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消化系统1

合集下载

消化系统1到4部分

消化系统1到4部分

消化系统(75分左右)解释:黄色是歌诀粉红最重要绿色是我的旁白红色是重点第一节食管、胃、十二指肠疾病一、胃食管反流病(GERD)(一)发病机制1)抗反流防御机制:抗反流屏障:组成由“三食两膈”食管下括约肌(LES)、食管与胃底间的锐角(His角)、食管交接部解剖结构、膈肌脚、膈食管韧带共同构成。

主要发病机制:1、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LESR):胃食管反流病的最主要机制正常人LES静息压(LESP10):10~30mmHg2、食管清酸能力下降。

3、胃排空延迟4、食管粘膜屏障破坏。

5、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

“松降空坏”直接记这四个字2)返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攻击作用(二)临床表现主要(典型)症状:剑突后(胸骨后)烧灼感+反酸和胸痛=(烧心+反酸)------考题第一行就提示的话,确诊是胃食管反流病。

还可出现间歇性吞咽困难。

进行性吞咽困难是食管癌。

①剑突后烧灼感和反酸最常见,餐后1小时出现。

②如果出现其他症状如咽部不适、异物感是因为:酸返流引起食管上段括约肌压力升高为了其降低压力首选药物:钙离子阻滞剂(三)辅助检查1、判断胃食管反流病金标准:内镜检查。

内镜是检查的最准确方法(确诊);2、i.24小时食管PH监测:判断有无酸返流的金标准ii.24小时食管PH监测:答案里没有内镜或者做内镜无效用24小时食管pH监测3、滴酸试验:15分钟内阳性---活动性食管炎。

(四)诊断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五)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是最重要的并发症(食管的鳞状上皮细胞被胃的柱状上皮细胞所取代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六)治疗①一般治疗避免睡前2小时进食,减少腹压增高因素,尽量避免使用降低LES压力的食物及药物。

②药物治疗首选药物:质子泵抑制剂(PPI):拉唑类。

抑酸作用最强,效果最好。

比如奥美拉唑(又叫洛赛克)20mg,每日2次,连续应用7-14天,症状明显改善支持GERD促胃肠动力药:吗丁啉,多潘立酮H2受体拮抗剂:替丁类,适用轻、中度注意:1.胃食管反流病最可靠的检查—内镜。

消化系统课件

消化系统课件

消化系统课件消化系统课件一、引言消化系统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系统,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身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本文将介绍消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功能以及与其他系统的关联。

二、消化系统的组成部分1.口腔: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分,包括牙齿、舌头和唾液腺。

牙齿用于咀嚼食物,舌头则帮助推动食物进入食管。

唾液腺分泌唾液,其中含有消化酶,可以开始分解食物中的淀粉。

2.食管:食管是连接口腔和胃的管道,通过蠕动运动将食物推入胃部。

3.胃:胃是一个位于腹部的器官,具有储存和消化食物的功能。

胃分泌胃液,其中包含胃酸和消化酶,可以将食物分解成更小的颗粒。

4.小肠:小肠是消化系统中最长的器官,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个部分。

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食物的地方,内壁有许多细小的绒毛,增加了吸收表面积。

5.大肠:大肠是小肠后的一段,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将未被吸收的物质转化为粪便。

6.肝脏:肝脏是消化系统中最大的器官,位于腹腔内,具有多种功能。

其中包括产生胆汁,帮助消化脂肪;分解有毒物质;储存和释放营养物质等。

7.胆囊:胆囊是肝脏的附属器官,储存胆汁并将其释放到小肠中,以帮助消化脂肪。

8.胰腺:胰腺是一个位于腹腔后部的腺体,分泌胰液,其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可以分解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三、消化系统的功能1.消化:消化系统将食物分解成更小的颗粒,以便身体更好地吸收。

这个过程包括物理消化(如咀嚼和胃蠕动)和化学消化(由消化酶完成)。

2.吸收:吸收是指将消化后的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吸收到血液中,以供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使用。

主要在小肠中进行,通过细小的绒毛吸收营养物质。

3.排泄:消化系统通过大肠将未被吸收的物质转化为粪便,排出体外。

这个过程有助于排除体内的废物和毒素。

四、消化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联1.神经系统:神经系统通过控制消化器官的蠕动和分泌,调节消化过程。

例如,食物进入口腔时,神经系统会向胃部发送信号,促使胃液的分泌。

2.循环系统:循环系统通过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消化器官,维持其正常功能。

消化系统(1)精选教学PPT课件

消化系统(1)精选教学PPT课件

消化腺
胰脏:分泌胰液,胰液呈碱性,含消化蛋白 质、碘粉和脂肪的酶。
肠腺:位于小肠粘膜中的微小腺体,分泌肠 液呈碱性。
肝脏:最大的腺体,分泌胆汁,储于胆囊。 胆汁呈碱性,无消化酶,有乳化脂 肪的作用。
食物
肝 胆
消 化 系 统
淀蛋脂口腔源自粉白肪质

