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特殊的民居
地窨院
黄土高原的特有民居——平陆地窨院"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
"这句民谣说的是平陆一带特有的民居形式一-地窨院。
它是黄土高原的独特景观,产生于黄河流域,早在四千年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人类先祖,在建筑材料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利用黄土高原特殊的气候特征和土质均匀、胶结性、直立性好的特征,因地制宜挖洞而居,创造了地窨院这种独特的居住方式。
地窨院即在平地上挖下一个巨形的四四方方的大坑,坑深达十米以上,在坑的四壁打上窑洞,类似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一年四季院中、窑中温差较小,形成了冬暖夏凉、四季宜人的特点,窑洞内温度与湿度适中,极适合人类居住。
厚厚的黄土为世世代代居住在院子的人们防火防寒防燥防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曾有专家说,在地窨院特有的环境中存放的五谷,十年都不会霉变,五谷尚且如此,何况人乎!山西平陆县的张店镇,就曾经是一个以地窨院为主的村落。
平陆县地处山西最南端,境内沟壑纵横,自古就有"平陆不平沟三千"的说法。
特殊的地形,加之黏稠的土质,使这里的地窨院非常普遍。
据当地的《县志》记载,由于这里石块稀缺,洪水多发,远古时当地人便发明了这种地下住房,白天在地面劳动,晚上到地下休息,人们称他们为“地窨院”,是躲避自然灾害暴虐的最佳屏障,一直延续至今。
地窨院大的有几百平方米,小点的也有几十平方米。
其构造就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七八米深,长12米-15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土坑作为院子,然后在坑的四壁挖10-14个窑洞,深8米-12米,宽4米左右,以个人或家庭的需要加深或加宽。
窑洞3米以下的墙壁为垂直,3米以上至顶端为圆拱形。
其中一个洞凿成斜坡,形成阶梯形弧形甬道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通道,称为门洞,也是地窨院的出入口。
坑壁上掏成的正窑和左右侧窑,为一明两暗式结构。
再在院角开挖一条长长的门洞,院门就在门洞的最上端。
一般向阳的窑洞住人,两侧窑洞则堆放杂物或饲养牲畜。
陕北窑洞的形式和技术解析
陕北窑洞的形式和技术解析——建筑科学基础2课程作业班级:城市规划0802班姓名:王璐学号:19指导老师:岳鹏摘要:陕北窑洞是一种传统特殊的民居建筑形式,它以成为陕北的一种符号与象征。
它特殊的建造工艺,使其具有节能、节地、环保又经济适用,而它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和建筑内涵,又表现了传统建筑之美。
其独特的“天人合一”环境思想有对现代的建筑具有积极地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对陕北窑洞建造方式、布局形式、功能需求等方面进行介绍,从中发掘出这种建筑形式在生态环境、精神内涵、文化底蕴等深层次方面的价值,帮助今后对不同建筑类型的学习及认识。
关键词:窑洞民居生土建筑生态建筑Abstract:The cave dwelling in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is a traditional and special residence type。
It has become a symbol of Northern Shaanxi. Its special build process make it not only could save energy and land but also environmental and worthwhile. Its special culture and architecture connotation also perform the beauty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The environmental view point of “HARMONY” will have actively reference of modern architecture.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tion the way of build, the form of layout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cave dwelling. Form those we can find this architectural form have many important values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spirit connotation and culture. It can help me understand different type of architecture.Key words: cave dwelling dwellings generates building ecological building正文: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
