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1)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八下第一课教案

初中历史八下第一课教案

初中历史八下第一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中英《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相关史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历史,回顾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2. 提问:请问同学们,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是哪个朝代?3. 学生回答:唐朝。

4. 教师总结: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然而,在清朝末期,我国却发生了一场重大的历史转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鸦片战争。

二、自主学习1. 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3页,阅读“鸦片战争的起因”部分,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

2.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三、合作探讨1.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探讨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开辟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3. 请同学们继续讨论,探讨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4.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了领土和关税主权,破坏了中国的市场和经济发展。

四、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4页的“思考题”,深入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了《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初中8下历史教案

初中8下历史教案

教案: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课程——改革开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深远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通过调查、收集资料,从史料中整理、获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途径,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改革开放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 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采访,了解改革开放给当地带来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1. 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进一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2.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3.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4. 改革开放的深远意义: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国家富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改革开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2. 教学新课:(1)讲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介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引导学生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重点讲解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3)介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 巩固提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改革开放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4.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评价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五、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设备、视频资料、实地考察或采访资源。

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

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

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教案目录:一、教学目标二、教学准备三、教学过程第一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变革第二课: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繁荣第三课:宋代的政治制度与科技进步第四课:元代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交流第五课: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四、教学方法五、教学评价六、拓展阅读七、课后作业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内容,包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变革、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繁荣、宋代的政治制度与科技进步、元代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交流以及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

通过本教学过程,学生将能够:1. 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 理解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繁荣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3. 掌握宋代的政治制度与科技进步对中国历史的影响;4. 了解元代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交流带来的影响;5. 了解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的背景和内容。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确认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 准备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 熟悉相关历史知识。

2. 学生准备:- 带齐教材和文具;- 主动阅读相关教材内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变革1. 导入:通过问问题、分享学生的观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背景及其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特点。

3. 分小组讨论,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 结合教材,向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变革。

5.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布置相关课后阅读和作业。

第二课: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繁荣1. 导入:通过多媒体、故事等方式呈现隋唐时期的盛世景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介绍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3. 展示隋唐时期的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等方面的材料,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特点。

4. 结合教材,向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繁荣。

新编初中历史八下教案

新编初中历史八下教案

新编初中历史八下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明清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掌握明清两代的社会制度、文化风貌和经济状况;
3. 能够分辨明清时代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4. 能够分析明清时代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教学重点:明清时代的社会制度、文化风貌和经济状况。

教学难点:分辨明清时代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教学准备:
1. 教材:《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2. 课件:明清时代相关图片、地图等素材;
3. 学具:地图、书籍、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明清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两个朝代?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文化风貌有何不同?
二、学习任务: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明清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特点,掌握明清两代的社会制度、文化风貌和经济状况。

三、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明清时代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件和人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归纳总结:让学生归纳明清时代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五、实践应用: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实验活动,深化对明清时代的理解,并探讨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或作文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七、课堂反馈:通过课堂讨论、问答等形式,检查学生对明清时代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反馈和指导。

教学延伸:布置学生研究明清时代的相关课题,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景和意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设计)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设计)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由新中国的成立和西藏和平解放两个部分内容组成。

新中国的成立主要包括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三个方面的内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西藏和平解放是我国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典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学习历史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学生对于开国大典的内容也比较熟悉。

因此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和利用生动形象的媒体教材来感知历史的方法,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开国大典具体史实。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新、旧中国国家和人民地位变化的比较,学生基本能够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及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并进一步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史方法。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其领导人,确定了国旗、国歌、首都和纪年方法,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开国大典的时间、过程和盛况。

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大致经过。

2、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的内容,培养学习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和对历史事件概述的能力。

3、组织学生讨论中央解决西藏问题时,为什么要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西藏的和平解放,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同时理解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2、指导学生观看课文插图或相关影视资料,对开国大典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概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了解开国大典具体史实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人民革命的历程,认识到新中国建立的不易,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这句话含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一课时:大航海时代的开启教学目标:1. 了解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大航海时代的主要航行路线与发现事实;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际眼光。

教学重点:1. 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2. 大航海时代的主要航行路线与发现事实。

教学难点:大航海时代的主要航行路线与发现事实。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发学生对大航海时代的简单了解。

教师可以出示一些有关航海和海上贸易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如:“你们知道在古代有哪些重要的航海活动吗?”“航海对人类有什么意义?”“你们知道大航海时代吗?”等。

