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文化》期刊官网投稿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以上海田子坊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以上海田子坊为例吴琼;杭进峰【摘要】在我国现代化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对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历来是一大难题。
有别于以往盲目拆除或改建的模式,田子坊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既保留了上海独特的石库门里弄建筑,同时也为上海塑造了一个富有魅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意产业园,其运作模式以及改造方式值得其他城市学习与借鉴。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modernization and the urbanization in China, it’s always a dificult problem that how to transform the historic conservation districts in the city. Diferent from the model of blind demolition or reconstruction, Tianzifang area not only reserves the special Shikumen Lane of Shanghai, but also sets up a creativity industry center that is ful of char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Shanghai. It is worth of us to learn its operation modes and the reform methods.【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2页(P178-179)【关键词】自下而上;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可持续发展【作者】吴琼;杭进峰【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正文语种】中文1.引言历史文化街区就如一座城市的守护者,不仅见证了这座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而且体现出这座城市传统文化的价值。
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
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吴良镛【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4(000)007【总页数】4页(P32-35)【关键词】广义建筑学;地区建筑学;建筑文化【作者】吴良镛【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 人居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正文语种】中文繁荣建筑创作,这是全社会普遍关心的课题,鉴于建筑本身的综合性,其途径也应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条条道路通罗马”。
本文试从建筑文化研究,加强建筑创作的文化内涵问题谈起,对如何发展地区建筑问题略陈管见。
一.研究建筑文化繁荣建筑创作中国城市化进入了高潮,1995年城市化水平为28.85%,按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对城市化过程的划分,已进入了“加速阶段”。
城镇建设,无论其规模还是速度,都可以说史无前例,这种现象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期。
然而,在这令人眼花缭乱的建设中,尽管各方面成绩很大,原有城市的特色却在逐渐消失。
宜人的环境,十分满意的优秀作品,并不多见,这是当今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什么会有上述的现象?原因固然很多,例如正值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转折时期,其对建筑事业繁荣要求也错综复杂,各方面都在探索前进,城市的规划设计工作尚难全然适应要求;另一方面尽管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信息媒介、种种建筑理论与作品杂然纷陈,但是对新时代中国建筑的发展道路却莫衷一是,它说明了当前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还未构成自己的体系,而建筑哲学与创作的贫困不能不说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
