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候中心ss

合集下载

基于SSPs情景的中国极端降水影响评估

基于SSPs情景的中国极端降水影响评估

■文/刘昌新 张海玲 吴静摘 要 气候变化对区域经济系统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

然而,我国碳中和路径设计需要考虑不同气候情景下气候风险的差异。

如何评估不同气候情景下气候变化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尤其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经济损失评估对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提供重要指导信息。

本研究基于参与CMIP6计划的BCC-CSM2-MR 气候系统模式气候模拟资料,构建气候灾害经济损失函数,并预估不同SSPs 情景下中国区域极端降水天气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

结果显示,在高碳排放SSP585情景下,如没有适应能力的改善,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经济损失值将比排放量较低的SSP126和SSP370情景高,且这种趋势将逐渐扩大,在2090—2100年,年均直接GDP 损失值可达2.4万亿元。

关键词 SSPs 情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灾害评估;损失函数全球气候变化引发了一系列的气候灾害,并与粮食安全、环境安全以及能源安全等形成了明显的联动效应。

正确评估气候变化的适应与减缓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全球社会福利以及气候变化应对策略。

2021年初美国得克萨斯州的极端暴雪事件以及2020年底极端寒冷天气导致中国南方电力供应紧张等事实已再次说明,气候变化对区域经济系统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全球正在为应对气候变化而采取应对措施。

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向全世界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CO 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并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的重要承诺和贡献。

然而,未来全球碳排放趋势仍然具有不确定因素,如何评估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气候变化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尤其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经济系统造成的影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将对各个区域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提供重要指导信息。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经济影响评估的文献回顾气候变化的影响范围很广,包括生态破坏、生命健康损害、经济破坏等,其评估工作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

冬季东亚副热带急流和温带急流协同变化与我国冷空气活动的关系

冬季东亚副热带急流和温带急流协同变化与我国冷空气活动的关系

冬季东亚副热带急流和温带急流协同变化与我国冷空气活动的关系叶丹;张耀存【摘要】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台站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冬季东亚副热带急流(EASJ)和东亚温带急流(EAPJ)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境内冷空气活动的关系.以(45°N~60°N,70°E~110°E)和(27.5°N~37.5°N,130°E~160°E)区域平均的300hPa全风速分别表征冬季EAPJ和EASJ的强度,将两支急流的强度变化分为四种情况:EAPJ和EASJ同强(SS)、同弱(WW)、以及强弱(SW)、弱强(WS).分析四种急流强度变化情形下中国境内冷空气活动强度、路径、持续时间以及源地的不同特征,发现当EAPJ和EASJ均强时,冷空气从内蒙古中东部入侵,主要影响华北、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强度较弱,持续时间短,冷空气源地位于新地岛以东的洋面及陆地上;当EAPJ和EASJ均弱时,冷空气从新疆北部入侵,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冷空气源地位于巴尔喀什湖西部;当EAPJ强,EASJ弱时,冷空气从我国东北入侵,主要影响我国东北部,中国南部降温不明显,冷空气强度较强,持续时间短,冷空气源地位于中、西西伯利亚地带;当EAPJ弱,EASJ强时,冷空气从内蒙古中部入侵,进而影响华北和我国东部地区,但冷空气强度较弱,冷空气源地位于贝加尔湖的西侧.进一步分析急流强度四种变化情形下的环流特征发现,EAPJ、EASJ均弱时,西伯利亚高压偏强,阿留申低压偏弱,东亚大槽偏深,中国东部的偏北风强,而EAPJ弱、EASJ强时,尽管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偏强,东亚大槽偏深,但中国东部的偏北风并不是很强,而另两种情况时,西伯利亚高压较弱,东亚大槽也较弱,中国东部的偏北风偏弱.【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年(卷),期】2014(038)001【总页数】13页(P146-158)【关键词】温带急流;副热带急流;两支急流协同变化;冷空气活动【作者】叶丹;张耀存【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61 引言在东亚冬季风盛行期间,冷空气活动频繁,达到一定的强度即为寒潮,这种向南爆发的冷空气会造成中国境内剧烈降温、降雪、大风、霜冻等灾害性天气,从而对农业、交通和经济活动造成巨大损失。

资料及指标说明-国家气候中心

资料及指标说明-国家气候中心
资料及指标说明
一、资料 全球地面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来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和美国国家气候资 料中心,共 3285 个观测站,多年平均基准为 1971~2000 年。 全球逐日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和降水量资料,来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国家气 候中心 GDCN1.0 数据集和美国国家气候资料中心,温度选取了 2362 个观测站,降水 选取了 3776 个观测站,多年平均基准为 1971~2000 年。 中国地面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来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共 723 个观测站, 多年平均基准为 1971~2000 年。 中国极端事件指标监测使用的逐日资料来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从全国 2415 个 气象站中选取时间序列至少有 40 年、分布较为均匀的 2000 个站点,观测要素包括 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日降水量,起止时间为 1951 年 1 月 1 日~2010 年 12 月 31 日,多年平均基准为 1971~2000 年。 达尔文和塔希提站海平面气压实时资料取自国家气象中心 ES40 实时数据库;历 史资料来自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NCC)。多年平均基准为 1971~2000 年。 大气环流实时资料来自国家气象中心 T639 产品,多年平均基准为 1971~2000 年,历史资料来自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 OLR 资料来自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多年平均基准为 1979~2000 年, 网格点距为 2.5°×2.5°。 太阳黑子相对数来自比利时太阳影响资料分析中心(SIDC)。 海表温度(SST)实时和历史资料来自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多年平均 基准为 1971~2000 年,网格点距为 1°×1°(见参考文献 Reynolds,2002)。 次表层海温实时和历史资料来自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多年平均基准 为 1980~1997 年。 北半球积雪资料来自美国气候预报中心(CPC),为 NOAA 逐周北半球积雪分布资 料,采用极射赤面投影,北半球分为 89×89 个网格,资料定义 1 为有雪,0 为无雪。 多年平均基准为 1973~2002 年。 南北极海冰密集度资料来自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分辨率为 1°×1°, 气候标准值采用 1982~2004 年平均。 二、候、季节和年度的划分说明 候的划分为每月 6 候,每年 72 候。 季节划分以北半球为准,冬季为上年 12 月~本年 2 月,春季为 3~5 月,夏季 为 6~8 月,秋季为 9~11 月。 年为 1~12 月。 三、指标与方法 1.极端事件监测指标 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指标采用世界气象组织( WMO)世界气候研究计划 (WCRP)的气候变率和预测研究项目(CLIVAR)中气候变化检测、监测和指数专家 组(ETCCDMI)推荐使用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指标中的暖昼、暖夜、冷昼、冷夜、 降水强度、极端强降水量、极端强降水日数(http://cccma.seos.uvic.ca/ETCCDI/) (见参考文献 Peterson,2005),具体的指标定义见表 1。

