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妇科
中医针灸治疗妇科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崩漏

基本治疗
治则: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益气养血、调补冲 任。以足太阴经腧穴为主。针灸并用,虚补实泻。
处方:关元、三阴交、地机、十七椎
操作:发作期每日治疗1~2次,间歇期可隔日1次,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治疗。
加减:寒湿凝滞:水道;气血瘀滞:合谷、太冲、次髎;气血不足:血海、脾俞、足三里。
方义:十七椎——治疗痛经的经验穴
其他疗法 皮肤针: 耳针:肝、脾、肾、子宫[内生殖器]、
内分泌
三、治疗方法
概述
定义:经期或经行前后呈周期性小腹疼痛 。
多见于青年女性,以未婚者多见。
病因病机:寒凝、气滞——不通则痛 气血不足——不荣则痛
01
02
03
04
第三节 痛经
二、临床表现
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疼痛,随着月经周期而发作。疼痛可放射到胁肋、乳房、腰骶部、股内侧、阴道或肛门等处。一般于经期来潮前数小时即已感到疼痛,成为月经来潮之先兆。甚至疼痛难忍,面青肢冷,呕吐汗出,周身无力,甚至晕厥。 疼痛的性质多为钝痛、绞痛或坠胀痛。 辨证分型 寒湿凝滞:小腹冷痛,得热则舒,色紫暗有块 气滞血瘀: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 气血不足:小腹隐痛喜按,且有空坠不适之感, 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
定义:妇女在经期前出现的一系列精神和躯体症 状,随着月经来潮而消失 。
病因病机:经血注入冲任血海,全身阴血相对不 足,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有关。
概述
发病率50%,轻者可以忍受,重者影响工作。
属于“经行头痛”“经行眩晕”“经行乳房胀痛”“经行泄泻”范畴
第一节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以月经来潮前精神紧张、神经过敏、烦躁易怒、乳房胀痛并随月经周期性发作为主症。伴有头痛、眩晕,甚者不能站立;部分病人可见腹泻、发热、吐衄等。
妇产科特色中医护理技术

妇产科特色中医护理技术妇产科特色中医护理技术是指应用中医理论和方法进行妇产科疾病的预防、治疗和护理的一种特色技术。
中医护理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为核心,通过药物治疗、针灸、艾灸、拔火罐等手段,起到促进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
1.针灸疗法:针灸是一种应用细针刺激特定穴位进行治疗的中医疗法。
在妇产科中,针灸可以通过改善气血循环、调节内分泌、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对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例如,对于痛经,可通过刺激关元、足三里等穴位,调节子宫平滑肌的张力,缓解子宫痉挛,减轻疼痛。
2.艾灸疗法:艾灸是用艾绒燃烧产生的热烟进行刺激特定穴位的治疗方法。
艾灸可以温通经络、温补脏腑、驱寒除湿等作用,适用于妇科疾病的调理和治疗。
例如,艾灸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子宫的养分供应,提高子宫内膜的质量,对不孕症、痛经等疾病有一定疗效。
3.中药药膳疗法:中药药膳是应用中药制作成的食物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妇产科中药药膳可以通过滋养补血、调理内分泌、增强免疫力等作用,改善妇女生殖系统的功能,提高妇女的生育能力。
例如,对于不孕症和子宫内膜异位症,可以使用当归、柴胡等中药制成的药膳调理,提高生育机会。
4.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的按摩和推拿对身体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种疗法。
在妇产科中,通过对子宫、卵巢、腹部等部位的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理子宫脏腑的功能,改善生殖系统的问题。
例如,对于月经不调、子宫脱垂等疾病,可以通过按摩子宫区域,促进子宫收缩,提高生育能力。
