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第范文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第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本章知识框架】第42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例1.(2010全国文综)下图所示区域内自南向北年降水量由约200mm 增至500mm 左右,沙漠地区年降水量仅50mm 左右。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甲地区夏季降水量最接近 ( )A .50mmB .150mmC .200mmD .250mm2.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措施有 ( )①引湖水灌溉 ②海水淡化③改进灌溉技术 ④建水库调节径流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3.甲地区农业发达,其成功之处在于 ( )A .提高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B .调节了降水的季节分配C .调节了降水的年际变化D .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解析】通过读图判断该地为中东的以色列地区 该地以地中海气候为主,夏季干旱少雨;第1题答案为A 。
该水资源贫乏,但临海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措施有可以进行海水淡化,同时在农业生产上 采用节水灌溉技术。
第2题答案B. 甲地区农业发达,其成功之处在于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第3题答案为D 。
【答案】 1.A 2.B 3.D例2.(改编题)2010年1月22日,治理荒漠化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
读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图,回答(1)~(3)题。
(1)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约为3600万平方千米,而且呈扩大和加剧的趋势,其影响因素有 ( )①地震、火山、泥石流频发②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滥垦滥牧,砍伐森林④全球CO2排放量增加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2)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较严重的国家,冬春沙尘暴天气频发。
下列受沙尘暴天气危害较重的一组城市是( )A.乌鲁木齐、呼和浩特、银川 B.成都、武汉、南京C.沈阳、天津、青岛 D.贵阳、昆明、重庆(3)我国原生荒漠与世界其他原生荒漠比较,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B.都远离海洋,深居内陆C.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D.主要是地质时期自然原因形成的【解析】解答本题组需要看清题干要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第一章: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1.1 荒漠化的定义解释荒漠化的概念,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降低或丧失,地表植被退化,土壤质量下降,水分减少,土地逐渐向荒漠状态转变的过程。
强调荒漠化不仅仅发生在沙漠地区,还包括土地退化、干旱化、盐碱化等多种形式。
1.2 荒漠化的类型介绍不同类型的荒漠化,如风力荒漠化、水力荒漠化、化学荒漠化等。
分析每种类型的特点、成因和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荒漠化的成因与危害2.1 荒漠化的成因探讨荒漠化的主要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讲解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壤侵蚀、过度开发等对荒漠化的影响。
2.2 荒漠化的危害描述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强调荒漠化导致的生态破坏、农业生产下降、水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第三章:荒漠化的治理策略3.1 生态恢复与植被重建介绍植被恢复、植树造林、草地建设等生态恢复措施。
讲解生态恢复对荒漠化治理的重要性,并给出具体实例。
3.2 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强调水资源在荒漠化治理中的关键作用,提出节水和水资源保护的措施。
讨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调配,以改善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
第四章:荒漠化的治理实践与案例4.1 国内荒漠化治理案例分析国内典型的荒漠化治理项目,如我国北方防沙林体系建设、腾格里沙漠治理等。
介绍这些项目的治理措施、成效和经验。
4.2 国际荒漠化治理经验探讨国际上成功的荒漠化治理案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绿色长城项目、澳大利亚的干旱地区恢复计划等。
第五章:公众参与与教育宣传5.1 公众参与荒漠化治理的意义强调公众参与在荒漠化治理中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积极性。
讨论如何有效动员公众参与荒漠化治理工作。
5.2 教育宣传与科普推广介绍教育宣传在荒漠化治理中的作用,通过科普推广提高公众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
提出开展荒漠化教育宣传的具体措施,如编写教材、举办讲座、开展实践活动等。
第六章:科技手段与技术创新6.1 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介绍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荒漠化监测和评估中的应用。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湘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其危害,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荒漠化的成因和治理措施,了解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现状和成效。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其危害: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下降,逐渐向荒漠化方向发展的过程。
荒漠化会导致土地质量下降,水资源减少,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2. 荒漠化的成因:荒漠化的成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人为因素包括过度开发、土地利用不当等。
3. 荒漠化治理措施:荒漠化治理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土地改良、水资源合理利用等。
4.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现状和成效: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如退耕还林、沙漠化防治、水资源合理利用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荒漠化危害和治理措施。
2.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影响,生动形象地展现荒漠化治理的成果。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了解荒漠化治理的难点和重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荒漠化危害和治理措施的图片、视频等。
2. 准备相关资料,包括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实例和成效。
3. 划分学习小组,提前通知学生讨论主题和荒漠化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引起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
