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

《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

《祝福》教学设计《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祝福》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

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

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祝福》语文教案

《祝福》语文教案

《祝福》语文教案
《祝福》语文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祝福》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祝福》语文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白如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1、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2、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3、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二、教学重难点:
1、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3、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4、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三、教学时数:
3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主要设想小说是高考重点考察的一种文体,因此从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把握小说鉴赏的基本要素和方法。

鲁迅的小说较为深刻,因此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内涵。

教学方法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课时安排二课时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2.读2——3遍课文3.背景介绍《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但并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统治和压迫下,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迫。

民国初年政府颁布的“褒扬条例”中,就有“表彰节烈”的条款。

“五四”运动前后,“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礼教观念流毒甚广。

鲁迅一向痛恶封建思想观念,同情劳动妇女。

1924年前后,鲁迅写了《娜拉走后怎样》《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抨击束缚妇女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杂文,《祝福》则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剖析病态社会,以引起疗治的注意。

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贞节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反动,反映这种趋势的理学出现了,代表人是程颐、朱熹。

《祝福》教案(优秀8篇)

《祝福》教案(优秀8篇)

《祝福》教案(优秀8篇)祝福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四教时。

教学安排:第一教时l本教时重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板书)二、介绍背景:《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祝福》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祝福》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祝福》语文教学教案设计《祝福》语文教学教案设计「篇一」课题祝福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理解《祝福》的主题。

2、通过分析人物体会其性格的复杂多样性。

学习重点小说的主题(包括小说标题的含义、小说的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等)学习难点祥林嫂性格的探究、造成悲剧的原因教具多媒体课件预习指导(1)应注意的正确读音祝福暂寓享用悚然照例胆怯即刻谬种负疚形骸两颊窥探荸荠讪讪窈陷洞穴歆享牲醴朱拓监生蹙缩剥豆炮烙陈抟间或捺上不更事(2)应掌握的词语书上的:朱拓形骸讪讪窈陷歆享牲醴不更事间或一轮沸反盈天补充的:暂寓本家鄙薄大抵聘礼(3)要注意的字型寒暄(喧)烟霭(蔼)走投无路(头)形骸(骇)惴惴(揣湍)(4)要知道的常识康有为四书送灶祝福国子监(监生)(5)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投机:谈话总是不投机。

(见解相同)他是一个投机取巧的人。

(利用时机谋取私利)踌躇:我在极短的踌躇中,想(犹豫)什么踌躇,什么计划,都挡不住三句问。

(犹豫的事)看他踌躇满志的样子。

(得意的样子)俨然:四叔俨然的陪着。

(形容庄重、严肃)村庄里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这孩子说起话来,俨然是个大人。

(好像)但是:她但是呜咽,说不出话来。

(只是)本来他说要来的,但是没来。

(表转折的连词)作家作品1、回忆鲁迅及其作品2、关于《呐喊》和《彷徨》(这两部小说集的大概内容及作者的思想)课文题解交代时代背景把握要点:适应新文化运动的需要,抨击、揭露封建文化思想,推进民主新文化的进程。

情节结构序幕——写祝福景象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再写祝福景象祥林嫂的悲剧人生开端——丈夫死后逃出婆家,第一次到鲁镇四老爷家做佣工发展——被婆家抓回买给山里的贺老六做老婆高潮——夫死子亡,第二次到鲁镇四老爷家做佣工结局——沦为乞丐,在鲁镇人们祝福时寂然死去。

人物形象1、小说三次写到“祝福”,在鲁镇人们祝福时,祥林嫂都在做什么?第一次“祝福:(彻夜干活“一人担当” 能干受称赞)第二次“祝福:(只能烧火“不得沾手”)第三次“祝福:(满怀恐惧,寂然死去)分析要点:生活悲惨命运不公2、小说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分析外貌,都有什么变化?初到鲁镇时的外貌:(死了丈夫,悲哀,但年轻,精神还好)再到鲁镇时的外貌:(夫死子亡,十分悲哀,精神不济,)临死前的外貌变化:(被赶出门,成为乞丐,精神已彻底麻木)分析要点:精神打击一次比一次大每况愈下3、讨论:祥林嫂是否有过幸福和满足?祥林嫂是否有过反抗和抗争?婆家凭什么将她抓回?为什么要捐门槛?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为什么要捐门槛?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柳妈等是帮凶,你怎样看?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什么?4、概括人物形象祥林嫂:勤劳、善良、能干的劳动妇女,但咱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摧残下一步步走向死亡。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

