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总结
五脏常用中草药 几种特效药 中药的命名 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五脏常用中草药+几种特效药+中药的命名+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五脏常用中草药+几种特效药+中药的命名+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2011-05-24 13:53:38|分类:药.方|举报|字号订阅五脏常用中草药一肺脏(1)肺气不足:人参、黄芪、太子参、蛤蚧、五味子、胎盘。
(2)肺阴不足:人参、西洋参、沙参、百合、生地、天门冬、麦冬、玉竹、阿胶、鳖甲。
(3)风寒束肺:紫苏、荆芥、防风、苍耳、辛夷、细辛、杏仁、麻黄、。
(4)风热犯肺:连翘、牛蒡子、浙贝、前胡、银花、菊花、桑叶。
(5)肺寒咳喘:干姜、肉桂、细辛、半夏、紫苑、款冬花、白芥子、苏子、陈皮。
(6)肺热咳喘:贝母、石膏、葶苈子、黄芩、知母、桑白皮、竹茹、鱼腥草。
二心脏(1)心气不足:1 / 5五味子,浮小麦、人参、党参、茯苓、甘草、桂圆。
(2)心xx:大枣,人参、肉桂、桂枝、薤白、干姜、附子。
(3)心血不足:当归,白芍、熟地、阿胶、胎盘、制首乌。
(4)心阴不足:枣仁,麦冬、生地、玉竹、百合、龟板、白芍、柏子仁、枸杞子。
(5)心神不安:枣仁,柏子仁、夜交藤、龙齿、磁石、琥珀。
(6)心血淤阻:丹皮,桃仁、红花、银杏、元胡、毛冬青、郁金、川芎。
(7)痰迷心窍:郁金,远志、石菖蒲、冰片、麝香、苏合香、竹沥、牛黄。
(8)心火亢盛:黄连,麦冬、莲心、栀子、竹叶、牛黄、木通。
三肝脏(1)肝气郁结:xx,青皮、香附子、白蒺藜。
(2)肝xx:石决明,珍珠母、龙骨、牡蛎、天麻、白芍、鳖甲、钩藤。
(3)肝火上炎:2 / 5xx,夏枯草、xx箱子。
(4)肝风内动:钩藤,羚羊角、僵蚕、蚯蚓、天麻、全虫、蜈蚣。
(5)肝血虚弱:白芍,当归、熟地、阿胶、枸杞子、制首乌。
四脾脏(1)脾胃湿热:大黄、栀子、黄连、茯苓、白术、苦参、滑石、白鲜皮。
(2)脾胃虚寒:干姜、肉桂、附子、良姜、吴茱萸、薯蓣、黄芪、人参、白术。
(3)寒湿困脾:半夏、陈皮、厚朴、白豆蔻、佩兰、藿香、砂仁、苍术。
《辅行诀》五脏大小补泻方
《辅行诀》五脏大小补泻方五脏大小补泻方1.辨肝脏病证治①小泻肝汤:枳实、芍药、生姜。
在《伤寒》:去生姜,称之为枳实芍散。
②大泻肝汤:枳实、芍药、甘草、黄芩、大黄、生姜。
在《伤寒》:去甘草,加半夏、柴胡、大枣,称之为大柴胡汤。
③小补肝汤:桂枝、干姜、五味子、大枣(一方作薯蓣)。
在《伤寒》:去干姜、五味子,加茯苓、甘草,称之为苓桂枣甘汤。
④大补肝汤:桂心、干姜、五味子、旋覆花、代赫石(一作牡丹皮)、竹叶、大枣(一作薯蓣)。
在《伤寒》:去干姜、五味子、旋覆花、代赫石、竹叶,称之为苓桂枣甘汤。
2.辨心脏病证方①小泻心汤:龙胆草、栀子、戎盐。
②大泻心汤:龙胆草、栀子、苦参、升麻、豆豉、戎盐。
③小补心汤:栝楼、薤白、半夏、白酨浆。
在《伤寒》:称之为栝楼薤白半夏汤。
④大补心汤:栝楼、薤白、半夏、枳实、厚朴、桂枝。
在《伤寒》:去半夏,称之为枳实薤白桂枝汤。
又辨心包病证方①小泻心汤:黄连、黄芩、大黄。
在《伤寒》:称之为泻心汤方。
②大泻心汤:黄连、黄芩、大黄、芍药、甘草、干姜。
在《伤寒》:称之为泻心汤,去干姜称之为芍药甘草汤。
③小补心汤:代赭石(一作牡丹皮)、旋覆花、竹叶、豆豉(一作山萸肉)。
④大补心汤:代赫石(一方作牡丹皮)、旋覆花、人参、甘草、干姜、竹叶、豆豉(一作山萸肉)。
在《伤寒》:去干姜、竹叶、豆豉,加生姜、半夏、大枣,称之为旋覆花代赭汤。
3.辨脾脏病证方①小泻脾汤:附子、干姜、甘草。
在《伤寒》:称之为四逆汤。
②大泻脾汤:附子、干姜、甘草、黄芩、大黄、枳实。
在《伤寒》:去枳实、黄芩,称之为四逆汤及大黄甘草汤。
③小补脾汤:人参、甘草、干姜,术。
在《伤寒》称之为理中汤或丸。
④大补脾汤:人参、甘草、干姜、术、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作牡丹皮)。
在《伤寒》:去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变称理中汤。
4.辨肺脏病证方①小泻肺汤:葶苈子、大黄、芍药。
在《伤寒》:去大黄、芍药,加大枣,称之为称葶苈大枣泻肺汤。
②大泻肺汤:葶苈子、大黄、芍药、甘草、黄芩、干姜。
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
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讨论从《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组方法则看,主要是以《素问·脏器法时论》记载的五脏补泻法则为组方的理论依据(虽然《脏器法时论》中的记载与《辅行诀》有较大出入,但从基本思想到语言风格都比较一致,且这种出入从理论体系的完备性及与方剂组成的契合程度看,应该是以《辅行诀》更为接近历史文献原貌),以《辅行诀》中记载的 25 味“诸药之精”为基本药物,在比较严格的味数、份量、煎煮法、服法等规定下完成组方。
笔者对其组方特点归纳为如下四点:(1)以味为纲,主治为目这是《辅行诀》最为基本的一大特点,是贯穿《辅行诀》五脏病症诸方的基本组方法则。
五味与五脏通过五行生克制化理论联系起来,不同的味对相应五脏的虚实病机产生不同的补泻作用。
更具体地说,即是以本脏之味补己之虚(如以辛补肝),以克己之味泻己之实(如酸泻肝),以己克之味缓本脏之急(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在此基本原则之下衍生出五脏大小补泻诸方。
从现有文献看,这种组方法则在金元之前,尤其唐以前,乃是医学界重要的,甚至可能是主要的组方法则。
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这种组方法则绝非简单的以五味对应五脏来代替一切,而是以此为纲领,在对相应药物的主治功效作具体分析的基础上组合成方。
