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别离(其一)赏析共16页文档
古诗今别离四首其一翻译赏析
古诗今别离四首其一翻译赏析《今别离四首其一》作者为清朝文学家黄遵宪。
其古诗全文如下: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赏析】光绪十六年(1890),黄遵宪在伦敦任驻英使馆参赞,以乐府杂曲歌辞《今别离》旧题,分别歌咏了火车、轮船、电报、照相等新事物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
诗人巧妙地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与传统游子思妇题材融为一体,以别离之苦写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又以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表现出当时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
因此,《今别离》既是乐府旧题,又反映了今人——近代人别离的意识,是当时“诗界革命”和黄遵宪“新派诗”的代表作品。
从结构上看,四诗各自独立成篇:首篇写轮船、火车载人远去;次写抵达异域后,以电报向家人报平安;三写寄相片以慰离愁;四写思妇,欲梦佳期,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眠起不同,佳期难梦。
但在内在逻辑上,四诗又一线贯穿,首尾相衔,是一组小型组诗,表现了“今别离”的特点和近代人相思别离的全过程。
古、今别离的不同,首先在于别离时所用交通工具的不同。
不同的交通工具所激发的离情别绪,就有快慢、浓烈、强度和类型的不同。
第一首咏火车、轮船,即以古代车舟反村,以当今火车、轮船的准时、迅速,表现近代人离情别绪的突发与浓烈。
全诗的核心是一组对比——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别离,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其中有发车之准时:“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有马力巨大的“万钧柁”,不畏打头石尤风,决无“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之可能性。
其迅疾:“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赏析一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赏析:《今别离》四章是黄遵宪“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梁启超语),“能直言眼前事直用眼前名物”(夏敬观语),是诗体试验的典范作品。
四章《今别离》运用乐府杂曲歌辞崔国辅旧题,风格古朴,写法悉依古法,而内容上却是写上一个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的新事物,先后分别咏轮船、火车、电报、照相以及地球东西两半球昼夜等。
其中被引用最广的是第一章。
他的试验是有成效的,那些被认为缺少传统韵味的现代文明的事物,被诗人妥妥贴贴地嵌进了饶有古趣的旧框架中。
他的工作仅仅在于证实,旧诗是有可能表现现代事物的。
他并不试图说明,旧诗应当被取消或被替代。
这也就说明了,一批“诗体革命”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的行动所包蕴的“革命”性相当微弱。
但黄遵宪的《今离别》不经意间却向我们传达出一个崭新的信息,即一个生活在封建农业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新奇感,以及他处理这些感受时所面临的表达方式的匮乏。
作为这个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知识精英,黄遵宪具有极大的应变能力,由于他对中国传统诗艺的谙熟,他得心应手地利用所熟悉的技巧,对目前的新异予以恰当的处理。
这就是我们此刻读到的既陈旧,又新鲜的《今离别》。
中国初次接触西方文明的知识者,当他站在19世纪的最后的太阳下,面对着喷吐着白色烟雾的轮船和火车这些庞然大物,首先受到震憾的便是它的不可思议的速度和巨力。
诗写离别常用“别肠”一语,但黄遵宪这首诗开头便写:别肠转如轮“把传统的意境与火车的车轮转动加以联系便颇新异。
在过去,诗人笔下的是“一日一万周”,而现在却是“一刻即万周”,则是对于现代速度传神的描绘,这在传统诗文中是没有的。
人教版选修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一等奖课件) (10)
意? 3. 主旨是什么? 4. 这首诗主要运用的写作手法?
1.本诗中选取哪些意象来表现离愁别绪
“一刻既万周”的转轮、钟、轻气球等. 开头“别肠转如轮”把传统的离别情感
与火车的车轮转动加以联系,颇具新意。
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 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飞。 垂杨复何心,从风飘絮来。 天涯浮云皎月意,不尽绝思还空帷。
知人论世
同为清代诗人,同为离别诗,为何内容如 此迥异,这再一次证明了“知人论世”的重 要性。黄遵宪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 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而王闿运是晚清 拟古派,二人主张不同。
所以我们在欣赏、吟咏诗歌时,应深入了 解他们的生平、为人以及所生活的环境和时 代。这样有助于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把握 诗歌的主旨情感。
2.本诗用哪些词突出“快”,有何用意?
