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经济增长理论

合集下载

第四讲 经济周期理论

第四讲  经济周期理论

大多数研究部门和政府机构都采用增长率周期来研究我国的经济
周期波动。
―经济周期指标法”,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择一组能够反映和 标志周期波动的代表性指标并加以适当分类,然后再按一定的方 法将各类指标合成为若干综合指数来描述和分析经济周期。所选 的这组经济变量称为景气指标,为了及时反映经济周期波动的情 况,一般都采用月度(或季度)数据作为景气指标。
化是反复发生的,但不是定期的;经济周期的持续时间从1年以上到10年、
20年不等,它们不能再分为具有相同特征的更短的周期。”
一般而言,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沿着总体发展趋势所经历
的扩张和收缩。这种扩张与收缩主要表现在总产出、工业生产指 数、就业及通货膨胀率、投资、消费等经济变量的上下波动上。 经济周期是国民收入及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在理解这一 含义时应注意这样几点:第一,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民收入的波 动。经济波动实质上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经 济长期增长趋势)之间的背离。这两者济中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 第三,虽然每次经济周期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却有共同之点, 即每个周期都是繁荣与萧条的交替。
时间序列分解模型主要有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两种形式。加
法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Y=T+C+S+I 其中,T、C、S和I均为绝对量。该模型比较直观,但不利于不同经 济变量之间的比较。 乘法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Y=T· S· C· I
其中,除T为绝对量外,C、S和I均为相对量,便于各变量之间的互
相比较,但直观性较差。
根据经济收缩的不同含义,经济周期又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古典周期或传统周期(classical cycle)。它是指国民经济活动的
绝对水平有规律地出现上升或下降的交替和循环。在古典周期的经 济扩张阶段,国内生产总值表现为正增长,在经济收缩阶段,国内

第四讲 增长的理论

第四讲 增长的理论

两边同除以Y=A 两边同除以Y=A F( N, K ) :
∆Y MP = Y Y
N
MP ∆N + Y
K
∆A ∆K + A
∆Y ∆A MP N × N ∆ N MP K × K ∆ K = + + Y Y Y A K N
∆Y ∆N ∆K ∆A =α +β + 或 Y N K A
§4 Neoclassical growth theory
Robert Solow, from MIT, in the late 1950s. What determines growth? What is the role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What is the rol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Growth Rate of GDP per Capita Since 1950 versus GDP Per CapitaBroader Look Across Time and Space
From the end of the Roman Empire to roughly 1500, there was essentially no growth of output per capita in Europe. This period of stagnation is often called the Malthusian era. era. From about 1500 to 1700, growth of output per capita turned positive but small. Even during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growth rates were not high by current standards. On the scale of human history, therefore, growth of output per capita is a recent phenomenon. Leapfrogging is a stage when output per capita in one or more countries increases above output per capita in the United States.

第4讲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总结

第4讲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总结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观点
6.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 危机阶段: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导致生产下降的阶段。 同时出现生产下降的各种伴生现象,如失业率上升、 市场饱和、设备利用率下降,乃至股市下跌等。 萧条阶段:经济增长处于低水平停滞阶段,经济中产 出处在较低水平,失业、设备利用率、以及股市等都 处于低水平。 复苏阶段:经济开始摆脱低水平停滞,产出出现恢复 和上升迹象。此时,就业、设备利用率、销售额等都 出现恢复性上升。 高涨阶段:经济增长加速,销售旺盛,相应地就业率 大量增加,呈现经济繁荣景气的状况。生产增长的加 速及其与社会购买力的矛盾又会孕育着新的危机。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
二、“第二次经济紧缩”——金融危机进 程
“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是资 本主义经济的“第一次紧缩” 2008年的“金融大危机” 是资本主义的“第 二次经济紧缩”(the Second Contraction ——雷恩哈特和鲁格夫
1 、从次贷危机到“金融大危机”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是为利润和资本积累而生产的性质出 发,真正表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 马克思经济学所要表明的是技术进步条件下的利润率下 降问题,即资本主义经济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所发生的 周期性经济波动,这种经济危机来自于资本主义经济关 系的性质,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不是为了消费,而 是为了获取利润。也就是说,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 性会在技术进步条件下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和利润率下降, 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目的,就是要表明资本主义经 济的商品实现问题,这一问题与有效需求问题是紧密联 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观点
4.经济危机与货币危机相互交织。一方面,经济危机 使资本正常的循环和周转过程受到破坏,造成信用关 系的紊乱、银行的倒闭、货币流通的紧缩,导致货币 和金融危机。另一方面,在生产过剩危机还没有发生 的条件下,银行、交易所和金融部门的投机活动也会 导致货币危机的独立发生,这种货币危机反过来会对 工商业发生反作用 5.无止境地追求价值增殖的本性使资本具有冲破一切 空间限制向全球不断扩张的趋势,经济危机也成为世 界性的。