二、知识讲解与学习(15分钟)1. 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教师简要讲解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包括16世纪初欧洲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亚尔欧帝国的崛起、技术的进步以及商业和贸易的需求等。

2. 大航海时代的主要航行路线与发现事实教师通过板书或投影,介绍大航海时代的主要航行路线,如葡萄牙航路、西班牙航路和英国航路等。

并向学生展示一些重要的发现事实,如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等。

引导学生对这些发现进行思考和感受。

三、讨论与交流(25分钟)1. 学生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航海家或一次重要航海行动进行研究,了解他们的事迹和贡献。

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介绍他们的研究结果,其他小组提问和讨论。

2. 教师引导讨论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和拓展讨论。

例如:“大航海时代对当时的欧洲国家有什么意义?”“航海家们是怎样克服困难的?”“大航海时代的发现对世界有何影响?”等。

四、总结(10分钟)教师给出总结,对大航海时代的背景、意义、主要航行路线和发现事实进行回顾。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对大航海时代的意义以及航海家们的勇敢探索进行评价。

五、课堂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撰写一篇200-300字的文章,描述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八下历史一单元教学设计

八下历史一单元教学设计

八下历史一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奴隶制度以及农业社会的发展;了解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提高学生对社会进步和变革的敏感性。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中国古代奴隶制度的特点和农耕社会的发展过程。

2. 理解商鞅变法对秦国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三、教学难点:理解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通过课堂讲授引导学生了解奴隶制度和农耕社会的发展过程,以及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2.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通过合作完成相关问题的探讨,促进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 个人阅读和总结:让学生通过个人阅读相关文献或资料,进行历史知识的总结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上一单元的内容,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 学习奴隶制度(15分钟):a. 教师简要介绍奴隶制度的定义和特点。

b. 学生分组讨论奴隶制度在古代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c.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奴隶制度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奴隶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 学习农耕社会(20分钟):a. 教师讲解农耕社会的概念和发展过程。

b. 学生小组活动,探讨农耕社会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c. 教师辅导学生总结农耕社会的重要性和对社会进步的影响。

4. 学习商鞅变法(20分钟):a. 教师讲述商鞅变法的内容和目的。

b. 学生小组活动,讨论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

c.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5. 总结与反思(10分钟):a. 学生进行个人阅读和总结。

b.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对今天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根据学生的参与度、讨论质量、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八下历史部编版教学设计

八下历史部编版教学设计

八下历史部编版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掌握八年级下册历史部编版的相关知识,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以及历史事件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概述:本教学设计将围绕八年级下册历史部编版的教材内容展开,包括以下主题: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概述、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中国近代的民族问题、近代中国的外交与对外侵略、近代中国的文化与思想变革。

三、教学过程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概述1.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自主探究,如:近代中国大事件有哪些?近代中国面临的挑战有哪些?1.2 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内容,讲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概述,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中国近代化启示等。

1.3 操作活动: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2. 第二课时: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2.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视频观看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冲击。

2.2 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内容,讲解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内容,包括社会制度的改变、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等。

2.3 操作活动:进行小组合作,对比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现代社会的差异和联系,让学生能够把历史与现实进行关联。

3. 第三课时: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3.1 导入: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感受近代中国政治变革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3.2 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内容,讲解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的内容,包括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

3.3 操作活动:进行个人写作,让学生就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对中国的影响进行思考与总结。

4. 第四课时:中国近代的民族问题4.1 导入:通过讲述民族英雄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初中八下历史教案

初中八下历史教案

初中八下历史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古希腊文明的发展历程,掌握古希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特点;2. 能够描述古希腊的城邦制度、民主制度、奥运会等重要内容;3. 能够分析古希腊的影响及其对后世文明的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古希腊的政治制度、城邦制度、民主制度等重要内容;难点:如何理解古希腊对后世文明的影响及其贡献。

教学内容:1. 古希腊的起源与发展;2. 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和民主制度;3. 古希腊的文化与科学成就;4. 古希腊的奥运会及其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希腊的壁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古希腊文明的独特魅力。

二、讲授(25分钟)1.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及城邦制度的讲解;2. 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及其特点;3. 古希腊的文化与科学成就的介绍;4. 古希腊的奥运会及其历史背景。

三、讨论与互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古希腊文明对后世的影响;2.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并提出问题。

四、总结与延伸(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展示古希腊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古希腊的地理位置与文明发展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的作文,包括古希腊的城邦制度、民主制度、科学成就等内容。