2. 讲解荒漠化概念及其危害:讲解荒漠化的定义,分析荒漠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引导学生了解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4. 讲解荒漠化治理措施:讲解荒漠化治理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荒漠化治理的基本知识。
5. 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现状和成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成果,让学生了解荒漠化治理的实际效果。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危害以及治理措施,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荒漠化的基本概念,了解荒漠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并探讨有效的治理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定义及其成因;掌握荒漠化对生态环境、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危害;了解荒漠化治理的技术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负责任的公民素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荒漠化的定义、危害及治理方法。
难点:荒漠化治理的技术和创新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荒漠化相关资料和案例;准备PPT课件,展示荒漠化图片和数据;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课文内容;收集有关荒漠化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现象;提问:“你们对荒漠化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分享预习成果。
2. 知识讲解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及治理方法;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实际情况。
3. 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治理方法的可行性;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治理经验和启示。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方法,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荒漠化问题,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5. 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当地荒漠化现状,提出治理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案例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荒漠化的基本概念、危害及治理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为解决荒漠化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含解析鲁教版
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认识荒漠化[易错提醒] 荒漠化不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在一些半湿润地区甚至湿润地区也有发生,如我国华北地区的盐碱化、云贵地区的石漠化。
二、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易错提醒] 西北地区荒漠化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其中人为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自然因素为这一过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加速了这一过程。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2018·山西太原期末)我国荒漠化类型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四种。
以下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的四类荒漠化比重表,读表完成1~2题。
1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东北地区D.西部地区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方针,下列措施对该省级行政区荒漠化防治最有效的是( )A.禁止采矿B.建设防护林C.实施封沙禁牧D.实施生态移民答案1.D 2.B(2019·四川绵阳一诊)降雨侵蚀力是指由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危险性,是客观评价由降雨引起土壤分离和搬运的动力指标。
重庆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西北部和中部丘陵、低山为主,东部靠大巴山、武陵山山脉,长江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湘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湘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类型及分布特点。
2. 掌握荒漠化对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3. 了解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及其效果。
4.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危害、治理措施及治理成效。
2. 难点:荒漠化治理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荒漠化问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3.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提出治理荒漠化的方法和策略。
4. 采用多媒体展示,直观地呈现荒漠化现象及治理成效。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安排学生提前预习教材,了解荒漠化的基本概念。
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荒漠化问题。
2. 提问:什么是荒漠化?它为什么会在我国西北地区出现?环节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荒漠化的定义、类型及分布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三:案例分析1. 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危害的案例,如沙漠化、草地退化等。
2. 引导学生分析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环节四:小组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治理荒漠化的方法和策略。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五:多媒体展示1. 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成效,如植被恢复、沙漠变绿洲等。
2. 引导学生了解荒漠化治理的技术和措施。
环节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措施。
2. 提醒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环节七:作业布置2. 选择一个荒漠化治理项目,分析其成效和不足。
