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技术报告书

合集下载

沉降观测检测方案

沉降观测检测方案
2.建筑物倾斜观测:采用全站仪进行角度和距离测量。
3.基坑周边环境变形观测:采用全站仪或激光测距仪进行监测。
4.地下水位变化观测:采用水位计进行实时监测。
六、观测点布置
1.沉降观测点:沿建筑物四周及主要承重部位均匀布置,每侧不少于3个点,共计不少于12个观测点。
2.倾斜观测点:建筑物四角及主要受力部位均匀布置,每侧不少于2个点,共计不少于8个观测点。
3.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观测点:根据支护结构形式及设计要求进行布置。
4.地下水位观测点:在基坑周围均匀布置,数量根据基坑大小及设计要求确定。
七、观测周期及频率
1.沉降观测:施工期间,每完成一个施工阶段进行一次观测;工程完工后,每季度进行一次观测。
2.倾斜观测:施工期间,每完成一个施工阶段进行一次观测;工程完工后,每年进行一次观测。
1.掌握建筑物及地基在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防止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
2.分析沉降原因,为调整施工方案和采取相应措施提供依据。
3.为建筑物后期使用和维护提供基础数据。
三、观测依据
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
2.全站仪测量法:采用全站仪进行建筑物及周围环境的倾斜观测。
3.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观测:采用全站仪或激光测距仪进行观测。
4.地下水位观测:采用水位计进行观测。
六、观测点布置
1.沉降观测点:沿建筑物四周及中间均匀布置,每边不少于3个,共计不少于12个观测点。
2.倾斜观测点:在建筑物四角及中间均匀布置,每边不少于2个,共计不少于观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进行总结,形成观测总结报告。
本沉降观测检测方案旨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建筑物使用安全,观测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观测方案。在观测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确保观测工作的合法合规。

沉降观测技术文件

沉降观测技术文件

沉降观测技术文件2011年02月 18日目录1 总则2 沉降观测技术依据3 沉降观测技术要求4 施工阶段沉降观测频率及工作量5 后续观测6 主要工程量表7 成果整理及资料提交8 质量检查及验收9 其它要求1 总则本技术设计书的适用范围仅限于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2 沉降观测技术依据本工程沉降观测的技术依据如下:1)《火力发电厂工程测量技术规程》(DL/T5001—2004)。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3)《工厂建设测量手册》。

4)《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5)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6)设计院提交沉降观测图纸,3 沉降观测技术要求基准网的布设本工程沉降观测基准网点布设在沉降影响区之外,便于长期保存且位置稳定,本工程沉降观测基准网由三个基准点组成,精度为一等水准。

沉降观测基准点须通过广东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验收,并获得验收报告。

基准网应作定期稳定性检验。

沉降观测基准网点的标志采用深埋钢管水准基点标石,用钻机钻至基岩。

基准网点须设不锈钢围栏,尺寸为50cm*50cm,高0.8米,且有36cm*50cm,厚2mm不锈钢材质点位标志牌,标志牌上标注高程数据及“测量基点,注意保护”字样,点位区域用砼硬化70cm*70cm,厚度20cm,点位做法要求美观,满足本工程创优要求。

基准网点标志如下图沉降观测基准网的稳定性检验沉降观测基准网建立后两个月进行首次稳定性检验,后间隔6个月进行稳定性检验。

工作基点的布设本工程沉降观测工作基点选用方格网点高程标志,根据观测需要,可增加部分工作基点,宜设在靠近沉降观测点的稳定位置。

现有方格网点高程标志六个,另二个二级导线点高程标志二个,共8个作为沉降观测工作基点。

工作基点联测精度为二等水准。

4 施工阶段沉降观测频率及工作量沉降观测工作量:因施工图纸未最终定稿,沉降观测点暂按160个,观测次数按10次考虑,观测精度为二等水准。

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三篇

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三篇

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三篇篇一: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一、工程概况:***大学***校区教三楼位于校道南侧,东临山丘,南临图书馆,西临教四楼,北面三栋广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面高六层;场地地形较平坦,地基为粘性土地基。

由**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设计,**公司第三分公司施工,*****公司监理,工程竣工日期为二0XX 年六月。

二、编制依据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XX )2、《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XX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987-91)4、****大学***校区教三栋1:500平面图5、教三楼结构情况及周边环境实况三、沉降观测方案(一)沉降观测精度、时间、次数:(1)、观测精度本次采用二级观测精度。

沉降基准网观测采用一级水准测量,往返高差较差或高差闭合差应n 3.0±≤mm ,(n 为测站数),最大不超过n 5.0±≤mm ,沉降观测往返高差较差或高差闭合差应n 0.1±≤mm ,(n 为测站数),最大不超过n 5.1≤mm 。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 ;观测的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视距差:≤1.0m;视距累积差≤3.0m;观测成果在限差内按观测距离或测站数分配闭合差计算高程。

