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2微生物营养和代谢
第三章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

第三章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章名:03|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0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难度:1|易1.下列物质可用作生长因子的是()A.葡萄糖B.纤维素C.NaCl D.叶酸答:D2.蓝细菌和藻类属于()型的微生物。
A.光能无机自养B.光能有机异养C.化能无机自养D.化能有机异养答:A3.固体培养基中琼脂含量般为()A.0.5% B.1.5% C.2.5% D.5% 答:B4.用来分离固氮菌的培养基中缺乏氮源,这种培养基是一种()A.基础培养基 B.加富培养基 C.选择培养基 D.鉴别培养基答:C5.一般酵母菌活宜的生长pH为()A.5.0-6.0B.3.0-4.0C.8.0-9.0D.7.0-7.5 答:A6.一般细菌适宜生长的pH为()A.5.0-6.0B.3.0-4.0C.8.0-9.0D.7.0-7.5 答:D7.放线菌一般适合生长在pH值为()的环境中。
A.7.0-8.0 B.7.5-8.5 C.4.0-6.0 D.6.0-8.0 答:B8.葡萄糖和果糖等营养物进入原核生物细胞膜的机制是通过()A.单纯扩散 B.促进扩散 C.主动运送 D.基团移位答:D9.被运输物质进入细胞前后物质结构发生变化的是()A.主动运输B.扩散C.促进扩散D.基团移位答:D10.对多数微生物来说,最适宜的碳源是()A.C?H?O?N类B.C?H?O类C.C?H类D.C?D类答:B11.在C?H?O类化合物中,微生物最适宜的碳源是()A.糖类B.有机酸类 C.醇类 D.脂类答:A12.对厌氧微生物正常生长关系最大的物理化学条件是()A.pH值B.渗透压C.氧化-还原势D.水活度答:C13.要对细菌进行动力观察,最好采用()A.液体培养基B.固体培养基C.半固体培养基D.脱水培养基答:C14.在含有下列物质的培养基中,大肠杆菌首先利用的碳源物质是()A.蔗糖B.葡萄糖C.半乳糖D.淀粉答:B15.实验室常用的培养细菌的培养基是()A.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B.马铃薯培养基C.高氏一号培养基D.麦芽汁培养基答:A16.在实验中我们所用到的EMB 培养基是一种()培养基A.基础培养基 B.加富培养基 C.选择培养基 D.鉴别培养基答:C17.培养料进入细胞的方式中运送前后物质结构发生变化的是(A.主动运输 B.被动运输 C.促进扩散 D.基团移位答:A18.下列不属于主动运输特点的是()A.逆浓度B.需载体C.不需能量D.选择性强答:C19.对促进扩散与主动运输的区别描述正确的是()A.主动运输需要渗透酶参与,促进扩散不需要 B.主动运输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促进扩散相反 C.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较多,促进扩散需要能量较少D.主动运输被转运物质性质发生改变,促进扩散的物质性质不变答:B)20.实验室常用的培养放线菌的培养基是()A.马铃薯培养基B.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C.高氏一号培养基 D.麦芽汁培养基答:C21.用化学成分不清楚或不恒定的天然有机物配成的培养基称为()A.天然培养基B.半合成培养基C.合成培养基D.加富培养基答:A22.琼脂在培养基中的作用是()A.碳源B.氮源C.凝固剂D.生长调节剂答:C23.培养真菌时,培养基常加0.3%乳酸,其目的是()A.提供能源B.提供碳源C.调节pHD.三者都答:D24.碳源和能源来自同一有机物的是()A.光能自养型B.化能自养型C.光能异养型D.化能异养型答:D25.以高糖培养酵母菌,其培养基类型为()A.加富培养基B.选择培养基C.鉴别培养基D.普通培养基答:AA 主动运输B 促进扩散C 基团移位D 单纯扩散26.在鉴别性EMB 培养基上,在反射光下大肠杆菌菌落呈现的颜色是()A.棕色B.无色C.粉红色D.绿色并带有金属光泽答:D27.培养放线菌的高氏一号培养基和培养真菌的察氏培养基属于下列培养基中的()A.天然培养基B.组合培养基C.半组合培养基D.鉴别培养基答:B28.为避免由于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的产物而造成培养基pH 值的变化,通常采用的调节方法是()A.在配制培养基时加入磷酸盐缓冲液或不溶性CaCO3B.在配制培养基时应高于或低于最适pH 值C.在配制培养基时降低或提高碳、氮源用量;改变碳氮比D.在培养过程中控制温度和通气量答:A29.发酵是以()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生物氧化过程A.O2 B. CO2 C.无机物 D.有机物答:D30.酵母菌在()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A.有氧B.无氧C.有二氧化碳D.有水答:B31.同型乳酸发酵中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途径是()A.EMP 途径B.HMP 途径C.ED 途径D.PK 途径答:A32.细菌的二次生长现象可以用()调节机制解释。
食品微生物学 第三章微生物的生理 第二节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的生理
(1)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将少量单细胞微生物纯菌种接 种到新鲜的液体培养基中,在最适条件下培养,在培养过程 中定时测定细胞数量,以细胞数的对数为纵坐标,时间为横 坐标,可以画出一条有规律的曲线,这就是微生物的生长曲 线(growth curve)。生长曲线严格说应称为繁殖曲线,因 为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等都以细菌数增加作为生长指标。 这条曲线代表了细菌在新的适宜环境中生长繁殖至衰老死亡 的动态变化。根据细菌生长繁殖速度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四个 时期(见图3-1)。
微生物的生理
第三章
微生物的生理
3.1 微生物的营养 3.2 微生物的生长 3.3 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3.4 微生物的代谢
微生物的生理
3.2 微生物的生长
3.2.1 微生物生长与繁殖
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 质,并转化为细胞物质的组分和结构。同化作用的速度超过 了异化作用,使个体细胞质量和体积增加,称为生长。单细 胞微生物,如细菌个体细胞增大是有限的,体积增大到一定 程度就会分裂,分裂成两个大小相似的子细胞,子细胞又重 复上述过程,使细胞数目增加,称为繁殖。单细胞微生物的 生长实际是以群体细胞数目的增加为标志的。霉菌和放线菌 等丝状微生物的生长主要表现为菌丝的伸长和分枝,其细胞 数目的增加并不伴随着个体数目的增多而增加。