5.拔火罐疗法:拔火罐是一种通过在皮肤上产生负压,促进气血循环的治疗方法。
在妇产科中,拔火罐可以改善子宫血液循环,提高子宫内膜的质量,对不孕症、子宫肌瘤等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总之,妇产科特色中医护理技术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对症治疗,起到促进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
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仍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实施。
董氏针灸林正泰案例分享之【妇科病症处方穴】

董氏针灸林正泰案例分享之【妇科病症处方穴】妇科病包括外阴疾病、阴道疾病、子宫疾病、输卵管疾病、卵巢疾病等。
大部份女性一辈子都与妇科病症在周旋,经期不稳定、痛经、带下,子宫肌瘤、妇科炎症、甚则不育不孕,经常诱发女性情绪波动,心情焦虑不堪,给正常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董氏针灸妇科病症处方:【云白、李白、三其、妇科、四花、门金,严重可加制污穴】临床上全部对侧取穴,只要是女性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妇科系统等病症,扎上即可!【穴位位置图】【妇科病症案例分享】1.43岁,月经每月推迟一个星期。
针刺:制污,四花,门金,留针一个小时。
起针后上厕所来月经。
2.妇科不好,吃上百付中药无效。
针刺:妇科,还巢,云白,李白,海豹,木妇。
次日反馈,早上无白带,阴部不痒。
3.痛经,腹股沟痛很长时间。
针刺:云白,李白。
腹股沟一点不痛,可以长跑三公里。
4.女,46岁。
经常崩漏,吃中药,流血二十多天,打止血针、中西药无效。
针刺:制污,止涎,断红。
一次痊愈。
后来诉说严重失眠,数日不想吃饭。
针刺:镇静12,心灵123,四花上中下,火主,火硬,上三黄,下三皇。
次日反馈睡眠好,心情爽,有食欲。
十天出院,二十天来月经,痛经严重。
针刺:妇科,制污,门金,手解。
一分钟不疼,4天结束月经。
5.痛经。
针刺:灵骨,妇科,还巢,下腹痛缓,左下腹附件疼痛不止,加剧。
再针刺:三其,四花,门金,下三皇,手解。
50分钟,症状全消失。
6.女,37岁孕妇。
子宫肌瘤,极易掉胎,后来怀孕7周,医院检查说没有胎心,建议其拿掉。
针刺:妇科,心灵,通肾温针,通关通山,上三黄,全部双侧取穴。
艾灸小腹这样调了三次后。
检查说已有胎心,子宫肌瘤也变小了。
现在12周了检查胎儿很正常。
小孩出生后,已健康成长。
7.子宫肌瘤4.2\3.8。
针刺:妇科,制污,止涎,三其,四花,上三黄,,三重,通肾,通胃,通背,姐妹,门金。
10次,肌瘤变成3.8\3.3,继续治疗中。
8.39岁,女。
不孕,卵巢早衰,无白带分泌物,间断性闭经两年(两年来两三次)。
中医针灸学-妇科治疗

➢ 气虚
➢ 虚热
➢ 实热
月经后期 推迟7日以上,甚至40~50日一潮。
➢ 寒实
➢ 虚寒
月经先后无定期
➢ 气滞 ➢ 肾虚
第一课件网在线 ()
月经先期
治则: 清热调经
处方: 关元 血海
随证配穴: 实热—太冲,虚热—三阴交、 太溪,气虚—足三里、脾俞、气海,心 烦—神门,月经过多—隐白。操作:毫针 刺,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气虚者针 后加灸或用温针灸,每次留针30min,10 次为一疗程。
气滞血瘀:腹痛剧烈,下血量少,精神紧张,胸脘胀闷,舌 质黯红,脉沉实而疾数不匀。
刺灸法
治则: 理气,调血,下胎 处方: 三阴交 合谷 至阴 随证配穴:气血虚弱—足三里穴,心悸
气短—内关。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
留针30min。
耳针法
选穴: 腰椎 皮质下 内分泌 内生殖器
○ 方法:毫针刺,中等刺激,每隔3~5min捻转1次, 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
痛经
概说
妇女行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或腰骶部疼痛或胀痛,甚则剧痛难忍,甚或 恶心呕吐等为“痛经”。以青年妇女较为多见。
现代医学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针刺治疗有很好作用,但痛经原因较多, 必要时作妇科检查,以明确诊断。
注意经期卫生,避免精神刺激,防止受凉或过食生冷。
病因病机
