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动汽车电动化辅助系统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新能源汽车辅助驱动系统分析

新能源汽车辅助驱动系统分析

新能源汽车辅助驱动系统分析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日新月异,其中辅助驱动系统在提升车辆性能和效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让我们深入分析新能源汽车辅助驱动系统的功能和优势。

辅助驱动系统的作用
辅助驱动系统是指在传统动力系统之外,通过额外的技术手段提供动力支持,以增强汽车性能和驾驶体验。

不同类型的辅助驱动系统
1.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可以将制动时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储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氢燃料电池系统
氢燃料电池系统利用氢气和氧气产生电能驱动电动机,减少对传统燃油的依赖,实现零排放。

3.智能能量管理系统
智能能量管理系统通过对车辆能源的监测和优化分配,提高能源利用率,延长续航里程。

辅助驱动系统的优势
1.环保节能
辅助驱动系统一般采用清洁能源,减少尾气排放,符合环保要求,促进可持续发展。

2.提升性能
辅助驱动系统可以提供额外的动力支持,增加车辆加速性能和驾驶稳定性。

3.增强安全性
部分辅助驱动系统还具备智能驾驶辅助功能,提升驾驶安全性,减少事故发生概率。

新能源汽车辅助驱动系统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为汽车行业带来了新的技术突破与发展机遇。

通过不断优化辅助驱动系统,可以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性能表现和用户体验,推动整个汽车产业朝着更加环保、高效的方向发展。

电动汽车文献综述

电动汽车文献综述

2.1概述随着未来电动汽车的普及,电动汽车大规模接入电网充电,将对电力系统的运行与规划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目前,对于电动汽车接入电网的研究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特性和负荷需求计算。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研究涉及动力电池的充电特性、电动汽车用户的用车行为、充电方式等多种因素,是研究电动汽车对电网的影响和进行充放电调控的基础。

2)研究电动汽车接入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电动汽车大规模接入对电力系统的直接影响是导致负荷的增长。

目前的研究,包括对电动汽车发展的不同场景,分析电动汽车接入对电源建设、配电网的影响,以及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规划和电网规划。

3)研究电动汽车作为储能单元的充放电控制与利用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可作为分布式储能单元,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并能够向电网反向馈电[1]。

文献主要包括电动汽车有序充电控制和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V2G,vehicle to grid)方面。

其中,动汽车与电网互动(V2G,vehicle to grid)主要包括削峰填谷和调频等。

2.2电动汽车充电负荷1)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特性动力电池作为连接电动汽车和电网的元件,其建模是研究充电负荷的基础。

对动力电池的建模,在研究不同问题时,做一定程度的近似或简化。

基于对电池比能量、效率、比功率等方面的对比得出结论,文献[2] 得出结论,锂离子电池具备最佳的综合性能。

文献[3-4]研究了动力电池的几种常用的电路模型,各种模型在精确性和复杂性上各有优劣。

动力电池一般采用“先恒流、再恒压”的方式进行充电,恒流充电时间相对较长,在此期间电池端电压变化幅度很小。

在分析电动汽车队配网影响时,也有采用恒功率负荷模型,如文献[5]将充电负荷作为恒功率负荷。

2)电动汽车运动规律国内对于电动汽车运动规律的研究一般结合中国电动汽车发展路线,将电动汽车分为公交车、公务车、出租车和私家车4类。

不同种类电动汽车的用户用车行为和充电行为差别较大。

文献[6] 结合中国国内的实际情况对上述4 类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进行了调研,采用蒙特卡罗模拟的方法对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分布特性进行了分析。

车辆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车辆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车辆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近年来,汽车行业不断发展,对于相关研究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作为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们需要关注并了解前沿的研究动态、技术突破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梳理车辆工程领域的相关文献,以帮助读者了解当前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并提供参考资源。

一、车辆动力系统车辆动力系统是汽车的核心部分,包括发动机、变速器、传动轴和差速器等。

在汽车行业的发展中,提高动力系统的效率和减少排放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关文献中涉及的研究主题包括但不限于发动机燃烧过程优化、混合动力系统的设计与控制、新型变速器的研发等。

二、汽车电子与控制技术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汽车电子与控制技术在车辆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主要包括汽车电子控制单元(ECU)的设计与优化、车载通信系统的研究、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等。

这些研究在提高汽车的安全性、降低事故风险、提升驾驶舒适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能源汽车技术随着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新能源汽车技术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

文献综述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电动汽车的电池技术、充电与储能技术、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等。

