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教学课件PPT模板
合集下载
23《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1张PPT)
文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如果)没
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 文 这样之后,才明白忧愁祸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通假字
增益其所不能 衡于虑 法家拂士
同“增”,增加 同“横”,阻塞、不顺 同“弼”,辅佐
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名人事例?
卧薪尝胆,终于转弱为强,灭掉吴国的越王勾践 受宫刑之苦,奋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
爱迪生 美国的大发明家
,小时候家里买不起书,买不起做实验用的器材,他就到
处收集瓶罐。一次,他在火车上做实验,不小心引起了爆炸,车长甩了他一记耳光,
他的一只耳朵就这样被打聋了。生活上的困苦,身体上的缺陷,并没有使他灰心,他
违背 扰乱
饿其 体肤, 空乏其身,行 拂 乱其所为,
财资缺乏,使动用法
所以动 心
使动用法, 使……震撼
使忍动用性法,, 曾益其所不能。
使……坚忍
同“增”,增加
译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
文
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使他内心受到震撼, 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干。
拓展
居安思危
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②。倘③遽④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 俱服,诚自古所希⑥,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⑦争⑧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⑨,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注释】上:皇帝,此指唐太宗李世民。 将护:护理 傥(tǎng):同“倘”,倘若 。 遽(jù):迅速。 四夷:指唐王朝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 希:通“稀”,罕见。谏:劝谏。诤:争辩。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7张PPT).ppt
使…坚忍
给 这样的 使…痛苦
使…劳累
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
他的
使…经受饥饿之苦
财资缺乏,使…身处贫困之中
【译文】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
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违背
做 使…受到震撼 性格 增加 不具备的才能
痛苦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
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
【译文】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
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
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héng)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 国(今山东邹城)人,继孔子之后儒家最重要 的思想家。孟子曾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仁政” 思想和“王道”主张,但由于当时诸侯国忙于 战争兼并,其观点被认为是“迂阔”,几乎无 人采纳。孟子晚年回邹国与弟子著书立说,作 《孟子》7篇,共269章。《孟子》语言明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 子
导入:励志大师——孟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 这句话激励了无数人,每一个为梦想咬牙坚持的瞬间,我们的脑海中 都会回响起这句话。
这篇文章非常之“燃”它点燃希望,激励我们向前,同时又给予人 启发。
给 这样的 使…痛苦
使…劳累
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
他的
使…经受饥饿之苦
财资缺乏,使…身处贫困之中
【译文】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
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违背
做 使…受到震撼 性格 增加 不具备的才能
痛苦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
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
【译文】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
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
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héng)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 国(今山东邹城)人,继孔子之后儒家最重要 的思想家。孟子曾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仁政” 思想和“王道”主张,但由于当时诸侯国忙于 战争兼并,其观点被认为是“迂阔”,几乎无 人采纳。孟子晚年回邹国与弟子著书立说,作 《孟子》7篇,共269章。《孟子》语言明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 子
导入:励志大师——孟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 这句话激励了无数人,每一个为梦想咬牙坚持的瞬间,我们的脑海中 都会回响起这句话。
这篇文章非常之“燃”它点燃希望,激励我们向前,同时又给予人 启发。
23《孟子》三章 课件(共42张PPT)
《孟子》三章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3.感悟孟子的思想观点,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品德 高尚的人。
走近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 (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 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 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把孔 子和孟子以“孔孟”并称。
合作探究
思考下列问题,小组交流,班级展示。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武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合作探究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原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 助之至,天下顺之。 改句:道之得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原句更加详细、具体、透彻,句式整齐,形成对比。
熟读篇
你能读出下列句子的气势吗?
层递式排比句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学生读——师示范——学生再读——学生齐读) 语速上应该有所变化:由慢而快;在语调上也应该有所变化:由低到高。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坚 持自己的原则,有立身处世的态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管面对怎样的处境,都要坚守自我)
思想碰撞
1.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大丈夫的标准,结合具体人物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熟读篇
得道者,何如? 失道者,何如?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3.感悟孟子的思想观点,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品德 高尚的人。
走近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 (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 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 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把孔 子和孟子以“孔孟”并称。
合作探究
思考下列问题,小组交流,班级展示。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武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合作探究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原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 助之至,天下顺之。 改句:道之得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原句更加详细、具体、透彻,句式整齐,形成对比。
熟读篇
你能读出下列句子的气势吗?