陕北窑洞的艺术赏析
陕北窑洞的艺术赏析陕北窑洞的艺术赏析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秦岭以北直抵古长城所分布的黄土。
发育情况在世界上最为典型。
它地跨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省,构成极为广阔的黄土高原”。
而窑洞即为河南西部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民居形式。
最早接触窑洞是我姥姥家在陕西的北部,过年回姥姥家就会住窑洞。
所以对窑洞有着特别的感情,因为窑洞里有我童年的影子。
后来觉得窑洞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民居形式,就询问过家里的老人。
他们告诉我最早以前窑洞不是圆拱形的,是方形的。
后来演化成最合理的圆拱形。
它的历史也是相当悠久的,我觉得自己作为陕西人,可以把有地方特色的这种民居研究分析介绍给更多人。
通过对文献资料记载的查阅,总结了穴居文化的发展历程。
黄土高原上原始穴居窑洞的产生是黄河流域的先祖们为了抵御风寒雨雪,保护群落生民不受野兽毒虫侵害而建造的。
到了青铜器时代,人类从原始氏族社会进入奴隶制的阶级社会,古人尝试着在向阳坡和沟坎崖上利用黄土的松软粘结的特性向里挖洞。
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更多地集中到土地平坦肥沃、水源丰沛充足的平原地区,于是便诞生了“竖穴居”的形式;秦汉以后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有了很大进步,产生了大量的砖窑与窑院。
一.窑洞的建造设计之美黄土地区地形复杂,有沟坡梁峁。
窑洞多沿崖坡沟边带状分布,少占农田,以避风为阳。
取水便利。
他们顺应地势构造可分为三种类型:靠崖式窑,地坑院式窑,箍窑。
体现了劳动人民取之自然,融于自然,因地制宜的思想。
1.靠崖式窑洞(崖窑)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两种。
这是在天然的黄土崖壁内开凿横洞, 常常是数洞相连, 成排并列, 或台阶层次, 上下相差。
其中最简单的是在窑洞口加一道门即成。
较讲究的, 则在洞内衬砌砖券或石券, 或在洞外砌砖或砌石为护墙。
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
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
这种类型的窑洞最常见,有层次感,层递性。
窑洞民居
• 4、窑洞的窗户是窑洞内光线的主要来源,窗花贴在窗外,从外看颜色鲜艳,内观则明
快舒坦,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光、色、调项融合的形式美。
朴素无华的建筑立面
• • • • • • •
由于黄土窑洞只有一个 外露的门脸,俗称“窑脸”。 立面真实地反映出拱形结 构的特征和门窗的装饰艺 术。不管家中经济条件如 何,人们都力求将“窑脸”精心装饰一翻。 从最简朴的粑纹装饰、草泥抹面到砖石砌筑窑 脸,再发展到木构架的檐廊装饰,历代工匠都将 心血倾注在窑洞的这唯一立面上。
、二米进深石头或砖做窑面,新做圆窗木门。为加固内顶 ,用柳椽箍顶。然后用麦鱼细泥抹壁,土拱与石拱接口处 抹平隐藏使其新旧两上部分浑然一体。接口窑里过去土窑 基础上的进步,门窗变大后采光面积大,光线增强,既明 亮又保温。窑面也坚固美观。
•
3、石窑。就是用石块,灰沙垒砌的拱形窑洞。窑面石料按尽寸凿方 凿孤,砌面讲究缝隙横平竖直,窑面整体平整,拱圈贺缓,合平规范 标准。窑顶前加穿廊抱厦,顶戴花墙,尤显大方。窑口安装大门亮窗 ,窗棂图案有简有繁,花样多变,什么“朝阳四射式”、“蛇盘九蛋 式”、“勾连万字式”、“十二莲灯式”,可由木匠巧妙设计。
•
传统的窑洞空间从外观上
• 看是圆拱形,虽然很普通但是 • 在单调的黄土为背景的情况下, • 圆弧显得轻巧而活泼,体现了 • 传统天圆地方的理念。窑洞洞口朝阳,门洞处高高的洞口
加上高窗在冬天时可以使阳光进一步深入到窑洞内侧,从 而充分利用太阳辐射。内部空间空间也是拱形的,加大了
竖向空间,使人们感觉开场舒适。
术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
• 清康熙本《隰州志》记载了吕梁山区南端的靠崖式土窑: • • • • • •
陕北黄土高原窑洞文化与旅游开发探讨
内容摘要
窑洞民居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空间布局。窑洞一般由主窑、配房、 院落等组成,其中主窑是核心部分,分为窑掌、接口、灶房、卧室等区域。配房 则主要用于储存物品或作为辅助用房。院落则提供了充足的公共空间,方便了家 庭成员的生活和活动。这种布局方式既满足了居住需求,又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价 值观。
