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教学课件PPT模板

合集下载

23《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1张PPT)

23《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1张PPT)

文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如果)没
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 文 这样之后,才明白忧愁祸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通假字
增益其所不能 衡于虑 法家拂士
同“增”,增加 同“横”,阻塞、不顺 同“弼”,辅佐
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名人事例?
卧薪尝胆,终于转弱为强,灭掉吴国的越王勾践 受宫刑之苦,奋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
爱迪生 美国的大发明家
,小时候家里买不起书,买不起做实验用的器材,他就到
处收集瓶罐。一次,他在火车上做实验,不小心引起了爆炸,车长甩了他一记耳光,
他的一只耳朵就这样被打聋了。生活上的困苦,身体上的缺陷,并没有使他灰心,他
违背 扰乱
饿其 体肤, 空乏其身,行 拂 乱其所为,
财资缺乏,使动用法
所以动 心
使动用法, 使……震撼
使忍动用性法,, 曾益其所不能。
使……坚忍
同“增”,增加
译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


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使他内心受到震撼, 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干。
拓展
居安思危
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②。倘③遽④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 俱服,诚自古所希⑥,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⑦争⑧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⑨,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注释】上:皇帝,此指唐太宗李世民。 将护:护理 傥(tǎng):同“倘”,倘若 。 遽(jù):迅速。 四夷:指唐王朝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 希:通“稀”,罕见。谏:劝谏。诤:争辩。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7张PPT).ppt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7张PPT).ppt
使…坚忍
给 这样的 使…痛苦
使…劳累
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
他的
使…经受饥饿之苦
财资缺乏,使…身处贫困之中
【译文】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
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违背
做 使…受到震撼 性格 增加 不具备的才能
痛苦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
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
【译文】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
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
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héng)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 国(今山东邹城)人,继孔子之后儒家最重要 的思想家。孟子曾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仁政” 思想和“王道”主张,但由于当时诸侯国忙于 战争兼并,其观点被认为是“迂阔”,几乎无 人采纳。孟子晚年回邹国与弟子著书立说,作 《孟子》7篇,共269章。《孟子》语言明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 子
导入:励志大师——孟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 这句话激励了无数人,每一个为梦想咬牙坚持的瞬间,我们的脑海中 都会回响起这句话。
这篇文章非常之“燃”它点燃希望,激励我们向前,同时又给予人 启发。

23《孟子》三章 课件(共42张PPT)

23《孟子》三章 课件(共42张PPT)
《孟子》三章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3.感悟孟子的思想观点,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品德 高尚的人。
走近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 (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 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 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把孔 子和孟子以“孔孟”并称。
合作探究
思考下列问题,小组交流,班级展示。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武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合作探究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原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 助之至,天下顺之。 改句:道之得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原句更加详细、具体、透彻,句式整齐,形成对比。
熟读篇
你能读出下列句子的气势吗?
层递式排比句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学生读——师示范——学生再读——学生齐读) 语速上应该有所变化:由慢而快;在语调上也应该有所变化:由低到高。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坚 持自己的原则,有立身处世的态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管面对怎样的处境,都要坚守自我)
思想碰撞
1.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大丈夫的标准,结合具体人物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熟读篇
得道者,何如? 失道者,何如?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课件(共34张PPT).ppt

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课件(共34张PPT).ppt


这 怎么,哪里


孟子曰:“是 焉 得 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

行冠礼
能够 是,算得上

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教导、训诲 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译文】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
导他;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

到 告诫 指夫家,“女”同“汝”,你
指有大志、有作为、 连词,表

难道
有气节的男子
顺承,就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 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


惧,安居而天下熄。”
真正,确实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吗
安静下来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
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减字法背诵


景春曰:“ 、 岂不诚
?一怒
训居
。”

