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第四章 农用地分等定级
农用地分等定级报告材料
![农用地分等定级报告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4d883faa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c0.png)
农用地分等定级报告材料一、引言农用地分等定级是指根据农用地质量特征、农业生产功能和农用地发展要求,将农用地按照等级划分,并确定相应的利用和管理要求,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效益。
农用地分等定级是农业生产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合理安排农业用地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用地分等定级方法1.土地质量指标土地质量是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基础指标,主要包括农田水利条件、土地深度、坡度、土层质地等指标。
例如,土地深度超过50厘米且土层质地均匀的农田属于一等地,土地深度在30厘米至50厘米之间的农田属于二等地,土地深度在20厘米至30厘米之间的农田属于三等地。
2.土壤肥力指标土壤肥力是农用地分等定级的重要指标,主要考察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速效养分含量和土壤PH值等。
例如,有机质含量超过2%且速效养分含量高于150毫克/千克的农田属于一等地,有机质含量在1%至2%之间且速效养分含量在100毫克/千克至150毫克/千克之间的农田属于二等地,有机质含量低于1%且速效养分含量低于100毫克/千克的农田属于三等地。
3.水分资源指标水分资源是农用地分等定级的重要指标,主要考察农田的灌溉条件和水源保障情况。
例如,具备完善的灌溉设施和保障灌溉水源的农田属于一等地,具备一定的灌溉设施或可获取可靠的灌溉水源的农田属于二等地,缺乏灌溉设施且无可靠的灌溉水源的农田属于三等地。
4.气候特征指标气候特征是农用地分等定级的重要指标,主要考察农田的日照、温度、降水等气候条件。
例如,日照充足、温度适宜、降水均匀的农田属于一等地,日照较少、温度偏低、降水不均匀的农田属于二等地,日照不足、温度偏高、降水不足的农田属于三等地。
三、农用地分等定级结果根据以上指标评价的结果,将农用地划分为一等地、二等地和三等地,并给出相应的利用和管理要求。
1.一等地一等地是农用地中质量最好的部分,具备优越的土地质量、土壤肥力、水分资源和气候特征。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原则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e02bc141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9a.png)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原则哎呀,“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原则”,这对我这个小学生(初中生)来说,一开始还真有点难理解呢!不过没关系,让我试着给您讲讲。
您想啊,农用地就像是我们的宝贝盒子,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宝贝”,比如粮食、蔬菜、水果。
那给这些宝贝盒子分等定级,就像是给我们的同学分个三六九等一样,得有公平合理的原则,对吧?首先,综合性原则。
这就好比我们评价一个同学,不能只看他的学习成绩,还要看他的品德、体育、艺术等好多方面。
农用地也一样呀,不能只看土地的肥沃程度,还要考虑它的位置、气候、水利条件等等。
要是只看一方面就给分等定级,那不是太不公平了嘛!您说是不是?还有主导因素原则。
这就像我们班选班长,得有一个最主要的标准,比如组织能力强。
对于农用地来说,也得有个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来决定它的等级。
比如在干旱的地方,水就是最重要的因素,水多的地等级可能就高;在山区,地形是不是平坦可能就特别关键。
这不是很像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选择吗?接着是土地收益差异原则。
哎呀,这就好像我们过年拿红包,有的红包大,有的红包小。
农用地能带来的收益也是有差别的呀,收益高的等级自然就高,收益低的等级可能就低一些。
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吗?然后是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原则。
这有点像我们做数学题,既要算数字,又要讲道理。
给农用地分等定级,不能光靠感觉和经验,得有实实在在的数据,比如土壤的成分啊、产量多少啊。
但也不能全靠数字,还得考虑一些没法用数字说清楚的东西,像土地的生态环境啦。
还有地域差异原则。
这就好比南方的同学喜欢吃米饭,北方的同学喜欢吃面食,每个地方都不一样。
不同的地方,农用地的情况也不同呀。
平原和山区能一样吗?沿海和内陆能一样吗?所以得分开考虑,可不能一刀切!最后是动态变化原则。
这就像我们一天天长大,会有变化。
农用地也是会变的呀,今年这块地种得好,等级高,说不定明年因为一些情况就变差了。
所以得分等定级得跟着变化走,不能一成不变。
总之,给农用地分等定级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这些原则就像是一把把尺子,要量得准、量得公平,才能让我们的土地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让农民伯伯们有更好的收成,让大家都能吃上香喷喷的饭菜!您觉得我说得对吗?。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施方案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2e3373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d3.png)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施方案一、前言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是我国农村土地管理法规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其目的在于合理评估农地价值并作为政策扶持和市场交易的基础。
本文将阐述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实施方案。
二、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意义1.有助于科学合理界定农用地的使用范围农用地的级别高低直接影响用地范围、土地性质、权属制度以及政策的适用范围等各方面。
分好层次,能更好地加强对农用地的规划管理。
2.有助于公平合理的补偿农民政府通过征收土地、土地征用补偿费等方式对农民的土地合法权益进行补偿。
对不同等级的农用地进行分层分类,既能更好地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也能合理地承担经济责任。
3.有助于规范农用地的转让市场通过实施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建立健全农用地经济监管体系,就能促进规模化、现代化、市场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同时规范土地市场,推动农村土地资源变现,增加官方决策者和企业农业家们投资农业的动力。
三、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工作流程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五个阶段:1.第一阶段:明确目标和任务。