四、建议与对策
7、建立合作机制: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讨和 研究窑洞文化的保护和旅游开发问题。通过合作,引入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手段, 提高陕北黄土高原窑洞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结论
五、结论
综上所述,陕北黄土高原的窑洞文化不仅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艺术形式, 更是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民情和人文价值。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并 重视窑洞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开展深入研究、创 新旅游产品、加强宣传教育、促进社区参与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等多方面的 措施手段,实现窑洞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
四、建议与对策
3、创新旅游产品:针对不同游客的需求,开发多样化的窑洞旅游产品,如体 验式窑洞住宿、农家乐等,使游客在享受陕北风光的同时,深入了解和体验窑洞 文化。
四、建议与对策
4、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窑洞文化和其旅游价值,提高公众对窑 洞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同时,对导游等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他 们具备传播和讲解窑洞文化的素质。
一、窑洞:黄土高原的独特建筑
一、窑洞:黄土高原的独特建筑
窑洞,源于黄土高原独特的地质条件。厚厚的黄土层为人们提供了挖掘窑洞 的便利。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充分利用了黄土的保温、隔热、隔音性能,将人 的生活空间与大地紧密相连,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
二、窑洞文化:黄土高原的民俗 民情
中国民居—窑洞民居(建筑学082班)
——窑洞民居
湖南工业大学建筑学082班 指导老师:杨英 组员:陈军 谢远兴 李灿 杨爱文 李章彰 2011.12.20
一、窑洞民居概述
◘ 1.分布地区:多通行于山西西部及陕西北部。目前中国的窑洞民居
大致集中在五个地区,即晋中、豫西、陇东、陕北、冀西北。 ◘ 2.文化气息:中华民居史上标志了一个古老时段建筑水平的居住形
13
2013/9/17
14
2013/9/17
15
二、窑洞的典型代表
◘ 1.山西平遥古城
◘ 2.延安窑洞 ◘ 3.黄土高原窑洞
◘ 4.天井窑洞
2013/9/17 16
1.山西平遥窑洞的特点
在2.25平方公里的古城内共有四合院3797处。这些四合院,轴
线明确,左右对称,层次分明,外雄内秀,沿中轴线,有几套院组 成,中间多用短墙、垂花门楼分割,形成二进或三进的“日”“目”
2013/9/17
23
黄土高原的特殊
地形,也形成了独特
的窑洞形式
特殊的地形以及环
境的恶劣让居民集中在 一起
2013/9/17
24
2013/9/17
25
2013/9/1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6
4.天井窑洞的特点
又名“地坑窑”,为窑洞式住房的一种样式。在冈地上,凿掘方 形或长方形平面深坑,沿坑面开凿窑洞,内有各种形式的阶道通至地 面上,如所在有天然崖面,则掘隧道与外部相通。流行于北方黄土地 区。 窑洞建筑美观耐用、节约耕地、保护植被、冬暖夏凉、静无噪音, 内部陈设同样可以"现代化"。 天井窑院既是游览农村的一大景观,也是考察研究黄土高原民俗 和原始"穴居"发展演进的实物见证。
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是
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是窑洞是中国北部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
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米,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从建筑布局和结构形式上,窑洞民居大致有三种形式,主要包括靠崖式窑洞、独立式窑洞、下沉式窑洞三种。
窑洞民居特点: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简单易修、省材省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
在延安,看到黄土高原独特的地质地貌,山坡上一个个圆拱形的门洞,就是窑洞了。
