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导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登岳阳楼》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登岳阳楼》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登岳阳楼》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登岳阳楼》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歌的感情。

2.学习本诗,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创作风格。

【学习重点】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学习难点】缘景明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知识链接】1.背景介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2.写洞庭湖的佳句:(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学习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

2.比较阅读,深入了解杜诗的意境和创作风格。

缘景明情。

表述常见的意境的词语有: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等。

三、拓展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李白登岳阳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对颈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请将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作比较,说说它们同是抒发登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四、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登岳阳楼导学案

登岳阳楼导学案

登岳阳楼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2)四、中心思想 (3)五、读文感知 (3)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5)一、学习目标理解并掌握诗人杜甫的生平与创作背景,从而深入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深沉情感和崇高境界。

学习并欣赏诗歌中运用的精妙艺术手法,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体会诗人如何以简练的语言描绘出壮观的岳阳楼景象。

通过深入品读这首诗,我们要感悟到诗人对国家兴衰、人民疾苦的深刻关注与忧虑,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登岳阳楼》一诗的作者是唐代的________。

2.诗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绘了________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

3.诗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两句,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心情。

二、选择题1.下列对《登岳阳楼》一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早闻洞庭湖之名,暮年才实现登临的愿望,表达了喜悦之情。

B.颔联实写,寓实于虚,寓虚于实,一实一虚,一静一动,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C.颈联“亲朋无一字”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情,“老病有孤舟”则表达了诗人的凄苦之境。

D.尾联写诗人眼望国家动荡不安,对家国不幸的哀痛之情。

2.《登岳阳楼》一诗中,押韵的字有()个。

A.2B.3C.4D.5三、简答题1.请简述《登岳阳楼》一诗中“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所表达的情感。

2.《登岳阳楼》一诗中的颔联是如何突出洞庭湖的特点的?三、全文翻译《登岳阳楼》译文如下: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在这首诗中,诗人杜甫通过描绘洞庭湖的雄伟壮丽,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动荡、人民疾苦的深切忧虑和哀痛之情。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孤独无依、凄凉痛苦的心情,以及对家国不幸的哀痛之情。

【高中语文】 《登岳阳楼》导学案(2)-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 《登岳阳楼》导学案(2)-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登岳阳楼》导学案课文简介:本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疏通疑难字词,读懂诗句。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诗句的分析,理解诗人困顿的处境,感受其痛切的心情。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诗中写景的句子,感受诗人登楼所见的恢宏气象。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杜甫心系天下的胸怀。

一、背景知识1、杜甫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成就: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由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传世。

艺术风格:杜诗的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2、岳阳楼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南朝宋元嘉三年(426),中书侍郎、大诗人颜延之路经巴陵,作《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诗中有"清氛霁岳阳"之句,"岳阳"之名首次见于诗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6登岳阳楼导学案北师大版1

九年级语文上册6登岳阳楼导学案北师大版1

6.登岳阳楼一、预习案(一)预习目标一、背诵本诗。

二、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4、学会通过反复朗诵、联想一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二)预习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难点:“坼”“浮”字妙处的明白得。

(三)达标练习【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天地日夜浮。

亲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这首诗中写景的是哪几句?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2.对这首诗的明白得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3.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4.说到洞庭湖,咱们都会想起唐诗中写得最好的两处名句:一是“”出自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是“,”,出自杜甫的《登岳阳楼》。

他们都以大胸怀、大手笔,写出了洞庭湖的大气象、大气魄。

5.赏析颔联。

答:6.“吴楚东南坼,天地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答:7.“亲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如何的情感?答:8.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诗能够看出?答:9.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明白得。

答:10.你还明白哪些写洞庭湖的名句?试写出持续的两句。

答:二、探讨案(一)要点回忆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译文】过去就听说过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

【注释】岳阳楼:在巴陵县(今湖南岳阳)西城上。

开元年间张说所建,下临洞庭,为游览胜地。

【段析】首联在平平淡淡的表达中,寄寓了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白云苍狗等许许多多的感触。

6 登岳阳楼导学案.doc

6 登岳阳楼导学案.doc

6登岳阳楼导学案6登岳阳楼一课时【温故互查】1试背诵范仲淹《岳阳楼记》:2、原文默写:至若春和景明,,,;沙鸥翔集,,。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渔歌互答此乐何极!3、译句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事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导学过程】一、初步感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南圻.()乾坤.()凭轩.()戎马()涕泗流()..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含义(1)、吴楚东南圻(2)、戎马关山北..(3)、凭轩涕泗流..(4)、乾坤H夜浮..3、《登岳阳楼》选自,作者,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人们誉为“”,他被人们称为“”。

