四句全是写景,也全是写情。

一、二两句,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的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经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更加令人心旌摇。

具体来说,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是: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能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或节操。

——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事物(而不是景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或对人生的感悟,决不是人物喜怒哀乐的情感。

(来源:现代教育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出了恬淡自然、 清高自守的品格。
•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 的情怀。
巩固练习
• 蝉 虞世南 •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注: ①垂绥,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 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 嘴。 ②藉,凭借
• 请指出下列诗句运用的主要的表现手法, 并对此做简要分析。
2.修辞方法
比喻 夸张
比拟(拟人拟物)对偶 借代 设问 用典 顶真等
3.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

借景抒情
• 定义 借助景物或客观事物来抒发感情的 表现手法
举例 落日、冷月、星星、梧桐、清风、 细雨、微草、溪流、沙漠、古道、边 关、花、大江
典例分析
1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 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 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卜算子·咏梅

陆游
•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 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 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 作尘,只有香如故。
• 说出这首词运用的主要的表现手法, 并作简要分析。
“更著风和雨”、“一任群芳 妒”,此词咏梅,实际上是借梅
花的品格自明心迹,表明自己即使 被排挤,也不向黑暗低头的孤高气 节,借咏梅以表达其坚定不移的爱 国立场和政治节操。
• 事物 • 宝剑--为国效忠,保家卫国
典例分析一 (2011山东卷)
• 咏山泉
储光羲
•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 答案
• “不知名” “无人见”,”年年 长自清”表明作者在表现山泉得天 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 又表现出了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 品格。
试卷讲评 --古诗表达技巧
答题情况分析
得分情况 得分不高 两道题各8分,第一题 70%的同学得6分,
第二题83%的同学得4分。 优点 1大部分同学能够通过分析意象把握主题 2书写工整,标清序号分条回答 缺点(突出问题) 1区分不清“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两种表现手法。 2分析不全面或架空分析,答题思路不清。
• 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
• 全诗是从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 等 方面来写的。“饮清露”表明蝉低下 头所饮的是纯净的露水,而非浑浊之 物。三四句 表明“居高声自远”不 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借此 表明自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 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做官做 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 话响亮,声名远播。
2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 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第一类: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 乐情。
• 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 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 •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 •第二类:以乐景写哀情
托物言志
定义: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
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举例: 植物
梅 --“凌寒独自开”,象征孤傲、高洁、清 秀、淡雅。
菊 -- 象征高洁、不畏严霜的坚强。 兰 --“空谷生幽兰”,象征名贵、孤傲、清 竹 高-- 象征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气节;
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 疏”,代表诗人超群脱俗 。
• 动物 • 马—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 鸿鹄—志存高远
• 3、托物言志一般只围绕一个事 物来写(写该事物的特点和遭 遇),借景抒情会写到多个景 物。
• 4、托物言志一般题目即“咏 某某” ,借景抒情则不是。
答题步骤
• 借景抒情 • 哪些意象—构成怎样的意境—表现出
作者在遇到何事时的怎样的感情
• 例题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答: • 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 • 运用“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
•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凤凰自喻, 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 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 特性,此“物”可以是植物、动物或 事物,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 “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 品。
2、托物言志的“志” 指品德、情 操、志向、精神、 愿望、要求等,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快乐、悲伤、 热爱、憎恶、赞美等感情。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 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 答案
• 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
• 朝饮甘泉,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表 明凤凰鸟志向高远。但却“羽翼摧藏”, “去昆仑西”,“处非位”知其怀才不遇, 壮志未酬。独栖山冈,没有同伴,受创伤 无人疗治,则见其孤独苦闷,怅然而无奈, 怎一个“恨”字了得。
•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 性自然的情怀。
典例分析二 (2010山东卷)

咏怀诗 阮籍
•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 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② 。一去昆仑 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③使 心伤。
①商风:秋风。②摧藏:受伤。
③怆悢(liàng):悲伤。
•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பைடு நூலகம்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 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自身品格高洁 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 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 赞颂和高度自信。
营造出一种即将与心爱之人离别的凄 凉意境,表现了作者不愿离去的伤感
• 托物言志 • 引用诗句—分析这些诗句表现出该事物哪
些特点和遭遇—这些特点实际是反映出人 (作者)哪些品质、精神、气节、情操、 志向、愿望等
• 例题
《咏山泉》 储光羲
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
• “不知名” “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表明作者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
学习目标
1.能分辨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借 景抒情,托物言志 2.能分析这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思路清晰,答题规范
古诗词表达技巧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抒情类
借景抒情
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
1.表现手法 描写类 动静,虚实,侧面
烘托,细节描写,
白描,乐景衬哀情
赋比兴,抑扬,对比,联 想,衬托(正、 反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