六、教学拓展1. 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荒漠化现状及其治理措施。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环保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荒漠化问题及治理方法。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分布及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地区荒漠化防治措施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我国荒漠化防治政策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2. 荒漠化的分布与影响3. 我国荒漠化现状及防治政策4. 典型地区荒漠化防治案例分析5. 个人和集体的荒漠化防治行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分布及其影响;我国荒漠化防治政策;典型地区荒漠化防治案例。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效果评估。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分布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典型地区荒漠化防治案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个人和集体在荒漠化防治中的作用。
4. 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
2. 讲解:介绍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分布及其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典型地区荒漠化防治案例,如退耕还林、草畜平衡等。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个人和集体在荒漠化防治中的作用。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了解当地荒漠化情况,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作业批改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荒漠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3. 结合学生的环保实践活动,评价其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的实际行动。
七、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荒漠化地区、防治措施等相关图片。
2. 视频素材:关于荒漠化防治的纪录片或新闻报道。
3. 案例资料:我国典型地区荒漠化防治案例。
4. 环保活动记录:学生参与的环保活动照片、视频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分布及其影响。
2. 第二课时:分析我国典型地区荒漠化防治案例。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
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课程目标]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2.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3.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4.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5.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第一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考点一荒漠化的成因对应学生用书p1361.概念:是指由于__气候变化__和__人类活动__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类型土地荒漠化——主要分布在我国__西北内陆__地区。
石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和云贵高原地区。
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
3.成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多__大风__,风蚀强烈;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强度大,水蚀强烈。
人为原因:滥垦、滥伐、滥牧及其他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对应学生用书p1361.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
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下图: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较差→平地多疏松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其他重要条件——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具体如下表所示:2.不同地区的荒漠化原因与防治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
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
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
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C)A.水土流失B.沼泽化C.土地沙化D.盐碱化[解析]洼地增多增大,反映了该地受风力侵蚀作用加剧,被风力吹蚀、搬运的泥沙在周边地区沉积,使周边地区土地更容易沙化,C对;河流断流,地面径流短缺,水流难以搬运泥沙,即水土流失问题少,A错;河流断流,水资源短缺,形成沼泽需有稳定、丰富的水源条件,B错;周边地区泥沙不断沉积,使其地势抬高,造成地下水埋藏深度增大、地下水水位下降,不容易出现土壤盐碱化,D错。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危害及分布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类型2. 荒漠化的成因与危害3. 荒漠化分布的特点4.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5. 我国荒漠化治理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荒漠化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成功经验。
3.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荒漠化现象及防治成果。
4. 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现象及其成因。
2. 讲解荒漠化概念、类型、成因、危害及分布特点。
3. 分析我国荒漠化治理实例,总结荒漠化防治措施。
4. 讨论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5.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当拓展荒漠化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关注并积极参与荒漠化防治工作。
六、教学内容1. 生物措施:植被恢复、物种引进与适应性培育2. 工程措施:水文水资源管理、土地改良、防沙治沙工程3. 农业措施:改良耕作制度、调整农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4. 社会经济措施:政策法规制定、宣传教育、生态补偿机制5. 国际合作与交流:全球荒漠化治理经验分享、技术合作与援助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各类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原理及实践应用。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综合性与协调性,以及国际合作的作用。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详细解析荒漠化防治措施的成功案例。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范文
