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
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
1. 通过感悟课文,在自觉自愿参与研究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 通过情境化的研究方式,深入、生动地讲解本单元语文知识点。

3. 培养学生们热爱研究、勇于探究的良好品质,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
1. 通过生动有趣的图片游戏,引入课文《玩儿命乒乓》,唤起学生研究的兴趣。

2. 分组演绎、阅读、分析、感悟和对比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3. 组织学生实际操作乒乓球,让学生亲自体验到乒乓球的乐趣和特点。

4. 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运动健康对人的身心健康的意义,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部分:教学反思
1. 教学目标实现情况良好,学生通过感悟课文,积极参与活动,提升了阅读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 教学方式活泼多样,生动有趣,但是在教学时应该更加注重
细节和教学步骤的掌控。

3. 教学效果好,学生表现出对于乒乓球的热爱,对运动健康有
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总结: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们了解了乒乓球运动的起源、
简单技巧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并探究了运动健康对人身心健
康的意义,增强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生命素养,取得了实效明
显的教学成果。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简易方程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2、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1、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

2、用好教材资源,适当扩展联系实际的范围。

3、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用字母表示数第1课时:用字母表示数(一)教学内容:教材P52-P53例1-例3 做一做,练习十二第1-3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

并能初步应用公式求周长、面积。

3、使学生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知道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及读写法。

4、在学习中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准备: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行图中,数的排列规律。

问:每行图中的数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指名口答)2、学生自己看书解答例1的(2)、(3)小题提问请学生思考回答:这几小题中,要求的未知数表示的方法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用一些符号或字母来表示的)师:在生活中、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

问:你还见过那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如:扑克牌,行程A、B两地,C大调…….二、新授:1、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2:(1)学生用文字叙述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运算定律。

(2)如果用字母a、 b或 c表示几个数,请你用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

(3)当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看书45页“用字母表示…….”这一段。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案教学设计(含整个单元共20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案教学设计(含整个单元共20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第1课时用字母表示数课题: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内容:教材P52~53例1、例2及练习十二第1、3、7、8题。

教学目标: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能正确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

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思考、交流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导入:你今年几岁了?再过两年呢?再过三年、四年、n年呢?学生回答自己的年龄,根据教师的问题回答:过几年就用年龄十几,n年就加n。

2.质疑:这里的n表示的是什么?(一个数)3.揭题:今天咱们就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

(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二、互动新授(一)教学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1.出示教材第52页例1。

引导:图中小红和爸爸也在探讨年龄的问题,从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学生可能回答:小红1岁时爸爸31岁;爸爸比小红大30岁。

2.让学生尝试用算式表示爸爸的年龄。

出示教材第52页的表格,引导学生列式表示爸爸的年龄,并集体完成表格。

3.质疑: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

你能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通过表格,学生能很快列出式子:小红的年龄+30=爸爸的年龄追问:“小红的年龄”写起来有些麻烦,谁能想个办法让我们的书写更简便?小组交流讨论,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小红”“红”代替小红的年龄,也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一个字母或一个符号来代替。

4.重点引导学生用字母来代替。

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学生可能用n+ 30表示,n表示小红的年龄,n+30就表示爸爸的年龄;也有可能用a+30,用a代表小红的年龄,因为爸爸比小红大30岁,所以用a+30就是爸爸的年龄。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代数式)思考:大家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代替上面所有的算式,既简洁又方便。

这些式子中的字母n、a……都表示什么?(都表示小红的年龄。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案一. 教材分析《简易方程》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接触方程,理解方程的概念,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并能简单解决含有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内容主要包括:1. 理解方程的概念,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区别;2. 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并能正确列出方程;3. 能通过简单的运算解决含有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运算技能,对数学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缺乏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区别。

2.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并能正确列出方程。

3.能通过简单的运算解决含有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方程的概念,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区别;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并能正确列出方程。

