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支睾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病有哪些症状?
华支睾吸虫病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华支睾吸虫病症状,尤其是华支睾吸虫病的早期症状,华支睾吸虫病有什么表现?得了华支睾吸虫病会怎样?以及华支睾吸虫病有哪些并发病症,华支睾吸虫病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华支睾吸虫病常见症状:典型症状:食欲减退、腹痛、肝区痛*一、症状:潜伏期一般为1~2个月。
感染越重,潜伏期越短。
根据患者起病的快慢可将本病分为急性和慢性:1.急性华支睾吸虫病短期内食入大量华支睾吸虫囊蚴可致急性华支睾吸虫病。
急性华支睾吸虫病以寒战、高热(可达39℃以上)、肝肿大、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体征表现常有头痛、食欲不振、恶心、乏力、肝区压痛等。
2.慢性华支睾吸虫病急性华支睾吸虫病发病数周后急性症状消失而进入慢性期,病人反复的多次小量感染也可演变成慢性华支睾吸虫病。
常见表现有疲乏、消化不良、肝大伴压痛等。
慢性华支睾吸虫病最常见,一般起病隐匿,症状复杂。
症状的出现率与感染度有一定关系,感染度轻的无症状者较多;感染越重,黄疸、肝大、肝区痛的发生率越高。
根据病人感染的程度和症状的轻重,临床上可将慢性华支睾吸虫病分为轻、中、重三度:①轻度: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胃部不适、进食后上腹胀、食欲不振、轻度腹痛等上消化道症状,也可出现肝肿大和消化不良。
粪便检查时可发现虫卵。
②中度:主要有较明显胃肠道症状,如食欲缺乏、消化不良、右上腹胀痛,肝大(左叶更明显),轻度水肿。
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乏力、疲倦,腹痛和慢性腹泻常见。
有些患者,可触及肝脏表面不光滑,有压痛和扣击痛。
部分患者还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营养不良和浮肿等症状。
③重度:有明显胃肠症状,反复腹泻或便秘,右上腹疼痛或有脾大、腹水、贫血等。
多见于儿童,约占10%,儿童感染还可伴有明显的生长发育障碍,甚至可引起侏儒症。
感染晚期可形成肝硬化和门脉高压、腹水、腹壁静脉曲张。
本病可根据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来确诊。
华支睾吸虫病_Hua Zhi Gao Xi Chong Bing_210
华支睾吸虫病_Hua Zhi Gao Xi Chong Bing 一概述华支睾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肝内胆管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人类常因食用未经煮熟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或虾而被感染。
轻度感染者可无症状,重度感染者可出现消化不良、上腹隐痛、腹泻、精神不振、肝大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胆管炎、胆结石以及肝硬化等并发症。
二病因华支睾吸虫是雌雄同体的吸虫。
其生活史复杂,按发育程序可分为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幼虫等八个阶段。
成虫寄生在肝内胆管系统,尤其在胆管的分支部分。
偶亦可见于胰腺管内。
成虫虫体狭长、扁薄,前端尖细,后端较钝圆,状似葵瓜子仁。
体表无棘,呈褐色半透明。
大小为(10~25)mm×(3~5)mm,有口、腹两个吸盘,消化器官有口、咽、食管和分支的肠管。
生殖器官系雌雄同体,其两个睾丸均呈分支状,前后排列于虫体的后端。
人类常因食用未经煮熟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或虾而被感染。
轻度感染者可无症状,重度感染者可出现消化不良、上腹隐痛、腹泻、精神不振、肝大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胆管炎、胆结石以及肝硬化等并发症。
感染严重的儿童常有显著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
三临床表现本病一般起病缓慢,仅少数短期内重度感染的患者临床上表现为急性发病。
轻度感染者常无症状或仅在食后有上腹部饱胀感、食欲缺乏或轻度腹痛。
患者易疲劳。
粪便中可检出虫卵。
较重感染者通常起病较慢,有食欲缺乏、上腹饱胀、轻度腹泻、肝区隐痛。
患者可有肝大,以左叶为明显,有压痛和叩击痛。
可伴有头晕、失眠、疲乏、精神不振、心悸、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
个别患者因大量成虫堵塞胆总管而出现梗阻性黄疸,甚至发生胆绞痛。
慢性重复感染的严重病例发展为肝硬化及门脉高压时,出现消瘦、贫血、腹壁静脉曲张、肝脾大、腹水、黄疸等。
严重感染的儿童可出现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甚至可引起侏儒症。
严重感染者常可呈现急性起病。
潜伏期短,仅15~26天。
