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基层环境监测问题及对策探析
新形势下污染源监测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新形势下污染源监测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近年来,随着我国环保工作的加强和全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环保监督工作得到了深入开展。
污染源监测作为环保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确保环境质量的同时,也摆脱了传统依赖人工检测的方式,转向数字化、智能化的监测方式。
然而,在新形势下的污染源监测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监测数据实时性不够对于污染源监测的数据更新速度,往往只能达到日报、周报甚至月报的更新周期,严重影响了监测的及时性和效率。
对策建议:应采用智能化的监测手段,利用互联网、传感技术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数据,保证数据及时性。
二、监测范围局限性大传统的污染源监测手段往往无法在时间和空间上获得全面覆盖,监测范围和监测深度有限,难以全面掌握污染源的实际情况。
对策建议:应加大监测设备的数量和覆盖范围,采用多层次、多途径的监测方式保证监测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同时,对污染源的监管也更加精细,程序化程度更高。
三、人员技术水平不足由于领域知识和技术水平的限制,监测人员对于污染源的检测标准、设备维护等知识了解不足,难以在工作中做出更业务化、专业化的决策。
对策建议:应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加强对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提高该领域的专业化水平,同时注重监测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四、资金投入不足污染源监测设备的更新换代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而一些监测设备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监控效果和技术水平限制,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对策建议:应加大财政投入、从多方面筹措资金,制定合理的资金计划,让监测手段符合实际需求。
综上所述,面对新形势下的污染源监测工作,需要从技术、人力、政策等各个方面进行改善,确保监测工作能够保障环境质量和市民生命健康。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监测工作的责任越加沉重。
在环境监测中,为保证监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把分析误差控制在容许的限度内,通常采用质量控制措施来实现质量控制。
就环境监测中常用的质量控制措施进行探讨,并就经常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标签:环境监测;质量;问题;对策保护环境,需要以环境监测为依托。
在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这就需要我们提出改进措施,真正做好环境监测工作,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1.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的作用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又称内部质量控制,它是环境监测实验室分析人员对分析质量进行自我控制的过程。
它主要反映的是分析质量的稳定性如何,以便及时发现某些偶然的异常现象,随时采取相应的校正措施,其目的在于控制监测人员的实验误差,使之达到容许的范围,以保证测试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能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下,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这是分析工作者在测试样品时,为能提供满足质量要求的基础数据,对分析测试进行的自我控制,或接受质量控制人员规定的质量控制程序的过程。
2.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2.1 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环境保护意识虽然在逐步提高,但是面对更具诱惑性的物质利益时,却仍是以牺牲环境来获取利益,并未做到根本性的解决。
由于各地方政府受财力和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不够的影响,环境监测工作就无法做到被各界人士重视和投入相应的各种人力物力,就无法保证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
要真正做好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资源是巨大的。
不要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分析、质控、采样等专业操作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就是在测试系统、测试仪器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也是耗费巨大。
然而就目前从全国总体的情况来说,大多数地方,特别是县级以下的环境监测部门在质量管理认识和投入上很成问题。
人员配备不足,专业素养不够,监测站条件恶劣,监测用房紧张,仪器设备落后。
这种条件下,要真正做好质量控制保证环境监测工作,显然是不可能的。
新形势下污染源监测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新形势下污染源监测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了保护环境,监测污染源的排放情况成为了环保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新形势下,污染源监测工作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改善。
本文将分析当前污染源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问题分析1.监测设备滞后传统的污染源监测设备技术相对滞后,很多设备过时,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监测需求。
一些小型企业甚至没有监测设备,或者设备损坏严重,导致监测数据不准确或者无法获取。
2.监测数据造假一些企业为了规避环保监管,存在着监测数据造假的现象。
他们会通过擅自更改监测设备参数、篡改监测记录等手段,来掩盖实际的污染排放情况。
3.监管部门力量不足部分地区的环保监管部门人手不足,监测工作难以全面覆盖。
一些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不高,监测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受到了影响。
4.缺乏监测标准目前,我国缺乏统一的污染源监测标准,导致了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准确性存在较大的问题。
5.社会监督不足社会监督力量薄弱,一些企业对环保监管不够重视,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得不到保障。
二、对策建议1.更新监测设备针对监测设备滞后的问题,应当引进先进的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对于小型企业,可以适当给予政策扶持,帮助他们购置监测设备。
