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绝句》的内容及诗中景物的季节特点,感受春天的美丽。

2.掌握“融、燕、鸳、鸯”四个生字的书写规范,能够组词。

3.理解“迟日”的意义及由来。

4.激发学生想象,有感情地诵读《绝句》。

教学重点:1.规范书写“融、燕、鸳、鸯”四个字,能够组词。

2.带领学生动用多种感官,了解诗中景物的季节特点,体会春天的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迟日”的意义及由来。

教学过程:一.谚语导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春天的重要性。

春回大地,万物苏醒。

春天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希望。

请欣赏春天的图片,结合你看到的和以往的积累,说说你知道的描写春天的诗句。

知识链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XXX。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二.古诗研究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唐代伟大的诗人XXX写的一首诗。

我管它叫“XXX”诗?说它老,因为有的同学已经会背了,说它新,因为通过今天的研究,你们会有更多更新的收获。

1.出示《绝句》,指名读准字音。

“子”不读轻声,“鸯”不读轻声。

2.读出古诗的韵味,老师可范读,学生跟读。

3.进行书写指导:①范写,生说师写。

②生描一个,写一个。

③组词。

4.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绝句》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春天)谁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自己小声读读这首诗,动笔画一画。

预设: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燕子、鸳鸯5.根据学生找到的景物随机研究:迟日江山丽。

从第一句诗中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吗?XXX指的是春天的太阳。

知识链接:XXX”出自《诗经·七月》:“XXX迟迟。

”迟迟表示缓慢的样子。

XXX迟迟是指春天的白天变得长了。

迟日”就是指“春天的太阳”。

春天的太阳是什么样子的呢?春风花草香。

这是一阵温暖柔和的春风。

你闻到了什么香味吗?(说完整话:我闻到了的香味。

)谁愿意读读这句香气扑鼻的诗。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美;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学习古诗的阅读和理解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勤奋、坚韧、乐观等。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学习并理解《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的内容、意境和韵律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美。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正确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生活实际联系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情境。

2. 朗读古诗:学生自读、齐读、个别读,注意读音、停顿、语气、节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逐句解读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古诗的意境。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点评、引导、总结。

5. 背诵古诗:学生自由背诵、齐背,巩固记忆,加深理解。

6. 拓展延伸:介绍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创作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诗人:杜牧、苏轼、叶绍翁3. 古诗:《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4. 重点词语:寒山、石径、白云、深处、霜叶、停车、坐爱、枫林、晚霞、橙黄、橘绿、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渔灯、思客、故园、篱落、一灯明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小学语文_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了解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诗人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重点难点】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前两首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两首诗。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有关翁卷,范成大的生平资料,老师准备相应的音乐带。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老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随作者领略了中外的田园风光,体会到了自然、质朴、和谐、静谧的乡情,今天,我们再来走进古代诗人为我们描绘的田园美景,学习《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你也一定会陶醉其中的。

二、交待任务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古诗。

《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三、学习第一首诗《乡村四月》1、作者简介,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2、阅读诗文:⑴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⑶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汇报交流:⑴指名读诗文,纠正字音。

⑵理解诗词的意思: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指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

子规:杜鹃鸟。

句意: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满是绿色,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句意,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都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采桑养蚕,又是插秧种田。

4、读诗文,想画面,说感受:(播放音乐带,有感情的朗读)。

诗文展示四月的乡间充满生机,一派繁荣的景象,同时勾画了农民在四月里紧张、繁忙的劳动场景,表达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讲解古诗背景
总结词:知识普及
详细描述:介绍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古诗的创作意图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 内涵和意义。
讲解古诗内容
总结词:文本解析
详细描述:逐句讲解古诗的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美感和深 层含义。
课堂互动与讨论
总结词:互动交流
[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 诗三首》教学设计
汇报人: 2023-12-30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教学难点与重点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学反思与总结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古诗三首》中的生字、 生词,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能够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学生自我评价
01
总结词:自我认知
02
详细描述:学生通过自我评价, 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制定 相应的改进计划。
教师评价与反馈
总结词:专业指导
详细描述: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 业情况,给予具体的评价和反馈,帮 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 的地方。
重点二
古诗中的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
重点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解决方法
方法一
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古 诗的背景和情境,帮助
学生理解
方法二
结合注释和教师讲解, 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和
特殊语法结构
方法三
通过朗读、背诵、讨论 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
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方法四
通过比较阅读、拓展阅 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 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教案)引言:本教案主要围绕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展开。