观测时一定要爱护观测标志,尺子放在观测点上应用力轻,立尺一定要直,每次把尺子立在观测标志之前,都要把观测标志点和尺子擦干净,以防止观测标或尺底粘泥土而影响观测精度。

(2)观测时间、次数观测周期每月一次,每期观测时间三个小时,总共进行6期观测。

首次观测时间为20XX年12月7日。

首次观测时,应观测多次取其平均值,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二)基准点和工作点的布设1、观测点的设置:按照设计院的要求,并根据沉降观测的有关规定,布置沉降观测点依据以下原则布设:(1)参照设计图纸;(2)建筑物的各拐角极大转角处;(3)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的交接处两侧;(4)建筑物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1、建筑物基本情况拟建场地位于北京市密云县高岭镇。

根据甲方提供的纸质版规划许可证,该项目主要有综合楼、教学楼、宿舍楼、门卫房和设备用房组成。

本项目主要建(构)筑物基本情况为:降观测。

北京富地勘察测绘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乙方)参加该工程的沉降观测。

2、沉降观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沉降观测是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质量监控的重要程序,是检验建筑物基础处理可靠性和设计荷载计算安全性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保证建筑物顺利施工的重要保证,并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技术资料。

随着建筑物施工规范的逐步健全,建筑施工的质量和安全在被重视的前提下,沉降观测也在各类工程测量规程作为强制性地方标准来执行。

在本项目中,可以通过沉降观测实现以下目标:①通过沉降观测并对数据分析,可以客观评价建筑物随施工进度发生的沉降变化,及时发现其中的异常、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建筑安全;②通过整个观测期内的数据分析,可以客观发现建筑物的总沉降量,作为有关各方评价基础处理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③通过沉降观测反映出来的建筑物不同部位差异沉降也是建筑物自身整体稳定性的重要指标;④沉降观测所反映出来的建筑物变化趋势是确定其是否达到稳定状态的重要指标,是今后建筑物运营、使用以及维护的重要基础资料。

3、沉降观测任务⑴、沉降观测对象本测量方案考虑的重点是:拟建综合楼、教学楼、宿舍楼,重点考察这些建筑物在施工期间的沉降变化、及时发现其中的各种异常变化,根据整体沉降量判断建筑物的差异沉降,根据积累的观测数据判断其沉降变化趋势,进一步判断建筑物是否达到稳定变化状态。

本次沉降观测采用统一基准。

⑵、沉降观测阶段结合施工进度情况,拟提前15~30天埋设基准点、稳定后及时对基准点观测,取得沉降基准点初始值;在整个施工期间,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工作将贯穿于整个施工阶段,具体观测计划详见本方案观测工作计划;建筑物结构封顶后,第一年不少于4次,第二年不少于2次,以后每年1次,直到沉降稳定为止。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一、施工目的沉降观测是指在土地开发、基础工程施工等过程中,为了了解和监测地基的沉降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沉降引起的工程事故和安全隐患的一种技术手段。

本施工方案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沉降观测,及时监测地基的沉降情况,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施工条件1.工程地点:选择地势平坦、无地基隐患、无人居住区域的地块进行施工。

2.施工设备:沉降仪、专业测量仪器等。

3.监测点设置:根据工程规模和要求,合理设置监测点,保证监测数据的全面和准确性。

三、施工流程1.准备工作(1)确定施工目的,明确沉降观测的目标和要求。

(2)选择合适的施工设备和工具,确保施工质量。

(3)确定监测点位置,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监测要求,合理设置监测点。

(4)制定施工计划,明确各个施工环节的具体工作内容和流程。

2.监测设备安装(1)将沉降仪和专业测量仪器准备好,确保设备的完好性和准确性。

(2)根据监测点位置,将监测设备安装在合适的位置上,保证设备的稳定和可靠性。

(3)根据设备的使用说明书,正确连接设备和电源,进行设备的调试和校准。

3.数据采集与分析(1)在施工过程中,按照预定的监测频率,定期进行数据的采集和记录。

(2)采集到的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得出相应的数据结果。

(3)根据分析结果,判断地基的沉降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4.结果呈报(1)根据监测结果,编写监测报告,详细说明沉降情况和分析结果。

(2)将监测报告提交给工程负责人和相关部门,供其参考和决策。

四、安全措施1.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2.使用专业仪器和设备时,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操作,避免设备故障造成的事故。

3.施工现场设置警告标志,提醒相关人员注意施工区域,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4.对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噪声污染,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环境和降低噪音。

五、质量控制1.监测设备的选择和安装要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确保设备的质量和可靠性。