华支睾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病【别名】肝吸虫病【概述】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是由中华分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引起的。
华支睾吸虫的发育可分为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后囊蚴阶段。
第一中间宿主为某些种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包括多种淡水鱼及某些种淡水虾。
感染主要通过进食未煮熟的淡水鱼,虾体内的活囊蚴而发生。
华支睾吸虫的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的肝胆管内,在人体寿命可长达15~25年。
【流行病学】分布特点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亚及东南亚各国。
在我国24个省,市,自治区存在或流行。
各地流行情况差异较大,20世纪9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人群调查情况表明人群感染率低者仅0.09%,高者可达54.69%。
华支睾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
很多哺乳动物可有本虫的自然感染,成为储存宿主。
【病理】华支睾吸虫病的病理变化主要由成虫引起。
病变主要发生在肝内胆小管。
病变程度常与感染的轻重及病程的长短有关。
早期或轻度感染可见受累胆管管壁轻度增厚。
感染较重时,病变部位的胆小管由于虫体阻塞,胆汁郁积,发生囊状或圆柱状扩张。
慢性感染胆小管管壁明显增生变厚。
继发感染可导致胆管炎,胆囊炎,或胆小管肝炎等。
华支睾吸虫感染还可诱发胆结石的形成。
【诊断要点】诊断要点概述1.流行病学患者来自流行区,有食用生或半生鱼,虾,或囊蚴污染食物史。
2.临床表现本病潜伏期约1个月。
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表现与感染程度,病期长短有关。
根据主要临床表现,华支睾吸虫病可分为以下7种临床类型:①隐匿型;②肝炎型;③胃肠炎型;④胆囊胆管炎型;⑤肝硬化型;⑥营养不良型;⑦类侏儒型。
轻度感染者表现为隐匿型,无明显症状。
多数病例初发病时表现为肝炎型和胃肠炎型,常见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腹泻,腹胀,肝区疼痛.肝脏肿大等。
部分患者表现为胆囊胆管炎型。
有右上腹阵发性疼痛,有时有发热.常并发胆囊炎或胆石症。
少数患者表现为肝硬化型。
儿童严重感染患者则多见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和贫血,全身水肿。
2-华支睾吸虫病
卵被淡水 螺吞食
毛蚴发育成胞蚴 雷蚴以至尾蚴
流行病学
• 传染源 感染华支睾吸虫的人和哺乳 动物。 • 传播途径 进食未经煮熟含华支睾吸虫囊 蚴的淡水鱼虾。 •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 发病与否及病变程度取决于成虫寄生在胆 管中的数量。
• 胆管上皮脱落,腺瘤样增生,胆管壁增厚, 周围淋巴细胞润和纤维组织增生。 • 继发性病变 继发性胆管炎、胆囊炎, 胆石症;胆管 上皮增生,虫体堵塞胆管引起胆汁淤滞;
华支睾吸虫病
概 述
华支睾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 寄生在人体肝内胆管所引起的寄生 虫病,因进食未煮熟的淡水鱼虾而 感染。 临床特征为肝肿大、上人猫狗感染 成虫在人体 胆管内产卵 人猫狗等终宿主 虫卵内含毛蚴 从大便排出
尾蚴进入鱼 体成囊蚴
螺鱼第一、 二中间宿主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 虫卵检查 大便查虫卵,集卵法, 十二指肠引流液查虫卵。 • 血象 EC增多。 • 血清学 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
鉴别诊断 •病毒性肝炎 •其他原因所致肝硬化 •原发性肝癌 •肝片虫吸虫病 •其他
治
• 病原治疗
吡喹酮
疗
15~25mg/kg,tid 2d
(总剂量90~150mg/kg)。
阿苯达唑
• 对症与支持治疗
预
防
临床表现
潜伏期 1~2个月
• 消化道症状 纳差,上腹隐痛与 饱胀,轻度腹泻、肝区隐痛、肝肿 大(左肝明显); • 神经衰弱症状 头晕、失眠、疲 乏、精神不振、心悸、记忆力减退;
并 发 症
•
急、慢性胆囊炎,胆管炎,胆石症;
• 门脉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 • 胰腺炎;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概述 一、形态
二、生活史
3
三、致病
四、实验诊断
五、流行与防治
概述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 又名肝吸虫。成虫寄生于肝胆管,引起 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即肝吸 虫病。人感染本虫多由生吃或半生吃鱼 肉所致。在我国,除了青海、宁夏、内 蒙古和西藏等省区外,已有25个省、市
• 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如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东南亚国家。 • 在我国除青海、宁夏、内蒙古、西藏等尚未见报道外,在27个省、市、自治