2.难点:解决含有未知数的实际问题,以及方程的求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共同探索,从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2.学具:练习本、铅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如:“小明买了3个苹果,小红买了2个苹果,他们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让学生尝试用数学语言表达这个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区别。

如:“等式是用等号连接的两个数或表达式,而方程则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小明有x个苹果,小红有y个苹果,他们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让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数,并列出方程。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案一. 教材分析《简易方程》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让学生初步接触和理解方程的概念,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并通过解方程来求解未知数。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从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到带有未知数的简单计算,旨在让学生在掌握方程解法的同时,培养其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的概念和基本的运算规则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方程方面,大部分学生可能是初次接触,因此需要从基础的概念讲解开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解法。

此外,学生可能对用字母表示数和未知数感到陌生,因此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和未知数。

2.引导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方程的概念,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和未知数,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理解方程的解法,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进行求解。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发现和总结方程的解法。

2.运用实例讲解,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解法。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和交流,培养其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内容包括方程的概念、用字母表示数和未知数、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等。

2.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用于讲解和练习方程的解法。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的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如购物时找零、行程问题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题可以用方程来表示和解决。

2.呈现(10分钟)讲解方程的概念,用PPT展示一些简单的方程,如2x + 1 = 7,解释方程的构成和含义。

然后讲解如何用字母表示数和未知数,如用x表示未知数,用a、b表示已知数。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一、教材分析1、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P83页《旋转三要素》。

本课计划1个课时。

2、教材的编写意图: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旋转和平移,以后上初中也将进一步学习图形的旋转和平移,因此,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旋转的方向,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会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述线段的旋转。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观察、讨论中,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体会旋转的含义,理解旋转的三要素。

二、教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手段。

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学法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播放花样滑冰选手金妍儿的旋转舞蹈视频。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她在不停地旋转。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精品教案(详案)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精品教案(详案)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精品教案(详案)第1课时用字母表示数(1)教学内容:教材P52~53例1、例2,完成教材P53“做一做”和P55~56“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够根据具体情境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一个量;初步理解字母的取值范围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

2.初步学会根据字母的取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培养数学抽象概括能力。

4.体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不仅简单明了,而且具有一般性,发展符号意识。

教学重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个量。

教学过程:一、古诗引入师: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诗里也藏着数学知识呢!请看这首古诗。

课件出示梅花图片以及王安石的《梅花》。

全班一起朗诵一遍。

(初步感知:墙角有“数”枝梅花)师:“数枝梅”到底有几枝梅花呢?用我们数学的方法怎样表示呢?谁来说一说。

【预设】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梅花的枝数。

预设1:a枝。

预设2:m枝。

预设3:x枝。

师:有的同学想到用字母来表示梅花的枝数,真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一起来感受它的神奇魅力![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1)]二、探究新知1.教学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加减数量关系和一个量。

课件出示教材P52例1。

(1)引导感知。

师:图中小红和爸爸在探讨年龄的问题,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预设】学生会说知道了小红1岁时,爸爸31岁;爸爸比小红大30岁。

师:当小红1岁时,爸爸多少岁?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当小红2岁时呢?小红3岁时呢?随着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出示表格,逐一呈现算式。

师:你还能接着这样用式子表示下去吗?请在草稿本上写一写。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师:你在写式子的时候,有什么感受呢?这样的式子能写完吗?(2)观察思考,自主尝试,交流优化。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范文(精选11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范文(精选11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范文〔精选11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范文〔精选11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的:1、体会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小数四那么混合(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2、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擅长讨论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可以综合问题的才能。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四那么混合运算的算法,会进展小数四那么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详细问题理解运算间的联络。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前几天五年级同学对我们平时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进展了调查研究,下面就是五年级两个班级的调查汇报情况。

(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师:从这个调查汇报情况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五年级1班汇报信息: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

五年级2班汇报信息: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

师: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1、研究连除、乘除混合运算。

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老师有选择性地出示问题: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那么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学生阅读题目后,老师提问:“要想求出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需要什么书籍条件?题目中是否直接给出?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独立考虑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可能会呈现的方法一种方法:先计算4×7=28,算出四周一共多少天,再用30.8÷28算出平均一天产生多少垃圾。