食道
胆汁
胰液
肠液
小肠
葡萄糖
脂肪酸 氨基酸 甘油
大肠
粪便
唾液腺
消化系统
制作:倪国祥 王国鑫
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口,咽,食道,胃, 小肠,
大肠,肛门。
消化腺: 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
胰腺。
消化和吸收:
小肠 大肠
咽 食道 胃
肛门
胰脏的解剖图
肝脏的解剖图
口腔

食道
肝 胰 小肠
胃 大肠
肛门
肝、胰在人体中的位置
唾液腺:有三对,腮腺、舌下腺、颌下腺。
胃腺:是胃壁粘膜内陷,可产生盐酸、 粘液、胃蛋白酶。
胃腺 胃 胰 肠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消化系统课件

消化系统课件

吸收:吸收营养物质如糖 类、蛋白质、脂肪等
蠕动:通过蠕动将食物 残渣推向大肠
胃和小肠的常见疾病
胃炎:胃黏膜的炎症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肠炎:小肠黏膜的炎症可由多种原因引 起
胃溃疡:胃黏膜的溃疡可由胃酸过多、 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原因引起
肠梗阻:小肠的阻塞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黏膜的溃疡可由 胃酸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原因引起
口腔与食道
口腔的结构与功能
牙齿:咀嚼食 物帮助消化
舌头:品尝味 道帮助吞咽
唾液腺:分泌 唾液帮助消化
口腔黏膜:保 护口腔防止细 菌入侵
口腔肌肉:帮 助咀嚼和吞咽
口腔神经:感 知口腔内的感 觉传递信息到 大脑
食道的结构和功能
食道的主要功能是运输食物 将食物从口腔输送到胃
食道的结构包括黏膜、肌肉 和神经
添加副标题
消化系统课件大纲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3 口腔与食道
02 消化系统概述 04 胃与小肠
05 大肠与肛门
06 消化腺
07 消化系统疾病防治
添加章节标题
消化系统概述
消化系统的定义和功能
定义:消化系统 是人体最重要的 器官系统之一负 责食物的消化和
吸收。
功能:消化系统 包括口腔、食道、 胃、小肠、大肠、 肝脏、胰腺等器 官负责食物的消 化、吸收、排泄
呕吐等症状
消化性溃疡: 胃或十二指肠 的溃疡可引起 腹痛、消化不
良等症状
消化道肿瘤: 如胃癌、肠癌 等可引起腹痛、 消化不良等症

消化系统疾病防治
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 惯:定时定量营养 均衡避免暴饮暴食

《人体解剖学》课件——消化系统(人卫版)

《人体解剖学》课件——消化系统(人卫版)
形态: 上宽下窄 前后扁平 后壁完整 前壁不完整
二、咽的分部
1、鼻咽部
咽鼓管咽口 咽鼓管圆枕 咽隐窝 咽扁桃体
2、口咽部 扁桃体窝 腭扁桃体 咽淋巴环
3、喉咽 梨状隐窝
第三节 食 管 esophagus
一、位置和分部 总长25cm
位置: 从第六颈椎下缘至第十 一胸椎体左侧连于胃。
分部: 颈段:5cm 胸段:18~ 20cm 腹段:1~2cm
口腔分为六个壁: 前壁:上、下唇 侧壁:颊 上壁:腭 下壁:口底 后壁:通咽
以牙裂为界分为: 口腔前庭 固有口腔
一、口唇 oral lips
口裂 唇红 人中 鼻唇沟 口角 上、下唇系带
二、颊 cheek
腮腺管乳头: 位于上颌第二磨 牙相对的颊粘膜 上,有腮腺导管 开口。
三、腭 palate
硬腭
第五章 消化系统 alimentary system 一、组成:消化管和消化腺
1、消化管:口腔、咽、食管、 胃、小肠和大肠。
上消化道:十二指肠以上的 消化管部分。
下消化道:空肠以下的消化 管部分。
2、消化腺
口腔腺 肝 胰 小腺体
二、功能
摄食、消化、吸收和排出。
第一节 口 腔 oral cavity
盆位(回肠下位):41.3%
3、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McBurney点(麦氏点) 右髂前上棘与脐的连线 中、外1/3交接处。
三、结 肠 colon
分四部: 1、升结肠:结肠右曲(肝曲) 2、横结肠:结肠左曲(脾曲) 3、降结肠: 4、乙状结肠:活动度大
四、直肠 rectum
1、位置和毗邻:
直肠前方: 膀胱 男性 精囊腺 前列腺 子宫 女性 阴道
腭 软腭 腭帆

