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共7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共7篇)给你一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的写作范例,你可以参考它的格式与写法,进行适当修改。
一,教育智慧来之于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研究和思考一个善于思考,能深入了解学生的老师,其身上一定闪动着智慧的灵光.智慧的灵光来自于教师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之中.《秘密约定》这个案例讲了一个学生上课频频举手,给老师的印象是"不懂装懂,随意举手,欺骗老师".一般老师可能会冷落,甚至讥讽他.可肖东萍老师经过深入了解后却认定他有一颗"好胜,上进的心".学生的一些看似缺点的表象一下子成了优点,老师的视角变了,想法也就变了,可见老师的观念是极其重要的.老师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忙于下结论",先了解情况,了解是解决的前提,思考就是研究!了解和思考过程蕴涵科学的探究,才能有切合实际的问题解决的结果.所以王老师认为:"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寻找答案的一般思路是:1,尽可能周全的了解情况,占有材料.2,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3,再根据反馈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循环,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步得到解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了解情况是要习惯于了解学生的成长史和考察家庭教育的特点,有利于搞清孩子问题的真正原因.二,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育智慧的保障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自己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很多教师是这样想事情的,刚说过不能怎么样,学生就公然违反,"顶风作案"是明摆着与老师对着干.于是火冒三丈,处理起来"简单,粗暴",一顿训责,学生在高压之下似乎也立竿见影.可以说这是教师在使用权力压制学生——"拼力气",学生是否真的服气很难说.也可以说这种教育方法是在"制造敌人".而教师的教育智慧在很多时候体现在教师能否"化敌为友"的能力上,要做到化敌为友,教师要有科学的精神,研究的心态,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王老师说;"人有研究的心态,他是不会向研究对象发脾气的……恰恰相反,你得想办法使自己的认识客观地反映对方的现实状况.这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我想,人的宽容度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心中容得下他人的人,才可以冷静的面对意外情况,举重若轻,把麻烦酿成快乐.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多么重要.希望你能喜欢这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范文。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If one day I have money or I am completely out of money, I will start wandering.(页眉可删)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1寒假期间,我有幸拜读王晓春老师著作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
这本书收集了100个小学教育案例分别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进行点评和剖析。
此书案例扣人心弦,王老师的点评独特,读后让我如醍醐灌顶,感触颇深。
下面谈谈我的感悟。
一、做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说实在话,我是一边读王晓春老师的这本书,一边进行反思的。
因为书中的案例如此真实,它们就存在我的教育教学生活中。
很多时候我也有遇到过与书中案例类似的情况。
我在想自己遇到案例中的问题是怎样处理的?这种做法对不对呢?是不是明智的措施呢?我教现在的班级已差不多有两年时间了。
对这班孩子也算是知根知底了。
有一个叫做“詹俊烨”的小男孩,我印象特别深刻。
这个小男孩在开学没几天就已经被全班同学甚至于学校领导认识了。
主要是因为他的纪律问题。
那时他几乎是我们班课堂纪律最不好的学生。
这个小男孩在课堂上表现很好动,活跃,手脚不协调。
就是满堂跑的那种。
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又很积极举手发言,但往往回答不到点子上。
语言表达不清晰。
和其他小朋友交流起来稍微有点困难。
每天其他同学都会在我跟前投诉他,说老师詹俊烨又怎么怎么了。
有时候甚至不是他的错,其他同学也会把矛头指向他。
然而他却什么都不跟老师说。
就算有其他男生欺负他,他也是只会在一旁默默地流泪。
当看到这种情况,我心想:这样子下去是不行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反思,我发现他其实是一个性格有点内向,脾气倔犟,但又很善良,单纯,天真的孩子。
别的小朋友欺负他,他只会默默地忍受,偷偷落泪,从不向老师告状。
这也许是因为他还不敢跟老师交流。
但他从来都不会欺负别人。
有一次别人又欺负他了。
于是我俯身在他的耳边悄悄地跟他说:“以后是欺负你,你就跟邓老师说。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研究”让自己更智慧拜读王晓春老师《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我对“教育”两字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下面是我读了王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体会,与大家共同交流分享。
一: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面对学生问题时候,很多老师往往采用“爱心治疗法”,以为这样可以感动学生,包治百病,从此让学生“脱胎换骨,面貌焕然一新”。
在“前言”部分,米小七老师直接把这种大量流行的“一厢情愿,不顾教育事实而自说自话,自圆其谎,自欺欺人的”教育案例称之为“阿Q案例”。
“这是把复杂的教育事业简单化了,把艰巨的教育工作轻松化了,把多样的教育方法单一化了,更严重的是,把崇高的教育精神庸俗化了,而用这样的案例指导我们新教育的教育教学工作,不仅于事无补,甚至可能误入歧途。
”而王晓春老师则进一步指出问题所在:“这种所谓的阿Q案例大行其道,可能是成功的,但是取得成功的作者有意无意隐瞒了一些什么。