Hale Waihona Puke 处方:中极 太冲 三阴交 合谷随证配穴:胸胁胀满—内关,小腹胀满— 归来。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 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耳针法
选穴: 内生殖器 内分泌 卵巢
方法:毫针刺,中等刺激,每次2~3 穴,每日1次,每次留针15~ 20min,10次为一疗程。也可揿针 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 日更换1次。
董氏针灸大拇指『妇科穴』

董氏针灸大拇指『妇科穴』
妇科穴
一一部位
大拇指
穴位:手背大拇指第一节外侧,从掌指横纹起,每上二分一穴,合计五穴。
解剖:固有掌侧指神经皮下浅枝、子宫神经、六腑神经。
取穴:手背,当大拇指第一节外侧,距中央二分半处,从掌指横纹起,每上二分一穴、至第二节横纹止,合计五穴。
归经:入任督二经。
穴性:调经理带,宜通下焦。
主治:子癌瘤、子宫癌、子宫炎、卵巢炎、不妊症、经痛、月经不调、月经过多或过少、阴痛肿痛、赤白带下、阴吹、产后风症(月闪风症)。
针刺法:五分针,直刺二—三分。
或以三棱针浅刺出血。
针感:局部酸胀疼痛感。
应用:妇科五穴为妇人百病之特效穴。
临床上可任取二—三穴下
针,有立竿见影之效。
中医针灸对妇科疾病的影响

中医针灸对妇科疾病的影响针灸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疗法,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中医针灸经常得到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从不同疾病的角度探讨中医针灸在妇科疾病中的影响。
一、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妇科疾病中的常见问题之一。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是由于气血运行失调或脏腑功能紊乱所致。
在治疗月经不调的过程中,中医针灸可以通过调整经络、平衡气血和调整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手法包括温针、补阳、扎血法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月经周期和经量可以得到恢复,从而改善问题。
二、痛经痛经是许多女性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中医针灸在痛经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针灸可以通过调整经络、活血化瘀来改善疼痛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关元、气海等。
此外,灸法也是治疗痛经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热灸的刺激,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中医针灸对于痛经的治疗具有明显的效果,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并提高生活质量。
三、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常见的妇科肿瘤,常常引起疼痛、月经不调等症状。
中医针灸在子宫肌瘤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针灸可以通过舒经活络、调理气血来缓解疼痛症状。
同时,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内分泌功能,减少卵巢激素的分泌,从而抑制肌瘤的生长。
常用的针灸手法包括温针、刺络、气海等。
中医针灸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并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四、不孕症不孕症是许多夫妻所面临的问题,中医针灸在不孕症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针灸可以通过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来改善不孕症的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关元、子宫、足三里等。