另一种方法:先算每周产生多少千克垃圾,用30.8÷4=7.7,再用7.7÷7算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垃圾。

2、研究除、加混合运算。

出示问题2: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材分析及全部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材分析及全部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材分析及全部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简易方程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它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通过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建立方程,求解方程,使学生体会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理解等式的概念,认识方程,解简易方程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运算技能,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方程的概念和解方程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等式的概念,认识方程,学会解简易方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等式的概念,认识方程,学会解简易方程。

2.难点:解简易方程的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教材、课件、练习题。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时找零问题,引出等式的概念。

呈现一个简单的等式,如 10 - 5 = 5,让学生观察并回答等式的两边是否相等。

2.呈现(10分钟)介绍方程的概念,如 2x + 3 = 7,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如用 x 表示未知数。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练习解简单的方程,如 3x - 6 = 0。

引导学生运用运算规律,将方程化简,求解未知数。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含有未知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方程解决。

如“小明有苹果和香蕉两种水果,苹果的个数是香蕉的3倍,如果小明有15个香蕉,请问他有几颗苹果?”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更复杂的方程,如 2(x + 3) - 5 = 3x + 1。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慈母情深教案新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慈母情深教案新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慈母情深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增强词汇量。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2)学会从课文中提炼主题,理解文章的结构。

(3)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深沉,培养孝敬父母的品质。

(2)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增强词汇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母爱的伟大。

(2)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导入新课。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1)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技巧。

5.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6. 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感悟应用到生活中。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

3. 观察身边的亲人,体会他们的关爱,下周分享感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表现,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母爱的认识。

3. 学生作文的质量,对课文细节描写的掌握。

4. 学生分享的感受,以及对亲情的珍视。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用字母表示数》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用字母表示数》教案
3.增强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字母表示数解决简单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综合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鼓励学生用字母表达数学关系,学会倾听、表达、讨论,提高数学表达与交流能力。
5.激发学生数学兴趣:通过拓展思考,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举例:求解2x+3=7,学生需要理解x代表一个具体的数,通过运算找到x的值。
(3)用字母表示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生需要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含有字母的数学表达式。
举例:一个长方形的长是宽的两倍,如何用字母a和2a来表示长和宽的关系。
(4)字母与数字的结合运算:在含有字母的算式中,学生可能会对字母与数字的结合运算感到困惑。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用字母表示数》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掌握基本的字母表示方法。
2.课堂实例:
(1)用字母表示常见的运算关系,如a+b,a-b,a×b,a÷b等。
举例:计算3a+4b时,学生需要理解3和4是数字,a和b是代表未知数的字母。
针对以上教学难点和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以下策略:
1.通过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地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概念。
2.采用直观演示、逐步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解含字母的简单方程的技巧。
3.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举例:在表示运算规律时,用a×b表示两个数相乘,比用具体的数字表示更具有普遍性。
2.教学难点
(1)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从具体的数字运算过渡到字母表示数是一个难点。

人教版五年级英语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英语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Unit 5 There is a big bed教学目标1. 掌握A、B部分“Let’s learn”,“Let’s talk”中的词汇和句子。

2. 能理解There be句型的含义并灵活运用There be句型进行问答练习。

3. 能用适当的介词描述物体的方位。

4. 掌握双元音/ei/在单词中的发音。

5. 能读懂“Story time”部分的趣味故事。

6. 能听懂、会唱歌曲“A photo of me”。

7. 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1. 掌握A、B部分“Let’s learn”,“Let’s talk”中的词汇和句子。

2. 能理解There be句型的含义并灵活运用There be句型进行问答练习。

教学难点1. 能用适当的介词描述物体的方位。

2. 掌握双元音/ei/在单词中的发音。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A. Let’s learn A. Let’s play第二课时:A. Let’s try A. Let’s talk第三课时:B. Let’s learn B. Find and say第四课时:B. Let’s try B. Let’s talk第五课时:A. Let’s spell B. Let’s wrap it up第六课时:B. Read and write B. Let’s check C. Story time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能听、说、读、写单词“clock”,“plant”,“bike”,“water bottle”和“photo”,并能用句型“There is …”表达某处有某物。