74个环流指数

74个环流指数

资料说明:1.印度副高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脊线、北界,即第4,15,26,37项,6—9月一律用999代替。

2.东亚槽位置、强度和冷空气,即第65,66,70项,6—8月用999代之。

3.23—44项(即副高脊线、北界)在无副高体时以最小值代替,45项(即:西伸脊点)以最大值代替。

74项环流特征量资料是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诊断预测室再处理资料,版权归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诊断预测室所有,不得向外部门散发;如在业务和科研工作中使用,请注明资料来源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诊断预测室。

Tel:010-********;Email: predict@资料的起始时间是1951年1月,资料数据全都为整形。

以下这个程序是用来读这个资料的:parameter(iva=74,imon=12,iyr=100)dimension hc068(iva,imon,iyr)open(10,file=’hc068’,err=200)read(10,100) (((hc068(k,i,j),k=1,iva),i=1,imon),j=1,iyr)100format(37I5)200 continueclose(10)环流特征量序号1.北半球副高面积指数(5E-360)2.北非副高面积指数(20W-60E)3.北非大西洋北美副高面积指数(110W-60E)4.印度副高面积指数(65E-95E)5.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110E-180)6.东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175W-115W)7.北美副高面积指数(110W-60W)8.大西洋副高面积指数(55W-25W)9.南海副高面积指数(100E-120E)10.北美大西洋副高面积指数(110W-20W)11.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110E-115W)12.北半球副高强度指数(5E-360)13.北非副高强度指数(20W-60E)14.北非大西洋北美副高强度指数(110W-60E)15.印度副高面积强度指数(65E-95E)16.西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110E-180)17.东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175W-115W)18.北美副高强度指数(110W-60W)19.大西洋副高强度指数(55W-25W)20.南海副高强度指数(100E-120E)21.北美大西洋副高强度指数(110W-20W)22.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110E-115W)23.北半球副高脊线(5E-360)24.北非副高脊线(20W-60E)25.北非大西洋北美副高脊线(110W-60E)26.印度副高脊线(65E-95E)27.西太平洋副高脊线(110E-150E)28.东太平洋副高脊线(175W-115W)29.北美副高脊线(110W-60W)30.大西洋副高脊线(55W-25W)31.南海副高脊线(100E-120E)32.北美大西洋副高脊线(110W-20W)33.太平洋副高脊线(110E-115W)34.北半球副高北界(5E-360)35.北非副高北界(20W-60E)36.北非大西洋北美副高北界(110W-60E)37.印度副高北界(65E-95E)38.西太平洋副高北界(110E-150E)39.东太平洋副高北界(175W-115W)40.北美副高北界(110W-60W)41.大西洋副高北界(55W-25W)42.南海副高北界(100E-120E)43.北美大西洋副高北界(110W-20W)44.太平洋副高北界(110E-115W)45.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脊点46.亚洲区极涡面积指数(1区,60E-150E)47.太平洋区极涡面积指数(2区,150E-120W)48.北美区极涡面积指数(3区,120W-30W)49.大西洋欧洲区极涡面积指数(4区,30W-60E)50.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5区,0-360)51.亚洲区极涡强度指数(1区,60E-150E)52.太平洋区涡强度指数(2区,150E-120W)53.北美区极涡强度指数(3区,120W-30W)54.大西洋欧洲区极涡强度指数(4区,30W-60E)55.北半球极涡强度指数(5区,0-360)56.北半球极涡中心位置(JW)57.北半球极涡中心强度(JQ)58.大西洋欧洲环流型W59.大西洋欧洲环流型C60.大西洋欧洲环流型E61.欧亚纬向环流指数(IZ,0-150E)62.欧亚经向环流指数(IM,0-150E)63.亚洲纬向环流指数(IZ,60E-150E)64.亚洲经向环流指数(IM,60E-150E)65.东亚槽位置(CW)66.东亚槽强度(CQ)67.西藏高原(25N-35N,80E-100E)68.西藏高原(30N-40N,75E-105E)69.印缅槽(15N-20N,80E-100E)70.冷空气71.编号台风72.登陆台风73.太阳黑子74.南方涛动指数。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征稿细则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征稿细则
1 . 本刊是受 国家气候委 员会委托 , 由中国气象局 国家气候 中 心 主 办 的 在 气 候 变化科学 领域 内 由 自然 科学 和 社会科学 相结 合 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 本刊宗 旨为面 向从 事气候变化的科研和业 务 人 员 面 向政 府 相 关 部 门决 策 者 以 及 关 注 气 候 变 化 问题 的 人
3 . 2 本刊推荐作者使用 网上在线方式投稿 , 同时接受 电子 邮件
投稿 .
3 . 3 插 图不宜 过 多, 尽量 采 用 黑 白图 , 要 求线 条均匀清晰 , 彩
图要求色彩 丰富 , 层次 分 明 , 图像分辨率一 般 不低 于 6 0 0 dp i. 图
框下请注 明 中、
英文 图号 、
图题和 图注 .
新的观测事实 、
重要信息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 、
减缓措
施和技术成果等 ; 及 时反 映 与气候变化相关 的各类 国际 、 国内
重大活动 重 大科技计划及 外交谈判的信息 . 、

005 ’
l
( l ):2 2 _
25
意 淼 拶 [ 】 2
Tho m ps o n
L
G ,Yao
Ta n do n g , D a v is
坐标物理 量和单位应
标 示 为 : 物 理 量 /单 位 , 如 温 度 /℃ , p /h P a 等 . 表 格 随 文 排 , 请使 用 三 线 表 格 式 . 中、 英 文 表 题 应 居 中排 于 表 格正 文 之 上 表 ,
注置 于表格正 文之 下 .
34 .
参照 国际标准化组 织
(I S O ) 和 国家有关 标 准 ,

[J ] .
SS c ii e n c e ,

赴英国里丁大学参加MATCH会议总结

赴英国里丁大学参加MATCH会议总结
确定性 , 结论 。 ⑨
长生命史温室气体不确定性包括 : O。 C 的不 确定性 。主要讨论附件 l国家排 放 的不确定性 , 所用资料包 括 UNF C l A, D AC, D C C,E C I E GAR。 中, 2 l A 其 有 种 E 的评估 资料 , 分别 用 能源供 应和需求 信息 来计 算 。E GAR 与 C D DAI C资料 的差 异: 两种资料在 1 7 9 0年前差异近似 1 , O 而在 1 7 0后 接近 5 。 DGAR, D C 9 E C AI 和 lA 在 l7 E 9 0年后 的排 放 , 种资料 的最大不 确定性差异近 似 5 。 4 %
有 报 告 可 以在 MAT H 的 网 站 上 ( C www. th if. e) 载 。 mac — o n t下 n 2 关 于 第二 篇 文章 的讨 论
该论 文主要包括这样 几个 内容 : ①前 言 , 长生命史 温室 气体 , ② ③短 生命史温 室气 体和其 他强迫 , 辐射 强迫 和气候变化 , E D 附件 l国家排 放影 响的不 ④ ⑤O C
的 日程 的一 部 分 。下 次 会 议 在 2 0 0 6年 3月 举 行 , 此 期 间 , 二 篇 文 章 将 送 审 发 在 第
表 , 四篇文 章将准备好提纲 。 第 MA C 将延长 3 以上 的时间 , T H 年 继续进行 巴西案 文 的科 学和方法学 问题 的研究 。专家组将写 出关 于气候变 化贡 献的科 学文章 , 包
首先 , 简单 回顾 了历 次 MA C T H专家会议 , 并对研究任 务 、 目标和长期工作计
划 进行 了介绍 ,B TA 可 能在 2 0 SS 0 6年 5月 讨论 巴西 案 文 的相关 内容 , 而不是 原