《祝福》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识记:作者、作品等相关文学常识。

二、理解:1.梳理文章情节结构;2.初步了解祥林嫂的人生悲剧;3.认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迫害。

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呐喊》收录了他自1918至1922年间所写的《故乡》《社戏》《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14篇作品,此时的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录了写自1924年至1925年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11篇小说,这些作品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

2、写作背景:《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

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止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祝福》教案优秀6篇

《祝福》教案优秀6篇

《祝福》教案优秀6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以下是美丽的编辑帮大家收集整理的《祝福》教案优秀6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环境的作用。

重点、难点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

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

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

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教师提问:(1)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特点?明确:在序幕后写出了故事结局,属倒叙手法。

(2)这种叙述方式有何特点及作用?明确: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人物的矛盾关系。

二、自读思考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编写出结构提纲。

2、简单概括小说的叙事特点。

3、仔细阅读小说中关于“祝福”场景的描写,体会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三、研读讨论1、讨论小说标题的含义。

《祝福》教学设计15篇

《祝福》教学设计15篇

《祝福》教学设计15篇《祝福》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祝福》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祝福》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第5课时)1.通过文本群读,对比认识“奴性人物”身上不同的“套子”。

2.通过对比联读,认识人物辛酸经历背后的社会问题及悲剧性结局的内在原因,并体会作者包含的情感。

【学习过程】(一)情景再现—“演员请就位”“讲述者”演员请就位:剧目:《孔乙己》、《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根据之前的学习,自由结组排演课本剧,角逐课堂现场表演机会)讲述者:篇目:《孔乙己》、《祝福》、《套中人》(根据之前学习,自由参加,要求以第一人称完成故事讲述,角逐展示机会)(二)对比阅读:不同的“套子”对比三个人物,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竟都被包裹在层层套子之中,最终被套子束缚、被社会所吞噬。

小组活动:分小组探讨三人身上不同的“套子”。

1.孔乙己的套子2.祥林嫂的套子3.别里科夫的套子(三)共性探讨:同样的奴性百科词条:基于生存欲望,根据个人认知力在现实中的有限理性选择,完全服从。

它是暴力恐吓、利益诱惑和思想禁锢的产物。

心理学:一种内化为自身主动性、自觉性的意识与行为,表现为对被给予的,对自身有消极意义的事物的无原则的接受性。

小组活动:分小组探讨三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反抗,为何将其三人界定为“奴性人物”?(四)思维跟进任务:课题的现实性意义(第六课时:思辨性写作)写作:学习了《装在套子里的人》专题之后,我们看清了别里科夫等三人身上的“套子”,了解了他们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最终还是走向死亡的结局。

有同学认为现实社会中到处都是“套子”,自己也是奴性人物。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以“套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孔乙己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祝福》教案(优秀6篇)

《祝福》教案(优秀6篇)

《祝福》教案(优秀6篇)《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鉴赏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环境描写及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

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

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

情感目标:揣摩小说标题的`重要意义,深刻体会造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原因。

教学设计提要本设计由4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展示研究方向,小组明确探究目标;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三课时:小组探究成果交流。

第四课时:完成研究小论文教学过程及步骤第一课时1、熟悉课文: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旨在让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一个大概了解。

2、展示研究方向,明确探究目标:教师将课文分为四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又列若干小课题,具体如下:A、人物鉴赏:a、祥林嫂b、鲁四老爷c、柳妈d、卫老婆子e、四婶f、祥林嫂的婆婆g、我B、情节鉴赏:a、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b、祥林嫂死因探究C、环境鉴赏:a、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b、祝福景象的描写及其作用;c、文中关于雪的描写及其作用D、表现手法鉴赏:a、人物刻画方法;b、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以上课题用投影展示出来;为使每个大课题都有人研讨,规定每一大组挑选一个大课题。

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一课时完成后,各小组明确了任务,要求课余时间就开始搜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选相同子课题的为小组,充分交换意见后,每个大课题组推推举1—3位同学在课内展示本组研究成果。