此外,中医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提高卵巢功能,增加受孕的机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许多不孕症患者可以成功受孕,实现生育愿望。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对妇科疾病具有显著的影响。
它通过调整经络、平衡气血、调理脏腑功能等方式,改善了许多妇科疾病的症状。
中医针灸不仅疗效确切,而且并发症较少,可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董氏奇穴治疗学(二十三)-妇科疾病

董氏奇穴治疗学(二十三)-妇科疾病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穴位疗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董氏奇穴治疗
学是以穴位疗法为基础的一门学问。
在此前文中,我们已经介绍了董氏奇穴治疗学的相关知识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重点介绍董氏奇穴治疗学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奇穴治疗学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1. 月经失调
月经失调是指女性月经周期和周期内出血量的异常变化。
在董氏奇穴治疗学中,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整女性身体内分泌系统,从而缓解月经失调的症状。
常用的穴位包括神阙穴、关元穴、气海穴等。
2. 更年期综合症
更年期综合症是指女性在停经前后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如潮热、出汗、失眠、心情波动等。
董氏奇穴治疗学治疗更年期综合症的原理与治疗月经失调类似,也是通过调节女性身体内分泌系统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穴位包括三阴交穴、太溪穴、涌泉穴等。
3. 宫颈炎
宫颈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症状包括白带增多、发痒、疼痛等。
在董氏
奇穴治疗学中,通过刺激阴穴来促进宫颈内分泌的平衡和改善宫颈血流,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包括承山穴、足三里穴、四白穴等。
4.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肿瘤,症状包括月经过多、腹痛、压迫感等。
在董
氏奇穴治疗学中,通过刺激梅花穴、关元穴、大椎穴等穴位,可以刺激身体内的自愈机制,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肌瘤的吸收和消退。
董氏奇穴治疗学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其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穴位疗法需要由专业的医生进行操作,遵守操作规程和穴位选取标准,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针灸治疗学(针灸治疗妇科病症) PPT

03
痛经
月经不调
痛经又称“经行研腹究方痛法”和思,路是指经期或 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疼痛。以青年 女性较为多见。
关键技术与实践难点
西医学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系指生殖器官研无究成明果显与应异用常者;后者 多继发于生殖器官的某些器质性病变。
论文总结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常与饮食生冷、情志不 畅、起居不慎、先天禀赋等因素有 关。本病病位在胞宫,与冲、任二 脉及肝、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 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实者为冲任 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 通受阻;虚者为冲任虚损,胞宫、 经脉失却濡养。