也即在以味择药的同时,还要以功效择药,可以说是以味为纲,主治为目,纲举目张,乃成其方!以小泻肝汤为例:本方以枳实、芍药、生姜三味成方,主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 。
我们可以分别从上述的纲目两个层面分析其涵义:以味为纲:枳实、芍药之酸属金,克泻肝木之实,生姜之辛属土,助遂肝木之性。
主治为目:从症状看,本证为一派木气郁滞,疏泄太过之象。
肝脉布胁肋抵少腹, 气郁脉中,迫于少腹,致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横逆犯胃,则当有干呕。
治当疏肝行气,和胃止呕。
枳实有行气降泻、破气除痞之功;芍药可平抑肝阳,柔肝解痉止痛。
此处以肝实为主要病机,以痛为主要症状,正是二药疏泄平逆,行气柔肝解痉主治之所长,同时和胃止呕也是生姜的主治功效之一。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解:辨肺脏病证文并方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解:辨肺脏病证文并方陶云:肺德在收。
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医宗金鉴·三十五卷》曰:金亢太过,木受制矣,木之子火,承而制焉,则我畏我之所不胜,自然承受乃制,制则生化矣。
《难经·六十九难》曰:“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难经·七十五难》曰:“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辨肺脏病证候文并方肺虚则鼻息不利(肺阳虚,无力宣通);实则喘咳,凭胸仰息(邪盛,宣通壅塞)。
肺病者,必咳喘逆气,肩息(邪壅气逆),背痛,汗出憎风(肺主皮毛);虚则胸中痛(津不宣,痰饮阻闭),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燥、火)。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肺实邪盛)。
取之膺中外腧,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L!PC解析:肺以降为顺,收即敛降,故曰:肺德在收。
酸之脏体为心,肺金宣通津液全赖于心火温养,而酸性敛收,最合肺德,故以酸补之;咸为心之化味,肺之体味,咸之味软坚沉降趋下;肺实则邪盛,邪结壅塞,气逆不降,咸能软结破淤,降逆沉下,故以咸泻之。
肺宣通津液,主皮毛,司呼吸,肺体为阳,以通降为顺,与辛同性,故肺之化味为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小泻肺汤治咳喘上气,胸中迫满,不可卧者方葶苈子(熬黑,捣如泥)、大黄、芍药(各三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喘定止后服。
配伍特点:二咸一酸,二阴一阳,阴多阳少,泻其用也二咸(葶子,大黄)一酸(芍药)。
二泻一补小泻汤方结构。
邪结肺实,痰饮壅塞,肺逆不降,故咳喘上气,胸中迫满,不可卧。
葶苈子味辛寒,泻饮气痰结(初为饮结),破坚逐邪,最泻肺实,为君;大黄味苦寒,泻脾胃之邪结凝滞,(肺实则胃降失调,气郁邪滞,故以大黄涤荡肠胃)为臣;芍药体阴用阳,能曲升肝之清阳,升发阳气,故用之为佐小泻肺汤,治用火法后,比如艾灸、熏、烤、蒸这一类的,火克金就伤到肺了。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脏腑热之龙胆泻肝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脏腑热之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组成:胆草(酒炒)、栀子(酒炒)、黄芩(酒炒)、生地(酒炒)、柴胡、车前子、泽泻、木通、当归、甘草(生用)。
龙胆、柴胡泻肝胆之火,黄芩、栀子泻肺与三焦之热,以佐之泽泻泻肾经之湿,木通、车前泻小肠、膀胱之湿;以佐之归、地养血补肝,甘草缓中益胃,不令苦寒过于泄下也。
这个方是常用方,Ⅰ类方。
这个方适应面很宽,内科用,妇科用,五官科用,皮肤科用,非常宽了。
内科里面涉及到很多系统,所以是一种充分体现异病同治的一张常用方。
从龙胆泻肝汤的主治证候的分析来看,可以把它分为两个部分,肝胆实火上炎,肝经湿热下注,有的可以三焦湿热下注。
一个实火,一个湿热,把握这个主治,就是上中下了。
首先这个实火是肝经有火,有热才化火的。
那肝经自身有热,可以反应胁肋灼痛,可以有胁肋灼痛,可以有急躁易怒,胁肋灼痛,急躁易怒,整体上可以舌红、苔黄、脉数有这个特点,肝火可以脉弦数。
这是一个从把握肝经有热基本特点,当然化火上炎,可以头痛、目赤,升发太过。
肝的升发在正常情况下,有一定的升发的、升举清阳升发的力量,目的是为了使下部肝藏之血、肾藏之精,肾精肝血上输头部,靠肝的升发。
升发太过,头痛、目赤,头部气血逆乱。
肝气升发太过,胆热随之上犯可以口苦,少阳经脉循耳可以耳聋,耳鸣,甚至耳肿这一类,我们像有中耳炎,这些很多,也可以用龙胆泻肝的。
那这是一组肝经实火,肝经有热化火循经上炎,这组表现,上部的。
那作为三焦湿热,肝胆湿热下注反映出阴肿、阴痒、阴汗,肝经经脉络阴器、走少腹,所以出现一组阴肿、阴痒、阴汗、筋痿这类的表现,但是都有湿热的特征。
偏重于湿热下注,出现苔黄腻、脉濡数、滑数,根据湿热的一个程度了;妇科带下黄臭、粘稠,那是妇科方面的;泌尿科方面小便淋浊,那就是湿热下注常见的。
所以根据这三个部分,龙胆泻肝汤主治由三个部分构成,一个肝胆自身有热,急躁易怒,胁肋灼痛,最基本的,结合舌象、脉象这类。
中医脏腑辨证临床用药
中医脏腑辨证临床用药说明:1、所说“气”是之脏腑功能,气中含有阴阳。
2、气虚是指功能虚弱,一是本脏功能虚弱,二是出现全身性症状。
3、不气不同于补阳,补气可理解为输精于脏,恢复脏腑阴阳两方面功能。
4、气虚不等于阳虚,但有时气虚后可阳虚,但阳虚未必气虚。