小组探究成果交流。

每个小组推荐1—3名同学上讲台陈述本组的研究成果,要求每人发言不超过四分钟。

第三课时课内完成研究小论文。

在小组研究成果陈述的基础上。

老师提供下列小论文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

题目有:1、祥林嫂的反抗精神2、祥林嫂死因探究3、祥林嫂个人简历4、文题—“祝福”之我见5、(祥林嫂、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人物形象之我见6、雪景作用之我见7、描写祝福景象的意义8、祥林嫂生活圈内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剖析9、祥林嫂内心世界探究10、对祝福人物刻画的一点看法《祝福》优秀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识记A、关于《彷徨》B、烟霭等词语2、理解、分析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D、倒叙手法(复习)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预习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2、读23遍课文第一课时一、导入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B、1924年前后的历史:辛亥革命1911年、五四运动1919年。

祝福教学设计(优秀7篇)

祝福教学设计(优秀7篇)

祝福教学设计(优秀7篇)等奖鲁迅《祝福》教学设计篇一一、课文引入上一节课我们看了夏衍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祝福》,并布置同学们根据课文改写《祥林嫂的故事》,下面请位同学来讲讲《祥林嫂的故事》。

(用电脑把相关情节的画面投影到大屏幕上,增强形象性。

)二、学生讲述祥林嫂是卫家山人,二十六七时死了男人,从家里逃出来后,由卫老婆子介绍给鲁四老爷家做女工,鲁四老爷讨厌她是个寡妇,时常皱着眉头,一副不太高兴的样子。

日子很快过去了,祥林嫂做工十分卖力,甚至比男人还勤快,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都由她一人包办,这一年鲁家竟不用雇短工。

新年刚过了不久,祥林嫂到河边淘米洗菜,被婆家的人用白蓬船绑了回去。

婆家又把祥林嫂卖给贺家坳的贺老六,用买得的钱做小儿子娶媳妇的聘礼。

祥林嫂拼死反抗,在拜堂时猛撞香案,血如泉涌。

好在贺老六待祥林嫂不差,家中又添了个男孩阿毛,日子还算安稳。

哪知两年以后,厄运再次降临到祥林嫂头上。

先是丈夫患伤寒去世,接着两岁的儿子阿毛又被狼衔去吃了五脏,只剩一只小鞋挂在刺柴上。

贺家大伯来收屋,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只好回到鲁镇做鲁四老爷家的女工。

鲁四老爷告诫鲁四太太,祭祀的时候不要让祥林嫂插手。

祥林嫂反复地向人们诉说着阿毛被狼吃的悲惨故事,但镇上的人却渐渐对她失去兴趣。

自从和柳妈谈了天,知道死后的魂灵要锯开两半分给两个男人,要到土地庙捐门槛,让千万人践踏才能赎罪。

从此,祥林嫂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伤痕,默默地跑街,扫地,洗菜,淘米……用历来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

她本以为可以坦然地做祭祀的活儿,但是鲁四太太仍然不让她插手,使他大受打击。

她的精神更不济了,记忆尤其坏,最后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在鲁镇即将进行祝福之时,祥林嫂冻死在镇上,结束了她悲惨而又屈辱的一生。

三、寻找凶手究竟是谁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是带着疑问、痛苦,也带着希望、幻想死去的,她临死前有什么遗愿呢?她临死前提了三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吗?对魂灵,祥林嫂既“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

2023最新-《祝福》教学案【优秀5篇】

2023最新-《祝福》教学案【优秀5篇】

《祝福》教学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壶知道可爱的给家人们整编的《祝福》教学案【优秀5篇】,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祝福》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学说祝福的话,来表达对同伴和亲人的祝福。

2、设计和装饰祝福卡。

活动准备:1、挂祝福卡的树。

2、将不同形状的卡纸用红绳子穿起来。

活动过程:一、祝福大比拼。

1、幼儿已经收集了大量的祝福语,我们都会说,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会说的祝福语多。

2、幼儿分成两组进行说祝福语比赛,规则不能说重复的话,看哪一组说的`祝福的话多。

二、装饰祝福卡。

1、选择适合自己祝福语的卡片。

例如:圆形祝福老人身体健康、心型送给同伴。

2、用彩笔画出对亲人和同伴的祝福。

老师做巡回指导。

三、祝福树。

1、幼儿自己将画好的祝福卡片装饰在树上。

2、向同伴介绍自己的祝福卡是送给谁的。

《祝福》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环境的作用。

重点、难点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分析探讨主人公的命运。

探讨:(1)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都发生在什么时间?教师概括:立春之日,丈夫死亡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

