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披文以入情
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总结3篇
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总结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条据书信、合同协议、演讲稿、自我鉴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work plan, report book,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letter of agreement, contract agreement, speech draft, self-assessment,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ould like to know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how to write, stay tuned!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总结3篇通过写工作总结可以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这样才是最有价值的总结,那么写工作总结应该注意什么要点呢?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总结3篇(九年级语文期中教学工作总结),欢迎参阅。
第23课《出师表》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6.23《出师表》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课标要求】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发挥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
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
要充分注意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对有新意的思路和表达以及有特点的展示方式,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除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教材分析】《出师表》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传统名篇,文质兼美。
该单元的主题是“责任和担当”,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提出的建议,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盛的历史经验,表达了作者“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
全文语言质朴真切,措辞深浅适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字字句句似从作者肺腑涌出,真可谓是:百代文章,万丈光焰,穿越岁月之障,纵横无人之际,润色万物,在我们心中耕耘。
【学习重点】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纪念白求恩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纪念白求恩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
分论点:①我们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②我们要学习白求恩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③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关系:文章从3个分论点论述了中心论点。
拓展资料:《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在1939年12月21日为纪念白求恩写的悼念文章。
文章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来华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深切悼念,高度赞扬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该文被选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鄂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9课、2016年秋季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
该文叙议结合,夹叙夹议,叙则简明扼要,议则精辟恳切,为议而叙,议从叙出,叙议有机结合。
如:第一、三、四段都是先叙后议,第二段分三个层次,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整段夹叙夹议的特点更加明显。
叙述的内容不但有白求恩同志的情况,而且有用来对比的“不少的人”对工作、对同志对人民的不良表现,叙述白求恩的情况又先正面介绍后侧面介绍。
同是叙议结合,议论的方法也因段而异。
以第一段和第二段为例,第一段着重于事理分析,议论部分先作判断,后作深刻剖析,指出我们如何学习,所以先叙后议,以议为王;第二段着重于从正反事例的对比中证明论点,所以夹叙夹议,议论点到即止。
夹叙夹议,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中进行论述,立论就有很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语言概括而有力一是恰当运用成语,使语言生动、简洁,感情色彩鲜明,音节整齐均匀,便于诵读。
如写白求恩的精神,用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益求精”等成语,写白求恩的逝世,用了“以身殉职”这个成语;批评有自私自利思想的人用了“拈轻怕重”“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等成语,批评不安心本职工作的人用了“见异思迁”这个成语。
这些成语使文章言简意赅,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猫》评课稿
《猫》评课稿执教:行知中学冯国琴评课:南市中学顾连方一、关于教学目标的设置:(1)初读课文,准确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情感变化;(2)细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赏析课文,体会作者感情;(3)研读课文,感悟课文主旨,学习作者的自省精神,学会尊重学生,珍爱生命。
三个目标,三个阶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目标的确定侧重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这是把握住了阅读课的精髓。
我们为什么阅读,最重要的是要理解文本,感受作者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和感悟。
阅读的宗旨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呢从宏观上说,没有别的。
语文课最忌讳目标多,难于达成。
这堂课的目标定位很精准。
三个目标,整体把握住了文本内容的解读,应该说,本堂课已经有了成功的一半。
二、关于本堂课教学环节的设计:1、第一个教学环节: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猫是常见的小生命,但并不是每个学生家庭都养猫,所以这段视频,让学生们看到了猫可爱的一面,对它有了怜爱之意,这样激发了阅读猫的兴趣,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是好的一面。