2. 能做“Let’s play”部分的游戏。

3. 培养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的优良品质。

4. 教育学生要热爱自己的家。

教学重点1. 能听、说、读、写单词“clock”,“plant”,“bike”,“water bottle”和“photo”,并能用句型“There is …”表达某处有某物。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通用2篇)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通用2篇)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通用2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并掌握本课中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和运用。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从第一人称的叙述中领悟本文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不但要根据课文中的介绍,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

(2)在学文的过程中,逐渐领会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爬山虎的特点和对人类的作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

2、领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爬山虎的资料,爬山虎的实物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全班齐读课题,提出质疑(谁送“你”一片绿荫?这一片绿荫是送给谁的?为什么会送一片绿荫呢?……)2、师提出疑问: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当作爬山虎,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爬山虎,各朗读一段。

(自由朗读做准备。

)3、学生汇报预习生字新词情况,不明白的地方集体探讨。

三、整体感知,归纳段意。

1、师:课文是怎样介绍爬山虎的?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思考每一段的意思。

(学生默读、思考、批注)2、全班交流,指导学生抓中心句,合并句意,借助关键词等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感悟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1、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一定对爬山虎有了一定的了解。

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评价一下爬山虎。

2、交流:无私、攀爬好手、环保先锋、绿荫使者、绿色屏障……3、小结。

那一片青青的爬山虎不愧为绿荫使者,而且爬山虎的根、茎可入药,果可酿酒。

下节课我们继续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爬山虎是环保先锋、绿色屏障、绿荫使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案三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案三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案三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能使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对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发现知识之间的规律,增强学生动手操作水平和观察水平,在小组合作探索的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准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梯形若干个,剪刀一把;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学到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还记得是什么方法吗?(转化)师:谁来说说平行四边形式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根据学生所述,教师电脑演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师:推导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我们都用到了转化的方法,把我们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面积计算的公式。

师:在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各种形状的物体,(出示课件)这辆小汽车的车窗玻璃是什么图形?还记得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吗?(出示课件)这是一大一小两个梯形,你认为梯形面积的大小可能会与什么相关?它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

(板书课题)二、猜测验证,自主探究。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你准备怎么出梯形的面积?看来“转化”这种方法确实很重要,我们在解决很多问题的时候都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那么你们认为梯形能够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呢?1、生猜想。

(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2、公式探究。

师:你们的这些想法是否准确呢?下面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先给同学们30秒的时间独立思考,自己想办法。

(30秒过后)师:好了,下面的时间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然后选出一种的方法,利用你们手中的学具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小学英语人教版五年级第五单元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

小学英语人教版五年级第五单元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

小学英语人教版五年级第五单元单元备课一、教材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5 My New Room》。

二、设计思想(一)整体设计思路:以讲义教材为基础,综合整个单元内容,统筹安排,以任务为依托,以活动为骨干,继往开来,螺旋上升。

我对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式的选用都有必然的针对性,是通过统筹安排后的一个继往开来、呈螺旋上升的整体,课与课之间一环紧扣一环,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轻松地把握本单元所学内容,并能在真实情境中自然运用。

单元前面四节课为预备任务课,要紧让学生完本钱单元的所有新知识包括辞汇、句型、语法点和文化的学习,并能把握和运用。

单元的最后两个课时为本单元的巩固和拓展部份,教学设计考虑到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表现语言的交际功能,贯彻语言运用的大体原则,把知识和技术目标融会在完成任务的进程中,从而表现了教材提出的把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结合起来的思路。