区均有发现或流行。 • 据2001—2004年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流行区感染率为
2.4%。 27
五、流行与防治
2 流行原因
1)传染源:病人、带虫者、受感染的家畜和野生动物。保虫宿主大量存在; 2)传播途径:生熟砧板不分;中间宿主广泛存在;新鲜粪便施肥或将厕所建在鱼塘上。 3)易感人群:无性别、年龄差异,主要因生食或半生食鱼虾而感染。
(2)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查虫卵:离心沉淀后镜检。
2 免疫学诊断
25
皮内试验 ELISA 间接血凝试验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四、实验诊断
3 影像学诊断
B型超声波检查:可见肝内光点粗密不均,有团块状或小斑片回声等。 CT检查:可见肝内胆管从肝门向四周呈管状扩张。
26
肝脏CT影像下的虫体
五、流行与防治
1 分布
15
成虫寿命:一般20~30年 ; 保虫宿主:猫、狗和猪等。
二、生活史
华枝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豆螺
虫卵被豆螺吞食后, 在螺体内孵出毛蚴, 经胞蚴、雷 蚴,发育为尾蚴,成熟尾蚴从螺体逸出入水。
请观看“活豆螺”视频
华支睾吸虫病
7.预防
1)流行区的猪、猫和犬要定期进行检查驱虫。
2)禁止以生的或半生的鱼虾饲喂动物。
3)消灭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类。 4)管好人、猪和犬等动物的粪便,防止粪便 污染水塘;禁止在鱼塘边盖猪舍或厕所。 5)人禁食生鱼虾,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2)虫卵
甚小,大小为 27 ~ 35×12 ~ 20μm,黄褐色, 形似灯泡,内含 毛蚴,上端有卵 盖,下端有一小 突起。
2.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猪、猫、犬及人等动物
的肝脏胆管内,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
•第二中间宿主一某些淡水鱼和虾
随大便 排出入水
豆螺、沼螺体内 约100 d
成虫
人猫犬 肝胆管
1.病原形态 (1)虫体 扁平叶状,狭长,前端稍 尖,后端较钝,薄而透明, 大小为 10 ~ 25mm 。口吸盘 略大于腹吸盘,腹吸盘位 于 体 前 端 1/5 处 。 两 个 大 而呈树枝状的睾丸前后排 列于虫体的后部。卵巢呈 分叶状位于睾丸之前,二 者之间有大的受精囊。
Clonorchis sinensis egg.
七
华枝睾吸虫病(甲)
该 病 是 由 后 睾 科 (Opisthorchiidae) 支 睾 属
( Clonorchis ) 华 枝 睾 吸 虫 ( Clonorchis
sinensis)寄生于人 犬 猫
猪
及其它一些野生动物的肝脏胆管和胆
囊内所引起,虫体寄生可使肝脏肿大并导 致其它肝病变,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吸 虫病。
蜘蛛痣
胆管上皮细胞癌
4. 症状 多数动物为隐性感染,临床症状不 明显。严重感染时,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 食欲减退、下痢、贫血、水肿、消瘦、甚至 腹水,肝区叩诊有痛感。病程多为慢性经过, 往往因并发其它疾病而死亡。
华支睾吸虫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华支睾吸虫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华支睾吸虫病(C1onorchiasissinensis)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胆道系统所致的寄生虫病,基本病理改变是胆管壁增厚、管腔变窄,以及肝脏淤血、肿大。
【诊断提示】
1.流行病学有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鱼、虾史。
2.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仅在粪便中发现虫卵,多数病例可表现为乏力、上腹部隐痛、腹泻、肝左叶肿大。
部分患者有慢性胆管炎症状,反复感染者可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及门脉高压症。
3.实验室检查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液查虫卵。
抗原皮内试验:成虫抗原液0.1In1皮内注射。
15min后皮丘直径在15cm 以上,有红晕、伪足,或直径3cm以上者为阳性。
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阳性,肝脏B超、CT、MRI检查可见肝内中小胆管扩张或呈肝硬化、肝癌图像。
少数患者肝功能异常。
【治疗措施】
1.特效疗法
(1)口比喳酮:儿童25mg∕(kg•次),每日3次,连服2d,成人20mg∕(kg•次),每日3次,连服2d。
(2)阿苯达哇:10~20mg/(kg∙d),分2次服,连服
7d o
2.一般治疗包括营养支持、护肝、休息等。
3.手术胆总管梗阻者及时手术,然后驱虫治疗。
胆道华支睾吸虫病的科普知识
何时需要就医?
