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

合集下载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以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为标题,我们来探讨一下在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抗震设计的目的是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从而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以下是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1. 设计地震力:抗震设计首先需要确定建筑所面临的地震力。

这通常通过地震地区的地震烈度和设计地震加速度来确定。

地震烈度是根据地震历史和地质情况进行评估的,而设计地震加速度是根据设计标准和建筑的使用目的来确定的。

2. 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需要保证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强度是指结构材料的抗震性能,而刚度是指结构的抗震变形能力。

抗震设计需要根据建筑的使用目的和地震力的大小来确定结构的强度和刚度。

3. 结构的稳定性:抗震设计还需要考虑结构的稳定性。

地震力会引起结构的变形和位移,因此需要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避免倒塌或局部破坏。

4. 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除了主体结构,建筑中的非结构构件也需要进行抗震设计。

非结构构件包括墙壁、天花板、管道等,它们在地震中可能成为飞行物或破坏物,对人员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抗震设计还需要考虑非结构构件的固定和加固。

5. 防护层的设计:抗震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地震时的防护层设计。

防护层是指用于保护结构和设备不受地震影响的一层建筑物外部保护结构。

防护层的设计需要考虑地震波传播特点、地震波的能量吸收和分散等因素。

6. 断层和软弱地基的处理:在地震频发地区,如果建筑位于断层带或软弱地基上,抗震设计还需要考虑如何处理这些特殊情况。

断层和软弱地基会增加地震对建筑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增加结构的抗震性能。

7. 施工质量控制:抗震设计不仅仅是在设计阶段进行,还需要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

施工质量的控制包括材料的选用、施工工艺的控制、施工过程中的监测等,以确保建筑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指为了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1.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建筑结构必须能够抵抗地震力的作用,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稳定、安全地使用。

抗震设计应基于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充分考虑地震力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抗震设计方法和技术。

2. 设计地震动参数:地震设计应根据地震动参数来确定地震力的作用,包括震级、震源距离、场地类别等。

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应参考国家地震烈度分区图和地震动参数规定,结合工程地质勘察和地震波动特性分析等。

3. 结构抗震设计: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应根据地震力的作用来确定结构抗震要求和设计方法。

抗震设计应考虑建筑结构的水平抗震能力、竖向抗震能力和整体稳定性。

建筑结构应采用适当的材料和构造形式,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强度。

4. 结构稳定性设计: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是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

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应具有足够的抗侧稳定性和抗倾覆能力。

对于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和特殊结构等,应根据结构特点进行相应的稳定性设计。

5. 设计荷载和组合:抗震设计应按照规范规定的荷载和荷载组合来确定结构的抗震设计荷载。

抗震设计荷载应综合考虑地震力、重力荷载、温度荷载等多种荷载形式的作用。

6. 抗震构造措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应采用适当的抗震构造措施,如设置抗震支撑、刚性“斜撑”、抗震墙等。

构造措施的选择应根据结构类型、使用要求和地震力的特点来确定。

7. 施工质量与监理:抗震设计要求应在施工过程中得到有效实施。

施工方应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抗震设计要求。

同时,建筑抗震设计中应有合格的监理机构进行质量监督。

8. 抗震检测与验收:建筑抗震设计完成后,应进行抗震检测与验收。

抗震检测应包括结构材料的检验、施工质量的检验和结构的静力和动力试验等。

抗震验收应检查结构的抗震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9. 抗震设防研究与技术发展: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不断更新和完善,结合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不断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结构完整性和人员安全的重要文件。

下面是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的一些要点:1. 设计基本原则:抗震设计应遵循总体布置合理、结构稳定、刚度适中、与结构形式相适应的原则。

2. 抗震设计分类:建筑物按照使用性质分为三类,分别是重要建筑、一般建筑和临时建筑。

不同类别的建筑物对抗震设计要求不同。

3. 设计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抗震设计的基础,要根据建筑物的地理位置和地震活动情况确定设计地震烈度。

4. 结构抗震控制性能指标:抗震设计应满足刚度、强度、稳定性、变形等抗震控制性能指标,以保证在地震发生时结构能够承受荷载并保持稳定。

5. 结构材料和构造形式:抗震设计必须选用符合规范的结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并采用合适的构造形式,如剪力墙、框架结构等。

6. 设计参数:包括材料强度标准、设计荷载、荷载组合系数等参数的确定,这些参数直接影响到结构的抗震性能。

7. 结构计算:根据设计要求和参数,进行结构的抗震计算,包括刚度计算、强度计算和变形计算,以验证结构的抗震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8. 抗震构造措施:包括加强结构节点、增加横向抗力、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等措施,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

9. 建筑物抗震监测:在结构设计完成后,应进行抗震监测,以确保结构的抗震性能。

监测结果可以作为对设计准确性的验证。

10. 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和重要程度,确定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总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结构完整性和人员安全的重要文件,其中包括设计基本原则、分类、地震烈度、抗震控制性能指标、结构材料和构造形式、设计参数、结构计算、抗震构造措施、抗震监测和抗震设防标准等方面的要求。