(整理)博物馆沉降观测报告

(整理)博物馆沉降观测报告

沉降观测报告批准人审核人编写人观测人提交时间:二零一三年七月十五日目录文字部分一、概述二、观测的目的三、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规范四、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4.1、基准点的布设4.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五、沉降观测5.1、仪器与观测5.2、观测级别及精度5.3、水准线路的观测限差5.4、观测时间六、沉降数据统计分析6.1、沉降量及倾斜度分析6.2、时间-荷载-沉降关系分析七、沉降数据评价八、结束语图表部分文字部分一、概述庆阳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工程由庆城县卫生局筹资建设,陕西晨光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甘肃有色工程勘察研究院勘察,甘肃鑫辉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监理,庆阳天泰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承建,庆城县质检站监督。

该工程为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9100㎡,其中大殿建筑面积4627 ㎡,主体4层,养生堂建筑面积1726,主体3层,名医馆建筑面积为2350,主体3层。

地基基础工程简况:本工程基础为DDC桩,总根数为11812根,按桩距800,排距693,等边三角形布置,桩径400mm;养生馆是筏板基础、正殿是条形基础、名医馆是独立基础;回填用2:8灰土,灰土用灰土拌合机拌制,最优含水率保持在17.5%左右,最大不超过20.5%,最大干密度1.55g/cm³。

主体结构工程简况:庆阳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属群楼建筑既“三楼一体、南北相依”古建筑群。

整体几何尺寸是:南北1-16轴长114.6米,东西A-J轴宽48.6米,其中1-5轴(养生馆)南北宽29.6米,东西A-H轴长43.2米,12-16轴(展览馆)南北长52.2米,东西C-J轴宽36.9米,12-16轴(名医馆)南北宽29.6米,A-H轴东西长43.2米,从层高和建筑总高度来看,分布不均,层高和高度均不一,其中1-5轴设地下室一层,层高4.5米,1-5轴和12-16轴地上均设二层建筑物,其层高均为4.2米,屋面层高为4.9米,总高度两楼均为13.3米,6-11轴一二层均为5.4米,三层为4.1米,四层为4.65米,屋面为8.7米,总高度为28.25米,总建筑面积8837平方米。

沉降观测实习报告

沉降观测实习报告

沉降观测实习报告一、引言沉降观测是一项重要的工程监测手段,通过对土地或建筑物沉降情况的观测和记录,可以评估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本次实习中,我有幸参与了一项沉降观测工作,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了沉降观测的方法和意义。

二、实习背景本次实习项目是一个建筑物的地基沉降观测。

建筑物由于所处地质条件的影响,可能会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沉降,导致建筑物不稳定或者产生破坏。

为了确保建筑物的安全使用,进行沉降观测是必要的。

三、实习过程1. 仪器设备的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们首先了解了沉降观测所需的仪器设备。

主要包括水准仪、三角板、激光测距仪等。

这些仪器设备的准备是确保我们能够准确测量建筑物的沉降情况的重要前提。

2. 观测点的选择在确定了观测的建筑物后,我们需要选择观测点。

观测点应该位于建筑物的关键部位,以便掌握建筑物的整体沉降情况。

我们在选择观测点时要考虑建筑物的结构和土质等因素,确保选点合理。

3. 观测的方法和流程在实际进行沉降观测时,我们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进行操作。

首先,我们需要进行基准点的测量,以确定观测的参考基准。

然后,我们用水准仪进行高差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最后,我们使用激光测距仪对建筑物进行距离测量,并与之前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得出沉降的数据。

四、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对沉降观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学会了如何选择观测点,并合理使用仪器设备进行测量。

其次,我了解了实际操作中的一些技巧和注意事项,比如在测量时要保持仪器的平稳和准确,避免误差的出现。

最重要的是,我认识到沉降观测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观测和记录,我们才能及时了解建筑物的变化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五、结论沉降观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监测手段,对于保障建筑物的使用安全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次实习,我进一步了解了沉降观测的方法和意义,并通过实践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技巧。

未来,在实际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技术能力,在工程监测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沉降观测实习报告

沉降观测实习报告

沉降观测实习报告1. 背景介绍沉降观测是土地工程中的重要技术手段,用于监测土地沉降情况。

本次实习报告旨在回顾与总结实习过程中所进行的沉降观测工作,并对观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2. 实习目的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沉降观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操作技巧,以及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习项目的参与,深入理解沉降观测在土地工程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3. 实习过程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沉降观测项目的实地工作。

首先,我们选择了一块典型的土地区域作为观测点,确定了基准点和探测点的布置方案。

然后,根据布置方案使用专业设备进行了现场观测,记录了不同时间点的沉降数据。

4. 数据处理与分析在数据采集完成后,我们将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处理。

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去噪和筛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随后,使用专业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得出了土地沉降的变化趋势和速率。

5. 结果与讨论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在观测期间土地出现了明显的沉降现象。

进一步的讨论与分析表明,这种沉降现象可能与地下水位变化、土壤浸润性能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有关。

同时,我们还发现沉降速率在观测期间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表明土地的沉降趋于稳定。

6. 结论与建议综合实习过程中的观测数据和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沉降观测在土地工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提供土地沉降情况的准确数据,从而为土地开发和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沉降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保证设备和操作团队的专业性和精确性。