消化系统PPT课件

消化系统PPT课件

5. 小肠 (1)形态位置 小肠长5~7 m,位于腹腔中下部,上接幽门下续盲肠。 (2)分部 小肠全长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①十二指肠 a. 上部 起自幽门,指向肝门。起始处称十二指肠球,黏膜平滑,是溃疡好发部位。
②口咽 软腭与会厌平面之间,前借咽峡通口腔,在腭舌弓与腭咽弓之间的隐窝内有腭扁桃 体。 ③喉咽 位于会厌上缘与第六颈椎下缘之间,前对喉,借喉口与喉腔相通,下续食管。
咽的分部与沟通口诀 鼻咽口咽和喉咽 鼻口喉腔相通连 咽鼓管口通中耳 六颈下缘续食管 3. 食管 (1)食管形态、位置和分部 食管为一肌性管道,长约25 cm,沿脊柱前方下降,上续咽,下接胃的贲门。食管 可分为颈、胸和腹三部。
二、 胸、腹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为了从体表确定内脏各器官的正常位置,通常在胸、腹部体表画出若干标 志线和分区,这对描述内脏的正常位置,临床诊断和病理检查都有重要的实用 价值。 1. 胸部标志线 (1)前正中线 沿身体前面正中所作的垂直线。 (2)锁骨中线 通过锁骨中点所作的垂直线。由于此线正通过男性乳头,故也称为乳头线 。 (3)腋前线 沿腋窝前缘(腋前襞)向下所作的垂直线。
③牙的名称及排列 a. 乳牙的排列
右上颌 Ⅴ Ⅳ Ⅲ Ⅱ Ⅰ Ⅰ Ⅱ Ⅲ Ⅳ Ⅴ 左上颌 右下颌 Ⅴ Ⅳ Ⅲ Ⅱ Ⅰ Ⅰ Ⅱ Ⅲ Ⅳ Ⅴ 左下颌
Ⅰ——乳中切牙 Ⅳ——第一乳磨牙
Ⅱ——乳侧切牙
Ⅲ——乳尖牙
Ⅴ——第二乳磨牙
b. 恒牙的排列 右上颌 8 7 6 5 4 3 2 1 1 2 3 4 5 6 7 8 左上颌 右下颌 8 7 6 5 4 3 2 1 1 2 3 4 5 6 7 8 左下颌
食管的狭窄及意义口诀 食管全长三处狭 异物肿瘤最好发 首在食管起始处 次于左支相交叉 三过食管裂孔处 侧算距离到切牙 前俩十五二十五 最末四十才到达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课件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课件

胃溃疡
胃溃疡是指胃黏膜表层遭到 破坏,导致胃酸和食物侵蚀 胃壁而引起的疼痛、消化不 良和恶心呕吐等症状。
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指由于胃肠道或 其他器官的消化功能障碍而 引起的症状,比如胀气、腹 胀、恶心、饱胀感等。
胆结石
胆结石是指胆汁中某些物质沉积在一起,形成 类似于石头的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导致 腹痛、黄疸和恶心等症状。
废物。
机械消化
机械消化是指将食物通过咀嚼、搅拌等 方式分解成更小的碎片,以便于后续化 学消化的进行。
吸收
吸收是指将分解后的营养物质吸收到身 体内部的过程。营养物质通过肠壁上的 小结构(绒毛和微绒毛)进入血液和淋 巴系统,从而为身体提供能量和养分。
消化系统中的常见问题和疾病
胃炎
胃炎是指胃黏膜发炎导致的 一系列症状,如上腹痛、消 化不良和恶心呕吐等。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课件
我们的身体需要食物来运转正常,而消化系统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身体可以吸 收的营养物质。本课件将带领大家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与生理过程以及如何 保持消化系统的健康。
消化系统的概述
1 什么是消化系统?
2 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
消化系统是人体内一个涉及多个器官的系统, 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胆系 统和胰腺,负责将我们吃下的食物转化为营 养物质。
1 避免吸烟和酗酒
烟草、酒精和其他致癌物质会对消化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并可能导致消化系统癌症。
结论
消化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机体,需要多个器官之间协同工作。合理的饮食和健 康的生活方式是保持消化系统健康的关键,同时我们还需要定期体检,检查 预防和治疗消化系统相关的疾病。
胰腺炎
胰腺炎是由于胰腺内部的消化酶反而攻击胰腺 本身而导致的疾病,症状包括理饮食

医学课件消化系统

医学课件消化系统

水平部
升部
降部
医十学二课指件消肠化大系统乳头
27
上部
胰管
空肠 升部
水平部
空肠与回肠
医学课件消化系统 28
大肠
• 全长约1.5m,呈方框 形围绕空回肠周围
• 分为: 盲肠
升结肠
阑尾
盲肠
结肠 直肠
阑9
横结肠 空肠
降结肠
乙状结肠 直肠
特征性结构(盲肠和结肠 )
• 结肠带 • 结肠袋 • 肠脂垂
L
12345678
临床上,记录牙的位置
乳牙—— II 恒牙—— 6
代表左上颌乳侧切牙 代表右下颌第一恒磨牙
医学课件消化系统 14