严重并发症
若出现急性胆囊炎、胆管炎或肝脓肿等并发症, 应立即就医。
这些严重情况可能危及生命,需紧急处理。
何时需要就医?
常规检查
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有高风险因素的人群,应 监测肝胆功能。
早期筛查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感染。
如何预防胆道华支睾吸虫病 ?
如何预防胆道华支睾吸虫病? 饮食卫生
避免食用生食或未煮熟的淡水鱼,确保食品 充分加热。
烹饪时应彻底加热,特别是在不明水源或不 卫生的环境中。
如何预防胆道华支睾吸虫病? 水源管理
改善水源卫生,定期监测水质,防止水源污 染
如何预防胆道华支睾吸虫病? 健康教育
加强对高风险人群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疾 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水源污染和不洁饮食习惯是主要传播因素。
谁会感染胆道华支睾吸虫病? 地理分布
该病在东南亚及中国南部水域较常见,尤其 是靠近河流及水田的地区。
随着气候变化和水源管理不善,感染风险可 能增加。
何时需要就医?
何时需要就医?
早期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上腹痛、黄疸、发热等症状,需及 时就医。
早期发现和治疗可有效防止病情加重。
治疗方法有哪些?
定期复查
治疗后需定期复查,以确认感染是否清除及监测 肝胆功能。
复查结果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后续治疗方 案。
谢谢观看
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 。
治疗方法有哪些?
治疗方法有哪些?
药物治疗
针对华支睾吸虫感染的药物如吡喹酮等,能够有 效杀灭体内的成虫。
遵医嘱使用药物,以确保治疗效果。
治疗方法有哪些?
对症治疗
如有胆道感染等并发症,需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 ,如抗生素使用。
华支睾吸虫病了解这种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
03
04
PART SIX
华支睾吸虫病的 研究进展
研究现状
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该病的传播途径和流行区域 华支睾吸虫病的病理学研究:揭示了该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华支睾吸虫病的治疗研究:发现了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华支睾吸虫病的预防研究:提出了多种预防措施和健康教育方法
研究成果
预防措施:加强卫生宣传,提 高公众卫生意识,避免生食或 半生食淡水鱼虾等水产品
PART THREE
华支睾吸虫病的 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
消化不良:食欲 不振、恶心、呕 吐、腹痛、腹泻
等
肝肿大:肝脏肿 大,可触及腹部
肿块
黄疸:皮肤、巩 膜黄染,尿液呈
深黄色
乏力、消瘦:全 身乏力、体重下 降、肌肉萎缩等
添加标题
发现华支睾吸虫病的病原体:华支睾吸虫 研究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播途径:通过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等水产品传播 研究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泻、肝肿大等 研究华支睾吸虫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研究展望
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探讨其传播途径、感染率和发病率等 华支睾吸虫病的病理学研究:深入研究其致病治疗方案
和预防意识
治疗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使用抗 寄生虫药物,如阿 苯达唑、甲苯达唑 等
手术治疗:对于严 重病例,可能需要 进行手术治疗
饮食调整:避免食 用生鱼、生肉等可 能含有寄生虫的食 物
定期复查:治疗后 需要定期复查,确 保寄生虫已被彻底 清除
PART FIVE
华支睾吸虫病的 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 公众对华支睾吸虫病的认
超声检查:通过超声波检 查肝脏和胆囊是否有病变
华支睾吸虫病
十一、预防 1、不吃未经煮熟的鱼虾 2、加强粪便管理 3、普查治疗病人等