审议合理利用农用地的政策要求,确定估价目标和范围。
建立工作组织机构,组织开展相关研究,制定估价方案。
2.第二阶段:搜集农用地基本信息。
以乡镇为单位,分析分级评价依据及实物数据。
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农业生产信息、土壤、水资源、气候、交通和市场等信息。
3.第三阶段:选取适宜的评估方法。
针对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农用地进行筛选和评价。
通过现场调查、抽样检验、指标赋值等方法,选取适宜的评估方法。
4.第四阶段:制定估价报告。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估价报告。
报告包括全区域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情况,不同等级、不同类型农用地估价结果、耕地面积依次减少的效果以及政策等。
5.第五阶段:估价报告审核。
对估价报告逐项分析,核查相关数据期限,修改具体方案。
报告审核结束后就可以发布公示,并依据报告结果进行动态管理。
四、总结根据《农村土地管理法》、《关于农村集体土地上房屋征收和补偿的若干规定》等法规和政策要求,在实施工作中,应充分重视各区域、各等级、各类型农用地的特点和规律,以确保分等定级估价方案制定合理、科学、公正、有效。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第四章农用地分等定级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第四章农用地分等定级](https://img.taocdn.com/s3/m/9707c6ec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f6.png)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第四章农用地分等定级农用地分等定级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中具有重大意义。
本章主要介绍了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概念、目的、方法和评价指标等内容。
一、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概念和目的农用地分等定级是指根据农用地的质量特征和农业生产需要,对农用地进行分等级和定等级的过程。
其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合理利用农用地资源:通过对农用地进行分等定级,可以充分了解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为合理利用农用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2.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根据农用地的质量等级,有针对性地安排农业生产,使得土地的利用效益最大化。
3.保护农用地生态环境:通过分等定级,可以识别出土地的脆弱性和易退化性,为保护农用地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指导。
二、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方法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方法主要包括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种。
1.主观评价方法:主要是基于农业专家和农民的经验和判断,通过听取农户意见、实地考察和观察分析等方式,进行主观评价并给出等级划分。
2.客观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采集农用地的各项性状指标数据,并通过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计算,得出农用地的质量等级。
三、农用地分等定级的评价指标农用地的分等定级主要依据土壤质量、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质量:土壤的类型、质地、有机质含量、有效养分含量等。
2.地形地貌:如坡度、坡向、坡位等,对农业生产和水资源调控有重要影响。
3.气候条件:如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直接影响。
4.水资源条件:主要包括地下水位、水质、水量等,对农业水资源的利用和灌溉有重要作用。
四、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步骤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具体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采集:采集相关的土地资源数据,如土壤质量、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等数据。
2.数据处理: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和统计,形成数据表格和统计图表。
3.分等划定:根据评价指标和数据分析结果,对农用地进行等级划分,确定各个等级的划定标准。
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
![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https://img.taocdn.com/s3/m/f22a5b52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3d.png)
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
1.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评价土壤适宜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
常通过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等指标来评价土壤
肥力。
不同的土壤肥力水平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同的影响,因
此对土壤肥力进行评价是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的重要内容之一。
2. 土壤适宜度,土壤适宜度是指土壤对农作物生长的适宜程度。
土壤适宜度的评价通常包括土壤质地、排水性、通气性、保肥保墒
能力等指标。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不同农作物的适宜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中,评价土壤适宜度是必不可少的。
3. 土壤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是指土壤中是否含有有害物质,以及土壤是否受到污染的程度。
评价土壤环境质量通常包括土壤中
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情况、土壤污染程度等指标。
土壤环境质量
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品质和人体健康,因此在农用地质量分
等定级中,也需要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总的来说,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是一个综合考虑土壤肥力、土