“转”、“驰”、“动”、“速”、 “快乘”等词渲染出现代交通工具的优 势,超乎寻常的快速度。
这样写同更突出内心不愿分离的愁苦.
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对比手法:“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 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 绸缪。”
河北易县中学
赵艳丽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 益增心中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有自由。今日舟与车, 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 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 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作者简介
今别离(讲解)
• 从结构上看,四诗各自独立成篇:首篇写轮船、 火车载人远去;次写抵达异域后,以电报向家人 报平安;三写寄相片以慰离愁;四写思妇,欲梦 佳期,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眠起不同,佳期难 梦。但在内在逻辑上,四诗又一线贯穿,首尾相 衔,是一组小型组诗,表现了“今别离”的特点 和近代人相思别离的全过程。
离别
诗歌背景 :处于诗歌新旧交替的时代, 同时也是中西文明大碰撞的时代,文 化的冲突与兼容加速了诗歌元素的整 合。 社会背景: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西文明 在冲突与融合间碰撞,时代的变迁导 致诗歌的古典意向和现代文明不兼容 ,造就了身为时代弄潮儿的诗人的新 风新貌。
黄遵宪是走向世界,以“欧风美雨”铸就自己诗篇的诗人。他主 张以“我手写我口”,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成为近代“诗界革命”的旗手。平生多诗作。长于古体,语 言通俗,并直接反映当时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 义与爱国主义精神,被称为“史诗”。著作除《日本国志》外 ,还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 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踏莎行》)古人表现离别,往往写得极哀。那么, 我们看一看现代人在离别时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
今别离
• • • • • • • • • • • • •
黄遵宪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今别离(其一)
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 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 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 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 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 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 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 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 情充分的表现。而《今 别离》“明知须臾景, 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 时,顷刻不少留。”写 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
现代火车和轮 船具有古时不 可能有的快速 度,因此会加 倍增生人的离 愁别绪。
马力巨大的“万钧柁”,不畏打头石尤风,决 无“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之可能性。 迅疾:“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 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郑谷:“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只能有一个“快乘轻气球“(海上飞艇)的愿 望而已。
“ 今别离”题目来自《乐府诗集· 杂 曲歌辞》,其中录有崔国辅的《今别 离》。从题目选择看,黄遵宪是有意与 《古别离》相对举。唐代诗人孟郊有 《古别离》:邛去!” 所谓“今别离”,实际上可以视为 与古代别离(古别离)相对的现代别离, 即是一种现代性离别体验。
由“今离别”之题,我们能够断定这是一首 写离愁别绪的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古人表现离别,往往写得极哀。那么,我 们看一看现代人在离别时会是一种什么样 子呢?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今别离(其一)》
课堂小结
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 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 上,要不断创新。像黄遵宪一样“我手 写吾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 之境”,中国是诗的国度,希望同学们 好好学习,勇于创新,在你们手上把中 国的诗歌复兴。
诗歌主旨是什么?
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候马车和孤舟没有的
速度,所以它们的出现会加倍增生近代人 的离愁别绪
对比赏析 王运《今离别》: • 别来五日春水生,桃枝成碧花欲明。开帘 望东风,远近伤我情。君肠断,妾身老,绣衣 罗裳著春早。 • 愁如细雨连烟草,去年离别莺始啼,今年 啼莺别处飞。垂杨复何心,从风飘絮来。天涯 浮云皎月意,不尽绝思还空帷。 •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 萨蛮》
→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江淹《别赋》
→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这首诗用了什么写法? 有什么作用?