舌的形态
• 上面
– 舌根:后1/3 – 舌体:前2/3 – 舌尖:前端
• 下面
– 舌系带 – 舌下阜 – 舌下襞
15
舌系带
舌下腺小管开口 舌下襞 舌下阜
舌尖 下颌下腺管
• 贲门:T11左侧 • 幽门:L1右侧
医学课件消化系统 24
胃壁的结构
粘膜 幽门瓣
粘膜下层 肌层
内斜 中环-幽门括约肌 外纵
外膜
医学课件消化系统 25
小肠
• 全长约5-7m • 分为:
十二指肠 空肠 回肠
医学课件消化系统 26
十二指肠
长约25cm,呈C字形
上部
十二指肠小乳头
降部:十二指肠大乳头
•消化腺
升结肠
大消化腺:大唾液腺、肝、胰 小消化腺:消化管粘膜内的小腺体
食管腺、胃腺和肠腺
医学课件消化系统
3
盲肠 阑尾
回肠

食管

消化系统概述课件

消化系统概述课件

消化器官
消化系统包括食管、胃、小 肠、大肠、肝脏、胆囊和胰 腺等器官。
消化道
消化系统中的主要通道,由 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等组 成。
其他组织和血管
消化系统还包括与其功能密 切相关的其他组织和血管。
消化器官的功能及协调性
1
消化食物
每个消化器官都承担着特定的功能,如食物的分解、搅拌、吸收和分泌。
2
协调工作
反射调节
消化道中存在多种反射机制, 使消化过程保持平衡和协调。
大肠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大肠由阑尾、盲肠、结肠、直肠和肛门等组成,一 般比小肠粗短。
功能
大肠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同时对未消化的食物进行 压缩和储存。
肝脏和胆囊的结构和功能
肝脏
肝脏是消化系统中最大的器官,具有多种功能,包 括产生胆汁和代谢物质。
胆囊
胆囊是肝脏附属的器官,储存和浓缩胆汁,并通过 胆管将其释放到小肠。
功能
食管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蠕动运动将食物从口腔顺利 送达胃部。
胃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胃是一个容器状结构,分为贲门、体部、幽门和胃 窦等部分。
功能
胃通过搅拌和分解食物,并分泌胃酸和酶来启动消 化过程。
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个部分,具有细 长的管状结构。
功能
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吸收来自食物的营养物质 和水分。
胰腺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胰腺是一个位于胃后方的长形腺体,由内分泌和外 分泌组成。
功能
胰腺分泌胰液,其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帮助消化食 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消化道的神经调节及其机制
神经系统
消化系统通过神经信号的传 递来调节和控制消化功能。

第五章 消化系统ppt课件

第五章 消化系统ppt课件
消化管粘膜处存在大量免疫细胞组成的淋巴 组织,淋巴细胞或集中成淋巴小结,或弥散 分布。是防止病原物质入侵的重要屏障。
绒毛
皱襞 粘膜 下层
肌层 外膜 小肠绒毛
小肠 small intestine
十二指肠
空肠
回肠
小 肠 绒 毛 和 肠 腺
中央 乳糜管 平滑肌 毛细血管
小肠腺
1纹状缘 1吸收C 2杯状C
5干C 3潘氏C 4内分泌C
〔3〕粘膜肌层:内环、外纵。 2. 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 3. 肌层:内环、外纵。 4. 外膜:除部分十二指肠壁为纤维膜外,小 肠其他部分均为浆膜。
〔2〕固有层:有小肠腺、毛细血管网、毛 细淋巴管、弥散的淋巴组织淋巴小结、神 经、分散的平滑肌、多种免疫细胞。
环状皱襞 是由粘膜 和粘膜下层向肠腔突 出构成的环状或半环状构造。
肠绒毛 是在环状皱襞或粘膜外表由上皮和 固有膜向肠腔突出的指状突起。
微绒毛 游离面的纹状缘
肠腺:由上皮下堕入固有膜中构成的单管 腺,有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内分泌细胞、 潘氏〔帕内特〕细胞和未分化细胞组成。
结肠纵切面结肠外部特征盲肠和阑尾盲肠和阑尾大肠小肠直肠和肛管大肠小肠直肠和肛管肛提肌和肛门外括约肌方式图肛提肌和肛门外括约肌方式图消化管各段组织构造特点消化管各段组织构造特点绒毛绒毛复层扁平复层扁平单层柱状单层柱状单层柱状单层柱状有微绒毛有微绒毛杯状细胞杯状细胞毛毛单层柱单层柱c多多固有膜食管腺导食管腺导管管胃腺胃腺小肠腺小肠腺淋巴结淋巴结大肠腺大肠腺粘膜肌层一层纵行一层纵行平滑肌平滑肌内环外纵内环外纵内环外纵内环外纵乳糜管乳糜管内环外内环外粘膜下层食管腺食管腺粘膜下n十二指肠腺十二指肠腺粘膜下n丛消化管各段组织构造特点消化管各段组织构造特点续续内环外纵内环外纵上段骨骼肌上段骨骼肌中段骨骼肌中段骨骼肌平滑肌下段平滑肌内斜中内斜中三层肌三层肌内环外纵内环外纵内环外纵内环外纵纵行肌增纵行肌增厚成结肠厚成结肠带带纤维膜浆膜除十二指肠外均有浆膜浆膜颈粘液内分泌内分泌干干c