2024最新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荒漠化的概念,了解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2. 让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2.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荒漠化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实际案例。
四、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2. 荒漠化的危害3.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4. 国内外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5. 学生实践活动: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创意方案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荒漠化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
2. 新课导入: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
3. 案例分析:介绍荒漠化的危害及国内外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
4. 知识拓展:讨论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5. 实践活动:让学生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创意方案。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调查本地区的荒漠化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荒漠化概念、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国内外荒漠化防治案例的分析能力。
3. 创意方案展示:评价学生提出的荒漠化防治创意方案的创造性及可行性。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了解当地荒漠化情况。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实践。
3. 开展校园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
3. 反思实践活动是否具有实际意义,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九、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制定个人环保行动计划,践行环保理念。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
2、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和提高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为荒漠化的治理为本节的重点。
三、教学程序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板书]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板书] 一.荒漠化的成因1.概念2.成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自然因素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沉积物多课堂练习右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
右图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
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
据此完成(1)~(2)题。
(1)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A.治理盐碱地B.退耕还草C.保护沼泽地D.植树造林(2)该区域可能位于()A.云贵高原东部B.松嫩平原中部C.黄土高原中部D.内蒙古高原西部(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荒漠化对生产生活影响较常见的是沙尘暴,沙尘暴是否“百害而无一利”呢?课堂练习读“我国某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统计图”,完成(3)~(4)题。
(3)该生态环境问题是()A.土地荒漠化B.水土流失C.酸雨D.生物多样性减少(4)为了避免该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西北地区愈演愈烈,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A.大面积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B.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C.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D.引水灌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下表为我国土地荒漠化发展情况,读表回答5~6题。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精选范文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精选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危害以及分布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2. 荒漠化的危害3. 荒漠化的分布特点4. 荒漠化防治的意义5. 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为案例,引导学生了解荒漠化问题。
2.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探讨荒漠化防治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3.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引发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
2. 案例分析: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为案例,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和分布特点。
3.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探讨荒漠化防治的措施,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4. 知识拓展:介绍全球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六、荒漠化防治的策略1. 课堂讲解:讲解荒漠化防治的策略,包括农业技术改进、植被恢复、水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利用规划等。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如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让学生了解实际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
七、学生小组活动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荒漠化防治策略的应用和效果,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战。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荒漠化防治策略,制作展板或PPT进行展示,并简要介绍其原理和实施效果。