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1995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相关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其中之一就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也就是说要依靠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

自此之后,我国财政学界就如何利用财政政策促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效率型的经济增长展开了大讨论,提出了很多政策建议和办法。

但是,这些讨论大都属于策略性探究,所提出的财政策略最终是否会奏效并不清楚,也就是说,没有分析这种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

假如按照新古典增长理论,财政政策很难发挥功能。

为此,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介绍90年代兴起的“新增长经济学”或“内生增长理论”及其财政政策含义,为我们今后的讨论提供理论依据。

一、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自亚当·斯密以来,整个经济学界围绕着驱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争论了长达200多年,最终形成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下列三个要素(TanziandZee,1997,p.180):(1)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性资源的积累;(2)在一国的技术知识既定的情况下,现在资源存量的使用效率;(3)技术进步。

但是,60年代以来最流行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依据以劳动投入量和物质资本投入量为自变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的增长模型,把技术进步等作为外生因素来解释经济增长,所以就得到了当要素收益出现递减时长期经济增长停止的结论。

不过,90年代初期形成的“新经济学”即内生增长理论则认为,长期增长率是由内生因素解释的,也就是说,在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正规教育、培训、在职学习等等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探究和开发、发明、创新等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从而把技术进步等要素内生化,得到因技术进步的存有要素收益会递增而长期增长率是正的结论。

当然,很多经济学家早已看到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功能(Schumperter,1934;舒尔兹,1990;贝克尔,1989),但是,他们都是把它们看作是外生因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讲解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讲解

经济数量的增长 经济结构 的优化 经济质量的提高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1.经济发展是大概念,经济增长寓于经济发展之中。 2.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3.经济增长是基础,经济发展是结果。 区别: 1.内涵不同: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窄,偏重于数量概念;经济发展则 是质量与数量的统一。 2.表示方法不同:经济增长多指产出,常以GNP、GDP、IP及其人 均值的增长率表示;而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外,还指经济、 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进展。 3.实现的途径不同:经济增长以增加投入或提高效率为途径;经济 发展则是社会的整体进展。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工业化的概念:即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 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 2.工业化的类型: 原发型工业化 继发型工业化 3.我国的新型工业化:P313 4.我国选择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意义:
四、二元经济结构及其转型:城市化发展 (一)城市化的概念:指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 型转向城市型的历史过程,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人 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 (二)我国城镇化进程 1.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发展阶段
二、考察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因素
(一)经济发展速度 (二)经济发展结构
(三)经济发展质量
(四)经济发展的波动及周期
三、二元经济结构及其转型:新工业化
(一)二元经济理论 1.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把发展中国家 的经济结构概括为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并存,现代部门在生产中 使用生产性资本,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高,能够产生经济剩余;而 传统部门则使用非再生产性资本,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低,甚至是 零或负数,因此从中转移出一部分劳动力剩余,不仅不会减少生 产总量,反而会提高人均产出水平。 2.经济发展过程就是由于现代部门把剩余再投资创造新资本,使其 规模不断扩大过程,也是传统部门的劳动力被源源不断地被吸收 到现代部门就业的过程,现代部门的剩余越来越多,资本形成的 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消 失为止,这时二元经济就转化为一元经济。

凯恩斯对经济增长的定义

凯恩斯对经济增长的定义

凯恩斯对经济增长的定义是从需求方面思考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理论本来是用来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的,而非经济增长,但慢慢演变到最后,现在成了最时髦的解释经济增长的经济学模型。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简单地说就是总需求理论。

相对于新古典增长模式从总供给(生产)方面研究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理论是从需求方面思考经济增长。