微生物的生理
(4)比浊法 在细菌培养生长过程中,由于细胞数量的 增加,会引起培养物混浊度的增高,使光线透过量降低。在 一定浓度范围内,悬液中细胞的数量与透光量成反比,与光 密度成正比。比浊管是用不同浓度的BaCl2与稀H2SO4配制成 的10支试管,其中形成的BaSO4有10个梯度,分别代表10个 相对的细菌浓度(预先用相应的细菌测定)。某一未知浓度 的菌液只要在透射光下用肉眼与某一比浊管进行比较,如果 两者透光度相当,即可目测出该菌液的大致浓度。 如果要 作精确测定,则可用分光光度计进行。在可见光的450~ 650nm波段内均可测定。
普通生物学 第三章 生物营养与代谢

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魏道智
第三章 生物营养与代谢
生物的生存需要不断从外界摄取各种物质以合成细 胞物质、提供能量及在新陈代谢中起调节作用,这些 物质称为营养物质,而有机体吸收和利用营养物质的 过程就称为营养(nutrition)。 生物的新陈代谢(metabolism),简称为代谢,是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有机体内所有化学 反应的总称。它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部分内容。
图3-4 根与土壤溶液的离子交换
图3-5 根与土壤胶粒的接触交换
(2)离子的细胞吸收 ① 被动吸收 这种吸收过程可以说是一种物理过程,不需要植物代谢 给能量,离子顺着电化学势梯度(包括化学势梯度和电势梯 度)通过扩散方式进入细胞。离子的扩散速度和方向决定于 化学势梯度和电势梯度的相对大小,而分子的扩散则决定于 化学势梯度。 ② 主动吸收 主动吸收需要植物代谢供应能量,是逆电化学势梯度吸收 的。至于代谢如何供能的问题先后有不同的学说: • 阴离子呼吸学说 • 载体学说
CO2+ 2H2A
光 光合色素
(CH2O)+ 2A + H2O )
1. 光能自养生物 • 以光为能源,以CO2或碳酸盐为主要碳源的 生物称为光能自养生物。 • 这类生物通常具有光合色素,能以光作为 能源进行光合作用,以水或其他无机物作 为供氢体,使CO2还原成细胞物质。例如高 等植物、藻类、蓝细菌、紫硫细菌 (Chromatium)、绿硫细菌Chlorobium)。
2. 光能异养生物 • 这类生物以光作为能源,以有机物作为供 氢体,同化有机物质形成自身物质,是一 种不产氧的光合作用。例如红螺细菌能利 用异丙醇作为供氢体进行光合作用,并积 累丙酮;紫色硫细菌利用乙酸为碳源,使 乙酸还原形成β-羟基丁酸。
华东理工大学微生物学考研复习资料 发酵名解

第一章微生物的生长调节分化:是生物的细胞形态和功能向不同的方向发展,由一般变为特殊的现象。
细胞周期:指细胞的一系列可鉴别的周而复始的生长运动。
泡囊:是一种由单层膜包裹的细胞器,可看做是溶酶体复合物或内膜复合物的一部分,由高尔基体或内质网的特定部位释放,再输送到生长点与质膜结合。
其功能主要有:运输可将细胞壁拆开或扩建的各种酶,运输新的细胞壁成分,运输合成质膜的材料。
菌丝生长单位:可用菌丝总长度和菌丝分枝数目表示,即菌丝生长单位=菌丝总长度/菌丝分枝数目。
向自性:指一种确保同类菌丝高效覆盖固体培养基的机制,包括菌对聚集于环境中的负向化性反应,和对氧或其他营养要素的正向化性反应。
向化性:指一种以化学物质为刺激源的向性。
生长得率:假定所利用的基质与生成的细胞之间的固定化学计量关系。
第二章微生物的基础代谢发酵:广义上说,有机化合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分解代谢总称为发酵,而狭义将发酵定义为不涉及光和呼吸链,不用氧或氮作电子受体的生物化学反应。
能量偶合作用:指一种能量上可行的反应推动另一种能量上不可行的反应进行的过程。
能荷:可用ATP、ADP、AMP之间的比例表示,即能荷=(ATP+0.5ADP)/(ATP+ADP+AMP)。
水解作用(过程):将聚合物链切成基本组分的酶促过程,称为水解作用(过程),其相应的酶称为水解酶。
补给反应/回补作用(糖代谢中的补给反应):为了让TCA循环能够持续进行,补充因合成前体需要而从TCA循环中抽出的五碳或二碳二羧酸等中间体的反应。
第三章代谢调节和代谢工程共价修饰:指蛋白质分子的一个或多个氨基酸残基与一化学基团共价连接或解开,使其活性发生变化的作用。
变构效应:指一种小分子物质与一种蛋白质分子发生的可逆的相互作用,导致该蛋白质的构象发生变化,从而改变这种蛋白质与第三种分子的相互作用。
安慰诱导物:能引起诱导作用的化合物称为诱导物,可以是基质、可以是基质的衍生物,甚至可以是产物,酶基质的结构类似物是出色的诱导物,但其不能作为基质被酶转化,这类诱导物称为安慰诱导物。
微生物代谢

微生物代谢第三章:微生物代谢广义的代谢--生命体进行的一切化学反应。
代谢分为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分解代谢:复杂营养物分解为简单化合物(异化作用)。
合成代谢:简单小分子合成为复杂大分子(同化作用)二者关系初级和次级代谢依据代谢产物在微生物中作用不同,又有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
初级代谢:能使营养物转化为结构物质、具生理活性物质或提供生长能量的一类代谢。
产物有小分子前体物、单体、多聚体等生命必需物质。
次级代谢:某些微生物中并在一定生长时期出现的一类代谢。
产物有抗生素、酶抑制剂、毒素、甾体化合物等,与生命活动无关,不参与细胞结构,也不是酶活性必需,但对人类有用。
二者关系:先初后次,初级形成期也是生长期,只有大量生长,才能积累产物。
第1节:微生物能量代谢微生物对能量利用:有机物——化能异养菌日光——光能营养菌通用能源还原态无机物——化能自养菌A TP只有ATP和酰基辅酶A起偶联作用,其他高能化合物只作为〜P 供体。
生物氧化过程分为:脱氢、递氢、受氢三个阶段。
生物氧化功能:产能(A TP)、产还原力[H]、产小分子中间代谢物。
以下主要讲述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
一、底物(基质)脱氢的四条主要途径以葡萄糖作为典型底物1、EMP途径(糖酵解途径)有氧时,与TCA连接,将丙酮酸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无氧时,丙酮酸进一步代谢成有关产物。
2、HMP途径(己糖-磷酸途径)产生大量NADPH2和多种重要中间代谢物。
3、ED途径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裂解途径KDPG是少数缺乏完整EMP的微生物具有的一种替代途径,细菌酒精发酵经ED进行。
4、TCA循环(三羧酸循环)真核在线粒体中,原核在细胞质中。
TCA在代谢中占有重要枢纽地位四种途径产能比较:二、递氢和受氢根据递氢特别是最终氢受体不同划分1、发酵(分子内呼吸)无氧条件下,底物脱氢后产生的还原力不经呼吸链而直接传递给某一中间代谢物的低效产能反应。
生物3.10微生物的类群、营养、代谢和生长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化能自养生物
01
