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第四课 诗、乐、礼 杨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

诗、乐、礼

杨赛

情是诗的基础,诗是礼乐的基础。在礼崩乐坏过程中,诗与乐分离。乐起源于人们对天神敬畏、崇拜与感恩。乐是人内在的自觉要求,具有流动。乐能校正人们的情感和认识,加强族群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礼起源于人们对地祗的敬畏、崇拜与感恩。礼是君子必备的外来行为规范,具有相对稳定性。礼能区分各社会阶层,确定社会等级,指导社会资源按等级分配,避免产生争执,节制人的欲望,限制强势群体的利益,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实现社会的和谐治理。礼与乐的关系经过三个阶段:以礼合乐、以乐合礼、礼乐结合。

1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①(《论语·泰伯》)

历来解释此三句者甚多,下文主要从诗、礼、乐三者之间的关系试作申说,对中国礼乐早期的发展略作管窥,对礼乐之关系略作蠡测。

中国礼乐体系源远流长,夏商及以前礼乐思想源于人们对于天神地祇的敬畏。

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②(《礼记·乐记》)

到了周代,鬼神逐渐从正统思想中淡化,但礼乐原于天地之说、礼乐先后之说还保留在乐论中。礼乐理论延伸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也要讲究付出与回报③,由以礼乐事神、以礼乐事鬼延伸到以礼乐事人。

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④(《礼记·乐记》)

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⑤(《礼记·乐记》)

礼乐偩天地之情,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体,

①[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1页。

②[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72页。

③杨宽:《古史新探》,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61页。

④[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68页。

⑤[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69页。

2

领父子君臣之节。①(《礼记·乐记》)

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同也。②(《礼记·乐记》)

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以事鬼神,以谐万民,以致百物。③(《周礼·春官宗伯》)

故圣人参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④(《礼记·礼运》)

礼乐孕育于夏商,成形于西周,盛于西周早期,衰退于西周中期,没落于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一种思想,礼乐文化在中国的影响且深且广且长,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

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致,以行三无,以横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其[之]谓民之父母矣。⑤(《民之父母》)

第一节诗是礼与乐的基础

要谈礼与乐的关系,先得从诗谈起。

一诗和志是礼乐的基础

在早期的中国音乐美学理论中,志是诗的基础,情是礼乐的基础。

①[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99页。

②[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69页。

③[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83页。

④[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30页。

⑤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3

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①(《礼记·仲尼燕居》)

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②(《通志·乐略》)

礼乐与人情密切相关。

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③(《礼记·乐记》)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④(《礼记·礼运》)

所以,诗是礼乐的基础。

五至乎:勿(物)之所至者,志亦至焉;志之所至者,礼亦至焉;礼之所至者,乐亦至焉;乐之所至者,哀亦至焉,哀乐相生。君子以正,此之谓五至。⑤(《民之父母》)

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⑥(《礼记·孔子闲居》)

①[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54页。

②[宋]郑樵:《通志二十略》,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7-8页。

③[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99页。

④[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31页。

⑤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⑥[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60页。

4

虞、夏时期的礼乐,就有诗。

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其诗曰:“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①(《文献通考·乐考》)

夏太康失道,畋游十旬,弗反,及其弟五人待于洛,述大禹之戒,作《五子之歌》。②(《文献通考·乐考》)

风、雅、颂的传统,早在《诗经》成编以前就已经确立了。

然未有三百五篇之前,如《康衢》,如《击壤》,则风之祖也;如《九歌》,如《喜起》,如《南风》,则雅之祖也;如《五子之歌》,则又变风、变雅之祖;若颂者,独无所祖。《书》曰:“八音克谐,神人以和。”又曰:“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则祭祀亦必有诗歌。而无可考者,意者太古之时,诗之体未备。③(《文献通考·乐考》)

二《诗经》是周礼乐的基础

项阳认为,《诗经》与周代礼制仪式用乐关系密切,《诗经》内容所对应的既有吉礼又有嘉、宾之礼,《诗经》风、雅类中一些作品被纳入乡乐与房中之乐,在乡饮

①[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243页。

②[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243页。

③[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243页。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