离情别思就像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
间已经绕了千万圈。 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快速变换,我 内心的忧愁在滋长。 古代也有山川,古代也有孤舟。 古代的车舟同样“载离别”,(但毕竟速度 有限,从而时空转换也有限)让人感受到行 动举止的“自由”。 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快速度, 因此会加倍增生人的离愁别绪。 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 却不让人们有缠绵之意。 火车或轮船长鸣后,一刻都不多停留。 即使有几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灵活。 怎能没有逆风吹来,但也不畏惧逆风。
这四句集中表达出轮船速度之快
今别离(其一)
问题一: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 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问题二:与传统题材不一样的意象。 问题三:转、驰、载、动、速、快 等动词的接连运用,集中突出了一 个“快”字,为什么集中突出一个 “快”字? 问题四:“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 忧”,目睹飞驰的双轮,诗人有何 感慨? 问题五: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 色?
谢 谢
今别离(其一)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问题五: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对比手法。 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 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 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 认识。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 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地表现。 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需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 别的匆匆。
知人论世
黄遵宪,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人。
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近代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
他主张“我手写我口”,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成为近代“诗界革命”的旗手。 他的诗作反映了近代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史诗”。有 “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
《日本杂事录》《日本国志》《人境庐诗草》
问题一: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赏析:时代变迁中的离别情怀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赏析:时代变迁中的离别情怀黄遵宪的《今别离·其一》是一首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五言古诗,它融合了时间的无情、空间的辽远以及对重逢的深切期盼,展现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波动。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离情别思就像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千万圈。
目睹飞驰的双轮,我内心的忧愁更加滋长。
古代有山川,也有车马孤船。
古代的车船同样载着别离,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
如今速度飞快的轮船,只会倍生人的离愁别绪。
(火车)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有缠绵之意。
轮船长声鸣笛之后,一刻都不多停留。
即使有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灵活。
怎能没有逆风吹来,但也不畏惧逆风。
送行的人还没来得及返回,行者就已到达天的尽头。
望着远处船忽然就不见了,只有烟波荡漾。
去的时候如此速度,回来路途会堵塞么?但愿你回来时,能够乘快艇速归。
2、注释轮:早期蒸汽机轮船两侧的双轮并立:合力,一起须臾:片刻、短时间。
绸缪,这里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万钧柁:几万斤重的船舵。
万钧,形容分量重或力量大。
钧,古代重量单位之一,三十斤为一钧。
柁,即舵。
这里指轮船后面的发动机。
绕指柔:这里形容发动机转动之灵活。
打头风:迎面吹来的风,逆风石尤:即石尤风。
传说古代有商人尤某娶石氏女,情好甚笃。
尤远行不归,石思念成疾,临死叹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于此,今凡有商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
“后因称逆风、顶风为石尤风。
倏:疾速,忽然烟波杳悠悠:此句化用了唐人崔颢《黄鹤楼》诗中“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形容轮船驰去之迅疾,让人远望兴叹。
今别离其一
人境庐位于梅江区东山小溪唇, 建于1884年春,是清末著名爱 国诗人,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黄遵宪的故居。人境庐是一座砖 木结构园林式的书斋建筑,占地 面积五百平方米,主要由厅堂、 七字廊、五步楼、无壁墙、十步 阁、卧虹榭、息亭、鱼池、假山、 花圃等组成。结构精巧,布局得 宜,曲 人境庐 径回挡,花木掩映,景致幽雅。 庐之名,取义东晋诗人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 诗句。