抗震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具破坏力的一种,对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抗震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成为了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下面将介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一、合理布局和形式选择合理的布局和形式选择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筑结构应根据地震区域的地震烈度、地质条件和建筑用途等因素,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

此外,建筑的布局应符合比较合理的平面布置,如避免设置过大的进深和长而窄的结构体等。

二、强度设计与刚度设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要足够大,以保证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不产生破坏。

强度设计是指将地震力转化为结构所承受的设计荷载,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备足够的强度抵抗破坏。

刚度设计是指结构的刚度大小,刚结构的作用抵御弹性阶段地震作用,从而减小结构的变形。

三、抗震设计的减震措施减震措施是提高结构抗震能力的关键措施之一。

常用的减震措施有阻尼器、摩擦装置、隔震设备等。

阻尼器能够通过吸收和消散地震能量的方式减小结构响应,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

摩擦装置主要通过摩擦效应减小结构的振动,降低地震反应。

隔震设备则通过隔离结构和地震的接触,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四、结构的健康监测与维护建筑结构的健康监测与维护是保证抗震能力的长期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应定期对建筑结构进行检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结构问题,确保结构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同时,结构的维护也十分重要,及时修补或更换老化、损坏的部件,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强度。

五、科学的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材料的选择和施工工艺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应选择抗震性能良好、质量可靠的材料,并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施工,确保结构的质量和安全。

此外,应注重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避免施工质量问题导致结构的失效。

总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确保建筑安全的基本要求。

合理布局、强度设计、减震措施、健康监测与维护以及科学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是保证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措施。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与方法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与方法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与方法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本文将探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安全性、经济性和适用性。

安全性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结构的整体稳定和局部构件的安全,不发生倒塌和严重破坏,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经济性是指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设计和选材,降低建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适用性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变形和损坏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保证其功能的正常使用和快速恢复。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首先要进行地震作用分析。

地震作用分析是确定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受力情况和变形特征的基础,通过地震波输入和结构动力分析,确定建筑物的地震反应。

常用的地震作用分析方法包括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和简化法。

反应谱法是通过地震反应谱确定结构的最大反应,适用于初步设计和小型建筑物;时程分析法是通过输入实际地震波记录进行结构动力分析,适用于重要和复杂建筑物;简化法是通过简化计算确定结构的地震反应,适用于一般建筑物的初步设计。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结构体系的选择和布置是关键环节。

合理的结构体系和布置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常见的抗震结构体系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筒体结构等。

框架结构通过梁柱连接形成空间刚架,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抗震性能;剪力墙结构通过设置剪力墙,提供较大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适用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框架-剪力墙结构结合了框架和剪力墙的优点,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经济性;筒体结构通过设置外筒和内筒,形成高刚度和高强度的整体结构,适用于超高层建筑。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构件的设计和连接是确保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设计梁、柱、剪力墙和基础等构件,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例如,在梁柱节点设计中,通过采用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原则,确保节点的强度和刚度,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建筑物地震抗震设计要求

建筑物地震抗震设计要求

建筑物地震抗震设计要求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有效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建筑物地震抗震设计要求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施工中。

本文将就建筑物地震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结构抗震措施以及设计标准进行详细阐述。

一、基本原则对于建筑物地震抗震设计,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传递载荷的路径应具备连续和稳定性。

建筑结构应该能够合理地承受和传递水平地震作用的载荷,确保地震力能通过特定途径沿着结构传递到地基。

2.强度与刚度应相适应。

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应与地震作用相适应,以保证在地震过程中结构不发生破坏并保持稳定。

3.抗震设计应根据建筑的重要性和地震烈度确定。

不同建筑物的重要性和所处地区的地震烈度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抗震设计,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

二、结构抗震措施为了满足建筑物地震抗震设计要求,我们需要采取适当的抗震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震措施:1.增加结构的刚度。

通过增加结构的刚度,可以提高其抗震能力。

常见措施包括加强柱子和梁的尺寸和数量,增加钢筋的使用量等。

2.减小结构的周期。

结构的周期是指结构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

减小结构的周期可以减小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振动幅度,从而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3.使用抗震支撑。

抗震支撑是一种可以有效改善结构抗震性能的措施。

通过设置抗震支撑,可以减小结构的位移和变形,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4.采用适当的材料。

材料的选择对于结构的抗震性能至关重要。

在地震区域建造建筑物时,我们应选择抗震性能良好的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和钢材。

三、设计标准在建筑物地震抗震设计中,我们需要遵循一些具体的设计标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设计标准:1.中国抗震设计规范。

中国抗震设计规范是中国建筑领域的主要技术规范,其中包含了地震作用计算、结构抗震设计和施工等方面的内容。

2.国际抗震设计标准。

除了中国抗震设计规范,国际上还存在一些用于建筑物地震抗震设计的标准,如美国的ASCE 7和日本的日本建筑标准等。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要求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要求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要求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越来越受到关注。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就是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相对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从而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从建筑物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地震烈度和建筑物分类、抗震设计参数、结构系统的抗震性能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基本原则建筑物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预防原则”和“抗震优先原则”。

预防原则强调在设计阶段,通过优化结构布局、采用合理的材料和结构形式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小地震引起的破坏。