或者是介绍经验的人自己也搞不清楚所以然,于是随便找一个什么因素,就认定它是成功的因素了。
很少有人认真的,较真进行过科学论证。
这是教育肤浅,教育浮躁,教育缺乏科研支撑的表现。
”他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是要走向“科学”,我们需要“真实的,科学的案例”,找出教育规律,要富有“专业技术含量”。
这个词语在点评里多次出现,王晓春老师把它称之为是广大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
对于这些撰写含糊的教育案例,他说“爱不能包治百病,不属于专业能力,爱谁不会?家长孩子的爱难道比老师少吗?但是他为什么反而老求老师教育他的孩子,他们缺少的不是爱,而是理智,智慧,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教育)智慧,即使不比爱心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具体的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哪个,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
”“这才是帮助,才是具有真正专业技术含量的工作”。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通用12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通用12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通用12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1读了这本书后,我不由地想到了北京教育学院的张红老师:面目清秀,温文尔雅,学识渊博,气质非凡。
我深深地被她吸引。
与其说被张红老师吸引,不如说是被她的理论深深地吸引了。
我参加教育工作几十年,也算是一名老教师。
但我对教育的理解是如此的浅薄,让我倍感愧对“人民教师”的这个光荣的称号,愧对敬仰我的千千万万的莘莘学子。
教育相对软,管理相对硬。
管理追求“有序”——公正,教育追求“向善”——仁慈。
不断提升,不断遇到更好的你,这就是教育。
学生在你的强权之下屈服,是因为他惧怕,那是生存教育;学生在你的关爱之下绽放,是因为他喜悦,那是生活教育。
这是教育的本质转变。
我们教师要有爱,要把爱传递给学生。
一个人得到的爱越多,就越有勇气去尝试不一样。
在一路前行的过程中,会害怕,会犯错,会有挫折,陪伴他的始终是爱和指导。
只有爱,才能让一个人改变。
爱固然重要,但拥有智慧更重要。
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个农村学校的高一班会,主题是“花开应有时”。
显然,这节班会是针对学生早恋而开展的。
老师的理论不外乎三点:1、年龄小。
2、成不了。
3、影响学习。
这是传统经验。
(我从上学到现在我依然这样认为。
)不曾想,学生把这三项理论,统统推翻。
学生问:老师,您知道世界平均法定结婚年龄吗?是16岁。
(我国法定结婚年龄相对较晚,非洲、东南亚比较早)所以年龄刚刚好。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希望曾经拥有。
再说,不努力,怎么知道一定成不了。
宁可过错,不可错过啊!关于影响学习,也不尽然。
有一年北京市的理科状元和第三名就是一对儿。
老师素手无策,向听课的张红老师请教。
张红老师莞尔一笑,说;“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
你读过《爱情三元论》吗?”听者恍然大悟,教育要有智慧啊!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我觉得不仅仅是书,还有……原来这就是教育:不断提升,不断遇到更好的你。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书中的“教师问题、学生问题”这两部分内容主要反映的是教学中一些“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以及老师对此采取怎样的措施,也就是说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老师如何巧妙地去攻克一座座“堡垒”。
读完了书中那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心头的感动和震憾久久不能逝去。
它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的工作,就其本身的性质而言,应该是不断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的生活。
可是实际教学中并非所有的学生都是听从老师的教导。
随着新课程的春风吹进了每一节课,“你真棒”的声音在课堂中此起彼伏,老师带着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所提倡的也是一种赏识教育,无批评教育。
但我想说,完美的教育需要的是:表扬与批评的有机融合。
我们都见过园丁给小树苗修枝,那枝条“嚓嚓”的断裂声在静寂的环境里显得格外刺耳,小树苗当然会疼。
但我们知道,小树苗只有经过园丁的一次次修剪,才能长的枝干粗壮,根深叶茂。
如果把小学生比作小树苗,赏识就相当于给予小树苗阳光、雨露、养料;批评则相当于给小树苗修枝剪叶。
和小树苗一样,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阳光,也需要修枝。
一个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要想做好教育和管理工作,会赏识、激励学生,是很重要的一环。
要认识到当学生有了进步时,最需要得到的是认可;需要表扬鼓励,但在他们有了缺点,犯了错误时也同样需要批评,表扬与批评应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找骂》一例中的王山而老师在跟贴中不是也有提到“批评也是一种研究方式。
”他向我们指出了真正意义的“批评”的义项,他说:如果教师对学生不是一味地“指责”、“训斥”,而是真正意义的“批评”,并且允许学生解释,这就不能不带有“研究”的成分了。
所以,我们老师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将批评艺术化。
切不可把批评、指责挂在嘴上,把严字写在脸上,甚至还有过激的行为,认为这都是为他们好,“严师出高徒”,“错误不批改不了”,好像学生只能在批评、指责声中才能长大成材,批评、指责成了教育学生的常规武器。