利用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来合成有机物质的微生物,如硝化细
菌。
化能异养生物
02
利用有机物质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来合成有机物质的微生物,
如大肠杆菌。
光能自养生物
03
利用光能来合成有机物质的微生物,如藻类。
微生物的代谢途径
糖酵解途径
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被分解成丙 酮酸,产生少量能量和还原力的 代谢途径,是厌氧微生物的主要 代谢途径。
三羧酸循环
在有氧条件下,线粒体中的乙酰 CoA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并释放能量的代谢途径。
戊糖磷酸途径
葡萄糖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五碳 糖和六碳糖的代谢途径,是需氧 生物的主要糖代谢途径之一。
04 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延迟期
细胞适应生长环境,不进行分 裂,数量基本不变。
对数生长期
细胞快速分裂,数量呈指数增 长。
氧气
好氧微生物需要氧气进行呼吸,厌氧微生物 则在无氧环境下生长。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
通过二分裂、出芽等方式进行无性繁殖,繁殖速度快。
有性繁殖
通过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再发育成新个体,繁殖速度慢。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3 微生物的代谢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分解代谢
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质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的过程。这些有机物质可以是糖 类、蛋白质、脂肪等。分解代谢过程中,微生物产生能量并合成新的细胞成分。
合成代谢
微生物利用能量和营养物质合成细胞成分的过程。合成代谢过程中,微生物消 耗能量并产生新的细胞成分,如蛋白质、核酸等。
生物3.10微生物的类群、营养、 代谢和生长
食品微生物学 第三章微生物的生理 第四节微生物的代谢

第三章
微生物的生理
3.1 微生物的营养 3.2 微生物的生长 3.3 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3.4 微生物的代谢
微生物的生理
3.4 微生物的代谢
代谢(metabolism)是微生物细胞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 物质交换的过程,即微生物细胞不停地从外界环境中吸收适 当的营养物质,在细胞内合成新的细胞物质并储存能量,这 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物质基础,同时它又把衰老的细胞和不 能利用的废物排出体外。因而它是细胞内各种生物化学反应 的总和。由于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保证的微生物的生长繁 殖,如果代谢作用停止,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也就停止。因此 代谢作用与微生物细胞的生存和发酵产物的形成紧密相关。 微生物的代谢包括微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两部分。
微生物的生理
第四阶段:2-磷酸甘油酸转变为丙酮酸。这一阶段包括 以下两步反应:
① 2-磷酸甘油酸在烯醇化酶的催化下生成磷酸烯醇式丙 酮酸。
反应中脱去水的同时引起分子内部能量的重新分配,形 成一个高能磷酸键,为下一步反应做了准备。
微生物的生理
②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在丙酮酸激酶的催化下,转变为 丙酮酸。
GDP+ Pi GTP 琥珀酰CoA 琥珀酸硫激酶 琥珀酸 + CoASH
琥珀酰CoA在琥珀酸硫激酶的催化下,高能硫酯键被水 解生成琥珀酸,并使二磷酸鸟苷(GDP)磷酸化形成三磷酸 鸟苷(GTP)。这是三羧酸循环中唯一的一次底物水平磷酸 化。
微生物的生理
⑥琥珀酸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成延胡索酸
FAD
FADH2
琥珀酸
NAD+
NADH +H+
苹果酸
草酰乙酸
苹果酸脱氢酶
TCA循环的总反应式如下:
第3章原核微生物2

4、性毛(pili 或 sex pili )
构造和成分与菌毛相同,但比菌毛长,数量仅一至数根。 性毛一般见于革兰氏阴性菌的雄性菌株(即供体菌)中 ,其功能是向雌性菌株(即受体菌)传递遗传物质。有 的性毛还是RNA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鞭毛
菌毛
5、特殊的休眠构造——芽孢
概念
某些细菌在 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 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 圆形、厚壁、含水量极 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 体,称为芽孢 (endospore或spore, 偶译“内生孢子”)。
3、菌毛(pili 或 fimbria) 亦称伞毛或纤毛
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 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 面的功能。
每个细菌约有250~300条菌 毛。有菌毛的细菌一般以革 兰氏阴性致病菌居多,借助 菌毛可把它们牢固地粘附于 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等粘 膜或污泥、生物膜等载体上, 利于致病或定植。
土壤、空气、水体、 反刍动物肠道
放线菌的作用
利 产生抗生素、生
产酶制剂、提取维生 素、固氮作用
害 动植物病害
少数寄生型放线菌可引起人、动物、植物的疾病(如皮肤、脑、 肺和脚部感染,马铃薯和甜菜的疮痂病等)
3.1.3 蓝细菌(Cyanobacteria)
一、概念
也称蓝藻或蓝绿藻(blue-green algae),是一类含有 叶绿素a、能以水作为供氢体和电子供体、通过光合 作用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同化CO2为有机物质的光 合细菌。 以前曾归于藻类,因为它和高等植物一样具有光和色 素--叶绿素a,能进行产氧型光合作用。
•许多种类细胞质中有气泡,使菌体漂浮,保持在光线最充足的 地方,以利光合作用。
三.蓝细菌的分群
第 第一群:色二厚第三群:无异五群:多分裂的第 四 群 : 有 异 球形有形 蓝胞异胞 细丝形丝 菌状胞状 群蓝丝蓝 细状细 菌蓝菌 群细群 菌 群
微生物学第二版参考答案