第5章消化系统ppt课件

第5章消化系统ppt课件
第5章消化系统ppt课件
内脏学概述 INTRODUCTION OF SPLANCHNOLOGY
内脏 viscera 包括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四个系统。 一、内脏的一般结构 二、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ALIMENTARY SYSTEM
2
二、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ALIMENTARY SYSTEM
唇红在缺氧时则 呈绛紫色,临床 称之为发绀
ALIMENTARY SYSTEM
10
二、颊 CHEEK
在上颌第2磨牙牙冠相对的颊粘膜上有腮腺管乳头 是腮腺管 的开口部位。
ALIMENTARY SYSTEM
11
三、腭 PALATE
腭 palate:硬腭 hard palate 、 软腭 soft palate 软腭 :腭帆 、腭垂(或悬雍垂)
48
44
一、十二指肠 duodenum
分部: (一)上部 (二)降部 (三)水平部 (四)升部 十二指肠悬韧带 (又称 Treitz韧带),是手术时确定 空肠起点的重要标志。
ALIMENTARY SYSTEM
45
ALIMENTARY SYSTEM
46
ALIMENTARY SYSTEM
47
ALIMENTARY SYSTEM
ALIMENTARY SYSTEM
31
腭扁桃体、 咽后上方的咽 扁桃体、两侧 的咽鼓管扁桃 体、腭扁桃体 以及前下方的 舌扁桃体,共 同构成咽淋巴 环。对消化道 和呼吸道具有 防御和保护作 用。
ALIMENTARY SYSTEM
32
鼻咽 口咽 喉咽 咽鼓管咽口 咽鼓管圆枕 咽隐窝 软腭 腭扁桃体 会厌 环状软骨
肌层自外向内依次为纵、环与斜纤维。 胃粘膜:形成皱襞,胃小弯处的4~5条纵行皱襞较为恒定。 胃粘膜在幽门形成环行皱襞,突向腔内,称幽门瓣

消化系统课件

消化系统课件

消化过程的步骤
1
胃酸的分泌和消化酶的作用
2
胃酸和消化酶帮助分解食物,使其更
容易被吸收。
3
摄食和咀嚼
食物进入口腔,通过咀嚼和唾液的混 合开始消化。
营养物质的吸收
小肠中的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并将其 输送到全身。
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1 胃炎
2 胃溃疡
胃黏膜的炎症,可能导致胃部疼痛和消化 不良。
胃黏膜糜烂和溃疡形成,可能导致胃痛和 消化问题。
3 胆石症
4 肝炎
胆囊中的结石,可能导致胆囊疼痛和消化 不良。
肝脏的炎症,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和消化 问题。
如何保护消化系统的健康
饮食的原则和建议
均衡饮食,多摄入蔬菜和 水果,限制过量油腻食物。
保持水分摄入
足够的水分摄入有助于消 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
过度饮酒和吸烟可能对消 化系统造成损害。
消化系统ppt课件
消化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系统,负责将食物分解、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 了解消化系统的定义、功能和组成部分是理解人体健康的关键。
消化系统的组成部分
口腔和咽喉
食物经过口腔和咽喉进入食道。

胃负责分解食物,并将其转化为可被小肠吸 收的物质。
食道
食物通过食道从咽部运输到胃部。
小肠
小肠是主要的吸收营养物质的地方。

05第五章消化系统

05第五章消化系统
呈 “C”形弯曲,包绕胰头。 分为:上部:有十二指肠球。
降部:有十二指肠乳头。胆总 管的开口。
水平部: 升部:十二指肠空肠曲与空肠 分界。
2、空肠与回肠: 空肠:上2/5,位左上腹部,腔 大壁厚,血管多呈红色,运动快, 内容物少。 回肠:下3/5,右下腹部,腔小 壁薄,血管少呈淡红色,运动慢, 内容物多。
三、胰:分头、体、尾。 (一)位置和形态
头膨大被十二脂肠包绕,体位胃 的后方,横位于腹后壁,尾邻接脾 门,分为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两部 分。
(二)胰的组织结构 1、外分泌部:复管泡状腺,有腺 泡和导管,腺泡为纯浆液性腺泡, 分泌胰液,内含胰蛋白酶,胰脂肪 酶,胰淀粉酶。 2、内分泌部:腺泡之间的细胞团, 染色较淡,称胰岛。多者有十万~ 百万个,主要分布在胰尾。
第五章 消化系统 alimentary sistem
第一节 消化系统概述 一、组成 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
小肠、大肠。 消化腺:肝、胰、唾液腺、
管壁上小腺体。
二、消化方式 物理性消化:由大块→小块;由干 →湿;通过咬切、磨碎、吞咽、胃 肠蠕动运送下行→排出。 化学性消化:复杂的大分子物质 (消化)→简单的小分子物质。 三、功能:消化食物、摄取营养、 排除残渣及防御、内分泌等。
③小肠腺:固有膜有大量的单管 状腺,开口于绒毛底部之间。 细胞成分有:吸收细胞、杯状细胞 帕内特细胞(Paneth cell)、未分 化细胞、嗜银细胞。
2、粘膜下层:十二指肠有十二指 肠腺,粘液腺。
3、肌层: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 4、外膜:十二指肠为纤维性外
膜,其余为浆膜。
六、大肠:长1.5米,分为盲肠、 结肠、直肠三部。
A细胞:占20%。体大,椭圆形,核圆 位细胞一侧,质内有大的颗粒,分泌高 血糖素。