给学生制造真实或模拟的真实情景,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的语言交际,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为培育他们用英语进行顺利的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内容分析:本单元重点学习家具陈列等物品的名称,如:curtain, mirror, closet, trash bin 等、表示位置的介词(in, on, under, behind, near, over, in front of)和There be句型的用法。

难点在于能使学生正确利用There be句式的单、复数形式及其长句的表达法。

(三)学情分析:通过二年的英语学习,五年级学生对英语有较浓的爱好,也有必然的英语基础。

但是那个时期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是超级有限的,这也就促使他们十分期望能用英语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因此作为教师要通过直观的活动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爱好,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去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教师要通过各类有趣的活动帮忙学生将枯燥的语言变得生动而又易于经历,让学生在感知、体验和参与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案优秀7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案优秀7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案优秀7篇五年级《梯形的面积》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积时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1、小黑板上画下面复习题中的两个三角形图和教科书第80页上面的插图。

2、用厚纸做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其中一个梯形涂成红色。

3、学生将教科书第147页上面的两个梯形剪下来。

教学过程:一、复习。

出示三角形图。

问:三角形的面积怎样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怎样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拼一拼。

教师再边说边演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梯形面积的计算)二、新课。

1.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出示教科书第80页上面的梯形图。

问:这个图形是什么形?(梯形)师:今天我们要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

刚才我们回忆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问:谁能依照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每人都拼一拼,摆一摆。

然后让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摆一摆。

)教师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一个涂成红色),边说边演示:先把两个梯形重叠,把红色的梯形放在上面,以梯形右下角的顶点为中心,把红色的梯形旋转180度,再把红色的梯形的左边沿着白色的梯形的右边向上移动,使红色梯形的上底和白色梯形的下底同在三条直线上。

然后,再带学生一起拼摆。

问: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经过旋转、平移,两个梯形组成了一个新的图形,是什么形?(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什么?(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之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和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它的底等于3+5=8,高是4,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2平方厘米)一个梯形的面积怎样算?(提示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5)×4÷2=8×4÷2=32÷2=16(平方厘米)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6《太阳》教案新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6《太阳》教案新人教版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太阳的相关故事或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人类对太阳的利用。
- 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增强信息意识,提高信息素养。
学生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掌握太阳的相关知识,而且提高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学生将对太阳产生敬畏之心,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关于太阳的科普知识教学,通过讲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人类对太阳的利用,引导学生了解太阳的重要性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讲授法、实践活动法和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我还利用了PPT、视频等教学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 讲授:教师通过讲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人类对太阳的利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结构。
-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分享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 案例研究:提供相关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深入理解太阳的应用和人类对太阳的利用。
5. 请举例说明太阳能在农业中的应用。
答案:太阳能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有太阳能温室栽培、太阳能灌溉和太阳能农产品干燥。太阳能温室栽培是指利用太阳能温室进行植物栽培,通过控制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为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太阳能灌溉是指利用太阳能驱动的水泵或喷灌系统进行灌溉,提高农业灌溉的效率和可持续性。太阳能农产品干燥是指利用太阳能干燥设备对农产品进行干燥处理,如太阳能晒干、太阳能热风干燥等,以延长农产品的保存时间和提高其品质。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民间故事”。

本单元共安排了3篇课文,分别是《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二)以及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

此外,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遨游中国民间故事”和“阅读链接”等内容。

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民间故事这一体裁,他们可能有所了解,但对其特点和价值可能还没有深刻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和体会民间故事的特点,激发他们对民间故事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民间故事的特点;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民间故事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多彩。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民间故事的特点;学会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民间故事的特点;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形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民间故事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民间故事相关资料等。

2.学生准备:课本、文具、笔记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民间故事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民间故事,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然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民间故事的特点。

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改进朗读技巧。

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学教案3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学教案3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学教案3篇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说出2的倍数有哪些,3的倍数有哪些二、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一)探索公倍数1.观察刚才同学们说的2的倍数和3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2.师生共同观察分析得出公倍数的含义。