这些研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车辆安全与 pass:通过减伤技术车辆安全一直是汽车工程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相关文献综述主要涉及车辆碰撞安全的 pass:防护设计、 pass:改善车辆结构强度、车辆安全 pass:气囊技术、主动安全系统等。

这些研究在保障驾乘人员的安全、降低事故损失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车辆 aerodynamics:空气动力学与降低 aerodynamics:气动阻力的研究车辆 aerodynamics:空气动力学在改善车辆性能和降低 aerodynamics:气动阻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献综述的内容主要包括车辆aerodynamics:空气动力学优化设计的方法、减少 aerodynamics:气动阻力的新技术、车辆 aerodynamics:空气动力学模拟与测试等。

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文献综述

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文献综述

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文献综述随着全球对环保的高度重视和能源危机的逐渐加深,新能源汽车逐渐被人们所熟知,成为改善环境、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手段。

本文将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进行综述,以期给读者带来更多启示和指导。

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中,电动汽车作为其中的代表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长期以来,电池能量密度低、电池寿命短、充电周期长等问题一直是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电动汽车已经实现了从工程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逐渐成为人们选择日常出行方式的一种新型形式。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进程中,政策支持及市场需求成为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各国政府部门纷纷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以鼓励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并逐步扩大市场规模。

例如,我国政府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各大汽车厂商也在不断投入到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和生产中,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和发展,这表明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我国汽车产业的重中之重。

此外,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也日趋明确。

其中,通过加速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方向发展,将成为重要的趋势之一。

例如,电动汽车的智能充电、自动泊车技术、高精度导航、远程监控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必将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总之,新能源汽车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许多国家和地区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我们相信,通过各方面的积极努力和不断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将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在环保、交通出行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文献综述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文献综述

【摘要】新能源汽车由于其具有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等特点受到了各国政府及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总结了美国、日本等学者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及相应政策做的研究分析,同时总结了我国学者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问题、相关产业政策和消费者市场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文献综述消费者市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升级、减少环境污染和节约能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近几年,我国政府开始大力支持和推广新能源汽车产业,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消费政策、税收政策等,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专注,引发了巨大的投资浪潮,极大地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关于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研究领域也相对有限,本文通过对比总结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对我国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及消费者市场等方面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国外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新能源汽车是低碳的必然选择,也是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就是国家制定的战略及相关扶持政策。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高度重视,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手段来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发展,并取得了成就。

国外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通常在政府引领下联合大学、研究机构及企业共同展开,主要关注新能源开发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等相关理论的研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成功也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的研究。

美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理论与政策,并主要针对电池汽车和氢能源汽车。

John R.Wilson和Griffin Burgh(2003)在氢能源研究报告中分析了氢能源在美国能源独立和安全方面的作用,但是他们指出大规模利用将会面临技术、热动力损失、规模和安全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氢能源配套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严重滞后于氢燃料汽车技术,所以美国想要进一步发展氢能源还需要克服很多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困难。

纯电动汽车研究前景文献综述

纯电动汽车研究前景文献综述

纯电动汽车研究前景文献综述摘要纯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

由于对环境影响相对传统汽车较小,其前景被广泛看好,但当前技术尚不成熟。

早在19世纪后半叶的1873年,英国人罗伯特·戴维森(RobertDavidsson)制作了世界上最初的可供实用的电动汽车。

这比德国人戴姆勒(GottliebDaimler)和本茨(KarlBenz)发明汽油发动机汽车早了10年以上。

戴维森发明的电动汽车是一辆载货车,长4800mm,宽1800mm,使用铁、锌、汞合金与硫酸进行反应的一次电池。

其后,从1880年开始,应用了可以充放电的二次电池。

从一次电池发展到二次电池,这对于当时电动汽车来讲是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由此电动汽车需求量有了很大提高。

在19世纪下半叶成为交通运输的重要产品,写下了电动汽车在人类交通史上的辉煌一页。

1890年法国和英伦敦的街道上行驶着电动大客车,当时的车用内燃机技术还相当落后,行驶里程短,故障多,维修困难,而电动汽车却维修方便。

在欧美,电动汽车最盛期是在19世纪末。

1899年法国人考门·吉纳驾驶一辆44kW双电动机为动力的后轮驱动电动汽车,创造了时速106km的记录。

1900年美国制造的汽车中,电动汽车为15755辆,蒸汽机汽车1684辆,而汽油机汽车只有936辆。

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内燃机技术的不断进步,1908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T型车问世,以流水线生产方式大规模批量制造汽车使汽油机汽车开始普及,致使在市场竞争中蒸汽机汽车与电动汽车由于存在着技术及经济性能上的不足,使前者被无情的岁月淘汰,后者则呈萎缩状态。