这表现在对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的遗产缺少切实的研究,甚至认为中国城市空间形态仅仅是西方城市理论的一个特例,而未关注东西方文化体系的差异与融合;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偏重于个体,而对建筑群体,乃至城市空间环境的创造整体研究,则显得远远不够;并且对中国城市建筑的研究,多从建筑领域出发,缺乏多学科的思考,尤其是从文化角度的探索等等。
显然,如何摆脱建筑理论与哲学的困境,繁荣建筑艺术创作,提高创作水平,已经历史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需要更广泛的探索。
约翰·拉斯金建筑美学思想分析
约翰拉斯金建筑美学思想分析胡慧;白皓;曾超【摘要】《建筑的七盏明灯》是拉斯金有关哥特式建筑的杰作,享誉英美艺术界,深刻影响后代建筑及建筑美学,为几代人评判艺术价值提供了标准.文章通过阐述《建筑的七盏明灯》中建筑的七大原则:牺牲明灯、真理明灯、权力明灯、美的明灯、生命明灯、记忆明灯和顺从明灯,从经典建筑美学理论吸取古建筑保护及新建筑设计的艺术灵感,结合现阶段建筑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建筑文化和建筑审美的发展方向提供思路.【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8(000)010【总页数】2页(P55-56)【关键词】约翰·拉斯金;建筑美;材料;结构【作者】胡慧;白皓;曾超【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新城控股集团【正文语种】中文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是英美国家建筑学院建筑理论教育的重点人物。
拉斯金写《建筑的七盏明灯》的时代,正处在英国工业革命的时代,工业大量发展,新的材料和技术不断发明出来,经典的建筑被推翻。
建筑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以至于往往建筑物的一边,工匠们在拆毁建筑,而另一边,拉斯金正在加紧绘制建筑的立面素描。
这种社会状态与现如今的中国社会相似,这也使得拉斯金的思想和著作在现今看来更具有借鉴意义。
这本著作的卓越之处还源于作者拉斯金的优美文笔。
20世纪,法国意识流文学的先驱普鲁斯特甚至为了翻译拉斯金的作品而下决心学习英文,可见本书文学性的特点。
在《建筑的七盏明灯》中,拉斯金对于建筑学有如下描述:首先,把人们平常接触到的建筑物区分为“建筑”和“建造之物”,他认为一切的建筑都必须建立在建造之物的基础之上。
他举了个例子:“……只要城垛或突廊仅仅是架在突出的基础长廊,出于防御目的而使下面悬空,那么就同样没有理由把它们叫做建筑特征。
但是假使突出的基础被雕成无用的圆弧形,假使悬空的部分被砌成无用的穹隆或三叶形,那么它就成了建筑……”因此拉斯金把建筑的完成者分为两类人:石匠和雕塑家,石匠对应于当代的结构工程师,雕塑家对应于当代的建筑师。
城市更新中传统风貌与现代功能的融合——以虹桥东片区风貌改造为例
城市更新中传统风貌与现代功能的融合——以虹桥东片区风貌改造为例刘洋【摘要】城市动态发展带来的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是当前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之一,文章以虹桥东片区城市更新为例,探讨如何从系统风貌控制和重点节点改造方面考虑,统筹协调、平衡多方利益,有效进行城市传统风貌与现代功能的融合提升.【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3页(P166-168)【关键词】城市更新;传统风貌;现代功能【作者】刘洋【作者单位】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1 城市更新1.1 城市更新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
1858年8月,在荷兰召开的第一次城市更新研讨会上,对城市更新作了有关的说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于自己所居住的建筑物、周围的环境或出行、购物、娱乐及其他生活活动有各种不同的期望和不满。
而城市更新的目的则是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以全新的城市功能替换功能性衰败的物质空间,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
1.2 城市更新与风貌控制升城市更新与城市风貌的提升具有紧密联系,都强调物质、经济、社会等环境的改善,最终的目的都是可持续发展、为区域注入活力,而系统性思维、行动型方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城市更新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指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地区做必要的改建活动,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一方面是对客观存在实体(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另一方面是对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和延续,而在这种改建过程当中,城市更新也更注重传统风貌与现代功能的平衡和融合。
城市风貌中的“风”是城市社会人文取向的软件系统概括,“貌”则是城市总体环境硬件特征的综合表现。
