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考点练习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考地理复习地球的历史及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 (解析版)
地球的历史及地球的圈层结构考点(2021·江苏高三零模)下图示意横跨帕米尔高原主体、阿莱谷地、西天山、费尔干纳盆地等主要构造单元及对应的莫霍面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地壳厚度最大处为()A.费尔干纳盆地B.西天山C.阿莱谷地D.中帕米尔2.图示剖面断层发育的根本原因是()A.地壳垂直运动B.地壳扩张运动C.岩浆活动D.地壳挤压运动【答案】1.D2.D【分析】1.图中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为地壳,图中莫霍面与地表起伏线之间的间隔即是地壳厚度,读图可知,选项四个地区相比而言,中帕米尔两者之间间隔最宽,地壳厚度最大,故选D。
2.该区域位于帕米尔地区,岩层受地壳挤压,当内力挤压超过岩层的承受能力,岩层破裂并沿破裂面发生位移,形成断层,主要受地壳水平挤压运动形成,D正确,AB错;与岩浆活动无关,C错。
故选D。
(2021·北京海淀区·人大附中高三三模)下图示意北京时间2021年5月21~22日世界上发生的三次震级较高地震的位置,下表为三次地震的相关信息。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乙地发生地震时,震中所在地的区时是()A.5月21日20:02B.5月22日03:02C.5月21日21:02D.5月22日09:024.据图表信息推测()A.三地震源都位于岩石圈内B.甲地震中位于板块生长边界C.乙地地震可能诱发风暴潮D.丙地地震烈度大,破坏最强【答案】3.C4.A【分析】3.乙地发生地震的北京时间为22 日00:02,震中经度为68.20°E,位于东5区,比东8区晚3小时,所以此时震中所在地的区时是21日21:02,故选C。
4.三地震源深度小于等于10km,都位于岩石圈内(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A正确;甲地震中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B错;风暴潮多是由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的海水异常升降,与地震关系不大,海底地震易诱发海啸,C错;丙地地震震级大,但震中深居海洋,周边人口密度小,对人类财产等破坏不大,D错。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解析)中图版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课时分层作业(六)(建议用时:45分钟)[合格基础练]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划分地球内部圈层和寻找地下矿藏。
读图回答1~2题.1.若图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b、c可分别表示的概念是( )A.外核、内核、地核B.地壳、地幔、地核C.上地幔顶部、地壳、岩石圈D.上地幔、下地幔、地幔2.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面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地下有石油储存的是( )A.①B.②C.④D.③1.C 2。
A [第1题,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岩石圈,所以a 为上地幔顶部,b为地壳,c为岩石圈.第2题,由于石油为液态物质,所以横波不能通过,纵波传播速度变慢,由图可知,①符合题意.]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3~4题。
3.有关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4.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包括地壳和地幔②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③位于软流层以上④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3.C 4。
B [第3题,图示C表示水圈,而B表示生物圈,故A 项错误;图示D表示地壳,故B项错误;地震波经过FG之间的交界面,横波速度减小为0,但纵波速度不为0,故D项错误。
第4题,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故选B项。
]2015年12月21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玻利维亚通信卫星发射升空。
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玻利维亚通信卫星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的是()6.下列有关Ⅰ、Ⅱ层可能出现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A.飞机在Ⅰ 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B.飞机在Ⅱ层飞行时,飞行员常感觉是万里无云C.在Ⅰ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上升的现象D.在Ⅱ层中沐浴阳光时不会损伤皮肤5.C 6.D [第5题,由图可知,Ⅰ层是对流层,Ⅱ层为平流层,Ⅲ层为高层大气层.通信卫星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从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和臭氧层的位置看,C图所示正确。
2022年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部分考点培优 考点四地球的历史和地球的圈层结构
【加固训练】
下图为火山喷发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读图完成(1)、(2)题。
(1)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厚
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圈层呈熔融状态
D.④圈层的温度很低,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1)选B,(2)选C。第(1)题,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软流 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读图可知,图中①圈层、②圈层、③圈层、④圈层 分别表示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因此岩浆一般来源于②圈层。第(2)题,①圈 层为地壳,地壳的厚度陆地比海洋厚。②圈层为地幔,由固态物质构成,因此横波 能通过。③圈层为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④圈层为内核,具有非常高的 温度和压力,物质密度也极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地层和化石就像“书页”一样,记录着地球发展的历史。结合下图,完成3~5题。
3.如果地层中含有图1中化石,说明该地层形成时期环境为 ( )
A.海洋
B.沙漠
C.森林
D.草原
4.图2化石中的生物在地球上出现时( )
A.地球上存在两个大陆
四 地球的历史和地球的圈层结构 建议用时:45分钟
【小题快练】 下图示意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CO2、O2含量变化,完成1、2题。 1.地球上生物出现后 ( ) A.O2的含量上升 B.CO2的含量不断上升 C.O2和CO2含量保持稳定 D.O2和CO2含量变化呈正相关 2.被子植物出现时 ( ) A.恐龙等大批生物灭绝 B.盘古大陆(泛大陆)已形成 C.重要的铁矿成矿期 D.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形成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微考点训练(全国通用)3-3 地球的圈层结构(原卷版)