消化系统1

消化系统1

第三节 食管 Esophagus
位置和分部 颈部、胸部、腹部 狭窄部位 3个生理性狭窄 管壁结构 粘膜、粘膜下层、

肌层、外膜
食管镜
案例




患者,男,53岁,患胃溃疡多年。饱食后2小 时突发上腹部剧痛,出现板状腹,X线检查显 示腹腔内有气体。诊断胃溃疡并穿孔。拟进行 胃大部切除术,施行空肠与胃残端吻合术。 问题: 1.胃的位置、分部、形态结构。 2.手术中确认空肠起始部的标志是什么? 3.胃好发溃疡及穿孔最常见的部位位于何处?

Clinical diagnosis:acute or chronic appendictis?
Think about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Location of the Appendix and Appendix of root surface projection?
牙 teeth 种类和排列
permanent:32个
deciduous:20个
牙式

以“十”记号划分4个区。 左、右,上、下颌。
乳牙 恒牙 Ⅰ 1 Ⅱ 2 Ⅲ 3 Ⅳ 4 Ⅴ 5
6
7
8
II 4
右上颌乳侧切牙
左下颌第一前磨牙
牙的形态
牙冠 暴露在口腔内的部分
牙颈 牙根和牙冠交界部分
牙根 上下颌骨牙槽内的部分
直肠 rectum
(一) 位于小骨盆腔的后部、 骶骨的前方。 (二) 矢状面上 骶曲 两个弯曲 会阴曲 (三)3个直肠横襞 中间的直肠横襞最大,位置 最恒定,位于直肠右壁,距 肛门约7cm。
肛管anal canal
(一)位置:上界为直肠穿过盆膈的平面,下止于肛门, 长约4c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乡医学院教案首页授课教师:闫建伟职称:讲师第五章消化系统药物Digestive System Agents学习要求1、熟悉抗溃疡药物的结构类型和作用机制。

掌握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的结构、化学名称、理化性质、体内代谢及用途。

熟悉奥美拉唑及单一异构体的结构、化学名称及用途。

了解西咪替丁的合成路线。

了解常用的其它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了解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的构效关系。

2、熟悉镇吐药的结构类型和作用机制。

掌握昂丹司琼的结构、化学名称、理化性质、体内代谢及用途。

熟悉地芬尼多的结构、化学名称及用途。

了解昂丹司琼的合成路线。

3、掌握甲氧氯普胺的结构、化学名称、理化性质、体内代谢及用途。

熟悉多潘立酮的结构、化学名称及用途。

了解西沙必利的结构特点、用途、不良反应和现状。

了解促动力药的作用。

4、掌握联苯双酯的结构、化学名称、理化性质、体内代谢及用途。

了解双环醇的结构和作用。

了解水飞蓟宾、熊去氧胆酸的结构特点及用途。

了解肝胆疾病辅助治疗药物的现状。

第一节抗溃疡药Anti-ulcer Agents一、抗酸药碳酸氢钠、碳酸钙、氧化镁、氢氧化铝、三硅酸镁等。

中和胃酸,缓解症状!副作用大!二、抑制胃酸分泌药三、粘膜保护药:保护胃及十二指肠粘膜屏障,加强其防御功能是消化性溃疡治疗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手段,常用药有米索前列醇、奥诺前列腺素、枸橼酸铋钾、硫糖铝及替普瑞酮等。

四、抗幽门螺杆菌药幽门螺杆菌感染会促进胃粘膜G细胞增生和促胃液素分泌,导致胃酸分泌增加。

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Barry J.Marshall和J. Robin Warren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部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

这一成果改变了消化性溃疡传统的以针对胃酸为主的治疗模式,因此获得2005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根治幽门螺杆菌三联疗法:①一种抑酸药和铋剂,抑酸药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②一种合成抗菌药,常用甲硝唑或替硝唑③一种抗生素,多采用克林霉素、阿莫西林或四环素三联疗法中的抑酸药可以减少胃酸分泌,提高胃部PH,使阿莫西林、克林霉素抗幽门螺杆菌活性显著增强,铋剂不但能在病灶部位形成保护膜,还兼有抗幽门螺杆菌作用。