二、整体感知。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颔联: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

“圻” “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鉴赏品析】1.讨论探究《登岳阳楼》的主旨意境:2.讨论探究《登岳阳楼》的艺术技巧:【达标测试】1.熟读、背诵这首诗,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全诗的意境和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①诗中的“雁引愁心去” 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②对第二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中考衔接】( 2012湖南)登岳阳楼杜甫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新教材高中语文展示课《登岳阳楼》导学案

新教材高中语文展示课《登岳阳楼》导学案

《登岳阳楼》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2.把握意向,体悟《登岳阳楼》中蕴含的情感3.掌握炼字题的答题技巧学习过程:一.因声求气,吟咏声韵(读准字音,找准句读,注意语速语气,在诵读的过程中初步体悟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感)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作者在《登岳阳楼》中抒发了什么感情?答: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深入探究《登岳阳楼》中蕴含的情感)杜甫(公元712-770) 字子美,河南巩县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忧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1.读书漫游(712-745)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

开元19年,20岁的杜甫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

再漫游齐赵。

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此时的杜甫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长安(746-755)穷困中见民间疾苦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应试,落选。

最后通过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得到一个看守兵器的小官。

不久父亲去世,此后的生活变得艰难起来,43岁时幼子饿死。

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让杜甫诗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他的视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

3.陷贼与为官(756-759)国破家亡中的现实主义。

45岁时安史之乱爆发,被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后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47岁丢官入蜀。

建下一所草堂,过着相对舒适的生活。

但山河破碎,风雨飘零,好友李白、高适相继离世,杜甫对于现实的思考愈发沉郁。

代表作:《春望》.“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思想愈发深邃,诗风愈发沉郁。

《登岳阳楼》(导学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登岳阳楼》(导学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登岳阳楼》导学案一、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本单元所选诗歌的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作品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及炼字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阅读鉴赏、诗歌朗读比赛等活动深入理解诗人的作品内涵,把握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激发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歌的不同风格特征,欣赏诗人的独特艺术创造。

体会诗人借助景物传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词文化的魅力。

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诗史”,他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被人誉为“诗圣”。

2.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

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大历三年,杜甫离开夔州一路漂泊来到岳阳。

他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三、品读诗意1.朗读诗歌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梳理诗意(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翻译:作者情感:答案: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首联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丽风光,心情十分喜悦。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翻译:诗人情感:答案: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生动描绘了洞庭湖水波澜壮阔、雄伟奇丽的气象,表现出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翻译:诗人情感:答案: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登岳阳楼》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

《登岳阳楼》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教学重点: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复习导入:背诵学习过的杜甫《登高》(必修三)一诗,说说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意象:急风、、哀猿、清渚、、归鸟、、长江意境:。

情感:。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了解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三、朗读背诵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

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

这是为下文蓄势。

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3、学生朗读背诵。

集体齐读,再学生个人朗读,试背。

四、初知意象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意象:――感受:意象:――感受:意象:――感受: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诗的第一、二句是句,雄厚有力,开门见山地直说过去只是,今天终于登楼了。

提问: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答: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面对的祖国,自己,国家,可谓,实为之感。

《登岳阳楼》导学案2

《登岳阳楼》导学案2

《登岳阳楼》导学案学习目标1.领略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析所用的艺术手法。

预习学案【诗海拾贝】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初夏时节江边小村的物态人事及由此产生的感受。

首联点明时间、地点、环境,着一“抱”字,尽展才思;拈出一“幽”字,作为全篇纲领。

中间两联展开描写,通过梁上的飞燕、水中的白鸥、画棋局的老妻、敲钓钩的幼子四幅画面,组成一幅清幽恬静的水乡生活图。

尾联表面虽是喜幸之词,内里却包含了后顾之忧和悲苦之情。

自然风光、日常生活景色,诗人信手拈来,皆成妙笔,表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及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文本卡片】一、作者简介详见《蜀相》。

二、背景简介这首诗是大历三年(768年)冬,诗人自公安(今属湖北)到达岳阳(今属湖南)后写的。

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黄鹤楼、鹳雀楼)。

杜甫曾两次登岳阳楼,这首诗所记当是第一次,时间大约是到达岳阳之初,当时诗人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不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蕴含着浩然胸怀的名篇。