壤适宜度和土壤环境质量等多方面因素的过程。
通过科学的评价和
分级,可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体健康。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施方案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1b8986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73.png)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施方案一、分等定级标准1.土地质量: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土壤类型、水资源情况等因素,将农用地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等级。
2.农作物适宜性:根据土地的适宜种植农作物的情况,将农用地分为适宜、次适宜、不适宜等等级。
3.地理位置:根据农用地的距离交通、市场等便利程度,将农用地分为优势地段、一般地段、劣势地段等等级。
二、分等定级方法1.实地调查: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农用地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土壤质量、水资源状况以及周边环境等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初步进行等级划分。
2.数据分析:通过收集相关农业数据,如土地利用率、农作物产量、水资源利用情况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和分析,综合考虑不同指标的权重,对农用地进行定级。
3.专家评审:邀请农业专家对农用地进行评审,并根据专家意见进行进一步定级。
4.公示和听证:对定级结果进行公示,并邀请民众进行意见反馈和听证,以提高农用地分等定级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三、估价方法1.法定估价: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采用法定估价方法对农用地进行估值,并按照土地法定税率计算土地使用费用。
2.市场评估:参考周边地块的买卖价格、租金等市场行情,对农用地进行市场评估,确定其市场价值。
3.收入法评估:根据农用地的潜在农产品产量和市场价格,计算土地的预期收入,并以此作为农用地估值的依据。
4.成本法评估:根据农用地的造价和维护成本,计算土地的成本,并以此作为农用地估值的依据。
四、注意事项1.科学合理确定等级划分标准和权重,确保定级结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2.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评估人员对估价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水平,确保估价结果的准确性。
3.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管理权限、程序和责任。
4.加强对估价过程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估价结果的可靠性。
以上是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实施方案,通过科学的等级划分和合理的估价方法,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农用地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4章.土地等级调查概述
![第4章.土地等级调查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7b18250d79563c1ec5da71ae.png)
• 城镇土地等划分举例:
– – – – – – – 一等:北京、天津、沈阳、上海、南京、无锡、苏州 二等:石家庄、哈尔滨、徐州、常州、重庆、西安等 三等:太原、连云港、扬州、镇江、咸阳、兰州等 四等:唐山、秦皇岛、邯郸、马鞍山、桂林等 五等:张家口、沧州、廊坊、张家港、安庆、临沂等 六等:黄山、万县、淮安、南充、日照等 七等:六盘水、井冈山、峨眉山、黑河、克拉玛依等
第4章:土地等级调查概述
• 四.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体系
–我国对农业土地分等级采用“等”和“级”两层 –农用土地等:反映不同质量农用地在不同利用水平、不同利 用效益条件下收益的差异,土地等的等级顺序按全国农用地 之间的相对差异进行比较划分; –农用土地级:反映土地等内的土地的差异;级的数目和级差 排列顺序在县、区范围内按相对差异评定; –农用地分等定级方法: • 农用地分等:因素法、样地法 • 农用地分级:因素法、样地法、修正法
第4章:土地等级调查概述
五.土地分等定级的原则
1.综合分析 2.主导因素 3.地域差异 4.级差收益 5.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土地税收情况调查
• 一.土地税 • 二.土地税的依据
• • • • • • • • 1.按土地面积征税 2.按土地每年的总收获量征收 3.按土地每年的纯收益征收 4.按地价征收 1.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2.抑制土地投机 3.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4.引导土地利用方向
第4章:土地等级调查概述
• 三.城镇土地分等定级体系
–我国城镇土地分等定级采用“等”和“级” 两个层次的划分体系; –土地等:反映全国内城镇之间土地的质量 差异,土地等的顺序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排 列;
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
![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7a6b3e59168884868762d697.png)
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的目的、任务、对象、内容、程序、方法、成果要求、成果的检查验收、成果更新和应用,以及建立技术档案等。
本规程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2.《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3.《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1997年10月7日发布)。
第一篇总则3总则3.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与任务3.1.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主要目的是:a)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农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统一、严格管理,提高农用地管理水平提供依据;b)为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提供依据;c)为理顺土地价格体系、培育完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产合理配置,开展土地整理、土地征用补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工作提供依据;d)为实行农业税制改革,公平合理配赋征收农业税提供依据。