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2)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从死因来探寻悲剧命运)。

教师概括:死于贫穷,祥林嫂是个乞丐;死于悲伤,祥林嫂失去了爱子;死于恐惧,她惮于死后的酷刑;死于绝望,她认识到虽然捐过门槛也无法赎回生前罪孽;死于孤独,她的周围只有冷漠。

教师总结归纳: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是封建礼教和吃人的宗法制度害死了祥林嫂,具体说来,是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害死了祥林嫂。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目标导读【学习目标】1. 把握小说的情节,体会倒叙的作用。

2.分析祥林嫂和鲁四老爷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根源。

3. 学习本文运用细节描写提高艺术表现力的方法。

4. 学习继承鲁迅先生关注社会,改造国民精神的创作精神。

重点:倒叙、环境描写的作用祥林嫂的形象难点: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有关作者与作品(见世纪金榜)背景:鲁迅曾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摧毁。

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是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但鲁迅毕竟是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正如他在《彷徨》前面的题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小说三要素: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预习过程:妙词佳句积累1.妙词(个别注音)积累2.佳句积累探究案1、速读课文,概述故事情节。

•外逃帮佣,初到鲁镇•被人劫回,被迫改嫁•丧夫失子,再到鲁镇•捐献门槛,未能赎罪•逐出鲁家,沦为乞丐•祝福之夜,凄然死去2、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内容)。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祥林嫂凄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3、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祝福》导学案(教师版)教学⽬标知识和能⼒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学习本⽂综合运⽤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描写等塑造⼈物的⽅法;体会并理解本⽂环境描写的作⽤,理解本⽂倒叙⼿法的作⽤。

过程和⽅法通过理解“祝福”的含义,进⼀步分析⼩说环境描写的作⽤;思考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情感态度和世界观领悟鲁迅先⽣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重点本⽂综合运⽤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描写等塑造⼈物的⽅法;体会并理解本⽂环境描写的作⽤;理解本⽂倒叙⼿法的作⽤。

教学难点为理解造成⼈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时数三课时。

⼀、预习1、导⼊课题鲁迅的⼩说中有三个⼈物最为出名——孔已⼰、阿Q、祥林嫂,孔已⼰是有姓⽆名;阿Q是有名⽆姓;祥林嫂是既⽆名也⽆姓。

今天我们就⼀起来鉴赏这个既⽆名也⽆姓的⼈物——祥林嫂。

2、回顾作者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名树⼈,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浙江绍兴⼈。

现代⽂学家,思想家⾰命家,新⽂化运动的领导⼈。

鲁迅的作品包括杂⽂、短篇⼩说、评论、散⽂、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学产⽣了深刻的影响。

从⽂⽬的——⼀是“为那些为中国的改⾰⽽奔驰的猛⼠”: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要给予他们哪怕是微弱的慰藉。

⼆是“为那些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美梦的青年”:正是因为他们,我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种不退⾛,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对⾃⼰内⼼深处的悲凉感有所扼制。

三是为了他的敌⼈:我的敌⼈活得太愉快了,我⼲嘛要让他们那么愉快呢?我要像⿊⾊的魔⿁那样,站在他们⾯前,使他们感到他们的不圆满。

代表作——⼩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集:《朝花⼣拾》;散⽂诗集:《野草》;杂⽂集:《坟》、《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集》等。

3、创作背景《祝福》创作于1924年,后收⼊作者第⼆部⼩说集《彷徨》中.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化运动的⼝号是“民主、科学”,⽽阻⽌中国进⼊民主、科学时代的最⼤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则是封建思想的最⼤受害者.鲁迅选择妇⼥题材,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化的流弊和余毒。

《祝福》教案(通用11篇)

《祝福》教案(通用11篇)

•••••••••••••••••《祝福》教案(通用11篇)《祝福》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祝福》教案(通用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祝福》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挖掘本文的主题,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主问题,围绕主问题,思考讨论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进而挖掘主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能提高学生尊重他人、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精神素养。