5、气虚则弱,阳虚则寒(阴盛),再虚则阳脱。
阳虚是寒证。
6、血虚则失养,再虚则燥,则生风。
7、阴虚则热(阳盛),阴虚是虚热病。
(一)心1.心气虚:面色(白光)白,心悸气短,动则易汗,舌质较谈,体倦乏力,舌体胖嫩,苔白脉虚。
治宜补心气。
生气:人参、党参、孩儿参、太子参、五味子、炙甘草。
(滋阴)宣气:黄芪、茯苓、志远。
(输精)2.心阳虚: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心胸憋气,心悸气短,经常自汗,舌淡或紫暗,脉细弱或结代。
甚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
治宜温心阳。
桂枝、肉桂、制附子、薤白、干姜。
3、心血虚:面色不华,头晕目眩,心悸易惊,健忘失眠,唇舌色淡,脉细弱。
治宜补心血。
补血应行血,血才能得补,必用行血之品。
补血:生地、熟地、龙眼肉、紫河车、甘草、人参补血行血:当归、鸡血藤、酸枣仁、柏子仁、阿胶、夜交藤、桑椹子、淮小麦。
行血:川芎、白芍、丹参4.心阴虚:心悸心烦,五心烦热,低热盗汗,口干,健忘失眠,脉细数。
治宜补心阴。
阴虚则热,不阴虚之药必寒。
熟地、生地、麦冬、玉竹、阿胶、百合。
丹参、龟板、丹皮。
5.心神不宁:心血虚,心阴虚均可导致心神失养.而出现失眠,健忘,易惊等症。
除可用补心血,补心阴的药物以外,还可用养心安神或镇心宁神的药物。
养心安神:酸枣仁、首乌藤、炙远志、合欢皮。
茯神、淮小麦、龟板镇心安神:琥珀、朱砂、煅龙骨、煅龙齿、煅珍珠母、磁石。
飞铁落、生牡蛎。
养心敛汗:莲须、浮小麦、麻黄根、龙骨、牡蛎6.心火旺: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渴,口舌糜烂疼痛,舌尖红或舌质红,脉数。
治宜清心火。
清热:黄连、生栀子、莲子心、竹叶、木通、连翘、水牛角、牛黄、马尾连、紫草、大青叶、玳瑁补阴凉血:百合、生地、丹皮。
方剂学清脏腑热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方剂学清脏腑热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攻,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组成】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各等分(各6g)【功用】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心经火热证。
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冷饮,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清心莲子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清心莲子参芪苓,地骨车前甘草芩;益气生津清心火,主治淋浊与遗精。
组成:黄芩麦冬去心地骨皮车前子甘草炙,各半两(各15g)石莲肉去心白茯苓黄芪蜜炙人参各七钱半(各22.5g)功用:清心火,益气阴,止淋浊。
主治:心火偏旺,气阴两虚,湿热下注证。
症见遗精淋浊,血崩带下,遇劳则发;或肾阴不足,口舌干燥,烦躁发热等。
【鉴别】清心莲子饮与导赤散同具清心养阴利水之功。
清心莲子饮以清心火,益气阴,交通心肾,兼利小便为主,心肾两补,偏于治心。
方中寒凉清热之黄芩、地骨皮配伍莲子肉、黄芪、人参、茯苓、麦冬以益气养阴;车前子清热利湿。
常用于心火偏旺,兼心肾气阴两虚,湿热下注,精关不固者,其补益心肾之力强于导赤散。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组成】龙胆草酒炒(6g)黄芩炒(9g)栀子酒炒(9g)泽泻(12g)木通(6g)车前子(9g)当归酒洗(3g)生地黄酒炒(9g)柴胡(6g)甘草生用(6g)(原著本方无用量)【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主治】1.肝胆实火上炎证。
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经湿热下注证。
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泻青丸(《小儿药证直诀》)泻青丸用龙脑栀,泻火下行大黄施;羌防升散芎归养,泻火养肝不宜迟。
组成:当归去芦头,切,焙,秤龙脑焙,秤川芎山栀子仁川大黄湿纸裹,煨羌活防风去芦头,切,焙,秤,各等分功用:清肝泻火。
主治:肝经火郁证。
中医常见五脏病辩证及方剂
中医常见五脏病辩证及方剂神农本草堂观点:现在从事中医养生的人越来越多,如美容业,保健品业,直销业,初学中医理论,繁杂旁多,无从下手,如何在头脑快速建立中医的思维模式,由为重要。
一指老师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主讲中医诊断学,理论联系实践,深入浅出,让大家举一反三,在治疗中学习辩证,在辩证中学习方剂,中药,经络腧穴,让我们能真正的理解中医,应用中医,传播中医。
三、脾脾的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相当于消化系统的消化与吸收功能,以及营养物质和水液的运送)《内经》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饮食入胃,游溢精神,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2.脾统血《内经》说:脾统血。
3.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内经》说:脾主口。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脾气通于口,脾气和则口能知五味矣。
4.脾主肌肉、四肢(营养四肢、肌肉)《内经》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径,必因脾乃得禀也。