(一)H2受体拮抗剂H2受体拮抗剂:抑制组胺H2受体兴奋引起的胃酸分泌作用。

中文别名:西米替丁; 甲氰咪胍; 甲氰咪胺; 泰胃美;名称:N‘-甲基-N“-[2[[(5-甲基-1H-咪唑-4-基)甲基]硫代]乙基]-N-氰基呱;2-cyano-1-methyl-3-(2-(((5-methylimidazol-4-yl)-methyl)thio)ethyl)guanidine。

性状: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几乎无臭,味苦。

在甲醇中易溶,在乙醇中溶解,在异丙醇中略溶,在水中微溶,在稀盐酸中易溶。

76年在英国上市,一经问世即成为治疗溃疡的首选药物,刚上市时的价格是20美元/100粒,是第一个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药物,以后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获准上市。

继之一系列H2受体拮抗剂相继问世,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后来发现,长期应用可以引起轻微的性功能障碍及乳房发育。

在40年代,人们就知道内源性组胺涉及变态反应,损伤和胃分泌的生理调节。

H1受体拮抗剂:在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抗组胺药物,可有效地减弱组胺的许多反应,用于抗过敏疾病。

但不能拮抗胃部组胺对胃酸分泌的促进作用。

H2受体?异构体的比例受还上取代基R的电性效应影响!组胺主要存在形式[1,4]互变体,咪丁硫脲主要形式是阳离子,拮抗剂的活性形式是[1,4]互变体。

1. 咪唑类咪丁硫脲的主要质点之一是阳离子(分子数为40%) [1,4]互变异构体最少;而组胺的主要质点是[1,4]互变异构体(近80%),阳离子只占少部分(约3%),两者占优势的质点各不相同。

甲硫咪特(Metiamide)生理pH下,甲硫咪脲的[1,4]异构体占优势。

体外试验,拮抗活性比咪丁硫脲强8-9倍;体内试验,对抗组胺或五肽内泌素引起的胃酸分泌作用,强5倍。

活性强度和安全性都达到临床试用的要求,由于肾损伤和粒细胞缺乏症,试验被迫终止。

甲硫咪特副作用可能由分子中的硫脲基所致,用性质类似的脲基和胍基来取代甲硫米特的硫脲基,但脲类衍生物活性太低,而胍类衍生物因胍基的碱性太强造成活性降低。

因此在胍基的亚氨基氮原子上引入强吸电子的氰基和硝基,发现都具拮抗活性,其中氰胍衍生物西咪替丁(Cimetidine)活性最强,且无甲硫米特的毒副作用,成为选择性的强效H2受体拮抗剂。

西咪替丁的发现,是药物设计的一个成功范例。

西咪替丁分子具极性和亲水性质,限制了它对生物膜的穿透作用,故如何提高药物脂溶性,改善药代动力学的性质显得尤为重要。

改造氢键键合的极性基团,用脂水分配系数大的取代异胞嘧啶基团代替氰胍基团获得奥美替丁(Oxmetidine)。

由于脂溶性提高(分配系数增加50倍),其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增加15倍,且维持时间更长,但有H1拮抗副作用。

2. 呋喃类名称:N′-甲基-N-[2-[[[5-[(二甲氨基)甲基]-2-呋喃基]-甲基]硫代]乙基]-2-硝基-1,1-乙烯二胺。

性状:常用其盐酸盐,为类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有异臭,味微苦带涩;极易潮解,吸潮后颜色变深;在水或甲醇中易溶,在乙醇中略溶,在丙酮中几乎不溶;熔点137℃-143℃。

择性的H2受体拮抗剂,能有效地抑制组胺、五肽胃泌素及食物刺激后引起的胃酸分泌,降低胃酸和胃酶的活性,但对胃泌素及性激素的分泌无影响;作用比西咪替丁强5~8倍,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高,具有速效和长效的特点,副作用小而且安全;主要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良性胃溃疡、术后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及卓艾综合征等。

对雷尼替丁作结构改造发现,用脂水分配系数大的5-取代异胞嘧啶基团代替二氨基硝基乙烯结构作为氢键键合的极性基团,可获得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大于雷尼替丁的H2受体拮抗剂,如鲁匹替丁(Lupitidine)。

3. 噻唑类雷尼替丁生物利用度不高,将亲脂性较大的噻唑环代替雷尼替丁分子中的呋喃环所得的尼扎替丁(Nizatidine),其活性与雷尼替丁相仿,而生物利用度高达95%。