舌淡,脉细。 肾气亏虚:兼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沉细。 气滞血瘀:兼见心烦易怒,胸胁少腹胀痛或刺痛。舌暗,脉弦
涩。 寒湿凝滞:兼见形体肥胖,胸满痰多。苔腻,脉滑。
基本治疗
治疗
加减: 肝肾亏虚加肝俞、太溪补益肝肾、
调理冲任; 气血不足加气海、血海、脾俞、
足三里健脾养胃以化生气血; 气滞血瘀加太冲、期门、膈俞行
临床表现
主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的小腹疼痛。疼痛剧烈, 拒按,经色紫红或紫黑,有血块,下血块后疼痛缓解者为实; 疼痛绵绵,柔软喜按,月经色淡、量少者为虚者。 气滞血瘀:胀痛或刺痛为主,伴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紫 暗有块,舌有瘀斑或瘀点,脉涩。 寒凝血瘀:冷痛为主,得热则减,经量少,色暗,苔白,脉紧。 气血虚弱:腹痛下坠,经色淡,头晕,心悸。舌淡,脉细。 肾气亏虚:绵绵作痛,腰酸,耳鸣,月经量少质稀。舌淡,脉 沉细。
病因:房劳多产、饮食伤脾、 感受寒邪、情志不畅等。
病位:胞宫,与冲、任二脉及 肝、脾、肾关系密床表现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董氏奇穴丨妇科疾病配穴整理(收藏版)

董氏奇穴丨妇科疾病配穴整理(收藏版)董氏奇穴--妇科疾病取穴方法一)治疗妇科疾病常用穴道1、妇科五穴。
2、上三黄穴(天黄穴、明黄穴、其黄穴)3、凤巢穴。
4、还巢穴。
5、通肾穴。
6、云白穴、李白穴7、其门穴、其角穴、其正穴。
8、姐妹三穴、木妇穴9、门金穴10、三阴交穴、中极穴、关元穴(二)赤白带1、针妇科穴,上三黄穴,有卓效。
2、针下三皇穴,配通肾穴,奇效。
3、针还巢穴,配水金穴、水通穴,特效。
4、针姐妹穴,配上三黄穴,效果卓著。
5、针还巢穴,配水金穴、水通穴。
6、针姐妹穴,配上三黄穴。
7、其门穴、其角穴、其正穴。
8、天宗穴,配凤巢穴、还巢穴9、云白穴、妇科穴,配上三黄穴。
10、火包穴、妇灵穴放血,针木妇穴、妇科穴。
11、姐妹穴,配妇科穴,分枝穴。
12、针还巢穴。
13、针妇科穴。
14、针姐妹三穴、木妇穴。
15、针通肾穴、通背穴、通胃穴,有效。
16、三江穴点刺放血17、十七椎下、八髎穴点刺放血。
(三)阴道炎1、针李白穴、云白穴、海豹穴,特效。
2、针妇科穴,具有卓效。
3、针云白穴、海豹穴。
(四)阴道痒痛1、针天宗穴,配妇科穴、驷马穴。
2、针云白穴、李白穴、海豹穴、妇科穴。
(五)阴门肿、阴肿1、针还巢穴、凤巢穴、妇科穴。
2、针还巢穴。
3、针妇科穴。
(六)子宫瘤(子宫癌、子宫炎)1、针妇科穴,配妇灵一穴、妇灵二穴,特效。
2、针凤巢穴、还巢穴,有卓效。
3、针姐妹穴,配木妇穴,效果卓著。
4、针门金穴、其门穴、其角穴、其正穴、三重穴,特效。
5、针妇科穴,配还巢穴、妇灵一穴、妇灵二穴。
6、三江穴、腑巢二十三穴放血,针火主穴,火硬穴、木妇穴。
7、水晶穴、水仙穴一带青筋放血,针妇科穴、三重穴、灵骨穴。
8、子宫肌瘤:(1)妇科穴、三重穴,再配不定穴针法。
(2)姐妹穴配妇科穴。
9、子宫颈癌:针外三关穴,配妇科穴。
配合膝下外侧肺区寻找怒张的血络或皮肤暗紫处,点刺放血10、子宫胀:水晶穴放血,针妇科穴、灵骨穴、三重穴。
11、子宫不正:针凤巢穴、妇科穴、还巢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海穴,为脾经所生之血的聚集之处, 《金针梅花诗钞》血海条曰:“缘何血海 动波澜,统血无权血妄行”。
太溪。太,大也。溪,溪流也。该穴名 意指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 诊生死:久病重病后,欲知藏气生命力 强弱,必诊此穴脉,称为太溪脉,应手 脉软弱无力,肉陷无弹力,大限不远, 难治难救。
辨证论治
归来:出《针灸甲乙经》。别名溪穴。 属足阳明胃。胃经下行的地部经水受热 后气化逆胃经上行。本穴物质为水道穴 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受冲脉外 散之热,经水复又气化逆胃经上行,如 流去之水复又归来,故名归来。
辨证论治
气血虚弱:头晕心悸,纳少肢倦,形体 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脉细。 配足三里、血海 肾气亏虚: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 苔白,脉沉细。 配肾俞、太溪
按语
针灸对精神因素所致的经闭疗效较好, 对严重营养不良、子宫发育不良等其他 原因引起的经闭,应采取综合治疗方法。 进行认真检查,明确发病原因,注意有 无生殖器官发育异常,尤其要注意与早 期妊辰的鉴别。
第五节
崩漏
周期紊乱 经量多而不能自止,或淋漓半月以上 多发生于青春期和更年期 妇科急症中最常见之血症 .