IPCC影响评估中的社会经济新情景(SSPs)进展

IPCC影响评估中的社会经济新情景(SSPs)进展

术进 步 、环境条 件 、公平原 则 、政 府 管理 、全球 化 等 发 展 特 征 和 影 响 因素 的 组 合 ,可 以 包 括 人 F 、 1 G 、技 术生 产率 、收入 增长率 以 及社会 发展指 标 DP ( 收入 分配 ) 定量 数据 , 包括对 社 会发展 的程 如 等 也
所示 , P C气候变化情景的发展与应用来看, 从IC 从 简单的 C O 加倍及递增试验 , S 9 、I9 情景 , 到 A 0 S2 再到 S E '景5 R P 情景 , R S ̄  ̄ C s l I 对温室气体排放量的
浓 度路 径 (e rsnaiec n e t t np twa s rp ee tt o cnr i ah y , v ao RC s P )来描 述温 室 气体浓 度 ,并 在 R P 的 基础 上 Cs 发 展共 享 社 会 经 济路 径 (h r d s co e o o c s a e o i -c n mi
的影 响 。 因此 ,I C P C第 三次 评 估报 告 发 布温 享 气
S 9 、 S2 R S A 0 I9 、S E 等情景 , 应用于历次评估报告。
随 着 气候 变 化影 响评 估 的发 展 ,S E R S情 景 的不 足 逐 步 显现 , 为此 ,P C调整 了情 景 的发展 方 法和 过 IC 程 ,发 展 了新 的情景 框 架 I 2 0 年 发布 典 型 ,于 0 7
回顾 气候 变 化情 景的 发展 过程 , 析社 会 经济新 情 分 景 的设计 思 路和 特点 ,并 对其 未 来应 用进 行展 望 。
2 S s的设定 S P 1 气候变化 情景发展过程概述
合理 设 定社会 经 济发展 情景 是 气候 变化研 究 的 基 础 ,也是 气 候 变化影 响 评估 的 关键 环节 。如 表 1 共 享社 会经 济路径 ( S s , 映辐射 强迫 和社 SP) 反 会经济 发展 问的 关联 。每 一个具 体 的 S P代表 了 S 类发展 模式 ,包 括相应 的人 口增长 、经济发 展 、技

国家标准 气象干旱等级

国家标准 气象干旱等级

GB/T × × × × —× × × ×


前言 ...................................................................................................................................................................... II 引言 .................................................................................................................................................................... IV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 1 4 降水量距平百分率 ………… ........................................................................................................................ 2 5 相对湿润度指数………… .............................................................................................................................. 3 6 标准化降水指数………… .............................................................................................................................. 3 7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 4 8 帕默尔干旱指数………… .............................................................................................................................. 4 9 气象干旱综合指数 ...................................................................................................................................... 4

西南地区气候季节划分及特征分析

西南地区气候季节划分及特征分析
西 高原 区 一贵州 区 一四川 盆 地 区 一川 东 区 的顺 序 逐 级 递 减 。 关 键 词 : 国 西 南 ; 类 分 析 ; 域 划 分 ; 候 特 征 中 聚 区 气
中 图分 类 号 :4 3 P 6 文 献 标 识 码 : A d i1. 9 9 ji n 17 o:0 36 /.s .6 4~28 ・ 0 0 0 . 0 s 14 2 1. 10 6
西 南地 区气 候 季 节 划分 及 特 征 分 析
徐 晓 肖天 贵 麻 素 红 , ,
( .成都信 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 院 , 1 成都 60 2 ; . 125 2 国家气象 中心 , 京 北 10 8 ) 0 0 1
摘要 : 本文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西南地 区进行 分区讨论 , 究 了各 区域 的气候 季节及其 变化 特征 。我 国西南地 区 5个 区域 研 夏季和秋季 的分配基本一致 , 而冬春两季差异 明显 ; 而降水场 和温 度场四季划分也有一定相关 和相异性 , 均按 照云南 区 一川
引 言
迄 今 为止 , 多 学 者 对 四季 划 分 和 季 节 区 域 的 研 究 众 做 了 大量 的上 作 , 得 到 了 一 些 成 果 。 目前 对 地 区气 候 并
1 资 料 和 方 法
1 1 数 据 来 源 .
本文采用 16 ~2 0 9 1 0 4年 西南 地 区 8 1个 气象 站 4 4
应用统计软件 SS P S聚 类 分 析 方 法 中 的 层 次 法 分 析
分群 , 利用影响气候季节划分 的 5个 因子 : 经度 、 纬度 、 地 形、 降水 和温度 , 聚类 分析方法 对观测值 进行分 区 , 用 用 距离和相似 度 的标 准使 同一 区中 的个体 有较 大 的相 似

重要天气报告电码

重要天气报告电码

重要天气报告电码(GD-11Ⅱ)本电码经国家气象局批准,以国气候[1991]11号通知颁发,自1991年11月1日开始执行。

一、电码型式0段(WS)GGggW0IIiii1段6RRR1 7R24R24R24R24911f x f x915dd 919M w D a925SS 934RR 939nn 96RRR 97RRR 98RRR2段555××(其后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电码组)二、编报总则2.1本电码供陆地测站编发降水、大风、龙卷、积雪、雨凇和冰雹等重要天气报告使用。

2.2本电码分为三段:2.2.1 0段为必报段。

每份重要天气报告都必须编报本段。

2.2.2 1段为统一资料段。

当观测到2.1条所列现象达到发报标准时,应编报本段有关电码组,其他组省略不报。

2.2.3 2段为补充资料段。

555××组为指示组,其后的电码组按本省(区、市)气象局的规定编报。

2.2.4 当1段或2段没有应编报的资料时(包括1段中所要编报的资料已在天气报、加密气象观测报、热带气旋地面加密报中编报的情况),整段省略不报。

2.3重要天气报告采用定时发报和不定时发报两种方式。

2.3.1 降水(累积降水量除外)、积雪、雨凇采用定时发报,即在规定时段内观测到这些现象达到发报标准时,就应在规定的发报时次(见2.4条)正点后10分钟内编发出重要天气报告。