拱形真是建筑艺术中一项伟大的发现。
一方面拱形受力更均匀,使建筑结构不易坍塌;另一方面,圆弧形给了单调的黄土大地更多生动的韵律,尤其当窑洞以群落的方式出现的时候,场面堪称震撼。
窑洞是以土为建筑材料,易受水分影响。
如果遇上连续阴雨的话,水分无法及时蒸发,加之通风不利,自然是潮湿的了。
毕竟窑洞就地取材,造价低廉。
现代的窑洞,通过一些现代化的方式,居住舒适度已经提高很多了。
黄土高原新窑居
A、新型独立式窑居 B、新型靠山式窑居
① 采暖空调节能率 70%
① 采暖空调节能率 90%
② 太阳能利用率 65% ② 太阳能利用率 40%
③ 热舒适指标 PMV--1~+1 ③ 热舒适指标 PMV-0.5~+0.5
④ 自然换气次数 0.8 /h
④ 自然换气次数 0.8 /h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使乡镇居住建筑规模不断加大,人们对居住环境条件的需求日益提高。但是, 黄土高原地区人居环境的现实状况则难如人意:大多数居民依旧采用传统的方法在建造传统窑洞,少 部分先富起来的中青年人开始“弃窑建房”,形体简单、施工粗糙、品质低下、能耗极高的简易砖混房 屋在黄土高原乡村已随处可见(图 3),人均能源和资源消耗成倍增长,生产生活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 放量急剧增大,城乡人居环境及区域自然生态环境质量每况愈下,极有可能重复发达地区人居环境所 走过的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我们面临一个严峻的挑战:四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地区,数亿平 方米的窑洞民居将如何发展?黄土高原是资源短缺(如水、土地、生物总量等)、自然生态环境极其脆 弱的地区,难以承受几千万人按现代城市生活方式使用能源、资源和向自然生态环境中排放各种废弃 物和有害物。
机关干部,都络绎不绝地来到延安枣园村,参观、考察新型窑居建筑,中央和陕西省政府的数
十位高层领导亦曾视察指导。毫无疑问,蕴涵于中国传统窑洞民居的优秀建筑文化和生态经
验,将随着新型窑居建筑继承下去。“从新型窑洞的建成,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中国现代建
筑已开始寻找到其文化与地理的根系。在北京和西安,西方格调的新建办公楼鳞次栉比,相比
⑤ 平均自然采光系数 0.3
⑤ 平均自然采光系数 0.25
社会效益和应用推广
新型窑居建筑的建成使用,标志着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窑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取得
谁还记得黄土地上的安乐窝——窑洞
谁还记得黄土地上的安乐窝——窑洞窑洞式民居是一种古老的居住方式,是由穴居演变而成的。
在中国华北和西北的黄土高原地区、黄河中游一带,存在着大量窑洞式民居。
当地的黄土覆被层深厚、地下水位很低,土质有不易崩塌、壁立不倒的特性。
人们利用这种土壤力学性能,掏挖成顶部为拱形的洞穴,上部土层的荷重沿着曲线由拱顶传至地基,不需要其他的承重结构。
窑洞式民居具有不少的优点,而且窑洞内的气候冬暖夏凉,黄土的导热系数低,隔热效应好。
据测试,陕西黄土地区地下4-5米处,冬季温度为14C-16 C,比室外高15 C。
夏季太阳晒不透窑洞顶的黄土层,室内阴凉,比室外低10 C。
建造窑洞不用梁柱不用砖,大量减少木材的耗损,可以说窑洞是紧密结合自然、依附于大地的一种居住方式。
近年提倡的生土建筑,就是源于窑洞的启示而有所改进的。
窑洞的主要类型有三种:靠山窑、地坑窑和锢窑。
接着会对这三种类型作详细介绍。
靠山窑利用山崖、黄土断层、干涸的旧河道等地面较大高差处的崖壁,向纵深掏挖的窑洞,称为靠山窑或靠崖窑。
窑洞的宽度一般为3-4米,室内高度3-4米。
洞的纵深视需要与可能而定。
顶上土层的厚度不少于3米,窑洞与窑洞之间的间距应有3米。
窑洞可以单独一间,也可以有「套窑」,即两窑之间有门洞相通。
还可以在洞壁上挖小龛,叫做「子母窑」。
在崖壁很高的地方,可以在窑顶之上隔开一定高度,再挖窑,叫做「窑上窑」,相当于楼房。
例如延安「抗战大学」的校舍就是多层的窑洞。
窑洞的内壁可以就是天然的黄土,也可以加以粉刷。
地面可以就是黄土地,也可以加以铺装。
洞口可以用土坯或砖做券口,也可以从简。
只是门窗用少许木材,可以很俭朴,也可以做出花样棂格以取得美观。
许多人家在窑洞前平地上建一两间普通房屋或锢窑,加建围墙,组成院落。
也有的住宅是底层为窑洞,上层为木构架房屋,外观做成楼房式样,只是下层的内窗显出拱券形状。
有的加上外廊,做得很华丽。
地坑窑黄土高原上,有些地方是一望无际的平原,缺少自然垂直地形开凿靠山窑。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符号阅读附答案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符号阅读附答案窑洞是黄土高原的符号1行走在沟壑纵横、墚峁交织的黄土高原上,视野中经常会出现与黄土浑然一色的窑洞,这种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民居景观,是依托黄土高原生成的特殊建筑。