微专题三行星地球微考点3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下图示意厦门中学生助手绘制的地球的部分圈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表示水圈的是()A.甲圈层B.乙圈层C.丙圈层D.丁圈层2.以下地区中,地壳最厚的是()A.四川盆地B.渤海C.东北平原D.青藏高原2021年4月7日23时左右,湖南科技大学领衔研发的我国首台“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搭载海洋地质Ⅱ号科考船,在南海超2000米深水海底,成功下钻231米,取得这一深度的可燃冰样品,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南海海域表层海水()A.1000米以下温度变化不大B.盐度由低纬向高纬度递减C.密度北部高于南部D.盐度与密度成负相关关系4.研发海底钻机系统的意义有()①维护国家海洋权益②研究地幔中矿岩的物质组成③改变能源消费构成④勘探海洋深海资源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积云由空气上升冷却凝结形成,轮廓分明。
下图示意韩国西南部冬季风影响下不同地点积云比例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海岸附近积云的比例相对较大,主要因为()A.大气层较稳定B.海风风速较大C.陆地表面寒冷D.海洋表面温暖6.该剖面陆地上积云比例的变化主要取决于()A.距海远近B.地形地势C.水汽含量D.近地面气温下图为火山岛形成示意图,图中各岛屿形成于同一热点。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形成图中岛屿的物质来源于()A.地核B.下地幔C.上地幔D.地壳8.图示a、b、c、d链状火山岛中形成时间最早的是()A.a B.b C.c D.d9.图中岛屿从d到a海拔逐渐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海浪、冰川侵蚀B.火山、风力堆积C.流水、风力侵蚀D.流水、冰川堆积下图为“月壳与月幔地震波速度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月球地震波与地球地震波相比较,说法错误的是()A.都是P波速度始终大于S波B.都在地/月壳以下有突然加速的过程C.在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大于地球表面D.在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小于地球表面11.根据图中所示内容,可以判断出()A.月球表面附近发生地震时有一地只能探测到P波,而没有S波B.月球内部结构中一定有“软流层”C.月球内部只能分为两层D.通过图中地震波的变化,我们只能看出一个不连续界面2021年9月,小笠原诸岛海底火山喷发产生大量浮石,日本冲绳岛等多处海岸出现大量浮石(图左),外界担忧浮石会影响福岛核电站正常运行,图(右)为太平洋部分海域图。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考点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考点解读】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由地核、地慢、地壳组成的内部圈层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
它们的特点是: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地慢为铁镁固体,地慢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生物圈与地壳、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
(一)地球内部圈层(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 地震波分类及特点 (3)划分: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全部由岩石构成,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岩石圈与其它三个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二)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1.大气圈的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大气,而且还是生物生存的保护层等,对人类有重大作用。
总的说来,自然界干洁空气中各部分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但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大气各种成分的含量(特别是微量气体,如2CO 、臭氧的含量的变化)。
当前,特别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全球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和臭氧含量减少的现象,已经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3.大气的垂直分层各部分大气层的基本特点:大气层虽然有数千千米(一般认为有2000~3000千米),但其质量的3/4以上却分布在离地面十几千米的低层。
依据各大气层温度(如图5-1)、密度和运动状况,我们可以将大气层分成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备战2020年高考地理 考点一遍过 考点06 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解析)
考点06 地球的圈层结构考点热度★☆☆☆☆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S、P两类地震波的区别代码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S波横波较慢固体P波纵波较快固体、液体和气体(2)两个不连续界面①C界面--莫霍界面,两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D界面--古登堡界面,S地震波完全消失,P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3)内部圈层的划分圈层位置圈层名称C以上部分地壳C、D之间部分地幔D以内部分(E和F)地核(4)岩石圈由两部分构成: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特别提醒地壳厚薄不均,陆地部分地壳厚,海洋部分地壳薄。
在陆地上,高原、山地的地壳厚,平原、盆地的地壳薄.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和氧.(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①构成: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②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考向地球的圈层结构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图表所示。
不连续面深度(km地震波的速度变化特征圈层名称)地壳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平均172 900陆地33 km处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2 900 km处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固体外壳;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幔上地幔下地幔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温度、压力、密度增大地核外核呈熔融状态(液态)内核呈固态,压力、密度很大2016年9月27日,印度尼西亚龙目岛的林贾尼火山爆发,火山灰柱高达2千米,导致半空布满火山灰.据此回答1—2题。