2.加强监督检查对于监测数据造假的问题,应当加强对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于严重违法行为要依法严惩,形成强有力的震慑。
3.提高监管部门人员素质环保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
可以引入新的技术手段,提高监测工作的智能化程度。
4.制定统一监测标准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制定统一的污染源监测标准,加强对污染源监测过程中的标准化管理和监督,确保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三、总结污染源监测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着一些问题,但这并不是无解的。
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采取有力的对策措施,相信一定能够改善和提高我国的污染源监测工作水平。
基层环境监测站环境监测分析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索

基层环境监测站环境监测分析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索基层环境监测站是环境监测体系的基础,其环境监测分析质量管理的存在问题不仅影响着环境治理的效果,还可能对公众生活和健康造成危害。
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对于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层环境监测站环境监测分析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1. 人员素质不高基层环境监测站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不能有效开展环境监测和分析工作。
2. 设备仪器不完善一些基层环境监测站缺乏先进的环境监测仪器和设备,无法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全面监测和分析,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监测数据不透明一些基层环境监测站存在监测数据不公开透明的情况,监测结果往往难以获得或者存在篡改的情况,无法为环境治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4. 缺乏标准化管理基层环境监测站缺乏标准化的管理制度,监测流程、数据采集和分析等方面存在混乱和不规范现象,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5. 应急响应不力在环境突发事件时,一些基层环境监测站缺乏应急响应能力,无法及时进行环境监测和分析,导致环境污染事件处理不及时和不充分。
二、对策探索1. 提高人员培训水平加强对基层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技能;建立定期培训和考核制度,确保人员素质的持续提高。
2. 更新监测设备仪器加大对基层环境监测站的设备仪器更新改造力度,引进先进的环境监测设备仪器,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建立设备仪器定期维护和检测制度,保证其正常运转和准确监测。
3. 加强监测数据公开透明建立健全的监测数据公开透明机制,确保监测结果真实、可靠、公开;加强监测数据管理和监督,对违规行为进行惩处,提高监测数据的可信度和可比性。
4. 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加强基层环境监测站的标准化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监测过程的规范和可控;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和外部评估,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提高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新形势下污染源监测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新形势下污染源监测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污染源,保障人民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对污染源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形势下,污染源监测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采取对策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1.监测手段落后目前,我国对污染源的监测手段还存在一定的落后性。
许多地方的监测设备设施老旧,监测技术水平不高,无法准确、及时地监测到污染源的排放情况。
尤其是一些地处偏远、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更是监测手段不足,监测数据不完整。
2.监测体制不完善我国目前的污染源监测管理体制相对不完善,监测工作的责任界定不清,监测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
导致了监测工作经常出现数据混淆、责任推诿等问题,监测的效果并不理想。
3.监测数据不透明部分地区政府部门对监测数据不够透明,难以公开披露监测数据,更缺乏监测数据的实时共享机制。
这就导致了监测数据的真实性难以保障,影响了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公信力。
4.监测人才短缺由于监测工作技术含量高、工作环境较为复杂,造成了监测人才的相对短缺。
尤其是一些技术工人和监测专业人才的流动性大,培养成本高,致使监测工作队伍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难以保证。
5.监测资金不足由于我国的环保投入相对较少,导致了监测设备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资金不足。
尤其是一些地区经济条件较为贫困,更是缺乏监测资金,难以保障监测工作的正常进行。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环境污染源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亟待采取对策加以解决。
二、对策建议1.加大监测设备设施的更新改造力度对于已经老化和落后的监测设备设施,需要加大更新改造的力度,引进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提高监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特别是针对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需要政府加大对监测设备设施的补贴力度,保障监测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建立健全的监测管理体制,明确各监测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建立起监测数据的共享机制和协作机制,做到数据共享和信息透明。
基层环境监测站监测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索

基层环境监测站监测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索发布时间:2021-08-04T07:57:13.092Z 来源:《全球城市研究》2021年第3期作者:梁恺昕1 庞伟2 [导读] 充分发挥环境监测工作的作用价值,以此确保环境保护作业符合国家相关的标准。