针对本次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不足,我提出以下建议:加强对沉降观测原理和方法的学习,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注重实地操作和技术细节的把控。

同时,也要充分利用专业软件和技术工具,提高沉降观测的效率和精度。

7. 总结通过本次实习,我对沉降观测的原理、方法和实际操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过程,我也提高了数据分析和解读的能力。

沉降观测报告(模板)

沉降观测报告(模板)

沉降观测报告模板一.工程概况:简述工程规模,结构形式,地基,高度,建筑面积,抗震烈度,抗震设防等级,设计的沉降观测要求,观测点建立时间,观测周期,观测等级等。

二. 沉降观测采用的规范及标准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4.《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6《建筑变形测量规程》GB/8-20077.本工程《技术设计书》;三. 沉降观测依据及要求依据工程设计图纸要求及沉降观测施工规范、规程做观测详细说明。

四. 观测目的及要求: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建筑物(构筑物)在施工期间以及后续各个阶段的沉降状态和工作情况,并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建筑物动态沉降数据,以便在发生不正常现象时,使各方能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建筑沉降观测能测定建筑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率,并根据需要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等数据。

五. 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设置1基准点是沉降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为保证观测值的高可靠性,在施工区附近(变形区外)埋设沉降观测水准基点,所埋基准点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2007中的规定进行建立。

基准点的个数,可根据工程规模的大小合理布设。

本建筑共埋设4个基准点,高程系统采用假定高程BM1=?m,也可采用施工区域内国家高程系统,高程值为甲方提供绝对高程值。

基准点的建立必须用高精度水准仪引测,经过闭合、平差计算而来,并定期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

至提交报告时基准点稳定可靠,符合规范要求。

2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07中的规定,沉降观测点的布置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物结构特点进行,变形观测点均设在建筑主要受力位置。

点位设置的高度应有利于观测,且不影响施工的原则,并有利于长期保存。

路基沉降与稳定监测报告(10标)

路基沉降与稳定监测报告(10标)

报告编号:bdl2012-00009郴州至宁远高速公路十标(K164+850-K189+800)路基沉降与稳定监测报告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土木技术研究院二○一二年六月注意事项1.本报告每页都应盖有“检测专用章”或检测单位公章,否则视为无效。

2.复制报告未重新加盖“检测专用章”或检测单位公章无效。

3.报告无检测、审核、批准人签字无效。

4.报告非标准涂改无效,部分提供和部分复制检测报告无效。

5.对检测报告若有异议,应于本报告发出之日起十五天内向本中心提出,逾期不予受理。

6.对于试验检验,仅对来样的检测数据负责,不对来样所代表的批量产品的质量负责。

机构地址:北京市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区通州园金桥产业基地景盛北三街10号通信地址:北京市256#信箱研究院邮政编码:101102电话:(010)60506197传真:(010)60504809目录第1章概况 ............................................................................................................................................... - 2 -1.1 工程概况 ......................................................................................................................................... - 2 -1.2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 ............................................................................................................. - 2 -1.2.1 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 - 2 -1.2.2 工程地质 ............................................................................................................................. - 2 -1.2.3 地质构造 ............................................................................................................................. - 3 -1.2.4 气象、水文地质条件 ......................................................................................................... - 4 -1.2.5 不良工程地质与特殊性岩土 ............................................................................................. - 4 - 第2章监测目的及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 - 4 -2.1 监测目的 ......................................................................................................................................... - 4 -2.2 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 - 5 - 第3章监测实施 ......................................................................................................................................... - 6 -3.1 监测原理 ......................................................................................................................................... - 6 -3.2 监测点布置 ..................................................................................................................................... - 6 -3.3 监测方法及监测精度 ................................................................................................................... - 11 -3.3.1 沉降监测方法及精度 ....................................................................................................... - 11 -3.3.2 稳定性监测方法及精度 ................................................................................................... - 12 -3.4 监测频率及监测周期 ................................................................................................................... - 12 - 第4章监测报警值 ................................................................................................................................... - 12 - 第5章监测结果 ....................................................................................................................................... - 13 -5.1 累计沉降量-时间曲线 ................................................................................................................. - 13 -5.2 沉降速率-时间曲线 ..................................................................................................................... - 15 -5.3 水平位移监测结果 ....................................................................................................................... - 17 -5.4 最大累计沉降量与最大沉降速率 ............................................................................................... - 17 - 第6章结论与建议 ................................................................................................................................... - 17 -第1章概况1.1 工程概况厦门-成都(M70)高速公路是《国家重点公路建设规划》中的横向线路之一,是东中西部地区向东通往厦门、台湾的出海通道,向西通往大西南、联系东盟诸国的陆路要道。