家访或家长来校,总要询问学生在家里是否经常看电视?家长也总向老师汇报:“我们那孩子不听话,回家就看电视。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体会范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体会范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体会范文1一,教育智慧来之于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研究和思考一个善于思考,能深入了解学生的老师,其身上一定闪动着智慧的灵光.智慧的灵光来自于教师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之中.《秘密约定》这个案例讲了一个学生上课频频举手,给老师的印象是”不懂装懂,随意举手,欺骗老师”.一般老师可能会冷落,甚至讥讽他.可肖东萍老师经过深入了解后却认定他有一颗”好胜,上进的心”.学生的一些看似缺点的表象一下子成了优点,老师的视角变了,想法也就变了,可见老师的观念是极其重要的.老师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忙于下结论”,先了解情况,了解是解决的前提,思考就是研究!了解和思考过程蕴涵科学的探究,才能有切合实际的问题解决的结果.所以王老师认为:”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寻找答案的一般思路是:1,尽可能周全的了解情况,占有材料.2,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3,再根据反馈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循环,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步得到解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了解情况是要习惯于了解学生的成长史和考察家庭教育的特点,有利于搞清孩子问题的真正原因.二,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育智慧的保障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自己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很多教师是这样想事情的,刚说过不能怎么样,学生就公然违反,”顶风作案”是明摆着与老师对着干.于是火冒三丈,处理起来”简单,粗暴”,一顿训责,学生在高压之下似乎也立竿见影.可以说这是教师在使用权力压制学生——”拼力气”,学生是否真的服气很难说.也可以说这种教育方法是在”制造敌人”.而教师的教育智慧在很多时候体现在教师能否”化敌为友”的能力上,要做到化敌为友,教师要有科学的精神,研究的心态,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王老师说;”人有研究的心态,他是不会向研究对象发脾气的……恰恰相反,你得想办法使自己的认识客观地反映对方的现实状况.这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我想,人的宽容度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心中容得下他人的人,才可以冷静的面对意外情况,举重若轻,把麻烦酿成快乐.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多么重要.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体会范文2读书,就一个人而言,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精选6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精选6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1假期中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书中的教育案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感觉每个案例都是那么的鲜活,从中我也学到许多的教育智慧。
比起以前读过的一些理论性很强的教育书籍,这本书读起来更轻松,更加乐于去读,从中也收获了不少。
读过了书中的一些教育案例,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个个场景也浮现在眼前,和书中的一些老师的教育方式和做法也进行比较,也反思了一些做法,如果换一种方式可能教育的效果会不尽相同,这也就体现出了教育的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是,一个学生在老师刚讲完不许爬树之后,他仍然爬树,当老师问他问什么爬树时,他的回答仅仅是:“找比不到小朋友,我看不到他们,我就爬到树上想看看他们在哪里。
”而老师则微笑的问他:“如果我找不到小朋友站到你的肩膀上去找,你愿意吗?”多么巧妙的处理,让孩子换位思考,引导孩子而不是去一味的去否定。
想想自己在处理类似事件的做法,当老师讲完要求,学生再次犯错时,常常简单的认为学生故意捣乱,想和老师作对,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引向了老师的对立面,从这样的角度去说教学生,效果可想而知。
而这位老师巧妙的处理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聪明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化敌为友的做法,让学生欣然接受。
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常常会遇到相类似的情况,如果我们都能像这位教师一样,把问题进行转换来处理,那样的效果会大不一样。
在《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中有许多这样的案例,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思考。
书中提到的100个案例,只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情况需要我们利用我们的教育智慧去处理。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12篇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12篇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1读书,就一个人而言,正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虽然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现实并不理想,这就指导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导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头疏堵漏洞,这是使自己的工作趋于轻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
”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
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
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
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矗。
《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读书分享
育在么读智于
的这做着慧一
智样,也的百
慧身他想火个
临做着花案