教学重点认识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探究作品的主题。

文本比较长,给学生阅读分析带来一定困难。

教学过程导入语:现代作家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那么,祥林嫂为什么非死不可呢?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呢?这节课,我们来深入探讨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和本文的主题。

1.(出示主问题)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换句话说,是谁把祥林嫂一步步推向了深渊?2.围绕主问题,设计几个小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从祥林嫂的外部生存环境入手,分析悲剧的外因。

思考她身边有哪些人?把他们分类,他们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命运中起了怎样的作用?2)从祥林嫂的内心环境入手,分析悲剧的内因。

阅读“祥林嫂再嫁”一段,思考她闹得“真出格”,说明了什么?她的追求是什么?她为什么追求那样的生活?她有着怎样的道德观?她的内心世界与她的遭遇之间的矛盾,给她造成的影响是什么?3.学生思考,讨论。

4.学生发表讨论的结果,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师中肯评价,引导发言。

外因:鲁四老爷四婶剥削者政权剥削、鄙视祥林嫂祥林嫂的婆婆、小叔子、夫家大伯族权卖出祥林嫂,逼迫她赶走她,直接改变了祥林嫂的命运鲁镇人鲁四老爷家短工等普通群众夫权鄙视、奚落、嘲笑祥林嫂柳妈神权给祥林嫂沉重的精神负担内因:祥林嫂1)祥林嫂闹得越出格,说明封建思想对她毒害越深,她追求贞节的好女人形象;但封建制度却使她被逼再嫁,使她不能维护好女人形象;这对矛盾,使她产生强烈的负罪感,给她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使她欲生不能。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共3篇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共3篇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共3篇《祝福》导学案(教师版)1《祝福》导学案(教师版)一、背景介绍《祝福》是中国现代散文大师鲁迅的代表作之一,被称为“散文之王”,是一篇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

这篇文章以赞美人民为主旨,反映了鲁迅民主思想、蕴含了文化自信和爱国之情,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读物。

二、教学目标1.了解《祝福》的作者、背景和主题;2.掌握《祝福》的文学特点和写作技巧;3.理解《祝福》赞美人民、批判封建迷信的思想内涵;4.通过阅读《祝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道德观念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首先,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和提问,引导学生了解《祝福》的作者鲁迅、主题和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分析文本(30分钟)通过指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解析意象、引导思考主题,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用。

例如:(1)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认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探究文章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意象分析:通过分析作者所用的具体形象,如庙宇、祈福牌、磕头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封建迷信的批判和对人民智慧的赞美。

(3)主题探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所表达的主题,思考文本对社会生活的启示,理解文本的社会价值和历史地位。

3.讨论交流(20分钟)通过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阐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增进对作品的认知和思考,加深对文学作品和人生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1)个人读后感:要求学生自由发挥,通过绘画、书写或口述等方式阐述自己对《祝福》的理解和感受。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组,就文章的情节、人物、主题、文学特色等方面进行讨论,提高学生思考与表达的能力。

4.延伸拓展(15分钟)通过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分析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例如:(1)写一篇与文本有关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加深对作品形象的理解。

(2)写一篇对《祝福》的感悟,阐述个人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祝福》优秀教案设计6篇

《祝福》优秀教案设计6篇

《祝福》优秀教案设计6篇《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环境等),小说所表现的具体内容等。

2、能力目标:欣赏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了解封建社会广大下层劳动妇女低下社会地位和不幸遭遇,关注社会发展,体味人生意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知识目标: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环境等),小说所表现的具体内容等。

教学难点能力目标:欣赏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教师形成一定的鲁迅小说的讲课方法思路模式,尽量在对作家作品的深入研究中凸显自己的教学个性,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小说教学。

甚至发展会写小说了。

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片,(出示封例图片)这是祥林搜,她是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开山之祖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想必大家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鲁迅先生确实是一代文学巨匠,在2023年的全球阅读排行榜上,鲁迅先生的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分别雄据排行榜第一位和第十一位,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从而揭开了中国新文学的序幕,他的这两本短短的小说集,内容深切,格式特别,茅盾先生在《读呐喊》一文中说: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见到了绚丽的阳光。

感受是那样的至深至切。

如果说,茅盾先生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开拓者的话,那么鲁迅先生则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开拓者,今天让我们走进祥林嫂,去感受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被旧制度所吞噬。