沉降观测检测方案

沉降观测检测方案

沉降观测检测方案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芜湖市四褐山棚户区改造工程上部结构变形监测监测方案安徽省地矿局安庆测绘技术院2012年3月26日委托单位:安徽华业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瀚盛项目部项目名称:芜湖市四褐山棚户区改造工程上部结构变形监测监测单位:安徽省地矿局安庆测绘技术院院长:石华胜项目负责:汪明新设计编写:朱智勇提交时间:2012年3月26日目录1、工程项目概况1.1、工程概况芜湖市四褐山棚户区改造工程上部结构变形监测项目位于芜湖市鸠江区,四褐山东侧,西临长江北路,东至银湖北路,北至龙山路,南临马鞍山。

本次监测项目包括6栋高层建筑,建筑物楼号是1#至8#(不包括2#和3#)。

其中1#、6#和7#楼设计为地上20层;4#楼设计为地上22层;其余设计为地上27层。

楼房监测周期与按施工进度而定。

1.2、周边环境概况项目位于芜湖市鸠江区,四褐山东侧,西临长江北路,东至银湖北路,北至龙山路,南临马鞍山。

在地块南侧紧邻一最高点达70多米高的马鞍山。

2、监测方案编制依据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4、变形观测委托书(《测绘合同文本》)。

3、监测内容及监测点位设置3.1、监测内容本次工作内容是6栋高层建筑上部结构沉降观测。

监测周期与按施工进度而定。

3.2、基准点位布设本次拟布设基准点3个,布设位置位于施工影响范围之外且稳定易于保存的地方,与邻近地物的距离大于150米,标石选用深埋钢管水准标石。

3.3、房屋监测点位布设本次根据设计单位对监测点的要求在楼房四周拐角处、沿外墙每10~20m处直接布设沉降监测点。

监测点布设:采用冲击钻钻孔,嵌入φ10mmL 型螺钉或钢筋(详见下图),每栋楼布设7-8个沉降监测点,点位间距为1个/15m左右,编号规则为:1-1(楼号-点号)。

区段沉降变形观测报告样本

区段沉降变形观测报告样本

文件编号:广珠城际轨道交通DKXXX~DKXXX区段沉降变形观测报告(样本)编制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监理中铁XX局广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经理部年月日提交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声明我单位对提交的DKXX~DKXX区段的沉降变形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负责,绝无虚构、作假、不真实情况,如因提交不真实、不可靠数据而引起的责任和后果由本单位全部承担。

单位:(公章)提交人:年月日目录1 工程概况 (4)1.1区段范围 (4)1.2地质条件 (4)1.3工程类型 (4)1.4施工过程 (4)2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5)2.1测量等级、精度及技术要求 (5)2.2人员、设备 (5)2.2监测网布置 (5)2.2观测频次 (5)3 沉降变形观测成果 (5)3.1观测成果概况 (5)3.2沉降变形分析 (5)3.3异常情况 (6)3.4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 (6)3.5沉降观测记录表 (6)1 工程概况1.1 区段范围评估区段的里程范围、计划铺板日期。

以表格形式说明区段内结构物分布范围表(按里程顺序填写)。

表X 区段内结构物分布概况1.2 地质情况说明评估区段所处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等。

可附照片辅助说明情况。

1.3 工程类型评估区段内的工程类型简介,可根据区段内的工程类型进行分段说明,应包括:路基:说明填挖高度范围、地基处理方式(换填、CFG桩等)等;过渡段:说明过渡段形式、填料类别、地基处理方式等;桥梁:说明桥跨布置、基础形式、桩身嵌岩深度等;隧道:说明围岩类别、断层等情况;涵洞:说明涵洞的结构形式、地基处理方式。

1.4 施工过程2 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情况2.1 测量等级、精度及技术要求沉降观测执行的等级、精度、技术要求,并说明依据。

2.2 人员、设备说明沉降观测人员的组织结构,观测仪器的配置、型号、标称精度、仪器年检情况等。

2.3 监测网布置说明基准点的布置、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布置原则及依据,附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属性信息表、代表性沉降观测设计图等。

基坑监测报告书

基坑监测报告书

成都市锦江区沙河一号(二期)基坑水平位移观测及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技术报告书中节能建设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原中机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2012年1月成都市锦江区沙河一号(二期)基坑水平位移观测及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技术报告书工程编号:CL-2010-104观测起止时间:2010年7月1日~2011年12月8日法定代表人:高世科技术负责人:陈追田审定人:牟朝云审核人:崔登峰工程负责人:张倚超中节能建设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2012年1月资质证书:测绘甲级证书编号:甲测资51002008 发证部门:国家测绘局审定发证日期:2010年8月25日单位地址:成都市东三环路二段单位电话:028-******** 龙潭工业园华冠路31号 133********目录一、工程概况二、执行的规范标准三、基准点的设立及检测四、基坑水平位移观测1.位移观测精度及观测周期2位移观测点布设3。