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加深对古文化的理解和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教案将从预习准备、教材篇目、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预习准备1. 课前导入:通过问答、音乐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古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给学生分享相关的古诗资源,让学生在课前自行阅读一些古诗作品,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美感。

二、教材篇目1. 学习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古诗三首》。

分别是《孤竹寄片》、《题西林壁》、《蜻蜓》三首古诗,内容生动有趣,字句优美动人。

2. 教材特点:这三首古诗既有反映大自然的景物,又有抒发作者个人情感的诗意。

学习这些古诗,可以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三、教学设计1. 目标要求:a.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及作品背景。

b.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感受古诗的美。

c.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欣赏能力。

2. 教学步骤:a.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音乐欣赏呈现与古诗相关的景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互动讨论古诗与生活的联系。

b.讲授:逐句讲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美感和情感,注重诗句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c.朗读:教师朗读整首古诗,模范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感。

d.理解:通过提问和教师引导,让学生理解古诗中比喻、象征等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e.开展朗诵比赛,让学生自愿参与,展示个人的表达能力。

f.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并写一篇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教师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诵和解读,引导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共同探索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板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读,品词入境,更能感悟诗情。规范地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获得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古诗的背诵和默写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饮、初”等8个字。
2.想象《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描绘的景色。
课题
17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育人目标:感受诗歌的特点,热爱祖国山河美景。
教学重点
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策略
直观式教学、情境式教学。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庭”字,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能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
(1)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引导学生从古诗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体会等不同方面谈收获。
3.总结引领。
设计意图:学生字教学中分类指导有代表性的字,一字带多字是高效写字教学的策略,重点范写“银、磨”,是因为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两个字不容易写好,也容易写错,这是关注学情使然。
板书设计
17古诗三首
作业设计
书写本课课后生字歌3遍并组词。
教学反思
4.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和创作,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尊重,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教学内容《古诗三首》包括《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和《夜宿山寺》。

这三首诗均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诗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2. 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录音机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典音乐和展示古诗图片,营造古典文化的氛围,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李白及其诗歌,引导学生朗读并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 诗歌解析:逐句解读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5. 创作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作者:李白3. 诗歌内容:简要列出三首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4. 教学重点与难点:明确指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作业设计1. 朗读与背诵:要求学生在家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

2. 写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进行诗歌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3. 思维导图:要求学生绘制关于《古诗三首》的思维导图,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古诗三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使他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诗歌解析环节,可以更加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4、《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4.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5.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逐步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能通过诗歌传递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你喜欢秋天吗?2、今天,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与秋天有关的三首古诗。

3、深秋的一天,诗人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触景生情,写下了《山行》。

齐读诗题。

4、简介作者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1、通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

2、检查预习情况。

寒径斜霜(1)注意读准翘舌音“霜”,前鼻音“寒”,后鼻音“径”。

(2)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呢?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1)师范读,生标出节奏线。

(2)学生交流:朗读时应该在哪些地方停顿?(3)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4)学生有节奏地齐读古诗。

4.了解诗意,感悟画面。

(1)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借助注释和插图。

(2)同桌交流,想象画面(3)理解诗题5、品读第一、二句诗。

(1)你在诗中看到了什么?(2)诗人为什么称这山是“寒山”?这“斜”是说石头小路怎样?伸向哪儿?(出示图片辅助理解)(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一场景。

(4)指导学生朗读,想象美景,读出深秋时节山景的生机盎然。

6、品读第三、四句诗。

(1)自由读这两句,你在诗中看到了什么?(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说具体,说清楚。

(3)坐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强调注释的重要性)(4)看图说说这枫叶红得怎么样?(比……还要红)(5)现在你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四句诗描绘的画面吗?(6)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喜爱和赞美之情。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1. 古诗背景介绍:介绍《古诗三首》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

2. 古诗解析:逐句解析《古诗三首》的诗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3. 古诗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三首》。

4. 古诗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古诗中的情感,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以及如何运用古诗中的意境进行创作。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的背景和意境。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古诗背景介绍:介绍《古诗三首》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