城市形象最直观的体现——视觉层面的塑造最终要落实在物质空间建设上,而对于各项建设的布局、规模、强度与管理的控制,一个系统性的控制体系,尤其是在区域更新中,风貌导则系统的建立,是提升城市品质的前提——风貌是通过有效的指导和控制,去塑造一个区域的整体性,并留有弹性。
南京江南贡院的前世今生
南京江南贡院的前世今生吴超;刘宗刚【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7(000)010【总页数】6页(P30-35)【作者】吴超;刘宗刚【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图1 明清时期江南贡院落位图(图片来源:江南贡院文物保护规划)1 颠簸前世——历史的江南贡院1.1 南宋时期江南贡院位于南京夫子庙学宫东侧,据《南窗纪谈》所载:建康(南京)贡院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由知府史正志创建。
1.2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集乡试、会试于南京举行。
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于北京,但南京仍为留都。
因江南地区人文荟萃,参考士子日益曾多,原有考场变越来越显得狭小。
永乐皇帝便没收犯臣纪纲的府邸、秦桧之子禧祠等改建江南贡院。
后经明、清两代的不断扩建,至清光绪年间,江南贡院已经形成一座拥有考试号舍二万零六百四十四间,另有主考、监临、监视、寻察以及同考、提调执事等官员的官房千余间,加上膳食、仓库、杂役、禁卫等用房,水池、花园、桥梁、通道、岗楼等用地,规模之大、占地之广、房舍之多为全国考场之冠。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朝统治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上了一份奏折,说:“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各国。
”1903年9月28日,江南贡院举行了它最后一科,即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江南乡试。
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1905年9月2日),慈禧太后根据张之洞、刘坤一等人的建议,下诏停止科举,这个诏书结束了中国长达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同时也使得这座将近八百年历史的江南贡院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与作用(图1)。
1.3 民国时期(1)拆贡院、辟市场:1914年,江苏省长齐耀琳、安徽省长韩国钧根据两省士民的要求,向省议会提出处理江南贡院的意见,1917年冬天确定了处理方案,将修筑一条大路从贡院中间穿过,除保留明远楼、衡鉴堂及部分号舍作为科举制度考场的遗迹外,其他全部辟为商肆。
建筑类期刊价格
城市建设李鸿丽一、建筑类:代发价格《城市建设理论研究》(国家级)580元。
(3000字符)万方和龙源《中国科技博览》(国家级)600元。
(3000字符)万方《建筑学研究前沿》(国家级)700元。
(3000字符)万方《建筑与文化》(国家级)800元。
(3000字符)万方和龙源《世界华商经济年鉴.城乡建设》(国家级)850元。
(3000字符)万方和龙源《建筑知识》(国家级)1200元。
(4000字符)上知网《门窗》(国家级)800元(3000)上知网《建筑》(国家级)2600元,《城乡建设》(国家级)2600元。
《中国建设信息》(国家级)2200元,《中国住宅设施》(国家级)1900元。
《建筑设计管理》(国家级)1900元。
《价值工程》(国家级)4500字符1900元。
《建材发展导向》(省部级)300元/千字,最少2000字符。
《中华建设》(国家级,建设部核心期刊)1800元,900元一版,两版起。
二、公路、桥涵类:《城市建设理论研究》(国家级)580元,《中国科技博览》(国家级)600元。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城乡建设》(国家级)850元。
《中国信息化》(国家级)2800字符700元。
《建筑学研究前沿》(国家级)700元。
《价值工程》(国家级,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500字符两版1900元。
《黑龙江交通科技》(省部级)1800元,4400字符以下。
《交通标准化》(国家级)2200元,《交通世界》(国家级)2600元。
《交通科学与工程》(省部级,中国科技核心期刊)5600元,7000字符以内。
《中华建设》(国家级)1800元,900元一版,两版起。
《城市道桥与防洪》(省部级)3500元,《建筑知识》(国家级)1200元。
《中国公路》(国家级,交通运输部核心期刊)3000字符4500元。
《科技通报》、《科学技术与工程》、《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国家级,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2北大版>)收费7500元。
场地的诚实
场地的诚实陈子健;杨维菊【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6(000)010【总页数】3页(P27-29)【作者】陈子健;杨维菊【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早在公元前1世纪末期,马可·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就试图阐述场地。