抗震优先原则强调在设计过程中,抗震性能是首要考虑因素,所有设计决策都要以抗震性能为核心。

二、地震烈度和建筑物分类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强度的指标,根据地震烈度的不同,建筑物被划分为不同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对抗震设计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三、抗震设计参数抗震设计参数包括地震影响系数、设计地震力、位移控制等。

地震影响系数是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地震反应的特点来确定的,设计地震力是通过对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参数进行分析计算得出的,位移控制是为了避免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出现大幅度位移和倾覆。

四、结构系统的抗震性能不同结构系统的抗震性能也有所不同,常用的结构系统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桁架结构。

框架结构通过框架的刚性来承担地震力,剪力墙结构通过墙体的刚性来承担地震力,桁架结构则通过桁架的刚性来承担地震力。

在设计过程中,根据建筑物的情况和地震烈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结构系统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五、其他抗震设计要求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要求外,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土壤的地震性能、建筑物的中间层位移等。

土壤的地震性能是指土壤在地震发生时的变形特性,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很大影响,需要进行相应的地震土壤工程研究。

建筑物的中间层位移是指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之间产生的相对位移,需要通过适当的措施来控制。

总之,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要求是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相对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从而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结构工程中的抗震设计原则

结构工程中的抗震设计原则

结构工程中的抗震设计原则抗震设计是结构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在地震发生时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土地条件、建筑物类型和用途等。

下文将详细介绍结构工程中的抗震设计原则。

一、地震勘测和场地分类在进行结构工程的抗震设计之前,首先需要对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情况进行勘测。

通过地震勘测,可以了解到该地区的地震频率、地震波的传播特点以及地震活动性。

基于勘测的结果,可以将地震作用分为不同的场地分类,从而制定相应的抗震设计要求。

二、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1.安全性原则:抗震设计的首要目标是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不会倒塌或产生严重破坏。

因此,结构工程师需要根据地震勘测的结果和场地分类要求,选择合适的构造形式和材料,确保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2.韧性原则:韧性是指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吸收和消散地震能量的能力。

设计师需要采用一些韧性设计措施,如设置梁柱连接件、加固墙体等,以提高建筑物的韧性,减少地震力对结构的影响。

3.抗震位移控制原则:地震力会使建筑物发生位移,如果位移过大,将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安全性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在抗震设计中,需要控制建筑物的最大位移,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后能够正常使用。

4.破坏控制原则:地震发生时,结构可能会发生破坏,但应保证破坏的范围和方式是可控的。

通过合理的抗震设计措施,可以将结构的破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出现局部坍塌或全面崩塌的情况。

三、抗震设计的具体措施1.增加结构的刚度:通过增加结构的刚度,可以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从而降低地震力的影响。

常用的增加刚度的方法包括加固梁柱连接、提高墙体的刚度等。

2.加固结构的柱子和梁:柱子和梁是建筑物的承重构件,其在地震作用下容易产生破坏。

因此,需要通过增加柱子和梁的截面尺寸、采用高强度材料等方式来加固结构的抗震性能。

3.使用抗震支撑系统:抗震支撑系统可以增加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结构抗震规范要求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结构抗震规范要求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结构抗震规范要求建筑结构抗震规范是在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要求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考虑到地震带来的影响,从而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建筑设计中的建筑结构抗震规范要求,包括抗震设计的原则、建筑结构的选材和施工要求等。

一、抗震设计的原则在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的原则是确保建筑物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害。

根据相关的抗震规范,设计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设计等级: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重要程度,确定适当的设计抗震等级,包括一般性建筑、重要性建筑和特殊性建筑等。

2. 结构类型: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例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或组合结构等,以确保在地震中能够承受力的传递和分散。

3. 抗震能力:根据地震区域的地震参数,设计师需要确定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采用合适的抗震设计措施和方法。

二、建筑结构的选材要求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选材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合适的材料选择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时的损害。

以下是建筑结构选材的要求:1. 混凝土:采用高强度、高耐久性的混凝土材料,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2. 钢筋:选择高强度的钢筋材料,使用适当的钢筋配筋方式和数量,以增加结构的延性和承载能力。

3. 砌体:在选用砌体材料时,要考虑砌体的强度和粘结性能,选择抗震性能良好的砌体材料。

4. 土壤:在设计土木工程中,需要考虑土壤的性质和地基的稳定性,以确保建筑物能够抵抗地震力的影响。

三、建筑施工的要求建筑施工是实现设计要求的重要步骤,合理的施工方式和过程能够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安全。

以下是建筑施工的要求:1. 施工质量:建筑师、施工人员和监理人员必须按照相关的施工规范和抗震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2. 质量检测:对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包括混凝土的强度检测、钢筋的焊接质量等。