层递式排比句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学生读——师示范——学生再读——学生齐读) 语速上应该有所变化:由慢而快;在语调上也应该有所变化:由低到高。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坚 持自己的原则,有立身处世的态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管面对怎样的处境,都要坚守自我)
思想碰撞
1.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大丈夫的标准,结合具体人物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熟读篇
得道者,何如? 失道者,何如?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课件(共34张PPT).ppt
疏
这 怎么,哪里
你
通
孟子曰:“是 焉 得 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
文
行冠礼
能够 是,算得上
意
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教导、训诲 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译文】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
导他;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
疏
到 告诫 指夫家,“女”同“汝”,你
指有大志、有作为、 连词,表
疏
难道
有气节的男子
顺承,就
通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 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
文
意
惧,安居而天下熄。”
真正,确实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吗
安静下来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
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减字法背诵
当
堂
景春曰:“ 、 岂不诚
?一怒
训居
。”
练
孟子曰:“是
?子未 ?丈夫 ,
,安 ;女
子 , ,往送 ,戒之曰:‘往之 ,
,无
违 !’以顺 ,
。居
,立
,
行
。得志, ;不得志, 。富贵 ,贫贱 ,
威武 ,此
。”
减字法背诵
当
堂
景春曰:“ 、
?一怒
,
训
孟子曰:“是
练
女子
,
? ,往送
?丈夫
,
,
。” ; :
‘往
,
,
!’以
顺
,
。
,
,
23 孟子三章 课件(共43张PPT)
任务二:思路篇 1.试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现文章的论证思路。
表述:
输
作者先......然后.......接月淡着,风.凄...,.一.再曲恒..古..的...琵进琶,而飘酸..了..今...生又的眷...恋.入...然后.....最后......
标题
寡得 助道
多 助 , 失 道
论点 论证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接着
用了用两个反问句否定景春观点,再运用类比论
证,举男子加冠和女子出嫁的事输例进行驳斥。
不
入 月淡,风凄,一曲恒古的琵琶,飘酸了今生的眷恋
标题
能 淫
然后 用了分三点,一一论证大丈夫应有的行为准则。
最后 归纳中心论点——“此之谓大丈夫”(此指以上
三点行为准则)
安生 乐于
忧 患 , 死 于
首先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
......
标题
【小结1】
“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无能激论发政人治主们的张共或月淡,鸣是风凄,个,一曲这人恒古是修的琵成养琶,飘,为酸了正“今生的直最眷恋的佳输入观辩点手往”往的核更 心所在。
最佳辩手修炼招数一: 观点明确,一以贯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标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输?丈夫之冠也,父/ 命之;女子之嫁也,月母淡,风/凄命,一之曲恒,古往的琵送琶之,飘酸门了,今生戒的之眷恋/入曰:'往之女家,必
23《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件(共20张PPT)
4.个人的主观意识是否重要?在文中哪里体现? 重要。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强大,需要哪些条件? 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者。
6、最后一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正面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 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
兴起,指被任用 田地
被选拔
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出身微寒, 家境贫穷。
沦为奴隶。
大夫,人称“五羖[gǔ]大夫”。 主持秦国国政期间,百里奚 “谋无不当,举必有功”,辅
佐秦穆公开地千里,促进了秦
国的崛起。
文意理解
3.文章开篇列举的六个人物有何共同点?列举这些事例在内容 和结构上的效果是什么?