位移观测方法4。

位移观测分析与结论五、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1。

沉降观测标志的埋设2.沉降观测周期3.沉降观测实施技术方案4.沉降观测值的平差计算5.沉降观测分析6.沉降观测结论附录NO:1 基准点布置示意图1张NO:2 基准点稳定性检测成果表1张NO:3 基坑变形观测点位布设示意图1张NO:4 基坑水平位移观测成果表4张NO:5 周边建筑物沉降量统计表1张NO:6 (S-T)沉降曲线图1张一. 工程概况“成都市锦江区沙河一号"项目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花果村一组,老成渝路旁,二期规划总建筑面积为198046。

89㎡,其内共有8栋新建建筑物,其中1号、2号、3号、8号楼(高层住宅楼)为地上34层,4号、5号楼(高层住宅楼)为地上32层,6号楼、7号楼(办公楼)为地上29层,设有二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约为11。

6m,基坑支护方式采用人工挖孔桩护壁,基坑周边影响范围内有若干栋已建建筑物,为根据成都市建委相关规定,本工程基坑安全等级属一级.根据业主、安检站及有关规范要求,该项目需对基坑进行水平位移观测及对周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以便了解基坑及周边建筑物的变形情况,从而为施工及设计部门提供可靠数据,并正确指导施工,以确保基坑及周边建筑物的安全,为此,我公司接受委托,在基坑开挖及地下室施工期间,对该基坑及周边建筑物进行了历时1年零5个多月的变形观测工作。

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浅析

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浅析

现场堆 放物较 多 ,施工现场 比较凌乱 。现场 施工人员庞杂 ,各工序人 员不 同 ,交接 协调工作如不及时 ,沉 降点就 有被 人为覆盖或损毁的可 能, 且恢 复或 重测困难 。所 以每次观测 完毕 , 及时处理数据 ,以便 应
三 级的精 度要求进 行测 量 。采 用一级 则显得精 度偏高 ,不是 十分必 要 。③对 于观 测精度要求较低的建筑物 、构筑物和滑坡监测等 ,采用 三级 以下就可 以满足精 度要求 。

0 2 0 3 0 5 0 7
< √ - 1 0 s √ 0 3 1 , o
E . 05 n 07n 04 14 ≤ √ 0 s 4 2 o5 n 4 ≤ √ 0 7 05 1√

l光学 法 二巩 I 中丝浩

3 0
3 变 形 网布 设 的原 则
完成了现 场沉降观测工作之后 ,要绘制好沉降观测示意图并对每 次 观测认真做好记录 。在全部观测工作结束后 ,一般 向业主方提交如 下 资料 :①基准点及沉降观测点布设平面图 。②沉降观测点沉 降一荷 载一时 间曲线 图。③沉 降观 测成果 汇总表 。④沉 降观测技术报告 书。 对 于沉降观测的成果分析要足够重视 ,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对建筑 物 安全 的评价 。因此首先要对基准网点的稳定性要进行分析 ,通过水 准 点稳 定性 的检 验与分析 ,选择相对最稳定的水准点 ,可 以在一定程 度 上提 高观测精度 ,同时剔除出差 。水准点稳定性 的检验与分析可分 为两种 情况 :一是对没有固定的起始点可按间接观测平差 的原理 以节 点法进行 。二是 当有 固定起 始点时 ,采用统 计检验 的方 法处理 。
最后就是对沉降观测数据汇总与沉降规律分析 ,计算 出最终沉 降 量,分析其是 否达到设计要求 ,具体标准可依据 《 变形规程 》和 《 建 筑地基基础 设计规范 》进行评定 ,同时要计算沉降量和绘制时 间与沉

沉降观测报告

沉降观测报告

沉降观测报告沉降观测报告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

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沉降观测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沉降观测报告1一、实习的任务和目的:任务:对一栋建筑物进行一周的沉降观测进行场地平整测量目的:熟悉沉降观测和场地平整测量的方法提高动手能力二、实习时间和地点:时间:一周地点:学校三、实习组织:根据仪器设备情况,5—6人一组,每组设组长一人,组长负责全组的实习分工安排,负责组内借用仪器工具的安全和管理。

四、实习要求及注意事项:1、实习期间按时出工。

2、爱护仪器,操作仪器要正确,防止发生事故。

3、表格填写要齐全,书写字迹要工整。

五、实习任务:1、变形观测:对建筑物及其地基由于荷重和地质条件变化等外界因素引起的各种变形(空间位移)的测定工作。

其目的在于了解建筑物的稳定性,监视它的安全情况,研究变形规律,检验设计理论及其所采用的计算方法和经验数据,是工程测量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变形观测主要包括沉降观测、位移观测、挠度观测、转动角观测和振动观测等。

沉降观测测定建筑物或其基础的高程随时间变化的工作。

建筑物在施工和运营期间,对埋设在基础和建筑物上的观测点,定期用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测定它们的高程,比较观测点不同周期的高程即可求得其沉降值。