这一理论建立在“总需求=投资+消费+净出口”这个统计恒等式基础上,因而认为经济增长决定于投资、消费和净出口这三个变量,如同新古典模型中经济增长决定于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一样。

这就是俗称的“三架马车”增长理论。

(完整版)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

(完整版)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

目录上篇—-微观经济学经济学基础案例1:关于大学生占座现象的经济学分析.案例2:对房租的限制有利于解决住房问题吗?案例3:莫斯科歌剧院的票价。

案例4:美国农产品的价格保护.消费者理论案例1:为什么水要比钻石便宜?案例2:买“黄牛票”案例3:吉芬商品: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是例外吗?案例4:利息所得税如何影响家庭储蓄?生产者理论案例1:美国啤酒行业的适者生存测试.案例2:“无花边费用"业务模式。

案例3:服装店的张老板是盈利了,还是亏损了?案例4:如何确定企业的最佳批量规模?市场结构理论案例1: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西方经济学中不同市场结构的区别.案例2:企业的定价策略。

案例3:方便面市场竞争案例。

分配理论案例1:天津丑女“张静事件"及美国经济学家的调查报告.案例2:美国大型企业CEO的薪水报告。

案例3:华为的神话。

总体均衡与福利经济学案例1:经济学家的赌博。

案例2:苏联解体与其经济状况。

案例3:中国改革中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

微观经济政策案例1:农村改革第一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案例2:沱江特大污染事故。

案例3:楼道安装防盗门的事件。

下篇——宏观经济学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案例1:部分国家的GDP比较。

案例2: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的比较。

案例3:“绿色GDP"警示中国经济.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案例1:利用AD—AS模型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具体问题。

案例2: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衰退。

案例3:石油危机与滞胀。

宏观经济政策(一)货币政策案例1:“治大国如烹小鲜”。

案例2: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通货膨胀。

案例3:宽松货币政策刺激内需,推动英国经济增长.案例4:稳健货币政策中的“适度从紧”.(二)财政政策案例1:政府增加政治支出,大选因素刺激亚洲经济增长。

案例2:增税反而促进经济增长?—-克林顿政府财政政策评析。

案例3: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宏观经济问题(一)就业与失业理论案例1: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案例2:严峻的中国就业形势。

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指导战略的转变历程
1987年党提出 要将粗放经营 逐步转变为集 约经营 1995年党明确提出要实 现国民经济增长方式从 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 (第1个历史性转变) 2003年胡锦涛提 出科学发展观, 注重经济发展方 式的转变
2006 年,对外政策调整, 抛弃以吸引外资为核心 的经济政策,过往二十 余年奉行的以“吸引外 资”为核心的粗放式的 经济增长方式开始转型。 2013年,社科院发布 “社会蓝皮书”指出 、 中国应加快转变经济 增长方式,保持经济 平稳较快增长
我国近年能源弹性系数
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来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
各国平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澳大利亚 0.55 巴西 1.45 中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低于一些发 加拿大 0.40 展中国家(如巴西和印度),而且也低于一 法国 0.34 些发达国家(如日本),但高于美国、英 印度 0.84 国、法国和加拿大。 日本 0.78 我国单位GDP资源消耗是美国的3倍, 英国 0.33 德国的5倍,日本的6倍,另外我国能源利 美国 0.30 用率平均为33%,而发达国家在40%中国 0.62, 50%左右。 整个来说中国能源弹性系数仍然很高,从以上分析可知,2002-2004年我国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持续大于1,固然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几 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是在消耗大量能源和原材料基础上取得的,经济增长方式仍 然很粗放,并由此造成能源供需缺口不断扩大,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和运输紧张。 由于我国不是一个能源丰富的国家,因此近年来不得不花费大把外汇从国外大量 进口石油和原油,以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下去, 显然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千方百计节约能源,成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和 健康发展的关键