共同点:他们都出身卑微,在历经了苦难的磨练被提 拔任用,最终有所作为。 效果: 内容上通过列举六个典型的事例,有力地引出 了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结构上运用排比的修辞,增强语势,使文章更 有说服力。
资料助读
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 王子比干同称贤人。
胶 鬲 举 于 鱼 盐 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
盐。
商纣之乱,隐 遁经商,贩卖 鱼盐
被周文王发 现,举为重 臣
原本是纣 王的大夫
贩卖鱼盐过 程,艰辛
帮助周武王 打败商纣王
文意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8张PPT).ppt
一: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课前拼音 舜(shùn)
畎(quǎn)亩 胶鬲(gé)
曾益(zēng) 拂士(bì)
拂( fú )乱
第一课时 文言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仲尼厄而作《春秋》
疏通文意
介词,从
捣土用的
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傅 说 举 于 版 杵筑 之 间,
起,被任用
被选拔
胶 鬲 举 于 鱼 盐 之 中,管 夷 吾 举 于 士,
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重用
孙 叔 敖 举 于 海,百 里 奚 举 于 市。
起,被任用
市场
[译文]舜从田间被举荐出来,傅说在筑城的奴隶中被提拔出来,胶鬲 从贩卖鱼盐的商人中被提拔上来,管仲从监狱中被提拔上来,孙叔敖 从海边隐居的地方被提拔上来,百里奚在市场上被提拔上来。
•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 著作及特点: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
子的思想,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 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 严密、语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 。
划分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 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3张PPT)
原文翻译
•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 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 致灭亡。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 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合作探究
• 文章开篇列举了六位名人,有什么作用?请从论证方法和语言两 个角度分析。
• ①论证方法: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例举历史上六位名人的事例, 论证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观点。
原文翻译
•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 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 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
•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乱, 扰乱。
• 所为:所行。 • 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 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 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 曾益:增加。曾,通“增”。 • 能:才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1.走近作者,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
学
2.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
习
目
3.精读全文,剖析写作特色
标 4.总结和归纳全文表达的思想内涵
5.合作探究,巩固提升
人物简介
•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 字子舆,与孔子并称“孔孟”, 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 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地 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之为“亚圣”。
原文翻译
•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 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 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 •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 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 • 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 • 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 • 亡:灭亡。 • 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 死于安乐: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36张PPT)
第一段
六个人
排比举例
共同的特点 1.出身都卑微。
推断 归纳
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
居者、奴隶。
2.经过艰苦的磨结练论,显露出不同凡人的 才干。
艰苦的磨练 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
色的事业。
第二段
个人 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
国家
经受磨 炼的益 处
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 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
部编教材八年级 上册第21课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 第2课时
读出自己 之一 读出结构—思维导图
❖ 思维导图就是一种结合图形与文字 于一体,开发你的思维潜力、提高思 维能力的简单高效的工具。
之三 思想内容的理解、感悟 读出自己
联系生活实际,你从文中读出了 哪些共鸣之处?
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
仲尼厄而作 《春秋》
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
司马迁受腐刑而作《史记》
司马迁——西 汉史学家、文学家 和思想家。因替投 降匈奴的李陵辩解, 被捕入狱,出狱后, 发奋著书完成《史 记》。鲁迅称它是 “史家之绝唱,无 韵之离骚”。
----介词,由于 ----介词,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介词,给
征于色
——介词,在
词性活用:苦动、词劳的、使饿动、用空法乏,、翻乱译、时动,、要忍译都成是“形使容…词…或”
必先苦其心志。 译:使他的内心痛苦。
实 1.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 词 2.饿其体肤。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
3.空乏其身。使他倍受,穷困之苦。
23 《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 课件(36张PPT)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助动词,能够、可以) 得
得志,与民由之 (动词,实现)
安居而天下熄 居
居天下之广居
富贵不能淫 淫
淫慢则不能励精
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 之 往送之门 居天下之广居
(动词,居住)
(名词,住宅)
(动词,惑乱、迷惑) (动词,放纵)《诫子书》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代词,指“丈夫”) (动词,往、到) (助词,的)
⑥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⑦ 以顺为正者 ⑧ 富贵不能淫
[ 古义:常法。 今义:垂直或符合 标准方向(跟“歪、偏”相对)。 ]
(古义:惑乱,迷惑。 今义:放纵。)
一词多义
得道多助 妾妇之道也 道 独行其道
戒之曰 戒
必敬必戒
(名词,道义) (名词,规则) (名词,道路) (动词,告诫) (形容词,谨慎)
词类活用
①丈夫之冠也 (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②富贵不能淫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③贫贱不能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 ④威武不能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文言句式
判断句: ①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者,……也”表判断) ②此之谓大丈夫 (“谓”表判断)
省略句: 居天下之广居 [省略主语“大丈夫”,即“(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
连词,表顺承。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
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
真正,
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确实。
指有大志、有作为、 有气节的男子。
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安静、安定地生活。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译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
《孟子三章》ppt课件
“□亲□戚□畔□之”。 2.本文论证逐层推进,孟子首先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 ” 、
“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突出了 “人□和□”的重要性,得出中心论点。接着用攻打“小城”的例子证明 “天□时□不□如□地□利□”;用弃城而逃的例子证明“地□利□不□如□人□和□”;最后进一步 进行类推,由战争推想治国,指出“人和”的实质就是“得□道□” ,并运用 对□比□论证的方法,从“□天□下□顺□之”与“亲□戚□畔□之□”两个不同的结局来再次强 调中心论点。