其得,所例
境好如折,
的在果服不
阅哪是。禁
读里我作被
中 收
我
, 我
为 读
那 一
智慧来自了解
读书分享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时 时站在学生角度上来思考问题:假如 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 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当我们设 身处地地多替孩子们想想,师生彼此 间就会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涵,多 一份宽容,多一份耐心和期待,同时 也会让师生多收获一份快乐和欣幸!教
智慧来自善思
智慧来自态度
教师智慧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也许是我们穷尽一生也不能回答 全面的问题。但是,走进《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
却让我明白了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的成功!也更坚 定了我做一名智慧型教师的信心
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在实践中执着 地思考,深入地研究,让教育智慧不断生成
04 教师智慧 TEACHER WISDOM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分享
第一部分
作品简介来》 (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小 学)主要是写给小学教 师的,所选案例都是 小学发生的事情,但 是也有若干案例虽然
是发生在中学
本书所选的案例,凡 是没有注明出处,只 注明作者名字(一般 都是网名)的,均出 自“教育在线”各栏目。 本书将告诉你如何做
《我家有只小蜗牛》,对于磨蹭的孩子,我们不能一味指责。越是强调是什么,学生越是 做不好什么,因为强化错误只会带来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做出改变,对于小雨 点的磨蹭,要有个长远的计划。
案例96
《穷于应付的课堂》,面对一班家境较好的学生,课堂上用任何的小恶小罚都 治不住学生。王老师给出了小妙招:建议用“假罚款”的办法试试。这里就涉及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读后感•相关推荐《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读后感(通用6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读后感(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读后感1《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
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
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
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
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
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
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
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
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
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100个案例》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100个案例》读后感新疆第二师21团中学张建芳王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小学)》这本书写得很深刻,发人深省,给人点点滴滴的启示。
我最大的收获是自己思维方式的转变,要做一个研究型的教育教学者,除了要对孩子们付出爱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相信教育的科学,并且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上多下功夫。
我感觉自己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逐渐走上了一条崭新的、正确的科学之路。
其中的教育案例,几乎每个都能撞击我的心灵和思维,给我新的视野,看问题的不同思路,具体的思维方式方法的指导。
几乎每个案例都能体会到王晓春老师处事的冷静和深刻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方法。
在很多具体的问题是给我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我也开始认同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案例式的学习法。
因为本人有十几年当班主任和老师的经历,在读书的过程中,有很多切实的、相近的体验,有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原来,不止我一个人遇到这样的问题呀。
同时,本人也发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己身上存在的错误和不足。
王老师在书上所提到的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给我很大的启迪。
这个词、我们经常会说到它,但是,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并不能说到,做到。
看了这本书,让我深思,豁然开朗,使我不断提醒自己:要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说?怎么做呢?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对孩子们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期盼,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式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孩子们多一份轻松和快乐,就会多一份惊喜和收获。
王老师在书中所说的“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花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
”一语道出我们老师要是比别人更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还要用心关注“优秀生”、“差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帮助其自主成长。