3. 节点处理:在建筑物的节点和连接部位,采用适当的处理方式,确保节点的刚度和延性。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
20
① 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 递途径 。 这既有利于地震传力路线不间断 , 实现 合理的传力机制 , 还有利于保证计算分析更符合 结构的实际地震行为 。 ② 具有多道抗震防线 , 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 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 或对重力 的承载能力 。
21
③ 具有必要的抗震承载能力 、 良好的变形能 力和耗能能力 。 抗震结构主要依赖结构和构件的 变形来耗散地震能量 , 抗震设计中 应发挥和提高 结构和构件的延性 , 并采取措施使结构的破坏模 式有更合理的变形和耗能机制 , 达到预期的抗震 能力 。
23
2 ) 结构构件层面 抗震设计要求结构构件及连接应具有良好的变 形能力 。 不同材料的构件 , 改善其变形能 力的原则和途径也是不同的 , 如对于砌体等脆性 材料构件 , 可利用 约束条件 ( 如 圈 梁 、 构造 柱等 ) 来增强变形能力及稳定性 ; 对于混凝土构 件 , 应避免剪切 、 混凝土压溃 、 粘结失效等脆 性破坏 ; 对于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 应配有足够的 非预应力筋 ; 对于钢结构构件 , 应避免失稳破坏 等。
3
( 4 ) 建筑抗震设计其概念设计至关重要 大量的震害表明 : 建筑抗震设计仅仅依靠计 算是不够的 , 计算设计只解决了问题的一方面 , 还需要依赖工程实践和经验总结出 的 、 许多目前 甚至还无法用计算说明的概念和措施 。 ( 5 ) 建筑抗震设计实质上在于引导一种预 期的结构破坏模式 抗震设计的难点不在于使结构不破坏 , 而在 于使结构在多遇地震下不破坏 、 在设防烈度下产 生可接受的破坏 、 在罕遇地震下产生不致倒塌的 破坏 。
19
2.4.4 结构体系 合理的结构体系是经济有效地实现抗震设防目 标的基本前提 。 抗震设计从结构体系 和结构构件 两个层面提出了 结构抗震体系概念设计的基本原 则。 1 ) 抗震结构体系层面 结构体系的选择是综合技术经济问 题 , 涉及 建筑的重要性 、 设防烈度 、 房屋高度 、 场地 、 地基与基础 、 材料和施工技术条件等众多 因 素 。 单从抗震角 度考虑 , 良好的抗震结构体系 应 体现出 足够的抗震承载能力 , 良好的变形能力 、 耗能能力 , 以 及合理的破坏模式 。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规范要求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规范要求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规范要求建筑结构设计是确保建筑物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重要环节。

其中,抗震规范是设计师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之一。

本文将介绍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规范要求,并阐述其在确保建筑物抗震安全方面的重要性。

1. 抗震设计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要求也逐渐提高。

特别是在地震频发地区,抗震设计成为了重中之重。

抗震设计的目标在于降低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害,并确保人们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安全撤离。

2. 地震分析地震分析是抗震设计的基础。

设计师需要了解地震参数,包括地震烈度、震源距离、地震波频率等,以获得准确的地震荷载。

通过地震分析,设计师可以确定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指标,并合理选择结构形式和材料。

3. 抗震设计原则抗震设计的主要原则包括合理布置结构、增加结构刚度、提高结构强度、增强结构的耗能能力等。

通过合理布置结构,可以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响;增加结构刚度可以降低结构的位移响应;提高结构强度可以增加结构的抵抗能力;增强结构的耗能能力可以吸收地震产生的能量。

4. 抗震设计措施为了满足抗震规范要求,设计师需采取一系列的抗震设计措施。

例如,在结构中设置抗震墙、剪力墙等,以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通过合理选择建筑材料,如高强度钢筋、高性能混凝土等,来提高结构的强度;利用减震装置和阻尼器等,增强结构的耗能能力。

5. 抗震设计验算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进行抗震设计验算,以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抗震设计验算包括强度验算、刚度验算、稳定性验算等。

通过验算,可以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满足抗震设计要求。

6. 抗震设计的挑战与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抗震理论的不断完善,抗震设计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新材料、新结构形式和新技术的引入,使抗震设计具备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然而,在地震频发地区,抗震设计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包括地震参数不确定性、抗震设计经验的不足等。

7. 抗震规范的重要性抗震规范的制定和遵循对于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原则.doc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原则.doc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建筑抗震设计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它是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科学合理的协作。

其中,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原则是如何的?下面是下面带来的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原则的内容介绍以供参考。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结构水平荷载高层建筑结构水平荷载是控制结构内力和变形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除考虑建筑功能要求外,结构单元抗震侧力结构的布置宜规则、对称,受力明确,力求简单,传力合理,传力途径不间断,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

1)合理布置抗侧力构件,在一个独立的结构单元内,应避免应力集中的凹角和狭长的颈缩部位;避免在凹角和端部布置楼梯、电梯间;以此减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作用。

竖向布置应尽量避免外挑结构,内收也不宜过多、过急。

结构刚度沿房屋高度宜均匀、连续分布,避免造成结构薄弱部位。

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3)根据具体情况,结构单元应遵守牢固连接或有效分离的方法。

高层建筑的结构单元宜采取加强连接的方法。

结构构件应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延性等方面的性能1)结构构件应遵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强底层柱”的原则。

2)对可能造成结构的相对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3)承受竖向荷载的主要构件不宜作为主要耗能构件。