3. 古诗解析:逐句解析《古诗三首》的诗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4. 古诗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三首》。

5. 古诗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古诗中的情感,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感受,分享自己的观点。

7.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重点内容:古诗的诗意、情感、朗读与背诵方法。

作业设计1. 朗读与背诵:学生课后自行朗读和背诵《古诗三首》。

2. 古诗解析: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解析和情感体验。

3. 创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古诗中的意境进行创作,如绘画、写作等。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情感体验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02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下面是整理的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杜牧《山行》诗歌鉴赏篇一江苏省宜兴市万石实验小学张建峰邮编214212教材简析:《山行》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对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的描写,勾画出了一幅绚烂的山林秋色图。

教学的过程中,我在识字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理解诗句,从中体会到诗人那不同一般的情感,让学生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感受到这是一首秋的赞歌。

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径”“枫”“霜”,能说出诗句中“坐”、“于”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描写的秋色以及诗人对秋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体会诗中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学习生字、了解秋天。

1用换部首的方法学习生字。

经()枫()雪()径()疯()霜()指导学生观察上面一行与下面一行字有什么异同,然后再教学书写方法,最后指导学生读音上的区别。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板书:秋天)3对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橙黄橘绿时” 指的就是绚烂的秋天。

4你觉得秋天什么最美?(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可以描述,可是吟诗,也可以歌唱)二、设计情境,导入古诗。

1在这绚丽的秋天,正是登山的好季节,我们不妨跟着作者一起到山中去行走一下,感受秋天的美吧!(板书课题:山行)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

3初步说说,读了这首诗,你发现秋天的山上怎么样?或问秋天的山上都有些什么?三、品读古诗、感悟秋天。

(一)远上寒山石径斜1师:深秋时节,当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山上爬行,此时你看到满山枯黄的树枝杂草,你会有一种什么感觉?生:一种荒凉的感觉。

生:看到树木枯黄了,光秃秃的山,让人感觉冷嗖嗖的。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主要内容和意境。

(3)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尊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古诗《春晓》的教学设计(1)学习古诗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3)学习生字词,如“晓、花、风雨”等。

2. 古诗《静夜思》的教学设计(1)学习古诗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感受思乡之情。

(3)学习生字词,如“静、夜、思”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主题。

(3)学习并运用生字词。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直观法: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

(2)合作学习法: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想象联想法: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音乐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2)黑板、粉笔:用于书写生字词和讲解古诗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出示本节课的三首古诗,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

17《古诗三首》 (教案)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 (教案)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教案)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背诵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教学内容1. 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

2. 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

3. 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4. 想象并描绘古诗中的画面。

5. 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背诵三首古诗。

2. 教学难点: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古诗的朗读和插图。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诗的朗读,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朗读:让学生自己朗读《古诗三首》,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3. 理解:通过讨论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意境。

4. 想象: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古诗中的画面,然后用彩色笔描绘出来。

5. 分析: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技巧。

6. 背诵:通过多次朗读,帮助学生背诵《古诗三首》。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的标题和作者。

2. 《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意境。

3. 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4. 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三首》。

2. 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意境。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分析其意象和表达方式。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意境,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每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识字知识来认读生字词。

(2)培养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方法来理解古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每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2. 教学难点:(1)认读生字词,理解古诗中的难点词语。

(2)通过朗读、默读等方法来理解古诗的内容。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课件。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古诗的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2)收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或录音带,播放第一首古诗的朗诵。

(2)引导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2. 学习第一首古诗:(1)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教师给予辅导。

(2)教师讲解古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3)学生朗读、默读古诗,理解诗意。

(4)学生讨论交流,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

3. 学习第二首古诗:(1)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教师给予辅导。

(2)教师讲解古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3)学生朗读、默读古诗,理解诗意。

(4)学生讨论交流,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

4. 学习第三首古诗:(1)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教师给予辅导。

(2)教师讲解古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3)学生朗读、默读古诗,理解诗意。

(4)学生讨论交流,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

五、巩固练习:1. 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古诗的理解。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古诗知识竞赛,增加学习兴趣。

3. 学生分组进行古诗表演,增强对古诗的体验和感受。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行》、《枫桥夜泊》和《泊船瓜洲》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古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2. 课型:新授课。