这段视频改为说的方式,让学生说说对猫的认识,说说对猫的情感态度,这样安排是不是更妥理由:文中的第三只猫没有那么可爱,它不漂亮,懒惰,不讨人喜欢,但是不可爱的猫却是文中的主角,所以这样的开头是不是俗了一点。
“激趣”还是表面的,能定下一个基调,那是最理想的。
(2)速读课文,说说“我”对三只小猫的态度如何。
这个环节是说人的,说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
“我”对猫的态度:喜欢→更喜欢吗→不喜欢(小侣)(同伴)(若有若无)“我”对于猫的亡失,情感变化是:辛酸→怅然→难过、自责这个环节的内容,是为了达成第一个教学目标。
2、第二个教学环节:品味可爱,感受伤痛。
这是说猫的,说猫的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的。
这个教学的内容,是为了达成第二个教学目标。
3、第三、四两个教学环节:“体会冤苦,感悟伤痛。
”“把握主旨,理解作者”这两个环节,是为了达成第三个教学目标。
为什么用两个教学环节因为这是目标教学的重点。
情美我心,开启语文情感美教学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情美我心,开启语文情感美教学整理情美我心,开启语文情感美教学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教育渠道中的美是指人的情感的纯净、真挚、美妙等审美属性,是一种健康高尚的确定性情感。
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感情真挚、纯净、高尚,以情为体,以情感人。
对这些课文的学习令同学时而快乐欢畅时而难过愁闷时而悲愤,丰富了同学对情感的感受力、辨别力以及敏感度。
阅读活动中作为审美客体的文章“情”与作为审美主体的同学“情”完全是可以沟通、互动和共鸣的。
一、以情动情,以真求真。
“要使同学真正在思想品行、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老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批文以入情。
”(于漪)老师必需钻研教学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深刻领悟和体验这种情感。
“入乎其内”方能“出乎其外”。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把情感信息传输给同学,同学结合自己的体验,通过感悟、回味,就会使心灵得以净化,使情感获得升华。
二、用语激情,挖掘深层意蕴。
老师的情感主要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
语文老师的教学语言必需体现审美制造力,即讲究科学美又讲究艺术美,以敏锐的审美语感体现语文表达的规范性、精确性、鲜亮性和语言表达的形象性、生动性、音乐性,将同学带入语境。
“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从而活跃同学的“思”进展同学的“智”。
三、境中育情,诱发审美心情。
心理学认为,情景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有直接的刺激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引入或创设一些与教学内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容相适应的详细场景和氛围是很有必要的。
由于这样能引起同学的感情体验,帮忙他们集中留意力,快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情感总是在肯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详细的情境可以唤起同学相应的`情感,因此,为了唤起同学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感,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情境,营造相应的氛围,正确处理好“境”与“情”的关系,使同学的情感处于状态。
(1)、制造条件,达到“境”与“情”的圆满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音乐、语言描述、动作演示等多种方式,创设情境气氛,调动同学的多种感官,使之耳听目视、口诵心动,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并与的思想产生共鸣。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在大海中永生》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在大海中永生》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把握文章情感主线,紧扣“情”字,以读代讲,在读中理解体验,读中感悟。
感悟伟人的丰功伟绩,感悟伟人的高尚情怀,让学生在心灵上受到震憾,在情感上得到熏陶,思想上受到启迪。
2、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立足文本,抓住学科特点,以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语文素养形成为目标,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力使三维目标和谐达成。
3、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老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体现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心灵对话的过程。
[教学方法]1、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语,读中悟情,以情促读,读中深化认识,陶冶情操。
2、创设情境,引领体验,合作对话,自主构建。
[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提示课题1、课前首先让我们一起重温一首熟悉的歌曲,注意用心灵去倾听、去感触。
(播放《春天的故事》)2、以前听过这首歌吗?知道它歌颂了谁吗?(邓小平)3、出示邓小平画面,简介邓小平生平。
4、揭题、读题。
然而,1997年2月19日,这位历史伟人却悄然闭上了眼睛,离我们而去了。
他的离去是党和国家的巨大损失,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国各族人民都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
今天,让我们再一起来缅怀这位历史伟人。
(板书课题:在大海中永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顺序1、请同学们放声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巡视,指导)2、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能根据教师提示补充小标题吗?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三、精读品味,深入感悟A、细品第一部分1、让我们先回首到1997年3月2日上午,飞机离开我们飞向大海的那令人心碎时刻。
再读读第一自然段,想想当时人们是怎样的心情,你又有何感受?2、读书交流,引导感悟。
(1)、谁愿意来读读自己最想读的句子?并谈谈感受。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精读体会。
第一句扣住关键词“低低地”、“缓缓地”,领会人们当时的不舍与悲痛。
愚公移山说课稿
愚公移山说课稿愚公移山说课稿1今天,我说的课文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愚公移山》。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传颂。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说教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
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