教学反馈:1. 学生课后可以观看古希腊的相关纪录片,深化对古希腊文明的理解;2. 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进一步了解古希腊文明的影响和贡献。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资料;2. 课堂展示材料;3. 互联网资源。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古希腊文明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

八年级历史下册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 新人教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标内容了解政治协商会议制度,讲述开国大典,认识中国成立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初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如学生以前学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等,基本掌握了学习会议的基本方法,多数学生已经知道学习会议应该从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内容、意义等方面来进行学习,这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并且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一阶段的影视作品较多,为学生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

三、教材分析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准备;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西藏的和平解放,是我国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典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减少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西藏从此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标志着祖国大陆的全部解放。

四、教学准备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八年级下学期历史人教版;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名师教案;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版本课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

)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名师课件一键加入我的课件。

6.在同步备课——随堂训练——名师训练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自学检测、互动训练、提升检测试卷。

7.授课预览处点击进入授课端名师课件或我的课件中进行预览。

注意要在授课端选择本课的对应目录。

五、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初中历史八下第一课教案

初中历史八下第一课教案

初中历史八下第一课教案教材解析:本节课是初中历史八下第一课,主要介绍了罗马城邦的兴起及其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罗马城邦的建立过程,了解罗马在意大利半岛的地理位置和其帝国的发展历程。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了解罗马城邦的兴起和发展过程,掌握罗马在意大利半岛的地理位置及其帝国的发展历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思考,了解罗马城邦的影响和意义。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热爱历史学科,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讲述罗马城邦的兴起和其影响,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罗马帝国的复杂性和庞大的影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内容复印件、课件笔记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罗马城市的建筑、雕塑等,激发学生对罗马城邦的兴起的兴趣。

二、新知讲解(15分钟)1.教师讲解罗马城邦的兴起和其影响,并引导学生学习罗马城邦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重要性。

2.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罗马在意大利半岛的地理位置及其对欧洲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三、讨论与互动(2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罗马城邦的理解和看法,尝试分析罗马帝国的崛起和衰落原因。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罗马帝国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重要性。

四、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罗马城邦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性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整理罗马帝国的发展历程,总结罗马城邦的重要性,并谈谈对罗马帝国的看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讲解、讨论和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罗马城邦的重要性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拓展性的教学方法来进一步让学生了解罗马帝国的发展和影响。

初二下学期历史备课教案5篇

初二下学期历史备课教案5篇

初二下学期历史备课教案5篇初二下学期历史备课教案5篇教案中提供的不同教学活动和任务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和兴趣的学生的需求,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历史学习中,并取得进步。

下面给大家分享初二下学期历史备课教案,欢迎阅读!初二下学期历史备课教案篇1一、学生分析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

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

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

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重点: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中华书局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国防政策和军队使命》优质课教学设计_0

中华书局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国防政策和军队使命》优质课教学设计_0

第15课威武之师钢铁长城一、教学内容及其分析:(一)1.内容:(1)威武之师;(2)国防政策和军队使命。

2.分析:课题选自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5课。

本课是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祖国统一和国防建设事业的发展”的第2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国防,保卫祖国不再受侵略,我国大力增强了军队建设,现在已经拥有了一支具有陆军、海军、空军和战略导弹部队的现代化国防力量。

中国采取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其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

在新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使命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发展和国家利益、维护世界和平。

本课在贯通中国近、现代史发展变化中处于十分关键的地位。

(二)重难点及分析1、教学重点: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海军、空军和战略导弹部队的建立史实。

教学难点:我国的国防政策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使命。

2、分析:(1)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海军、空军和战略导弹部队的建立内容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2)增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确保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和平发展,政策性较强,学生理解比较困难。

【突破】采用表格的方式,梳理各军种的主要信息突破重点;通过史料研读及练习突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及其分析:1.目标:(1)能说出我国海军、陆军、空军和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的组建史实;(2)知道我国的国防政策及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使命;(3)理解到国防建设的重要性。

2.分析(1)第一目内容较多,且有大量军事术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采用表格的方式,梳理各军种的主要信息,使学生了解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的成就。

采用图片、播放多媒体资料等形式,对相关军事术语作辅助说明。

(2)第二目政策性比较强,采用政府报告的材料等加以说明;新时期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使命,学生容易理解,通过史料研读及练习突破难点。

(3)这个目学生难以理解,采用材料、练习等形式完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优秀教案模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优秀教案模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优秀教案模板在教学中我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历史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历史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历史的自信心。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优秀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镇南关起义;安庆绍兴起义;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