3. 教学内容:《山行》、《枫桥夜泊》和《泊船瓜洲》三首古诗的学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诗句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古诗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和诗人的情感,共同解决问题。

4. 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诗句的背景和诗人的创作意图。

5. 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诗句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把握。

六、板书设计1.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根据诗句内容,绘制一幅图画。

3. 查阅资料,了解诗句的背景和诗人的创作意图。

八、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 理解古诗《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夜泊牛渚怀古》、《秋浦歌》的意境和主题。

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 运用图片、音乐等辅段,帮助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3. 采用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感悟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首古诗:《静夜思》1. 朗读和背诵《静夜思》。

2. 学习生字词,如“床前”、“光景”、“明月”等。

3. 解析诗句的意境和主题,理解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二首古诗:《望庐山瀑布》1. 朗读和背诵《望庐山瀑布》。

2. 学习生字词,如“庐山”、“瀑布”、“遥看”等。

3. 解析诗句的意境和主题,理解诗人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第三首古诗:《登鹳雀楼》1. 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2. 学习生字词,如“鹳雀楼”、“落日”、“千里”等。

3. 解析诗句的意境和主题,理解诗人对壮丽景色的赞叹和人生的感悟。

第四首古诗:《夜泊牛渚怀古》1. 朗读和背诵《夜泊牛渚怀古》。

2. 学习生字词,如“牛渚”、“怀古”、“吟鞭”等。

3. 解析诗句的意境和主题,理解诗人对历史的怀念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

第五首古诗:《秋浦歌》1. 朗读和背诵《秋浦歌》。

2. 学习生字词,如“秋浦”、“歌吟”、“白鹭”等。

3. 解析诗句的意境和主题,理解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朗读、默写、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古诗。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古诗《静夜思》。

2. 学生自读《静夜思》,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学习《山行》、《枫桥夜泊》、《泊船瓜洲》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音乐渲染等方式,营造古诗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三首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共同探究诗歌的意境。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朗读与背诵:学生集体朗读、个人展示朗读,并尝试背诵古诗。

6.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了解更多古诗。

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诗人:杜牧、张继、王安石3. 古诗:《山行》、《枫桥夜泊》、《泊船瓜洲》4. 诗意:描绘山水美景,表达诗人情感5. 背景资料:介绍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诗歌鉴赏,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搜集更多关于杜牧、张继、王安石的诗作,进行拓展阅读。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意境和情感,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引导、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古诗的韵律和格律2. 古诗的意境和情感3. 古诗的朗读技巧4. 《古诗三首》的作者、背景和内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的韵律、意境和情感,提高朗读能力。

2.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正确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古诗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古诗三首》的作者、背景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 示范:示范朗读《古诗三首》,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4.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朗读《古诗三首》,教师指导纠正。

5.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律、意境和情感。

六、板书设计1. 古诗的基本知识2. 《古诗三首》的作者、背景和内容3. 古诗的韵律、意境和情感4. 朗读技巧七、作业设计1. 朗读《古诗三首》,正确把握节奏和语气。

2. 背诵《古诗三首》。

3. 写一篇关于《古诗三首》的学习心得。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引导、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古诗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正确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同时,要加强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检查,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讲解”环节。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整理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整理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整理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一暖风送香,桃红柳绿,群鸭戏水,黄鹂鸣唱。

当诗人的笔触与春夏时节相遇,便勾勒出一幅幅有声有色、清新明丽的图画。

《绝句》为我们描绘了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迷人景色;《惠崇春江晚景》让我们感受到了明媚的春光,暖暖的春意;《三衢道中》带领我们畅游了山清水秀的三衢,让人心旷神怡。

一、三首古诗学法简单导读学习时,可以借助注释、插图理解有难度的字词,再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将主要景物串联起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边读边想象这些景物组成了怎样的画面,再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头脑中的画面。

学习《绝句》时,抓住“迟日、花草、燕子、鸳鸯”等词语,感受春天的美丽,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学习《惠崇春江晚景》时,抓住“竹、桃花、鸭、蒌蒿、芦芽”等字词,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江南初春的景象,感悟诗人热爱生活、热爱春天的情感。