此后,到了 18世纪新古典主义时期,建筑类型学逐渐浮出水面,引出对于场地的思考。
进入 20 世纪,现代主义建筑逐渐占据核心地位,越来越重视与场地的关联,从而,关于场地与建筑的描述与判断也逐渐丰满。
从上世纪50、60年代发展至今,场地与建筑的关联不断发展、不断补充、不断衍变,两者的关系日趋成熟。
但,这更倾向于两者的关系,从而消弱了对于场地自身核心属性的触碰。
自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 以来,对于建筑如何与场地融合以及关于场地本身逻辑学的思考逐渐增多。
基于此,场地的研究既是建筑与场地具体而有形的物理环境的结合之研究,又是探寻其本身的一种方法。
孤立而不疏离,形象而不具象。
当下,在大卫·莱塞巴罗教授的研究下,在《Architecture Research Quaterly》一书中,场地本身从流于建筑感知层面的创造中逐渐解脱,不断被发掘出自身的魅力。
对于场地内涵的解析,强调场地自身作用的语义,深入到时间、材料、空间性、实践性的抽象层面。
莱塞巴罗教授的论述,保持、再现了场地的自身属性,将特征属性融入到对建筑、景观、城市文化内涵的影响上去,从而,场地成为建筑表达的源泉。
国内对于场地与建筑的论述大多限于诠释建筑作品的分析,集中论述场地与建筑的态度,包含量体、姿态等等。
对于场地的思考,有些亦上升到了场所精神的高度,与场地自身的属性有一定的关系,但也仅限于疏离的关联。
1.基于建筑学本体关于场地的批判性论述1.1 建筑与场地的逻辑学如果对于诺伯·舒兹(C.Norberg-Schulz)所言“场所”是认同的,我们便会承认建筑在场的“场所”,我们称之为场地。
《建筑与文化》杂志官方网站
《建筑与文化》杂志官方网站 高祥生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 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 全国有成就资深室内建筑师 在我国,通过三十余年的室内装饰实践,无论是行业主管部门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已认识到了陈设艺术的重要性,认识到陈设艺术对室内空间形象的塑造、气氛的表达和在环境的渲染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陈设艺术是室内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室内环境的品质所在。
特别是随着我国建筑工业化的推进,建筑空间愈加强调构件的标准化和装配化,强调装修形态的简洁。
在这种状况下,为了追求建筑空间的个性化和舒适性,产生了“简装修、重装饰”的理念,陈设艺术得以快速发展。
在当前,陈设艺术已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
但是,也不能忽略人们对陈设艺术的认识程度不平衡以及行业总体水平不高的现状。
多数陈设设计者还是“摸着石头过河”、“跟着感觉走”,缺乏应有的理论知识指导。
面对人们要求不断提升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品质的现实,以及如此庞大的陈设市场,相关专业的媒体都有必要重视陈设艺术理论知识的宣传和优秀设计作品、优秀设计师的推荐。
鉴于上述情况,《建筑与文化》杂志决定增设陈设艺术专栏,进一步宣传建筑文化、陈设文化,为提升人们生活、工作的环境品质做出贡献。
陈设艺术专栏将刊登有关陈设设计的理念与方法,介绍优秀的陈设设计师和陈设设计案例,推荐优秀的陈设品制作企业和产品,传播国内外有关陈设设计的相关信息。
陈设艺术专栏将努力办成广大设计师和高校相关专业师生接受教育的课堂,了解信息的窗口,扩大宣传的平台。
陈设艺术专栏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我们将竭诚为广大读者服务。
陈设艺术专栏是一个新栏目,需要逐步成长和完善,需要广大读者的关心和支持,也需要大家对如何办好本栏目提出批评、建议。
我们深信,通过大家的努力和支持,陈设艺术专栏一定会发展壮大,逐步成熟。
建筑与文化投稿流程
建筑与文化投稿流程
建筑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成就、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我们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对于建筑和文化相关的投稿,我们需要遵循以下流程:
1. 确定投稿主题和范围。
建筑和文化的范围广泛,可以包括历史建筑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建筑风格演变、城市规划等方面。
在确定投稿主题和范围时,需要考虑投稿对象、投稿媒体以及读者受众等方面的需求。
2. 收集资料和研究分析。
在投稿前,需要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深入了解,收集相关资料和文献,进行分析和研究,确保投稿内容准确、权威、具有说服力。
3. 编写投稿稿件。
根据投稿主题和范围,撰写相关稿件。
在撰写过程中,需要注意文章结构、语言表达、逻辑性等方面的问题,确保文章内容通俗易懂,贴合读者需求。
4. 选择投稿媒体并提交稿件。
根据投稿主题和范围,选择适合的投稿媒体,如建筑学术期刊、文化传媒、网站论坛等。
在提交稿件前,需要认真阅读投稿指南和要求,确保稿件符合媒体要求。
5. 审稿和修改。