黄遵宪于1848年4月27日生于广东梅州(梅县)。他的一生可分为四个 阶段:即读书应试阶段(1863 黄遵宪 ~1876);出使阶段(1877~1894);参加变法阶段(1895~1898); 乡居阶段(1899~1905)。 1876年中举人,1877年随驻日大使何 如璋出使日本,曾被日本历史学界称为中国“最有风度、最有教养的外 交家”。驻日期间,撰写《日本国志》(1887年成书),全书共四十卷, 五十余万字,详细论述日本变革的经过及其得失,借以提出中国改革的 主张。驻日期间,针对日本于1875年派兵占领琉球,建议对日本采取强 硬的政策和立场。1882年,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适逢美国议院制 订了《限制华工条例》15条,旧金山侨民深受其害,多名侨民被当地政 府以“不卫生”为借口而被捕入狱。此前,黄遵宪就此已向清政府提出 对策,但未被采纳。因此,他只能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尽力保护中国侨 民。他在视察旧金山华工聚住地之后,亲自探望关押华工的美国监狱, 并叫随从丈量监牢面积,责问美国人:“这里人多地窄、空气污浊,难 道监狱里的卫生条件要比华侨的住处好吗。”经过黄遵宪的努力,被拘 捕的华侨被全部释放。黄遵宪动用国际法,争得了总领事给华工签发执 照的权利。从此,华工来往中美之间,有法可依。
1890年,黄遵宪以 分省补用道任驻英国二等 参赞,1891年任驻新加 坡总领事,从事改善侨胞 待遇、保护侨胞财产的工 作,发展华侨教育,取得 一定成效。1894年中日 甲午战争期间,黄遵宪被 召回国,任江宁洋务局总 办。1895年参与上海强 学会、与梁启超、谭嗣同 等人创办《时务报》,任 湖南长宝盐法道,后署理 湖南按察使。
今别离(其一)参考译文
今别离(其一)参考译文离情别思就像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千万圈。
眼看双轮飞驰,更增添我心中的忧愁。
古代也有山川,古代也有孤舟。
古代的车舟虽同样“载离别”,(但毕竟速度有限)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还有些自由。
现代轮船和火车,一起加倍增生人的离愁别绪。
明明知道我和你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我们有稍微缠绵的时刻;火车或轮船开动的时间一到,一刻都不多停留,立即就启程。
即使有几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灵活。
怎能没有逆风吹来,但也不畏惧逆风。
送行的我还没来得及返回,出游的你就已到达天的尽头(这里是指船行得快)望着远处船忽然就不见了,只剩下浩渺烟波和怅然若失的我(这里形容船行得急速)去的时候如此速度,回来路途会堵塞么?但愿你回来时,能够乘飞艇速归。
今别离(其二)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墨迹。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班班墨,颇似临行泪。
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
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
今别离(其二)参考译文你早上给我寄来报平安的话语,夜晚给我寄来表达相思的文字。
送来的电文迅速已经到了极点,送电报的人说是你寄来的。
这电报既不是你亲手书写,又没有你的墨迹。
虽然署名是你的名字,我怎么知道是谁落的款?平素我们坐在一起说话,尚且不能马上明白你的心事。
况且这电报经过了三四次翻译,怎么能表达你的心意?只有电报上的行行电码,很像你临行时的眼泪。
门前两行电线杆(像两行整齐的树),一直延伸到天际。
它们之间也有丝(指电线),有丝连接在两根电线杆之间。
怎么你寄来的电报,断断续续不随时都寄来?我每天上百次等候,电报到来的时候有几次?一会儿听不到你的音信,就使我容颜憔悴。
怎么才能够像那电光一样,一闪就到了你身旁?黄遵宪简介: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光绪二年举人,清末外交官员,诗人,思想家。
今别离-黄遵宪
高中语文教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桐梓一中江朝霞《今别离》一、导入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二、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四、诗歌赏析1、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
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
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
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
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对比手法。
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
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五、小结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
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
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
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咏怀》《杂诗》《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 1 -。
经典今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_黄遵宪简介
>今别离朝代:清代作者:黄遵宪原文: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
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
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
自君镜奁来,入妾怀袖中。
临行剪中衣,是妾亲手缝。
肥瘦妾自思,今昔得毋同?自别思见君,情如春酒浓。
今日见君面,仍觉心忡忡。
揽镜妾自照,颜色桃花红。
开箧持赠君,如与君相逢。
妾有钗插鬓,君有襟当胸。
双悬可怜影,汝我长相从。
虽则长相从,别恨终无穷。
对面不解语,若隔山万重。