七、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WBC E 计数增多 2、虫卵检查 —找到虫卵可确诊 粪便直接涂片—阳性率低 粪便浓集检查法—阳性率高(如醛-醚 法等) 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虫卵—检出率高 3、免疫学检查 (1)皮肤试验 用高稀释度抗原作皮试 (2)ELISA法 敏感性高 假阳性1~5% 4、B超检查。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 1~2月 1、轻度感染 可无症状 2、一般病例 消化道症状 神经衰弱 症状 3、严重病例 慢性胆管炎胆囊炎症状 4、慢性重复感染严重病例 肝硬化 门脉高压表现,儿童生长发育障碍 5、无免疫力者大量感染可出现急性感染 症状
六、并发症 胆道感染最常见 此外有 肝脓肿 肝硬化 儿童侏儒症 胰腺炎 糖尿病 胃炎、胃溃疡、 结肠炎等
华支睾吸虫病
一、定义: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 体肝内胆管所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是通进食未经煮熟 的淡水鱼或虾而感染
二、病原学 : 中华分支睾吸虫 1、寄生虫学 成虫 虫卵 毛 蚴 胞蚴 雷蚴 尾蚴 囊 蚴及幼虫八个阶段 2、生活史:需 2个中间宿主— 淡 水螺和淡水鱼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人和多种哺乳动物 2、传播途径—进食未经煮熟、含华 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或虾而感染 3、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吃鱼生史,有慢性消化功能紊乱或 有神经衰弱症状,肝区痛和肝脏肿大 常以左 叶较明显。 血象常呈嗜酸性粒细胞增 多。确诊有赖于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液中找到 虫卵。 2、鉴别诊断 (1)猫后睾吸虫、异形吸虫、横川后殖吸虫 (2)肝炎 (3)肝硬化、原发性肝癌 九、预后良好
十、治疗 (一)病原治疗 1、吡喹酮—病原治疗首选药 25mg/kg/次 每日三次 连续 2 天 (总剂量150mg/kg) 现我科用法 35~45mg/kg/日 分 2 次 共三天 2、阿苯达唑 10mg/kg 疗程 7 天 (二)对症和支持治疗
猪的疾病 猪华支睾吸虫病 的知识和防治
猪的疾病猪华支睾吸虫病的知识和防治一、概述: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osis)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猪、犬、猫等动物及人的胆囊和胆管中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
本病首次发现于1874年印度的一华侨尸体内,至1908年才在我国发现人体感染报告。
1975年在我国江陵西汉古尸的粪便中发现了本虫的虫卵,从而证明华支睾吸虫在我国至少有2100年的流行历史。
本病分布于东亚各国,我国有23个省、市、自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感染率为0.11%~46.10%。
二、病原: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成虫背腹扁平,呈叶状,后端较钝,体皮无棘,透明,大小为10~25mm×3~5mm。
口吸盘大于腹吸盘,腹吸盘位于体前端1/5处。
消化器官包括口、咽和短的食道及两支肠支,肠支伸达虫体后端。
睾丸前后排列于虫体后端1/3处,呈分支状。
缺雄茎和雄茎囊。
卵巢分叶,位于睾丸之前。
受精囊发达,呈椭圆形,位于睾丸与卵巢之间。
卵黄腺呈细小的颗粒状,分布于虫体的两侧,由腹吸盘向下延伸至受精囊的水平线。
子宫从卵模开始盘绕而上,开口于腹吸盘前缘的生殖孔,内充满虫卵。
虫卵小,呈卵圆形,大小为27~35µm×12~20µm,有肩峰,内含有成熟的毛蚴,刚排出的虫卵呈黄褐色,一端有卵盖,另一端有一小突起。
成虫寄生于猪、犬、猫及人的肝脏胆管内,虫体多时可移居至大胆管、总胆管甚至胆囊。
所产的虫卵被第一中间宿淡水螺吞食后,在螺的消化道内孵出毛蚴,毛蚴进入螺的淋巴系统及肝脏,发育为胞蚴、雷蚴和尾蚴。
在25℃最适宜的水温下,成熟尾蚴游于水中,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某些淡水鱼和虾时,即钻入其体内发育为囊蚴。
终末宿主因吞食含有活囊蚴的鱼或虾时而遭感染。
囊蚴在十二指肠破囊而出,并从总胆管进入肝胆管,约经1个月发育为成虫。
成虫在猫体内可存活12年之久;在犬体内可存活3.5年以上;在人体内的寿命为20年以上。
在我国华支睾吸虫的第一中问宿主有3属7种淡水螺,其中以纹沼螺、长角涵螺、赤豆螺等分布最广。
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防治知识
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防治知识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华支睾吸虫轻度感染可无症状,重者有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疲倦乏力、肝区隐痛、肝肿大等临床表现,晚期可出现肝硬化、腹水和侏儒症,还可并发胆囊炎、胆管炎和胆管阻塞等。