3.1.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任务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
3.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对象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工作对象是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不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永久性林地、永久性牧草地和永久性水域。
3.3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体系农用地分等定级采用“等”和“级”两个层次的工作体系。
3.3.1农用地等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农用地等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潜在的(或理论的)区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农用地分等在定级中应用
![农用地分等在定级中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8dbdc68f10a6f524ccbf85ea.png)
农用地分等与定级的概念、对象、目的和关系
2、农用地分等与定级的对象
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 地及其他农用地。目前开展分等和定级的对象都是特指耕地。
-
农用地分等与定级的概念、对象、目的和关系
3、农用地分等与定级的目的
农用地分等的目的:科学量化农用地质量及其分布,为落实耕地占用补偿制 度,实现区域耕地占补平衡目标,科学核算农用地生产潜力提供依据。
-
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定级中的应用
加权修正法 Hi= Gi·∑Wikij
式中: Hi—第i个定级单元的定级指数;Gi—第i个单元所对应的分等指数; Wi—第i个修正因素的权重;Kij—第i个个单元第j个修正因素修正系数。
从以上两种计算定级指数的公式来看,定级指数与农用地分等 指数有着密切的关系,农用地定级指数的取得关键在于Gi和修正系数, 其中Gi是农用地分等工作需要解决的,修正系数是定级工作需要解决的。
-
农用地分等成果
(2)基础资料汇编 原始数据与资料; 中间成果资料(分等因素分值图); 标准样地图片册; 相关的工作文件、技术文件等。
-
农用地分等成果
(3)图件成果 农用地分等单元图; 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图; 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图;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图; 农用地利用等别图; 农用地经济等别图; 标准样地分布图。
技术上都是国内外少见的,是一项系统的、原创性、 应用性都很强的科技工作,
对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今
天的发布会标志着一个新的起点,“从此我国耕地保护和管理进入数量、质量
两手并举新的阶段。
-
农用地分等成果
2、县级农用地分等成果
土地调查与评价实验报告(土地分等定级)
![土地调查与评价实验报告(土地分等定级)](https://img.taocdn.com/s3/m/faa710f3b8f67c1cfad6b862.png)
每幅 1:5000 标准图幅影像图的范围是经差 1′52.5″、纬差 1′15″。以及对 我们选择的商服繁华影响因子进行实地考察,利用特尔斐法对商服繁华影响因子 进行综合赋值后得出分等定级的实验支撑数据。
07
14.48
一级
08
20.4
一级
贵州大学《土地调查与评价》课程实验报告 五、实验成果
影响半径(km)
2.50 2.50 2.50 2.50 2.50 2.50
相对距离 (km) 1.12 1.16 1.04 0.96 0.92 0.56
繁华程度作用分值
0 0 0 1.20 1.43 7.24
贵州大学《土地调查与评价》课程实验报告
4、利用以上三个上商服中心的繁华度对贵州大学住宿餐饮用地分等定级的影响 数据分析表对繁华度的分值一个综合计算,如下表所示:
三、实验任务 1、分析影响定级区域的商服繁华影响因素,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2、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3、通过调查获得评价指标计算所需要的资料,并计算指标值。 4、对定级区域进行分级。 四、实验过程 1、确认住宿餐饮用地,首先对贵州大学范围内的住宿餐饮用地进行矢量化,方 便作图需要,并将选取的住宿餐饮用地进行依次编号。 2、选取分析影响定级区域的商服繁华程度影响因素,通过实地调查决定选取的 影响定级区域的商服中心有:万宜广场、花溪十字街、花溪地下商场;量算出以 上三个区域商服中心分别对每个住宿餐饮用地的距离,如题所示:
f F i
(1 r )
f i — 繁华影响度作用分值
F — 某级商服中心繁华作用 分值 r — 相对距离
(2)确定商服中心服务半径和相对距离,确定商服中心影响半径一般根据各级 中心规模确定。设商服中心到它所在区域和服务范围边缘的距离为影响半径,则 受某商服中心影响的单元的相对距离为:
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
![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d06a5193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ef.png)
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
农用地分等定级是指根据土地的肥力、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土地的水土保持能力等因素,对农用地进行科学的等级划分,以便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和土地资源管理。
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的制定对于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用地的分等定级需要考虑土地的肥力情况。
土地的肥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不同肥力的土地适宜种植的作物也不同。
通常可以根据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指标来进行评定,从而确定土地的肥力等级。
其次,农用地的分等定级还需要考虑土地的水土保持能力。
水土保持能力强的土地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结构稳定,适宜进行长期的农业生产。
因此,水土保持能力也是农用地分等定级的重要指标之一。
另外,农用地的分等定级还需要考虑土地的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条件。
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壤、气候等生长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需要根据土地的生长条件来确定不同农作物的适宜种植区域,从而进行农用地的分等定级。