尽可能设置多道抗震防线1)一个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协同工作。

例如框架——剪力墙结构由延性框架和剪力墙两个分体组成,双肢或多肢剪力墙体系组成。

2)强烈地震之后往往伴随多次余震,如只有一道防线,则在第一次破坏后再遭余震,将会因损伤积累导致倒塌。

抗震结构体系应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外部冗余度,有意识地建立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区,主要耗能构件应有较高的延性和适当刚度,以使结构能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提高结构抗震性能,避免大震时倒塌。

3)适当处理结构构件的强弱关系,同一楼层内宜使主要耗能构件屈服后,其他抗侧力构件仍处于弹性阶段,使“有效屈服”保持较长阶段,保证结构的延性和抗倒塌能力。

建筑物抗震设计验收标准

建筑物抗震设计验收标准

建筑物抗震设计验收标准导言:建筑物抗震设计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安全可靠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建筑物抗震设计的常见标准和要求,以确保建筑物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

一、建筑物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1.1 结构安全性原则建筑物抗震设计的首要原则是确保建筑结构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够在地震发生时承受巨大的地震力和地震反应,并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1.2 抗震性能等级原则建筑物抗震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重要性确定相应的抗震性能等级。

常见的抗震性能等级包括一般性、重要性和特殊性等级,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具备相应的安全性能。

1.3 韧性设计原则韧性是指材料或结构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产生的屈服和变形能力,是建筑物抗震设计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增加结构的韧性,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带来的破坏,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二、建筑物抗震设计验收标准的内容2.1 地震烈度和基本设计地震加速度建筑物抗震设计验收标准中,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用途的建筑物,要求确定相应的地震烈度等级,并且根据该等级确定基本设计地震加速度,以保证结构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

2.2 结构安全系数结构安全系数是评估建筑物结构抗震能力的重要指标。

建筑物抗震设计验收标准要求按照结构的性质、构造和受力特点,确定相应的结构安全系数,以保证结构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

2.3 结构设计要求建筑物抗震设计验收标准对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等,均提出了相应的设计要求。

这些要求主要包括结构材料的选择、结构配置、构件连接等,以确保结构在地震中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

2.4 抗震设计参数建筑物抗震设计中涉及到的各种参数,如地震作用的频率特性、结构的阻尼比、结构的塑性铰设计等,均需要在抗震设计验收标准中明确规定,以保证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建筑物抗震设计验收标准的应用3.1 相关法规和规范的遵守建筑物抗震设计验收标准是基于相关法规和规范的要求而制定的,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抗震设计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法规和规范,确保设计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建筑工程中的抗震规范要求详解

建筑工程中的抗震规范要求详解

建筑工程中的抗震规范要求详解随着人们对建筑安全性的要求日益提高,抗震规范成为了建筑工程中的一项重要要求。

本文将详细解析建筑工程中的抗震规范要求,包括设计、施工和监理等方面。

一、设计阶段的抗震规范要求在建筑工程的设计阶段,抗震规范要求是确保建筑在地震中具备一定的抗震性能。

一般而言,以下几个方面是设计阶段中的抗震规范要求:1.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按照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建筑师需要考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并在设计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结构布置、材料选择、刚度控制等。

2. 抗震设计参数:根据地震区域的不同,抗震设计参数也会有所不同。

抗震设计参数包括地震分组、设计基本加速度、设计地震分力等,设计师需要根据规范要求合理确定这些参数。

3. 结构形式和构件设计: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结构形式,设计师需要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构件,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设计。

例如,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在抗震设计中的要求有所不同。

4. 抗震设防烈度: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对地震的容忍度,确定合适的抗震设防烈度。

设防烈度是评估建筑物在地震中受到的影响程度的指标,不同的设防烈度对应着不同的抗震要求。

二、施工阶段的抗震规范要求在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抗震规范要求是确保建筑结构在施工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抗震性能。

以下是施工阶段中的抗震规范要求:1. 施工标准和施工质量控制:施工中需要按照国家相关的建筑施工标准进行操作,同时注重施工质量的控制。

例如,对混凝土浇筑的密实性、钢筋的布置等进行严格把控。

2. 施工避讳和注意事项: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容易引起结构损坏的因素,如临时支撑的设置、脚手架的搭设等。

同时,还需避免在地震发生时进行关键构件的施工。

3. 钢筋的加工和焊接:钢筋是建筑结构中重要的抗震构件,其加工和焊接质量直接影响结构的抗震性能。

施工中需要按照相关要求对钢筋进行加工和焊接,并严格控制其质量。

三、监理阶段的抗震规范要求在建筑工程的监理阶段,抗震规范要求是监督施工过程中的抗震措施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确保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建筑物抗震设计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建筑物抗震设计要求