一、华支睾吸虫生活史成虫寄生于人或其它动物(如猫、狗、鼠等)的肝胆管内,产出的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混于粪便中排出。
虫卵入水,当水中有可作为其第一中间宿主的淡水螺,如纹沼螺、赤豆螺、长角涵螺等,虫卵被螺吞入,毛蚴在螺体内孵化,经胞蚴、雷蚴阶段的发育,最后发育成尾蚴时离开螺体进入水中。
尾蚴在水中如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类,即侵入鱼皮下、肌肉等处,经30~40天发育形成囊蚴。
当人和动物等终宿主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活囊蚴的鱼虾时,囊蚴在终宿主消化道内经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作用,在十二指肠内破囊而出,脱囊后的后尾蚴(童虫)经胆总管进入肝胆管发育为成虫,从食入囊蚴到粪便出现虫卵,约需1个月。
二、流行概况(一)分布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我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俄罗斯等。
在我国,华支睾吸虫病流行于22个省、市、自治区,是当前我国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二)传染源作为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染源,除人以外,还有猫、狗、猪、鼠等多种动物。
(三)传播途径病人或患病动物粪便内含有的虫卵落入水中,先后经过两个中间宿主(淡水螺和鱼虾类)体内的发育,形成大量感染期囊蚴,人或动物食入含有活囊蚴的鱼虾而感染。
三、临床表现成虫在肝胆管内寄生,虫体的机械性损伤和分泌物、代谢产物的刺激使胆管上皮细胞脱落、增生,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周围纤维组织增生,严重时可使附近的肝实质萎缩,甚至肝硬化。
胆管阻塞、胆汁淤滞和胆管扩张可引起阻塞性黄疸。
胆汁引流不畅容易导致细菌感染,发生胆管炎症。
虫卵、死亡虫体及其碎片、脱落的胆管细胞可能构成结石的核心,发生胆石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疾病名:华支睾吸虫病英文名:clonorchiasis缩写:别名:clonorchiasis sinensis;肝双盘吸虫病;支睾吸虫病ICD号:B66分类:消化科概述: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是由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寄生于人体肝内胆管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人类常因食用未经煮熟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或虾而被感染。
轻感染者可无症状,重感染者可出现消化不良、上腹隐痛、腹泻、精神不振、肝大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胆管炎、胆结石以及肝硬化等并发症。
感染严重的儿童常有显著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
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国内流行于广东、山东、河南等24个省、市、自治区。
Mc Connel 1874年首次在印度加尔各答一华侨尸体的肝胆管内查见此虫,1875年在日本也发现此虫,以后国外各地,如越南、毛里求斯、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埃及、波兰等陆续报告有华侨感染此虫。
我国于1908年首次发现本病患者。
1956年在广州明代古尸、1973年湖南省衡阳北宋古尸和1975年在湖北省江陵西汉古尸内分别检出华支睾吸虫卵,可以确定本病早在500多年前、700多年前和2300多年前即已存在,且分布范围较广。
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多见于中国、日本、朝鲜、菲律宾、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我国除青海、宁夏、新疆、甘肃、内蒙古、西藏等尚未有报道外,其余25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台湾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都已有本病的流行报道或病例报告,估计受感染人口约为3000多万。