第4讲新经济增长理论

第4讲新经济增长理论

索洛模型的推导: 已知: Y= L (Y/L) Y= K (Y/K)
(1) (2)
(1)、(2)两边对时间t 求导, 得: dY/dt = dL/dt ( Y/ L) + L d ( Y/ L) / dt (3) dY/dt = dk/dt ( Y/ K) + K d ( Y/ K) / dt (4) (3) 乘以a加上(4)乘以b , 得: (a + b) dY/dt = a dL/dt ( Y/ L) + a L d ( Y/ L) / dt +b dk/dt ( Y/ K) + b K d ( Y/ K) / dt (5)
丹尼森: 先把投入分解为总投入量和全要素生产率 两大类, 然后又把每一大类分解为若干推动经济 增长的子因素, 其中劳动、资本、土地等为总投 入量, 知识进展、资源配置改善、规模经营等为 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库兹涅茨: 根据发达国家长期经济增长过程的实际资 料, 概括出人均产出与人口增长率较高、生产率 增长程度较高、经济中结构转变率较高、社会 结构现代化、世界一体化等经济增长特征因素, 并强调知识存量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认为它是 高增长率和经济社会结构迅速转变的源泉。
无论是前述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的最基本模 型, 还是丹尼森等人的因素分析法, 都是把技术 进步作为外生因素, 因而并没有构建出技术变化 模型。 总之,新古典增长理论假设完全竞争均衡、 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资本边际收益递减、 技术是外生的。因此,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 和技术进步的长期作用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从 长期看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惟一动力。但是,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却没有对这种外生技术进 步产生的原因做出满意的解释。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假设有:
(1)不存在存货部门,且价格水平不变; (2)劳动力按不变的、由外部因素决定的速度n 增长,即dN/dt=n=常数; (3)社会的储蓄率不变,定义S为储蓄,s为储蓄 率,则S/Y=s=常数; (4)社会生产过程只使用劳动N和资本K两种生 产要素且二者只有一种可行的配合比例, 彼此不 能相互替代; (5)全社会生产的产品只有一种且既可用于个人 消费, 也可用作投资所需的生产资料; (6)规模收益不变; 不存在技术进步;

国际经济学 第四章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国际经济学 第四章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一、经济增长的供给效果
供给效果的含义 经济增长中的供给变化与贸易效果, 经济增长中的供给变化与贸易效果,称为经济增 长的供给效果。 长的供给效果。 供给效果的类型 1.中性增长 1.中性增长 2.偏于出口型增长 顺贸易倾向增长) 偏于出口型增长( 2.偏于出口型增长(顺贸易倾向增长) 3.超偏于出口型增长 超偏于出口型增长( 顺贸易倾向增长) 3.超偏于出口型增长(超顺贸易倾向增长) 4.偏于进口型增长 逆贸易倾向增长) 偏于进口型增长( 4.偏于进口型增长(逆贸易倾向增长) 5.超偏于进口型增长 超偏于进口型增长( 逆贸易倾向增长) 5.超偏于进口型增长(超逆贸易倾向增长)
三、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发生在资本 密集型产业,使生产要素投入减少, 密集型产业,使生产要素投入减少,但不是 等比例减少。资本用的更少一些, 等比例减少。资本用的更少一些,劳动用的 相对多一些。每单位资本使用更多的劳动, 相对多一些。每单位资本使用更多的劳动, K/L随之减少 这就是节约资本的本意。 随之减少, K/L随之减少,这就是节约资本的本意。 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使生产可能性曲线偏 向资本密集性产品的生产。 向资
除了基于技术差距与产品生命周期的贸易 在本质上是动态的以外, 在本质上是动态的以外,到现在为止讨论 的贸易理论全部为静态的。也就是说, 的贸易理论全部为静态的。也就是说,给 定一国的要素禀赋、技术、偏好后, 定一国的要素禀赋、技术、偏好后,我们 就可以决定该国的比较优势和贸易所得。 就可以决定该国的比较优势和贸易所得。 但是,要素禀赋随时间改变, 但是,要素禀赋随时间改变,技术也经常 改进,偏好也可以变化。所以, 改进,偏好也可以变化。所以,一国的比 较优势也会随时间而改变。 较优势也会随时间而改变。

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1.对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1)研究发达国家长期发展的部分-----经济增长理论特点:与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的联系比较密切(2)研究第三世界国家长期发展的部分-----经济发展增长理论---被称为发展经济学。

特点:与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的联系比较松散,更加倾向于理论的应用方面。

(3)由于发展经济学已被列为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本章仅论述经济增长理论。

2.通常把经济增长规定为产量的增加,用来衡量这一经济量的尺度通常是国民收入的数量。

3.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国民收入的增长,它通过研究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以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等问题,来解释国民收入或产量长期发展的情况。