2《墨子·节用》中说:“古人因丘陵掘穴而处。
”《新语》中还有“天下之民穴居野处,未有室屋,则与禽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的说法,这些证明人类曾有过穴居的历史。
而从考古发现的50万~60万年前的三棱大尖状石器推断,古人可能从那时起就开始在黄土高原挖掘洞穴。
他们在天然黄土断崖上凿洞而居的居住形式,直接影响了今天在黄土高原随处可见的形制相似的窑洞建筑群。
据了解,直至今天,中国窑洞还是世界上现存最多的古代穴居形式,在中国西北部的黄土高原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和河北六大窑洞区内,现在大约有4000万人居住在各种类型的窑洞中,靠着古老的窑洞,适应着特殊气候和地理区域的环境。
黄土高原冬天十分寒冷,最低温度可达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地面植被稀疏,缺乏建筑用材和取暖用材。
但是黄土高原的土层深厚,土壤结构紧密,直立性好,适于凿挖。
先民们因地制宜,创制了这种居住方式。
他们利用黄土层本身的保暖性能,安然度过一个个寒冷的冬天,也使窑洞成了黄土高原上最具代表性的民居。
3那么,黄土高原为什么适合挖窑洞呢?来自地质专家的研究表明,这是黄土的特性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决定的。
经历过不同的地质年代和气候条件,黄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在早期的干冷气候环境中,黄土高原上的土质还比较疏松,黄土中的胶结物含量也非常少,不具备土壤结构,所以抗侵蚀的强度比较低,一旦遇水就会崩解湿陷。
雨水汇集径流在疏松的黄土地上切割,在黄土高原形成深浅不一的切沟。
到了后来,气候变得温暖潮湿,大量的生物开始在黄土高原生长繁殖,它们促进了黄土高原成壤,并使古壤的有机质与胶结物含量得到提高,从而使黄土具备了较强的抗侵蚀力,这就为古人在黄土层上挖凿窑洞创造了条件。
中国民居建筑艺术赏析
筑
徽派建筑起源
徽州地区的土著是“古越人”,他们是先秦时候 就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以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他 们的居住特征是“巢居”。自汉代开始,中原大 规模向徽州地区移民,带来了中原汉文化,并且 后来反客为主,成为徽州文化的主流。但是汉文 化并没有完全抛弃越文化,更没法脱离越文化生 长的气候地理环境。
晋北民居 晋西北民居
晋中民居
晋南民居
晋东南民居
晋北、晋西北民居 晋北民居:以砖木结构及御寒性强的厚层土坯屋为主,多
平顶,正面多木柱式满面开窗, 采光较好。一座一座的房屋毗邻排 列。呈非常整齐的“一”字形布置 ,别有特色, 故有排排房之称。
晋西北民居:因盛产木材、主要存在两种类型:靠崖窑洞, 在垂直崖面上开掘横向穴洞;重檐木楼,首层层高较低,但二
渠家大院
常家庄园
皇城相府
山西民居
根据地理分布不同进行民居分类
就是基于对自然条件和环境 特征因素的考虑。由此, 将由
于地形、山势气候、人文所带来的从 北到南山西民间的多种居住方式划分 为:
( 1 ) 晋北民居 ( 2 ) 晋西北民居 ( 3 ) 晋中民居 ( 4 ) 晋东南民居 ( 5 ) 晋南民居
当地人的二层楼房,一层一般是居室,二层一般不住人,只是放 些粮食、家具,杂物之类的东西。院落采用独院或四合院。
晋南民居亦多四合院,为土木、砖木结构的
建筑为主,少数地方盖有二层楼。丘陵地带则以
“地窨(yìn)院”窑洞为典型。
山西民居主要特点
外观:一是外墙高,从宅院外面看,
砖砌的不开窗户的实墙有4、5层楼那么高, 有很强的封闭性。
围屋
特点 :典型的围屋, 平面为方形,四角构筑 有朝外左右凸出1米的 炮楼(碉堡),外墙厚。 0.8一1.5米。围屋立面 高2一4层,四角炮楼又 高出1层;外墙上一般不 开窗,但在顶层墙上设 有一排排枪眼,有的还 有炮孔。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知识点梳理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知识点梳理一、文明的摇篮1、称谓:(1)“文明的摇篮”,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坛”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黄土位于坛上“五色土”的中央。
(2)黄土风情:窑洞。
(3)白羊肚头巾,信天游。
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
2、位置与范围:(1)位置: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主要包括山西省和陕西省的大部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甘肃省的东南部。
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2)跨省区: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河北、河南。