本文写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

二、学生速读,并思考:这篇小说主要写了有关祥林嫂的哪些事情?三、文本研读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板书:情节、人物、环境。

祝福教师版学案

祝福教师版学案

第二课祝福教师版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的基本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技能目标:了解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理顺故事情节,赏析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感受人物命运与作品感情基调【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理顺故事情节;难点:体味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学法指导】1.圈点阅读:通读全文,按照时间的顺序梳理内容,画出描写时间的句子。

2.文体疏理法: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按情节发展阅读课文。

【学时安排】3学时【学习过程】《祝福》学案(第一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2.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明确目标自主学习(一)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

《彷徨》收入了鲁迅《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来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

本文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思想的流弊和荼毒。

(二)文体文化常识:1.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之一,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是人物、环境、情节。

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2.祝福的习俗:“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迷信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宰杀家禽,置备牲肉,并将牲品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3. 《祝福》选自《彷徨》,作者是鲁迅,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彷徨》和《呐喊》,散文集是《朝花夕拾》,散文诗集是《野草》,还有杂文集17本。

祝福(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祝福(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祝福(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祝福》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的特点。

(3)能够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小说《祝福》。

(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究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人物形象。

(3)学会提炼小说主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民命运的关爱。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小说《祝福》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小说中的象征手法、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

(2)小说主题的提炼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祝福》。

(2)引发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思考,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祝福》,理解基本情节、人物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象征手法、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的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情况,以及发言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检验学生对小说《祝福》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

3. 能力提升:评估学生在分析小说象征意义、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方面的能力提升情况。