2.3.2 大风、龙卷、冰雹(以及累积降水量)采用不定时发报,即观测到这些现象达到发报标准时,就应在10分钟内编发出重要天气报告。

2.4 1段内所列重要天气项目的发报标准、发报方式和时次,见表一。

2段内各省(区、市)规定的重要天气项目的发报标准、发报方式和时次自行确定。

(1)表一中所列重要天气发报项目和发报标准,由各省(区、市)气象局根据本省(区、市)服务需要和国家气象中心的要求,自行研究确定。

(2)对于冬季常年积雪、服务上又无需要的测站,有关省(区、市)气象局可从实际出发,制定停发积雪报的规定。

中国雨季的气候学特征

中国雨季的气候学特征

中国雨 季 的气 候 学特 征
王遵 娅 ’ 丁一 汇 。
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北京 2国家气候中心 , 北京 10 8 00 1 10 8 00 1
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北京 10 4 பைடு நூலகம்09


利用中 国 7 0站气候平均逐候降雨量对 中国 的主雨季进行 定义 ,并对 雨季 ( 4 包括 主雨季 , 春雨 和秋雨 )
rifl a o n sa c u t r 0 一6 o e a n a ttl mo n s n E s hn ,t em j rriy s s n o a al n u t co n i f m g n o 3 0 ft n u l o u t.I a t i h a a C a h o an e o f a a
s r n uu iysao s aedsu sd tsfu dta:( )T em jr a ys snb rt u al s i p i a da tmnr n sn , r i se.I o n t 1 h o i e o u ss teret n g n a e c i h a rn a o i cnrl o t hn u ts i etC i rvn e.Th jrriys sncnls 4t 4p naswi h e t uhC i b taet nW s hn po ics aS a l a em o a e o a t o1 etd t te a n a a h
维普资讯
第 3卷 第 1 2 期 20 0 8年 1 月




V0 . 2 No 1 13 .
Chn s o r a f m o p e i S in e iee J un lo At s h r ce cs c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2008年度学术年会日程(初步)(2009年2月12-13日)2月11日下午16:30-18:30 注册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一楼大厅2月12日上午08:30-09:00 注册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一楼大厅2月12日上午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一楼多功能厅09:00-09:30 开幕式中国气象局领导致辞国家气候中心领导讲话09:30-12:00 特邀报告(报告25分钟,讨论5分钟)中国季风雨带年代际尺度移动和预测丁一汇院士,国家气候中心全新世中国气候湿润度变化的两个基本模态王绍武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气候变化与中国粮食安全林而达研究员,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东半球夏季越赤道气流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研究孙照渤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流域水循环与水文预测夏军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2:00-13:30 午餐午休2月12日下午-13日分会报告(10-15分钟,包括答疑2分钟)专题讨论、小结(30分钟)2月12日18:15 招待会(地点:待定)2月13日17:00 大会总结闭幕式第一分会气候变率的机理及预测方法研究2月12日下午13:45-17:45S1-1 气候变率的诊断与机理研究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准两年振荡与ENSO贾建颖孙照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秋季北太平洋海温对我国冬季降水的影响艾孑兑秀杨明珠孙林海韩荣青,国家气候中心南亚高压活动特征及其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周兵胡景高,国家气象中心亚洲-太平洋涛动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的关系周波涛崔绚赵平,国家气候中心变年循环参考系下的中国气候年际变率研究(开放课题)钱诚赵天保吴召华符淙斌,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半球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对拉尼娜事件的衰减作用韩荣青任福民李维京,国家气候中心东亚冬季风对中国东北冬季气温变化影响的分析刘实,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冬季大气环流系统变化对中国冬季气温的影响分析朱艳峰,国家气候中心南亚高压气候异常研究彭丽霞孙照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MJO对我国冬季降水和环流的影响贾小龙,国家气候中心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对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刘芸芸丁一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气候中心热带印度洋SST海盆模态的“充电/放电”作用—对夏季南亚高压的影响杨建玲刘秦玉,宁夏气候中心/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淮河流域降水的时空变化的标度特征宋寔陈星程兴无,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异常与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关系的SVD分析周浩,重庆市气候中心北半球绕极涡的变异特征及其在汛期降水预测中的应用顾思南,宁波市气象台海温异常与东亚季风及信风之间的关系向华,浙江省湖州市气象局专题讨论,小结2月13日上午08:30-12:00S1-2 气候模式与预测方法研究中国气象局气候系统模式研究进展吴统文,国家气候中心利用CAM-RegCM嵌套模式预测我国夏季降水异常邓伟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区域月平均温度和降水预测方法的预测能力分析陈丽娟李维京,国家气候中心区域气候模式在气候预测业务中的应用张英娟,北京市气候中心An Simulation Study of the 20th Century Climate By the BCC Climate Model董敏吴统文王在志,国家气候中心CAM3模式海气湍流通量参数化的改进及其应用李忠贤孙照渤陈海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区域卫星遥感土壤湿度同化系统研究师春香,中国气象局卫星研究所气候模式中不同积雪覆盖率参数化方案的比较分析李伟平,国家气候中心基于赤道中太平洋冬季表层-次表层海温异常早期信号的淮河流域降水预报陆波,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基于SWA T模型的汉江流域径流模拟夏智宏,武汉区域气候中心青藏高原气温极值概率变化的模拟试验任雨张雪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公度法预测模式的建立和应用吴泓,南京市气象局广东热带气旋预测系统简介胡娅敏,广东省气候中心近57年常州寒潮的变化特征及寒潮预报雷正翠,江苏省常州市气象局朝阳市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系统设计常中波张国林梁群,辽宁省朝阳市气象局基于月动力延伸预报最优信息的中国降水降尺度预测模型(确认摘要)山东省气候中心专题讨论,小结2月13日下午13:45-17:00S1-3 区域气候及极端气候事件成因分析社会对极端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响应程度的定量评估研究陈正洪,武汉区域气候中心2008年甘肃省河西地区春、夏旱影响及成因分析冯建英,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北大西洋涛动与吉林省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张丽,吉林省气候中心2008年南方冻雨与夏季风降水的早期信号符娇兰钱维宏,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基于RS和GIS的2008年湖北省特大雪灾的监测评估梁益同夏智宏,武汉区域气候中心2008年初江南雨雪冰冻过程的天气气候分解丁婷钱维宏,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陕西春季干旱的环流特征分析方建刚,陕西省气候中心2008年1-2月宁夏持续连阴雪低温极端天气气候背景及成因分析纳丽, 宁夏气候中心2008年华南前汛期一次连续大暴雨过程成因的分析李兴荣,深圳市气象局安徽省气温序列的均一性检验程智,安徽省气候中心辽西地区春播期干旱及天气特征研究张国林, 辽宁省朝阳市气象局2008年常州两次寒潮天气的对比分析史诗杨,江苏省常州市气象局焦作市持续冰雪低温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分析预报司福意,河南省焦作市气象局阿克苏地区大降水天气的气候特征胡翠珍,新疆阿克苏地区气象局副高脊点的东西移动与冬夏季风中的经向垂直切变-2008年我国北方冬旱的应用诊断王万里武汉区域气候中心重庆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分析(确认摘要)张天宇,重庆市气候中心辽宁区域性春旱的大气环流及影响因子分析(确认摘要)阎琦, 辽宁省鞍山市气象局专题讨论,小结第二分会气候变化检测,预估和气候资源评估2月12日下午 13:45-17:45S2-1 气候变化监测和预估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历史、现状与问题陈星,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未来10-20年中国气温变化趋势估算赵宗慈王绍武罗勇江滢,国家气候中心中国北方未来20-50年干旱前景的预测研究封国林,国家气候中心2050年前中国旱涝格局趋势预估翟建青曾小凡苏布达姜彤,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国家气候中心北极海冰遥感监测与分析郑照军,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小兴安岭红松树木生长的气候响应机制研究尹红刘洪滨黄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气候中心全新世气候变化信号的检测-孢粉气候响应面函数的应用赵传湖陈星,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气候变化对祁连山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确认摘要)张存杰,兰州区域气候中心珠三角地区常规气象站气温与土地覆被、人口要素的关系研究窦浩洋赵昕奕,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气象站记录的中国区域气温变化特征郝立生,河北省气候中心1963-2007年安徽省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探讨温华洋,安徽省气候中心东亚季风对我国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差的影响李娇,辽宁省铁岭市气象局中国西北及青藏高原沙尘天气动态演变特征(确认摘要)王劲松,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河湟谷地气候变化对高原鼠害的影响马生玉,青海省格尔木市气象局山东省气候监测系统介绍(确认摘要)顾伟宗,山东省气候中心专题讨论,小结2月13日上午08:30-12:00S2-2 气候资源评估与大气环境城市气候研究的一些发展动态胡非,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气候中心风能资源评估数值模式系统的开发进展朱蓉何晓凤周荣卫程兴宏,国家气候中心欧盟-中国能源环境项目研究进展张秀芝,国家气候中心中国风速变化多气候模式模拟检验及未来风速变化预估江滢罗勇赵宗慈,国家气候中心MM5与CFD软件相结合对复杂地形风能资源数值模拟初探何晓凤周荣卫朱蓉,国家气候中心风云三号卫星紫外臭氧垂直探测仪反演产品及其初步检验黄富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地面太阳辐射的变化、影响因子及其可能气候效应的最新研究进展申彦波赵宗慈石广玉,国家气候中心城市建筑物动力冠层方案的引入及应用研究周荣卫蒋维楣何晓凤,国家气候中心上海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局地气温变化特征侯依玲,上海市气候中心Nudging源同化方案在中国空气质量预报中的应用程兴宏,国家气候中心专题讨论,小结2月13日下午13:45-17:00S2-3 气候变化检测及成因分析中国地面气温变化检测的若干问题任国玉,国家气候中心中日美三套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集的比较研究任福民,国家气候中心中国北方夏半年极端干期变化的区域特征刘莉红翟盘茂郑祖光,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的研究胡国权,国家气候中心内蒙古近50年气温和降水极端气候事件的检测分析尤莉戴新刚张宇,内蒙古气候中心江淮梅雨典型性的变化特征研究梁萍,上海市气候中心我国近50年高空温度变化趋势分析郭艳君丁一汇,国家气候中心西北干旱区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孙杨张雪芹,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东北地区冬季降雪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区划研究(开放课题)赵春雨,沈阳区域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地震与珠江大洪水刘利平卢伶俊马经广,广东省水文局宁夏河东沙地近百年气候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李艳春,宁夏气候中心吉林省近56年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程红军,吉林省气候中心气候变暖背景下太原市霜冻的变化规律研究钱锦霞,山西省气候中心安顺市近45年气候变化分析杨忠明,贵州省安顺市气象台50多年来本溪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吉奇魏军, 辽宁省本溪市气象局专题讨论,小结17:00-17:30 大会总结闭幕式。