各地流行情况包括感染率及感染程度颇有差异。
人群感染情况较重的地区除广东外,尚有山东、河南、辽宁等省。
有些地区淡水鱼的感染率较高,而人群的感染率却很低或仅有零星发现,如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省、市。
1.传染源 主要是被华支睾吸虫感染的人和哺乳动物,如猫、狗,鼠、猪等。
华支睾吸虫病是人畜共患病,人和多种哺乳动物对此种吸虫均易感。
因此能排出华支睾吸虫卵的人和动物均是本病的传染源。
人感染华支睾吸虫后,虫体寿命很长,可长C D D C D D C D D C DD期经粪便排卵,粪便散布于自然界的河沟和鱼塘,如有合适的第一和第二中间宿主存在,即可完成生活史。
当地人群如有食未煮熟鱼的习惯,即可造成本病流行。
家畜中猫、狗、猪,野生动物如鼠、獾、獭、貂等,都有可能因食生的鱼、虾被感染而成为本病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人因进食未煮熟而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或虾而受感染。
感染方式因生活习惯、饮食嗜好而有所不同。
但多因生食鱼肉、虾,也有由于烤、烧、炒、煎小型鱼类不熟而感染。
如广东、广西等地区的居民有吃“鱼生”(生鱼片)和“鱼生粥”(生鱼片加热粥)的习惯;辽宁等东北地区,特别是一些朝鲜族人也有食生鱼的习惯;全国许多地区的吃“全鱼”,用整条鱼煎烤,常有外皮焦黄但内部鱼肉却没有熟透,也就是未能将囊蚴杀死,因而被感染。
北京、山东、河南、四川等地有吃烧小鱼或烤小鱼的习惯。
有些地区居民因吃新晒干鱼或新腌鱼而被感染。
此外,用切生鱼肉的刀及砧板切熟食,用盛生鱼的器皿盛食,甚至饮用为囊蚴污染的生水也可受染。
淡水螺受感染的原因是由于吞食了人或保虫宿主动物排出的华支睾吸虫卵。
由于粪便管理不当,用新鲜粪便施肥或随地大便,粪便污染了水塘、河沟可使淡水螺受感染。
有些人工养鱼地区,还有用粪便喂鱼的习惯,如把粪便倒入鱼塘,或在鱼塘上修建厕所,使粪便直接落入塘中,粪便中的虫卵可先后感染螺和鱼。
3.人群易感性 人对本病普遍易感,无年龄、性别、种族之分,凡进食含有囊蚴而未经煮熟的鱼或虾,均可被感染。
感染率高低与居民的生活卫生习惯及饮食嗜好有密切关系,流行区人群感染率可由0.08%至57%不等,广东省的个别地区可高达88.6%。
一般说来,成年人与男性的感染率较高,在广东省佛山地区华支睾吸虫病者6222例中,男女的比例为1.88∶1。
广东省感染者年龄最小为3个月,最大者为87岁,以20~50岁为多。
原因是广东省男性多喜食鱼生,而妇女及小孩比较少食,故感染者也较少。
但在广东省曲江县一流行区调查发现,在83例中,15岁以下占93.9%。
这与当地小孩喜欢在田沟捕捉鱼虾生食或食未烧烤熟透的鱼虾有关。
相似的情况于河南、四川、湖北、江苏等省亦有报道。
4.流行特征 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的流行特点有3点: (1)南北两端感染率高,原因是广东、广西和湖南等省、自治区的一些地区以及吉C D D C D D C D D C DD林省朝鲜居民喜食生鱼,而其他地区的感染主要是食鱼的方法不当或儿童喜食小鱼所致。
(2)在有食生鱼习惯的地区,感染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如广东和广西;喜食型方式感染则儿童和青少年感染率较高,如北京、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以及广东省的少部分地区。
(3)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呈点片状分布,不同地区、不同县乡、甚至同一乡内的不同村庄感染率差别也很大,除人们饮食习惯的因素外,地理和水流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
病因:华支睾吸虫是雌雄同体的吸虫。
其生活史复杂,按发育程序可分为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幼虫等八个阶段。
成虫寄生在肝内胆管系统,尤其在胆管的分支部分。
偶亦可见于胰腺管内。
成虫虫体狭长、扁薄,前端尖细,后端较钝圆,状似葵瓜子仁。
体表无棘,呈褐色半透明。
大小为(10~25)mm×(3~5)mm,有口、腹两个吸盘,消化器官有口、咽、食管和分支的肠管。
生殖器官系雌雄同体,其两个睾丸均呈分支状,前后排列于虫体的后端(图1)。
成虫蠕动缓慢,大多吸附于胆管内壁黏膜。
其虫卵是人体寄生虫卵中最小的一种,约为(27.3~35.1)μm×(11.7~19.55)μm,呈椭圆形,略似电灯泡状,壳厚,呈棕黄色,一端有陷入于卵壳中的小盖,在连接处卵壳增厚,卵内含一个毛蚴。
C D D C D D C D D C DD成虫寄生于宿主的肝内中、小胆管内,有时移居较大胆管或胆总管,大都是吸附于胆管内壁的黏膜,以组织液和黏液中的葡萄糖或蛋白质为营养,营有性生殖。
虫卵随胆汁到达肠道,与粪便一起排出体外,如落入池塘和溪沟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沼螺、豆螺等)吞食后,卵内毛蚴即在螺肠内孵出,穿入肠壁,在肠道周围软组织内先后发育为胞蚴、雷蚴、尾蚴。