1.南京市玄武区环境保护监测站江苏南京 210000;2.南京市建邺区环境保护监测站江苏南京 210000摘要:生态环境监管作业作为社会蓬勃发展的基础,而环境保护作业的顺利开展取决于基层环境监测站质量管控工作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由于部分基层环境监测站仍然采取较为传统环境监管方式,严重导致较为传统的环境监管方式无法满足现如今环境保护作业的需求,因此,本篇文章着重分析了基层环境监测站质量监管所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意见,进一步优化基层环境监测站质量监管工作。
关键词:基层环境监测站;检测管理;问题;对策引言现如今,我国面临着各种类型的环境污染等问题,随着中央相关环保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逐渐提升,强烈要求各个地区基层环境监测站应进一步提升监管水平,充分发挥环境监测工作的作用价值,以此确保环境保护作业符合国家相关的标准。
1.基层环境监测作业的意义直白来讲,基层环境检测可以详细对污染物进行定位,并充分了解并掌握污染物的类别以及特征,为后续处理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
在日常开展环境保护的过程时,充分判断污染物的实时动态,并科学合理的分析污染物本身的性质以及扩散范围,确保后续工作得到顺利开展。
除此之外,基层生态环境监管作业可以对污染物的状况变化进行实时跟踪,从多方面分析污染物的状况,并模拟污染物的实时状态,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环境修复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具体检测流程如图1、图2所示。
图2 另一种环境检测流程2.基层环境检测工作存在的问题2.1质量监管意识较为淡薄由于部分基层环境检测站过于轻视质量监管工作的作用价值,促使质量管控体系的应用缺少相应的积极主动性,相关监管人员难以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导致更不能科学合理的解决环境所面临的难题。
基层环境监测站环境监测分析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索

科技风 "#$% 年 $$ 月
!"#$%&$'(') *+&,-./&$01$21(3$&)%$4($$%&理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索
梁正华5温珠花
万宁市环境监测站!海南万宁!)'$)%%
摘5要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主要任务是及时+准确+全面地获取环境监测分析数据 及相关信息" 监测分析质量管理是监测工作的核心和生命线!是获取具有完整性+代表性+精密性+准确性和可比性的环境数据和 相关信息的保证" 本文就基层环境监测站在监测分析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管理对策措施"
$#1
和信息将导致环境决策失误管理失衡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的投入南辕北辙 针对基层环境监测站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具体的对策措施
)&$ 提高质量管理意识对策 提高环境监测分析质量管理的意识是确保质量管理水平 成效的前提 基层监测站管理层监测分析质量管理的意识水 平提高职责分工明确是确保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 负责人重视管理层抓落实从内设机构设置人员及设备配 备经费投入等方面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能够顺畅实施 同 时树立良好的参与意识有效发挥团队整体力量 环境监测分 析质量管理涉及到环境监测的每个环节其中包括布设点位 采集样品样品监测编制监测报告物资保障等方面既包含 管理工作又有很多技术工作 因此监测站应全面提高全体 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质量管理工作风气保 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全员参与人人有责 )&) 提升质保技能和行政管理水平措施 环境监测技术是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的关键环节基层环境 监测站管理层须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不仅要加强水气等传 统监测领域的监测技术和质量管理还要建立和完善环境噪 声生物应急监测自动监测土壤生态等领域的监测质量保 证技能 行政管理水平是实施监测技术活动的保障从实验室 用水化学试剂采样点位设置监测环境操作技术规范仪器 设备技术指标质控 质保 手段结果评价等的质量控制行为 都需要以监测技术要求为依据以行政管理手段落实 )&( 提高监测分析技术水平方法 当前监测任务 不 断 增 加 监 测 要 求 越 来 越 科 学 严 谨 监 测技术人员需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首先加强业务培训 增加技术人员学习和进修的机会提升监测技术水平 其次 通过与兄弟市县站或外部专业人员交流学习开拓视野提升 专业知识 再次监测站全体人员要加强团结合作协同做好 质控质保工作 最后加强资金投入确保运行及购置设备的 经费 (结语 环境监测分析质量管理是为保证环境监测质量而实施的 各种管理行为的总和 加强质量管理就要注重质量管理的目 标性层次性动态性和整体性从编制方案布设点位采集样 品现场监测样品的运输药品的制备实验室分析测试数据 处理和统计数据的审核数据综合分析和评价等过程结合分 析仪器分析方法测试环境人员素质等方面进行质量控制和 保证确保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 中国环境出版社环境监测管理!)%$;& ()) 吴剑&新形势下环境监测质量 管 理 问 题 与 对 策 初 探 ( U) &广东化工!)%$0& (() 陈连生&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 在 的 问 题 及 对 策 分 析 ( U)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1&
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与对策

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对环保的重视,有关部门纷纷颁布了环保法律、法规,许多团体和个人也纷纷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
其中,环境监控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它能为环保工作提供丰富的数据。
但在实际工作中,监控系统的操作与执行受到人员、设备、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会对某些工作造成一定的制约。
为此,要保证监督工作的质量,就必须对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并根据不同的指标,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确保生态环境的安全。
本文就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与对策一、生态环境监测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一)质量保障能力不足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包括:设置监测点、采集、运输、保管、测试、数据记录、数据传输、工作报告、报告存储等,需要加强对各环节的监管与管理,确保各项工作符合相关规定。
但是,目前很多部门仍存在着问题,特别是在质量保证方面,仪器设备落后,操作环境恶劣,试剂选用不合理,人员专业素质低,会严重地影响到监测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造成数据不准确。