中极。中,与外相对,指穴内。极,屋 之顶部横梁也。该穴名意指任脉气血在 此达到了天部中的最高点。 中极穴 膀胱募,任脉足三阴经之会。
三阴交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 交会。三阴,足三阴经也。交,交会也。本穴物质有 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 经提供的寒冷之气,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故名三 阴交穴。常拔此穴可调补肝、脾、肾三经气血,对治 疗内分泌失调,防治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效果 显著。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孕妇禁针”。
兼症
乳房胀痛连及两胁,拒按,烦躁易怒,经色紫黯 或有块,舌质暗或有瘀点,脉沉弦。——气滞血 瘀 配膻中、血海 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 细数。——肝肾阴虚 配肝俞、肾俞
心悸气短,少寐多梦,体倦乏力,面色 无华,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舌淡台 薄,脉细弱——气血不足 配足三里、气海 头晕头重,胸闷呕恶,纳呆腹胀,平素 带下量多,色白质黏,经量少,色淡, 舌体胖,苔厚腻,脉濡滑——痰浊上扰 配丰隆、中脘
四、治疗
2、其他疗法
(1)耳针:
主穴:皮质下、内分泌、子宫、肾、肝、脾 操作:每次选2-4穴,毫针中等刺激,或用耳穴 贴压法。 (2)皮肤针法: 选背腰骶部夹脊穴或背俞穴;下腹部任脉、肾经、 脾胃经,下肢足三阴经; 叩至局部皮肤潮红,隔日一次。
辨证:属月经后期(血虚) 治法:温经散寒,补血调经
其他治疗
皮肤针:下腹部任脉、冲脉以及足三阴 经循行线,叩刺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耳针:取内生殖器、皮质下、内分泌、 肝、脾、肾、心。毫针刺法、埋针法、 压丸法
按语
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可以从整 体上调节脏腑阴阳气血的平衡 本病心理因素影响大,宜注意消除患者 紧张情绪,保持心情舒畅,注意生活起 居的调适 一般多在经前1周左右症状未出现时开始 治疗
气滞血瘀:心烦易怒,胸胁少腹胀痛或 刺痛,舌暗,脉弦涩 配合谷、太冲 痰湿阻滞:形体肥胖,胸满痰多,苔腻, 脉滑 配中脘,丰隆
太冲穴位于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 处。
丰隆穴是属于足阳明胃经的腧穴,是胃 经的络穴。丰隆穴于外踝尖上8寸,条口 穴外侧,距胫骨前缘二横指。
其他治疗
诊断 病史:结合年龄和月经史,有无崩漏史。有
无服用避孕药和其他激素,有无宫内节育 器及输卵管结扎术史等,有无内科出血病 史和肝肾功能损伤史。
症状: 出血无周期性,出血量多少不定,
出血时间超过半月以上,甚至数十天不止。
检查: 妇科检查
1、经病出血----子宫、附件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2、癥瘕出血---可发现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 3、炎症出血---子宫肌炎等。
性别、女,年龄、20岁,学生。 【主诉】 下腹疼痛2小时 【现病史】 患者于早上5点开始下腹痛,疼痛呈持续性拒按,得热痛减,经色紫黑,无 恶心呕吐,无腹泻。口服糖水不能缓解,其父抱至门诊。 【既往史】 无肝炎结核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 14岁来初潮,周期不固定。有痛经史,每次口服药物基本缓解。上次月经 2012年5月11日。 【家族史】 无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体温、37度,脉搏、78次,呼吸、23次,血压.90|70,营养中等,发育正常。 咽部无红肿,扁桃体无肿大。气管居中,状腺无肿大。双肺呼吸无杂
三阴交对于女性朋友来说是“健康益 友”,它可以说是妇科病的“灵丹妙 药”,有人就把它称为“女三里”。如果 有痛经,坚持每天揉按三阴交,疼痛就 会减轻(如能配合点按合谷穴效果更好)。 所以有痛经的女性可在月经来前约一周 开始,每天花个3、5分钟按摩合谷和三 阴交;每天刺激三阴交穴2-3次,每次持 续2分钟(产生酸胀感),还能补血养颜、 强身美容;有妇科毛病的女性平时更应 该来按揉三阴交。
脉沉细
四、治疗:
1、基本治疗: 治则:调理冲任