3、文明:黄土高原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渭河平原一带就已经出现了原始农耕文明:相传在四五千年前,被尊为华夏始祖的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
4、民居: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原因:(1)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容易干燥,容易开挖;(2)降水较少,气候干燥。
5、气候特征:黄土高原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气温年较差较大,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二、风吹来的黄土1、风成说: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在1000~2000米。
关于黄上高原的形成,科学家曾经提出过许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来自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
2、证据:(1)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
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2)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说明带来黄土的流质(风或流水)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3)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
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中亚或蒙古的)。
3、地势和地貌:黄土高原平均海拔约1000~2000 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高中地理图说天下黄土高坡上的穴居素材
黄土高坡上的穴居行走在沟壑纵横、墚峁交织的黄土高原上,视野中经常会出现与黄土浑然一色的窑洞,这种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民居景观,是依托黄土高原生成的特殊建筑。
广袤的黄土高原,是中国的四大高原之一,它西倚青藏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北接内蒙古高原,南连秦巴山地,地跨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省,海拔高度在1000米—2000米之间。
黄土高原上除少数石质山地之外,表面都覆盖着一层黄土,它们薄者数米,厚者可达200米。
就是这些由黄土层构筑的独特地理环境,成了窑洞天然的建造场。
地下庭院赏艺术:这是位于豫西黄土高原的地坑院,也称北方“地下四合院”。
它的开挖方式是先在平地上开挖出数十平方米、深度达十来米的大坑,然后沿着坑壁开挖窑洞。
主卧、次卧、厨房、储藏室一应俱全。
跟陕西黄土高原的窑洞相比,这类窑洞民居更规整,院子里也有较大的活动空间。
土质松软的黄土经过长期的流水侵蚀,在黄土高原形成了沟壑连绵的壮美景观。
这里除了是重要的窑洞聚集区之外,也是重要的农耕区域,当地居民在无数大大小小的盆地和河谷之间,开发出了大量可以精耕细作的土地。
摄影/许兆超窑洞是黄土高原的符号《墨子·节用》中说:“古人因丘陵掘穴而处。
”《新语》中还有“天下之民穴居野处,未有室屋,则与禽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的说法,这些证明人类都曾有过穴居的历史。
而从考古发现的50万—60万年前的三棱大尖状石器推断,古人可能从那时起就开始在黄土高原挖掘洞穴。
他们在天然黄土断崖上凿洞而居的居住形式,直接影响了今天在黄土高原随处可见的形制相似的窑洞建筑群。
据了解,直至今天,中国窑洞还是世界上现存最多的古代穴居形式,在中国西北部的黄土高原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和河北六大窑洞区内,现在大约有4000万人居住在各种类型的窑洞中,靠着古老的窑洞,适应着特殊气候和地理区域的环境。
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说,黄土高原冬天十分寒冷,最低温度可达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地面植被稀疏,缺乏建筑用材和取暖用材。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民居
窑洞的内部布局
为了美化窑洞,火炕也成 了其中不可少的美化之一。特 别是在炕周围的三面墙上大概 在一米宽的地方贴上一些彩纸。 有些主人还会把漂亮的纸或布 沿土炕边粘贴,这样既可以避 免炕上的被褥与粗糙的墙壁直 接摩擦,还可以保持被褥干净。 炕围子是传统窑洞的另一种主 要的实用性装饰。