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说学生分析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说教学设想《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通过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让情感教育之花在语文教育的花坛里绽放
让情感教育之花在语文教育的花坛里绽放作者:冯慧芳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29期摘要:“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
”文学作品原本就是作者在一定思想情感下催生的产物,我们阅读时也要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语文教育主要的不是传授什么科学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情境,产生一种体味。
因而语文教育应该重视情感教育,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关键词:以情激情;以情导情;以情引情;激发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的内心体验,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这是因为:一方面,情感是人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
学生只有对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
另一方面,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
”学生只有经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一、激发情感,以情激情情感包括爱好﹑快乐﹑嫌恶﹑愤怒﹑恐惧和悲哀六种基本情绪,有激情﹑心境﹑热情多种方式,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使之有利于语文教学。
首先,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灵活选用内容,采用“茶馆”“书场”式的教学方式,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用丰富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
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始,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学生心弦,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讲出形象,讲出趣味,讲出感情,吸引学生,打动学生。
其次,要采用多种有效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
语文学习是在鉴赏中实现的,而生活经历,尤其是感情经历,影响着鉴赏和学习效果。
写作教学也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没有丰富细致的情感,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来。
让语文课更有“人情味”
让语文课更有“人情味”作者:侯银科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年第30期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
”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情感。
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教学情感亦然。
教学情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复杂的心理现象伴随着对文本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文本、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那么,这教学活动便是干瘪空洞、枯燥无味的躯壳。
“情感”是否“共鸣”,是教学情感,乃至教学活动的关键。
教师讲课冷冰冰,似三九天之冰雪,像机器一样虽有声而无情,虽有行而无内涵。
这无激情的教学,必然如死水一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于漪曾经说过:“情是教育的根。
”所以,窃以为语文课堂应该是情感的课堂,是情感交流、情感培养、情感升华的课堂。
那么怎样使语文课充满“人情味”呢?一、教师要有激情教师的激情如何体现?当然通过教学语言。
一是抑扬顿挫、饱含感情的美读,这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
对于大多数人文性很强的课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必然会感染学生,并引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近文本,感受作品形象,感悟作品主题。
同时,教师的情往往会给学生以暗示、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形中会树立教师在学生心中的正面形象,使学生也变得“多情”起来。
二是富有磁性的点拨语。
语色亮丽,语气适中,语调舒缓有致,语音沉着而有底气——这些都是一名教师最基本的素质。
学生爱上某一个教师的课,大多因为这名教师娓娓动听的点拨与讲述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灵和思维。
学生在老师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点拨中,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文本,走进了故事,去感悟故事中的喜怒哀乐,去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去理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思考。
这样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正在生长的心灵得到洗礼。
三是富有人文关怀和激励性的评价语。
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评价用语的地位越来越高,因为它不但能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缺点,而且能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更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可谓一举三得。
九年级语文下册《出师表》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
出师表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í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hì)罚臧(āng)否(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ōu)之、费祎(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wèn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òu )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iù)。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热爱生命》教学实录 苏教版(通用)