书中名句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1.朗读并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心论点及其论证思路。
自学指导一:
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解释红色字词。
得道多助 寡助 天时 地利 人和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 夫环而攻之 是天时池非不深 兵革非不坚利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 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 故君子有不战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并不是 不多,但守城的人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 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人们定居下来而不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 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 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 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 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突出了 “人□和□”的重要性,得出中心论点。接着用攻打“小城”的例子证明 “天□时□不□如□地□利□”;用弃城而逃的例子证明“地□利□不□如□人□和□”;最后进一步 进行类推,由战争推想治国,指出“人和”的实质就是“得□道□” ,并运用 对□比□论证的方法,从“□天□下□顺□之”与“亲□戚□畔□之□”两个不同的结局来再次强 调中心论点。
书中名句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1.朗读并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心论点及其论证思路。
自学指导一:
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解释红色字词。
得道多助 寡助 天时 地利 人和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 夫环而攻之 是天时池非不深 兵革非不坚利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 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 故君子有不战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并不是 不多,但守城的人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 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人们定居下来而不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 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 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 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 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指能够施行治国的 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正道,即行仁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
内外亲属,包括父 到 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助。寡助之 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极点。 同“叛”,背叛。
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天时、地利、人和(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3. 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从反面推论,指出“域民”“固国”“威天 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
4. 最后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识文辩字
夫( fú ) 粟( sù ) 寡( guă) 戚( qī )
域( yù ) 畔。不如指地有利利,于作地战利的不地形如。人和。指上得下人团心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
外城 围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文章感知
划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 开宗明义 , 提出论点。 (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递进的句式) 第二部分 战争为例 ,证明论点。 (分)
(举例论证、排比句式) 第三部分 总结全文, 得出结论 (总)
(排比句式)
逐层论证 层层深入
文章解析 1.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请找出中心论点。
有不战,战必胜矣。
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 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
文所说的“得道者”。
文言积累
虚词解释
1、环而攻之而不胜 (第一个“而”表修饰,“着、地”。 第二个“而”表示转折,“但是、却”。 )
2、夫环而攻之 (句首发语词,表示下面发议论。)
3、然而不胜者 (这样,可是。) 4、三里之城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字。) 5、亲戚畔之 (代词,他。) 6、寡助之至 (动词,到。)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介词,“凭、靠”。)
文本介绍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为孟子和弟子及其弟子所著。 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 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 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 学》、《中庸》、《论语》合为 “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 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 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文章释义
真正, 确实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 大丈夫哉?
指有大志、有作为、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有气节的男子。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怎么,哪里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表示成年。冠,行冠礼
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
父亲给予训导。 命,教导、训诲
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告诫
谨慎
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这里指丈夫
准则,标准
这里“广居”“正位”“大道”分别
喻指“仁”“礼”“义”。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由,遵从。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惑乱,迷惑,使动用法
5.“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 的支持和拥护。
6.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论据) 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
(论据) 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 ↓
(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从战争到治国)
戒 必敬必戒( 形容词,谨慎)
妾妇之道也( 准则,标准 )
道 不得志,独行其道( 道路 )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能够,可以 )
得 得志,与民由之( 实现 )
词类活用
丈夫之冠也 名词用作动词,行加冠之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使动用法,使……惑乱,使……改变, 使……屈服。
《孟子》三章教学课件
汇
报
人
:
第
一
P
P
T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 289),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 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 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 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 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宗师,后世 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 为“亚圣”。
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 孔子的“仁”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 学说,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呼吁各国重视人民的作用;强烈 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 王道”,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统 治阶级发“仁心”上。
课堂总结
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 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 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 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 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 ,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寡助”。全文采用了逐层论证的写 法,结构严密,推理清楚,说理深 刻,有很强的说服力。