《李东垣》说:脾胃俱旺,则饮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
5,脾舍意《内经》说:脾藏意。
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愧乱,四肢不举。
《孙思邈》说:脾藏者意之舍,意者存忆之志也。
从上述生理和病理看来,中医的脾具有消化和调节体液,管理血行等作用,与西医的脾基本不同。
而中医的肠胃和西医的肠胃基本相同。
在临床上消化系统的疾患主要应从脾胃来治疗,同时应顾及肾肝(先天与后天关系)。
出血疾患和水肿、呼吸道疾病,有时也可以用治脾的方法来治疗。
脾病证治①脾气虚弱证[症状] 以倦怠,食欲不振,脘痛喜按,脘闷腹胀,大便稀薄,舌淡嫩或有齿痕为主证。
或有面黄,嗳气,吐酸,舌苔白,脉虚等。
可出现声低气短,动则气有下坠感,或有胃下垂,肾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或出现各种出血症状或发热。
或出现脘痛,胁腹胀满,吐酸或肠鸣腹泻,苔白腻,脉弦等肝胃不和症状。
西医对照:慢性肠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胃肠功能紊乱、肠结核、小儿营养不良、内脏下垂、脱肛、乳糜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可见此证。
五脏中药有三药
五脏中药有三药五脏中药有三药合,协同功效强心三药:丹参、红花、红景天肝三药:白芍、柴胡、当归脾三药:白术、黄芪、茯苓胃三药:麦芽、神曲、麦冬肺三药:川贝、桔梗、前胡肾三药:杜仲、狗脊、仙灵脾===================.肠四味火麻仁、猪甲、艾叶、苦参,.中焦脉郁三药木香,桔梗、枳壳、.胸三药:木香15g、枳壳12g、桔梗12g。
用于中焦升降失常,右关郁大,心胸气机不畅引起的咳嗽、哮喘、胸闷、胃胀等;为理气之品,用久则耗气,可酌情加补气之品。
.引导清阳三药黄芪、葛根、通草。
.风寒头痛“风三药” 防风,羌活、独活。
泡茶各5--10克,马上头部出汗。
头疼,因为吹风而得的,用风三药。
羌活颈部额头微微有汗。
羌活是发上半身的汗。
独活腰部微微有汗。
独活发下半身的汗。
防风走周身乃风药之润剂。
.风湿头痛“湿三药” 淋雨受湿头痛藿香苍术藁本。
茯苓白术健脾除里湿。
.生气头痛“通气三药” 善于走耳穴、耳窍。
耳朵闭嗡嗡作响,偏头痛。
肝胆经堵塞通气解气郁闷三药柴胡、香附、川芎,打成粉放在罐子里。
.颈椎头痛“颈三药”--葛根、丹参、川芎各20--30克加点姜枣煮水,也叫通脉三药长期低头一族,伏案工作,颈椎压迫。
不要治头,要治颈。
.通脉饮:川芎15g、葛根20g、丹参20g活血通脉,升达阳气。
主诉头晕目眩,记忆力减退等清阳不升为主;左手脉下陷脉;眼四药:蒲公英30g、枸杞15g、菊花8g、刺蒺藜15g。
针对眼花,视物模糊等眼睛视物不清的症状,脉实者去掉枸杞。
鼻三药:苍耳子15g、辛夷花15g、通草8g。
针对鼻塞、鼻子不通气;不是上越脉均可用。
痤疮基础方:丹参30g、石菖蒲20g、连翘15g、乳香6g、没药6g。
低血压方:桂枝15g、白芍15g、生姜15g、大枣5枚、炙甘草10g、仙鹤草50~100g。
针对患者素体虚弱、面色无华、萎黄,常年血压偏低;脉象缓弱,沉取无力脱发散:高良姜60g、山柰60g、牛蒡子60g、肉桂30g、丁香60g。
《辅行诀脏俯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大补肝汤
《辅行诀脏俯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大补肝汤17味药物阴阳五行属性归类简论:味辛皆属木:(计17味)(1)木性药(阳):有宣发之功,可补肝益肾养心泻脾抑肺。
17①木中木(阳中少阳) 4桂(肉桂),木中木。
辛、甘,热。
入肾、脾、膀胱经。
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
桂心,木中木。
辛、甘,热。
入肾、脾、膀胱经。
味厚燥性,助心阳、交心肾,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
桂枝,木中木。
辛、甘,温。
入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
羊肝,木中木。
甘、苦,性凉。
入肝经。
补气血、调水道,补肝益肺、明目止咳。
②木中火(阳中正阳) 1蜀椒,木中火。
辛,温。
有小毒。
归脾、胃、肾经。
温中散寒,驱虫止痛。
③木中土(少阳中阴) 6生姜,木中土。
辛,温。
入肺、脾、胃经。
散寒发表,温中止呕,止咳化痰,解毒。
干姜,木中土。
大辛,大热。
入肺、心、脾、胃经。
回阳救逆,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温经止血。
炮干姜,木中土。
平,温。
入肺、心、脾、胃经。
温中止泻,温经止血。
粳米,木中土。
甘、苦,平、微寒。
入脾、胃、肺经。
益气生津,补益脾胃,顾护胃气,培补汗源。
阿胶,木中土。
甘、平。
归肝、肺、肾经。
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伏龙肝,木中土。
辛,温。
归脾、胃经。
温中止血,和胃止呕,涩肠止泻。
④木中金(阳中少阴) 4细辛,木中金。
辛,温。
入肺、肾经。
祛风散寒,止痛化饮,开窍。
山萸肉,木中金。
酸、涩,微温。
入肝、肾经。
补肝益胃,涩精敛汗。
矾石,木中金。
酸、涩,寒。
归脾、大肠、肝经。
解毒杀虫,止泻止血,祛痰开窍。
细辛根,木中金。
辛,温。
入肺、肾经。
祛风散寒,止痛化饮,开窍。
⑤木中水(阳中正阴) 2苦参,木中水。
苦,寒。
入心、肝、大肠、小肠、胃经。
清热燥湿,祛风杀虫。
附子,木中水。
大辛,大热。
有毒。
入心、脾、肾经。
回阳救逆,补阳益火,温中止痛,散寒燥湿。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