(二)探索最小公倍数,引出课题。

三、探索找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一)找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1.列举法2.分解质因数法3.短除法(二)找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特殊方法1.找出下面几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7和14 8和24 9和185和6 2和7 9和42.观察每横数据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3.师生共同观察分析得出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方法。

四、巩固练习课件出示习题。

五、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找最小公倍数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 …6的倍数有:6、12、18、24、30、… …4和6公倍数有:12、24、… …最小公倍数: 12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学教案篇2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的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在生活情景中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过程与方法:知道可以在平面上用两上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坐标最基本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并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nit 5 There is a big bed单元概述教材解读本单元的主题是家居陈设及其位置。

主情景图通过几个孩子参观张鹏家的情景,呈现了本单元的核心词汇和句型。

在设计本单元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其已有的智力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其设计的活动注重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善于观察、愿意与他人交流,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其学习策略、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每个环节要环环相扣,易于操作。

且每个环节,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突出实用性和创新性。

单元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表述家居类的单词和词组:bike, clock,photo,water bottle,plant等。

2.能够听说读写表示相对位置关系的词:beside, between,behind,above,in front of。

3.能够正确使用相关词汇简单介绍自己的房间。

二、过程与方法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其已有的智力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其设计的活动注重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善于观察、愿意与他人交流,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其学习策略、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每个环节要环环相扣,易于操作。

且每个环节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突出实用性和创新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学生乐于合作参与、勇于进行交际实践。

2.培养学生提倡垃圾分类,增强环保意识。

教法导航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通过听听做做,刺激大脑皮层,进一步激活记忆,巩固知识。

1学法导航学生要积极预习,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课时支配第1课时:A(Let’s try & Let’s talk)第2课时:A (Let’s learn,Ask and answer & Let’s spell)第3课时:B(Let’s try & Let’s talk)第4课时:B(Let’s learn & Match and say)第5课时:B(Read and write & Let’s check )第6课时:B(Let’s wrap it up) C(Story time)课时教案教案I第1课时 A (Let’s try & Let’s talk)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听、说、认读单词there。

2.能灵活运用There be句型介绍房间内有什么,并用适当的形容词描述房间内的物体。

3.能完成Let’s try部分的听力任务。

4.激发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欲望,加强学生对彼此的了解。

二、过程与方法本部分提供学生要学习的核心句型并运用句型来加强知识的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及时整理个人物品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能灵活运用There be句型介绍房间内有什么,并用适当的形容词描述房间内的物体。

2.能完成Let’s try部分的听力任务。

教法导航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采用“全身动作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的教学方法。

通过听听做做,刺激大脑皮层,进一步激活记忆,巩固知识。

2学法导航学生要积极预习,参加小组探究活动,进行小组竞争。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和录音带、图片。

2.学生准备画笔和画纸、人物头饰。

教学过程一、热身(Warm-up)Free talkT:Hello, boys and girls.Ss:Hello, teacher.T:How are you today?Ss:Fine, thank you.And you?T:I’m fine,too.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1.明确听力任务T:Sarah and Mike are in Zhang Peng’s bedroom.What’s in the room? I’ll play the tape and you should tick the right picture.2.先让学生观察图片,然后播放教学录音。

播放第一遍录音,学生选出正确的图片;播放第二次录音时,师生一起核对答案。

3.Talk and draw学生结对合作,一名学生用自己学习过的句型(如:I have … / There is / are …)描述自己的房间,另一名学生根据描述在空房间内画出相应的物品,然后交换角色练习。

比一比谁画得更像、更好。

4.教师再次出示自己的卧室图片,让学生同桌用There be句型说一说卧室里面有什么,并对卧室里的物体进行评价,如:S1:There is a water bottle in the bedroom.S2:Oh, it’s nice.S1:There is a photo on the wall.S2:I like the photo.5.介绍对话情景T:There is a photo of Zhang Peng’s room.Sarah and Zhang Peng are talking about the room.Let’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ir talking.6.第一次播放教学录音,全班学生跟着录音读。