1.岩浆物质冲破了岩石圈的束缚后才喷发出来。
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2.火山灰漫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
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答案】1.C 2.B【解析】1.岩石圈是由岩石构成的,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随堂演练巩固:地球的圈层结构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随堂演练巩固:地球的圈层结构随堂演练巩固1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形,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地点是( )【解析】地壳的厚度与露出地表的部分高度呈正相关,陆地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那么地震波从莫霍界面传播到测定点的时刻就越长。
【答案】A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完成2 —4题。
2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A纵波B横波C纵波和横波D无法判定3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 )A 5千米处B 17千米处C 33千米处D 2 900千米处4该地可能位于( )【解析】第2题,从图中可知此地震波传播速度为3 —6千米/秒,速度较慢,为横波,选B项。
第3题,此波在5千米深处速度突然变大,说明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5千米深处,选A项。
第4题,这种深度说明地壳较薄,属于大洋地壳,结合各项中各经纬度位置判定,纬度、经度的点在太平洋上,属大洋地壳,选D项。
【答案】2 B 3 A 4 D课后作业夯基一、选择题1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点是( )A莫霍界面B古登堡界面C上、下地幔之间D内、外地核之间解析:在地壳内部,地下约33千米处:在该不连续面上纵波速度为7.6千米/秒,向下则急增到8.0千米/秒;横波则由4.2千米/秒增至4.4千米/秒。
说明物质密度突然增大。
该不连续面称为莫霍界面。
地下约2 900千米处:纵波速度由13.32千米/秒突然降至8.1千米/秒,而横波至此完全消逝。
这说明物质状态由固态突然变为液态。
该不连续界面称为古登堡界面。
因此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点应为古登堡界面。
答案:B2地壳的平均厚度( )A约为120千米B为8— 9千米C小于岩石圈的厚度D大于岩石圈的厚度解析: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海洋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
岩石圈包括地壳及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2024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地球的圈层结构
2024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是地球内部各层的划分,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有着明显的差异,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的特殊结构和地球表面的地质现象。
首先是地壳,它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位于地表下约5-70公里的深度范围内。
地壳主要由岩石构成,包括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其中大约68%的海洋地壳是较为均匀的玄武质岩石,而大陆地壳则更加多样,主要是花岗岩。
地壳是地球上岩石圈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大部分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
其次是地幔,地幔位于地壳的下面,约占地球体积的84%。
地幔主要由硅、镁以及氧、铁、铝等元素组成的硅酸盐矿物构成。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主要是固体的,而下地幔则由部分熔融的物质组成。
地幔是地球上最大的圈层,它起着传热传质的作用,控制着地球上的板块构造和地质活动。
第三个圈层是外核,它位于地幔之下,大约深度为2890-5150公里。
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铁和镍组成,温度和压力的作用使它呈现流动的状态。
外核的流动产生了地球磁场,这个磁场起到了屏蔽太阳辐射和保护地球生物的作用。
最后是内核,内核是地球最内部的一层,直径约为1220公里。
内核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构成,温度非常高,因此呈现固态。
内核是地球圈层中密度最高、压力最大的地方,它对地球的稳定性和结构具有重要影响。
地球圈层结构的形成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物质的分层和不同物质特性的作用所导致的。
地球内部物质在数十亿年的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地壳的产生和再循环、岩石的构造和变质以及板块的运动和地震等多种地质过程。
这些过程在不同深度和压力下产生差异性和分层性,形成了地球的圈层结构。
总结起来,地球圈层结构的划分是基于地球内部物质性质和地质过程的特点,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这四个层次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特殊的结构和地球表面的地质现象,对于我们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高一地理必修_第一册_高考通关-《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高考通关题组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的表述,错误的是()。
A.a—地核B.b—地壳C.c—岩石圈D.d—大气圈2.下列关于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圈仅指地球表层的所有生物B.e圈层是一个连续且规则的圈层C.大气圈的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D.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读地球圈层划分图,回答3、4题。
3.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是()。
A.①为水圈B.②为岩石圈C.③为软流层D.④为下地幔4.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小C.③圈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表层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中所蕴藏的低温热能。
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750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
由于储量大,分布普遍,被喻为“绿色聚宝盆”。
据此回答5、6题。