硫替丁其拮抗H2受体作用可提高10倍。

胍基噻唑部分中,环上氮原子与胍基中氨基上的氢形成分子内氢键有利于生物活性。

长期服用可产生壁细胞萎缩和致癌等毒性而停用。

性状:白色或略呈黄白色结晶,无臭、味略苦。

易溶于二甲基甲酰胺或冰醋酸,难溶于甲醇,极难溶于水、乙腈、无水乙醇或丙酮,在氯仿或乙醚中几乎不溶。

法莫替丁为噻唑类H2受体拮抗剂的代表药,其氢键键合的极性基团为氨磺酰脒基。

是选择性最高和作用最强的首选H2受体拮抗剂。

无抗雄激素作用,与肝药酶系统的细胞色素P450无相互作用,似乎不影响其他药物经该系统的代谢,故配伍禁忌少。

还能增加胃黏膜的血流,加强防御机制,提高止血效果。

临床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及卓-艾氏综合征。

法莫替丁有A、B两种晶型。

B型晶为短小三菱棒状结晶,表观密度为0.2g/ml,m.p.150~160℃,A型晶为长针状结晶,表观密度为0.78g/ml,m.p.167~170℃。

B型晶的活性和疗效均优于A型晶。

A型晶较稳定,在结晶时若处理不当,B型可转变为A型而出现混晶,使产品熔点不稳定,熔距变长。

具有胃黏膜保护作用的新一代H2受体拮抗剂。

本品可提高上皮细胞增生活性,保护胃黏膜,抗胃酸分泌作用与雷尼替丁相似。

本品与细胞色素P450的结合较少,从而排除了形成有突变作用的亚硝胺的可能。

此外本品具抗幽门螺旋杆菌的活性。

4. 哌啶甲苯类5.吡啶类拉呋替丁(Lafutidine)是一新的H2受体拮抗剂,具有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和潜在的胃黏膜保护作用,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但作用时间长。

临床适应症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炎。

组胺H2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SAR)H2受体拮抗剂都具有两个药效部位:具碱性的芳环结构和平面的极性基团。

受体上谷氨酸残基阴离子作为碱性芳环的共同的受点,而平面极性基团可能与受体发生氢键键合的相互作用。

两个药效基团按其连接方式的不同,主要可分成二大类,不管是4原子柔性链,还是直接连接或是构象限制形式,都取决于以怎样的药效基团模型与受体相互作用。

活性与整个分子的几何形状和药效基团的立体定向密切相关。

而药物的脂溶性与其药代过程相关,影响着疗效和生物利用度。

(四)质子泵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PPI)即H+/K+-ATP酶抑制剂,通过抑制H+/K+交换,阻止胃酸形成。

H+/K+-ATP酶分布胃壁细胞表层,具有排出氢离子、氯离子,重吸收钾离子的作用。

表现为向胃腔直接分泌浓度很高的胃酸。

这种作用是不断循环进行的,因此H+/K+-ATP酶又称为质子泵,质子泵抑制剂,他直接作用于分泌胃酸的最后共同通道的H+/K+-ATP酶,与兴奋胃酸分泌的途径无关,可以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性溃疡。

抑制剂与H+/K+-ATP酶结合方式分可逆与不可逆两种。

不可逆质子泵抑制剂,通过共价键与酶结合第一代PPI:抑酸不稳定,起效慢,半衰期短,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和兰索拉唑第二代PPI:抑酸效果好,起效快,作用持久,个体差异小如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艾普拉唑等可逆质子泵抑制剂,钾竞争性酸阻滞剂,此类药物与酶上K+结合位点以离子键结合,通过抑制K+与酶结合抑制胃酸分泌,如瑞伐拉赞1970年瑞典Hässle的研究人员在筛选抗病毒药物时,发现吡啶硫代乙酰胺具有抗胃酸分泌的作用。

该化合物对肝脏的毒害很大。

经过使毒性降低的结构改造,把具有毒性的硫代酰胺S=C-NH2 基团用硫醚置换,所得化合物H-7767有抗胃酸分泌作用。

其硫氧化衍生物替莫拉唑具有很强的抗胃酸分泌作用。

然而毒理实验发现Timoprazole阻碍人体甲状腺对碘的摄取。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主、副药理作用分离的研究工作。

在吡啶和苯并咪唑环上引人适当的取代基,可将其副作用除去。

吡考拉唑(Picoprazole)已经没有阻碍碘摄取的副作用,但酯基不稳定,易水解;进一步研究得到奥美拉唑,并发现其作用不是通过拮抗H2受体,而是抑制H+/K+-ATP酶的结构。

奥美拉唑(Omeprazole),别名:安胃哌唑;奥咪拉唑;甲氧磺唑;沃必唑;渥米哌唑;亚枫咪唑,洛赛克名称:5-甲氧基-2-{[3,5-二甲基-2-吡啶基)-甲基]-亚磺酰基}-1H-苯并咪唑。

性状:为白色至类白色结晶性粉末,熔点156℃。

易溶于DMF,溶于甲醇,难溶于水,对强酸不稳定。

奥美拉唑经过结构转化再与H+/K+-ATP酶结合,产生药理活性。

体内胃壁细胞是仅具有低pH值酸性环境的特殊细胞。

对酸不稳定,进入胃壁细胞后,受质子催化影响,发生Smiles重排转化为螺环中间体,进一步形成次磺酸或次磺酰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