4发展背景电动汽车电池发展电池是电动汽车发展的首要关键,汽车动力电池难在“低成本要求”、“高容量要求”及“高安全要求”等三个要求上。

要想在较大范围内应用电动汽车,要依靠先进的蓄电池经过10多年的筛选,现在普遍看好的氢镍电池,铁电池,锂离子和锂聚合物电池。

电动汽车论文文献综述

电动汽车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1课题背景电动汽车技术是未来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为了在未来的汽车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自己的电动汽车产业政策,推行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

我国也在“863计划”中明确提出了电动汽车产业化目标。

迄今为止,我国电动汽车技术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电动汽车大规模产业化还有一段距离。

在电动汽车产业化的道路上涉及到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多方利益,电动汽车产业化是否能迅速地、顺利地进行,也是各利益方利益均衡的结果。

所以,本文立足于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现状,主要就电动汽车产业替代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几个关键问题:进入壁垒、发展模式、技术创新、产量决策、政策制定这些方面,运用经济博弈论的方法,建立相关博弈论模型,把这些问题中涉及到的各个利益方纳入博弈模型中,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电动汽车替代传统的内燃机汽车的发展战略。

“电动汽车技术从90年代起步,在各国政府和各大汽车公司的推动下得到飞速的发展。

尽管目前在价格、技术成熟度方面还不能与传统内燃机汽车比拟,但电动汽车具有深厚的发展潜力,将最终在今后10—20年中逐步取代传统汽车。

”在不久前由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一次电动汽车试验总结报告会上,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专项组组长万钢这样回答记者的提问。

2 国内外电动汽车发展状况2002年,中国轿车产销量因超过40%的增长而被称为“中国轿车元年”。

尽管汽车生产商因销量大增而欢天喜地,消费者因品种增加而选择余地更大,但由此造成的现实与未来的交通拥堵、原油进口以及环境压力却不能不让人感到担忧。

统计资料显示,中国从1994年已开始成为石油纯进口国。

2000年进口石油7000万吨,成品油3000万吨,进口石油价格达25亿美元;2001年进口石油大约8000万吨;2002年的统计数字还没有出来,但预计不会少于9000万吨。

另据联合国调查,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有7个在中国。

近几年我国汽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汽车尾气已成了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有预测报告说,到2010年,我国许多大城市的汽车尾气排放量将比现在增长一倍。

电动汽车文献综述

电动汽车文献综述

电动汽车文献综述作者:顾晓月杭艳顾艳秋顾莹云来源:《时代经贸》2013年第21期【摘要】交通能源与环境问题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对我国尤为严重。

近两年来汽油价格不断上涨,极大的暴露了我国石油能源的紧缺,节能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缓和能源需求的紧张状况,减轻环境污染、降低综合费用、这是现代汽车工业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电动汽车研究背景;优缺点;电池状况一、前言电动汽车技术是未来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为了在未来的汽车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自己的电动汽车产业政策,推行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

迄今为止,我国电动汽车技术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电动汽车大规模产业化还有一段距离。

二、电动汽车的研究背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己成为全球事务议程中的重要议题,而温室气体的减排更成为其中的重中之重[1]。

作为二氧化碳排放大户的汽车行业,如何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就成为摆在各国政府而前的首要问题。

电动汽车的动力源是电池,相对于以燃料为动力的车辆是清洁的,同时噪声污染也小得多。

电动汽车还有一个独特的优点,就是它的制动能量能够被回收。

电动汽车制动时可以利用反拖电机为蓄电池充电,即大部分动能转化为电能[2]。

从产业上讲,我国是汽车工业的后发国家,依靠传统技术,我们已经几乎不可能再取得先发优势,但电动汽车产业不同,我们有明显的产业优势。

首先,中国拥有全球领先的磷酸铁铿电池技术,电动汽车对电池的热稳定性要求特别高,磷酸铁铿电池技术的成熟,已经让电动汽车成为可能。

其次,中国的电池生产规模很大,大概有300个电池厂在生产各种类型的锉离子电池。

最后,中国的铿资源占全球总量的30%以上,即便是大规模生产电动汽车,中国仍然可以在铿资源上自给自足[3]。

三、电动汽车的分类及各自优缺点电动汽车的种类:纯电动汽车(BEV)、混合动力汽车(HEV)、燃料电池汽车(FCEV)。

1.纯电动汽车是由电动机驱动的汽车。

智能能源汽车文献综述

智能能源汽车文献综述

智能能源汽车文献综述引言现如今,汽车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逐渐爆发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人们对传统燃油车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少。