7.第二次播放教学录音,学生听完录音后回答下面问题:①Is Zhang Peng’s room nice?②Is the bed big or small?③Where is the computer?38.核对答案:①Yes, it is.②It’s big.③It’s on the desk.9.第三次播放教学录音,全班学生跟着录音读,提醒学生在跟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

10.学生拿出人物头饰,同桌合作练习表演对话,然后教师请几对学生上讲台表演,评选出“最佳表演者”,并给予小礼物作为奖励。

11.Describe the picture教师出示情景图,学生用There be句型描述房间里有些什么物体。

三、操练(Practice)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知识,学生说说自己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师生一起讨论解决。

四、课堂评价(Assessment)内容:做活动手册上相应的内容。

目标:通过听力练习,检查学生对对话部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老师可适当讲解题意。

正确一小题,可以涂一朵小花。

课堂作业1.跟录音朗读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用英语向父母介绍自己的卧室。

第2课时 A (Let’s lear n,Let’s play & Let’s spell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听、说、读、写单词“clock”,“plant”,“bike”,“water bottle”和“photo”,并能用句型“There is …”表达某处有某物。

2.能做Let’s play部分的游戏。

3.培养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的优良品质。

4.教育学生要热爱自己的家。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使用展示家居的挂图进行描述练习,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居室。

4教学重点1.能听、说、读、写单词“clock”,“plant”,“bike”,“water bottle”和“photo”,并能用句型“There is …”表达某处有某物。

2.能做Let’s play部分的游戏。

教学难点教学There be句型的简单运用。

教法导航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采用“全身动作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的教学方法。

通过听听做做,刺激大脑皮层,进一步激活记忆,巩固知识。

学法导航学生要积极预习,参加小组探究活动,进行小组竞争。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和录音带、图片、衣服实物。

2.学生准备画笔和画纸。

教学过程一、热身(Warm-up)1.Free talkT:Good morning, everyone.How are you today?Ss:Fine, thank you.And you?T:I’m fine,too.2.教师播放歌曲“What can you do?”的录音,全班学生跟着录音大声唱歌曲,创设学习英语的氛围。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1.教学新单词T:First, let’s put a clock in the room.(教师边说边点击课件,房间的墙上出现一个钟表) Now there is a clock in the room.Follow me, please.Clock, c-l-o-c-k, clock, there is a clock.2.教师用同样的方法引出词语:plant, water bottle, bike, photo3.教师带领学生读几遍新词汇,学生齐读。

4.教师介绍张鹏的房间。

T:Do you know what Zhang Peng’s room like? Let’s go and see.5.第一次播放录音,全班学生跟着录音读,了解对话的大致内容。

6.学生同桌合作,用句型:There is …介绍自己班级的物体。

7.教师请三位学生上讲台,表演本部分的“句子接龙”游戏。

8.学生三人一组,模仿示例表演“句子接龙”游戏,然后教师请两三组学生上讲台表演。

9.教师用多媒体依次呈现本部分的图片,引出例词,并把例词写在黑板上。

510.播放本部分的教学录音,全班跟着录音读,提醒学生在跟读时要注意模仿录音中的发音,尽量做到读准元音字母的发音。

1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依次读例词,尝试找出例词的发音规律。

12.教师总结:第一行单词中的字母组合“ai”和第二行单词中字母组合“ay”在单词中都发/ei/音。

13.让学生朗读下列语句,注意双元音/ei/的发音。

No pain, no gain.Call a spade a spade.Haste makes waste.I hate to trouble him.There is no way I can get out of it.14.教师带读,然后让学生分组读、分男女生读。

15.播放本部分的教学录音,学生根据录音内容圈出正确的选项。

16.再次播放教学录音,师生一起核对答案。

17.学生观察本部分图片,教师播放教学录音,根据录音内容填空。

18.再次播放教学录音,师生一起核对答案。

19.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话,把其在四线三格中抄写两遍。

三、操练(Practice)教师说:“There is a clock, a chair, a bed … in my room.”,学生根据教师的描述画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