根据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选择 适合的结构形式
考虑建筑物的功能和用途,选择 合适的结构形式
根据建筑物的场地条件,选择适 合的结构形式
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
01 选择符合抗震要求的建筑材料 02 加强建筑材料的检验和维护,确保其性能和质量
03
采用新型抗震材料,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03
建筑物抗震设计的要求
合理设计建筑物的平面和立面布局,加强构件 连接和构造措施,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整体性的检验与评估
对建筑物的整体性进行检验和评估,确保其符合抗震设计要求。
合理选择建筑结构形式
01
结构形式的选择对抗震设计的影响
不同的结构形式具有不同的抗震性能,合理的选择能够提 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02 03
常用结构形式的优缺点
确定合理的地震设防标 准
01
02
根据地震危险性的预测 ,制定有效的抗震设计 方案
03
04
加强地震危险性的分析 ,提高抗震能力
考虑地震动参数的差异 ,合理确定抗震设计方 案
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
加强建筑物各部分之 间的连接
优化建筑结构,提高 整体抗震能力
合理设计建筑物的支 撑系统,确保整体稳 定性
合理选择建筑结构形式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减轻地震对人类 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重要手段。
目的和意义
通过合理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 坏程度,从而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研究和发展对于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和 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02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制定有效的抗震设计方案
砖混结构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保温性能,但抗震性能相对 较差;钢结构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但易受腐蚀和火灾影 响;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和耐久性,但自 重较大。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抗震等级的调整
在特殊情况下,如建筑结构的特殊性 、地震烈度异常等,应对抗震等级进 行调整,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
抗震构造措施
基础抗震
结构体系与布置
构件与连接
非结构构件
基础是建筑结构抗震的关键 部分,应采取有效的抗震构 造措施,如加强基础的整体 性和稳定性,合理设置沉降 缝等。
建筑的结构体系和布置对抗 震性能有重要影响。应合理 选择结构体系,确保结构的 整体性和稳定性;同时,结 构的平面和竖向布置应规则 、对称、连续,避免出现扭 转和应力集中的情况。
用于结构连接的材料应具有足够 的强度和耐久性,以确保结构的 整体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装饰材料
对于建筑外墙、地面等部位的装 饰材料,应选择轻质、高强、耐 久性好、易于维护的材料,以减 小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
06
抗震设计的施工要求
施工前的准备
勘察地质情况
在施工前,需要对建筑地点进行 详细的地质勘察,了解地质构造、 断层分布、土壤类型等信息,为
钢材要求
01
02
03
钢材的强度和延性
用于抗震设计的钢材应具 有足够的强度和延性,以 满足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 承载力和变形需求。
钢材的焊接性能
钢材的焊接性能应满足相 关规范要求,以确保结构 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钢材的防腐和防火
钢材应采取有效的防腐和 防火措施,以提高其耐久 性和安全性。
其他材料要求
连接材料
刚度与承载力
建筑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承载力, 以抵抗地震作用。
合理选择材料和截面尺寸,确保结构 的稳定性。
多道防线
设置多道防线,以分散地震能量,降低结构损伤。
利用结构的冗余度和延性,吸收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破坏程度。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与抗震要求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与抗震要求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与抗震要求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是保障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重要环节。

尤其对于地震频发的地区,合理的抗震设计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

本文将围绕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与抗震要求展开论述。

一、地震背景地震是地球表面由于地壳运动而引发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带来的破坏性往往是毁灭性的。

根据地震波传播的距离和方向,可以对地震进行不同级别的划分,这种划分是为了指导抗震设计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二、抗震设计基本原则1. 合理承重结构:抗震设计的首要目标是确保主要承重结构在地震中能够承受住巨大的力量。

承重结构应根据所处地区地震等级,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并进行精确的受力计算和结构分析。

2. 结构稳定性:除了考虑承重结构的强度,结构的稳定性也是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

抗震设计中要合理配置横向稳定系统和纵向稳定系统,以增强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3. 消能设计:消能设计是指通过设计合理的断裂口、滑移板等装置,将地震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这种设计可以减小结构的震动响应,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三、抗震设计方法1. 弹性设计:这种设计方法假设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弹性行为。

设计人员根据地震加速度要求计算出建筑物的弹性反应谱,然后根据反应谱进行结构受力计算和设计,保证结构在设计地震作用下不发生破坏。

2. 弹塑性设计:这种设计方法考虑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的情况。

通过合理的设计,使结构在塑性变形时也能保持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3. 非线性时程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可以更加真实地模拟结构在地震中的行为。

它可以考虑结构的非线性变形,应用于复杂结构的抗震设计。

四、抗震设计的几个关键要素1. 地震需求:通过确定设计地震加速度,在设计过程中提供合适的地震力。

2. 结构刚度:结构的刚度是指结构对外力作用下的变形能力。

刚度越大,结构的抗震性能越优良。

3. 高强度材料:使用高强度材料可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随着现代化建筑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建筑抗震设计成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环节。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对于建筑师和工程师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1. 设计基本原则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震动,减少破坏程度,同时保护住户的人身安全。

抗震设计的目标是控制结构的震动响应,降低结构破坏的概率和强度。

2. 建筑抗震设计参数建筑抗震设计参数是进行抗震设计的基础,其中包括了地震参数、场地分类、设计地震动参数等。

地震参数根据所处地区的地震特点来确定,如设计地震烈度、地震影响系数等。

场地分类则确定了不同场地类别对于地震影响的级别。

设计地震动参数则表征了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反应。

3. 结构抗震设计结构抗震设计是建筑抗震设计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结构类型选择、结构抗震设计的力学模型选择和反应谱分析,以及基础的选择和设计等。