内容梳理
战
治
争
国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施
得道多助
行 “
失道寡助 仁
政
”
排比 (反面论证) (对比论证)
富贵不能淫
人们经常说“大丈
夫说到做到”“大丈夫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 孟子对“大丈夫”的阐 释。
识文辩字
公孙衍( yǎn ) 丈夫之冠( ɡuàn ) 妾妇之道( qiè ) 不能淫( yín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改变,动摇,使动用法 屈服,使动用法
此之谓大丈夫。”
文言积累
一词多义
丈夫之冠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往送之门( 动词,到 )
之 妾妇之道也( 结构助词,的 )
与民由之( 代词,指正道 ) 此之谓大丈夫(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往送之门,戒之曰( 动词,告诫 )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护城河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泛指武器军备。兵,兵器。革, 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
米,谷,泛指粮食。
如人和也。
弃城而逃,委,放弃。 去,离开。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 巩固国防不能 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靠山河的险要。
指能够施行治国的 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正道,即行仁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
内外亲属,包括父 到 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助。寡助之 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极点。 同“叛”,背叛。
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天时、地利、人和(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3. 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从反面推论,指出“域民”“固国”“威天 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
4. 最后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识文辩字
夫( fú ) 粟( sù ) 寡( guă) 戚( qī )
域( yù ) 畔。不如指地有利利,于作地战利的不地形如。人和。指上得下人团心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
外城 围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文章感知
划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 开宗明义 , 提出论点。 (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递进的句式) 第二部分 战争为例 ,证明论点。 (分)
(举例论证、排比句式) 第三部分 总结全文, 得出结论 (总)
(排比句式)
逐层论证 层层深入
文章解析 1.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请找出中心论点。
有不战,战必胜矣。
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 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
文所说的“得道者”。
文言积累
虚词解释
1、环而攻之而不胜 (第一个“而”表修饰,“着、地”。 第二个“而”表示转折,“但是、却”。 )
2、夫环而攻之 (句首发语词,表示下面发议论。)
3、然而不胜者 (这样,可是。) 4、三里之城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字。) 5、亲戚畔之 (代词,他。) 6、寡助之至 (动词,到。)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介词,“凭、靠”。)
文本介绍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为孟子和弟子及其弟子所著。 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 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 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 学》、《中庸》、《论语》合为 “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 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 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文章释义
真正, 确实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 大丈夫哉?
指有大志、有作为、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有气节的男子。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怎么,哪里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表示成年。冠,行冠礼
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
父亲给予训导。 命,教导、训诲
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告诫
谨慎
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这里指丈夫
准则,标准
这里“广居”“正位”“大道”分别
喻指“仁”“礼”“义”。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由,遵从。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惑乱,迷惑,使动用法
5.“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 的支持和拥护。
6.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论据) 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
(论据) 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 ↓
(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从战争到治国)
戒 必敬必戒( 形容词,谨慎)
妾妇之道也( 准则,标准 )
道 不得志,独行其道( 道路 )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能够,可以 )
得 得志,与民由之( 实现 )
词类活用
丈夫之冠也 名词用作动词,行加冠之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使动用法,使……惑乱,使……改变, 使……屈服。
《孟子》三章教学课件
汇
报
人
:
第
一
P
P
T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 289),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 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 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 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 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宗师,后世 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 为“亚圣”。
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 孔子的“仁”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 学说,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呼吁各国重视人民的作用;强烈 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 王道”,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统 治阶级发“仁心”上。
课堂总结
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 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 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 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 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 ,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寡助”。全文采用了逐层论证的写 法,结构严密,推理清楚,说理深 刻,有很强的说服力。
内容梳理
战
治
争
国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施
得道多助
行 “
失道寡助 仁
政
”
排比 (反面论证) (对比论证)
富贵不能淫
人们经常说“大丈
夫说到做到”“大丈夫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 孟子对“大丈夫”的阐 释。
识文辩字
公孙衍( yǎn ) 丈夫之冠( ɡuàn ) 妾妇之道( qiè ) 不能淫( yín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改变,动摇,使动用法 屈服,使动用法
此之谓大丈夫。”
文言积累
一词多义
丈夫之冠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往送之门( 动词,到 )
之 妾妇之道也( 结构助词,的 )
与民由之( 代词,指正道 ) 此之谓大丈夫(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往送之门,戒之曰( 动词,告诫 )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护城河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泛指武器军备。兵,兵器。革, 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
米,谷,泛指粮食。
如人和也。
弃城而逃,委,放弃。 去,离开。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 巩固国防不能 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靠山河的险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