气候变化标准组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气候变化标准组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气候变化标准组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中长期统计的平均天气模式发生的持续变化。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以及自然因素的影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前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

为了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国际社会形成了一系列的组织和机制。

本篇文章将重点介绍气候变化标准组织,该组织的宗旨是制定和推广有关气候变化的标准和规定,以便于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行动具备一定的统一性和可比性。

首先,我们将回顾气候变化的定义和影响。

通过了解气候变化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的各种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其次,我们将介绍气候变化标准组织的历史和背景。

该组织的成立旨在提供一个国际合作平台,促进全球各国在制定和实施气候变化相关政策时的协调合作。

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定,各国可以更好地开展气候变化的监测、评估和应对工作。

最后,我们将讨论气候变化标准组织的重要性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应对的启示。

通过研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标准化工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的趋势和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其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气候变化标准组织在气候变化应对中的具体作用和意义,并探索其在未来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潜在启示。

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我们希望能够加深对气候变化标准组织及其重要性的理解,并为未来气候变化应对的决策和行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如下结构来呈现气候变化标准组织的相关内容: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整个文章的背景和目的。

首先,将概述气候变化的定义和影响,以引起读者对其关注。

随后,详细介绍本文的结构,以帮助读者了解文章的整体组织和内容安排。

最后,明确本文的目的,即探讨气候变化标准组织的作用和重要性。

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小节。

2.1小节将对气候变化的定义和影响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将对气候变化的概念进行解释,包括温室气体排放和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

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研究新进展_魏一鸣

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研究新进展_魏一鸣

A b straet B a s ed on 29 ex i sting elim ate ehange integrated assessm ent m od el s (IA M ), this paper diseu sses
th e P ro gress o f i t eg ra n t ed a ssessm en t m o d els f o r el im ate P o li ey w i th f i v e k ey a s p eets in IA M s 13 年 8 月
系 统工 程理 论 与 实践
S y stem s E n g in eeri n g 一 T h eo ry & P ra etiee
V 6 1.3 3 , N o .8 A u g ., 2 0 1 3
文章编号: 100压6788(2013)08一 1905一 11
中图分类号: N g45: x z96
文献标志码: A
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研究新进展
魏 一鸣 1 2 , 米志付 1 , 2 ,张 皓 , ,2
(1. 北京理工大学 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北京 1 0 0 8 1 ;2. 北京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 北京 1 0 0 8 1 )