智能能源汽车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正逐渐成为车企竞相研发和推广的焦点。

本文将通过综述相关文献,介绍智能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以及未来前景。

智能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智能能源汽车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突破,现已成为汽车行业的一个重要分支。

早期的智能能源汽车主要使用电池作为能量储存装置,但由于电池容量有限、充电时间长等问题,限制了其推广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燃料电池、超级电等新型能源储存技术的出现,使智能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目前,智能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研究热点之一。

智能能源汽车的技术特点智能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相比,具有以下技术特点:1. 电动化:智能能源汽车采用电动机作为动力源,不需要燃油发动机,从根本上实现了对石油的依赖程度降低。

2. 能源多样化:智能能源汽车可以采用多种能源储存技术,如燃料电池、锂电池、超级电等,从而增加了能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智能化:智能能源汽车配备了各种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能够通过感知环境、自主决策和执行动作,实现自动驾驶和智能导航功能。

4. 能量回收利用:智能能源汽车通过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将制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再储存到电池中,实现了能量的高效回收利用。

智能能源汽车的未来前景智能能源汽车作为一种创新型交通工具,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首先,智能能源汽车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智能能源汽车推动了电动化交通的发展,有助于能源结构的升级和环保能源技术的广泛应用。

最后,智能能源汽车在城市交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助于改善交通拥堵、提高城市空气质量,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加便捷和环保的选择。

电动汽车发展文献综述

电动汽车发展文献综述

电动汽车发展文献综述摘要本文从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对我国形成的挑战,指出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电动汽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阐述了电动汽车发展的技术问题及研究进展,探讨了国内电动汽车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电动汽车是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1.引言汽车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与科技水平的象征,近年来,在我国政府重点扶持与政策引导下,汽车制造行业成为了我国经济结构中的“支柱型产业”。

至2013年,我国汽车销量已突破2000万辆,达2198万辆,在该年底,全国机动车数量突破2.5亿辆,其中,汽车达1.37亿辆。

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导致我国石油消耗量日益升高,石油对外依存度也不断升高。

根据《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目标,至2015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需要控制在61%以内,然而目前的数字正在逼近这一红线。

数据显示,早在2009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就已突破50%的警戒线;至2012年,该数据升至56.4%,2013年更是高达58.1%。

汽车保有量的持续攀升,不仅给能源带来危机,同时传统汽车排放的尾气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去年及今年,全国大面积持续长时间被雾霾笼罩,空气质量已经达到了严重污染程度,如何控制和降低汽车尾气排放带来的污染也是亟需解决的一大课题[1]。

节能、环保、安全,是汽车发展的主要趋势,为此,我国提出了“发展清洁汽车、调整能源结构、减小环境污染、改善大气质量”的政策。

电动汽车使用成本非常低,将其百公里的用电成本进行换算,电的成本仅是油的20%,即使用电动汽车仅需花1/5的钱就可以行驶与原来相当的公里数。

普通汽车,不论是手动档还是自动档,都用变速器变速,电动车变速是电机驱动,没有变速器,而且非常强劲。

此外,电动车的四轮驱动原理简单,且不用换机油。

电动汽车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发展电动汽车是降低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缓解石油短缺的重要措施。

电动汽车文献综述

电动汽车文献综述

电动汽车文献综述引言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能源形势的紧张,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清洁、低碳的交通工具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综述相关领域的文献,探讨电动汽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电动汽车的定义和分类电动汽车是指使用电能驱动的汽车,主要由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组成。

根据电动汽车所使用的电能来源,可以将其大致分为纯电动汽车(B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和燃料电池汽车(FCV)三类。

当前电动汽车市场的现状目前,电动汽车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全球电动汽车保有量在过去几年呈现出较高的增长率。

中国在电动汽车市场上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

然而,电动汽车在市场推广中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电池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仍然是电动汽车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此外,充电设施的建设也需要得到更多关注,以提供便捷的充电服务。

电动汽车技术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电动汽车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电池技术是电动汽车技术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锂离子电池由于其高能量密度和较长的循环寿命而成为主流。