微生物学第二版参考答案微生物学第二版参考答案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科学,涉及到生物学、医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对于学习微生物学的学生来说,掌握正确的参考答案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微生物学第二版参考答案,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的知识。
第一章:微生物的概述1. 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一类不能用肉眼观察到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2. 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可以根据其细胞结构、生活方式和遗传物质等特征进行分类。
3. 微生物的重要性: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角色,如参与物质循环、维持生态平衡等。
第二章: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1. 细菌的结构:细菌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核酸等结构。
2. 细菌的功能:细菌具有多样的功能,如合成蛋白质、分解有机物、产生抗生素等。
3. 真菌的结构:真菌包括菌丝、孢子、菌核和菌盖等结构。
4. 真菌的功能:真菌可以分解有机物、产生酶、参与土壤生态系统等。
第三章: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1. 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的生长包括营养摄取、代谢、生长分裂等过程。
2. 微生物的繁殖:微生物可以通过二分裂、芽生、孢子形成等方式进行繁殖。
3.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包括潜伏期、指数期、平台期和死亡期等阶段。
第四章: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1.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包括DNA和RNA,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微生物可以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方式发生遗传变异。
3. 微生物的遗传传递:微生物的遗传信息可以通过垂直传递和水平传递进行传递。
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与生态1.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微生物的代谢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发酵作用等多种类型。
2. 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参与物质循环、能量转化等功能。
3. 微生物的微生态系统:微生物可以形成微生态系统,如肠道微生态系统、土壤微生态系统等。
第六章:微生物与人类1.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参与人体免疫、引起疾病等。
第三章微生物代谢

合成。
四、调节的方式
(1)、 直链式或不分支代谢途径的调节
末段产物浓度变化,对该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
酶进行反馈调节。 (2)、分支生物合成途径的调节 a. 同工酶反馈调节
同工酶的反馈抑制 • 同功酶是指能催化同一生化反应,但它们的结构稍有不同,可分
别被相应的末端产物抑制的一类酶。
• 特点是:途径中第一个反应被两个不同的酶所催化,一个酶被H
前体的种类:
• • • • • • • • •
糖和糖苷 氨基酸:色氨酸、络氨酸等 C1化合物:甲基 脂肪酸 嘌呤、嘧啶 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等 异戊二烯单位:甲羟戊酸等 环己醇:肌醇 脒基:精氨酸
前体的作用:
• 起抗生素建筑材料的作用 • 例如:丙酮酸可诱导氨基酸的合成,是肽
类抗生素、头孢、青霉素等合成的重要物 质。 • 诱导抗生素生物合成的作用 • 例如:过量的赖氨酸可增加头霉素的发酵 单位,丙醇和丙酸可促进红霉素的生产。
(4) 氮代谢物的调节
• 许多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同样受到氮分解产物的
影响。黄豆饼粉等利用较慢的氮源,可以防止和减弱 氮代谢物的阻遏作用,有利于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 而以无机氮或简单的有机氮等容易利用的氮作为氮源 (铵盐、硝酸盐、某些氨基酸)时,能促进菌体的生 长,却不利于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
• 例如,易利用的铵盐有利于灰色链霉菌迅速生长,但
二、调节的机制:
酶活性调节和酶合成调节
1、微生物代谢调节的部位
(1)、通道 能克服细胞膜屏障的某些输送系统,受ATP的影 响和透性酶的调节。
(2)、通量
原核生物控制代谢物通量的方法--调节现
有酶量(关键酶的合成或降解速率)和改变酶
分子活性。
食品微生物 第三章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1、细菌的基本形态有哪几种?2、试述革兰氏染色法的机制?3、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功能?4、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中磷壁酸的主要生理功能?5、细菌细胞中颗粒状内含物主要有哪些?6、鞭毛的基本结构?7、根据荚膜的形状和厚度的不同,可将荚膜分为哪几类?8、什么是菌落与菌苔?观察菌落时应注意哪些特征?9、试讨论细菌的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间的相关性?10、放线菌的菌丝分哪三类?其功能如何?11、真核微生物的定义?它主要包括哪些生物类群?12、酵母菌的生活史可分为哪些类型?各有何特点?13、霉菌的定义?霉菌的营养菌丝可分化成哪些特殊的形态和组织?14 比较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菌落特征。
15、霉菌的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有哪些类型?第三章微生物的营养和代谢1.微生物的营养营养物质:微生物为了生存就必须从环境中吸取各种物质以合成细胞物质、提供能量以及在新陈代谢中起调节作用。