虚(气、血、肾):益气养血、补肾调经 , ------补之。针灸并用, 寒:温经散寒、-----温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热(实热、虚热) ----清之、泻之。
主方及方义
关元—任脉穴,为调理冲任的要穴 子宫—调理子宫的奇穴 三阴交—调理肝脾肾,调经之要穴 血海—理血调经
第二节
痛经
辨证:痛经之寒凝血瘀 治法:调理冲任,温经止痛
张××,女,37 岁,工人,门诊号为 011020。患者月经多先期而至,20~24 天一潮,每值经前乳房胀痛,经后消失, 今月经将潮,乳房胀痛甚连及两胁,不 能触衣,拒按,按之有多个泥沙样小硬 结,伴有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口干口 苦,舌质暗红,苔薄黄,脉沉弦。
第三节
经前期综合征
主要内容
概述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按语
概述
定义:妇女在经期前出现一系列精神和躯 体症状,随着月经来潮而消失的疾病。 时间:经前 程度:轻者可以忍受,重者影响工作和生 活 好发对象:青年妇女
病因病机
情志失调、饮食所伤、素体虚弱、劳倦过 度 冲、任、肝、脾、肾 与冲任气血不和,脏腑阴阳失调有关
初潮:14岁(11-16岁) 绝经:48岁(45-55岁)
特殊月经现象: 并月(2月一至) 居经或季经(3月一至) 避年(1年一至) 暗经: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 激经:受孕之初,按月行经而无损于胎儿的。 生理性停经: 妊娠期、哺乳期
概述
3、西医学
丘脑下部——垂体——卵巢性腺轴 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失于平衡 -----月经不调
月经先期 主症: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 甚至10余天一行。
月经先期
实热证:量多,色深红,质稠,舌红苔黄,脉滑数 虚热证:量少,色鲜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气虚证:量多,色淡,质稀,舌淡,脉弱
临床表现
月经后期 主症:月经周期推迟7天以上, 甚至40~50余天一行。
月经后期
实寒证(血瘀):量少,色紫暗,有块,腹痛,舌
辨证论治
主症: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已行经又中断6个 月以上。 治法:调理冲任,活血通经。取任脉及足太阴、阳明 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中极——任脉足三阴经交会穴,位近胞 宫,治疗月经病的要穴,关元有补益元气、调理冲任 之功,虚证多用,中极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效, 实证多用。 三阴交——可调理肝脾肾及冲任二脉,月经病不论寒 热均可用 归来——活血调经,治疗经闭的效穴
辨证论治
主症:月经来潮前出现精神紧张、烦躁易 怒、乳房胀痛,随月经周期性发作。 治法:调气安神,调理冲任。取足三阴经 主穴:三阴交-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健 脾调血,补益肝肾,妇科疾病要穴 太冲-疏肝解郁,清肝养血 神门-心之原穴,养心安神 百会-镇静安神 太溪-肾之原穴,补肾气,调冲任
紫暗,苔白,脉弦紧或沉
虚寒证(血虚):量少,色淡,头晕心悸,失眠多
梦,面萎黄,舌淡脉细。
临床表现
月经先后无定期 主症:月经或提前或错后,连续2个 月经周期以上,经量或多或少。
月经先后不定期
肝郁证:量时多时少,色紫红,小腹或乳房胀痛,
心烦,易怒,舌苔白,脉弦
肾虚证:量少,色淡,质稀,伴腰酸膝软、耳鸣,
月经后期
气血不足 久病体虚,阴血亏虚 饮食劳倦伤脾,生化无源
病因病机
情志抑郁,肝失疏泄,
月经先后不定期
(更年期、青春期)
肾亏(阴阳)
病因病机
月经先期:
热(实/虚)、气虚 寒(实/虚)、瘀、气血不足
月经后期:
月经先后不定期:
肝郁、肾虚
相关脏腑经络:肾、肝、脾,冲任
三、临床表现
主要内容
概述 病因病机 辨证 治疗 按语
一、概述
1、定义
以月经周期的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伴 随有月经色、量、质的异常改变的一类 妇科疾病。
概述
月经先期(经早) 分类 月经后期(经迟) 月经先后无定期(经乱)
正常月经周期 21—35天,平均28天。 28±7天
生理性闭经(不做病论)
妊娠期 哺乳期 进入更年期后 少女初潮后2年内,偶尔停闭不行,无其 它不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