窑洞顶部: 用砖石砌成的屋檐,用来 挡雨雪、灰尘。
窑洞顶部
窑洞的内部布局
孔是窑洞的量词,一孔窑洞就是 能承载一家三口的基本生活起居,窑 洞一般宽约4米,纵深约五米、高约3 米,内壁被刮得十分平整光滑。窑洞 顶部往往会修成圆拱形,这是前人的 智慧,拱形受力更均匀、不易坍塌。
窑洞的内部布局
窑洞内部布局以火炕为核心,火 炕与灶台结合,炕面下砌有数条用于 取暖的烟道,专供取暖。
并联窑则是并排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孔窑,在其公共的窑腿处凿出门洞连接 起来,两孔窑洞一般一侧设置入户门为起居活动室和室外沟通,另一侧则只开窗作卧室 以扩大采光面积,三孔窑及多孔窑一般只在中间窑洞上开门,其他两侧的窑洞只开窗户。
两孔窑
三孔窑和多孔窑
窑洞的内部布局和外部构成
窑洞内部
窑洞内部: 原先主要是土坯夹杂秸秆 加固光滑。 现在用水泥加固保暖,用 石膏加白,增加亮度、美观。 主要有灶台、炕、烟洞。
窑洞的内部布局
有的人家还会继续向内开有隧道 式的小门,通向储物间,在引进自来 水之前,家家户户都会在灶台旁边放 上一个大水缸,在冬天的早上,从热 炕头爬起来,从灶台旁的水缸舀水洗 漱后,就开始在灶台上吃早饭。
窑洞的外部构成—窑脸
窑口上下左右的垂直崖面称窑脸。为使窑脸整洁又起到防水维护作用,大致有以下 几种处理方法,都由窑匠来做。
黄土风情
窑 洞
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黄 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 较干燥,容易开挖,适宜开凿窑洞,
作为居所。
白羊肚头巾
陕北由于风沙经 常性的肆虐,外 出劳作的人们便 需要随身携带毛 巾来擦拭身上的 灰尘和沙砾,因 为表面布满绒毛 的毛巾好像羊肚 子,所以人们叫 它白羊肚毛巾。
秦腔
秦腔,中国汉族最古 老的戏剧之一,起于 西周,成熟于秦。秦 腔又称乱弹,流行于 中国西北的陕西、甘 肃等地,其中以宝鸡 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 古老。黄土高原,不 但色彩单调,而且缺 少旺盛的生命,黄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沙给人以枯燥、寂 寞之感,于是人们经 常吼一嗓子,给人以 振奋之感。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苍茫 ,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悲壮;清俊、 刚毅又饱含着沉郁、顿挫。
千百年来它以自己的个性潜在影响着黄 土高原上人的生活习俗,塑造了性格鲜 明的高原文化。。。。
自豪,敬畏,保护,传承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一种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安塞腰鼓的形式 与发展,和当地的历史地理环境及民情习俗是分不开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 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从而使腰鼓具 有更大的群众性。
。
信天游
“信天游”,信 天游是流传在中 国西北广大地区 的一种民歌形式 。这是一部镌刻 在西北黄土高原 上的传世巨著, 这是黄坡黄水之 间的奇葩。
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居民形式是
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居民形式是
答: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居民形式是窑洞。
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其历史非常悠久,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相当的韧性和粘度,可以保持直立不塌,所以陕北黄土高原具有土层厚实、保温性好、地下水位低的特点。
远古时代的人们就是充分利用黄土的这些特性,根据不同的地势情况选择将窑洞修建在平地,也有修建在山脚的,甚至修建在地下的。
这些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一般被叫做土窑洞。
作为民居的这些土窑洞,“屋顶”和“墙壁”都修建得相当厚,可以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使得窑洞里的气温变化比较小,加上当地干燥少雨、四季分明的天气状况,就更加突显了窑洞冬暖夏凉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高原特殊的民居——陕北窑洞
窑洞起源于人类最早期的“穴居”。
人们为了躲避风雨的侵袭和动物猛兽的袭击,在自然形成的山洞中居住,成为人类早期的居住方式。
我国窑洞民居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宁夏、河北、河南六大区域。