5.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A.软流层B.地幔C.地壳D.地核6.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
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辐射D.地球内部在地核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加热下,最靠近地核的部分地幔会形成一个就像“烟囱中的滚滚浓烟一样”垂直上升的热柱,这种地幔中的呈柱状分布的热异常领域,称之为地幔柱。
读世界地幔柱局部分布剖面图,回答7、8题。
7.当地幔柱上升到岩石圈底部,对接触岩石的影响主要是()。
A.侵蚀作用B.变质作用C.重熔再生D.冷却凝固8.下列地区,最有可能出现地幔柱的是()。
A.欧洲中东部B.北美中部C.东非大裂谷D.青藏高原长白山原是一座火山,坐落在吉林省东南部,据史籍记载,自16世纪以来它爆发过三次,当火山爆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火山口处形成盆状,时间一长,积水成湖,水面海拔达2150米,所以被称为天池。
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地球的圈层结构).doc
地球的圈层结构图3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
读图回答61~62题。
59.[江苏卷5] 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A.②B.③C.④D.⑤60.[江苏卷6]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A.I——①B.Ⅱ——③C.Ⅲ——⑤D.⑥——I61.[上海卷5]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是A.侵入岩B.喷出岩C.变质岩D.沉积岩62.[上海卷6]下列地貌形态中,经过堆积作用形成的是A.石林B.沙丘C.海蚀柱D.V型谷板块构造学说是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
右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
63.[上海卷7]图示的板块边界是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B.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D.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64.[上海卷8]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A.东非大裂谷B.日本列岛C.阿尔卑斯山脉D.落基山脉65.[上海卷9]板块构造学说有助于人类进一步认识①海陆间水循环的机理②洋流分面和运动规律③地震分布和活动规律④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6.[山东文综]图2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
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处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作用的结果B.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C.③指示的岩层分界面曾遭受过风化作用D.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答案与解析59.D 本组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理解。
图3中箭头①表示固结成岩,箭头②表示沉积岩受高温熔融作用(重熔再生),箭头③表示熔岩冷却,箭头④表示熔岩在内力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箭头⑤表示变质作用,箭头⑥表示变质岩受到外力作用。
作答第5题,学生对玉石的形成了解甚少,但大理岩是典型变质岩,故据题干提示“昆仑玉与大理石的形成过程同属”,选择D。
60.A 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的化石环境为沉积环境,通过箭头①固结成岩作用完成。
新高中地理高考考点03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圈层结构 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新高考版)
考点03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圈层结构【基础点1】天体及天体系统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德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太阳系附近有三颗“超级地球”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
这三颗行星围绕天蝎座的一颗恒星运行,距离地球仅22光年,回答1~3题。
1.“超级地球”应属于()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2.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
“超级地球”上存在大气的原因是因为它具有() A.适中的质量与体积B.适中的昼夜更替周期C.与恒星的距离适中D.适中的自转周期3.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①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较适中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③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2018年5月21日,我国“嫦娥四号”探月中继卫星“鹊桥号”进入环绕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使命轨道。
2019年1月3日,飞行约40万千米之后,“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降落于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中部的冯·卡门撞击坑,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的新篇章。
下图示意地球、月球、拉格朗日L2点位置及“鹊桥号”中继星发射运行轨道。
据此完成4~5题。
4.人类不能直接观测到月球背面的原因是其背面()A.永远背对着地球B.永远处于黑夜C.距离地球十分遥远D.不能反射阳光5.“嫦娥四号”探测器降落于月球背面,并通过“鹊桥号”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这说明()A.月球上昼夜交替周期与地球相同B.月球公转周期与自转周期不相同C.“嫦娥四号”探测器克服了强温差的月面环境D.“嫦娥四号”探测器直接建立了与地球的联系【基础点2】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如图为某道路红绿灯景观图,读图完成6~7题。
6.太阳能是该红绿灯的主要电源,太阳巨大的能量来源于()A.核聚变反应B.核裂变反应C.化学反应D.电能转化7.下列城市中使用此类红绿灯效果最好的是()A.拉萨B.成都C.上海D.北京读北半球各纬度某时太阳辐射量分布曲线图,回答8~9题。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自然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时提升作业(1)