虚则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
气逆则耳聋,颊肿。
五脏病证方剂配伍规律探讨(二)
江西中医药 2 0 07年 6月第 6期总 3 卷第 2 4 8 9 期
五脏 病证方剂 配伍规律 探讨 二)
★
赵 海梅
刘端勇
许锴
辛增 平
( 江西 中医学 院
3 00 ) 3 0 6
关键词 : 脏病证 ; 五 配伍 规 律
中图分类 号 : 8 . R295
脾主运化 、 升清及统血 , 其性喜燥而恶湿。外感
六淫 、 饮食 不节 、 志 不 畅 、 天 禀 赋 不 足 等各 种 原 情 先 因均可 导致脾 脏 功能 失调 , 虚 、 湿是 脾 系病 证 的 脾 脾 两个 主要 方 面 , 失健 运 , 脾 水谷 不化 , 湿 内停 , 水 脾气
苡仁、 白扁豆 、 茯苓等 。但若脾 阳不足或 胃阳
连 朴饮 中用 黄连 、 子 , 连 平 胃散 中配芩 连 以疗湿 栀 芩 郁化 热 干 姜 、 () 生 姜温脾 暖 胃 , 中平 胃散 中干 姜 以温 中散 寒 以除 理 湿, 实脾 散 中配 干姜 、 附子 温 中健脾 以利水 。 33 脾 虚病 主 方 配伍 特 点 . 饮食不节 、 老久病、 年 情 志不 畅 、 感 六邪 均可 导致 脾气 亏 虚 , 外 脾气 亏虚又 是 引发 多种 虚证 的根 源之 一 。 因此 调 补脾 胃是 治疗 虚证 的一 个 关 键 , 补 脾 胃 的方 法 , 仅 能起 到 益 调 不
・
气、 生血 、 祛湿、 化痰之功 , 还能因治疗脾虚而改善其
1 ・ 9
维普资讯
J A G dJ RN  ̄ N X OU AL OFT A I I N HI E E ME C N E R D T O AL C N S DI I
它脏腑的功能。调补脾 胃除了在上述用药特点 中谈 及的特点之外 , 还有下面两点值得注意 : () 1补脾必先开 胃。胃主受纳 、 腐熟水谷 , 为脾
10清脏腑热
左金丸
一、方源与组成 1.方源:《丹溪心法》 2.组成:黄连六两(180g) 吴茱萸一两(30g)
二、主治与病机分析
肝郁化火,经气不畅
胁肋胀痛
肝 火
气火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热郁滞
犯
胃 火热上逆 证
呕吐口苦
肝经火盛
舌红苔黄,脉弦数
嘈杂吞酸
三、方解 1.基本配伍
君 黄连
佐 吴茱萸
清泄肝火 清胃热 清心火 辛热开郁,条达肝气 制黄连之苦寒 助黄连和胃降逆 引黄连入肝经
津液受损
渴欲饮水
内热炽盛
舌红苔黄脉数
三、方解 基本配伍
君 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臣 黄连、黄柏:清热解毒,燥湿止痢
佐使 秦皮:清热解毒,涩肠止痢
四、功用及随证加减 1.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2.随证加减
若兼见恶寒发热,表未解而里热炽者,加葛根、金银花以解肌清热。 若腹痛里急较甚者,加木香、槟榔、白芍以行气止痛。 若血分热毒甚,纯下赤痢,加地榆、牡丹皮以凉血活血。 若发病急骤,痢下鲜紫脓血,壮热口渴,烦躁,舌绛者,加马齿苋、 金银花、升麻等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火 热
火热伤阴
口渴,意欲饮冷
证
心移热于小肠,泌别失司
小便赤涩刺痛
三、方解
1.基本配伍
生地黄:清热凉血滋阴 君
木通:清心降火,利水通淋
滋阴制火而不敛邪 利水通淋而不伤阴
臣 竹叶:清心除烦,清泻上炎之心火下行
使 甘草梢:直达茎中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2.配伍特点
滋肾水以制心火之上炎 利水道以导心火而下行
木香、槟榔:行气导滞
调气则后重之除
使 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调五脏方:
主治:各种虚劳病症,如现代西医学的胃弛缓症、胃肠功能紊乱、甲状腺病、糖尿病、肾上腺病、更年期综合征、贫血、癌症放化疗等多系统、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出现的类属中医虚劳临床范畴者及未病、亚健康。
五积散加减:
苍术、白术各15g,桔梗18g麻黄、枳壳、陈皮各15g 厚朴、干姜各12g 姜半夏、茯苓、甘草、白芷,当归、白芍、川芎、肉桂各9g
各种虚劳病症如现代西医学的胃弛缓症胃肠功能紊乱甲状腺病糖尿病肾上腺病更年期综合征贫血癌症放化疗等多系统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出现的类属中医虚劳临床范畴者及未病亚健康
调五脏方:
大青叶15克,白术30克,白芍30克,杜仲12克,鸡血藤12克,枸杞12克,山萸肉10克,红参10克,牡丹皮10克,绞股蓝10克,茯苓9克,柴胡6克。
方剂配伍用量比例总结
中医方剂特殊配伍及药物用量比例总结
1.麻黄汤:麻黄:桂枝:炙甘草=3:2:1
2.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麻黄:石膏=1:2
3.竹叶石膏汤:半夏:麦冬=1:2
4.左金丸:黄连:吴茱萸=6:1
5.当归六黄汤:黄芪:当归=2:1
6.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2:1
7.阳和汤:熟地黄:麻黄=15:1
8.旋覆代赭石汤:旋覆花:代赭石:生姜=3:1:5
9.麦门冬汤:麦门冬:半夏=7:1
10.枳术丸:枳实:白术=1:2
11.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1:1:1
12.六一散:滑石:甘草=6:1
13.吴茱萸汤:生姜:吴茱萸=2:1
14.大补阴丸:(熟地+龟板):(黄柏+知母)=3:2
15.泽泻汤:泽泻:白术=5:1
16.小建中汤:芍药:桂枝=2:1
17.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1:1
18.温脾汤:大黄:附子=2:1