每个孩子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笔记.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笔记2019-01-01今年暑假学校推荐我们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
书中各个案例都能让我感受到是真实的真人真事。
每每看完一个案例的时候都会激起我的一个回忆,点评更是指引我这样年轻教师工作的方向。
收获颇多,重点谈以下几点。
一、遇事多发现、多研究。
全书读来,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者练就一身过硬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案例”,来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偏差,形成良好的、学习、做人、做事的习惯,提高素养。
而这一切都需要教育者独具慧眼,不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
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求学生表现的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教育好学生,而且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一个深入学生生活的探索教育方法最优化的“研究者”。
如:一个不爱学习的体育特长生,“对学习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于是老师用几乎公式化的思维方式认为:“怎样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成了我的首要难题。
”于是老师开始主动接近他,深入了解他,谈话“一开始涉及到学习的话题,他就有些退缩”最终起作用的还是老师在获得他的信任之后,再帮助他解决一个个学习困难的情况下,经过长期努力得到转化。
可见,遇到情况,多分析,少片面,才是智慧的老师,《》()。
二、教育需要更多的“三思”。
以上的案例中王老师认为这位老师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的归因错误,走了不少的“弯路”:学习的'重要性是一个很常识的问题,几乎没有人不明白!这位老师的这个归因就缺乏“智慧”!“这也是目前中小学教师工作的普遍弱点”。
教师面对学习障碍学生大谈学习的重要性,就是做让学生更反感的“傻事”,做的是无用功。
而智慧的提问题应该是:“明明知道学习重要,为什么还不起劲呢?”解决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专业能力,就如同医生要能对症下药。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15篇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15篇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1读了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通过此书的阅读,我学习和认识了更多的教学机智。
范梅南教授以他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经验,从“现象学教育学”的角度,以教师、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原材料,对教育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十分深刻的和有益的思考。
他在本书中提出的新型教育学思想和概念,如“教育机智”、“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教育的情绪”、“教育生活的体验”、“对学生的主体性的体验”,等等,引起了教育界、学书界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并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
这本书里我知道了从哪些方面对自己进行提升。
书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好的教师究竟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职业使命感,对儿童的喜爱和关心,高度的责任感,道义上的直觉能力,自我批评的开放性,智慧的成熟性,对儿童主体性的机智的敏感性,阐释的智力。
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
与儿童相处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最后,幽默和朝气蓬勃也很重要。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因教师教学机智而出彩,而两者的关系是鱼水交融、密切相关的。
课堂出彩的基础是教师教学机智,没有一定的教学机智,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课前预设难以完美,课堂将会失去极好的生成机会。
机智是一种敏感的、全身心的、审美的感知能力,机智不可以事先计划,受见解的支配的同时又依赖情感,并“打动”他人。
“教育机智表现为克制”“机智表现为‘润物细无声’”“机智促进孩子的学习和个性成长”“机智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机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间”“机智加强孩子的独特之处”“机智通过语言来调和”“机智通过沉默来调和”“机智通过动作加以调和”“机智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痕迹”“机智对孩子的兴趣感兴趣”……从日常生活中的鲜活案例入手,娓娓道来,使我们感受到教育其实是一门艺术,教育需要实践智慧,教育需要转向体验世界,在体验中开启我们的理解力和反思力。
总之,《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中作者的很多观点就像是盏指路明灯,不仅给我们教师还给家长指明了一条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孩子的正确教方法。
静能生慧 慧能生智——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佛家 有语 : “ 台清静 ,静能 灵 生慧 ,慧能生智。”有些教师的案例
处 理 ,简单 易行为什 么 ,而 且喜 欢
“ ?你看 完了 ? ” 啊 “ 呀 ,妈 妈 ,你 什 么 时 候 看 是
渴 求爱 意 的 心理 ,甚 至满 足 孩子 在 同 她都要拼命用手指刮得千干净净地吃 样 的注 解 ,我 们依 然 赞 同 。过 了青 少