《热爱生命》课堂实录及点评一、导入新课师:生命的执着与顽强常常令人潸然泪下砖缝里,小小的香瓜子冲破坚硬的外壳,昂然挺立;山涧中,悲壮的羚羊用生命架起一道求生的彩虹;荒岛上,鲁滨逊以惊人的毅力与困难作战……在所有生命的抗争与搏斗中,人的意志和力量超越极限,踏碎死神的铁掌,弘扬着人类的伟大与坚强今天,我们将借助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来领悟生命的意义(板书课题)二、作家作品简介师:杰克·伦敦大家熟悉吗?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生1:杰克·伦敦,美国小说家师:不错,还有同学补充吗?生2:杰克·伦敦,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作了约50卷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荒野的呼唤》《海狼》《老头子同盟》《北方的奥德赛》等杰克·伦敦的著作大多探讨生死问题,强调人性的尊严正直除写作外,喜欢冒险的天性,使他勇于辩论、四处演讲,热爱航海、游泳、骑马,还经营农庄师:介绍得很全面你的资料是怎样收集的?生2:网上师:看来,作家作品的资料收集有很多种,除了刚才两位同学的看课文注释,上网查找外,还有别的方式吗?生3:作家作品选集里也有!师:对,我们应该学会用各种方式收集资料《热爱生命》这篇小说曾受到列宁的赞赏直到逝世的前几天,列宁的手里还捧着它课文是节选自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遍,注意圈点勾画感受较深的词句三、初读感知(屏幕显示:速读提示:不出声,不回视,不指读)学生快速阅读,圈点勾画师:同学们,读完了课文,你能读准这些字音吗?(屏幕显示:巉岩踉跄骸骨鲦鱼窒息)生齐答正确读音师:同学们对字音掌握得不错接下来能解释一下这些词的含义吗?(屏幕显示:奄奄一息吹毛求疵辗转)生(齐声说):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吹毛求疵,指故意挑毛病,找差错疵,指缺点、毛病师:《诗经·蒹葭》中写道:“求之不得,辗转反侧”,这里,辗转应解释为什么呢?生4(小声地):翻来覆去师:解释得很准确《故乡》中有这样一句话:“也不愿他们像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这里的辗转又作何解呢?生5(大声地):经过很多地方,到处奔波师:很好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两位同学能根据具体语境来释义,这是我们理解词义的一个重要方法下面看看同学们能否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屏幕显示:“他”被朋友抛弃后,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着、、、、生死考验“他”曾经因产生的幻觉而激动,遇到时,“他”历尽艰险,终于用,战胜了对方)生齐答正确答案(师板书:饥饿寒冷体衰伤病狼)师:一个濒临死亡的人,用意志战胜了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确实令人震撼文章又是怎样表现这一惊心动魄的一幕呢?请大家对重点句段进行精读赏析四、精读赏析(屏幕显示:品味精彩词句,体会心理、细节描写的细腻、逼真)师:品味精彩词句,可以采用作批注的方法,讲解示例(屏幕显示:“于是,慢慢地,就在狼无力地挣扎着,他的手无力地掐着的时候,他的另一只手已经慢慢摸过来,一手把狼抓住”批注: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无力”的狼,“无力”的手,形象地写出了人与狼当时的境况;而“慢慢地”、“一下”却又写出了人的计谋、智慧,预示了人的最终获胜)(板书:心理细节)师:同学们,请先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在文章中作批注,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准备发言老师相信,你的精彩词句一定有你更精彩的体会与诠释(学生先作批注,然后小组讨论,师到小组中参与讨论)师:现在,哪位同学代表你们小组发言?(生纷纷举手,争相发言)生6:我品味的是这一句:“他咬紧骨头,使劲地嚼有时他咬碎了一点骨头,有时却咬碎了自己的牙”这里是细节描写,一个嚼字,写出了他咬的力度,而咬碎的有骨头,也有自己的牙,说明他意志坚强师:品味得很细致这一句极写出饥饿的难耐,求生的艰难生7:我品味的是这一句:“生命就是这样吗,呃?真是一种空虚的、转瞬即逝的东西只有活着才是痛苦死并没有什么难过死就等于睡觉它意味着结束,休息”这是心理描写,体现出生的艰难,痛苦,而死才是解脱,是最容易的表明他的内心也在斗争,最后,他选择了艰难的生师(点头):这位同学读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是的,生命是脆弱的,生命也是坚韧的当一个人战胜了自我,战胜了自我的脆弱后,他的精神,他的意志将是不可战胜的(同学鼓掌师板书:意志)生8:我品味的是这一句:“命运对他实在太苛刻了然而,尽管奄奄一息,他还是不情愿死也许,这种想法完全是发疯,不过,就是到了死神的铁掌里,他仍然要反抗它,不肯死”这也是心理描写,就是到了死神的铁掌里,仍然要反抗它表现出他顽强的意志和斗争精神,让人敬佩,更让人震撼,这就是生命的力量(同学又鼓掌)师(赞赏地):你的回答同样让老师感动决不服输,永不放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他不断抗争,超越极限的力量源泉生9:我品味的是这一句:“他转身走开了不错,比尔抛弃了他;但是他不愿意拿走那袋金子,也不愿意吮吸比尔的骨头不过,如果事情掉个头的话,比尔也许会做得出来的”这也是他的心理活动他没有因为比尔抛弃了自己怨恨他,反而宽恕了他两个人的不同做法显示出不同的价值判断,他不仅有意志的坚强,更有人格的尊严和高尚(同学热烈鼓掌)师(深情地):是的,人生追求的是一种境界,做人要坚守自己的道德良知视生命为拼搏奋斗的过程,视困难为磨炼意志的基石,视友谊为相互之间的扶持与信任……人之为人的价值就体现在这里同学们,我国的古典小说常用语言和行动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而西方小说常用心理和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他坚忍顽强、不畏艰险的硬汉性格打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文中又是怎样不断强化这种硬汉精神的呢?请大家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合作探究五、研读领悟(生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生10:相同点是都有伤病,都是极度虚弱,濒临死亡,都要求生生11:不同点是:狼只是本能的求生,而他除了生理上的求生,是用意志战胜了狼师:概括得不错,找出了相同点和不同点,还有同学补充吗?生12:他也是用智慧战胜了狼,结尾一段他抓住了最佳时机才打败了狼师:这位同学言之有据,读得很细致还有其他同学补充吗?生13:写狼是为了衬托他,表现他顽强的生命力和惊人的意志师(亲切地拍拍他的肩膀):这位同学有自己的思考,老师也同意这种看法,狼起到了衬托的作用狼的求生越强烈,越有耐性,喘息声越逼近,越能体现他对险恶环境的抗争和不屈的意志这样看来,他没有姓名,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用意呢?(师板书:他)生14:指你、我(大家笑)师(笑):也可能是大家生15:整个人类师:那么,狼隐含着什么意义呢?生16:困难生17:险恶的环境师:对,硬汉精神也指人类面对险恶环境时所显示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这种“打不败”的精神力量将代代相传!老师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老人与海》,还有杰克·伦敦中文网,希望同学们能有所收获同学们,在你们的发言中,老师看到了大家对文本细腻的品味和深入的思考,这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方法此时此刻,大家的心中一定有很多想法要表达,下面能将你的独特感受写下来吗?(屏幕显示: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他”对你的启示)面对,“他”启示我们:, )学生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感受师:有的同学已经写好了,请他们在黑板上展示一下,好吗?