19.炙甘草汤:地黄:甘草=4:1
20.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20:1(1:1气血双补)
21.小蓟饮子:生地:小蓟=8:1。
补五脏通六腹中药方有什么
补五脏通六腹中药方有什么阴阳五行是中医的理论基础之一。
自然界有金、木、水、火、土,人体对应有心、肝、脾、肺、肾;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补五脏通六腑的中药方吧,仅供大家参考。
补五脏通六腑的中药方1、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
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是治疗肾阴虚的经典名方,临床尚有六味地黄软胶囊。
2、麦味地黄丸滋肾养肺。
用于肺肾阴亏,潮热盗汗,咽干咳血,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消渴。
用于肾阴虚兼肺阴虚者,兼有潮热盗汗、咽干咳血症状。
3、河车大造丸滋阴清热,补肾益肺。
用于肺肾两亏,虚劳咳嗽,骨蒸潮热,盗汗遗精,腰膝酸软。
用于肾阴虚兼肺阴虚者,但补力较麦味地黄丸强。
4、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
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
适用于肾阴不足兼舌苔黄腻或小便短赤等下焦湿热者。
5、左归丸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用于真阴不足,头晕目眩,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咽干。
是治疗肾阴虚的常用方,因是纯补之剂,久服常用易滞脾碍胃,影响食欲。
6、杞菊地黄丸滋肾养肝。
用于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用于肾阴虚兼肝阴虚者。
高血压有阴虚阳亢时较常用。
相同功效的还有明目地黄丸、石斛夜光丸。
补五脏通六腑吃什么食物好小米养脾小米为五谷之首,对补益脾胃有很好的作用。
要想把五脏养好,首先要把脾胃养好,所以小米是身体虚弱者进补的上品,可以补中益气、延年益寿。
熬一锅小米粥,取上层的米油吃,这是小米粥的精华所在。
大米养肺大米包括稻米、薏米等,具有滋阴润肺的作用,也兼有养胃的功效。
有肺热、咳嗽等症状时,可以喝一些大米熬煮的米汤。
小麦养心冬小麦是秋天种下,冬天停止成长,春天长叶,夏天结果实,具备了四季的精华,因此被称为“五谷之贵”。
中医也认为它能养心安神、除烦祛燥。
取带皮的小麦熬粥,有助消除烦躁情绪;女性出现更年期综合征、自汗盗汗时,可以到中药店买一些浮小麦熬水服用。
方剂配伍用量比例总结
方剂配伍用量比例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中医方剂特殊配伍及药物用量比例总结
1.麻黄汤:麻黄:桂枝:炙甘草=3:2:1
2.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麻黄:石膏=1:2
3.竹叶石膏汤:半夏:麦冬=1:2
4.左金丸:黄连:吴茱萸=6:1
5.当归六黄汤:黄芪:当归=2:1
6.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2:1
7.阳和汤:熟地黄:麻黄=15:1
8.旋覆代赭石汤:旋覆花:代赭石:生姜=3:1:5
9.麦门冬汤:麦门冬:半夏=7:1
10.枳术丸:枳实:白术=1:2
11.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1:1:1
12.六一散:滑石:甘草=6:1
13.吴茱萸汤:生姜:吴茱萸=2:1
14.大补阴丸:(熟地+龟板):(黄柏+知母)=3:2
15.泽泻汤:泽泻:白术=5:1
16.小建中汤:芍药:桂枝=2:1
17.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1:1
18.温脾汤:大黄:附子=2:1
19.炙甘草汤:地黄:甘草=4:1
20.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20:1(1:1气血双补)
21.小蓟饮子:生地:小蓟=8:1
2。
辅行诀:五脏虚实辩证 补泻组方法则
辅行诀:五脏虚实辩证补泻组方法则五脏虚实辩证辨肝脏病证文并方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
虚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有所闻,心澹澹如人将捕之。
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中寒,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
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
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辨心脏病证文并方心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
心病者,必胸内痛,胁下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取其经手少阴、太阳及舌下血者。
其变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则病心中痛,善悲,时眩仆,视其有余不足而调之。
经云:“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证如是。
”陶云:心德在耎①。