地球的圈层结构(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3·珠海质检)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B.②圈层即岩石圈C.③圈层由塑性物质组成,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2.太阳活动产生的现象中,与图中大气圈无关的是()A.两极地区的夜空看到极光B.太阳活动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C.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与太阳活动的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D.产生“磁暴”现象(2013·天津模拟)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4.上图中的X处即为()A.莫霍界面B.古登堡界面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D.内核与外核交界(2013·阜阳模拟)读地球各圈层划分示意图,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特征B.地球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圈层结构C.地幔属于地球内部圈层中中间的一层D.地壳既属于地球外部圈层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6.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C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故称为岩石圈B.B所在的圈层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和自然景观类型C.A圈层是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D.D圈层是一般认为的岩浆的发源地(2014·赣州模拟)读地球的圈层结构图,完成7~9题。
7.有关①~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①②属于内部圈层B.②③属于内部圈层C.②圈层密度最大D.①圈层由岩石构成8.②圈层的主体是()A.生物B.各种岩石C.海洋D.冰川9.科学家所预测的2012年太阳可能打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喷嚏”而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的原因是()A.图中①层岩浆喷发强烈B.图中③层受到太阳带电粒子影响C.图中②因气候异常而异常D.图中①圈层地震异常强烈(能力挑战题)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的局部图。
高考地理 复习 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考考纲
▪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 点。
学习要求
▪ 1. 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划分依据,了 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 2. 知道岩石圈的范围。 ▪ 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划分内部圈层的依据是什么?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地震波 传播速度快慢 可通过介质
然增大。
(莫霍面) 上地
地 幔 P、S波
的波速突 然减小, S波甚至
幔
下地 幔
地 核
消失。 (古登堡
面)
外核 内核
厚度(千米)
状态
组成
温度压 力密度
大陆部分平均33 大洋部分平均6 整个地壳平均1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固态
岩石圈
上地幔顶部
固态
上地幔上部
软流层
逐
上地幔下部 900 固态
渐 增
下地幔
固态
大
近液态, 2900
共同点
纵波 (P波)
横波 (S波)
较快 较慢
固、液、气三态 传播速度,都随着
所通过物质的性质
固态
而改变
不连续面 深度(千米)
地震波波速变化
莫霍界面
33
纵波、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
2900
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地幔
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二)地壳、地幔和地核
纵横波 分层
地 P、S波 壳 的波速突
岩浆源地
液态 以铁镍为
5150
主,并含
固态
少量较轻 元素。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外部圈层示意
高考地理专题:地球的圈层结构(解析版)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单选题1.软流层位于()A. 莫霍界面以上B. 上地幔上部C. 下地幔上部D. 古登堡界面以下2.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 A圈层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小的B. B圈层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没有影响C. C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D. D圈层厚度均匀,是岩浆的发源地(2)在地震波传至①处时,最有可能发生的变化是()A. 纵波消失,横波变慢B. 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变慢C. 横波消失,纵波变慢D. 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加快3.岩石圈是指()A.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B. 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C. 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岩石D. 地壳和上地慢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4.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右图完成下题.(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生物圈B. 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C. E、F合为岩石圈D. 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2)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A. 软流层B. 下地幔C. 图中D层D. 图中G层(3)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正确叙述是()A. 沉积岩重熔再生形成变质岩B. 变质岩经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C. 岩浆岩冷却凝固形成变质岩D. 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岩浆5.读“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可知()A. 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④是岩石圈B. ③是被陆地分割成的不连续的圈层C. 自然地理环境即组成地球的各圏层D. 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之间没有联系6.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题.(1)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A. 由西向东逐渐增厚B. 由北向南逐渐增厚C. 由东向西逐渐增厚D. 由南向北逐渐增厚(2)图中M和N所位于的地形区分别是()A. 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B. 青藏高原、四川盆地C. 