两位学生到黑板上写话生18:面对困难,“他”启示我们:只要开发自己的潜能,没有跨不过去的障碍师:相信自己,发掘潜能,每个人的力量都是不可估量的生19:面对厄运,“他”启示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会令我们笑对挫折,永不言败师:逆境中能笑对前方,是一种素质,一种涵养,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的挚爱让我们在食指的诗中再次回味对生命的热爱师生一起朗读(食指的《热爱生命》诗节,选诗略):师:同学们,人活着就是要同形形色色的艰难险阻抗争与搏斗从飞倾其所有抚慰人间的伤痛;洪战辉用自己的肩膀扛起生活的苦难;正如这部小说开篇的小诗写的那样:“就是生命中唯一的财富,活过并经历痛苦”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神奇而宝贵的,只有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才能让生命光芒四射六、作业套餐师:同学们,今晚的作业是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500字左右一是阅读《热爱生命》全文,写写你对“硬汉”形象的体会二是搜集有关热爱生命的资料,并做点评好,下课![评点](阮桂卿)《热爱生命》课文很长,要在一节课内完成自读课的任务,教什么,怎么教才能教到点子,学在关键处,这对执教老师是一个难题、一个挑战娄红玉老师的这节课,以下三点是值得推介的一、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体现自读课的特点,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抓手整个教学流程从整体到局部,先见森林再见树木,从初读感知到精读赏析,再到研读领悟,由浅入深,由导到放,先引导学生读懂文本作者的特定指向,再读出学生的个性感受每个环节都注意教方法,给扶手,如初读感知提供批注的范例,研读领悟提供表格比较异同点,给句式让学生谈启示让学生上完一课不但读懂课文,读出自已的感悟,还能举一反三自读其它文学作品二、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内容挖掘到位,语文味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默化,受到熏陶感染,在语境的动态中学到语文知识文中主人公强烈的生命意识,惊人的顽强意志,非凡的人性和智慧;文中精彩出色的心理细节描写,凸现主题的象征意义,形象生动的文学语言执教者都能关注到并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中巧妙落实三、板书设计简洁、完整,富于艺术性随着多媒体的运用,不少老师忽略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全文性的板书而全文性的板书是对文本整体思路、内容、写法的把握,有利于训练师生的思维,锤炼师生的语言,帮助师生深入把握文本从娄老师的板书设计中也可窥见她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曹刿论战原文及赏析
曹刿论战原文及赏析曹刿论战原文及赏析曹刿论战左丘明〔先秦〕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遍同:徧)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
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
”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溃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九年级语文下册23-《出师表》说课稿(部编版)含2个课时
九年级语文下册23-《出师表》说课稿(部编版)第一课时一、说教材《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二、说教学目标1.借助课下注释,了解诸葛亮及《出师表》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通过朗读课文,总结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并学习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并掌握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的几条建议。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朗读体悟法语句对比法背景联系法四、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已学过较多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到达一个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阶段。
学生能自主结合注释对文章内容有大体的理解。
教师可针对疑难适当点拨,授之以渔。
另外,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比较出名,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吸引学生去感受人物风采,做出自己的分析评价,借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养成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认知态度。
五、说教法学法品读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启悟法新课导入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故事家喻户晓,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为之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文字质朴,情感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慨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杰作。
六、说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一)师:同学们,诸葛亮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有关他的哪些文章吗?(《诫子书》《三顾茅庐》)在《诫子书》中,他劝诫自己的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三顾茅庐》中,他身居隆中,却对天下的形势了如指掌、运筹帷幄。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享受生活》导学案PPT课件课后练习题答案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享受生活》导学案PPT课件课后练习题答案教案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享受生活》导学案PPT课件课后练习题答案教案享受生活海伦凯勒预习提示:一、给加点字注音。
驾驭()膂力()心旷()神怡()淙淙()消弭()侏()儒()惬意()池畔()二、解释下列词语。
心旷神怡:百无聊赖:惟妙惟肖:消弭:三、体会下列语句表达的感情色彩。
①驾驭坚固的小船服从于我的意志和膂力,它轻轻地掠过那波光粼粼的湖面,水波不停地使它上下颠簸。
②仿佛看见了这照耀如同白昼的月光正在经过,我触摸到了好的衣裳……③他那一双盲眼仍然在为他自己心爱的希腊寻求光明与蓝天。
④世界是美好的,甚至黑暗和沉寂也是如此。
四、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快速浏览课文,说出作者大概写了多少喜欢,作者喜欢的是那些事物。
从这些喜欢,你可以看出作者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2、让学生划分本文结构,归纳段落大意。
3、用一句话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4、文章到底描写了作者的哪些乐趣?5、作者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了怎样的乐趣呢?试用原文的词句来回答。