同时,快速充电技术、电池管理系统和续航里程的提高也是电动汽车技术研究的重点领域。

除了电池技术,电机技术也是电动汽车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

永磁同步电机和感应电机由于其高效率和较小的体积而受到广泛关注,并得到了一系列的改进和优化。

此外,充电设施的建设和充电标准也是电动汽车技术研究的重点。

充电设施的便捷性和充电速度对电动汽车的推广起着重要作用。

各国正在制定统一的充电标准,以实现充电设施的互操作性。

电动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来,电动汽车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电池技术的进步将成为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

例如,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有望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

其次,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高速充电站和无线充电技术的推广将使电动汽车的充电更加便捷和快速。

最后,电动汽车的智能化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文献综述

新能源汽车文献综述

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文献综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刚起步不久,要实现产业化、规模化,不仅需要一个艰辛的过程,而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研发投入非常大、成本高,导致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价格明显高于同类型的传统汽车,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大范围推广应用,需要突破技术以及产业化两方面的难题,本文将国内学者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方面的文章进行了梳理,对文章进行了综述。

1.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上欧阳明高(2006)在《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与对策》一种着重从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角度分析了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

他认为新型汽车能源动力系统与现有汽车能源动力系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时,我国当前汽车产业发展和节能环保问题还要靠现有汽车能源动力技术解决。

为此,应当选择一种“过渡”和“转型”并行互动、协调发展的战略。

一方面,发展节能汽车解决近期的能源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开展新能源汽车研究,瞄准未来汽车竞争制高点和实现汽车能源动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能源方面重点发展各种液体代用燃料发动机及其混合动力汽车,逐步过渡到采用生物燃料的混合动力和可充电的混合动力;进一步发展以天然气为主体的气体燃料基础设施,分步建设长期可持续利用的气体燃料供应网络;以天然气发动机为基础,发展各种燃气动力,尤其是天然气/氢气内燃机及其混合动力;发展新一代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其混合动力,到2020年,达到规模商业化水平;大力推进动力电池的技术进步;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纯电动车尤其是微型纯电动车。

以城市公交车辆为重点,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新能源汽车的示范与商业化的发展战略,在个过程中能源动力转型的关键与瓶颈是动力蓄电池和氢能燃料电池,并提出了科技策略。

杨帆(2009)在《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经济考量》一文中,从技术经济的角度分析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并预测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趋势,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提出建议。

他从技术经济的角度对比了传统汽车排放污染物和电动汽车排放污染物数量,从而得出了电动车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污染物排放最少的结论。

汽车文献综述

汽车文献综述

汽车文献综述引言汽车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交通工具,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交通方式的不断追求,汽车行业也不断创新和改进。

本文将综述一些关于汽车领域的重要文献,介绍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创新方向以及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1.自动驾驶技术自动驾驶技术是目前汽车行业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它通过使用各种传感器、摄像头和算法,使汽车能够实现自主驾驶。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不仅提升了汽车的安全性和行驶效率,同时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还面临着技术和法律等方面的挑战。

2.新能源汽车技术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新能源汽车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新能源汽车包括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它们减少了对传统石油资源的依赖,降低了尾气排放,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还面临着电池技术、充电基础设施等问题的挑战。

3.智能汽车技术智能汽车技术是指将传感器、通信、计算机等技术应用于汽车中,实现车辆之间、车辆与道路基础设施之间的智能交互。

智能汽车技术可以提升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娱乐性,例如主动安全系统、车联网系统和人机交互系统等。

智能汽车技术的发展还面临着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

汽车技术的创新方向1.电动化和智能化电动化和智能化是当前汽车技术的主要创新方向之一。

电动化可以降低燃料消耗和尾气排放,智能化可以提升驾驶体验和行驶安全。

未来的汽车将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2.轻量化和材料创新轻量化是为了减少汽车的自身重量,从而提升燃油经济性。

轻量化技术的发展包括使用更轻的材料,如碳纤维、铝合金等,以及优化结构设计,如模块化设计、空间优化设计等。

3.高效能源利用高效能源利用是实现汽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未来的汽车将更加注重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优化传动系统以及利用废热、废能的回收利用。

汽车技术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1.环境影响汽车作为燃油消耗的重要来源,对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新能源汽车的智能行车辅助系统研究

新能源汽车的智能行车辅助系统研究

新能源汽车的智能行车辅助系统研究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加深,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环保、节能的出行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随之而来的挑战是如何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能,以确保驾驶者和乘客的安全。

智能行车辅助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正逐渐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探讨新能源汽车的智能行车辅助系统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其功能和应用。