黄土高原、汾河谷地D. 四川盆地、大别山区7.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圏层结构图(图),回答下题.(1)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A. ①圈层B. ②圈层C. ③圈层D. ④圈层(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 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B. 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C. 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D. 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3)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A. 华北平原B. 云贵高原C. 青藏高原D. 塔里木盆地(4)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是()A. 侵入岩B. 喷出岩C. 变质岩D. 沉积岩(5)由于火山喷发而形成于地表的岩石有()A. 玄武岩B. 石灰岩C. 花岗岩D. 大理岩8.左图表示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某种关系。
高考地理复习——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1)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5 地球的圈层结构【高考新动向】【考纲全景透析】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A 、B 两类地震波区别2.两个不连续界面(1)C 界面——莫霍界面,两类地震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2)D 界面——古登堡界面,A 地震波完全消失,B 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3.三个圈层4.岩石圈由哪两部分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点睛】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在陆地上,高原、山地地壳厚,平原、盆地地壳薄。
【基础知识精讲】(1)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地幔、地核)(2)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1)构成: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基础知识精讲】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主线构架】【热点难点全析】考点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征【问题导引】1.火山喷发出的岩浆的源地在哪里?2.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是依据哪两个界面划分的?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具体分析如下:1.图解地球的内部圈层2.表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误区点拨台】地壳和岩石圈的范围很容易混淆,具体差别如下表所示:【对点演练】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
(3)当A地发生地震时,B、C两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
对B、C两点所测到的纵波平均波速进行比较,平均波速较快的是_____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地球的圈层结构一.选择题(共18小题)1.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圈就是由各种气体组成的简单系统B.水圈是由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组成的一个有生命的圈层D.地球的外部圈层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2.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B.包括大气圈的上部、水圈全部、岩石圈上部C.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D.包括大气圈全部、水圈及岩石圈上部3.关于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A.包括地壳和地幔B.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C.包含软流层D.是地球的外部圈层4.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如图是地球部分圈层结构示意图。
有关图中地球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①圈层与其他圈层互不相干B.②属于水圈C.①和③圈层构成岩石圈D.④圈层纵波不能通过5.地震波自上而下,经过莫霍面时的传播速度()A.明显加快B.明显减慢C.突变为零D.基本不变6.地震波横波(S)和纵波(P)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A.S波、P波都明显增加B.S波完全消失,P波突然下降C.S波、P波都完全消失D.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7.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如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8.一般认为,岩浆的发源地可能为()A.软流层B.地壳C.下地幔D.地核9.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A.地壳B.上地幔C.下地幔D.地核10.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关于该圈层叙述不正确的是()A.参与改变地表形态B.可以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C.可以转化太阳能D.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11.关于地壳的说法,正确的有()A.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B.地壳由岩石组成,就是岩石圈C.地壳厚薄不一,平均厚度17千米D.地壳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12.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沙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地球的宇宙环境、演化历史与圈层结构》高频选择题50题及解析
专题02 地球的宇宙环境、演化历史与圈层结构精选高频考题50题·选择题美国“旅行者2号”探测器观测木星和土星后继续向太阳系边缘飞行,又观测了天王星和海王星。
下图是太阳系模拟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旅行者2号”探测器观测的四个行星是()A.①②③④B.②③⑤⑧C.④⑤⑥⑦D.⑤⑥⑦⑧2.“旅行者2号”探测器如果飞出太阳系,其观测到的天体最可能位于()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3.下列属于天体的是()①与地球擦肩而过的哈雷彗星②中秋节时的月亮③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坠落的陨石④天空中飞行的飞机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答案】1.D 2.C 3.B【解析】1.结合太阳系模拟图可知,⑤为木星,⑥为土星,⑦为天王星,⑧为海王星,故D项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银河系是由太阳系和众多恒星系组成的,“旅行者2号”探测器如果飞出太阳系,其观测到的天体最可能位于银河系,C项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坠落于地表的陨石和天空中的飞机属于地球的附属物,不能称为天体,③④错误,ACD错误;而彗星、流星体、月球、星云、恒星等都属于天体,①②正确,B项正确。