不同类型的建筑对于地震的抵抗能力不同,需根据建筑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

力学模型的选择和反应谱分析是为了评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应力和变形情况,从而确定结构的安全性。

基础的选择和设计是为了提供稳定的地基支撑体系,保证建筑整体的稳定性。

4. 材料选用和施工要求建筑抗震设计中材料的选用和施工要求对于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材料的选用要求根据不同的结构和地震烈度,选择合适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等。

施工要求则包括了建筑施工的技术要求和安全措施,以确保建筑结构在施工过程中不受损害和变形。

5. 检测和验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检测和验收。

检测和验收标准是评估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依据。

检测包括对于结构的静力和动力试验,以及材料的检验等。

验收标准则是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制定的,对于结构的安全性和抗震能力进行评估。

总结: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从设计基本原则到材料选用和施工要求,规范的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需要建筑师和工程师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和执行。

建筑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建筑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建筑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对建筑物和人类造成的破坏和伤害难以估量。

因此,抗震设计在建筑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建筑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一、抗震设计的原则抗震设计的原则是保护生命、保护财产、保障功能、降低震害。

为了实现这些原则,建筑抗震设计需要遵守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安全优先:建筑的安全性是抗震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

设计师需要考虑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建筑类型、重要性等各种因素,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保持完整和安全。

2. 稳定性:颤振是建筑在地震中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设计师应考虑建筑在地震中的动态反应,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并通过结构措施或者加固处理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3. 弹性:在地震时,建筑物所受到的地震作用会引起建筑物本身和内部构件的振动。

为了减小建筑物被破坏的风险,设计师需要保证建筑物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在地震中有所变形。

4. 健康性:建筑物在地震中受到的刺激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例如晕眩、头痛等。

因此,建筑抗震设计必须考虑人体健康因素,以减小地震对人体的危害。

二、抗震设计的方法1. 结构措施结构措施是提高建筑抗震能力的有效途径。

设计师可以使用以下措施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1)增加结构抗震能力:通过加强建筑的框架构造、增加板层间的钢筋、增加板层的受剪能力等措施,提高建筑整体的抗震能力。

(2)建筑物刚度增加:适当提高建筑物的刚度,可以缩小建筑物在地震中的位移,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危害。

(3)隔震设计:将高弹性材料或者隔震器等材料置于建筑物和地基之间,以隔离建筑物和地震能量的传递,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4)减震设计:通过在结构中设置阻尼器等材料,可减小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振动量。

2. 质量控制质量控制也是提高建筑抗震能力的重要方法。

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抗震设计规范和要求进行设计,确保建筑能够承受地震所带来的作用。