要 本 文在 总结全球 2 9 个 典型 的气候 变化 综合评估 模型 (in te g r a te d a s s e sm e n t m od e 1s, 简称
a n sw e r q u e s t io :15 su e h a s t h e P ro b a b ility d is t r ib u tio n o f t h e e 价 e t s o f e lim a t e e h a n g e , t h e d e g r e e to w h ieh

包含CO2因子的冠层光合作用简化模型及其关键参数数值敏感分析

包含CO2因子的冠层光合作用简化模型及其关键参数数值敏感分析
Da a s iXi o u Li o Ya m i a o ng
( e aoao ei a l t E vo m n eerh o Tm e t E s Ai, ntu 1 yL brtr o go l i e ni n et s c fr e pr e at s l i t o K y fR n C ma — r R a a a atef
Ab t a t Th e fp oo y t e i fwi trwh a sme s r d wih Lio - 0 p ra l h ts n sr c e l a h t s n h ss o n e e twa a u e t c r62 0 o tb e p o o y — t e i n lz r h ss a a y e .Ba e n t e e me s r me t s d o s a u e n s,t e la n a o y p t s n h ss mo e s wee sa — h h e a d c n p hoo y t e i d l r e tb f ls e ih d.Th ai ai n h we h tt e mo e ssmu ae h e n a o y p ts n h ss a c r tl . e v d to ss o d t a h d l i lt d te la a d c n p hoo y t e i c u aey l f Nu rc e stvt n y i ft e k y p rmee sp ro me n h e u h we h tt d lo me a s n i iya a sso h e a a t rwa e fr d a d te r s hss o d t a hemo e f il i l l a h t s n e i s mo e a c r t e he p r mee q ae 8 e p oo y t ss wa r c u a e wh n t a a tr I e u d 0. 3,a d t e a c r c e r a e f h X l n h c ua y d ce sd