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辨脾脏病证文并方脾实则腹满,飧泄;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
虚则身重,苦饥,肉痛,足痿不收,胻善瘛,脚下痛。
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皆调其三里。
陶云:脾德在缓。
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辨肺脏病证候文并方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凭胸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气,肩息背痛,汗出憎风。
虚则胸中痛,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陶云:肺德在收。
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辨肾脏病证文并方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腹满,面色正黑,泾溲不利。
肾病者,必腹大胫肿,身重嗜寝;虚则腰中痛,大腹小腹痛,尻阴股膝挛,髀胻足皆痛。
邪在肾,则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项强痛,时眩仆,取之勇泉,昆仑,视有余血者尽取之。
陶云:肾德在坚。
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总结————————————————————————————————作者:————————————————————————————————日期:23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一、用于心脏的药对配伍方剂(一)清心清心泻火 药物配对:石膏 — 栀子、连翘,如清瘟败毒散; 竹叶—石膏,如竹叶石膏汤;栀子 — 知母,如消黄散。
清心解毒 药物配对:黄连 — 黄芩、栀子,如黄连解毒汤; 连翘 — 木通、大黄,如洗心汤; 大黄 — 黄芩、黄连,如泻心汤;连翘 — 牛蒡子、玄参,如普济消毒饮。
清心凉血 药物配对:犀角 — 生地、玄参,如清营汤; 赤芍 — 牡丹皮,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利尿 药物配对:栀子 — 木通,如洗心汤;滑石 — 栀子、车前子,如八正散; 木通 — 竹叶、生地。
清心止血 药物配对:车前子 — 栀子、蒲黄,如秦艽散; 生地 — 犀角,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镇惊 药物配对:黄连 — 朱砂,如朱砂散。
清心祛暑 药物配对:香薷 — 柴胡、黄连,如香薷散; 滑石 — 甘草,如六一散。
清心洗痰 药物配对:黄连 — 胆南星、竹茹,如消黄益心汤; 黄连 — 天竺黄, 如天竺黄散。
交通心肾 药物配对:黄连 — 桂心,如交泰丸。
(二)温心温心壮阳 药物配对:附子 — 肉桂,如回阳救急汤。
温心通脉 药物配对:附子 — 干姜,如四逆汤。
温心止痛 药物配对:附子 — 玄胡索。
4和阳益阴 药物配对:桂枝 — 白芍,如桂枝汤。
温通开窍 药物配对:细辛 — 牙皂,如吹鼻散。
(三)补心益气回阳 药物配对:人参 — 附子,如参附汤;黄芪 — 附子,如芪附汤。
补气养血 药物配对:黄芪 — 当归,如当归补血汤;党参 — 黄芪、当归,如通乳散。
益气止血 药物配对:黄芪 — 地榆,如地榆合剂。
益气复脉 药物配对:炙甘草 — 桂枝,如炙甘草汤。
益气止汗 药物配对:黄芪 — 麻黄根、浮小麦,如牡蛎散。
益气敛阴 药物配对:人参 — 麦冬、五味子,如清暑益气汤。
和营补血 药物配对:熟地 — 当归,如四物汤;白芍 — 熟地,如胶艾汤。
滋阴养血 药物配对:干地黄 — 阿胶,如黄土汤;麦冬 — 生地,如炙甘草汤。
滋阴安神 药物配对:生地 — 酸枣仁、麦冬,如天王补心丹; 五味子 — 苻神、远志,如养心汤。
滋阴降火 药物配对:生地 — 熟地、黄连,如当归六黄汤。
二、用于肺脏的药对配伍方剂(一)清肺清肺泻火 药物配对:石膏 — 知母,如白虎汤;黄芩 — 栀子,如润肺汤。
清肺止咳 药物配对:石膏 — 麻黄、杏仁,如麻杏石甘汤; 石膏 — 杏仁,如麻杏石甘汤;5银花 — 款冬花、桔梗,如款冬花散; 前胡 — 紫苑,如滋阴定喘汤。
清肺祛痰 药物配对:黄连 — 贝母、白矾,如白矾散; 知母 — 贝母,如二母散。
清肺解毒 药物配对:板蓝根 — 马勃、玄参,如普济消毒饮; 银花 — 连翘、大黄,如消黄清凉散; 黄连 — 黄芩、栀子,如消黄散。
清肺解表 药物配对:银花 — 连翘、荆芥,如银翘散; 桑叶 — 杏仁,如桑杏汤。
清肺利咽 药物配对:牛蒡子 — 桔梗、甘草,如银翘散。
清肺止血 药物配对:知母 — 侧柏叶、栀子,如十黑散; 黄连 — 白芨、阿胶,如白芨散。
清肺止痒 药物配对:玄参 — 紫参、苦参,如五参散。
清肺排脓 药物配对:苇茎 — 苡仁、桃仁。
泻肺行水 药物配对:葶苈子 — 大枣。
(二)温肺温肺发表 药物配对:细辛 — 麻黄、干姜,如麻黄桂枝汤; 荆芥 — 防风,如荆防败毒散。
温肺止咳 药物配对:麻黄 — 杏仁,如厚朴麻黄汤;杏仁 — 桔梗,如发表青龙汤。
温肺化痰 药物配对:干姜 — 细辛、半夏,如小青龙汤; 紫苑 — 苏子。
燥湿化痰 药物配对:半夏 — 陈皮、茯苓,如二陈汤; 半夏 — 枯矾,如半夏散。
化痰降气 药物配对:苏子 — 莱菔子、白芥子,如三子下气汤;6半夏 — 苏子,如苏子降气汤;紫苑 — 百部、白前,如止嗽散。
宣肺利气 药物配对:桔梗 — 帜壳,如荆防败毒散;杏仁 — 陈皮,如发表青龙汤。
宣肺行水 药物配对:麻黄 — 白术;桂枝 — 防己。
(三)润肺润肺清热 药物配对:知母 — 贝母、玄参,如知母散;沙参 — 麦冬、天花粉,如沙参麦冬汤。
润肺生津 药物配对:麦冬 — 生地、知母,如清肺润肠散; 麦冬 — 沙参、玉竹,如沙参麦冬汤。
润肺止咳 药物配对:麦冬 — 杏仁、枇杷叶,如清燥救肺汤; 款冬花 — 紫苑,如黄柏散。