八、荒漠化与可持续发展1. 课堂讨论:讨论荒漠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可持续发展中融入荒漠化防治措施。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荒漠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如生态旅游业、沙漠农业等,让学生了解荒漠化地区的经济发展途径。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精选范文一、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荒漠化,掌握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 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荒漠化形成的影响及其对人与自然环境的危害。
3. 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地图、统计图表等工具,掌握描述和分析荒漠化过程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荒漠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对荒漠化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引导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发生机理、类别及其成因等基本概念。
2. 荒漠化的形成原因介绍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包括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
以自然因素为例,参与课堂讨论,让学生分析自然因素中长时间的气候干旱、风化侵蚀等对荒漠化的影响。
以人为因素为例,介绍人类活动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与荒漠化的相关因素,如人类过度开垦耕地、疏林造林、过度放牧等。
3. 荒漠化的危害主要介绍荒漠化对自然资源、经济和社会的危害。
引导学生了解荒漠化严重损害盐碱地、水资源和耕地等自然资源。
同时,还会在导致风沙暴、水土流失及生态失衡等问题。
荒漠化对于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同样具有极大的影响。
4.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现代技术、社会管理、生态建设等方面。
注重引导学生了解现代技术的应用,以及社会管理的改善,促进荒漠化地区的发展。
培养学生重视荒漠化地区生态建设,加强防治荒漠化的实践。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在讲述荒漠化的过程中,适当加入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轨的事例,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掌握荒漠化的形成原因亦需要与学生多方互动,让学生在原因分析上能够清晰明了。
2. 基于问题为导向的学习从学生感兴趣或偏向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对荒漠化有更深层的思考,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3. 视觉辅助手段适当运用一些图片、地图和视频等工具,可以更直观、生动地描述和展示荒漠化的过程和危害。
在创意活动中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以草图等形式来介绍荒漠化的形成原因与危害。
四、教学评估1. 日常教学测试针对荒漠化的基本概念知识、相关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日常小测验。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湘教版必修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 教科书版本:湘教版3. 学科:高中地理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其危害;(2)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分布特点及其危害;(3)学会分析荒漠化治理的方法及其成效。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地图,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特点;(2)运用案例分析法,了解荒漠化的危害;(3)运用对比分析法,探讨荒漠化治理的方法及其成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关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荒漠化的概念及其危害;(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分布特点及其危害;(3)荒漠化治理的方法及其成效。
2. 教学难点:(1)荒漠化的成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荒漠化治理的技术手段及其实施效果。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案例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分析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方法;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荒漠化问题;(2)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它对人类和自然环境有哪些危害?”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其危害;(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特点。
3. 案例分析(1)展示西北地区荒漠化案例,如内蒙古阿拉善盟、甘肃张掖等;(2)分析案例中荒漠化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3)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治理的方法及其成效。
4. 对比分析(1)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不同地区荒漠化治理的成效;5. 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倡导珍惜资源、关爱大自然。
六、课堂练习1. 根据教科书P74图7.23,指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分布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高中地理荒漠化防治教案: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和危害
高中地理荒漠化防治教案: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和危害一、概念荒漠化(Desertification),简称“荒漠化”,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等造成的原本不属于荒漠地区的土地和生态系统退化为荒漠地区的过程。
二、危害荒漠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1.水源减少:荒漠化区域的水源全年稀缺,蓄水能力降低,造成连年旱灾。
2.土地恶化:荒漠化会导致土地贫瘠,生物种类减少,耕地和牧场荒废等。
3.气候异常:荒漠化会改变当地的气候环境,使得温度升高,风沙大,降水稀少。
三、教学内容和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和危害,从而加深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保护荒漠的意识,激发学生的环保热情。
3.让学生掌握防治荒漠化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能力。
四、教学方式和方法:1.投影演示法:“荒漠化”PPT2.观察法:观察反应生态系统退化到底与环境因素有怎样的关系。
3.实验法:手工制作荒漠化模型,来详细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4.讨论法:用群众路线的方法引导学生们开展交流讨论,共同探讨防治荒漠化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危害及防治方法。
2.教学难点:防治荒漠化的方法。