四川保路运动是收回利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是武昌起义的前奏。

使学生认识到清朝政府的灭亡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一次次革命党人的起义冲击就是在敲响清朝政府的丧钟,从而使学生认识清朝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通过对清政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实施背景和具体措施以及实施效果的分析,证明其是为了挽救清朝覆灭的一场骗局。

通过对革命党人领导的各地武装起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革命党人“为天下人谋永福”,甘愿牺牲的献身精神,和在法庭上、刑场上表现的崇高气节,体现了中华民族为-封建专制统治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品质。

以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建议地位分析本节课上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下接武昌起义的发生,是承前启后的一节。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并制定了政治纲领决定以暴力革命-清朝统治,革命党人举行了一系列的反清起义。

1911年的收回利权和四川的保路运动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有利时机。

重点分析:黄花岗起义和保路运动是本节课的重点。

黄花岗起义是同盟会成立以后规模的武装起义。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的勇敢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

四川保路运动的高涨和武昌起义的发动,都是广州黄花岗起义的继续和发展。

由于清政府于1911年宣布的“铁路国有”政策不仅侵夺了绅商的利益,也直接危害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四川人民掀起了群众性的保路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八年级下册历史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示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以及开国大典的盛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事件,他们可能已经在 previous learning 中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新中国成立的详细过程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理解这个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和开国大典的盛况,掌握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参与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开国大典的盛况及其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和自豪。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和开国大典的盛况。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自主学习任务单,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

3.准备好合作探讨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展示筹备过程和开国大典的盛况。

冀人新课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优质课教学设计_6

冀人新课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优质课教学设计_6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主要内容;(2)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3)理解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即“说说你出生时的情况”,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生疑、生趣。

(2)通过学生归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成立所做的准备工作,学会归纳历史事件的方法。

(3)通过搜集新中国成立的相关资料,学会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4)通过讨论教师提出的若干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我们的祖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2)通过度析“落后就要挨打”的原因,教育学生以史为鉴??居安思危。

(3)鼓励学生对本课内容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主动的参与精神和勇于创新的胆识,张扬学生的个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都很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生日吧!哪位同学能根据家中的资料(录像带、相册、成长记录袋等)以及长辈提供的信息,说说自己出生时的情况?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把老师的思绪带回了小的时候。

那你们可知道祖国母亲的生日?(10月1日)你们一定也很想知道我们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一些情况吧?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学习新课一、筹建新中国新中国这个大家庭即将成立之时,百废待兴,筹建新中国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这个重担就自然落到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全体代表的肩上。

请大家阅读课本第2-3页相关内容,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1949 年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2)参加政协会议的有哪些人?这说明了什么?(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民族和海外华侨的代表出席了大会。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三篇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三篇

【导语】历史,简称“史”,指对⼈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篇⼀】⼋年级下册历史教案:钢铁长城 教学⽬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中国⼈民解放军第⼀⽀海军的建⽴;我国⾃⾏研制的导弹驱逐舰;我国⾃⼰制造的核潜艇;现代化海军的多兵种;⼈民空军的诞⽣;飞机的国产化;空军的现代化;导弹部队的组建;导弹部队的装备;导弹的战⽃⼒。

通过指导学⽣利⽤教材中的图⽚资料、收集课外资料、观看影像资料等,说明⼈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过程的历史,培养学⽣获得有效信息的能⼒。

引导学⽣分析国防现代化即钢铁长城的形成原因,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培养学⽣综合分析、⽐较能⼒。

通过对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历史的⽐较,感受中国⼈民解放军的军威、国威,体会国防⼒量的⽇益增强;认识到国防钢铁长城的形成,反映了国家与民族的⽇益强⼤,提⾼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从⽽增强民族⾃豪感;认识到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和全⾯建设⼩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学⽣国防观念,从⽽使学⽣树⽴起为中国的国防建设贡献⼒量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防建设的巨⼤成就,即钢铁长城的形成。

讲述了⼈民海军的建⽴和发展,⼈民空军的建⽴和发展,导弹部队的建⽴和发展。

本课重点是现代化海军、空军的建⽴。

新中国成⽴后,加强了国防建设,尤其是改⾰开放以来,⾛科技强军之路,成效显著。

⼈民海军已由⽔⾯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现代化⽔平明显提⾼;⼈民空军的现代化建设也有了新的飞跃,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

本课难点是国防⼒量的强⼤与国家综合国⼒增强的联系,理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明确建⽴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同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把国防现代化建设放在中国改⾰开放这⼀特定历史环境与历史背景中理解,有⼀定难度。