投稿后,需要等待媒体进行审稿,审稿意见可能包括修改、补充、删减等方面的建议。
根据审稿意见进行修改,并重新提交稿件。
6. 发表和宣传。
稿件通过审稿后,即可在媒体上刊登发表。
在发表后,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宣传和推广,为自己的文章争
取更多的曝光率和影响力。
总之,投稿建筑和文化相关的文章需要遵循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和流程,力求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欢迎订阅
出版物刊名: 建筑与文化
页码: 224-22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2期
主题词: 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建筑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传媒;国内统一刊号;工程咨询;邮发代号;国际标准刊号
摘要:<正>《建筑与文化》杂志·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大16开印刷228页·月刊每月15日出版文化部直属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第二届、第三届优秀设计奖中国出版集团第四届优秀印制奖多所重点高校建筑学院核心期刊主管: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合办: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协办:东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美术学院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广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施凯诗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建筑师与建筑水彩画
建筑师与建筑水彩画
关戈宁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7(000)008
【摘要】建筑师把习画作为建筑学习的一部分,即训练徒手画的表现技巧,表现建筑的构图、质地、光影,以及自然环境等,广义地理解建筑,更开阔,更为宏观。
建筑师的一生追求,不仅要深入人居环境科学,还需对人居环境艺术、蕴藏其内的艺术规律,较为全面地涉猎与追求,整体地创造,追求造型之外的意蕴、物象之外的精神、空间之
外的空间、世界之外的世界。
【总页数】6页(P248-253)
【作者】关戈宁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2013年学术年会召开建筑师积极关注建筑节能[J], 侯恩哲
2.为第12届亚洲建筑师大会献上中国建筑师的风采:《中国第一代女建筑师张玉泉》出版座谈会侧记 [J], 王雯淼
3.“绿建筑”是建筑师与大众共同的语言——访九典联合建筑师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张清华 [J], 赵夏榕(整理);
4.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设计趋势简析--以FA青年建筑师奖入围建筑师及作品为例[J], 范文兵
5.建筑师负责制推行再加速北京发布《建筑师负责制工程建设项目建筑师服务合同示范文本》等文件 [J], 谭梦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雷恪生:老夫聊发少年狂
雷恪生:老夫聊发少年狂
佚名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雷恪生常说:"影视是遗憾的艺术、导演的艺术,因为影片主要靠后期制作,演员一遍演不好可以再重新来很多遍。
而话剧才是演员的艺术,通过与观众现场交流提高自己的表演。
"
【总页数】4页(P124-1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48.13
【相关文献】
1.雷恪生:人好戏好的健康老爷子 [J], 冰缦;雷恪生(图)
2.老夫聊发少年狂——《鸿门宴》范增形象分析 [J], 田春梅
3.老夫聊发少年狂、玩小飞机航拍 [J], 刘生生;
4.老夫聊发少年狂——打造雅阁3.0劲爆之音 [J],
5.“老爷子”雷恪生 [J], 于允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与传承——扬州园林历史探源
文化与传承——扬州园林历史探源包广龙;杨豪中【摘要】扬州园林的起源时期一直争议颇多.文章整理出有关起源时期的三种观点,以两个因素来决定事物起源的标准:即时间上的起始与本质上的传承,分别加以分析.第一种观点,西汉刘濞时期:时间上虽早,但是内容上却无法考证,因此也就无法证明其传承性;第二种观点,隋炀帝时期:有传承性但时间太晚;第三种观点,刘宋徐湛之造"起源四景"时期:满足传承的特性以及时间起始的两个基本特征.综上断定扬州园林的起源,始于刘宋(公元447-450年).【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7(000)011【总页数】2页(P144-145)【关键词】扬州园林;园林历史;起源;徐湛之【作者】包广龙;杨豪中【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正文语种】中文1 有关起始时期的三种观点古往今来,决定事物的起源特征应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时间上的起始与本质上的传承。