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把握作品的内在意蕴及其深刻的主题,从中得到一定的人生启迪。
3、海伦?凯勒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
教学重、难点: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感悟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笑对人生的风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1、幻灯:Keep your face to the sunshine and you can not seeshadow.提问:这是什么意思?(学生看到英文很好奇,纷纷阅读、口译。
)明确: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
2、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这句话是谁说的呢?部分同学回答:海伦?凯勒4、你知道海伦?凯勒是怎样的一个人吗?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海伦?凯勒的资料。
教师明确并提供有关海伦?凯勒的视频资料,使学生有经久不忘的印象。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藤野先生》课文剖析 苏教版
课文剖析藤野先生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这样”指代下文作者所描写的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丑行。
全句表达了作者对他们丑恶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也正是作者离开东京的原因,总领全段。
]上野(日本东京的一个公园,以樱花著名。
)的樱花烂熳(通常写作“烂漫”,熳,màn)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鲜红。
绯,fēi)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指当时新到日本、先在东京弘文书院速成班学习日语的中国留学生。
当时还是清朝,称“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日本最高的山峰,山体像圆锥,在日本岛中南部)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顶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
鉴,原意是镜子,这里作动词用)宛如(好像)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作者用辛辣的语言描写出清国留学生赏樱花时的丑态:他们或盘辫或散辫,或结队出入于上野公园的樱花丛中,以游逛为务,以丑为美。
作者巧妙地抓住盘辫子的细节,用夸X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麻木、不学无术的思想本质,也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实在标致(漂亮。
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极了。
[“实在”表示强调的作用。
“标致”本义是指相貌、仪态美丽,而且多用于形容女人,这里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便是一种讽刺了,表现了他们外表华美、精神空虚的特点,用“实在”修饰“标致”,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朝统治的“遗少”,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之情。
]这一段主要描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作者怀抱救国救民之心来到东京,看到的却是清国留学生的麻木、空虚、无聊,对此他深为憎恨,并对东京充满了失望之情。
恰当的比喻、精彩的白描手法、辛辣的反语讽刺,活画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真是入木三分,痛快淋漓。
中国留学生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机构,主要供同乡或同业的人聚会和住宿。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评课稿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评课稿一、引言本文是对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中的《鱼我所欲也》一文进行评课的文档。
通过对该文的深入分析和评价,旨在帮助老师更好地教授这篇课文,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文本背景介绍《鱼我所欲也》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散文,作者是庄子,出自《庄子》一书。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鱼为载体,通过深入细致的描写和比喻,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人生观的思考。
三、文本解读3.1 内容梗概文章以作者庄子在河边钓鱼的经历为起点,通过对鱼的自由游动和逍遥快乐的描述,引出了人类对自由的向往。
从庄子的角度出发,表达了对人生、存在方式和追求自由的思考。
3.2 人物形象描写在文章中,庄子通过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一个智慧、超然和悠闲的形象。
他独立思考,从观察鱼的游动中汲取启示,通过与鱼的自在行动相比较,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
3.3 比喻和寓意庄子通过对鱼的比喻,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人生境界的思考。
文章中的鱼象征着追求自由的人,而庄子则象征着深思熟虑的智者。
通过描写鱼的自由游动和庄子的深入思考,旨在让读者明白自在自由的真正含义。
四、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文本解读,我们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熟悉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意图。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自由与人生观念,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辨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5.1 教学重点•文本的基本内容解读和理解。
•文本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的分析。
•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的培养。
5.2 教学难点•学生对比喻和寓意的理解和运用。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教学方法与过程6.1 教学方法•阅读导入法:通过对文本的导入,引发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思考。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文本的意义,促进学生的互动与合作。
•问题导引法:通过问题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注释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注释【原文】(1)十年春,齐师伐我(2)。
公(3)将战。