沉降观测:对建筑物、构筑物的垂直位移变化所进行周期性的观测。

对埋设在基础和建筑物上的观测点,定期用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测定它们的高程,比较观测点不同周期的高程即可求得其沉降值。

2、场地平整:场地平整就是将天然地面改造成工程上所要求的设计平面,由于场地平整时全场地兼有挖和填,而挖和填的体形常常不规则,所以一般采用方格网方法分块计算解决。

施工测量根据施工区域的测量控制点和自然地形,将场地划分为轴线正交的若干地块。

选用间隔为20~50米的方格网,并以方格网各交叉点的地面高程,作为计算工程量和组织施工的依据。

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沉降观测技术方案第1篇沉降观测技术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增多,土地沉降问题日益凸显。

为确保工程安全、提高工程质量,对工程周边区域进行沉降观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方案旨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沉降观测方案,为工程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观测目标1. 掌握工程周边区域的沉降状况,为工程建设提供基础数据。

2. 监测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沉降变化,评估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 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确保工程安全、可靠。

三、观测范围及内容1. 观测范围:以工程主体为中心,向外延伸一定距离的区域。

2. 观测内容:a. 地表沉降观测:采用水准仪、全站仪等设备,对观测点进行周期性测量,获取地表高程变化数据。

b. 深层沉降观测:采用分层沉降仪、电测水位仪等设备,对观测井进行周期性测量,获取不同深度土层的沉降数据。

四、观测方法及设备1. 观测方法:a. 地表沉降观测:采用水准测量、全站仪测量等方法。

b. 深层沉降观测:采用分层沉降仪、电测水位仪等方法。

c. 数据处理:采用科学、合理的统计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2. 观测设备:a. 地表沉降观测:水准仪、全站仪、脚架、测量尺等。

b. 深层沉降观测:分层沉降仪、电测水位仪、测量电缆等。

五、观测周期及频率1. 观测周期:自工程开工之日起至工程竣工之日止。

2. 观测频率:a. 地表沉降观测:一般情况下,每季度至少观测1次;遇特殊情况,如降雨、周边施工等,可适当增加观测频率。

b. 深层沉降观测:一般情况下,每半年至少观测1次;遇特殊情况,可适当增加观测频率。

六、质量控制及成果提交1. 质量控制:a. 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标准进行观测,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b. 建立观测数据审核制度,对观测数据进行审核、分析,确保数据质量。

c. 定期对观测设备进行检定、校准,确保设备性能稳定。

2. 成果提交:a. 观测数据:以书面形式提交,包括观测日期、观测值、观测点编号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期扩建工程
沉降观测技术报告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局证书证书等级:乙级
编号:
山东省工程测绘院
二零一一年十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执行的规范标准
三、水准基点的设立及检测
四、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五、沉降观测周期
六、观测精度及观测值的平差计算
七、沉降数据统计分析
八、监控报警值、监控预警值
九、结论
附录
NO:1 水准基点位置示意图1张NO:2 沉降观测水准基点点间高差检核成果表1张NO:3 沉降观测点位置示意图 1张NO:4 沉降量统计表 1张NO:5 沉降量、荷载、时间(S-P-T)关系曲线图 1张
一.工程概况
四期扩建工程新建项目位于济南市舜耕路院内。

建设用地地势平坦。

本工程为一新建筑物,建筑高度为180.00米。

基础持力层为石灰岩石层。

我院受建设方委托对该建筑物进行了沉降观测工作。

二.执行的规范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T50026-2007。

三.水准基点的设立及检测
水准基点是整个观测工作的基准,为保证观测值的可靠性,在施工区附近(变形区外)共布设了供沉降观测使用的2个水准基点(YZ1~YZ2),在施工现场南侧稳固的管架水泥墩上选择一个固定点YZ1,在南侧已稳固的原有烟囱上选择另一个固定点YZ2。

其具体位置见附图NO:1“水准基点位置示意图”。

高程系统为独立高程系,分别由以上水准基点构成水准闭合环,于2010年9月16日进行了初始值观测,其后分别于2010年5月17日、2010年7月5日、2010年11月8日、2011年2月24日、2011年6月15日对水准基点进行了5次检测工作,其检测及稳定分析结果见附表NO:2“沉降观测水准基点点间高差检核成果表”,从检测成果分析来看,所有水准基点在观测期间均稳定可靠,未发生任何失稳现象,为观测数据的准确性提供了可靠依据。

检测精度统计:对各检测周期的平差资料进行统计,水准基点水准线路测量最大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1012mm(2010年9月13日观测数据),统
计数据表明检测精度完全满足二级沉降观测变形测量精度要求。

四.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我院根据该建筑物的结构、地基及荷载特点并结合有关规范要求,对本建筑物共布设了16个沉降观测点,观测点具体位置见NO:3“沉降观测点位置示意图”。