故选B。
【点睛】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判断是否为天体有两个依据:一看它是不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际物质尽管用肉眼看不见,但它是天体;二看它是否在宇宙中独立存在,天体的某一部分不是天体。
贝努小行星被科学家认为是来自太阳系形成最早的“时间胶囊”,因为它含有水冰及有机质。
美国NASA发射探测器OSIRIS—Rex,计划用七年的时间前往贝努“挖石头”并带回地球,希望发现与生命起源有关的线索。
下图为太阳系八颗行星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4.贝努小行星位于()A.b、c之间B.c、d之间C.d、e之间D.e、f之间5.液态水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
水呈液态的主要原因是()A.安全的宇宙环境B.稳定的太阳光照C.适宜的体积和质量D.适中的日地距离【答案】4.C 5.D【解析】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太阳系中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有小行星带,贝努小行星位于小行星带内;而太阳系八大行星分别是由近及远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由此可知,d为火星,e为木星,即贝努小行星位于d、e之间,C正确,ABD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06 地球的圈层结构考点热度★☆☆☆☆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S、P两类地震波的区别(2)两个不连续界面①C界面——莫霍界面,两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D界面——古登堡界面,S地震波完全消失,P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3)内部圈层的划分(4)岩石圈由两部分构成: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特别提醒地壳厚薄不均,陆地部分地壳厚,海洋部分地壳薄。
在陆地上,高原、山地的地壳厚,平原、盆地的地壳薄。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①构成: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②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考向地球的圈层结构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具体分析如下图表所示。
2016年9月27日,印度尼西亚龙目岛的林贾尼火山爆发,火山灰柱高达2千米,导致半空布满火山灰。
据此回答1—2题。
1.岩浆物质冲破了岩石圈的束缚后才喷发出来。
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2.火山灰漫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
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答案】1.C 2.B【解析】1.岩石圈是由岩石构成的,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岩石圈和地球的生物圈关系密切,C正确。
2.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A错误;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正确;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C错误;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同时它们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也较密切,D错误。
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2.图中的X处为A.莫霍界面B.古登堡界面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D.内核与外核交界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们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
完成3—4题。
3.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这说明了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B.该深度上下层的温度变化明显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D.该深度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的差异4.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回答5—7题。
5.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变化趋势大体为A.由东向西逐渐增大B.由北向南逐渐增大C.由西向东逐渐增大D.由南向北逐渐增大6.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A.海平面B.岩石圈底部C.莫霍界面D.软流层中部7.下列剖面图中,能正确表示a—b沿线地壳厚度变化趋势的是A. B. C.D.读印度尼西亚大松巴哇火山爆发后火山灰厚度的分布示意图,完成8—10题。
8.影响图示火山灰厚度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陆地分布B.火山高度C.植被覆盖率D.东南信风9.该火山主要喷发物质最可能来自A.上地幔顶部B.岩石圈上部C.内核D.地壳内部10.该火山爆发后①使当地土壤肥力增加②影响海洋鱼类的呼吸作用③导致全球气候变暖④可能引发当地森林火灾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012年12月7日,日本东北(33.0°N,144.6°E)发生了里氏7.3级地震。
若下图表示本次地震的时距曲线(地震波随时间而传播距离差异),回答下题。
11.关于此次地震叙述正确的是A.距震中越远,a、b传播速度越快B.距震中越近,逃生的准备时间越少C.本次地震是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形成D.汕头接收到本次地震a波比b波早了约2分钟(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9月月考)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
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750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
由于储量大,分布普遍,被喻为“绿色聚宝盆”。
据此回答下题。
12.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A.软流层B.地壳C.地幔D.地核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
据此回答13—14题。