曹刿(读音guì)请见(4)。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读音jiàn)(5)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6)入见。
问:“何以战(7)?”公曰:“衣食所安(8),弗敢专也(9),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11),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读音bó),弗敢加也,必以信(12)。
”对曰:“小信未孚(读音fú)(13),神弗福也(14)。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5)。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明信之乘坐。
追至长勺(16)。
公将锣之(17)。
刿曰:“未可以。
”齐人三鼓。
刿曰:“可以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18)。
刿曰:“未可以。
”下视其辙(19);登轼(读音shì,车前楼梯的横木,全车最高处)而盼之(20),曰:“可以矣。
”遂逐齐师。
既克(21),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22),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读音zhé)乱,望其旗靡(读音mǐ)(23),故逐之。
”【备注释】(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年)。
(2)齐师:齐国的军队。
魏,在今山东省中部。
我,指鲁国。
鲁,在今山东西南部。
《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3)公:鲁庄公。
(4)曹刿(guì):鲁国人。
(5)肉食者:吃肉的人。
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6)间(jiàn):参予。
(7)鄙 :鄙陋,指目光短浅(8)实乃:于是,就。
(9)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
以:凭。
(10)衣食所安:衣服食物这类食疗的东西。
(11)专:个人专有。
(12)不下:遍布,广泛。
(13)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指猪、牛、羊等。
玉帛,玉石、丝织品。
(14)孚(fú):为人所信服。
“聚形悟神 披文入情”思维下的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
“聚形悟神披文入情”思维下的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作者:赖永辉来源:《广西教育·B版》2020年第08期【摘要】本文分析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中“聚形悟神、披文入情”的思维,提出散文鉴赏教学的策略:重形轻神,体会散文的语言美;重神轻形,体会散文的情感美;形神交融,体验散文的意境美。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鉴赏审美鉴赏聚形悟神披文入情【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0-0118-02本质上,散文之“散”是语言文字演化的结果,旨在更好地发挥汉语表达功能,可从两个维度加强认识:其一,以中国古代文学为背景,散文是指有别于律诗、韵文、骈体的一类文学创作形式,其突出特征是不追求传统语句格式的工整,不以押韵为创作标准;其二,以中国现代文学为背景,散文属于一种世俗化的“白话文学”形式,在地位上与小说、诗歌、报告、剧本等相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高中语文教材中散文的比例整体是提升的,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部分)为例,散文所占比例高达 62%,其次为诗歌(22%)与戏剧(6%),由此可见散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然而,纵观高中语文教育,往往注重文本解构分析,流弊甚多,尤其散文鉴赏教学诟病难除。
为实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关于“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要求,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需要提出针对性思维。
本文基于“聚形悟神、披文入情”思维探讨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策略。
一、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聚形悟神、披文入情”思维分析文化学者肖云儒先生认为,散文忌散而又贵散,故“形散神不散”是判断散文好坏的首要标准。
其中,所谓“形散”意指创作选材不受时空约束、表达方式强调不拘一格,这是充分释放散文自由性、丰富意蕴的基础。
而“神不散”则意指一篇散文的立意、中心思想、所表达的观点等必须凝聚,忌讳缺乏核心的离散性表达。
从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层面分析,散文所具有的“形散神聚”特点,需要辩证统一地去看待。
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双本合一”的方法
古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情动而辞发”“批文以入情”。
文本是作者在社会文本背景的支撑下,在自我情感的驱动下创作出来的,是作者观点和情感的集中性反应。
建构主义认为,阅读是读者对文本进行二次开发和创作的过程。
语文教师需要找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链接点,积极引领学生依循文本的情感之潮,走进文本、走进人物、走进作者,形成“双本合一”的情感磁场,真正推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一、搭建朗读平台语言是思想、情感的外衣。
真正的好文章,物质外壳和思想内涵是浑然天成、不可分割的。
有阅读体验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语言不一定能够将作者的想法、观点全部精准地表达出来,但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却是鲜明的。
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心理意识与文本的内容情感之间架设一条通道,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味文本的真情,形成情感、认知之间的相互融通。
例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描绘了作者初入草原的所见和蒙古族人民盛情款待的场景。
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多朗读、多感知的方式,引领学生体会文本的内在情韵。
如课文开篇第一句:“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天空是那么明朗,空气是那么清鲜。
”乍一看,作者并没有表达任何情感,但字里行间渗透着自己初入草原的兴奋。
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朗读层次:首先,让学生自主朗读,感受短句子的节奏与韵律;其次,通过语言熏染,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作者,从平原地区而来,一下子看到一碧千里的草原,会产生怎样的感觉,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新奇和兴奋表达出来;最后,引导学生回归语言,在初步情感的浸润下,紧扣语句中的“更可爱”和两个“那么”进行感知和体验,并组织学生齐读文本,让学生走进文本所表达的情感磁场之中。
学生通过朗读,将有声的语言投入无声的语言之中,使生本和文本无缝对接,其情感得以在朗读中融会贯通,最终走进文本中浓郁而强烈的情感场域。