(二)装置故障由于环境监测的条件一般都比较恶劣,并且经常要在取样点和实验室之间来回穿梭,其工作性能难以保证,因此必须定期进行维护。
在取样前,工作人员要对设备的分辨率、灵敏度、稳定性等进行仔细的检验和校验,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若工作人员对此内容的疏忽或不严谨,将会对后续的监督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现场取样的品质问题环境监测中,由于环境、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影响,对样本的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即使在同样的取样条件下,每个取样点的污染物浓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此外,由于目标相同,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取样点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取样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对环境、时间等进行全面分析,若控制不好,很难保证样品的质量[1]。
(四)环境监控的质量监控能力不足环境监控的质量监控可以分为内外两种。
内部的质量监管是指在监测机构内部进行的,而对外部的质量监管则是由行政机关进行的,包括市场监管和生态环境监管。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陈连 生
( 长兴县环境保护 峪测站 浙江湖州 3 1 3 1 0 0 )
2 . 3高 素 质 专业 人 才 匮 乏
环境监测专 业技术人员 队伍建设 的加强是 推动整个环境 监 测事业科学发展 的根本要求 和保 障。 尤其是随着高新技术和先进
的 监 测 方 法 被 运 川 到 环境 监测 ] 作 巾来 , 对 人 才 队伍 々业 化 水 平 名 环 境 监 测 技 术 人 员 。全 同许 多县 市 一 级 的环 境 监 测 站 规 模 较 环境监测是环境立 法 、 执法 、 规划和决 策的重要依据 , 是环境 小 , 人 员素质 高 , 而 且参差不 齐 , 初、 中级 的专业技 术人 员相埘 保护 1 二 作 的重要 内容之一 , 也是做好环境管理工作 的重要基础性 较 多, 高级 专业技术人员在环境监测机构 中普遍缺乏。 要 求 更 高 。截 止 2 0 1 0年 底 , 全 周共 有 2 3 9 9个 环 境 监 测 站 , 4 9 3 3 5
环境监测质量离不开一个科学完整的管理体 系作 保障 , 需要 在文际1 _ 作 中以质量手册 、 程序文件 、 质量记录等技术文件形式 ,
近 年 来 环 保 总 局 加 大 了环 境 监测 的法 制 化 力 度 , 如2 0 0 6年 、 对 环 境 监 测 中 的各 个 环 节 和 各 部 门 ,以 及 人 员 岗 位 进 行 规 范 配 2 0 0 7年相继颁布了《 环境监测质量 管理规定》 和《 环境监测管理办 置。环境监 测质 量管理水平 的提升 , 归根结底需要建立一套 完善 法》 , 以及《 实验 室资质评 审准则》 等等 , 从宏观层而 1 : 规定了环境 的龄测管理质量 体系体 系。因此 , 省、 市、 县等各级监测 站要依据 监 测 管 理 部 门 的职 责 、 规 范 标 准 的 制 定 以及 环 境 监 测 数 据 的 效 力 《 产 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 / 审查认可( 验收 ) 评 审准则》 建环境管理 巾不可缺少 的重要 手段 。环境监测 r 作质量是 2 . 4基础薄弱 , 监测水平不高 指 与监测 结果有关的各项丁作对监测结果质量的保证程度I I 。环
新形势下基层环境监测问题及对策探析

系列 过 程 。
所述 , 其过程 的布点优化 、 采 样、 试 验 分 析 水 平 。 此外 , 日常 工 作 中 监 测 环境 监 测 站 由 和 数 据 处 理 以 及 后 期 的 评 价 等 都需 要 监 测 于 处 理 信 息 设 备 不 完 善 等 原 因 , 大 量 的 数
一
旦发生印染、 纺织 、 石化 、 化工、 制 药
上下不 断重视环 境保护 , 建 设 美 丽 中 国 的 新形势 下 , 基 层 环 境 监 测 工 作 条 件 尽 管 得 到 了明显改善 , 但 还 存 在 很 多 困 难 和 实 际
问题需 要加以认 识并采取 对策解决 。 本 文 将就这 一问题进行分 析。
种 物 质 的 含 量 和 排 放 量 进 行 的 跟 踪 和 监 监 测 人 员的 进 出需 要 当地 的 人事 主管 部 门 测, 进 而 确 定 监 测 地 点 的 环 境 水 平 位 污 染 的 批 准 , 当 监 测站 需 要 人 才 时 , 无法快速引
治 理 和 环 境 管 理 提 供 依据 的 过 程 。 其 过 程 进 , 造 成 人才 断档 , 这 也 制 约 了基 层 环 境 监 判 断 污 染 物 种 类 、 扩散方 向、 速 度 和程 度 , 包 括 调 查 监 测 地 点 和 监 测 内 容 背景 、 选 择 察 工 作 的 开 展 。 另一 方 面 , 人 员素 质难 以适 并 明 确 污 染物 危 害 , 快 速 找 出 导 致 污 染 的 和优化 布点 、 现场 采样 、 运输 保存 、 试 验 分 应 和 匹配 基 层 环 境 监 测 工 作 实 际 的 问题 也 原 因 , 这对 仪 器和人 员 、 物 质 都 要 求 特 别 析、 数据处理、 评 价 和 获得 监 测 地 点信 息 等 很 突 出 。 新形势下, 基 层环 境 监 测 工 作 如 上 好 , 当 前 基 层 环 境 监 测 能 力 还 未 达 到 这 种
简析环境保护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简析环境保护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环境保护监测工作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只有不断探索加强工作中全过程有效途径和方法,才能确保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从而提升环境保护监测机构整体质量管理水平,为实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本文对环境保护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环境保护;监测;问题;对策1 环境保护监测存在的问题1.1 环境监测法律制度不健全某一项制度的建立必然依据某一项法律制度,但是尽管当前我国颁布了众多法律法规对环境治理与保护进行了专项规定,但是并没有一部专门的的法律法规是就环境监测进行规定的,法律规定的空白直接导致环境监测地位的不明确。
尽管2009年国家环境保护局颁布了《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但该管理办法规定并不明确,无法对环境监测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
同时由于《管理办法》法律位阶过低,其规定又存在漏洞,无法对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扯皮现象进行有效治理。
各地方部门的监测工作随意性较大。
由于对环境监测制度的法律规定不明确,无法对各地方部门的监测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造成监测质量低下。
1.2 环境监测技术硬件的问题硬件条件是支撑环境监测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力量,然而我们国家的环境监测技术硬件条件却不能够有效的满足工作需求,一方面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条件较差,难以及时的检验出环境质量问题,而且部分的实验室资质不能够满足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严重的影响到环境监测技术作用的发挥,从而影响到监测工作的进步和完善。