13.某地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和池塘的游鱼,都会感到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C.P波,上下颠簸D.S波,左右摇晃14.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深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的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B.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如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B.横波在②层传播速度比③层快C.②是软流层D.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16.岩石圈的范围是指A.莫霍面以上部分B.①②的全部和③的顶部C.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大部分D.①②③的全部(2019年北京卷)莫霍面深度不一,图7为长江中下游某区域莫霍面的等深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第1题。
1.据图可推断A.①地地壳厚度最薄B.②地金属矿产丰富C.③地地幔深度最浅D.④地地下水埋藏深(2019年海南卷)2019年2月19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 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
据此完成2—3题。
2.该钻井A.未穿透地壳B.深达莫霍面C.已穿透岩石圈D.即将穿透地幔3.该钻井深达8 500多米表明当地拥有深厚的A.侵入岩B.喷出岩C.变质岩D.沉积岩4.(2016年江苏卷)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
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双选)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考点冲关【答案】1.B 2.B【解析】1.根据深度和波速大小、变化分析: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乙波为横波,可以通过地幔;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
故选B。
2.X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即古登堡界面。
故选B。
【答案】3.D 4.A【解析】3.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说明该深度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形态)存在很大的差异。
故选D。
4.海底如果存在石油,那么横波在此处的传播将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将突然下降,并且纵波速度大于横波。
①符合情况。
故选A。
【答案】5.A 6.C 7.A【解析】5.从图中的等值线的分布特点,可以得出图示区域内的地壳厚度有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的趋势。
故选A。
6.地壳内部三大圈层的划分是以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来进行的,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被称作地壳,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应以莫霍界面为0千米起点,海平面是海拔高度0千米的起点,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部分是岩石圈,A、B、D错,C正确。
故选C。
7.本题主要考查剖面线的判读。
根据处在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曲线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可以肯定图中40<a<42,38<b<40,由此就可以直接排除选项B、C、D;再结合a—b沿线地壳厚度变化,选A。
【答案】8.D 9.A 10.C【解析】8.图中西北部火山灰分布范围明显大于其他地区,距火山口相同范围内西北部火山灰厚度最大,说明受东南风的影响。
故选D。
9.火山喷发物为岩浆,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A正确;岩石圈和地壳位于软流层以上;内核位于软流层以下。
故选A。
10.火山爆发后,火山灰使当地土壤肥力增加;火山灰不溶解于水,不会影响海洋鱼类的呼吸作用;火山灰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会导致气温下降;火山喷发可能引发当地森林火灾。
故选C。
【答案】11.B【解析】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快,横波的传播速度慢。
横波造成的破坏严重,纵波与横波之间有一个时间间隔,间隔时间短,逃生的机会少。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通过的介质有关,与距震中的远近无关,A错误;距震中越近,纵波和横波的时间间隔越短,越不利于逃生,B正确;本次地震应是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形成的,C错误;由图知a传播速度慢,b传播的速度快,汕头接收到本次地震b波比a波时间早,D错误。
故选B。
【答案】12.B【解析】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
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地壳,B对。
软流层位于地幔,地幔、地核在地壳下面,埋藏比地壳深,A、C、D错。
【答案】13.C 14.D【解析】13.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横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
所以,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中的游鱼,都会感到P(纵)波,上下颠簸。
答案选C。
14.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中传播。
所以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速度也不同。
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点,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下降,说明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该层以上为固体,该层以下为液体或熔融状态),D正确;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所以横波是可以通过岩浆的,故A不符合题意;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主要是物质的状态而不是温度,故B不符合题意;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陆部分较厚平均厚度33千米,大洋部分较薄平均厚度为6千米,所以与题干中2900千米深处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答案】15.D 16.B【解析】15.莫霍面以上部分为地壳。
故D正确。
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化学成分以氧、硅、铝为主,为“硅铝层”,此层在海洋底部很薄,尤其是在大洋盆底地区、太平洋中部甚至缺失,是不连续圈层;下层富含硅和镁,为“硅镁层”,在大陆和海洋均有分布,是连续圈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