有效 期 限 ”也 就 该 学 面前 炫 耀 的虚 荣心 。最 让 人感 动 的 下 去 。卡 洛 琳 那 一 幕 给 Jn y 了 生 年 时期 ,父 母 的 “ en 上 是 ,J n y 会 把 姐 姐 和 弟 弟 送 到 奶 动 的 一 课 ,她 学 习 到 了物 极 必 反 。 en 还
站 在孩 子 的 角度 去理 解 她 的感 受 ,坚 了三 大包 。并 且 ,在 之 后 的每 天正 餐 罚与 示爱 之 间 ,在压 制 与 引导之 间 ,
持 用爱 心 去 引导孩 子 。 “ 量把 爱 灌 之后 ,她都主动捧出这些零食给孩子 尽
一
一
找到 平衡 点 ,如此 ,亲子 教 养的
教 育
开 卷 有 益
生
读 《 教育智 慧 ,从 哪里 来 》
刘 然
“ 不 是 卖 灵 丹 妙 药 的 。我 只 我 礼 物 。那 段 时间 ,业 务 类 的书籍 看 得 书看上 几天 ,所 以我 也没 在 意 是 在 探 索 :遇 到 问题 可 以 怎样 去 思 有点 倦 怠了 ,所 以假 期 未开 始 ,几 本
“ ,有 点道理 。这是 第几 个案 和 医生 作 比 ,如 : “ 本就 不 应该 要 明显 了 。这也 正是 中小学 教师 工作 的 喔 根
例?”
“ 1 0 。” 第 0个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相关推荐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精选22篇)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
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篇1暑假里我认真读了《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一书,启发感动颇多。
这本书告诉我们:教育是以人的发展和培养为目的,必须以人化的方式进行,良好的教育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人性和人的理解的科学,教育活动(包括教学)是一种发展和提升人性、人格及人品的重大实践。
也就是说,教育离不开人,以人为本的教育才是良好的教育。
尊重的需要:引导学生前提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学生。
把学生当成朋友。
尊重学生,这种尊重不仅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重要的是还要体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做错了事,不要首先批评他,应该循循善诱给他讲道理,要把他们当成一个生命的主体来看待,这样的话你的教育工作才可能取得成功。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当成朋友,尊重他,教育他,发展他。
由是观之,尊重学生是教育他们的前提和基础。
尊重学生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起码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
也是新课程所追寻的基本理念。
认可的需要:我们的孩子,特别是我们现在正接受初等教育的小学生、中学生更需要家长、老师、朋友给予赞许和认可,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优化他们正在成长的心理素质,从而实现他们人格的完善和健全。
因为他们认为家长、老师或者朋友对他们的认可是对他们自身努力的一种最好肯定。
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才会得到最大的满足。
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起码要求。
求知的需要:学生的主业当然是增长知识与才干,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传道授惑是他们的主要责任,但对于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来说,未必能在知识的传授方面给予多大帮助,但在获取知识的态度和方法方面,却能够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助学生录求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完成学习期间的求知任务。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推荐下载
一,教育智慧来之于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研究和思考一个善于思考,能深入了解学生的老师,其身上一定闪动着智慧的灵光.智慧的灵光来自于教师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之中.《秘密约定》这个案例讲了一个学生上课频频举手,给老师的印象是"不懂装懂,随意举手,欺骗老师".一般老师可能会冷落,甚至讥讽他.可肖东萍老师经过深入了解后却认定他有一颗"好胜,上进的心".学生的一些看似缺点的表象一下子成了优点,老师的视角变了,想法也就变了,可见老师的观念是极其重要的.老师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忙于下结论",先了解情况,了解是解决的前提,思考就是研究!了解和思考过程蕴涵科学的探究,才能有切合实际的问题解决的结果.所以王老师认为:"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寻找答案的一般思路是:1,尽可能周全的了解情况,占有材料.2,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3,再根据反馈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循环,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步得到解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了解情况是要习惯于了解学生的成长史和考察家庭教育的特点,有利于搞清孩子问题的真正原因.二,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育智慧的保障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自己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很多教师是这样想事情的,刚说过不能怎么样,学生就公然违反,"顶风作案"是明摆着与老师对着干.于是火冒三丈,处理起来"简单,粗暴",一顿训责,学生在高压之下似乎也立竿见影.可以说这是教师在使用权力压制学生——"拼力气",学生是否真的服气很难说.也可以说这种教育方法是在"制造敌人".而教师的教育智慧在很多时候体现在教师能否"化敌为友"的能力上,要做到化敌为友,教师要有科学的精神,研究的心态,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王老师说;"人有研究的心态,他是不会向研究对象发脾气的……恰恰相反,你得想办法使自己的认识客观地反映对方的现实状况.这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我想,人的宽容度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心中容得下他人的人,才可以冷静的面对意外情况,举重若轻,把麻烦酿成快乐.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多么重要.摘 要: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