一、智能行车辅助系统的概述智能行车辅助系统是基于车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为驾驶者提供安全、舒适的驾驶体验的系统。

其主要功能包括自动驾驶、车道保持、碰撞预警、自适应巡航控制等。

通过与车辆的传感器、雷达以及交通标志识别系统的配合,智能行车辅助系统能够监测车辆周围环境,判断交通状况,并进行相应的操作,使驾驶者更加安心、便捷地驾驶。

二、智能行车辅助系统的功能1. 自动驾驶:智能行车辅助系统可以通过自动驾驶功能,实现车辆在特定道路和路况下的自主驾驶。

驾驶者只需设置目的地,系统就能够根据导航信息和实时环境感知,实现自动导航和自动驾驶,减轻驾驶者的驾驶负担。

2. 车道保持:智能行车辅助系统通过车辆传感器和摄像头监测车辆行驶的车道,当车辆偏离车道时,系统会发出警报提醒驾驶者,并通过轻微调整方向盘的方式将车辆重新引导回车道。

这种功能不仅能够提高驾驶的安全性,还可以减少驾驶者的疲劳感。

3. 碰撞预警:智能行车辅助系统通过车辆传感器和雷达监测车辆周围的障碍物,当发现与周围车辆或障碍物的距离过近时,系统会发出警报提醒驾驶者,并自动减速或制动,以避免碰撞事故的发生。

这种功能能够有效地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4. 自适应巡航控制:智能行车辅助系统通过车辆传感器和雷达监测前方车辆的速度和距离,自动调整车辆的巡航速度和距离,与前车保持安全的车距,并根据前车的行驶速度自动加速或减速。

这种功能能够提高行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三、智能行车辅助系统的应用智能行车辅助系统已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新能源汽车的电力辅助转向系统研究

新能源汽车的电力辅助转向系统研究

新能源汽车的电力辅助转向系统研究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新能源汽车的电力辅助转向系统是一项关乎汽车安全与性能的重要技术,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对其电力辅助转向系统的研究也变得愈发迫切。

纯电动汽车参考文献

纯电动汽车参考文献

文献检索摘要1.王亚俊,胡彬. 柴油机进入“跛行回家”模式的原因分析及诊排方法[J], 汽车维修 2015.1原因一:喷油器出现故障。

喷油器出现故障,一般分为机械故障和电路故障。

机械故障为:针阀卡死,由于柴油中污物较多或进水腐蚀,针阀卡死在喷油器内,不能动作,出现此故障时ECU可能不记录故障码;电路故障为:线束由于振动、磨损等原因,出现断路或直接搭在刚盖上接地,出现此故障时ECU 会记录故障码。