孟子曰:“是
?子未 ?丈夫 ,
,安 ;女
子 , ,往送 ,戒之曰:‘往之 ,
,无
违 !’以顺 ,
。居
,立


。得志, ;不得志, 。富贵 ,贫贱 ,
威武 ,此
。”
减字法背诵


景春曰:“ 、
?一怒


孟子曰:“是

女子

? ,往送
?丈夫


。” ; :
‘往


!’以




23 孟子三章 课件(共43张PPT)

23 孟子三章 课件(共43张PPT)

任务二:思路篇 1.试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现文章的论证思路。
表述:

作者先......然后.......接月淡着,风.凄...,.一.再曲恒..古..的...琵进琶,而飘酸..了..今...生又的眷...恋.入...然后.....最后......
标题
寡得 助道
多 助 , 失 道
论点 论证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接着
用了用两个反问句否定景春观点,再运用类比论
证,举男子加冠和女子出嫁的事输例进行驳斥。

入 月淡,风凄,一曲恒古的琵琶,飘酸了今生的眷恋
标题
能 淫
然后 用了分三点,一一论证大丈夫应有的行为准则。
最后 归纳中心论点——“此之谓大丈夫”(此指以上
三点行为准则)
安生 乐于
忧 患 , 死 于
首先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
......
标题
【小结1】
“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无能激论发政人治主们的张共或月淡,鸣是风凄,个,一曲这人恒古是修的琵成养琶,飘,为酸了正“今生的直最眷恋的佳输入观辩点手往”往的核更 心所在。
最佳辩手修炼招数一: 观点明确,一以贯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标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输?丈夫之冠也,父/ 命之;女子之嫁也,月母淡,风/凄命,一之曲恒,古往的琵送琶之,飘酸门了,今生戒的之眷恋/入曰:'往之女家,必

23《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件(共20张PPT)

23《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件(共20张PPT)

4.个人的主观意识是否重要?在文中哪里体现? 重要。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强大,需要哪些条件? 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者。
6、最后一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正面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 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
兴起,指被任用 田地
被选拔
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出身微寒, 家境贫穷。
沦为奴隶。
大夫,人称“五羖[gǔ]大夫”。 主持秦国国政期间,百里奚 “谋无不当,举必有功”,辅
佐秦穆公开地千里,促进了秦
国的崛起。
文意理解
3.文章开篇列举的六个人物有何共同点?列举这些事例在内容 和结构上的效果是什么?
共同点:他们都出身卑微,在历经了苦难的磨练被提 拔任用,最终有所作为。 效果: 内容上通过列举六个典型的事例,有力地引出 了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结构上运用排比的修辞,增强语势,使文章更 有说服力。
资料助读
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 王子比干同称贤人。
胶 鬲 举 于 鱼 盐 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
盐。
商纣之乱,隐 遁经商,贩卖 鱼盐
被周文王发 现,举为重 臣
原本是纣 王的大夫
贩卖鱼盐过 程,艰辛
帮助周武王 打败商纣王
文意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8张PPT).ppt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8张PPT).ppt

一: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课前拼音 舜(shùn)
畎(quǎn)亩 胶鬲(gé)
曾益(zēng) 拂士(bì)
拂( fú )乱
第一课时 文言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仲尼厄而作《春秋》
疏通文意
介词,从
捣土用的
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傅 说 举 于 版 杵筑 之 间,
起,被任用
被选拔
胶 鬲 举 于 鱼 盐 之 中,管 夷 吾 举 于 士,
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重用
孙 叔 敖 举 于 海,百 里 奚 举 于 市。
起,被任用
市场
[译文]舜从田间被举荐出来,傅说在筑城的奴隶中被提拔出来,胶鬲 从贩卖鱼盐的商人中被提拔上来,管仲从监狱中被提拔上来,孙叔敖 从海边隐居的地方被提拔上来,百里奚在市场上被提拔上来。
•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 著作及特点: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
子的思想,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 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 严密、语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 。
划分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 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3张PPT)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3张PPT)