自非梦来往,密意何由通!汝魂将何之?欲与君追随。
飘然渡沧海,不畏风波危。
昨夕入君室,举手搴君帷。
披帷不见人,想君就枕迟。
君魂倘寻我,会面亦难期。
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
妾睡君或醒,君睡妾岂知。
彼此不相闻,安怪常参差!举头见明月,明月方入扉。
此时想君身,侵晓刚披衣。
君在海之角,妾在天之涯。
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
眠起不同时,魂梦难相依。
地长不能缩,翼短不能飞。
只有恋君心,海枯终不移。
海水深复深,难以量相思。
写翻译写赏析分享评分:678910 很差相关翻译写翻译相关赏析写赏析作者介绍黄遵宪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今别离
黄遵宪《今别离》一、教学目标1.理解体会诗人情感。
2.鉴赏本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一)课堂导入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学生读诗读准字音。
读懂大意。
《今别离》其一:\“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有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飞轻气球。
\”(三)教师范读(四)诗歌赏析1.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
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
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
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
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这首诗里,近代西方科学知识范畴里的物象和生活现实,已经开始参与中国近代的诗歌意象更新。
《今别离四首》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国风 - 邶风 - 静女》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国风 - 邶风 - 静女周·无名氏原文: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译文: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
视线遮蔽看不见,搔头徘徊心紧张。
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新笔红笔管。
鲜红笔管有光彩,爱它好容颜。
远自郊野赠柔荑,诚然美好又珍异。
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注释:静女:贞静娴雅之女。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静当读靖,谓善女,犹云淑女、硕女也。
」姝(shū):美好。
俟: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
城隅:城角隐蔽处。
爱:「薆」的假借字。
隐蔽,躲藏。
踟蹰(chíchú):徘徊不定。
娈(luán):面目姣好。
贻(yí):赠。
彤管:不详何物。
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
有的植物初生时或者才发芽不久时呈红色,不仅颜色鲜亮,有的还可吃。
如是此意,就与下文的“荑”同类。
但是也可能是指涂了红颜色的管状乐器等。
有:形容词词头。
炜(wěi):盛明貌。
说怿(yuèyì):喜悦。
女:同“汝”,你。
牧:野外。
归:借作“馈”,赠。
荑(tí):白茅,茅之始生也。
象征婚媾。
洵美且异:确实美得特别。
洵,实在、诚然。
异,特殊。
匪:非。
贻:赠与。
赏析:《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
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
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多有曲解,未得其真旨。
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
卫君无道,夫人无德。
」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
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
」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踯躅踟蹰,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谓「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
今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_黄遵宪简介
>今别离朝代:清代作者:黄遵宪原文: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
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
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
自君镜奁来,入妾怀袖中。
临行剪中衣,是妾亲手缝。
肥瘦妾自思,今昔得毋同?自别思见君,情如春酒浓。
今日见君面,仍觉心忡忡。
揽镜妾自照,颜色桃花红。
开箧持赠君,如与君相逢。
妾有钗插鬓,君有襟当胸。
双悬可怜影,汝我长相从。
虽则长相从,别恨终无穷。
对面不解语,若隔山万重。
自非梦来往,密意何由通!汝魂将何之?欲与君追随。
飘然渡沧海,不畏风波危。
昨夕入君室,举手搴君帷。
披帷不见人,想君就枕迟。
君魂倘寻我,会面亦难期。
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
妾睡君或醒,君睡妾岂知。
彼此不相闻,安怪常参差!举头见明月,明月方入扉。
此时想君身,侵晓刚披衣。
君在海之角,妾在天之涯。
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
眠起不同时,魂梦难相依。
地长不能缩,翼短不能飞。
只有恋君心,海枯终不移。
海水深复深,难以量相思。
写翻译写赏析分享评分:678910 很差相关翻译写翻译相关赏析写赏析作者介绍黄遵宪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