【基础荟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坼( )②乾坤( ) ③戎马( ) ④凭轩( )⑤涕泗( ) 2.辨形组词。

①⎩⎪⎨⎪⎧ 坼 析 ②⎩⎪⎨⎪⎧ 戎 戍 ③⎩⎪⎨⎪⎧ 涕 悌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乾坤日月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戎马关山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凭轩涕泗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学案【要点突破】一、整体把握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细部探微2.结全诗句,赏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一联中“坼”“浮”的表达效果。

《登岳阳楼》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登岳阳楼》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登岳阳楼》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登岳阳楼》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1《登岳阳楼》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登岳阳楼》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它虽然只有三百多字,但诗情画意、咏史纪事、倾情吊古,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通过导学案的形式,为学习《登岳阳楼》的同学们提供一些指导,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一、诗歌背景1. 岳阳楼位于哪儿?为什么杜甫到岳阳楼游览?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境内,它是古代著名建筑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唐代杜甫游览岳阳楼时,赏景思古,心情激动,写下了这首《登岳阳楼》。

2.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中描绘了岳阳楼周围的自然景色和江湖之美,同时也反映了唐朝的时代背景。

作者在诗中独具眼光地运用了风景描写,抒发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诗歌分析1. 杜甫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思想和情感?《登岳阳楼》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故国昔日繁荣壮丽的怀念,对当前混乱局面的无奈,以及对自己不幸流落在外的倾诉。

杜甫的怀念侧重于民族文化的繁荣和美好,这也是他一贯的论调。

2. 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杜甫在《登岳阳楼》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比喻等。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气势磅礴的对比手法,在表达对时代变革的看法时,通过对比点明了唐代的不足之处。

3. 诗歌结构。

杜甫的《登岳阳楼》是七律长诗,分四首。

每首分别描写了江南小景、长江大河、唐代时的沧桑巨变和自己难以回到故乡的情感。

整首诗歌结构清晰,意蕴深厚。

三、诗歌的意义和价值1. 杜甫《登岳阳楼》的意义在哪里?这首诗旨在表达诗人对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的思考,以及对那些过去的辉煌和美好的怀念。

同时,也展示了唐代文学的风采和杜甫良好的人文情怀,在文化和思想方面有着很大的价值。

2. 杜甫《登岳阳楼》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现代人同样存在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对不公正、劣迹斑斑的现实的不满,而这一点与杜甫的时代是相通的。

因此,学习杜甫的这首诗,对于我们从历史中汲取启示和力量,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生版《登岳阳楼》导学案

学生版《登岳阳楼》导学案

《登岳阳楼》导学案一、自主学习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知人论世,背景介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

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二、赏析诗歌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①翻译②“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③概括首联内容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翻译②“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③颔联侧重写什么?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①翻译②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③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①翻译②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三、探究总结全诗1.概括主旨意境2.总结艺术技巧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翻译:登上岳阳楼,放眼远眺,天岳山一带,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江水浩淼,流向茫茫天边;洞庭湖面,波阔浪涌,汪洋无际。

大雁南归,高翔的翅膀,带走了我愁闷的心。

月出山缺,仿佛是君山衔来了浑圆的美好之月。

酣卧畅饮,恍若在天上飞杯换盏。

醉后,凉风四起,不胜寒意。

凉风习习,直吹得人,衣袖翩翩,飘舞不止。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岳阳楼座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元四年(716)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

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岳阳楼记导学案及答案

岳阳楼记导学案及答案

岳阳楼记导学案及答案1、XXX谪守巴陵郡谪:被降职、调往远离原居地的地方。

2、增其旧制增:扩大规模,增加。

3、前人之述备矣备:已经详尽地叙述过了。

4、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北面通向巫山和长江峡谷,那么……5、连月不开开:持续了一个月的阴雨终于停止,晴朗起来。

6、则有去国怀乡去:离开国都京城,怀念家乡。

7、XXX集集:一群鸥鸟停在树上。

8、而或长烟一空一:有时长长的烟雾在空中弥漫,有时又一片晴朗。

9、把酒临风把:举起酒杯,对着风景。

10、不以己悲以:不因自己的得失而悲伤,而是因为别人的遭遇而悲伤。

11、微斯人,吾谁与归微:如果没有归依,那么像我这样微不足道的人,归哪里呢?3.将下列句子改写成现代汉语。

(12分)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改写: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人民和睦,各种事业都兴旺起来了。

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改写: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别人说闲话,害怕别人讽刺的情绪,再抬头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