总的来说,农用地的分等定级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土地的肥力、水土保持能力、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条件等因素,科学地对农用地进行等级划分,为农业生产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只有通过科学的分等定级,才能更好地保护农用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08 农用地分等定级
![08 农用地分等定级](https://img.taocdn.com/s3/m/89dc87207375a417866f8ff2.png)
五)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因素法、样地法
1、因素法:通过对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 济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因素因子体系及其影响权 重,计算单元因素总分值,以此为依据客观评定农 用地等别的方法。 划分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区(依主导因素原则和区 域分异原则划分的分等因素体系一致的区域) 确定分等因素:推荐因素(表 C)和自选因素(水文、 土壤、地貌、农田基本建设) 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几何平均法、加权平均法;
九)等别划分与检验
根据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农用地利用等 指数、农用地等指数分别二、农用地定级:
农用地级:在行政区(省、县)内,依据构成 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 地方土地管理和实际情况需要,遵照与委托 方要求相一致的原则,即主要考虑定级目的, 按照规定的方法与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 合评定,划分出的农用地级别。
3、样地法
以选择的标准样地为参照,建 立定级因素记分规则,通过比较, 计算定级单元因素分值,评定农用 地级别的方法。
准备工作
定级单元的划分 设置农用地定级县级标准样地 确定农用地定级因素
编制定级因素分级与加(减)分规则 表 计算定级指数 确定农用地级别标准 农用地级别划分 否
定级结果 是否符合实际? 是 成果验收
二)外业补充调查 现有资料不能满足分等工作要求,包括资 料不足、不实、不详、陈旧等,应进 行外业补充调查。 a) 农用地自然质量影响因素状况:农用 地质量分计算所需资料; b) 农用地利用状况:土地利用系数计算 所需资料; c)农用地经营状况:土地经济系数计算所 需资料;
三)确定标准耕作制度 根据标准耕作制度,确定基准作物(小麦、 玉米、水稻)、指定作物,查各指定作 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产量比 系数(当地作物单位面积实际产量/基准 作物实际产量)。
农用地分等定级报告
![农用地分等定级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9c67370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8e.png)
农用地分等定级报告一、引言农用地是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重要基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村经济稳定和促进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农用地资源,确保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精确的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十分重要。
本报告旨在分析农用地的分等定级情况,为农业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背景我国的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是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防止农药残留、土壤盐碱化等问题。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各级政府以及相关农业部门都要进行农用地的分等定级工作,以保护农用地资源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分等定级标准农用地的分等定级标准主要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土壤类型、土壤肥力、水源条件等;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农业用地产出率、农产品价值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强度、农业区划划定等。
在农用地分等定级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结合综合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定。
四、农用地分等定级情况分析根据各地的调查和统计数据,我国农用地的分等定级情况如下:1.自然因素分等情况根据土壤类型、土壤肥力和水资源情况等指标,各地将农用地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等等。
2.经济因素分等情况根据农业用地产出率、农产品价值等经济指标,各地将农用地划分为高产区、中产区、低产区等。
3.社会因素分等情况根据土地利用强度(如年种植周期、退耕还林等)和农业区划划定等社会指标,各地将农用地划分为重点开发区、一般开发区等。
五、问题与建议在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准确等。
为此,建议:1.加强标准的制定和修订,确保各地的分等定级标准一致性。
2.优化数据采集和统计工作,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加强农用地分等定级结果的应用,为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六、结论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是农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农用地分等定级第四章--农用地估价
![农用地分等定级第四章--农用地估价](https://img.taocdn.com/s3/m/fbf99f30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75.png)
第四章农用地估价4.1 农用地估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4.1.1 农用地价格的特点与分类1)农用地价格的基本特点农用地作为一种资源性资产,其价值是农用地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价格和农用地的无形价值之和。
在我国土地资源特别缺乏的情况下,农用地的无形价值更加重要,它主要指农用地的存在对农民所具有的社会保障及为社会提供粮食安全作用而产生的社会稳定功能,以及农用地的存在对保持良好的生存环境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功能这两种功能价值之和。
但现实经济活动,农用地价格得到体现的主要是生产力价格即经济收益价格。
当前,以生产力或经济收益价格为主体的农用地价格,具有以下特点:(1)以其收益能力作为价格基础。