窑洞可说是在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及传统古文化等多种因素作用下,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完成其定型的。
在众多黄土窑洞中,陕北的窑洞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同时也是我国窑洞建筑技艺和艺术的典型代表。
陕北的窑洞,是陕北农民的象征。
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
下面就陕北窑洞的自然成因、种类、建筑优点作以简单介绍。
一、特殊的自然环境
位于黄河中游、属黄土高原丘陵的沟壑区的陕北地区,无论是城镇或乡村,时至今日,窑洞仍是人们最主要的居住形式。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
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多种,一般城市里以石、砖窑居多,而农村则多是土窑或石料接口土窑。
陕北窑洞以靠山窑为最典型。
它们是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往往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有的在洞内加砌砖券或石券,以防止泥土崩溃,或在洞外砌砖墙,以保护崖面。
规模较大的在崖外建房屋,组成院落,成为靠崖窑院。
有的还夹杂着窑洞式平顶房。
延安窑洞的窗户也许是整个窑洞中最讲究、最美观的部分。
拱形的洞口由木格拼成各种美丽的图案。
窗户分天窗、斜窗、炕窗、门窗四大部分。
二、窑洞的种类
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
窑洞的种类细算可分十多种,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明庄窑)、下沉式(土坑窑)和独立式(箍窑)三种形式。
1. 靠崖式窑洞(崖窑)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
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
2.下沉式窑洞(地窑)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
这种窑洞的作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
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
3.独立式窑洞(箍窑)
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土坯拱窑洞,也有砖拱石拱窑洞。
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能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
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
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
三、窑洞的建筑优点
1.合理利用自然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修建窑洞不需要用大量的木材和砖瓦,只要有劳力,在黄土高原黄土层就可掘洞,这对地处穷乡僻壤、经济不很富裕的农民来说是最便利的。
窑洞是取之自然、融与自然是天人合一环境观的最佳建筑典范,有利于资源的再生与生态的良性循环,符合生态建筑原则。
2.窑洞是开发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节地的最佳建筑类型。
3.窑洞具有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特殊的保暖性能。
居住在窑洞内夏不畏酷暑,冬不怕严寒,静无噪音,被称为“突然空调”。
窑洞是孕育人类的摇篮,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组成部分。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
今天的民居土窑洞,随着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提高, 已今非昔比。
昔日的连肩子窑,土坯窑,已换成了一砖到顶、钢门铝窗、装潢美观的现代窑。
但其经久耐用,经济实惠的特点,仍被人们津津乐道,正如一首陕北民谣所云:“贵客来到我家堂,休笑我家无瓦房,土窑好似神仙洞,冬天暖来夏天凉。
黄土高原的土窑洞,是黄土地对人类奉献出的厚爱,从这里依稀可以领略到人类祖先营窟挖穴的居住古风。
今天,要追寻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这一居住民俗愈加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