原文翻译
•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 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 致灭亡。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 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合作探究
• 文章开篇列举了六位名人,有什么作用?请从论证方法和语言两 个角度分析。
• ①论证方法: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例举历史上六位名人的事例, 论证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观点。
原文翻译
•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 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 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
•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乱, 扰乱。
• 所为:所行。 • 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 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 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 曾益:增加。曾,通“增”。 • 能:才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1.走近作者,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

2.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


3.精读全文,剖析写作特色
标 4.总结和归纳全文表达的思想内涵
5.合作探究,巩固提升
人物简介
•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 字子舆,与孔子并称“孔孟”, 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 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地 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之为“亚圣”。
原文翻译
•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 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 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 •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 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 • 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 • 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 • 亡:灭亡。 • 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 死于安乐: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36张PPT)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36张PPT)

第一段
六个人
排比举例
共同的特点 1.出身都卑微。
推断 归纳
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
居者、奴隶。
2.经过艰苦的磨结练论,显露出不同凡人的 才干。
艰苦的磨练 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
色的事业。
第二段
个人 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
国家
经受磨 炼的益 处
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 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
部编教材八年级 上册第21课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 第2课时
读出自己 之一 读出结构—思维导图
❖ 思维导图就是一种结合图形与文字 于一体,开发你的思维潜力、提高思 维能力的简单高效的工具。
之三 思想内容的理解、感悟 读出自己
联系生活实际,你从文中读出了 哪些共鸣之处?
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
仲尼厄而作 《春秋》
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
司马迁受腐刑而作《史记》
司马迁——西 汉史学家、文学家 和思想家。因替投 降匈奴的李陵辩解, 被捕入狱,出狱后, 发奋著书完成《史 记》。鲁迅称它是 “史家之绝唱,无 韵之离骚”。
----介词,由于 ----介词,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介词,给
征于色
——介词,在
词性活用:苦动、词劳的、使饿动、用空法乏,、翻乱译、时动,、要忍译都成是“形使容…词…或”
必先苦其心志。 译:使他的内心痛苦。
实 1.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 词 2.饿其体肤。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
3.空乏其身。使他倍受,穷困之苦。

23 《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 课件(36张PPT)

23 《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  课件(36张PPT)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助动词,能够、可以) 得
得志,与民由之 (动词,实现)
安居而天下熄 居
居天下之广居
富贵不能淫 淫
淫慢则不能励精
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 之 往送之门 居天下之广居
(动词,居住)
(名词,住宅)
(动词,惑乱、迷惑) (动词,放纵)《诫子书》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代词,指“丈夫”) (动词,往、到) (助词,的)
⑥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⑦ 以顺为正者 ⑧ 富贵不能淫
[ 古义:常法。 今义:垂直或符合 标准方向(跟“歪、偏”相对)。 ]
(古义:惑乱,迷惑。 今义:放纵。)
一词多义
得道多助 妾妇之道也 道 独行其道
戒之曰 戒
必敬必戒
(名词,道义) (名词,规则) (名词,道路) (动词,告诫) (形容词,谨慎)
词类活用
①丈夫之冠也 (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②富贵不能淫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③贫贱不能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 ④威武不能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文言句式
判断句: ①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者,……也”表判断) ②此之谓大丈夫 (“谓”表判断)
省略句: 居天下之广居 [省略主语“大丈夫”,即“(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
连词,表顺承。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
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
真正,
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确实。
指有大志、有作为、 有气节的男子。
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安静、安定地生活。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译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