这些物质就称为营养物质。
1.1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1.2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1) 水分(2) 碳源(3) 氮源(4) 无机元素凡是生长所需浓度在10-3~10-4mol/L范围内的元素,可称为大量元素,例如P、S、K、Mg、Ca、Na和Fe等;凡所需浓度在10-6~10-8mol/L范围内的元素,则称为微量元素,如Cu、Zn、Mn、Mo和Co等。
无机盐的生理功能:①构成细胞的组成成分②参与酶的组成,构成酶活性中心③维持适宜的渗透压④自养型细菌的能源(5)生长因子生长因子:微生物生长所必需而且需要量很小,但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物。
通常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嘌呤与嘧啶等特殊有机营养物。
若对某些微生物生长所需生长因子的本质还不了解,在培养它们时通常在培养基中加入酵母浸膏、玉米浆、麦芽汁及动植物组织液等富含生长因子的原料以满足需要。
1.3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1)单纯扩散特点:①扩散是非特异性的营养物质吸收方式②在扩散过程中营养物质的结构不发生变化③以浓度梯度作为动力,不需要能量④可运送的养料有限(2)促进扩散特点:①借助于膜上底物特异性载体蛋白的参与,加速营养物质的透过程度②被运输的物质与载体蛋白有高度的特异性③利用浓度差,不消耗能量,多见于真核生物(3)主动运输特点:①在提供能量的前提下,在渗透酶参与下,可将营养物质逆浓度运送。
第三章 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

章名:03|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0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难度:1|易1.下列物质可用作生长因子的是()A.葡萄糖B.纤维素C.NaClD.叶酸答:D2.蓝细菌和藻类属于()型的微生物。
A.光能无机自养B.光能有机异养C.化能无机自养D.化能有机异养答:A3.固体培养基中琼脂含量般为()A.0.5%B.1.5%C.2.5%D.5%答:B4.用来分离固氮菌的培养基中缺乏氮源,这种培养基是一种()A.基础培养基B.加富培养基C.选择培养基D.鉴别培养基答:C5.一般酵母菌活宜的生长pH为()A.5.0-6.0B.3.0-4.0C.8.0-9.0D.7.0-7.5答:A6.一般细菌适宜生长的pH为()A.5.0-6.0B.3.0-4.0C.8.0-9.0D.7.0-7.5答:D7.放线菌一般适合生长在pH值为()的环境中。
A.7.0-8.0B.7.5-8.5C.4.0-6.0D.6.0-8.0答:B8.葡萄糖和果糖等营养物进入原核生物细胞膜的机制是通过()A.单纯扩散B.促进扩散C.主动运送D.基团移位答:D9.被运输物质进入细胞前后物质结构发生变化的是()A.主动运输B.扩散C.促进扩散D.基团移位答:D10.对多数微生物来说,最适宜的碳源是()A.C•H•O•N类B.C•H•O类C.C•H类D.C•D类答:B11.在C•H•O类化合物中,微生物最适宜的碳源是()A.糖类B.有机酸类C.醇类D.脂类答:A12.对厌氧微生物正常生长关系最大的物理化学条件是()A.pH值B.渗透压C.氧化-还原势D.水活度答:C13.要对细菌进行动力观察,最好采用()A.液体培养基B.固体培养基C.半固体培养基D.脱水培养基答:C14.在含有下列物质的培养基中,大肠杆菌首先利用的碳源物质是()A.蔗糖B.葡萄糖C.半乳糖D.淀粉答:B15.实验室常用的培养细菌的培养基是()A.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B.马铃薯培养基C.高氏一号培养基D.麦芽汁培养基答:A16.在实验中我们所用到的EMB 培养基是一种()培养基A.基础培养基B.加富培养基C.选择培养基D.鉴别培养基答:C17.培养料进入细胞的方式中运送前后物质结构发生变化的是()A.主动运输B.被动运输C.促进扩散D.基团移位答:A18.下列不属于主动运输特点的是()A.逆浓度B.需载体C.不需能量D.选择性强答:C19.对促进扩散与主动运输的区别描述正确的是()A.主动运输需要渗透酶参与,促进扩散不需要B.主动运输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促进扩散相反C.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较多,促进扩散需要能量较少D.主动运输被转运物质性质发生改变,促进扩散的物质性质不变答:B20.实验室常用的培养放线菌的培养基是()A.马铃薯培养基B.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C.高氏一号培养基D.麦芽汁培养基答:C21.用化学成分不清楚或不恒定的天然有机物配成的培养基称为()A.天然培养基B.半合成培养基C.合成培养基D.加富培养基答:A22.琼脂在培养基中的作用是()A.碳源B.氮源C.凝固剂D.生长调节剂答:C23.培养真菌时,培养基常加0.3%乳酸,其目的是()A.提供能源B.提供碳源C.调节pHD.三者都答:D24.碳源和能源来自同一有机物的是()A.光能自养型B.化能自养型C.光能异养型D.化能异养型答:D25.以高糖培养酵母菌,其培养基类型为()A.加富培养基B.选择培养基C.鉴别培养基D.普通培养基答:AA 主动运输B 促进扩散C 基团移位D 单纯扩散26.在鉴别性EMB 培养基上,在反射光下大肠杆菌菌落呈现的颜色是()A.棕色B.无色C.粉红色D.绿色并带有金属光泽答:D27.培养放线菌的高氏一号培养基和培养真菌的察氏培养基属于下列培养基中的()A.天然培养基B.组合培养基C.半组合培养基D.鉴别培养基答:B28.为避免由于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的产物而造成培养基pH 值的变化,通常采用的调节方法是()A.在配制培养基时加入磷酸盐缓冲液或不溶性CaCO3B.在配制培养基时应高于或低于最适pH 值C.在配制培养基时降低或提高碳、氮源用量;改变碳氮比D.在培养过程中控制温度和通气量答:A29.发酵是以()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生物氧化过程A.O2B. CO2C.无机物D.有机物答:D30.酵母菌在()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A.有氧B.无氧C.有二氧化碳D.有水答:B31.同型乳酸发酵中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途径是()A.EMP 途径B.HMP 途径C.ED 途径D.PK 途径答:A32.细菌的二次生长现象可以用()调节机制解释。
代谢复习总结-03

第一章微生物的生长与调节1、细胞群体的生长细菌籍二等分分裂繁殖,但两个子细胞可能以不同的生长速率生长,其分裂也不一定同步。
因此,在一正在生长得群体中存在范围广的不同世代时间,故群体的“倍增时间”这一术语通常是指测量的时间,而不是平均世代时间。