五.沉降观测周期
我院根据现场施工情况,于2010年9月9日对本建筑物进行了初始值观测工作,施工中建筑物每增加15米观测了一次,于2011年9月9日进行了最后一次观测,本建筑物在主体施工期间进行了15次观测工作,封顶后进行了7次观测工作,目前共计进行了22次观测,共历时356天。

六.观测精度及观测值的平差计算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第3.0.4条表3.0.4规定:沉降观测变形测量精度等级定为二级,观测精度按二级沉降观测变形测量精度即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

2.水准线路的观测限差:
(1)水准线路闭合差定为:f△h≤±1.0n mm(n为测站数);
(2)各测站视线长度≤50m;
(3)测站前后视距差≤2米;
(4)前后视距差累积≤3.0m;
(5)视线高度≥0.6m。

3.观测仪器:采用瑞士产徕卡数字式自动安平精密水准仪-DNA03,配合条码式铟瓦水准钢尺施测,仪器标称精度:每公里往返测高差中误差
±0.3mm/km,外业视距限差均由数字式水准仪机载软件进行自动控制,对限差超限的数据已由仪器对该站超限数据删除,当场对该站数据进行了返工重测。

4.观测值的平差计算
每次外业观测工作结束后将仪器内存中的外业观测数据下载进计算机后,用南京河海大学开发的专业控制网平差软件“建筑沉降分析系统ST4.3”软件进行平差计算各点的高程和精度。

对平差后水准线路测站高差中误差不满足二级沉降观测变形测量精度(±0.5mm)的观测数据,立即返工重测,直至满足精度要求为止,其后将各观测点平差后的高程填写在已定的统计表格中,计算累计沉降量及本次沉降量,并填明日期和施工情况等资料,最终形成沉降量统计表(附表NO:4)。

5.观测精度统计:对各观测周期的平差资料进行统计,观测点水准线路测量最大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1012mm(2010年9月13的观测数据),统计数据表明观测精度完全满足二级沉降观测变形测量精度要求。

七.沉降数据统计分析
1.截止2011年6月15日最后一次观测止,最大累计沉降量为9.2mm(1-14#观测点),最小累计沉降量为4.2mm(1-7#观测点),最大沉降差为5.0mm(1-14#观测点~1-7#观测点),平均累计沉降量为5.8mm。

2.在最近2个观测周期之间,可计算出最近时间段内建筑物的平均沉降速率,经计算在2011年2月23日~2011年6月15日,时间间隔为112天,其平均沉降量为1.0mm,平均沉降速率为0.009mm/天。

3.经计算至最后一次观测(2011年6月15日)止,相邻柱基的最大沉
降差为4.7mm(1-14#观测点~1-15#观测点,该两点相邻柱基的中心距为7510mm)。

4.沉降量、荷载、时间(S-P-T)关系曲线图分析
从沉降曲线的分布情况来看,1-14#观测点沉降曲线与其余观测点沉降曲线相比存在一定离散现象,表明该观测点区域地基土压缩模量小于其余观测点区域地基土压缩模量。

从沉降曲线的沉降趋势来看,观测点沉降曲线在2011年4月中旬以后开始逐渐趋缓,表明建筑物基础在2011年4月中旬以后开始逐步进入稳定沉降阶段。

八.监控报警值、监控预警值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5.3.4条规定:对砌体承重结构和框架结构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相邻柱基的沉降差,变形允许值≤0.002L,取规范变形允许值为监控报警值。

取监控报警值的70%作为监控预警值,即建筑物相邻柱基的沉降差监控预警值≤0.0014L (0.002L*70%=0.0014L)[L为相邻柱基的中心距离(mm)]。

九.结论
1.由沉降分析可以看出:在观测期间该建筑物的相邻柱基的最大沉降
差为 4.7mm(1-14#观测点~1-15#观测点,该两点相邻柱基的中心距为7510mm),建筑物相邻柱基的沉降差监控预警值为:0.0014×7510mm=
10.51mm;监控报警值为:0.002×7510mm=15.02mm,最大沉降差约为监
控预警值的44.7%(即 4.7mm÷10.51mm≈44.7%);约为监控报警值的
31.29%(即4.7mm÷15.02mm≈31.29%),由此表明本栋建筑物在整个观测
期间,建筑物地基变形值小于监控预警值及监控报警值。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规范要求:“当最后100d的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天,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能确定”,根据本工程基础情况,取最后100天的沉降速率小于0.02mm/天作为进入稳定阶段的标准,即当最后100天的沉降速率小于0.02mm/天时才能停止观测工作。

最后一次观测时(2011年6月15日),建筑物装修结束已有112天,即静荷载加载完毕112天,且在最近两个观测周期内(即2011年2月23日~2011年6月15日,时间间隔为112天),本栋建筑物的平均沉降速率为0.009mm/天,小于0.02mm/天的停测标准,表明本栋建筑物已完全进入稳定沉降阶段,根据规范要求可以停止本栋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