同时,在使用材料时,设计师需要注意材料的品质和质量。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
土木工程学院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第2章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
§ 2.1 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特点
(1)存在强烈的不确定性
地震动输入、结构分析模型、分析方法、结构破坏模式等
(2)应考虑结构反应的动力特征
结构地震反应问题属动力学范畴,基于静力学问题的概念 和规律并不都适用于抗震设计,如“算不清,加钢筋”
(3)必须考虑结构的弹塑性行为
第2章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
2016年9月21日
土木工程学院
结构规则性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第2章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
2016年9月21日
土木工程学院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结构均匀对称,基本的抗侧力体系包括4个
L形的桶体,对称地由连梁连接起来,连梁在
地震时遭到剪切破坏,是整个结构能观察到的
美洲银行
主要破坏。 分析表明:1.对称的结构布置及相对刚强的联
§ 2.3 结构设计地震动
地震动特性: 幅值、频谱和持时 影响因素复杂
地震动输入形式:
设计地震动参数: 幅值、
频谱
详见第3章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反应谱
表 2-2 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对应关系
抗震设防烈度
6度
7度
8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0.05g
0.10g(0.15g)
0.20g(0.30g)
设防烈度
较设防烈度适当降低(7~9度) 设防烈度(6度)
6度时,除规定要求计算外,乙、丙、丁类可不计算,但应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不同建筑物实际抗震能力不同,甲类:“中震不坏、大震可修”; 丁类:达不到“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第2章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11
2.3
结构设计地震动
如前文所述 , 地震动的特性通常由幅值 、 频 谱和持时等来描述 , 影响这些特性的因素较为复 杂 。 为了 给出 合理的结构设计地震动 , 必须尽 可能全面地考虑这些影响因素及其规律 。 现阶段我国抗震设计所需要的地震动输入形式 有两类 , 一类是设计地震动参数 , 一类是地震动 时程曲线 。
5
2.2 抗震设防类别及标准 建筑抗震设防目 标是一个总体原则 。 在这个 总体原则下 , 基于既能合理使用建设投资又能达 到抗震安全的要求 , 根据建筑物重要程度和所处 地震环境的不同 , 其抗震设计所依照的设防标准 可以有所区别 。 建筑抗震设防标准是衡量一个建筑结构抗震设 防要求的尺度 , 根据抗震设防烈度 ( 或设计地震 动参数 ) 和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来确定 。
2
( 2 ) 建筑抗震设计应考虑结构反应的动力 特征 结构地震反应问 题属于动力学范畴 , 基于静 力学问题的概念和规律并不都适用于抗震设计 , 比如在框架结构的梁内随意增加配筋就可能导致产 生预期之外的破坏模式 。 ( 3 ) 建筑抗震设计必须考虑结构的弹塑性 行为 抗震设计允许结构在设防烈度及罕遇地震下产 生损伤和破坏 , 采取什么样的模型和方法才能合 理描述和 估计 结 构 的 非 线 性 行为 过程 , 这是 抗震设计区别于一般结构设计的一个难点 。
8
③ 标准设防类 : 指大量的除 ① 、 ② 、 ④ 条以外 , 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 , 简称丙类 。 ④ 适度设防类 : 指使用上人员 稀少且震损不 致产生次生灾害 , 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 求的建筑 , 简称丁类 。
9
2.2.2 建筑抗震设防标准 按照 《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 各抗 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表 2 . 1 的要求 。
15
① 选择工程场址时 , 应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 的地段 , 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 ② 建筑的平立面设计宜简单合理 , 建筑的竖 向体型应力 求规则 、 均匀 , 避免有过大的外挑 和内 收 , 并应符合一定的高宽比要求 ; ③ 结构材料与结构体系的选择应符合抗震结 构体系的要求 , 结构平面布臵应力 求对称 , 竖 向 布臵应使其刚度 、 强度变化均匀 , 避免出现 薄弱层 , 并应尽可能降低房屋的重心 ;
12
13
2.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正是由于建筑抗震设计中地震动 、 结构模型 和分析方法等的不确定性 , 地震时造成的破坏程 度很难准确预测 , 工程抗震问题不能完全依赖 “ 计算设计 ” 解决 。 而立足于工程抗震基本理论及 长期工程抗震经验总结的工程抗震基本概念 , 往 往是设计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结构的决定性因素 , 这即是 “ 概念设计 ”。
7
① 特殊设防类 : 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 , 涉 及国 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 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 , 需要进 行特殊设防的建筑 , 简称甲类 。 ② 重点设防类 : 指地震时使用 功能不能中 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 , 以 及地震 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 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 , 需要 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 , 简称乙类 。 须特别 指 出 : 幼儿园 、 小学和中学的教学用 房 ( 如教室 、 实验室 、 图 书室 、 体育馆 、 礼堂等 ) 的设 防类别 为乙类 。
14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定义为 , 根据地震灾害 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 , 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臵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 程。 抗震计算为设计提供了 定量手段 , 概念设 计不仅是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 则上 , 而且由概念设计所形成的抗震构造措施还可以在 保证结构整体性和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 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 。
6
2.2.1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 抗震设防分类是根据建筑物遭遇地震破坏后 , 可能造成人员 伤亡 、 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 社会影响的程度及其在抗震救灾中 的 作用等因 素 , 对各类建筑所做的 设防类别划分 。 根据 《 建 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 GB50223 — 2008 ) 将建筑工程分为以下 4 个抗震设防类 别。
2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不同于一般的结构设计,有其 本身的特点。基于这些特点,抗震设计也应遵循 相应的概念和要求。本章介绍建筑抗震设计的基 本特点、概念设计和其他相关要求。
1
2.1
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特点
从建筑震害特点 、 建筑抗震设防目标及其实 现途径等方面可以总结出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特点 主要有 : ( 1 ) 建筑抗震设计存在强烈的不确定性 抗震设计必须面对和处理地震动输入 、 结构分析 模型 、 分析方法 、 结构破坏模式等的不确定性 。 其中 , 地震动输入的不确定性是最大的不确定 性 。 抗震设计中应充分认识到 , 根据目前所采用 的确定性方法所计算出的结构地震反应实质上只是 一种平均意义上的结果 , 因而必须从抗震概念和 措施上完善抗震设计 。
4
( 6 ) 建筑抗震设计是强度 、 刚度 、 延性 等控制问题 一定程度上 , 结构的地震作用 是由 设计者所 决定的 , 设计者确定了结构的强度屈服水平也就 决定了 地震作用的大小 ; 而刚度的大小不仅影响 结构地震水平 , 更关系到结构变形能力和破坏状 态 ; 延性则是结构自 屈服到极限状态的变形和耗 能能力的体现 。 建筑抗震设计需要均衡结构的强 度和刚度并利用延性来达到预期的设防目标 。
3
( 4 ) 建筑抗震设计其概念设计至关重要 大量的震害表明 : 建筑抗震设计仅仅依靠计 算是不够的 , 计算设计只解决了问题的一方面 , 还需要依赖工程实践和经验总结出 的 、 许多目前 甚至还无法用计算说明的概念和措施 。 ( 5 ) 建筑抗震设计实质上在于引导一种预 期的结构破坏模式 抗震设计的难点不在于使结构不破坏 , 而在 于使结构在多遇地震下不破坏 、 在设防烈度下产 生可接受的破坏 、 在罕遇地震下产生不致倒塌的 破坏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