2、比生长速率P7比生长速率就是菌体生长速率与培养基中菌体浓度之比。
3、细胞群体的生长周期细胞周期指细胞的一系列可鉴别的周而复始的生长活动。
这一周期包括停滞期,指数生长期,静止期。
4、细胞数目的测量方法P7直接显微计数;平板活菌计数;载片培养计数;微孔过滤法;库尔特计数器;流动细胞光度计;表荧光滤光光技术;荧光-抗体技术;微型-ELISA;电子显微镜。
5、测量菌浓的方法P8干重法(DCW);比浊法;离心压缩细胞体积(PCV)法.6、水的活度: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力下,体系中溶液的水蒸汽压与纯水的蒸汽压之比。
7、环境对生长的影响(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因素:温度、搅拌、渗透压、水活度、空气流量、超声波、膜过滤化学因素:PH值、溶氧、、碳源、氮源、烷醇、有机酸8、生长得率概念生长得率的概念是假定所利用的基质与生成的细胞之间的固定化学计量关系。
这种关系只有在培养生长在限制性基质上和在一定的条件下成立,即消耗单位基质所生成的细胞量为一常数。
9、表示方法分子得率系数;碳转化效率;以电子平均数为基准的得率Y ave e-;基于热的产生的得率Y kcal;以氧耗为基准的得率系数Y O;基于ATP消耗的得率Y ATP。
10、生长得率的影响因素微生物的遗传特性;菌的生理状态:不同的生理代谢导致不同的物料与能量平衡碳源的性质;基质的分解代谢途径;不同基质的提供,特别是氮的能量需求不同(AA,NH3,硝酸盐);不利于离子平衡的抑制性物质或其它会对运输系统提出额外要求的培养基组分;对于连续培养,限制性基质的性质。
11、哪些因素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环境对生长的影响(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因素:温度(温度通过影响膜的液晶结构、酶和蛋白质的合成及活性、RNA的结构、转录等影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搅拌(在搅拌罐中靠近搅拌叶尖的地方是高能输入区。
2微生物的营养

不同营养类型之间的界限并非绝对:
异养型微生物并非绝对不能利用CO2; 自养型微生物也并非完全不能利用有机物进行生长; 有些微生物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生长时,其营养类型也会发生改变;
例如红螺菌: 有光、厌氧时,有机物存在时、为光能异养型微生物; 黑暗、氧气、有机物存在时,利用有机物进行生长,为化能 异养型微生物;
第一节 微生物的六种营养要素 一、细胞化学组成
主要元素:C、H、O、N、S、P(97%) 1.化学元素
微量元素: Zn、Mn、Na、Cl、Co、 Cu 化学元素比例因菌种、培养条件等有所不同,如: 幼龄菌含N高,硫细菌较多S,铁细菌较多Fe,等。
微生物细胞中几种主要元素的相对含量 (%干重)
元素 细菌 酵母菌 霉菌
辐射能:光能自养和光能异养微生物的能源
一种营养物具有一种以上营养要素的功能
单功能: 辐射能 双功能: 还原态无机养料,如NH4+既是硝酸盐细菌 的能源,又是氮源 三功能: N · C · H · O类营养物质常是异养微生 物的能源,碳源兼氮源
(四)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
一类对微生物正常代谢必不可少且又不能从简单的碳源, 氮源自行合成的、所需极微量的有机物。 作用:辅酶或酶活化所需。 培养基中生长因子来源: 酵母膏、玉米浆、麦芽汁等。
碳
50
49.8
47.0
氢
8
5.7
6.7
氧
20
31.1
40.2
氮
15
7.5
5.2
硫
1
0.3
0.2
磷
3
1.5
1.2
有机物分析
有机物分析: 1)化学法直接抽提,定性定量分析; 2)破碎细胞得亚显微结构,再分析。
何国庆《食品微生物学》(第3版)-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圣才出品】

第3章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3.1课后习题详解1.微量矿物质元素和生长因子有何区别?答:微量矿物质元素和生长因子的区别如下:(1)微量元素微量元素是指人体中存在量极少,低于人体体重0.01%的矿物质。
微量元素主要是无机元素,分子量较小,来源于外界环境,人体一般不能自身合成。
微量元素是维持机体环境内稳态的重要物质,体内微量元素过多会导致机体中毒,体内微量元素缺乏时也会产生相应的疾病。
(2)生长因子生长因子是指某些微生物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微量的特殊有机营养物。
生长因子是有机物质,分子量较大,一般可自身合成,但某些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
生长因子可调节机体的各种代谢,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被激活或导致失活。
2.比较微生物对营养物质吸收4种方式的异同。
答:微生物对营养物质吸收的4种方式分别是: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
这4种方式的异同点包括:表3-1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异同点3.深刻理解划分微生物营养类型的依据是什么。
答: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划分依据包括:(1)根据微生物对碳源的要求是无机碳化合物还是有机碳化合物可将微生物划分为自养型微生物和异养型微生物。
(2)根据微生物生命活动中能量的来源不同,将微生物分为化能型微生物和光能型微生物。
两种划分依据结合可将微生物分为光能自养型微生物、化能自养型微生物、光能异养型微生物、化能异养型微生物四类。
4.配制培养基为什么必须调节pH?常用来调节pH的物质有哪些?答:(1)配制培养基必须调节pH的原因①不同微生物的最适生长pH值不同,因此在配制培养基时必须调节pH值。
②由于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常引起pH值下降,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速度。
为了尽可能地减缓在培养过程中pH值变化,在配制培养基时,要加入一定的缓冲物质,通过培养基中的这些成分发挥调节作用,从而调整pH值。
(2)常用来调节pH的物质①磷酸盐类以缓冲液的形式发挥作用,通过磷酸盐不同程度的解离,对培养基pH值变化起到缓冲作用。
第三章 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

3.鉴别培养基
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通过指示剂的显
色反应用以鉴别不同微生物的培养基。
第二节 微生物酶
生化反应多数是在特定酶的参与下进行的 酶促反应。具有很强的催化活性和高度专一性, 称为生物催化剂。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结 构有两种:
单纯蛋白酶:单成分酶,它本身就是具有
催化活力的蛋白质。
结合蛋白酶:双成分酶,由蛋白质和非蛋
最好的能源为葡萄糖,其他糖类代谢产生
能量的速度慢。发酵工业选用玉米粉、米糠、
麦麸、马铃薯、甘薯和野生淀粉,作为廉价碳 源。
(二)氮源 氮源:能提供微生物细胞组成成分或代谢 产物中的氮素来源的营养物质。 合成氨基酸和碱基,进而合成蛋白质、核 酸等细胞成分。地球氮循环从微生物固氮作用 开始。发酵工业中常用鱼粉、血粉、蚕蛹粉、 豆饼粉和花生饼粉。
质的膜囊,膜囊游离于细胞质中。专一性不强,
摄取物质被胞内酶逐步分解。
胞吐作用 胞吞作用
胞饮作用
四、培养基
培养基:人工配制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
和积累代谢产物所需要的营养基质。根据不同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加入适当种类和数量的营
养物,注意碳氮比、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
(一)根据成分划分
1.天然培养基
解酶在细胞质中;呼吸酶在中间体上或线粒体
上;蛋白合成酶在核蛋白体上。
三、微生物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动植物蛋白酶水解生产蛋白肽;烘焙工业
中对淀粉和蛋白质改良;果胶酶澄清果汁。
Better dough makes better bread
For bigger, better-looking baked goods
兼性寄生:既能在活生物体上生活,又能
在死的有机残体上生长。
3第三章微生物的代谢调控理论及其在食品发酵与酿造中的应用(精)

(2) 协同反馈抑制
指分支代谢途径中的几个末端产物同时过量时才能 抑制共同途径中的第一个酶的一种反馈调节方式。
例如,荚膜红假单胞菌中天门冬氨酸族氨基酸生 物合成途径中,天门冬氨酸激酶(AK)是受末端产物赖 氨酸和苏氨酸的协同反馈抑制。
(3)合作反馈抑制
指两种末端产物同时存在时,可以起着比一种末 端产物大得多的反馈抑制作用。
2.1 无分支代谢途径的调节
无分支代谢途径的调节通常是在线形的代谢途径 中末端产物对催化第一步反应的酶活性有抑制作用。 例如,在大肠杆菌中,由苏氨酸(Thr)合成异亮氨 酸(IIeu)时,异亮氨酸对催化反应途径中的第一步反应 的苏氨酸脱氨酶(TD)有抑制作用。
2.2 有分支代谢途径的调节
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末端产物的分支合成代 谢途径中,调节方式较复杂,其共同特点是每个分 支途径的末端产物控制分支点后的第一个酶,同时 每个末端产物又对整个途径的第一个酶有部分的抑 制作用,分支代谢的反馈调节方式有多种:
一、酶活性的调节
酶活性的调节是指在酶分子水平上的一种代谢调节, 它是通过改变现成的酶分子活性来调节新陈代谢的速率, 包括酶活性的激活和抑制
酶活性的激活系指在分解代谢途径中,后面的反应 可被较前面的中间产物所促进 酶活性的抑制主要是反馈抑制,它主要表现在某代 谢途径的末端产物(即终产物)过量时,这个产物可反 过来直接抑制该途径中第一个酶的活性,促使整个反应 过程减慢或停止,避免终产物的过多累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发酵作用(fermentation)
发酵: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酶
促降解糖分子产生能量的过程。 发酵作用: (狭义的)在没有外源最终电子 受体时,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 [H](还原型辅酶Ⅱ)不经呼吸链 传递而直接交某一内源性中间代 谢物的一类生物氧化作用叫发酵 作用。 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 都是有机化合物的生物氧化 作用。 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并提供ATP。 发酵过程释放的能量:
电子传递磷酸化
在电子传递磷酸化中,通过呼吸链传递电 子,将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和ADP的磷酸化 偶联起来,形成ATP。一个NAD(氧化型辅酶Ⅰ), 通过呼吸链进行氧化,可以产生3个ATP分子。 它分别在三个位置,各产生一个ATP。第1个 ATP大约在辅酶Ⅰ和黄素蛋白之间;第2个 ATP大约在细胞色素b和c1之间;第3个ATP 大约在细胞色素c和a之间。
根据反应中氢受体不同分为两种类型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Microbiology
3.2.1.1微生物的呼吸
1.有氧呼吸 aerobic respiration
有氧呼吸中还存在两种形式:
一种是彻底氧化;如发酵面食的制 以分子氧作为最终 作即利用了微生物的有氧呼吸 电子(和氢)受体的生物 另一种是非典型的,底物被直接氧 氧化作用,称为有氧呼吸。 化。 有氧呼吸特点: 除糖酵解过程外,还包括 基 质 氧 化 彻 底 生 成 CO2 和 H2O , 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 (少数氧化不彻底,生成小分子量 两部分反应 的有机物,如 醋酸发酵)。 E 系完全,分脱氢 E 和氧化 E 两种 E 需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在 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 系。 产能量多,一分子G(葡萄糖)净产 化能异氧菌: 38个ATP
光合磷酸化( photophosphorylation)
环式光合磷酸化 非环式光合磷酸化 嗜盐菌紫膜的光合作用
Microbiology
环式光合磷酸化cyclic photophosphorylation
代表微生物 光合作用部位 光合作用特点
红螺菌科、红硫菌科、绿硫菌科, 不产氧光合作用 菌绿素 由光反应和暗反应组成,只有 一个光反应系统不放氧。
将大分子的营养物质降解成氨基酸、单糖、脂 肪酸等小分子物质。 进一步降解成为简单的乙酰辅酶A、丙酮酸、 及能进入TCA循环的中间产物。 将第二阶段的产物完全降解生成CO2 , 并将 前面形成的还原力(NADH2二氢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 通过呼吸链氧化、 同时形成大量的ATP。
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关系
此外无氧呼吸也可以产生ATP,其第一步与有氧呼 吸相同,第二步为前一步产生的2分子丙酮酸与4个 还原性氢的作用下产生2分子乳酸(C3H6O3)或者 产生2分子酒精和2分子二氧化碳,这一过程不释放 能量,可见无氧呼吸中大多数能量都保存在有机物 中而浪费。
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Microbiology
环式光合磷酸化的暗反应 CO2
光能转变的化学能 ATP NADH2
有机物
二氢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2