【必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5篇
【必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自我鉴定、实习报告、心得体会、祝福语、美术教案、音乐教案、数学教案、语文教案、教学计划、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elf-assessment, internship reports, personal experiences, blessings, art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math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teaching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必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5篇假期里,读了王晓春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
精选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4篇
精选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4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篇1世纪老人冰心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这是一句至理名言。
读好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集结了100个教育案例,王晓春老师对这一百个案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点评。
读完书给我最深刻、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王老师的点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向我们解释了如何解决班级管理问题;如何对待特长生、学困生、问题生;教师发展方向;班主任工作;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等。
读了这本书,我得到了一点启示:批评不是唯一解决问题的方式。
批评只是一种带有情绪性的管理方式,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绪化的教育,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最大障碍。
往往在没搞清孩子们是怎么回事,自己就大动肝火真是不值。
如何正确地批评孩子,而且有把握不伤害孩子?当你理解了孩子,批评孩子肯定能找到非常自然的角度,孩子也自然能够接受。
不掩盖问题,才能真正全面地理解孩子,才能正确地实施挫折教育与批评。
案例《爬树风波》讲的是学校刚刚种植了许多小树苗,一位二年级的老师对学生们说:“大家要爱护小树苗”可第二天在楼上看见本班意学生使劲地摇着一个小树苗,老师顿时火冒三丈,真想狠狠批评他一顿,可转念一想,还是看看究竟。
老师走到摇小树的学生前,看到一个口袋挂在小树__上,老师帮学生把口袋拿下来并说:“你这样摇,小树会受不了的,他也会流泪,也会疼的?”学生听了重重地点了点头。
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他就找来木棒挑下口袋,或者找个人来帮忙。
这就是有作用的教育模式,这样的教育模式应该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也就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孩子进步。
这条思路来解决问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学生问题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教育教学观支配着教师的教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态度和方法。
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化是现代的教育教学观,现代教育教观要求使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即着眼于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所以说我们如何改变教育教学观做有智慧的教育者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在课堂中我们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智慧的教育呢?一、智慧的教育要善于理解和评价学生教育的前提是理解,只有充分了解和理解学生的需要,教育才有针对性。
不了解、不理解学生有时就容易出现“冤假错案”。
如:“遇到过个别学生不听课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呢?其实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学生感到教师所讲的内容自己已经懂了,就没有必要听了,所以自己去主动探求别的知识。
这类学生其实是很优秀的,我们没有必要批评他。
也有个别学生是因为听不懂教师的课,干脆不听的,所以我们在课后应该及时摸清情况,对症下药”。
二、智慧的教育要有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工作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它充满着变化和问题。
有位教育工作者对此有过生动的描述:课堂教学不是一潭死水,它应当像大海,永远变幻,就是在宁静的时候,也孕育着丰富多彩的波澜。
是的,大海是富于变化的。
课堂教学也莫不如此。
就像我们班里的孩子一样,参差不齐什么样子的都有,在我的课堂中就有一名学生很与众不同:他上课时经常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我对他真是想尽一切办法,他经常不带学具,我就耐心的下课后多次提醒嘱咐他,为了他能在课堂中动一动,我总是偷偷的帮他带一套学具备用,上课时他要是没带我就拿出来让他用,他的作品刚刚看出点眉目,我就及时表扬,起初效果不错,他真开始动手了,好景不长,这招没用了,他又开始了静坐,当我问他的时候,他说我累着呢,或者说我不会,我想这孩子真不省心,怎么办?没办法我就手把手的教,他看到我这样,很无奈的自己开始动手了,呵呵,我成功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济水东街许艳平