经济增长理论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1936年,凯恩斯在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认为,一般情况下,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所能达到的均衡总是小于充分就业时的均衡,因此经常出现经济危机和失业。

只要政府调节总需求,就可以缓和经济危机并且使整个经济活动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凯恩斯的分析未考虑时间的变化,他把人口数量、资本数量和技术条件都看成是既定不变的。

这种分析方法后来被称为短期分析和静态分析。

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的分析方法中,缺少动态的分析,因此他的分析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5.西方经济学界一般将1939年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发表《论动态理论》一文作为经济增长理论出现的标志.6.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先后在这方面作出了自己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经济增长模型。

由于二者在形式上极为相似,所以把它们统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7.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增长理论有了迅速的发展。

原因:(1)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的经济实力固然有所增长,但其增长速度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低于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便构成了一种严重的威胁。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笔记(第4章 内生增长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笔记(第4章 内生增长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第四章 内生增长理论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内生增长理论概述1.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尴尬境地”新古典增长理论对生产函数的性质进行了规定,即要素边际产出递减,规模报酬不变;更严格的稻田条件规定在要素趋于无穷大时,要素的边际收益为零,即()lim 0k f k →∞'=。

随着资本增加,资本的边际收益率会收敛于利息率,这时,如果没有相应的劳动力增加,则不会再有投资,经济也停止增长。

而在现实中,发达国家人口几乎停止了增长,资本也较不发达国家丰富,但发达国家的资本却没有流入最贫穷且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与现实出现了偏差,这种偏差又被称为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尴尬境地”。

2.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诸因素内生化,将其对产出的影响以某种形式置于生产函数内部加以讨论,因而要素的边际产出不再递减,厂商或社会的生产函数也可能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增,这些就是内生增长理论或新增长理论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地方。

—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Ak 模型。

设定生产函数为:y Ak =,资本边际产出始终等于A ,避免了()lim 0k f k →∞'=的情况。

由于内生增长理论违背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要素边际产出递减和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的假定,就引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二、单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干中学”与知识外溢模型1.“干中学”“干中学”的含义是指企业增加其物质资本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更有效率生产的经验,这种经验会对生产率产生影响。

发展经济学当代经济发展理论课件

发展经济学当代经济发展理论课件
发展经济学与社会学、政治学、人口学、人类学等 多学科由不同的交叉
发达国家的历史研究是发展经济学的一部分 比较分析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2019/7/31
22
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80年代开始引入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 发展经济学课程的开列 大量的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在中国的改革发展过程中
国家和政府无力应付外部的冲击(汇率的变化, 债务的影响)
2019/7/31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变(从计划到市场) 16
国家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中的计 划学派和行为学派
计划学派认为,发展中国家市场缺位,结构刚性, 必须由国家承担资源配置的任务---计划配置资 源(planning for resource)
2019/7/31
9
新增长理论
将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以及人力资本等因素引入了增长模型 (罗默,卢卡斯等)
内生增长理论
为什么有些国家投资较多? 为什么有的国家的个人在新技能的学习上投入的时间较多? 投资率高和学习技能的提高是否是外生的?
制度的因素;经济环境的稳定性;市场的规模;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Solow,R.) 英国经济学家斯旺(Swan,T.W.) 英国经济学家米德(Mead,J.E.)系统表述并加以完善,
称为“索洛—斯旺模型”。
2019/7/31
7
索罗模型的核心方程
y ka
k sy (n d)k
y 人均产出; k 人均资本; n 人口增长速度; d 资本折旧率
市场和计划的互补和对立
2019/7/31
18
当代发展经济学发展的阶段
20世纪40-50年代,发展经济学的形成时期, 结构主义学派是主流