《孟子三章》ppt课件

《孟子三章》ppt课件
“□亲□戚□畔□之”。 2.本文论证逐层推进,孟子首先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 ” 、
“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突出了 “人□和□”的重要性,得出中心论点。接着用攻打“小城”的例子证明 “天□时□不□如□地□利□”;用弃城而逃的例子证明“地□利□不□如□人□和□”;最后进一步 进行类推,由战争推想治国,指出“人和”的实质就是“得□道□” ,并运用 对□比□论证的方法,从“□天□下□顺□之”与“亲□戚□畔□之□”两个不同的结局来再次强 调中心论点。
书中名句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1.朗读并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心论点及其论证思路。
自学指导一:
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解释红色字词。
得道多助 寡助 天时 地利 人和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 夫环而攻之 是天时池非不深 兵革非不坚利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 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 故君子有不战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并不是 不多,但守城的人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 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人们定居下来而不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 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 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 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 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指能够施行治国的 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正道,即行仁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
内外亲属,包括父 到 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助。寡助之 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极点。 同“叛”,背叛。
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天时、地利、人和(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3. 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从反面推论,指出“域民”“固国”“威天 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
4. 最后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识文辩字
夫( fú ) 粟( sù ) 寡( guă) 戚( qī )
域( yù ) 畔。不如指地有利利,于作地战利的不地形如。人和。指上得下人团心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
外城 围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文章感知
划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 开宗明义 , 提出论点。 (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递进的句式) 第二部分 战争为例 ,证明论点。 (分)
(举例论证、排比句式) 第三部分 总结全文, 得出结论 (总)
(排比句式)
逐层论证 层层深入
文章解析 1.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请找出中心论点。
有不战,战必胜矣。
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 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
文所说的“得道者”。
文言积累
虚词解释
1、环而攻之而不胜 (第一个“而”表修饰,“着、地”。 第二个“而”表示转折,“但是、却”。 )
2、夫环而攻之 (句首发语词,表示下面发议论。)
3、然而不胜者 (这样,可是。) 4、三里之城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字。) 5、亲戚畔之 (代词,他。) 6、寡助之至 (动词,到。)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介词,“凭、靠”。)
文本介绍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为孟子和弟子及其弟子所著。 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 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 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 学》、《中庸》、《论语》合为 “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 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 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文章释义
真正, 确实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 大丈夫哉?
指有大志、有作为、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有气节的男子。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怎么,哪里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表示成年。冠,行冠礼
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
父亲给予训导。 命,教导、训诲
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告诫
谨慎
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这里指丈夫
准则,标准
这里“广居”“正位”“大道”分别
喻指“仁”“礼”“义”。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由,遵从。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惑乱,迷惑,使动用法
5.“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 的支持和拥护。
6.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论据) 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
(论据) 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 ↓
(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从战争到治国)
戒 必敬必戒( 形容词,谨慎)
妾妇之道也( 准则,标准 )
道 不得志,独行其道( 道路 )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能够,可以 )
得 得志,与民由之( 实现 )
词类活用
丈夫之冠也 名词用作动词,行加冠之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使动用法,使……惑乱,使……改变, 使……屈服。
《孟子》三章教学课件






P
P
T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 289),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 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 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 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 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宗师,后世 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 为“亚圣”。
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 孔子的“仁”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 学说,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呼吁各国重视人民的作用;强烈 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 王道”,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统 治阶级发“仁心”上。
课堂总结
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 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 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 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 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 ,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寡助”。全文采用了逐层论证的写 法,结构严密,推理清楚,说理深 刻,有很强的说服力。
内容梳理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得道多助
行 “
失道寡助 仁


排比 (反面论证) (对比论证)
富贵不能淫
人们经常说“大丈
夫说到做到”“大丈夫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 孟子对“大丈夫”的阐 释。
识文辩字
公孙衍( yǎn ) 丈夫之冠( ɡuàn ) 妾妇之道( qiè ) 不能淫( yín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改变,动摇,使动用法 屈服,使动用法
此之谓大丈夫。”
文言积累
一词多义
丈夫之冠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往送之门( 动词,到 )
之 妾妇之道也( 结构助词,的 )
与民由之( 代词,指正道 ) 此之谓大丈夫(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往送之门,戒之曰( 动词,告诫 )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护城河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泛指武器军备。兵,兵器。革, 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
米,谷,泛指粮食。
如人和也。
弃城而逃,委,放弃。 去,离开。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 巩固国防不能 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靠山河的险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