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教案

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教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知道此会议的召开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法律程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

2、了解开国大典的基本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明白:有了共产党,才有新中国。

3、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过程设计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生相互问好,教师目光扫视全班,组织教学)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门见山,直接指出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师: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尤其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

所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同样要做一些准备工作,那就是召开了一次重大会议。

现在请同学们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学习一次会议时都从哪能些方面来学习?生:名称、背景、目的、时间、人物、地点、主要内容、意义或是作用。

(让学生根据前面所学过的知识来简单叙述,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对于这些问题可能需要几个学生才能完成,甚至有时需要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在列完之后,教师应该强调并非所有的会议都具备这些方面,让学生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条目来自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教师强调在自学的过程中不但要在课本上标注好所有的问题,而且还要对一些简单的知识进行边学习边巩固。

)生:自学(教师巡视,必要时适当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段时间后师:同桌或前后桌之间交流一下(当学生基本学完之后,先让学生同桌或是前后桌之间进行交流,以便对他们自学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同时也能够帮助后进生把一些简单的知识标注出来。

)生:同桌或前后桌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巡视一下,也可以做适当的指导)交流一段时间后师:还有那些问题不明确,请指出来(此时进行全班的交流,让学指出自己不会或是不能确定的问题,先由其他同学对其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可以是一个回答,也可以让多个来回答,但当学生确实都不能回答时,教师要分析引导并最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答案来。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部编版)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部编版) 篇1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

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通过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近代中国的基本线索、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概况,了解了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为本期中国现代史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力求向学生传授中国现代历史基础知识,基本线索,让学生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及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了解现代中国基本国情,认识新中国的建国史、探索史、发展史、外交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继续传授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学会归纳整合历史知识,学会从众多历史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揭示历史规律,开启联想和想象,自主探究,从学会到会学。

通过中国现代爱国史实,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社会主义国情教育,领袖人物的'开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具有创新和开拓才能,掌握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本领。

三、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

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

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模糊不清,理解能力差,应用能力差,学习态度消极,厌学情绪浓。

成为制约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

四、教材分析八年级下册历史,中国现代史教学,共有七单元二十三课。

公开课八下历史教学设计

公开课八下历史教学设计

公开课八下历史教学设计引言:历史是我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和展望未来的重要学科。

对于初中生来说,历史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为八年级下学期的公开课设计一堂富有趣味和启发性的历史课程,旨在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3. 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将以中国近现代历史为主题,着重介绍晚清时期至新中国成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具体内容包括:1. 辛亥革命及其影响;2. 五四运动与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发展。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述、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能力。

步骤一: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图片和文字,引发学生对近现代历史的兴趣。

教师可以介绍这些历史事件,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其重要性和影响。

这可以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步骤二: 辛亥革命将课堂重点转向辛亥革命。

教师可通过讲述和讨论,介绍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学生可以参与小组讨论,就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展开思考。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文献资料和资讯,以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步骤三: 五四运动与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通过展示五四运动时期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介绍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学生可以就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进行讨论和分析。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步骤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发展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发展历程。

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通过互动和讨论加深对这一时期的理解。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历史材料和文献资料,以便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步骤五: 总结回顾通过简短的点拨和总结,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
【内容标准】
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过程和意义。

2.能说出“乒乓外交”、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等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初步分析中美建交的重要影响。

3.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感悟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展示相关视频资料、图片,让学生根据资料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理解、说明问题。

2、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方式学习历史,整节课能让学生看、说、思、议、问、答、写。

3、提供相关现实问题让学生延伸学习,反思历史探索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及其发展,认识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感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台湾问题的认识,强化台湾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领土主权的民族意识。

3.培养自主合作意识。

二、教材分析
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外关系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也为
后来的对外开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71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乒乓外交”与中美关系改善,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中日邦交正常化,建立和发展了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学重点
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教学难点
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意义,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影响,正确认识我国的外交原则。

三、学情分析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展示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缓和、建交等有关问题,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从中获得不同的体验。

因此,以这种信息技术设置作为培养学生认知的载体,顺应了中学生当前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另外该年龄段的学生,非常喜欢了解身边的历史,中美关系等历史对于中学生来说,愿意主动接受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这也符合《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最近两年外交新闻图片(下组图)讲起当前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外交形象和影响力,引出本课课题和一幅对联: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声音传五洲,朋友遍天下。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朝核六方会谈
中国军舰亚丁湾护航中国援助日本赈灾船
讲授新课
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迈向世界舞台的重要二步
一、重返联合国
(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联合国和中国重返联合国的相关背景资料。