二、深化语言感知作家大多不会将自己的情感直白地显露出来,而是把感情渗透到文本的每一个词语、每一段语句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披文以入情,因情以入诗
——中考诗词鉴赏
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
2.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常用的艺术手法;
3.中考失分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诗歌常见的艺术手法和主观题的表述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诗词常识
诗:绝句(五绝、七绝);律诗(五律、七律);
词:上阕(上片)、下阕(下片)。
三.披文以入情(如何概括诗词主旨)
1.找议论、抒情句
肠断白蘋洲。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 抓意象、看主题
思乡类月亮鸿雁对家乡的思念或对亲人的挂念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我寄愁心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送别类长亭杨柳酒别后思念或依依不舍之情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愁苦类斜阳流水梧桐芭蕉杜鹃渲染凄凉气氛或表达忧愁心情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闲适类东篱五柳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或闲适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战争类羌笛投笔楼兰表达建功立业或对战争的厌恶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概括下列诗歌的思想感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景物直接抒情感情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景物情景交融感情
四.因情以入诗(如何赏析古诗词)
1.炼字(古诗用词很凝练)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字能否换成“望”字,为什么?
2.表达技巧
艺术手法:
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烘托,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互相使用
景物描写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找出运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例句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五.中考解题方法指导
(一)中考常见的题型:主观题、客观题
古诗词鉴赏的解题方法
1、主观题的解题方法
1、抓诗眼。
即抓诗的主旨句、情感句或哲理句,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2、从表达技巧着手(艺术手法和景物描写角度)。
绝句两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本诗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2.“山青花欲燃”这句诗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诗作出分析。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找出揭示主旨的诗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客观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
(2)、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
(3)、以偏概全,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是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
对《雁门太守行》一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2006年乐山市中考试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人手。
D.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对下列一首词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栽不动许多愁。
A.首句“尘香”二字写落花已化为尘土,流露出词人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
B.“欲语”而泪先夺眶而出,写出词人有难以抑制的满腹忧愁和伤痛,具有感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C.“春尚好”“泛轻舟”用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喜悦之情。
D.词作最后两句将哀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来写“愁”之浓之重,既形象生动又自然妥帖。
(二)中考失分点
诗歌鉴赏题的失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诗歌的主要艺术手法不明导致分析时不知所云而失分。
第二,在分析诗歌意境或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我们往往着重正衬模式,而忽略了反衬。
第三,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对语言进行分析。
要分析诗歌中用的特别好的词语的作用无非是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表现形式上,如运用了比喻手法,往往是能起到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等;二是从内容上来看,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思想等。
第四,答非所问。
如,要求回答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却答了诗句大意;要求就用词的角度进行分析,但答了句子的修辞手法等。
六.课堂练习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第二和第三联分别从什么角度描写钱塘初春景色的?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联所描写的景色。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末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问:这首词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
然景物的幽静。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
步写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
思想感情。
七、课堂小结
总之,古诗词赏析的要旨是:首先要弄懂作品的表层意思。
再进一步理解深层含义:一是对上下文有关词语要联系起来理解;二是要联系作者或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三是要善于抓住“诗眼”来理解;最后还要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去欣赏,只要勤于读书,勤于思考,掌握科学的赏析方法,再加上自身的知识储备,对古诗词的赏析就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