1.第一段写了XXX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其中提到了XXX的政绩——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2.在第二段中,描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有:“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作者从景物的宏伟、广阔、壮美等方面展开描写。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话引出了下文对景物和感受的描述,为结尾的议论做铺垫。

4.XXX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5.总写洞庭湖景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过午没,人家并在水一方。

”还有“岳阳楼”的描写也涉及到了洞庭湖的景色。

6.“前人之述”指的是XXX今人诗赋。

7.XXX的诗句“气蒸XXX,波撼岳阳城。

”与文中所描写的洞庭湖的景色、气势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雄伟壮观的特点。

8.形成鲜明对照的句子是:“心旷神怡,宾至如归。

其喜洋洋者矣。

”原因是以个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

登岳阳楼导学案

登岳阳楼导学案

《登岳阳楼》导学案(2课时)学习目标:1.诵读全诗,感知诗人的感情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背诵全诗3.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学习重点:疏通字句,疏通文意,品味情感。

学习难点:思考想象,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学法指导:学习这首诗,要从把握节奏、重音等方面反复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了解这首诗的意思;欣赏洞庭的壮阔景象,感知诗中的形象,领会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还要与初中学过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思想和艺术方面进行比较,体会优秀诗作的艺术魅力。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预习导学】一.学生预习活动检查1.请你给下列词语注音:坼()乾坤()()戎马()()轩()涕泗()()2.解释下列字词:坼:乾坤:戎马:轩:涕泗:3.给这首诗划分朗读的节奏及标注重音: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合作探究】落实措施:1.学生组内讨论2.分组展示:让4个小组到黑板展示本小组负责的小题。

其他没参与的小组负责对应小组的点评。

3.得分规则按学生陈述简洁、准确、完整的程度赋分。

4.对于学生不完善的地方,教师讲解补充,评出优胜。

5.每位同学再根据教师讲解和小组的点评进行修改,使自己的答案升格合作探究题:1.请就第一、二两句写一段赏析文字。

2.“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3.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4.第5第6句写什么内容及作者心情?5.第7第8句写什么?体现作者什么情感?第二课时6.提问:“凭轩涕泗流。

”这涕泪之中饱含作者哪些情感?7.翻译《登岳阳楼》【检测巩固】检测巩固题:1.本诗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都是以岳阳楼为题材的,它们的内容、手法、结构有何异同?2.试对比以下两诗颔联描写洞庭湖景观的妙处,并评论两诗的主题思想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4《登岳阳楼》学案设计(含答案)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4《登岳阳楼》学案设计(含答案)

《登岳阳楼》学案(新)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诵读诗歌,了解诗人及相关背景;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一诗歌赏析方法,能准确把握诗歌所绘之景及所抒之情。

2.过程和方法:诵读诗歌;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与态度:通过诗歌,感受岳阳楼的风景和人文之美; .激发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和探究兴趣。

二、导读1、了解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又称杜工部,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素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在唐由盛转衰的特殊时期,他却只能在漂泊困顿中度过了自己的大部分人生。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春望》、《登高》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风沉郁顿挫,诗艺精湛,影响深远,被称为“诗史”。

2、解题: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3、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冬,时年57岁的杜甫携家眷出三峡,漂泊在今天湖南湖北一带。

这时距杜甫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他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完全靠饮药维持生命。

十二月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今湖南岳阳市)寓居。

一天,杜甫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

三、导思1、“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赏析“坼”“浮”二字。

3、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4、自主品析,你觉得诗歌的哪一联写得最好?试作简要赏析。

你觉得诗歌的哪一联写得最好?试作简要赏析。

《登岳阳楼》学练设计(附参考答案)

《登岳阳楼》学练设计(附参考答案)

《登岳阳楼》学练设计(附参考答案)贵州遵义刘承德1.课文标题是“登岳阳楼”,如果让你用这题目来作文,在正常逻辑思维前提下,那你会怎样来构思行文呢?参考答案:一般正常逻辑思维下,会先写为什么要登岳阳楼,接着写怎么登上岳阳楼,然后写登上岳阳楼看到了什么,最后写登上岳阳楼的所想所感是什么。