六、教学计划:第一节课:荒漠化的危害1.概念:什么是荒漠化?2.危害: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是什么?3.影响:荒漠化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影响?第二节课:荒漠化的原因1.概念: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人为因素:如什么因素加剧了荒漠化?3.自然因素:自然环境怎样导致荒漠化?第三节课:荒漠化的防治1.防治措施:防治荒漠化的方法有哪些?2.绿化:如何进行土地绿化?3.科技:科技在防治荒漠化中的作用?第四节课:防治荒漠化的重要意义1.教育责任:生态文明建设在防治荒漠化中的重要性?2.经济效益:防治荒漠化可以带来哪些经济效益?3.社会和政治影响:防治荒漠化对社会政治制度有什么影响?七、教学评价:1.考试形式:笔试和实践操作考试。
2.学生评价:开展互相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学习情况。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类型和分布情况。
2. 使学生认识到荒漠化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危害。
3. 培养学生了解荒漠化治理的方法和措施,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定义、类型、分布情况及危害。
2. 难点:荒漠化治理的方法和措施。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荒漠化的定义、类型、分布情况及危害。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荒漠化治理案例。
3. 小组讨论法:探讨荒漠化治理的方法和措施。
四、教学准备1. 课件:荒漠化相关图片、视频和数据。
2. 案例材料: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现象。
2. 讲解荒漠化的定义、类型和分布情况:通过课件介绍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如风力荒漠化、水力荒漠化等)和分布情况。
3. 分析荒漠化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危害:讲解荒漠化对人类生活、农业生产、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4. 案例分析:介绍典型的荒漠化治理案例,如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美国的草原恢复项目等,分析其治理方法和效果。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荒漠化治理的其他方法和措施,如植被恢复、水资源合理利用、退耕还林还草等。
6. 总结:总结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方法,强调环保意识。
7. 作业布置:六、教学拓展1. 引入荒漠化以外的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等,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生态环境的整体性。
2. 探讨荒漠化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七、实践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访问当地的环保部门或治理荒漠化的企业,了解荒漠化治理的实际情况。
2. 学生分组进行荒漠化治理的模拟实验,如种植耐旱植物、构建水土保持设施等。
八、课程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如内容充实、观点明确等。
3. 学生实践报告: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和模拟实验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问题解决能力等。
新高考浙江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4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学案
第34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1)荒漠化的含义b(2)荒漠化形成的原因d(3)荒漠化产生的危害及综合治理措施c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1.荒漠化的含义是指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包括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
2.荒漠化形成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或多暴雨。
②物质基础——地表物质疏松。
③动力条件——大风吹扬或水流——风力或水蚀作用。
(2)人为原因①人口增长,环境压力过大。
②过度樵采、放牧、过度垦殖。
③水资源利用不当。
④工程建设导致地表疏松等。
(3)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原因①远离海洋的地理位置,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
②相对封闭的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周围有高大的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③干旱的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气温日较差大。
④稀疏的植被:以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为主。
⑤人口增长:西北地区人口的迅速增长,加大了环境生态压力。
⑥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草原破坏和沙漠扩大,进一步加剧了荒漠化的趋势。
3.荒漠化产生的危害及综合治理措施(1)危害:荒漠化摧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直接威胁人类社会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荒漠化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下降;给社会和相关产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引发沙尘暴,影响大气环境质量。
(2)防治对策和可行性措施①对策: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防治荒漠化应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②措施:全面保护潜在荒漠化地区的现有林草植被,防止产生新的沙化土地;建设必要的防护林带,阻止沙漠对绿洲的侵袭;对正在或已经荒漠化的土地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大力封沙、育林育草、沙地飞播,扩大林草植被,恢复其生产力;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大力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等。
1.自然原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本章知识框架】
第42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基础梳理】
一.荒漠化的含义
二.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
【疑难突破】
一.表解归纳荒漠化的形成原因——规律总结
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
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
度开垦
旱农垦区周围及草原牧区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二.我国主要的生态问题和分布——深化探究
国主要的生态问题和分布
生态问题分布
森林面积
锐减
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
草原退化多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土地荒漠
化
在西北表现为沙漠化,而在其他地区也有水蚀荒漠化等表现形式
水土流失
在黄土高原区、东北地区、四川盆地边缘、横断山区、东南丘陵表现明显
旱涝灾害
分布较广泛,如华春旱、长江中下游伏旱,以及东部季风区夏秋季的洪涝区
生物多样
性破坏
分布较为普遍
水资源危
机