第二十一章 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十一章 经济增长理论
n
1a s k
n
1
kA


n
s

1a
由人均生产函数,又可求得稳态下的人均产量yA。
由sy=(n+δ)k,可以求得
y n k
均储蓄,△k为人均资本增量。(n+δ)k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nk——人均储蓄中用于装备新增劳动力的花费, 另一部分是δk——人均储蓄中用于替换旧资本的花费,
即人均折旧量,(n+δ)k被称为资本的广化。人均储蓄 中超过资本的广化的部分会使得人均资本增多,即△k> 0,△k就是资本的深化。因此,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
储蓄正好能够全部用来为不断增长的劳动力购买资本品(花费为 nkA)和替换旧的资本品(花费为δkA),人均资本没有变化(即
△k =0)。
19
⑸从上图中可以看到,在A点之左,sf(k)曲线高于(n+δ)k曲线, 表明人均储蓄大于资本广化,存在着资本深化即△k>0。这时,
人均资本k有增多的趋势,人均资本k会逐步地增加,逐渐接近于 kA。当k的数量为kA即k=kA时,经济实现稳定状态。反之,在A点
式说明:一个社会的人均储蓄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人均资
本的增加△k,即为每一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设备,这被称为资本
的深化。(2)每一增加的人口配备每人平均应得的资本设备
(n+δ)k,这被称为资本的广化。总而言之,这里的意思是:在
一个社会全部产品中减去被消费掉的部分之后,剩下来的便是储 蓄;在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条件下,整个社会的储蓄可以被用于 两个方面:一方面给每个人增添更多的资本设备,即资本深化, 另一方面为新出生的每一个人提供平均数量的资本设备,即资本 广化。
sy =△k+(n+δ)k

宏观经济学考研讲义 20-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宏观经济学考研讲义 20-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6.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提高一个国家的人均消费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此前提下, 经济学家费尔普斯于1961年提出了黄金分割律,分析如图20-7所示。
图20-7 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 根据图20-7的分析,如果一个经济体的目标是使人均消费最大化,那么在技术和劳动增长率固定不变时,经济 中的人均资本量(资本-劳动比率)应使得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用方程表示为:
y f k k
如图20-1所示,随着人均资本存量的增加,人均资本边际产出也不断增加,但增加量越来越小。
图20-1 人均生产函数曲线
(2)索罗模型中的消费和储蓄
假定经济活动主体的消费行为是一样的,按照收入的固定比例,比如(1-s)部分来消费,即:
C 1 sY
则总储蓄为:
S Y C sY
其中,s 表示储蓄率。 生产函数 y f k 决定了经济生产多少产出,而储蓄率 s 决定了产出在消费和投资之间的配置。
当 sf k n k 时,k ,人均资本量减少; 当 sf k n k 时,k ,人均资本量增加,被称为资本深化; 当sf k n k 时,k ,此时实现经济的均衡增长,人均储蓄恰好等于资本广化的需要。因此,要实现稳
态,则人均储蓄必须正好等于资本的广化,即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稳态的条件是:
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记为TFP)。
根据①可得:
Y MPN N MPK K F N,K A

式中,MPN和MP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品。
方程②可以整理为:
Y Y
MPN Y
N
MPK Y
K
A A
Y Y
MPN N Y

毛邓三概论第四讲--经济建设

毛邓三概论第四讲--经济建设

教学难点与重点
• 如何正确评价计划经济。
• 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 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经济与 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处理 好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北京市第一家个体饭馆
二、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 转变
两种资源配置方式: • 计划经济是通过中央计划直接配置资 源的资源组织形式。 •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资 源的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的特点
• 以速度和数量为中心 • 以粗放型增长为主要手段 • 能够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计划经济的弊端
• 促进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 档次; • 有利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 护的相互协调。
宏观经济调控和政府职能转变
• 宏观经济调控:国家从经济运行的 全局出发,对市场经济运行的总量 和结构进行调节与控制。 主要手段是制定经济计划、宏观经 济政策、运用经济法律法规、行政 手段。

宏观经济调控的必然性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 粗放型——在生产要素质量不变的情 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 和扩张实现经济的增长;实质是以数 量和速度为中心。 • 集约型——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效率 的提高以及优化组合实现经济的增长; 实质是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转变的意义
• 节省资金和资源的消耗,提高利 用率;
•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 展其主导作用。
•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寻找能 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 适应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 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要大力发展国有资 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 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增长极理论——精选推荐

增长极理论——精选推荐

增长极理论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特定城市的集聚而使经济的高效发展,同时在这种集聚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

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该理论被认为是西方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观念的基石,是不平衡发展论的依据之一。

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

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

提出背景经济增长极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关于一国经济平衡增长抑或不平衡增长大论战的产物。

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 perroux)提出,许多区域经济学者将这种理论引入地理空间,用它来解释和预测区域经济的结构和布局。