五、课后作业2. 深入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人物形象,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 利用案例分析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二岁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四五岁
三十五六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六七岁
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小传:祥林嫂是卫家山人,二十六七时死了男人,从家里逃出来后,由卫老婆子介绍给鲁四老爷家做女工,鲁四老爷讨厌她是个寡妇,时常皱着眉头,一副不太高兴的样子。日子很快过去了,祥林嫂做工十分卖力,甚至比男人还勤快,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都由她一人包办,这一年鲁家竟不用雇短工。
2、三纲五常: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传说不一,通常指仁、义、礼、智、信。五伦:旧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种伦理关系。(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兄弟有序、夫妻有别、朋友有信)
3、新时代“新三从四德”:三从:跟从,服从,盲从(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错了要盲从)四得:等得,记得,舍得,忍得(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花钱要舍得,太太打骂要忍得)
明确:第33段“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线索: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
5、祥林嫂一步一步沦落致死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可以划出祥林嫂一生几次重大变化,看看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重要的原因是什么?以此来确定小说的主题意义。
2、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一是被迫改嫁,这件事中,祥林嫂没有任何个人选择自由,尽最大努力的反抗也没有效果。这件事的主谋是祥林嫂的婆婆,婆婆这种做法,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如果是维护封建礼教——一女不事二夫,她就应该让祥林嫂守节,她可以把祥林嫂抓回去,但不能强行出卖。因此,婆婆是一个封建礼教的破坏者,她使用了十分野蛮的手段来达到自家的功利目的,这反映的是她恃强凌弱,唯利是图,道德沦落。婆婆代表了族权,但是封建礼教并不允许家长都会做出这样卑劣的事,这种行径应当受到当时社会舆论的谴责,但是却没有受到,这反映了社会道德的沦落。
3、叙述的顺序有哪些?并试着从我们所学的文章中所举一例。
三、字词的梳理储备:
1、重点字词整理:
2、预习检测(见幻灯片)
四、整体感知: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
1、研究并为“祥林嫂”编写“年谱”。有兴趣的同学可根据年谱及下边情节的梳理,简述祥林嫂生平或写一小传。(身份地位、性格、主要情节、结局,文言小传尤佳。)祥林嫂年(年龄)谱
二、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1、文中有三处描写祥林嫂的肖像,按时间顺序在文中找出并分析这些描写表现在她怎样的性格特征和生活状态?(点拔:先找出来有关段落,反复精读,抓住肖像特别是眼神的是如何变化以及头发脸色进行分析。)
第一处:初到鲁镇时的肖像及分析。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顺着眼
二、知识储备:1、肖像描写
2、
细节描写正面描写Biblioteka 、人物描写4、侧面描写5、
描写(对象)场面描写
环境描写1、
2、
白描: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些描写,犹如用几条墨线,简单几笔,特征显露,尽传神态。
54――65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0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1
五、局部探究
3.本文按什么叙述方式叙事的?结合课文,你认为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倒叙
(1)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祝福》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情节,初步理解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命运的因素与社会根源。
重点:
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因素与社会根源,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新年刚过了不久,祥林嫂到河边淘米洗菜,被婆家的人用白蓬船绑了回去。婆家又把祥林嫂卖给贺家坳的贺老六,用卖得的钱做小儿子娶媳妇的聘礼。祥林嫂拼死反抗,在拜堂时猛撞香案,血如泉涌。好在贺老六待祥林嫂不差,家中又添了个男孩阿毛,日子还算安稳。
哪知两年以后,厄运再次降临到祥林嫂头上。先是丈夫患伤寒去世,接着两岁的儿子阿毛又被狼衔去。贺家大伯来收屋,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只好回到鲁镇做鲁四老爷家的女工。鲁四老爷告诫鲁四太太,祭祀的时候不要让祥林嫂插手。祥林嫂反复地向人们诉说着阿毛被狼吃的悲惨故事,但镇上的人却渐渐对她失去兴趣。
自从和柳妈谈了天,知道死后的魂灵要锯开两半分给两个男人,要到土地庙捐门槛,让千万人践踏才能赎罪。从此,祥林嫂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伤痕,默默地跑街,扫地,洗菜,淘米……用历来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她本以为可以坦然地做祭祀的活儿,但是鲁四太太仍然不让她插手,使他大受打击。她的精神更不济了,记忆尤其坏,最后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5、有一些自然的因素,但是绝对是次要的。
综合以上分析,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路的是这个黑暗的社会环境,吃人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和毫无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内的恃强凌弱,以及周围人的淡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最终葬送了祥林嫂。鲁迅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用意,就是批判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也揭示了(包括祥林嫂在内)广大民众的病态灵魂。
二、知识储备:
1、鲁迅,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字,浙江绍兴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 《》《》《故事新编》,散文诗集《》,散文集《》,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我们曾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作品有《》《》《》
2.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是中心,通过和的描写,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
二十六七岁以前与样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2)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3)这样的一个悲惨结局非但没有人同情,竟然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甚至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4.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叙述顺序的转变的?本文的线索:
阿毛的惨剧被嘲笑
恶化
祥林嫂的不厌其烦,鲁镇人的麻木
柳妈嘲笑伤疤,输灌迷信,教捐门槛
恶化
祥林嫂自觉认同了礼教和迷信思想,苦闷
祥林嫂捐门槛
潜在改善
自以为赎了一世的罪名
祭祀第二次遭拒
恶化
祥林嫂感受到四婶的歧视依旧,精神崩溃
被辞退
恶化
不能伶俐起来,雇主不满,也缺乏同情心
回答:1、封建礼教以及相关的封建迷信思想。四叔、四婶、柳妈是典型代表。他们嘲笑和歧视再嫁的祥林嫂,给祥林嫂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并最终导致精神崩溃。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在鲁镇即将进行祝福之时,祥林嫂冻死在镇上,结束了她悲惨而又屈辱的一生。终年四十岁左右。
2、速读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情节
内容
起讫段落
时间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2
结局
祥林嫂寂然中死去
3――33
迎春之时,一命归天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
春日之时,丈夫死亡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注:这种分析的特点是实事求是,不是从教条出发,把所有的义愤都对准封建礼教,我们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来,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除了封建礼教之外,还有比封建礼教更加野蛮的绑卖和掠夺,封建礼教作为旧道德固然可怕,但是还有更可怕的无道德,两者的相互结合,也许这才是旧中国乡村社会的真正图景。
6、“悲剧就是把美撕毁了给人看。”(鲁迅语)祥林嫂毫无疑问是一个悲剧的形象,古希腊的剧作家把悲剧分为命运悲剧(不可抗拒的注定命运)、性格悲剧(性格缺陷导致的悲剧)、社会悲剧,祥林嫂的悲剧应该是哪种悲剧呢?你初读之后,认为鲁迅先生塑造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何在?可以从人生命运、性格、社会等角度去分析。一两句话简述理由,不必展开。
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二处:再到鲁镇时的肖像及分析。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处:死前与作者相遇时的肖像及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