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区表现为水源型缺水;湿润区则表现为水质型缺水
海洋生态
破坏
沿海地区均有分布,如渔业资源过度捕捞,红树林、珊瑚礁等被毁,赤潮等
湿地面积
减小
在东北地区、滨海地区由于开垦和城市建设造成湿地减少
湖泊面积
减小
我国几大淡水湖
次生盐渍
化
要华北地区、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等地广泛分布
【名题例析】
例1.(2010全国文综)下图所示区域内自南向北年降水量由约200mm增至500mm左右,沙漠地区年降水量仅50mm左右。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甲地区夏季降水量最接近()
A.50mm B.150mm
C.200mm D.250mm
2.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措施有()
①引湖水灌溉②海水淡化
③改进灌溉技术④建水库调节径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甲地区农业发达,其成功之处在于()
A.提高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调节了降水的季节分配
C.调节了降水的年际变化 D.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解析】通过读图判断该地为中东的以色列地区该地以地中海气候为主,夏季干旱少雨;第1题答案为A。
该水资源贫乏,但临海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措施有可以进行海水淡化,同时在农业生产上采用节水灌溉技术。
第2题答案B. 甲地区农业发达,其成功之处在于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第3题答案为D。
【答案】 1.A 2.B 3.D
例2.(改编题)2010年1月22日,治理荒漠化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
读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图,回答(1)~(3)题。
(1)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约为3600万平方千米,而且呈扩大和加剧的趋势,其影响因素有 ( )
①地震、火山、泥石流频发②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③滥垦滥牧,砍伐森林④全球CO2排放量增加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
(2)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较严重的国家,冬春沙尘暴天气频发。
下列受沙尘暴天气危害较重的一组城市是( )
A.乌鲁木齐、呼和浩特、银川 B.成都、武汉、南京
C.沈阳、天津、青岛 D.贵阳、昆明、重庆(3)我国原生荒漠与世界其他原生荒漠比较,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B.都远离海洋,深居内陆
C.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D.主要是地质时期自然原因形成的
【解析】解答本题组需要看清题干要求。
第(1)题,荒漠化扩大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效应使蒸
发加大,加剧干旱。
第(2)题,受沙尘暴影响严重的地区,一是沙源地,二是靠近沙尘暴多发地区或沙
尘暴移动路径以内的区域。
第(3)题,我国和世界其他原生荒漠的成因相同之处是气候干旱,降水少;大多是地质时期自然形成的,再加上人为原因扩大产生的。
但我国多为温带荒漠,而世界其他荒漠多为
热带或亚热带荒漠。
【答案】(1)B (2)A (3)D
【课堂训练】
一.选择题(第1-2题为单选,3-4题为双选,每题5分,共20分)
(2010年临沂模拟)读我国沙漠化土地成因构成示意图,回答1~2题。
1.这些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
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B.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C.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D.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2.沙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所致
B.人类发展工农业生产所致
C.是降水减少、蒸发加剧的结果
D.是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地区推进
的结果
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
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
读图回答3~4
题。
3.P地与Q地相比,P地
( )
A.全年的大风日数少
B.全年的降水量多
C.全年的降雪日数少
D.全年沙尘暴日数多
4.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 ( ) A.能截留水分 B.改变气候类型 C.能削弱风力 D.改变植被类型
二.综合题(20分)
5.(2010年泰安模拟)读我国各省区荒漠化分布图(图甲)和荒漠化类型动态变化情况图(图乙),回答问题。
(1)从荒漠化成因分析,荒漠类型多样,则自然过程形成属于____________,受人类活动影响形成属于____________。
荒漠化形成的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荒漠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是____________。
(2)我国荒漠化分布最多的省区是______________,其人为原因有哪些
(3)近年来导致我国荒漠化面积增加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简析其原因。
【基础梳理】
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退化水蚀水土流失干旱长降水稀少东南西北裸露压力二.经济损失沙尘暴生产恶化外迁国际防治荒漠化三北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牧采移民人口资源环境
【课堂训练】
一.选择题(第1-2题为单选,3-4题为双选,每题5分,共20分)
1.C 2.A【解析】该题组主要考查我国荒漠化土地分布及成因。
第1题,由图示沙漠化土地成因构成图知这些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主要表现为沙丘入侵农田、草场)、东北(主要表现为滥垦、滥伐森林)、华北(主要表现为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建设破坏林草)。
第2题,结合上题知答案为A。
3.AB【解析】P地与Q地之间有贺兰山阻隔,贺兰山对来自西北的冬季风起阻挡作用,P地年大风日数少,同时,贺兰山对来自东部太平洋的夏季风起阻挡作用,使得Q地年降水量少于P地。
4.AC【解析】草方格沙障设置不可能改变该区的植被类型和气候类型,但可截留水分和削弱风力。
二.综合题(20分)
【答案】(1)原生荒漠次生荒漠风蚀水蚀盐碱化风力(6分)(2)新疆(2分)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等(2分)(3)盐碱化(2分)自然原因:①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②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较高,盐分向地表积聚。
(4分)人为原因: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碱地面积扩大。
(4分)
【解析】(1)荒漠化成因有自然原因(原生荒漠)和人为原因(次生荒漠)。
(2)直接读图回答即可,人为原因结合“荒漠化的防治”回答。
(3)从图乙中可以看出“盐碱化”的土地面积增加。
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形成盐碱地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二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分,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地;如是洼地,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分蒸发后,即留下盐分,也形成盐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