Microbiology
光合细菌的循环光合磷酸化产能反应的特点:
①电子传递方式属循环式,只有一个光反应系 统,有光反应和暗反应,其间产生ATP。 ②产能与产还原力分别进行 ③还原力来自H2S或有机供氢体,不是水 ④不产氧
复杂分子
(有机物)
分解代谢酶系
合成代谢酶系
简单分子+ATP+[H] (还原型辅酶Ⅱ)
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
初级代谢: 次级代谢:
能使营养物质转变成 机体的结构物质、或对 机体具有生理活性作用 的物质或为生长提供能 量的一类代谢类型。 初级代谢产物
存在于某些生物中, 并在它们一定生长时 期内出现的代谢类型。 次级代谢产物: 抗生素、生长刺激素、 生物碱、色素等
呼吸链是由一系列的递氢反应和递电子反应按一定
的顺序排列所组成的连续反应体系,它将代谢物脱 下的成对氢原子交给氧生成水,同时有ATP生成。 实际上呼吸链的作用代表着线粒体最基本的功能, 呼吸链中的递氢体和递电子体就是能传递氢原子或 电子的载体,由于氢原子可以看作是由质子和核外 电子组成的,所以递氢体也是递电子体,递氢体和 递电子体的本质是酶、辅酶、辅基或辅因子。
b :产能阶段
底物水平磷酸化
丙酮酸
ADP ATP
2.HMP途径 (戊糖磷酸途径)
HMP途径(戊糖磷酸途径)降解葡萄糖的三个阶段 葡萄糖经过几步氧化反应产生核酮糖-5-磷酸和 CO2 核酮糖-5-磷酸发生同分异构化或表异构化而
TCA循环的重要特点
1、循环一次的结果是乙酰CoA的乙酰基被氧化为2分子CO2,并重 新生成1分子草酰乙酸;
2、整个循环有四步氧化还原反应,其中三步反应中将(氧化型辅酶I) NAD+还原为(还原型辅酶I) NADH+H+,另一步为FAD(还原型黄素二核苷酸)还 原; 3、为糖、脂、蛋白质三大物质转化中心枢纽。
各种微生物都能进行发酵模
式的生物氧化,除进行无氧 呼吸的厌氧微生物外,发酵 作用是许多厌氧微生物取得 能量的唯一方式。 需氧微生物在进行有氧呼吸 的过程中也要经过发酵阶段, 但在这种情况下,糖的利用 速度要比无氧时慢。
呼吸作用与发酵作用的比较
相同点:
氧化时,底物上脱下的氢和电子都和相同的载体结合, 形成NADH(还原型辅酶Ⅰ)。和FADH(还原型黄素二核苷酸 )。 不同点: NADH和FADH上的电子和氢的去路不同。 消耗1分子葡萄糖产生的ATP数量不同。
发 酵 类 型 很 多 , 这 里 只 介 绍 与 EMP (糖酵解 途 径 ) 、 HMP(戊糖磷酸途径)、ED途径有关的几类重要发酵类型
3.2.1.2生物氧化链
氧化磷酸化:是物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供给
ADP与无机磷合成ATP的偶联反应。是通过呼吸链
产生ATP的过程称为电子传递水平磷酸化或氧化磷酸化。
3.2.1.3 ATP的产生
ATP可通过多种细胞途径产生。最典型的如在线粒体中通过
氧化磷酸化由ATP合成酶合成,或者在植物的叶绿体中通过 光合作用合成。ATP合成的主要能源为葡萄糖和脂肪酸。 每分子葡萄糖先在细胞质基质中由酶催化产生2分子丙酮酸 (C3H4O3)同时产生2分子ATP和4个还原性氢,产生的能量可 以使2分子ADP(二磷酸腺苷)与Pi(磷酸)结合生成ATP(腺苷三 磷酸)。最终在线粒体中通过三羧酸循环(或称柠檬酸循环) 产生最多38分子ATP。其大致过程是: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一 步产生的2分子丙酮酸与6分子水结合在酶的催化下产生6分 子二氧化碳,20个还原性氢,产生能量可以使2分子ADP与Pi 结合生成ATP。最终前两步产生的24个还原性氢与6分子氧气 在线粒体内膜结合在酶的催化下产生12个水分子,放出大量 能量,产生能量可以使34分子ADP与Pi结合生成ATP。有氧呼 吸三个步骤可以使1分子葡萄糖分解产生38个ATP,三步中的 酶是不同的酶。
化能自养菌:
2.无氧呼吸anaerobic respiration
指以无机氧化物 (如NO3-硝酸根 ,NO2-二氧化氮 , SO4-,S2O3-硫代硫酸根或CO2等) 代替分子氧作为最终电 子受体的生物氧化作用。
一些厌氧微生物和兼性 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 下有无氧呼吸 无氧呼吸产生的ATP比 有氧呼吸少。
三羧酸循环 又称TCA循环、Krebs(徳裔英国科学家克雷布斯) 循环或柠檬酸循环。在绝大多数异养微生物的呼 吸代谢中起关键作用。其中大多数酶在真核生物 中存在于线粒体基质中,在细菌中存在于细胞质 中;只有琥珀酸脱氢酶是结合于细胞膜或线粒体 膜上。
三、微生物的分解代谢 (一)微生物的糖代谢途径
3.2.2微生物的分解代谢 3.2.2.1 微生物的糖代谢途径
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 磷酸二羟丙酮 甘油醛-3磷酸 + ATP 和 NADH;桥梁 NAD NADH+H+ ;中间代谢产物;逆 1,3-二磷酸甘油酸 向合成多糖;与发酵 ADP 底物水平磷酸化 产物有关。 3-磷酸甘油酸ATP b a :耗能阶段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果糖-1,6- 二磷酸
第3章
微生物营养与代谢
3.2 微生物的代谢 3.2.1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3.2.2 微生物的分解代谢 3.2.3 微生物发酵的代谢途经 3.2.4 微生物独特的合成代谢---肽聚糖的生物合成
第3章 微生物营养与代谢
3.2 微生物的代谢
新陈代谢
生物体进行的所有化学反应和物理 反应的总和。
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包括:
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常生成一些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 而这些化合物可直接偶联ATP或GTP的合成。这种产生 ATP等高能分子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既存在于发酵过程中也存在于呼吸过程中。
Microbiology
底物水平磷酸化特点
底物水平磷酸化指高能化合物的放能水解作用或与 基团转移相偶联的ATP合成作用。不包括光合磷酸化 或呼吸链中氧化磷酸化的ATP生成过程。例如:糖酵 解途径中产生的高能磷酸化合物甘油酸-1,3-二磷 酸和烯醇式磷酸丙酮酸在酶的作用下,高能磷酸基 团转移到ADP分子上生成ATP。又如三羧酸循环中产 生的高能硫酯化合物琥珀酰辅酶A在酶的作用下水解 成琥珀酸,同时使GDP磷酸化为GTP,GTP再与ADP作 用生成ATP。这些都是底物水平磷酸化的实例。底物 水平磷酸化没有共同的作用机制。
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或称同化作用和 异化作用。
合成代谢
分解代谢
在合成酶系的催化 下,由简单的小分子、 ATP和还原力[H](还原型 辅酶Ⅱ)一起合成复杂的 生物的大分子的过程。
指复杂的有机分 子通过分解代谢酶系 的催化产生简单分子、 能量(ATP)、和还原 力[H]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