而另一方面则是监测站点的技术设备配置十分的不合理,尤其是部分使用时间较长的设备由于缺乏完善的维护和管理使得其故障问题发生机率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监测设备的零部件更新速度较慢,很多监测站点的技术设备老化情况十分严重,监测技术效果不明显,导致潜在的环境质量问题不能够得到技术准确的处置,从而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利益损失。
1.3 监管不力的问题环境监测的各个环节必须严格的遵守相关的规定条例,严格监管,最终对所监测的环境进行真实的反映和评价分析,提供可靠的事实数据依据。
基层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的到来,势必会有更高、更严的标准逐步出台,这对基层环境保护工作者来说是一大挑战。
大气污染防治是一个需要政府各级单位参与,乃至全国、全民共同奋力的系统工程,从根源防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2.1 加快能源结构调整进度2020年初秋冬季节受“疫情影响”,全国大部分工业企业停工停产,居民活动大幅度减少,但全国多地(尤其是京津冀、汾渭平原等防控重点区域)仍出现多个重度及以上污染天。
由此可见当前各行各业各个种类向大气排放污染物已经远超当前环境承载力,尤其是秋冬遇到不良气象条件时(高湿、静稳天等),扩散条件大幅度下降,往往是重污染天高发时节。
在此基础上,单纯的应急减排并不能从根源起到大气污染防治的目的,属于“治标”。
改革能源结构,多采用无污染或污染排放较少能源(如:风能、电能、太阳能、天然气等),对现用燃料经行预处理(如:燃煤使用前脱硫),改革改进工艺技术(如:汽车制造行业采用全密闭机器人全自动喷漆)等均可减少污染物排放。
最后在污染物进入大气之前进行末端处理技术(如:除尘技术、吸附技术、回收技术、燃烧技术等),可大规模减少进入大气的污染物总量。
1.2.2 根据区位优劣势分而治之不同区域环境内大气自净能力不同,不同时节气象条件不同,小区域内的大气环境承载力(即环境容量)便不同,排入同样量级的大气污染物造成的污染程度也便不同。
对于风力大、通风好、湍流盛、对流强的地区和时段,大气扩散条件好,可接受较多的排放总量大、治理技术难的企业。
盆地等较容易逆温的地区和时段,大气扩散条件差,环境承载力较小,可容纳污染物量级较小,若排入较多污染则较容易会造成重度及以上污0 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力度,颁布和修订一系列与保护大气环境的法规,以及加强实施有效的环保措施,我国整体PM 2.5浓度大幅度下降,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
那种在秋冬季易于出现的雾霾、灰霾等重污染天气的频次显著降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基层环境监测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会化环境监测专业公司负责 , 由相应 的排 污企业承担环境监测专 1 . 3硬 件 设 施 有 待 完 善 业 公 司 的监 测 费 用 。 目前基层 环境检测站硬件设施薄弱 , 突出表现在监测仪器陈
旧老化 , 计量检定在维修 、 更新等方面都难 以得到有效保 障 , 甚至 有 的监测人员 多年都得不 到有效 的业 务培训 而无法熟 练操 作监
1 . 2专 业 技 术 人 员 匮 乏 本上保证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就需要建立完善 的管理体系 , 以完备 专业技术 人员是基层 环境监测 工作 的重 要人才保 障 ,根据 的技 术文件 ( 质 量手册 、 程序文件 、 作业指导 书 、 质量 记录 ) 等 形
环境 监测相关法规 要求 ,环境监测人 员应该具 有与其环境 监测 式 , 加强对各个监测环节和部 门的管理 。 人 员专业技术 相匹配 的专业 技能 。但 现实是 由于地方财 政资金 2 . 5放开 环 境 监 测 领 域 投入 的不足 , 环境监测正 常工作无 法正 常开展 , 加之没有 一个有 积极引进环境监测任务招标机制 , 引入竞争机制 。首先 是要 效的选人用人 机制 ,基层 环境监测 专业人才 匮乏难 以适 应当前 进一步厘清环境监测与服务性监测 、 环境 质量 监测 以及 污染 源监 环境监 测工作 的现实 需要 , 与《 全 国环境 监测标 准化 建设 》 还有 测 的地位和性质。在实际操作过程 中可以把环境质量监测转 由社
深刻理解监测 内涵 , 针 对环境监测业 务 , 完 善环境监测 的科学管 理体系 , 为搞好基层环境监测提供制度保障和科学的考评体系。 2 . 2提高人员素能 加 强基层环境监测 资金 的支持力度 , 组织培训 人员开展环境 环境 监测 的目的就是要做到对环境监 测的科学 性 , 以检测 的 监 测业 务培 训, 不 断学 习新 的监测知识 和技 能 , 通过相关业 务知
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摘要: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中一项最基础的工作,是为环境管理、环境科研、环境统计服务的,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的。
基层环境监测数据是上一级环境监测部门数据的基础及来源。
本文分析了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措施。
关键词:环境监测;意义;问题;对策措施;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中一项最基础的工作,是为环境管理、环境科研、环境统计服务的,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的。
基层环境监测数据是上一级环境监测部门数据的基础及来源。
因此,基层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环境管理的质量,影响到上级部门数据的准确性及工作水平,影响到领导决策的正确与否。
必须清醒地看到,基层环境监测中存在不少问题,只有认真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找出解决的办法,才能实现“管理依靠监测,监测为管理服务”,才能真正保证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
一、环境监测的地位和意义1、环境科学的发展首先要求判断环境质量,或判断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破坏及其污染破坏的程度。
这项任务单靠环境分析化学一种方法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和先进的物理或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各种方法相结合才能完成。
判断环境质量,从监测手段上来看,有对环境样品组分、污染物分析测试的化学监测方法;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群落、种群变化、畸形变种、受害症状等生物对环境污染所发生的各种信息,作为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环境生物监测方法。
环境监测由多个环节组成,只有把各个环节都做好了,才能获得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标志的数据才能反映真实的环境质量,在不能保证各个环节都做好的前提下,过分强调某一环节的作用是毫无意义的。
2、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体系。
环境监测完善以污染物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控制标准、规章制度,使环境管理逐步实现从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单向治理向综合整治、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传递-解析-综合的过程。
只有对环境信息的解析和综合,才能揭示环境监测的内涵,直接为环境管理、环境保护服务。