喷油器故障一般会出现怠速不稳,柴油机声音异常的故障。

可利用故障诊断仪对喷油器激发测试的功能,进行断缸或加速测试,或用高压油管触感法进行判断。

2.李星. 国Ⅲ共轨柴油机“跛行回家”故障的处理[J], 汽车维修 2010.3曲轴位置传感器测量的是发动机转速及上止点信号。

该传感器安装在曲轴飞轮壳上,与飞轮保持一定的间隙。

飞轮上有58个凹槽,缺的2个凹槽对应1缸上止点。

传感器针脚间的电阻为860Ω,以脉冲形式检测发动机转速。

曲轴位置传感器信号是发动机工作最重要的信号,ECU柑橘这一信号确定发动机工况,从而确定喷油提前角,并计算喷油量。

当这一信号消失时,ECU会报警,仪表盘上的报警灯点亮,同时会储存故障码,且发动机功率下降20%,喷射压力限制在100MPa以内,起动时间延长3-5s。

3.王得力. 是什么造成了汽车“跛行回家”[J], 商用车与零部件 2009.4凸轮轴转速传感器,主要是判缸感应相位信号,确定发火次序。

布置在齿轮油泵体侧端。

齿轮油泵齿圈有5齿,(每缸上止点对应一个齿,两个紧靠在一起的齿为1缸上止点),安装空气间隙为0.5±1.5m,针脚间电阻:R=860欧姆±10%。

如间隙过大或过小都会使电压尖峰信号不够,该传感器失效后,ECU 采用喷射试探的方法使发动机起动,但起动时间会延长6~10秒。

发动机功率下降20%. 喷射压力限制在1000bar以内。

由此看来,该故障产生极可能与这两个传感器有很大的内在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罗少林;赵伟军等发表了“基于模糊控制的电动液压转向系统的仿真建模”,为了满足低速转向轻便性和高速车辆的电动液压转向系统(EHPS)操纵稳定性,我们研究和设计合适的辅助特性和模糊控制策略。利用AMESim对转向系统建模与仿真,验证得出当车辆在低速度时,转向系统可以提供一个大功率,和高速时提供小功率。并通过MATLAB模拟电动液压控制系统的建模,证明了该控制策略能迅速作出反应,满足对转向系统的控制要求。
2013年,Pethaiah, Sethu Sundar, Alison Subiantoro和Ulrich Stimming等发表了“中温燃料电池在电动汽车空调系统的动力辅助装置中的应用”,文章指出在电动汽车技术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空调系统,空调系统在电池系统运行时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一个典型的电动汽车将有150公里的行程,但当空调开时,这个范围可能会下降到80公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减少空调系统耗能的方法以及中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空调系统的动力辅助装置中的应用。一个典型的中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工作在150-250°C,并使用乙醇作为原料。乙醇由于其毒性低和高能量含量是未来运输应用的有前途的燃料。
[3]Pethaiah, Sethu Sundar, Alison Subiantoro and Ulrich Stimming, et.al.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mediate Temperature Fuel Cell for the Auxiliary Power Unit of th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in an Electric Vehicle[A]. Symposium on Energy Technology/Battery - Joint General Session - 223rd Meeting[C].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2013
2012年,Wang, Xiaoming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Steiner, Alois ; Fiala, Jan等人发表了“线性变参数的电动汽车空调系统建模”,本文介绍了电动汽车空调系统准LPV(线性变参数)建模方法。汽车空调系统是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很难得到一个精确的实时控制模型。因此,论文介绍LPV方法模拟空调系统。实验结果表明,LPV模型提供了一个非常高的精度为COP(性能系数)的估计,不能用传统的识别方法达到。文章对模型的结构和应用进行探讨并给出了一个类似于Hammerstein结构的非线性LPV模型结构。
2007年,谢厚勋;高翔等发表了“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本文对助力转向的控制策略,方法和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讨论和总结了传统的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可以提高驾驶员的高速路感和车辆的动力性。电机驱动技术与液压伺服系统相结合,电动液压技术对驾驶员的路感特性进行改进,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集成控制可以进一步提高电动液压转向系统的经济性,动态响应和自适应性,这是电液转向系统的一种发展方向。
二、主要参考文献:
[1]Chiu, Chien-Chin, Nan-Chyuan Tsai and Chun-Chi Lin, et.al.Near-Optimal Order-Reduced Control for A/C(Air-Conditioning) System of EVs (Electric Vehicles)[J].Energy66,(2014): 342-353.
2010年,范鑫;胡春发表了“基于CAN总线的电动汽车空调控制网络的设计与研究”,本文章基于CAN总线的电动汽车空调控制网络的设计,发展电动汽车CAN(控制器区域网络)总线系统,采用SAE J1939通信协议,使得电动汽车以形成一批电动汽车电子控制单元的数字控制网络为目标;使用单片机STC12C5A60S2可以完成虚拟总线设计;对一辆配备了以上系统的汽车进行了性能测试,用硬件实现了数字仿真。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工作稳定,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并能满足实时通信和集成控制的要求。
[4]Cha, Dae-Seak, Sang-Taek Lee, Ju-Hee Cho, Sung-Guen Song, Man-Seung Han and Hee-Jun Kim,et.al.Development of the 0.5kw Motor Controller on Air Compressor for Commercial Hybrid or Electric Vehicles[A].2012 IEEE Vehicle Power and Propulsion Conference[C].IEEE Computer Society, 2012.