笔者查阅有关文献,对于扬州园林的起源,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起源于西汉吴王刘濞时期。
周敬王34年(公元前486年),《左传·哀公九年》载:“秋,吴城邗,沟通江淮。
”扬州始建城。
自春秋至西汉,广陵城(今扬州)的发展经历过两次高潮时期,但在时间的持续上都较为短暂。
第一次是在吴王夫差时期,从春秋末至战国初,人称“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夫差始建邗城并在城下开凿邗沟,沟通长江与淮河流域,进而发兵北上,逐鹿中原;另一次是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建都广陵的时期。
形成前一次高潮期的原因,是因为邗城(今扬州)在地理位置上的长江入海口与运河入江口的区位优势;形成后一次高潮,是因为在地理位置的基础上,广陵所拥有的发达的经济文化优势。
这两点优势地位造就了千百年来扬州城的血雨腥风和辉煌荣耀。
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中云:“西征记曰:‘雷陂有台,高二丈。
’又南兖州记云:‘即吴王濞之钓台。
’”[1]记述了西汉时期,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在广陵建有钓台,以此认为是扬州园林起源的标志。
中国古代城墙墙体防排水措施初探
中国古代城墙墙体防排水措施初探肖晔【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9(000)005【总页数】2页(P64-65)【关键词】城墙; 防雨; 排水; 技术措施【作者】肖晔【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传统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正文语种】中文引言城墙作为古代城市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提升其坚固性与耐久性一直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
城墙的破坏除了因为军事战争等造成的直接损毁外,还有一类不可忽视的重要诱因就是自然环境中风雨、雷电及寒暑的变化。
在这其中,又以水的破坏最为频繁。
对此中国古代的城墙在建造中采取了多种技术手段来防雨排水,本文试针对此问题作简单梳理与总结。
1 墙体防雨防渗古代城墙早期主要采用版筑夯土修筑。
版筑夯土即以木板作模板,内填粘土,使用工具将土层或土块夯实。
夯土质地坚硬,具有一定防水效果。
其中多掺杂骨料,骨料因地而异,一般城市多加入砂、碎石和石灰,部分靠海地区也有使用贝壳灰的。
骨料的使用尤其是其中的石灰,在增加坚固性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防雨防水。
然而仅仅依靠夯土城墙本身结构来防雨水的效果并不好,常常会出现因暴雨或洪水侵蚀导致的城墙崩坏。
面对这样的问题,出现了在城墙外覆盖防水材料来防雨的方式。
在生产力有限的条件下,这样的措施往往最早出现在国家政治中心、军事要地以及经济发达地区。
1.1 铺瓦先秦时期,制陶业发展较早且发达的北方地区,曾将陶瓦屋面类似做法应用至城墙上来防雨水的。
考古发现春秋时期的赵都邯郸王城遗址中,城墙内侧分两层呈台阶式上升,每一层都有自上而下铺设的筒、板瓦覆盖。
板瓦凹面朝上,筒瓦凹面朝下复扣在二拢板瓦之间,瓦与瓦互相衔接排列,有效减少了雨水与夯土城墙的接触(图1)。
铺瓦的措施在方志中也曾有提及。
《淳熙三山志》记载:“东南城壁土恶,易于沦塌……或施瓦为屋以覆城身,非西北比”。
①据此可知,这种做法后世仍有沿用。
1.2 包砖(石)汉代起,制砖技术有了很大提高,砖逐步成为一种普遍使用的建材。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高祥生【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8(000)010【总页数】6页(P244-249)【作者】高祥生【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世界上有很多人都知道法国有个卢浮宫,卢浮宫广场有几座玻璃金字塔,诸多艺术家、建筑师、政要文人都参观过玻璃金字塔,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都写过一些赞赏的文章。
原法国总统密特朗称玻璃金字塔为“是对法兰西精神的鼓舞”等等……。
我对法国卢浮宫前的金字塔也一直很有关注。
曾两度去了法国观看卢浮宫,后一次下榻在卢浮宫边上,目的是可以更清晰地观赏玻璃金字塔的风貌和体验设计的奥妙。
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由世界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金字塔由600多块棱形的基本透明的玻璃和金属网架构成,坐落于法国卢浮宫广场上。
贝聿铭先生习惯用玻璃和金属网架组合的做法来采集自然光,贝先生在美国华盛顿东馆的广场做过,在肯尼迪图书馆做过,在日本的美秀美术馆做过,在德国柏林的国家美术馆做过……但是我认为与环境整合得最好的是卢浮宫广场的玻璃金字塔,这是因为卢浮宫广场的玻璃金字塔与建筑物组合在一起取得视觉上的协调难度最大。