基层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为例

搜 集 的 第 一 道 门槛 , 因其 人 员、 技 术和 经 费的 限 制 , 具有 相 当的 具 体 性 和 复 杂 性 , 从 某 种程 度 上 会 影 响 决 策层 对 环
境状况的准确判断。因此, 针对基层 实际 , 建立科 学的环境 监测体 系, 才能保证环境决策的科 学性。文章从安徽省
作具 有一 手性 和 复杂性 , 研 究对 象基本 情 况
一
域 日益拓 展 . 监测 网络逐 步形 成 . 技 术 和管 理体 系逐 步完 善。 虽 然取 得一 定成 绩 , 但距 离新 的历 史 时期党 和人 民对 环境监 测 工作 提 出的要 求还 存在 一定 的差距 .主要存 在 如下 问题 : 首先 , 基 层常 规监 测能 力依然 薄 弱 。 近几 年来 , 在 省委 、 省政府 “ 促 进 中部 崛起 , 奋 力 赶超 争先 ” 的号 召下 , 潜 山人 民抢 抓机遇 。 与时俱 进 , 围绕 工业 强县 、 旅 游兴 县 、 生 态立 县 、 城镇 化发 展战 略 的 目标 . 积 极 调整 产业 结构 . 大 力发 展 园区经 济 , 使得 潜 山县各 项事 业
省、 市、 县 级环 境监 测 网络 , 共 有专 业监 测 站 2 2 0 0个 。潜 山 县环境 保 护监测 站 始建 于 1 9 8 4年 , 系环保 局 下属 副科 级事 业单 位 , 业 务上 受安 庆市 环境 监测 中心站 指导 。 其 主 要职 能 是对全 县 的水 、 废水、 大气 、 废气、 土壤 、 生物 、 固体 废物、 噪声 等环 境要 素进 行监 测 , 定期 向同级环 境保 护 主 管部 门和上 级监测 站呈 报本 县环 境质 量 现状 ,为污 染源 的监 督 管理 与执法 提供 监测 数据 .为 辖 区内污 染事 故处 理 和污染 纠 纷仲裁 提供 监测 数据 , 开展社 会服 务性 监测 . 开展 环境 监测 科研 工作 。 二、 存在 问题
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措施

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措施一、前言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程度的日益严重,尤其是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环境监测事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环境监测从诞生至今已经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纵观其发展历程,环境监测大致经历了典型污染事故调查、环境污染监督以及环境质量监测等三个阶段。
尤其发展历程可见,环境监测已经越来越重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事前预防,也越来越科学化。
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环境监测工作在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方面功不可没,但是我们同样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在配套技术水平、监测管理、人员素质、经费投入以及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我国目前的环境监测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在下文中,笔者就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有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解决当前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二、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分析1.监测手段比较落后我国的环境监测手段比较落后和陈旧,污染物的类型不同通常会采用不同的污染物采样和分析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显然缺乏必要的系统性,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例如,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开展了关于POPs的系统化研究,虽然我国目前也有一些研究机构和高校开展了POPs的本底污染情况的相关研究,但是研究的环境介质和地域范围均存在明显不足。
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部门仍然无法开展POPs的例行监测与调查,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符合我国国情、而且统一颁布实施的标准化监测方法,并且我国的环境监测部门在设备、人员、投入等方面均无法满足要求。
当前关于POPs的研究成果无法真实、全面地反应我国生物体、土壤、大气以及水体当中的POPs的污染程度,因此也无法开展POPs污染来源及其危害程度的相关分析和研究。
2.应急监测技术仍未体系化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部门还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应急监测技术体系,致使环境监测部门在出现重大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很难实现及时有效地应对。
新形势下污染源监测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新形势下污染源监测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环境保护的不断加强,污染源监测工作已经成为环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新形势下,污染源监测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问题一:监测覆盖率不足问题。
目前,我国的污染源监测仍然存在着监测覆盖率不足的问题。
虽然在近些年内各级政府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污染源监测的建设,但是仍然有许多地区的监测覆盖率较低,对污染源的监测不够精准。
对策建议:建立完善的污染源监测体系,加大监测设施和人员的投入,提高监测覆盖率。
同时,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实现污染源的监测预警,全面提升监测质量。
问题二:污染源排放数据不稳定问题。
目前,污染源排放数据不稳定的问题较为突出。
由于监测设施的不完备或者设备的老化,导致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存在问题。
同时,由于监测环境的变化,例如气象条件、人为因素等,也会导致监测数据的波动。
对于监测设备老化、监测环境变化等问题,可以加强设备维护,提高整个监测流程的准确性。
此外,政府和监管机构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例如卫星遥感和人工智能,对污染源的排放数据进行实时监测,提高监测数据的稳定性。
在新形势下,污染源监测工作的投入资金与过去相比,存在大幅度下降的情况。
由于污染源监测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资金不足将会严重影响污染源监测的质量。
政府可以加大对污染源监测事业的投入,从而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同时,污染源企业也应该承担自身的责任,积极开展自我监测,保证自身环保行为的规范。
总之,在新形势下,污染源监测工作仍然面临一系列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共同推进环保事业的健康发展。