纯电动汽车电动化辅助系统
文献综述:
一、与论文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014年,Chiu, Chien-Chin;Tsai, Nan-Chyuan;Lin, Chun-Chi等发表了“电动汽车空调系统的最优控制”,通过构建空调系统,研究电动车热舒适性的调节问题,并提出了对电动汽车的座舱环境控制策略,此系统主要包括两个模块:ECB(环境控制模块)和AHU(空气控制单元)。空气控制单元通过冷却,加热,混合空气流和调速风扇可以调节环境控制模块的温度和湿度。对系统热力学的数学模型,采用等效集总热容的方法,能量和质量守恒原理和传热理论,得出最优控制器。为得到电动汽车的优化控制策略,热舒适性、湿度和能耗都考虑在内,从而得到一系列的最优控制器。总之,计算机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此最优控制策略与标准LQR(线性二次调节器)性能几乎一样。
2008年,孙凯;刘奎;黄丽培等发表了“用于驱动高速运行的电动汽车空调压缩机的永磁同步电机(PMSM)”。为了提高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的压缩机的效率和可靠性,提出一组控制策略。双模式的过调制方法提高了高速运行时的PWM逆变器电压传输比、永磁同步电机的输出转矩。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MRAS)方法用于估计转子位置,实现无传感器驱动。一个每安培输出最大转矩的反馈补偿策略(MTPA)控制和弱磁控制应用于高速稳定运行的PMSM压缩机驱动,降低了低功率损耗。仿真和实验结果证明了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012年,Dae-Seak Cha,Sang-Taek Lee1,Ju-Hee Choi,Sung-Guen Songi,Man-Seung Han,Hee-Jun Kim等人发表了“商用混合动力或电动汽车空气压缩机0.5kw电动机及其控制器的研制”,本文提出了有关商用混合动力或电动汽车驱动空气压缩机的0.5kw电动机及其控制器一种技术性能问题。在现有的空气压缩机中使用的是皮带驱动或商用车辆的直流电机驱动。皮带驱动式压缩机具有效率低的特点。根据不同的速度和负载的变化工作在在低效率的工作点。采用高能效直流电机驱动的空气压缩机很难在实际应用,由于电机的电刷磨损产生的可靠性问题。为了克服这种不便,驱动模块采用的永磁同步电机(PMSM)具有较高的效率和可靠性,最近引起市场上的注意,应用在许多公交客车和商用车。本文提出的设计结合BLAC电机,控制器,和空气压缩机的机械部分。此外,对这些特点和性能测试分析。
[2]Song, Jian, Lianjie Li, Wenwei Xuan and Liangyao Yu, et.al.Electro-Hydraul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for Commercial Vehicles[J].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54, no. 9 (2014): 1209-1214.
2008年,王浩;丁润涛;李志杰;周岩;焦阳等发表了“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仿真”。在AMESim中建立了基于EHPS系统参数的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EHPS)模型。对车速对转向助力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转向助力效果很小,以避免在高车速下转向盘太轻。而当车速较低时,转向助力效果增强,从而使转向轻便。EHPS系统的电控单元台架试验中用到仿真控制参数。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的控制效果和仿真是一样的。
2011年,邱义宾发表了“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控制器开发”,本文指出电动液压助力转向(EHFS)系统可以在提供可靠助力的同时根据车速和方向盘转速改变液压泵的转速,进而改变助力大小,从而获得良好的路感。木文介绍了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开发了以微处理器TMS320LF2407A为控制核心的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控制器,所设计的控制器具有高速数据处理能力和较高的控制精度,可以满足对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进行复杂控制策略的实时性要求。
2012年,石岩;李忠利等人发表了“对新能源汽车的电动线性压缩机的研究”,文章指出新能源汽车在不久的将来有光明的前景。新能源汽车中某些由发动机驱动的部件将变为由电力驱动,如用于制动系统空气压缩机和制冷的空调压缩机。线性压缩机具有许多优势,如效率高,结构紧凑,低摩擦等等。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电动线性压缩机。研究工作包括仿真,结构设计,控制设计等。电动直线压缩机是值得研究推广于新能源汽车的。
[6]Wang, Xiaoming, Alois Steiner and Jan Fiala, et.al.Linear Parameter-Varying Modeling of Electric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A].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Energy[C].Trans Tech Publications, 2012.
2014年,宋建;李连杰;宣文伟;于良耀等发表了“商用车的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文章指出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助力转向系统电动控制可使智能汽车节能。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与蓄能器和线性电磁阀来减少商业车辆的能源消耗。蓄能器能显著降低驱动电机所需功率。在Matlab / Simulink中对机械,液压,电阻和控制器子系统进行建模。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证明该系统可以用来降低商用车辆的能源消耗。
2011年,Khanchoul, M.;Krebs, G.;Marchand, C.等发表了“电动压缩机的永磁同步电机的改进”,本文指出所有的电动汽车(EV)组件长期受效率,噪声,性能和重量的限制。特别是用于电池的冷却和EV座舱热舒适性的电压缩机。永磁同步电机(PMSM)被认为是合适的的驱动电动压缩机的电机。这就是为什么在以前的工作中,永磁同步电机设计用于电动压缩机。在本文中,采用有限元法改进了永磁同步电机结构,改进了其性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