【doc】冬季太平洋SST异常对风暴轴和急流的影响

【doc】冬季太平洋SST异常对风暴轴和急流的影响

冬季太平洋SST异常对风暴轴和急流的影响第22卷第4期1999年l2月南京气象学院JournalofNanjingInstituteofMeteorologyVOl-22NO.4Dee.19997.冬季太平洋SST异常对风暴轴和急流的影响'/朱伟军孙照渤_彭加毅/32.献',摘要利用观测资料分析了冬季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对风暴和.急漉的影.姑果表明:在冬季黑嘲区域正SST异常时,风暴轴和急流均明显北移,并且风暴轴的强度在入口区显着增强,急流楮的中心强度却变化不大;而在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正SST异常时,风暴轴和急流主要向东南方向明显扩展,强度也在太平洋中东部显着增强,但急流楮的中0强度同样变化不大.进一步分析显示,急流的位置和强度变化主要受热带与副热带温度梯度大小变化的影响,而风暴轴的位置和强度变化不仅与急流有关,还主要与非鲍热加热效应所直接引起的斜压性增强密切相关.关键词风暴轴,急流,海表温度异常,斜压性分类号而一太平风暴轴一般是指2.5~6d瞬变扰动最活跃的区域.在北半球最显着的风暴轴有两个,分别位于中纬度的两大洋上.虽然它所占大气总方差的比重并不大,但因为与每日天气图上的气旋和反气旋路径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对天气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另外,它对时阃平均气流有反馈作用,又对大气环流的短期异常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自从70年代末B1aekmon等l1利用滤波资料首次发现风暴轴以来,风暴轴研究已逐渐成为三维瞬变波动力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Simmons等曾指出,风暴轴区域的天气尺度瞬变渡可以由斜压渡生命史来解释,即风暴轴与基本气流的斜压性有密切联系.事实上,风暴轴与急流的演变确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一般来讲,风暴轴位于急流的下游偏北一侧,两者冬季最强,位置偏南;夏季最弱,位置偏北;而春,夏两季则为过渡季节].但在同一季节,风暴轴与急流是否依然存在类似的关系以及原因如何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最近已有研究表明,冬季北半球海洋西部的暖边界流以及ENSo事件可能对风暴轴的变化有重要影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利用观测资料,就冬季太平洋SST异常对风暴轴和急流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1资料与方法本文资料取自:NCEP/NCAR1979~1994年16年全球2.5.×2.5.再分析逐日网格资料和英国国家气象局整编的同时段垒球1.×1.月平均海表温度网格资料.本文首先采用文献[5]给出的31点数字滤波器,从逐13原始资料直接滤出2.5~6d 的瞬十国家自热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475258收稿日期{199903—10f改回日期:1999—0819第一作者简介.朱伟军,男一1969年12月生,博士一讲师fof/j76南京气象学院22卷变涡动,然后把滤波资料按冬季月份分成每月一段,并对每一段各自计算其方差,这样就得到每月的月平均带通滤波方差(以下简称滤波方差).研究表明.卜,500hPa位势高度场的这种滤波方差可以代表该月风暴轴的位置和强度,因而本文对风暴轴和急流的分析主要是针对500hPa位势高度场的滤波方差和500hPa纬向风这两个场来进行的.其中冬季月份包括上年¨月,12月和次年1月,2月,3月共5个月.此外,本文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SSTA)主要考虑黑潮区域(120.5~150.5.E,15.5~32.5.N)和Nino3+4区(160.5.E~905.W,5.5.S~5.5.N)两个区域.表1给出了这两个区域SSTA变化绝对值>1-0.5℃的冬季月份,并在此基础上,就冬季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对风暴轴和急流的影响进行合成分析. 表1黑潮区域和Nino3+4区I$STAf≥0.5℃的冬季月份Table1WintermonthwithISSTAI≥0.5℃OV el"KuroshioareaandNino3+4area2结果分析21冬季黑潮区域SSTA对太平洋风暴轴和急流的影响图l给出了由表1合成的冬季黑潮区域正,负SSTA时500hPa位势高度滤波方差及其差值分布.为加强结论的可靠性,对两个样本均值进行了差异显着性的t检验,结果显着性达到a=0.05信度水平以上的地区在图中以阴影区表示.从图1上可以看到,冬季黑潮区域为正SSTA时,北太平洋风暴轴位置偏北;为负SSTA时,风暴轴位置偏南.比较而言,在正SSTA时风暴轴中西部(即人口区)天气尺度扰动强度有显着增强,其差值显着性已达到=0.05的信度水平.图2是冬季黑期区域正,负SSTA时500hPa纬向风速及其差值分布.由图可见,在冬季黑潮区域为正SSTA时,东亚急流位置偏北;为负SSTA时,东亚急流位置偏南.比较而言,其中心强度却几乎投有什么变化,只是在正SSTA时略有减弱.由于位置的北移,导致了东亚急流强度在其气候位置北侧(40.N附近)有明显增强,其差值显着性也已达到a一0.05的信度水平.因此,在冬季黑期区域正SST异常时,风暴轴和急流的位置都明显北移,并且风暴轴强度在人口区显着增强,而急流虽在其气候位置北侧强度有所增强,但其中心强度却变化不大.2.2冬季Nino3+4区SSTA对太平洋风暴轴和急流的影响同理,图3给出了冬季Nino3+4区正,负SSTA时500hPa位势高度的滤波方差及其差值分布.如图1,其差值显着性t检验结果达到=0.05信度水平以上的地区也在图中以阴影区表示.图3显示,在冬季Nino3+4区为正SSTA时,北太平洋风暴轴向东南方向扩展非常明显:为负SSTA时,风暴轴位置变化不大.比较而言,在正SSTA时风暴轴中东部的天气尺度扰动强度有显着增强,其差值显着性已达到一0.05的信度水平.图4给出的是冬季Nino3+4区正,负SSTA时500hPa纬向风速及其差值分布.从图4第4期朱伟军等:冬季太平洋SST异常对风暴轴和急流的影响577图1冬季黑镧区域正,负SSTA时500hP丑位势高度滤波方差(a,h)及其差值(c)的台成分布(等值线间隔:a中为8.0dagpm}c中为5.0dagpm}胡影部分表示通过f检验且显着性遮刊口一0.05信度水平酌区域)Fig1Compositevariancemapof500hPageopotenti~lheightforpositive(a),negative(b)winterSSTA0verKuroshio8reaandtheirdifference(c) withcontourintervalof8.0(a,b)and5.0(c)dagpm,respectively (Shadedareasinfc)areplacesthathavepassedftestwith005)上可以看到,在冬季Nino3+4区为正SSTA时,东亚急流主体位置略微偏北,并明显向东南方向扩展;为负丁A时,东亚急流位置变化不大,只是略有偏南.比较而言,在正丁A 时东亚急流强度略有减弱.但由于位置的变动,使得在正SSTA时,东亚急流在其气候位置北侧以及下游东南方的强度显着增强,其差值显着性也已达到a一0.05的信度水平.因此,在冬季Nino3+4区正SST异常时,风暴轴和急流的位置主要向东南方向扩展明显,强度也在中东部显着增强,而急流核的中心强度却变化不大.2.3综合分析以上分析显示,在冬季风暴轴和急流的位置变化是同步的,但两者的强度变化却并不一致,下面根据已有的观测事实来分析其中的原因.海一气相互作用的研究表明,太平洋各区域的海温变化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其中赤道中,东太平洋和西北太平洋地区(包括黑潮区域)的SSTA变化与赤道西太平洋地区的5丁A变化基本趋势相反,而且变化趋势一致的地区,其SS.TA变化达到峰值的时间也不尽相同0].因此,当黑潮区域为强的正SSTA时,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和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分别为弱的负SSTA和正SSTA,因而这时热带温度梯度减小.使得热带哈得莱环流和沃克环流都减弱,剐热带急流也随之减弱;但此时由于副热带与高纬度的温度梯度却是显着增强的,这将导致局地经向环流的增强,进而使副热带急流向北偏移;因此总的效果是导致副热带急流的北移,而强度却变化不大{对风暴轴来讲,由于副热带急流的北移以及非绝热加热而导致的风暴轴区域斜压性的显着增强,风暴轴在其^口区强度显着增强,位置也偏北.而当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为强的正SSTA时,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和黑潮区域分别为弱的负S丁A和正SSTA,此时热带沃克环流明显减弱,但热带哈得莱环流总的来讲578南京气象学院22卷l80100ElO0W凰2冬季黑期区域正,负SSTA时500hPa纬向风(a,b)及其差值(c)的合成分布(等值线间隔:a,b中为5.0m?0;c中为3.0m-s;阴影部分表示通过t检验且显着性达到a=0.05信度水平的区域)Fig.2Compositezonalwindat500hPaforpos~ive(a),negative(b)winterSSTAoverKuroshi oareaandtheirdifference(c)withcontourintervalof5.0(a,b)and3.0(c)m?s,respectively (Shadedaliasin(c)areplacesthathavepassedrtestwith005)l8O'凰3冬季Nino3十4区正,负SS了时500hPa位势高度滤波方差(a,b)及其差值(c)的舍成分布(等值线间隔:a,b中为8.0dagpm;c中为2.0dagpm;阴影部分表示通过r检验且显着性达到口一0.05信度水平的区域)Fig.3Compositevariancemapof500hPageopotent~lh~ightforpositive(a),negative(b) winterSS了1AoverNino3+4areaandtheirdifference(c)withcontourintervalof8.0(a,b)and2.0(c)dagpm.respectively(Shadedareasin(c)areplacesthathavepassedt-testwith口=0.05)第4期朱伟军等:冬季太平洋SST异常对风暴轴和急流的影响57"9180.100.W图4冬季Nino3+4区正,负SSTA时500hPa纬向风(a'b)及其差值(c)的合成分布(等值线间隔:a,h中为8.0m?s}c中为1.0m?sl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通过t检验且显着性达封a=0.05信度水平的区域)Fig.4Compositezonalwind8t500hPaforpositive(a),negative(b)winterSSTAoverNino3+ 4areaandtheirdifference(c)withcontourintervalof8.0(a.b)and1.0(c)m?s-.,respectively (ShadedaFeasin(c)areplacesthathavepassedt-testwitha=0.05)却是增强的,因而副热带急流也随之增强并明显向东南方向扩展口;但由于副热带与高纬度的温度梯度此时也稍有增强,又使副热带急流略有减弱并向北偏移;因此总的效果是导致急流向东南向扩展,而主体强度却变化不大;对风暴轴来讲,由于副热带急流东南向扩展以及非绝热加热而导致的风暴轴区域斜压性的增强,风暴轴也向东南方向扩展,并在其中东部强度显着增当黑潮区域和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为强的负SSTA时,情况正好与以上结果相反. 图5给出了冬季太平洋区域正,负SSTA时850~700hPa层斜压性强度指数的差值分布图.其中啊为根据Hoskins等_6引入的Eady波最大增长率O'BI一0.31fllN-1(式中右~端符号均为常用气象符号).在忽略气流低层的水平切变以及湿过程等复杂情况的影响下,此量不失为表征中纬度斜压性强弱的一种很好度量,故本文用作斜压性强度指数.从图中可以看到,冬季黑潮区域正SSTA时太平洋风暴轴在西端人口区即中,西太平洋地区的斜压性显着增强(图5a),而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区域正SSTA时风暴轴区域在中,东太平洋地区的斜压性显着增强(图5b),并且斜压性增强的区域正好对应着这两个海域正SSTA时太平洋风暴轴增强的位置.因为此时急流的强度变化不大,因此这种斜压性的增强应主要由非绝热加热效应直接引起的.以上分析表明,在冬季,急流的位置和强度变化主要受热带与副热带温度梯度大小变化的影响,而风暴轴的位置和强度变化不仅与基本气流的斜压不稳定(急流)有关,还主要与非绝热加热效应所直接引起的斜压性增强密切相联.58O南京气象学院22卷图5冬季太平洋区域正,负SSTA时北半球850~700hPa层斜压性指数台成场的差值丹布a.黑潮区域{bN[no3+4区(等值线间隔分别为:O05d~;阴影部丹表示通过t检验且显着性达到:0.05信度水平的区域)Fig.5Compositedifferencemapof850~700hPabaroclinicityindexbetweenpositiveandnegativewitSSTA0verKuroshio(a)andNino3—4(b)areaswithcontourintervalof0.05d' (ShadedareasⅢplacesthathavepassed—testwitha0.05)3结论与讨论(1)在冬季黑潮区域海表温度正异常时,风暴轴和急流的位置均明显北移,并且风暴轴的强度在人121区显着增强,而急流中心的强度却变化不大,只是在其气候位置北侧强度有所增强.(2)在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海表温度正异常时,风暴轴和急流主要向东南方向明显扩展,强度也在中东部显着增强,而急流核的中心强度却变化不大.(3)急流的位置和强度变化主要受热带与副热带温度梯度大小变化的影响,而风暴轴的位置和强度变化不仅与基本气流的斜压不稳定(急流)有关,还主要与非绝热加热效应所直接引起的斜压性增强密切相联.最后应指出,本文所讨论的海温影响风暴轴与急流的位置及强度变化的结果是针对冬季季节内的变化而言的,与其季节变化的结果有一定的区别,而且影响两者变化的因素还比较复杂,尚需进一步探人探讨.参考文献1BlackmonML.Aclimatological~pectralstudyofthe500mhgeopotent~[heightofthenorth ernhemisphere.JAtmosSc【,1976,33(8)1607~16232n【…kmoMI.WaLlace』uNC,eta1.Anobservationstudyoftheno.hemhemispherewintertimecirculation.JAt…Sc1,I977.34(7):1040~10533LauN—C.TheS~TUClUFeandenerseticsoftransientdisturbanceinthenorthernhemispherewinter timecirculationJAt第4期朱伟军等:冬季太平洋SSF异常对风暴轴和急流的影响58lmosSci,1979,36t6】982~995SimmonsAJ.HoskinsBJ.Thelifi:tireleof…nonlinearb~roc[inics】AtmosSci,l978?3a(3):44l~∞邛兴秀,孙鼎渤北半球风暴轴的时间演童特征.南京气象学院,l994一l7(2):l65~l70 HosklnsBJV aldesPJOntheexilenc~DfstormtracksJAtmosSci,1990—47(15){l854~l864朱伟军,孙照渤ENSO事件对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维持的影响南京气象学院.1998,2Ic2):l89~l95陈敬阳,孙照瀚.热带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晦表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南京气象学院,l993,l6(1):4l~47是国雌,CuhaschUE【Nino海温异常对纬向平均经圈环蔬及太气}自进特征的影响中国科学(B辑).1986.10:1lu9~】l20EFFECTS0FWINTERPACIFICSSTA0NTHESToRMTRACKANDJETSTREAM ZhuWeijunSunZhaoboPengJiayi(DeparlmeDtolAtmosphericSdences,NIM,Nanjing2l0044)Abstract0bservationalanalysis1sconductedoftheeffectsofwinterPacificSSTAonthe Stormtrackandjetstream.ItisShownthatthepositiveKuroshio(equatorialcentraland easternPacific)SSTAinwintercangiverisetonorthward(east—andsouthward)move—mentofboththestormtrackand;etstream.andleadtosubstantialenhancementintheen tranceaeraofthestormtrack(centralandeasternPacific),butleavethecenterofIetstream littlevariationinintensity.Assuch,thejetstreamvariesinpositionandintensitymainlyas aresultofthechangeoftemperaturegradientinthetropicsandsubtropics.whilethevariationofthestormtrackinpositionandintensityisnotonlyrelatedtothejetstream.butalso totheintensifiedbaroclinicitywhichismainlycausedbydiabaticheating. Keywordsstormtrack,jetstream,SSTA.baroclinicity。