卢浮宫广场上的玻璃金字塔与卢浮宫优雅古典的建筑形成既统一又对比的效果。
我一直在思索,卢浮宫敦厚的古典建筑与造型现代的玻璃金字塔怎么能取得协调呢?答案是可以的。
但是如果贝先生将广场上的金字塔设计成像古埃及那样用石块垒成的金字塔,其形态和色彩又如何呢?这时石块的金字塔与石头砌筑的古典主义建筑放在一起,虽然材质是协调的但形态必然是冲突的,而且卢浮宫广场必然显得拥挤、堵塞。
而如今的基本透明的玻璃金字塔虽然形态与建筑是对比的,但是其透明玻璃起到了协调作用,是玻璃淡化了金字塔自身的形态,又是玻璃包容了卢浮宫广场上的建筑、水池和周围的环境:玻璃金字塔折射了天空的颜色、水池的颜色、周边环境的颜色。
同时基本透明的玻璃又使得观者能够从底层入口大厅的不同角度、不同高度仰望卢浮宫的古典建筑身影。
与古人对话的收藏人--刘新岩
与古人对话的收藏人--刘新岩阿迪【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7页(P211-217)【作者】阿迪【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01.刘新岩先生收藏界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
有的人名气很大,一听,如雷贯耳;有的人,默默无闻,少人所知。
有的人,经常穿梭于各种拍卖会之间,频频出手;有的人,潜于人间,精细游观。
有的人,频频出镜,著书立说,指点迷津;有的人,工于揣摩,言传身教,童叟无欺。
刘新岩就是一个“潜人”。
在北京古玩城,人们都称他为“真人刘”。
怎么真?一是收藏品真;二是性情率真;三是对人真诚;四是说真话。
“现在收藏界乱象横生,”收藏已逾30年的刘新岩直言不讳地说:“人们不知道为什么收藏,或者说不知道收藏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且不说收藏人的识宝水平高与低,单说存世的真正的好东西本来就没有几件,就是有几件也在收藏家手里不会面世。
可现在市场上还有那么多东西在炒,为什么?显而易见是有人在故意制造假象,把水搅浑,浑水摸鱼。
社会上很多不好的现象都反映到了收藏界。
收藏界已无清水。
刘新岩对艺术品收藏的酷爱来源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
他说,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都能在艺术品中找到影子。
这个影子就是艺术品的灵魂,灵魂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承。
能感动几代人的艺术品,一定是其制作者投入全部热情,倾注其毕生精力,才创造出的传世之作。
这个艺术品代表当时的工艺水准,凝聚当时的文化,存续着那时的一段历史。
因此,好的艺术品是有灵性、有灵魂的,只有对它热爱、酷爱,才能结缘“遇见”。
有时候很怪,越是把钱看的过重的人越“遇不到”,这也是一个规律。
一件收藏品你如果不了解它的历史,它的传承过程,他蕴藏的文化,你仅仅占有了它,而没有拥有它。
一件艺术品总有它的传承过程,传承过程里有故事,故事背后是文化,文化又串起了一段历史。
收藏文化,收藏历史,这才是收藏的意义和乐趣所在。
刘新岩认为,收藏还是一种情感交流。
你收藏的不仅仅是一个物品,还是一种情感,一种真诚的发自肺腑的眷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期刊按主管单位的不同,可以分为省级、国家级、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CSSCI、CSCD、双核心期刊等。
省级:主管单位是省一级机构主管的期刊;
国家级:主管单位是国家机构、或一级协会和学会主管的期刊;
科技核心:进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科技核心目录的期刊;
中文核心:进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出版的北大中文核心目录的期刊
投稿方式QQ1422682932
《建筑与文化》杂志,中国第一份建筑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
本刊对话政府高官、建筑大师、企业精英等权威人士,剖析国内外重要建筑文化现象与事件,展示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规划设计作品,传递业界最前沿的学术思想,探讨城市与建筑的文化内涵,推介中外建筑文化的最新资讯等。
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编辑出版:《建筑与文化》编辑部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
国际统一刊号:1672-4909
邮发代号:28-377
■栏目介绍
材料技术城市居民建设道路桥梁给水排水工程管理建筑规划与设计节能环保设备维护施工技术研究与探讨装饰装潢综合论坛建筑工程类论文。
■投稿须知
①稿件应具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②论文以3000字符数为一版,来稿请使用word排版,并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子信箱、联系电话等,本刊欢迎网上投稿。
③论文基本要素齐全,文章标题、题目摘要、作者单位、作者姓名、关键词、摘要、结语、参考文献等
④所投稿件请保证文章版权的独立性,无抄袭、署名排序无争议、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