土地生产力、生产成本和利用方式因地而异,导致土地纯收益的差异,也决定了土地价格的不同。
(2)价格评估难。
由于依法转让的农用地案例较少,运用市场法和长期趋势法比较困难,通常采用收益法评估。
但同块土地因作物种类不同,生产水平有很大差异,收益计算很难精确,所以此法实际运用中也存在困难。
(3)价格具有不确定性。
土地在作为农用地使用时可按照土地收益确定价格,如果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土地市场售价应按照未来预期收益扣除未来的开发成本定价。
由于影响地租地价的因素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也加剧了地价的不确定性。
(4)农用地价格水平式其他用地价格的基础。
如农村非农用地的价格可参考农地价格,并经加权修正得到。
2)农用地价格的分类根据市场流通交易的类型,农用地价格可分作农用地承包价格、农用地转包价格、农用地租用价格、农用地抵押价格和农用地拍卖底价等。
根据价格的适用空间范围,农用地价格可分为宗地地价、基准地价两种类型。
根据农用地功能,可分为农用地经济收益价格、农用地生态收益价格和农用地社会收益价格等类型。
根据农用地所转向经营主体的差异,农用地价格可分为3个类型:①农用地内部流通价格。
它是农用地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在农业经营主体之间流通的价格,价格水平取决于农用地的生产能力及农用地质量,因而又称为农用地质量价格。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方案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3f7387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68.png)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方案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方案是一个重要的农业政策,它对于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意义、现有的分级方法、估价方案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意义农用地分等定级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农业结构,因此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制定土地政策。
不同地区的土地情况不同,制定相应的政策需要从土地等级、使用目的、保护措施等因素综合考虑。
2. 保护农用地。
农用地作为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的重要基础,必须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其不被非农业投资和房地产等领域的扩张侵蚀。
3.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分级的基础上,确定哪些土地用于种植粮食,哪些用于养殖、果树等比较经济的农业作物,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品质。
二、现有的农用地分级方法目前,我国对于农用地的分级主要有如下三种方法:1. 用地质条件划分等级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地质条件的差异来判断土地的适宜度,比如土层深度、土壤稳定性、坡度等,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
2. 农林区位分级法。
这种方法是从农业与林业产业的角度来看待土地,根据不同土地的具体定位,分为一等、二等、三等、四等四个等级。
3. 评估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土地价值的评估来划分等级,评估方法多样,主要包括市场估价法、收益现值法、土地离散属性法等。
三、估价方案估价方案是对于土地价值的一个评估,是决定农用地分级的一个重要因素。
评估方法的选择需要考虑下面几个方面:1. 市场估价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市场情况,察看周围的同类土地的交易价格,通过比较确定土地的估价方案。
2. 收益现值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土地的产出与市场价格等进行计算,来确定土地的估价。
具体的计算方法需要考虑耕作方式、作物品种、气候条件等因素。
3. 土地离散属性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土地位置、用地目的、土地出让标准等因素,来计算土地估价。
常用的计算方法包括多元线性回归、主成分分析法等。
四、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第4章土地等级调查概述介绍
![第4章土地等级调查概述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599ad07227916888486d75a.png)
(二)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方法
主要有三种 : 多因素综合评定法 级差收益测定法 地价分区定级方法
18
1. 多因素综合评定法 多因素综合评定法是通过对城市土地在社会经济活 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特征进行综合考虑,揭示市地 的使用价值或价值及其在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划分 土地级别的方法。 多因素综合评定法的指导思想是从影响市地使用价 值或质量的原因着眼,采用由原因到结果,由投入 到产出的思维方法。 即通过系统地、综合地分析各类因素和因子对土地 的作用强度,推论土地在空间分布上的优劣差异。
20
(二)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工作程序 土地定级因素选择 定级因素权重的确定 土地定级单元的划分 土地定级因素分值的计算 初步划分土地级别 级差收益测算 级别边界落实、成果整理、验收
21
二、农用地分等定级概述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工作对象为农用地 ( 包括耕地、林地、草 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和宜农未利用地,不包括自 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永久性林地、牧草地和水 域。 (一)农用地等级体系 我国对农用地质量也是采用“等”和“级”两个层次划分体 系。农用地等别的划分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 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农 用地分等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可比性。 农用地的等别反映农用地潜在的(或理论的)区域自然质量、 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的不同所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 水平差异。农用地级别反映因农用土地现实的 (或实际可能 的)区域自然质量、利用水平和效益水平不同所造成的农用 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第四章
土地等级调查
山东科技大学 资源与土木工程系