ncdc气温单位

ncdc气温单位

ncdc气温单位我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NCDC)的气温数据单位为摄氏度(℃)。

这些数据来源于全国各地气象观测站,经过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和homogenization处理,为科研、气候监测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

在我国,气温观测采用世界气象组织(WMO)规定的标准大气观测方法,包括地面气象观测、高空观测、雷达观测等多种手段。

这些观测数据经过国家气候数据中心整理、加工,形成各类气候数据产品,服务于政府决策、农业生产、国防建设、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我国气候呈现显著变暖趋势。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1909年至2018年,我国平均气温上升约0.97℃。

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气温上升趋势更为明显。

这种气候变化对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产、水资源、海平面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总体方案》等。

此外,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治理,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

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承诺到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国家气候数据中心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定期发布气温等气候数据,为政府决策、科研创新、公众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道路上,我国正努力发挥国家气候数据中心的优势,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国家气候数据中心的工作愈发重要。

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强气候观测、数据分析和预测预警能力,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加精准的决策依据。

同时,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人类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气候中心ss
1、如何获取国家气候中心160个台站数据
?
2、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深圳市气候中心)怎么样?
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深圳市气候中心),本省范围内,当前企
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深圳市气候中心)
更多信息和资讯。

3、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截至2011年1月30日,山东、安徽、江苏、河南等地部分地区气象干旱已达特旱标准.
从图中看出,A是新疆,B是湖北,C是山东,D是海南;从资料
中得知,截至2011年1月30日,山东、安徽、江苏、河南等地部分
地区气象干旱已达特旱标准,因此轮廓图中属于特旱省份是山东省.故选:C.
4、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寒潮天气在以下哪个月出现最多?
11月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寒潮天气在11月出现最多。

5、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主任李俊峰是哪里人
姓名:李俊峰
单位: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中心和国际合作中心
职务:主任
所在行业:学术/科研
个人主页:/834203/Default.aspx
详细介绍: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中心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能源经济和能源环境理论的研究。

先后组织并主持了我国第
一部可再生能源法、国家中长期可再生能源规划的起草工作、参与了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的研究和起草工作,完成了中国第一个清洁
发展机制项目的组织与实施。

组织了我国“十五”期间风力发电和太
阳能光伏发电高技术计划的实施等工作。

目前还担任国家发展和改革
委能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副所长,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科技顾问,中国再生能源学会和中国沼气学会副理事长、国际风能理事会副主席、国际21世纪可再生能源政策委员会副主席。

6、中国气候中心刘向文担任什么
刘向文,男,博士,担任国家气候中心资料同化与气候模式预测
系统攻关团队的首席专家。

入选第二批气象部门青年英才。

在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