学习《三衢道中》时,先找出描写时令和行程的诗句,然后了解诗人沿途所见的景物,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二、一类字和二类字的学习本课中要求我们认识“鸳、鸯”等6个生字,但是其中的5个都是要求会写的,所以总的来说需要我们认识的只有一个“豚”字。

进入三年级之后,明显要求会书写的生字比二年级多了很多,而且难度也有所加深,不过家长朋友们不需要担心,跟随橙子老师的脚步慢慢前进。

13个一类字当中小朋友们容易写错的还蛮多的,比如说“融”,这个字很多小朋友习惯性的会把左边下框中写成两横;“惠”字小朋友们会把末尾的点忘记了;“减”字中间有一个短横,右上角还有一个点也是容易遗忘的地方。

除了这几个容易写错的字之外,还有几个汉字在结构上比较复杂,不太好进行书写,或者说书写出来不够美观。

“鸳、鸯”这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在书写上都要求上部分扁宽,下部分窄长;“梅”字是左右结构,在书写上要求左窄右宽,“母”字的竖折与横折钩右下边交叉、折钩下边稍向左拉;“溪”字也是左右结构,在书写上左边三部分都要扁,“爫”头四笔紧凑、首撇要短,“幺”字要窄,“大”字要扁宽。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重点)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重难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天门山》课时目标1.识记“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思。

3.体会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及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引导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展现祖国山水的视频,激发学生情感。

导语:神州大地,地大物博,青山碧水,美不胜收。

不管是巍峨俊秀的名山大川、奔流不息的江河湖海,还是一望无垠的沙漠戈壁、圣洁无瑕的雪域高原,处处都有无尽的宝藏。

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纵横四海,去领略祖国各地的美丽风光,去感受古今文人骚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深情。

2.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李白的诗歌,集体吟诵。

3.出示诗人简介及写作背景。

4.出示课题《望天门山》,齐读诗题,理解诗题。

预设:引导学生做一做“望”的动作,从而理解诗题。

“望天门山”,就是说这首诗的内容是诗人远望天门山见到的景象。

全诗都是围绕这个“望”字来写的。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默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

学生跟读,齐读。

相机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播放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轻重音。

教师指导断句。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检查,看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5.指名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最后齐读诗歌。

三、品读古诗,理解诗意1.再读古诗,小组讨论。

(1)大声诵读并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2)圈出不明白的地方,与同学交流。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互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和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和诗歌的情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古诗三首》包括《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这些古诗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夜晚的宁静和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色。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三首》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课文朗读与理解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解释生词和句子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4 应用与拓展学生通过写作或绘画的方式,将古诗中的美景或情感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朗读、背诵和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写作或绘画作品的评价,来评估学生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也可以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课文文本准备《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的文本,确保文本准确无误。

6.2 教学用具准备投影仪、笔记本电脑、音响设备、白板和教学卡片等教学用具。

6.3 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古诗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源,以及拓展阅读材料。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7.2 情境教学利用图片、音乐和场景模拟等手段,创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感知的教学情境。

7.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发现古诗中的美和哲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Teaching Design of "Three Ancient Poems"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小学编订:FoonShion教育《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一佚名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言激趣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

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

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

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

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

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

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

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4)教师小结:《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自己试背。

3)同桌互背。

4)集体背。

四、作业: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请几名同学背。

2.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

学生补充介绍有关作者资料。

2.解诗题。

渔者——打鱼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渔”“鱼”。

(2)“君”字第二笔右边要出头。

3.齐读《江上渔者》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

逐一解释。

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意。

一、二句: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3)把四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想象,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2.课堂讨论:(1)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他们有什么不同?(2)从哪儿看出打鱼人的艰辛?(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诗中讲了两种人:吃鱼人和打鱼人。

吃鱼人只爱鲈鱼的味道鲜美;打鱼人捕鱼十分艰险。

打鱼人为了捕鱼,每天要驾驶着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自身无安全保障。

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吃鱼人不知打鱼人的艰辛。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练习朗读。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4.汇报、评读。

5.自己试着背诵,同桌互背。

6.作业:背默古诗《江上渔者》;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找有关诗人资料。

板书设计江上渔者北宋:范仲淹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宿”读作“sù”,不要读作“shù”。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

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

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5.练习背诵古诗。

(1)自己试着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体背。

6.作业:背、默古诗,试着给爸爸、妈妈讲讲古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第11页/ 总1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