尾蚴离开螺体逸入水中,钻入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鲩鱼、麦穗鱼、棒花鱼、鲫鱼及鲤鱼等)或淡水小虾体内,形成囊蚴。
人或其他终末宿主动物如吃进含有囊蚴而未煮熟的淡水鱼或淡水小虾后,囊蚴外壳可被胃酸及胰蛋白酶消化,在十二指肠内幼虫脱囊逸出。
幼虫沿胆总管移行至肝内胆管寄生,最后在胆小管发育为成虫。
从感染囊蚴至成虫成熟排卵需1个月左右,自虫卵至成虫的全部生活史约需3个月(图2),成虫寿命可长达20~30年。
C D D C D D C D D C DD华支睾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是多种淡水螺,迄今在我国已证实的主要有三种:①赤豆螺(Bithynia fuchsianus,又名莲馨卜螺、傅氏豆螺),分布于我国的辽宁和四川地区;②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又名长角豆螺),分布于华中、东南及华南地区;③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以华南地区为多,江西、四川、河南等均有发现。
均属小型螺蛳,对环境适应性强,能常年生活于鱼塘、田沟、灌溉沟及小河中。
国内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华支睾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以纹沼螺分布较广,螺的感染率为0.1%~13.1%,以广东、河南及四川等地区为高。
长角涵螺的感染率为0.3%~27.5%;而赤豆螺的感染率为0.11%~0.36%。
C D D C D D C D D C DD本虫的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类,我国已证实的有70多种。
淡水鱼类可感染本虫囊蚴的都属于鲤鱼科(Cyprinide),其中以白鲩鱼(草鱼)、黑鲩鱼(青鱼)、大头鱼、鳊鱼、土鲮鱼、鲤鱼、麦穗鱼等为主。
此外,福建、辽宁、江西和广东等均报道淡水虾亦有被感染,成为第二中间宿主。
华支睾吸虫对各种鱼的感染无严格选择性,不论大鱼、小鱼都可被感染。
鱼的感染程度轻重不一,一般以鲩鱼及麦穗鱼的感染率最高并较广泛。
囊蚴可分布于鱼体的各部分,一般以鱼肉及鱼头内最多。
鱼的种属不同,囊蚴的分布亦可有不同。
发病机制:华支睾吸虫主要寄生在人肝内小的或中等大的胆管内,但也可在胆总管、胆囊、胰腺管甚至十二指肠或胃内发现。
寄生于人体的虫数一般为十数条至数百条,安徽陈约翰报告1例尸解中有9万条虫。
广州朱师晦等发现1例临床疑诊肝癌患者,手术中发现华支睾吸虫成堆堵塞于肝胆管及胆总管,约有数万条之多。
本病的病理变化是由其虫体与虫卵及其毒性分泌物所产生的阻塞与刺激形成的损害所致。
发病与否和病变程度与寄生虫数有密切关系。
感染轻者,虫数自十余条至数十条,无临床症状,亦无肉眼可见病变。
感染较重者,虫数可达数千条以上,肝内胆管及其分支均充满虫体和虫卵,可发生胆管阻塞、胆汁淤积等病变。
由于左肝胆管较平直,幼虫易于入侵,故肝左叶被华支睾吸虫寄生的机会较多,病变也常较重。
当胆管内有较多成虫寄生且持续时间较长时,虫体及虫卵的机械刺激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胆管上皮细胞发生脱落,以后呈腺瘤样增生,胆管壁增厚而逐渐变狭窄,加上虫体与虫卵的堵塞,导致胆汁淤滞,胆管呈圆柱状或囊状扩张。
扩张的胆管压迫周围肝组织,在虫体与虫卵的作用下,肝脏可发生脂肪变性,甚至坏死。
胆管周围与门静脉周围均见纤维组织增生,以及淋巴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并向肝实质扩散。
过去曾经认为本病引起肝硬化者不多见。
然而,已在多个地区发现重度感染儿童病例,可能由于同时存在的营养不良等原因,肝实质细胞可以发生营养不良、脂肪变性、萎缩、坏死甚至导致门脉性肝硬化。
偶可由于长期胆汁淤滞,演变成胆汁性肝硬化者。
虫体与虫卵可顺流至胆总管或胆囊内,造成机械性阻塞并常继发细菌感染,发生胆管炎、胆囊炎、阻塞性黄疸。
成虫也可寄生在胰腺管内,发生胰腺管炎和胰腺分泌C D D C D D C D D C DD不良的症状。
虫卵、死亡的虫体、脱落的胆管上皮、炎症渗出物、细菌等均可构成结石的核心,导致胆石症。
有人认为华支睾吸虫感染可能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关。
亦有学者认为本病的胆管上皮细胞腺瘤增生,有可能导致胆管癌。
关于华支睾吸虫病的免疫机制问题,迄今了解甚少。
实验结果表明本病引起免疫应答的抗原主要来源于此种吸虫的代谢产物而不是虫卵。
根据对代谢产物进行生物化学和免疫学分析,提示其中的酶可能是有效的抗原成分。
抗原形成的部位,从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及放射免疫自显影术的定位观察结果,显示特异性反应存在于成虫的表皮、口吸盘、肠管、睾丸、贮精囊、受精囊和卵巢。
本病的免疫表现,其抗体应答与其他寄生虫感染相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