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j.b.boudeville)将增长极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理论中,之后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john. frishman)、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schman)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使区域增长极理论的发展成为了区域开发工作中的流行观点。

增长极概念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提出来的,他认为,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推进性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

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

因此,增长并非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这些增长点或增长极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他借喻了磁场内部运动在磁极最强这一规律,称经济发展的这种区域极化为增长极。

佩鲁首先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地理空间的经济空间。

4讲 经济增长:索洛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

4讲 经济增长:索洛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
AK模型说明,经济增长率由S 、A和(n+δ) 三个参数决定(而不象新古典模型中只 取决于(n+δ)这一个参数
这一模型的政策含义是:由于经济增长 率不仅与人口增长率,而且也与储蓄率 技术进步相关,因而政府采取促进积累 和提高技术水平的政策对经济增长也将 起到重要作用
生产函数 Y=AK 式中,A为反映技术水平的正的常数,K为资
本存量
假定没有人口增长与资本折旧,则所有的储 蓄都转化为资本存量的增量,于是有
△K=SY=SAK 或 △K/K=SA 这样,储蓄率S就影响到了资本增长率△K/K
进一步,既然产量与资本成比例:产量增长 率也等于 △Y/Y=SA
这样情况下,储蓄率越高,产量的增长 率也越高
f(k)
c
δK
y
Sf(k)
I
k
任意某个资本存量上,引一条垂直横轴的线
图中符合黄金规则的资本存量是K,对应的消费水 平最高。此时,产出线的斜率f’(k) 与折旧线的斜率
δ相等
内生增长模型
索洛模型所作的是外生技术进步的假设, 按照内生增长理论,使稳定增长率内生 的有两条途径。一是将技术进步率内生 化;二是通过某些方式使稳定增长率被 要素的积累所影响。第二种途径的内涵 可以用AK模型来说明
3、 索洛模型的基本内容: Sf(k)=△k+nk+δk
这表明:整个社会的投资(积累)可 用于三个部分
首先补偿每年折旧部分的需要
其次满足为新增人口配备人均资本量k 的需要(资本加(资本的深化)
4、 资本存量的增长与稳定状态
y=Y/L f(k) nk
第四讲 经济增长理论
一、 索洛增长模型
1 模型使用人均概念:y=Y/L k=K/L 2 模型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生产函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美国经济学者丹尼森在《美国经济增长的来源和他们面 临的抉择》(1962年)等书中,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其主要内容有:
(1)扩大了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种类,把影响效率和使用 人力与非人力生产要素的各种质的因素计算在内。
(2)确定了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变化原因的四类因素: 长期因素、过渡因素、短期因素、 立法环境和人类环境的 变化。
经济增长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一条由外生增长到内生增长的演进 道路。在20世纪40年代末,哈罗德—多马模型(资本积累论) 的提出奠定了现代经济增长模式的基本框架。20世纪60年代 中期,索洛(R Solow)、斯旺( T Swan)、米德( J Mead )、丹尼森( E Denison )等人提出的技术进步论, 为外生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构造了一个完整 的理论框架。但是,由于该理论是建立在规模收益不变或递减 的基础之上,因而无法解释人类漫长的经济增长史,其结果是 这一理论在20世纪末衰落了,并在此后的一二十年时间内几乎 销声匿迹。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罗默( P Romer )、 卢卡斯( R Lucas )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对新古典增 长理论的重新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内生技术变化”理论, 从而重新燃起了人们对经济增长理论和问题的兴趣,掀起了一 股“新增长理论”(New Growth Theory)的研究热潮。
第十六讲 经济增长理论
的前途 四、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一、经济增长概述
经济增长: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
S.库兹涅茨定义: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