2.那请你将杜甫的《登岳阳楼》的行文结构与你的作文构思比较,杜甫《登岳阳楼》略写了什么?又详写了什么?参考答案:略写了怎么登上岳阳楼,详写了所想所感是什么。

3.明代胡应麟赞誉此诗“五言律诗第一”,陆游称赞此诗“妙绝古今”,自然此诗的每一联都值得称道。

那请你依次对每一联进行赏析。

赏析古诗词,实质就是看古诗词的表达载体(人事物景)体现古诗词主旨(情志理)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便于理解,表述为句式结构、所处位置、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古诗词所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便于理解,表述为句式结构、所处位置、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对古诗词的主旨表达起到了什么作用。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①从句式结构来看:陈述句,语气平缓,表达简洁。

(解答时,如没有什么特别的,则可忽略)②从位置结构来看:“今上岳阳楼”照应标题“登岳阳楼”;“洞庭水”与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相呼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与颈联“有孤舟”相呼应;“今上岳阳楼”与尾联的“凭轩”相呼应;整首诗前后都相互照应,结构非常严谨。

③从表达方式上看:此联为记叙,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富有深意。

很早就听闻羡慕洞庭之美,而今暮年才得以观赏,蕴含了作者太多的辛酸无奈。

④从修辞手法来看:是对偶句,有韵律的美,表意凝炼集中,简洁交代了登岳阳楼的原因。

律诗首联不要求对仗,但此诗首联对仗,也体现此诗的一个高超之处。

⑤从表现手法来看:此联为首联,交代了为什么要登岳阳楼以及登上了岳阳楼,为后面的写景抒情作铺垫,使之过度衔接自然。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楼》导学案
编写 付丽芳 审核 聂建银
一、作者与作品
杜甫,字( ),巩县人,自号(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是
( ) 、( ),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 ”,他与白齐名,并称“ ”,被人誉为“ ”。

二、基础积累
1、字音积累
坼. ( ) 乾坤..( ) 戎马(... ). 轩. ( ) 涕泗(... ).
2、词语解释:
坼: 乾坤: 轩:
戎马: 涕泗:
3、名句填空:
1、吴楚东南坼,( )
2、戎马关山北,( )
三、课文探究
(一)、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楼。

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二)“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2、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
3、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三)、“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

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

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后者是( )。

长安与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

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

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

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

同时“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

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 )。

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 )。

“凭轩涕泗流” 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

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
小结:全诗四联,首联扣住“登”字,着眼洞庭风光的特色“”。

写出了年轻有抱负时向往洞庭湖;而今年老多病时才得以一观的感叹。

为下文的写景、()拉开了序幕。

颔联极写洞庭湖水的浩瀚无际,创造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境界,并暗含着对国家时局的担忧。

颈联则借助湖上孤舟,写出了自身遭遇和处境的(),寄托着诗人对不能报效国家和人民的痛苦和
不平。

尾联则创造了一个身在江湖,心在长安的境界,完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和人民诗人的形象塑造。

《登楼》主要是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而且由于这种感情与个人遭遇的悲惨、个人抱负的不能施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使全诗在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种种矛盾之中,显得感情更加迭宕,更加深切,更加动人。

自主赏析:
通过《登楼》的赏析,我们又一次学习运用了诗歌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下面请运用这种方法自主赏析白的《与夏十二登楼》,完成后面的几个题目。

与夏十二登楼白
楼观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而作此诗。

夏十二,白朋友,排行十二。

白登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3.人笔下的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4.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
(一)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楼。

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诗人对洞庭水大概是久闻大名,今日终于来到。

运用的是记叙的表达方式,没有形容,没有夸,不见抒情。

(二)“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操《观沧海》)(比较: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

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

)(意境:博大壮阔)
2、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
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三)、“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

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5、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

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

长安与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

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

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

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

同时“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

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写景。

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

“凭轩涕泗流” 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

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
总之,全诗四联,首联扣住“登”字,着眼洞庭风光的特色“水”。

写出
了年轻有抱负时向往洞庭湖;而今年老多病时才得以一观的感叹。

为下文的写景、抒情拉开了序幕。

颔联极写洞庭湖水的浩瀚无际,创造了一个无限广阔、气魄宏大的境界,并暗含着对国家时局的担忧。

腹联则借助湖上孤舟,写出了自身遭遇和处境的孤苦,寄托着诗人对不能报效国家和人民的痛苦和不平。

尾联则创造了一个身在江湖,心在长安的境界,完成了一个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的爱国诗人和人民诗人的形象塑造。

《登楼》主要是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现了诗人优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而且由于这种感情与个人遭遇的悲惨、个人抱负的不能施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使全诗在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种种矛盾之中,显得感情更加迭宕,更加深切,更加动人。

自主赏析:
参考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第三联运用夸手法写出了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诗人笔下的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

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

“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