本学期,我校老师共同阅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
该书为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所著,其中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作者积40余年教学经验,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
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王晓春老师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倡的是教师的科学精神与研究精神。
比如在一则案例中,一个学生不讲卫生,教师对他进行个别教育,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告诉他:你太脏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
或者要求他:你必须把自己整干净(严厉地或者温和地)。
”“第一句话是向孩子耳朵里输入教师评价。
第二句话是向孩子的耳朵里输入教师指令。
”这两种方式,王晓春统统称之为“干涉式教育”,并且评价说,“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
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
干涉式教育通常属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
进行这种教育,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靠条件反射就可以实施了。
像上面两句话,普通的家庭主妇也能说得很流利。
”那么怎么办呢?王晓春老师结合案例说,“帮助式教育”才是科学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办法。
王老师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告诉我们,老师光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好,但缺乏医术的话,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
要治好病人,医生还需要有专业能力,能对症下药。
教师也一样,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光靠爱心,还应在爱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深
入具体地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
事实证明解决教学中各方面的问题, 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其实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教育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
因此,我们教师应克服工作方法简单、思维方式单一等问题,练就一身教的好本领,以科学的态度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智慧来帮助学生,让智慧与爱心同行。
王老师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师非专业化的反应,比如碰到钉子就急躁,遇到失败就沮丧,稍不称心就埋怨,怨气冲天,顾影自怜,工作情绪化。
其实仔细想一想,这正是一线老师的写照?在王老师看来,一个专业化的班主任遇到难题,首要的任务是了解情况,进行分析,锁定问题性质,然后才可以根据性质进行干预。
万不可上来就管,那样容易下错药。
王老师分析了解决问题的两种思路,一种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促使学生成长”,一种是“看到现象——进行教育——达到教师目的”,然后提出:“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先要尽可能周全地了解情况,占有材料(否则根本无法研究,因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脑子不能空转),然后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
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
再根据反馈回来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巡回往复,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渐得到解决。
”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几乎每天都会碰到,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
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
王老师告诉
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更多,也会让我们惊喜。
每每看到这本书里面那些鲜活的案例,心中的那些愤懑就会少点,虽然教育生
活中总是存在缺憾,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让我们再次的成长.教师之间的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等等,有时候想一口气读完它,有时候想反复地读某一个案例,觉得老师的无奈,老师的智慧,老师的爱心,都在王晓春老师的点评中得到全新的,更深的认识.
这是一本轻松愉快的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案例所展示的教育场景是我们所熟悉的,另一方面是因为王老师寓严谨于轻松幽默的文风。
王老师治学的严谨周密,在教育在线是公认的,思维清晰,逻辑严密,态度平和,唯真是从,没有情绪化的言辞。
但是写出来的文字却从不故作高深,而是深入浅出,从容不迫,透彻明白,同时又幽默风趣,读来仿佛与王老师面对面交谈,有如坐春风之感,在不知不觉中深受教益。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一一换位思考。
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
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
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把一份信任送给了老师,我们就要把每个孩子铭记在心,放下姿态,蹲下身去,亲近孩子,主动和他们交流。
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
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
使每一位
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