新形势下污染源监测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新形势下污染源监测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成为了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为了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新形势下环境监测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新形势下污染源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问题分析1. 技术跟不上需求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各类污染源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传统的污染监测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监测需求。
现有的监测技术主要集中在大气、水和土壤三大领域,而对于一些新兴污染源的监测,如光污染、噪声污染等,监测技术和手段仍然比较滞后。
2. 监测数据的真实性目前,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和政绩,存在着篡改监测数据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环境监测的真实性和公信度。
由于监测设备和技术水平的限制,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3. 监测覆盖面不足当前的监测工作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城市,而对于一些偏远地区和乡村地区,监测覆盖面较小,监测数据不足,导致了这些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监管和治理。
4. 监测成本过高传统的环境监测设备和技术虽然可以满足基本的监测需求,但是设备的购置、维护和运行成本都比较高昂,对于一些贫困地区和发展中国家来说,难以承受这种成本压力。
二、对策建议1.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针对新兴污染源的监测需求,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监测技术的创新和升级。
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积极开展合作研发,提高监测仪器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实现对各类污染源的全面监测。
2. 加强监测数据管理建立完善的监测数据管理体系,对监测数据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督,加强数据的真实性和公信度。
对于发现的篡改监测数据行为,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形成威慑效应。
3. 完善监测网络覆盖加大对偏远地区和乡村地区的监测投入,完善监测网络覆盖面,确保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与对策

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与对策摘要:我国需要从大力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明确环境监测质量评价指标、健全环境监测机构质量体系、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监督能力、完善环境监测质量保障制度等方面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切实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监测质量水平,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做好基础保障。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与对策一、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分析1缺乏质量保障能力对于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来讲,工作环节很多,主要包括布设监测点位、采集相关样品、到现场开展测试工作、保存与制备样品、样品运输、开展测试工作、记录和传输数据信息、编制工作报告、报告存档,每个环节都需要保证质量。
但是,目前部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还存在质量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操作环境不良、使用仪器设备不够先进、试剂选用不合理,或者人员在操作期间缺乏专业能力、工作素质,导致监测工作的质量降低,不能满足技术规范标准,很容易发生数据结果误差等问题,导致监测工作质量降低。
2缺乏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在有关生态环境监测质量评价工作中,存在评价体系不完善、不健全等问题。
一方面,在监测主体的生产性、过程的生产性、价值的生产性方面,没有提出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评价要求、评价规范,不能借助科学手段开展有关的质量评价工作。
另一方面,评价指标过于局限,只是量化评价指标内容,难以综合开展有关的评价工作,不能深入分析和考核监测结果是否准确、完善,导致监测质量评价工作效果差,难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3环境监测缺乏统一管理对于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而言,很多的部分在生态环境监测的布置上没有统一的有效管理,导致其任务的布置存在交叉的部分。
这就为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导致人力物力浪费的同时还存在很多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但是对于各个部门而言,其之间的交流有限,就导致不能形成统一的监测工作,进而导致数据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监测工作不能有效的进行。
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进行能够确保各个部门工作进行有效的分配,只有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的科学性,才能提升环境治理工作的合理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形势下基层环境监测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要:本文在给出环境监测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新形势下我国基层环境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给出了完善基层环境监测的对策。
希望本文的分析能为当前我国基层环境监测工作的改善提供理论上的借鉴和实践上的参考。
关键词:基层环境监测问题对策
党的十八大指出了“美丽中国”,这是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基层环境监测是建设美丽中国,使我国按照绿色、循环和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全国上下不断重视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的新形势下,基层环境监测工作条件尽管得到了明显改善,但还存在很多困难和实际问题需要加以认识并采取对策解决。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1 环境监测的涵义