润肺化痰 药物配对:百合 — 贝母、麦冬,如百合固金汤; 天冬 — 麦冬、瓜蒌壳,如理肺散。
润肺滋肾 药物配对:生地 — 熟地、玄参,如百合固合汤。
(四)补肺益气敛肺 药物配对:人参 — 五味子,如虚劳补阳散; 益气平喘 药物配对:人参 — 麻黄、杏仁。
益气化痰 药物配对:人参 — 贝母。
益气固表 药物配对:黄芪 — 白术、防风。
补肺润燥 药物配对:党参 — 沙参、制首乌,如五参散。
三、用于脾脏的药对配伍方剂(一)温脾温中祛寒 药物配对:干姜 — 厚朴,如健脾散;官桂 — 砂仁,如益智散。
7厚朴 — 青皮、陈皮,如厚朴散; 桂心 — 砂仁、陈皮,如桂心散。
温中止痛 药物配对:丁香 — 吴萸,如丁萸理中汤;砂仁 — 木香,如香砂散。
温脾止泻 药物配对:肉豆蔻 — 诃子,如养脏汤。
温脾止血 药物配对:附子 — 白术、灶心土,如黄土汤; 附子 — 炮姜炭。
温脾攻下 药物配对:附子 — 大黄,如温脾汤。
温脾助阳 药物配对:干姜 — 草果仁、附子,如实脾汤; 白术 — 附子,如术附汤。
(二)清脾清热解毒 药物配对:石膏 — 黄连、黄芩;升麻 — 玄参。
清热祛湿 药物配对:黄连 — 黄芩、黄柏,如黄连解毒汤; 栀子 — 藿香;黄柏 — 苍术,如除湿壮筋汤;石膏 — 苍术,如湿热吐草方。
(三)健脾健脾除湿 药物配对:苡仁 — 防已、陈皮,如滋补散;茯苓 — 苡仁、大腹皮,如消肿利水散; 白术 — 茯苓,如四君子汤。
燥湿健脾 药物配对:苍术 — 厚朴、陈皮,如平胃散; 槟榔 — 苍术,如麻黄桂枝汤;苍术 — 神曲,如加味平胃散。
健脾行气 药物配对:陈皮 — 青皮,如曲蘖散;茯苓 — 枳壳,如和胃消食汤。
8白术 — 莪术,如导水散;白术 — 枳实,如枳实导滞丸。
健脾利水 药物配对:黄芪 — 茯苓、防己,如防己散; 白术 — 茯苓、猪苓,如五苓散。
(四)补脾补脾益气 药物配对:党参 — 黄芪、白术,如扶脾散; 人参 — 白术,如四君子汤。
补中健脾 药物配对:人参 — 白术、陈皮,如异功散; 白术 — 山药,如完带汤。
益气升阳 药物配对:黄芪 — 升麻、柴胡,如补中益气汤。
益气温中 药物配对:黄芪 — 桂枝;人参 — 白术、干姜,如理中汤。
补中和胃 药物配对:白术 — 砂仁、陈皮,如香砂六君子汤。
益气涩肠 药物配对:人参 — 肉豆蔻、诃子,如养脏汤。
四、用于肝脏的药对配伍方剂(一)清肝清肝泻火 药物配对:黄芩 — 栀子,如龙胆泻肝汤;黄芩 — 生地、黄连,如黄芩散;大黄 — 菊花、黄芩,如大黄当归散; 栀子 — 牡丹皮,如丹栀逍遥散。
清肝明目 药物配对:菊花 — 木、车前子,如洗肝散;青葙子 — 草决明、石决明,如青葙子散。
清肝利湿 药物配对:栀子 — 茵陈;龙胆草 — 木通、车前子。
清肝熄风 药物配对:羚羊角 — 钩藤,如羚羊钩藤汤; 全蝎 — 僵蚕、蝉蜕,如千金散; 蝉蜕 — 蚯蚓。
9黄芩 — 大黄、栀子,如大黄当归汤。
平肝潜阳 药物配对:钩藤 — 石决明、天麻;白芍 — 龙骨、牡蛎。
(二)温肝温肝散寒 药物配对:吴萸 — 生 姜,如四神丸。
温肝行气 药物配对:吴萸 — 小茴香,如木瓜散;高良姜 — 香附。
温肝清胃 药物配对:吴萸 — 黄连,如木瓜散。
温肝舒筋 药物配对:木瓜 — 苡仁、桂枝,如舒筋散。
(三)疏肝疏肝清热 药物配对:川楝子 — 玄胡索。
疏肝解郁 药物配对:柴胡 — 白芍,如逍遥散;柴胡 — 麦芽、陈皮,如和气饮; 枳壳 — 郁金;柴胡 — 香附,如柴胡疏肝散。
疏肝行气 药物配对:香附 — 枳壳,如柴胡疏肝散;川楝子 — 小茴香,如金铃散;川楝子 — 乌药、青皮;白芍 — 陈皮、青皮。
疏肝利胆 药物配对:柴胡 — 龙胆草,如龙胆泻肝汤;柴胡 — 大黄、黄芩,如柴胡清凉汤。
疏肝理脾 药物配对:柴胡 — 枳实、甘草,如四逆散; 柴胡 — 木香、陈皮,如和气饮; 香附 — 苍术。
疏肝和胃 药物配对:柴胡 — 陈皮、半夏,如柴芍六君子汤。
10 川楝子 — 地黄;柴胡 — 当地 如逍遥散。
疏肝活血 药物配对:柴胡 — 桃仁,如血府逐淤汤;川楝子 — 郁金。
(四)补肝补血养肝 药物配对:当归 — 白芍,如四物汤;当归 — 枸杞子,如滋肾补肝散。
滋肝明目 药物配对:山茱萸 — 枸杞子、菊花,如枸菊地黄丸。
养肝滋肾 药物配对:枸杞子 — 生地、菟丝子,如滋肾补肝散。
强筋健骨 药物配对:杜仲 — 续断、桑寄生,如独活寄生汤。
和营缓急 药物配对:白芍 — 甘草,如香连散。
五、用于肾脏的药对配伍方剂(一)温肾温肾壮阳 药物配对:肉桂 — 附子、熟地,如桂附八味散; 补骨脂 — 巴戟天、葫芦巴,如血竭散。
回阳救逆 药物配对:附子 — 干姜、炙草,如四逆汤。
温肾强腰 药物配对:肉桂 — 怀牛膝、杜仲;补骨脂 — 葫芦巴,如血竭散。
温肾纳气 药物配对:附子 — 苏子,如三子下气汤。
补肾催情 药物配对:菟丝子 — 淫羊藿、阳起石,如催情散。
温肾缩尿 药物配对:益智仁 — 山药、乌药。
温肾利水 药物配对:附子 — 茯苓,如真武汤;怀牛膝 — 车前子。
温阳发表药物配对:附子—麻黄、细辛,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温肾暖脾药物配对:补骨脂—肉豆蔻,如四神丸。
温肾暖胃药物配对:益智仁—官桂、砂仁,如益智散。
(二)补肾滋肾清热药物配对:熟地—地骨皮、柴胡,如熟地黄散。
滋肾益精药物配对:枸杞子—生地、菟丝子,如滋肾补肝散;熟地—生地、山萸肉;夏盆子—菟丝子、枸杞子。
补肾健骨药物配对:怀牛膝—熟地、巴戟天,如滋肾补肝散;续断—巴戟天、杜仲。
补肾涩精药物配对:菟丝子—龙骨、牡蛎;沙苑蒺藜—芡实、莲子,如金锁固精丸。
滋肾泻浊药物配对:熟地—泽泻,如六味地黄丸。
滋肾润燥药物配对:肉苁蓉—当归、麻油,如当归苁蓉汤;生地—玄参、麦冬,如增液汤。
六、用于胃的药对配伍方剂(一)清胃清胃泻火药物配对:石膏—栀子、连翘,如清瘟败毒散;石膏—知母,如白虎汤。
清胃解毒药物配对:升麻—黄连,如普济消毒饮;大黄—黄连,如泻心汤;石膏—黄芩、黄连,如石膏竹沥汤。
清胃生津药物配对:石膏—麦冬,如竹叶石膏汤;升麻—生地。
清胃降浊药物配对:黄连—水竹茹,如连茹二陈汤;黄连—半夏,如消黄益心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