(播放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纪实片段课件资料包\中国重返联合国片段.flv)提示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中国是“重返”联合国?
2、中国是如何重返联合国?
3、中国重返联合国对中国乃至世界有何影响或意义?
在学生讲述的基础上,教师提炼、强调要点或补充说明背景资料。

①.联合国成立的时间、主要机构及其宗旨和作用。

②.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间、会议及过程。

③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意义是,中国正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进一步提高中
国的国际地位,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二、“小球转动大球”---中美关系
提问:
1、“小球转动大球”中的“小球”指什么?“大球”指什么?这句话又比喻什么?
2、70年代前的中美关系如何?
(1)新中国成立以前美国的态度: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2)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的态度:敌视、孤立中国。

(举抗美援朝、万隆会议、越南战争为例)
通过有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尼克松访华》片段),了解中美建交的历史背景、建交过程及历史意义。

课件资料包\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mp4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美关系(指导学生归纳中美建交过程中的重大事件)(1). 1971年“乒乓外交”
(2). 1972年2月尼克松访访华《中美联合公报》签署
(3). 1978年12月中美《建交公报》发表。

(4). 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

中美双方由无声的对话到自然亲密的接近。

中国利用小小的乒乓球使中美关系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打开了两国友好交往的大门,被世界誉为“乒乓外交”。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历史性的握手”,与毛泽东、周恩来会面,双方进行了会谈。

全球都对这一历史性事件进行了密切关注。

这一周被西方新闻界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

提问:3、从联合公报中,你能看出,改善中美关系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吗?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重要的问题,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拦路虎”。

尽管台湾问题不能够完全决定中美关系发展的大势与总体格局,但制约与牵制着中美关系的发展。

发表《联合公报》,美国毕竟做出了让步,使中美关系得到了一个回旋的余地,得到了一个继续发展的空间。

1979年元旦,两国正式建立起外交关系,两国关系进入正常化发展阶段,至此,美国成为世界上第117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1979年1月,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揭开中美关系的新篇章。

分小组讨论分析:4、你认为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哪些重大意义呢?参看材料阅读学生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加以引导、肯定。

总之,两国都从各国的最大利益出发调整外交政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关系的改善不但于两国有利,也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再简单结合最近中美关系发展状况。

三、“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中国重返联合国和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推动了中国同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形成了中国外交新局面。

展示图片和数据加以说明
1972年9月29日,签署中日联合声明。

归纳提问:在处理外交关系时,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什么原则?一个中国的原则,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原则。

小结:
重返联合国,中美、中日建交等一系列活动使新中国开始走向世界舞台,赢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为我国接下来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活跃的多边外交显示,迅猛发展中的中国正在以更积极更主动的姿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在推动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上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事实证明当今的中国已跃居世界外交舞台的显耀位置。

中国,好样的!
课堂巩固与反馈
1、“大家动起来”。

分两个环节:首先“我问你答,你问我答”,就是让学生两人一组口头设计问题,轮流问答5分钟(问题不能相同,可难可易,以考查基础知识点
为主)。

2、“挑战我最棒”,即有意挑战全班者出题考大家(大概五道题左右,题目相对难点),这一环节老师可以备份课堂练习以防学生准备不足即可取用。

采取这种有层次性知识竞赛的方式反馈教学效果,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整合知识、互助协作的精神。

通过及时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

(备份)课堂练习
1.尼克松总统访华是在()
A.1970年
B.1971年
C.1972年
D.1974年
2.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
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C.核武器问题 D.社会制度
3.1972年访华的日本首相是()
A.铃木
B.田中角荣
C.中曾根康弘
D.田中义一
3.中美开始正式建交阶段是在( )
A.1971年
B.1972年
C.1978年
D.1979年
4.我国重返联合国是在哪一届联合国大会上()
A. 第25届
B. 第26届
C.第27届
D.第28届
5.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是( )
①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④中苏关系开始正常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学生自由谈或课后撰写小论文:回想过去,关注当今,瞻望未来,你对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和发展有什么感触或体会吗?
4、课后大家谈。

你认为台独分子会有国际舞台吗?日本政府如何才能赢得亚洲同胞的信任?
鼓励同学们上网了解相关资料。

(3、4两步是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使用)
课后反思:
强调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到积累知识、再到理解历史的完整过程。

本课尝试把活动课的形式引入课堂教学评价,突破常规课讲练为主的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成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给以补充、指导的“配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