从广义来讲,我国环境监测包含各司其职的国土、建设、水利、农业、环保、林业、海洋、气象等多个部门。
从狭义来讲,环境监测是指环保部门对影响人类和环境的各种物质的含量和排放量进行的跟踪和监测,进而确定监测地点的环境水平位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提供依据的过程。
其过程包括调查监测地点和监测内容背景、选择和优化布点、现场采样、运输保存、试验分析、数据处理、评价和获得监测地点信息等一系列过程。
2 新形势下基层环境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环境污染、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等会随时扩散或者法师化学变化,所以基层环境监测要求其在第一时间内及时迅速地把握并反馈相关环境质量信息,并根据信息迅速作出决策。
当前新形势下,我国基层环境监测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其的快速反应和准确决策,这些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
2.1 基层环境监测人员不足,队伍不稳,素质不匹配
一方面,人员不足是制约基层环境监测工作有效开展一大原因,由于基层环境监测工作艰苦,特别是污染源现场监测的工作大多在高空、高温、有毒或水上作业,工作条件恶劣且劳动强度大,也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特别是与其他部门相比,基层环境监测人员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却不高,最终导致一部分人无法安心于环境监测本职工作,队伍不稳定。
特别是基层环境监测人员的进出需要当地的人事主管部门的批准,当监测站需要人才时,无法快速引进,造成人才断档,这也制约了基层环境监察工作的开展。
另一方面,人员素质难以适应和匹配基层环境监测工作实际的问题也很突出。
新形势下,基层环境监测工作如上所述,其过程的布点优化、采样、试验分析和数据处理以及后期的评价等都需要监测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物理和化学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数理统计知识和操作仪器的技能和水平。
然而,基层环境监测的人员素质由于人才引进机制、行政色彩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使得其素质普遍不能适应当前基层监测工作的需要和发展,急
需要改进和提高。
2.2 基层环境监测设备配置水平较低
一旦发生印染、纺织、石化、化工、制药废水、二氧化硫等污染,就需要连续性监测污染区域,这就需要有自动监测设备的支持。
如下表1当发生环境突发事件,环境监测单位需配备的设备种类和规格都相当高,但当前基层环境监测单位的财力物力显然很难承担和配置这些设备,进而也无法有效实施科学监测。
2.3 基层环境监测能力相对较薄弱
基层环境监测工作一般要求要按照提前选择和优化好的布点,监测指定区域和地点的指定项目,但遇到突发性环境事件,就需要基层环境监测在恶劣的周围环境和紧张的时间内及时准备监测,并及时准确判断污染物种类、扩散方向、速度和程度,并明确污染物危害,快速找出导致污染的原因,这对仪器和人员、物质都要求特别好,当前基层环境监测能力还未达到这种水平。
此外,日常工作中监测环境监测站由于处理信息设备不完善等原因,大量的数据信息无法全部得到储存,数据流失问题严重,且数据分析不完整、不精确也是基层环境监测能力薄弱的表现。
3 完善新形势下基层环境监测工作的对策建议
3.1 通过各种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高人才素质
一方面,要吸引优秀人才充实到当前不足的基层环境监测人才队伍中,通过定期向社会公开招聘引进优秀人才,在招聘和引进过程中要重视对人才的监测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考察,特别要摈弃行政色彩对人才引进工作的干预,必要时为基层环境监测人才开辟绿色通道,赋予环境监测站人才引进的权力,从而吸引人才。
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留住人次。
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条件相对艰苦的监测人员一定的奖励和激励,让其感受到工作的被尊重感和自豪感,进而热爱并投身于基层监测事业。
最后,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人才素质。
既要注重对其思想教育和政治素质的培养,让其具备责任感、使命感;又要通过技术和学术交流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
3.2 加大经费投入,推进基层环境监测设备的更新
基层环境监测实际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先进的设备和仪器的支持,为此,环境监测作为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求公共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基层环境监测资金不足,设备陈旧落后问题更需要从资金上加以保证和落实,在纳入各级政府预算的基础上,要研究专项资金渠道,保障基层环境监测设备的更新和作用的
发挥。
建议政府引进环境监测专项基金以保障基层环境监测设备的及时更新,保障仪器设备的精密程度与配套要求,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分析效率、扩增实验室分析项目,提升现场监测水平,以自如地应对突发性环境事件。
3.3 提高基层环境监测能力
在上述提高人才素质和加大设备投入的基础上,基层环境监测要不断研究和提高自身监测能力,为此,要做到以下方面:一要编制应急监测预案,在保证预案科学性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实施预案的条件、对象等情况,保证预案符合突发环境危机事件区域实际,确保预案的合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不会临阵忙乱,有序冷静应对,以降低环境危机事件的危害。
二要基层监测站根据应急监测预案,建立“适销对路”的高校应急监测网络,在确定组织结构、人员责任的基础上,确保各职能部门的协调和协同作战。
此外要构建适合应急监测工作特点的现场监测和实验分析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应急状态下的监测分析质量。
还要充分利用社会各类监测资源,实现全民参与环境监测,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监测网络。
新形势下,党中央和国家会日益重视基层环境监测工作,为此,基层环境监测要利用大好形势,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和能力,提高监测数据的能力,监测和控制我国广大基层的环境质量,最终促进我国基层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使得我们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张,进而为整个地球生态环境的两性循环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包春艳,高新亚等.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0,(28).
[2]徐碧晖.浅析环境监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06)
[3]孙滨.浅谈基层环境监测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 环境科学导刊.2013(3):26-28
[4]张宝莉,徐玉新.环境管理与规划[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