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 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 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基础上的。
业生产规模的变化;劳动力职业 的经济状况远远低于现代技术的潜力可能达到的
状况变化,消费结构变化等等。 最低水平。在国际范围内,贫富的差距在拉大。
3.经济增长的成本与收益
收益:
财富增加了人们的选择的范围,
商品总量↑,就业机会↑,收入↑ 服务↑,人们生活质量改善。
人们自由空闲↑,
成本: 资源(能源、水)的耗竭; 环境的污染; 人们精神上的高度紧张; 制度变迁的适应程度。
1.经济增长含义:
库兹涅茨的定义包含三个含义: ① 经济增长集中表现为经济实力的增长,它的最简单的
定义就是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 ② 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只有依靠技术进
步,经济增长才是可能的,一部经济增长的历史,就是技 术进步的历史;
③ 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是制度和意识的相应调整,只有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适合于经济增长的需要,技术进步才 能发挥作用,经济增长才是可能的。 库兹涅茨的定义被经济学家们广泛接受。
素的产出率都是高的。这一特征 通讯,通过和平或战争的形 增长的必然结果。
也可以用统计资料加以证明。 第三,经济结构的变革速度是高
式,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 使全世界都卷入增长之中。
的。这包括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业 第六,世界增长的情况是不平衡的。从目前看,
上,以及工业转移到服务业;企 还有占世界人口3/4的国家是落后的,有些国家
4.经济增长的衡量
经济增长:国民产出的增加。
经济增长率Gt
Yt Yt1 Yt 1
Yt表示 t 时期的总产量, Yt-1表示 (t-1)时期的总产量。 y
人均gt
yt yt1 yt 1
经济增长 的趋势
t
5.经济增长的源泉
生产函数: 总产出=全要素生产率×F(劳动,资本) Y=AF(N,K)
边际收益产 品MRP:厂 商增加一单 位要素所增 加的收益。
丹尼森分析美国1948-1981年间经济增长源泉
要素 实际 GDP 投资的贡献
资本 劳动 土地 全要素生产率 教育
知识进步
要素对实际 GDP 增长的贡献
百分点(每年)
占总体的百分比
3.2
100
1.1
34 1/3
0.5
15
0.6
19
0
0
2.1
66
0.6
19
1.5
47
二、经济增长模型和理论
1、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2、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3、新经济增长模型
若劳动变动△N,资本变动△K,技术变动△A。 产出变动:△Y=MRPN× △N+MRPK ×△K+F(N,K) ×△ A
两边同除以Y=AF(N,K) :
Y MRPN N MRPK K A
Y
Y
Y
A
5.经济增长的源泉
Y MRPN N N MRPK K K A
Y
Y
N
Y
KA
α=劳动收益在产出中的份额 β=资本收益在产出中的份额
肯德里克认为:产出量与某一特定生产要素投 入量之比叫“部分生产率”,它不能反映出生产率 的全部变化。他提出了“全部要素生产率”概念, 即产出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
影响生产率提高的因素有: 对研究、发展、教育和训练投资的增加;合理 有效配置各种资源,使其适应经济变化的速度; 技术革新的扩散程度,应用规模;人力资源和自然 资源固有的质量。
(3)计算各种增长因素对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美国经 济增长来源:知识进展、就业量增加、教育水平提高、资本 投入量增加和规模经济效益。
决定经济增长因素
根据丹尼森对经济增长的划分: 生产要素投入量 劳动力在数量上的增加和质量上的提高 资本(包括土地)在数量上的增加 总(全)要素生产率 劳动力从农业和小本经营中重新配置到更有效的用途 上去,即资源配置的改善 规模的节约 知识进展以及它在生产上的应用
2、经济增长的 基本特征
第一,按人口计算的产量的高增 第四,社会结构与意
长率。这一特征在经济增长过程 识形态的迅速改变。
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可以用统计
资料加以证明。
例如城市化以及教育
第二,生产率本身的增长也是迅 速的,这包括所有投入的生产要
与宗教的分离就是整 第五,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 内迅速扩大。发达国家凭借 个社会现代化的一个 其技术力量,尤其是运输和 组成部分,也是经济
MRPN N
Y
Y N K A
Y
N
KA
产出增长=
(劳动份额×劳动增长)+(资本 份额×资本增长)+技术进步
MRPK K
Y
A 技术进步 A 称为索洛余量
6.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1)决定因素的基本分类 1776年Adam smith: 劳动投入量的增加;资本(包括土地和自然资源)
投入量的增加;技术进步引起的全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索洛等的数学分析:
y et L K ( , 1)
劳动产生的弹性 资本产生的弹性
两边对时间求导:elnyt 技ln术l 为 主ln的k综 合t 要素,自然增长函数
dy
dL
dK
dt dt dt
y
L
K
G GL GK
---- 技术创新,管理改进, 教育水平的提高,知 识、 经验的积累
2)肯德里克的全部要素生产率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