1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土地性状调查 第三节 土地分等定级概述 第四节 土地税收情况调查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9df97325f90f76c660371a07.png)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名词:1。
土地类型的定义可描述为构成土地各个自然要素的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地.2.土地利用分类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以及其他因素进行的综合性分类。
3.土地利用类型是根据一定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对土地利用现状所进行的划分4.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是利用前一次土地利用的详查的结果作为基础,与当前土地利用状况进行比较,对于利用性质、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线状地物和面状地物)进行调绘、填图、登记和权属确认等工作。
5.土地利用制图单元6.土地评价即土地用于规定目的时对土地性能的评定7。
土地评价单元把整个评价范围内的土地按照土地质量组合方式,划分成的一个个的土地类型单元.8.土地特性是指各种可以直接测量或估测的土地属性,可用于区别不同适宜性的土地单元,用做描述土地质量的一种方法。
9。
土地质量是由一组具有共性的土地性质的综合表达形式,它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影响某一方面的土地适宜性。
10.土地质量评价是根据土地特性及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土地质量,在一定条件下估算土地质量的等级并以一定的方式描述出来的一整套方法和过程。
11.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是指分析和评定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和管理要求的满足程度的过程。
12.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分析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土壤、气候、地形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综合作用相互作用对各种可能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潜在生产能力的影响,依此进行的土地综合评估和分等定级的过程.13.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经济评价是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和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不同质量土地的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相同投入条件下土地的不同产出量经济指标。
),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的投入和效益,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类型和适宜程度的过程。
14。
农用地分等定级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的过程.15。
标准耕作制度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下,有利于生产或最大限度发挥当地土地生产潜力,未来仍有较大发展前景,不造成生态破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已为(或将为)当地普遍采纳的农作方式。
农用地分等定级和估价与土地质量评价
![农用地分等定级和估价与土地质量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fe3002db50e2524de5187e35.png)
农用地分等定级和估价与土地质量评价李赞卿(枣庄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系)摘要: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是衡量农用地质量优劣的必要手段,是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需要而产生的新兴土地学科,也是目前土地管理部门亟待开展的一项工作。
所以,对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理论、方法和程序进行探索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农用地质量评价是土地管理工作由数量型管理向质量型管理方向转变的一项基础工作。
本文通过以农用地质量及其评价为标准,阐述农用地质量评价基础上的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原理和原则,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方法和理论体系。
关键词: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质量评价1.概述农用地既是一种资源,又是一种资产。
作为一种资源,具有经济、社会、生态属性和功能;作为一种资产,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
我国现阶段的农用地质量评价工作主要包括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3个方面,分别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尺度反映农用地质量。
农用地“等、级”是从资源角度定量表述农用地质量和供求状况。
他们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和相同点,又有明显的区别,具有相对独立性。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主要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来确定农用地的级别,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用地的质量。
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一些国家在重视城市土地定级估价问题的同时,更为重视农业地分等定级估价。
但在我国,人们还未深刻认识到农用地估价的重要意义,农用地估价工作滞后。
例如,缺乏全国统一的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体系,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践工作滞后,农用地分等定级和估价三者之间不衔接等。
因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它对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土地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及调整农业用地结构、鼓励土地用户用地养地相结合等提供土地质量和级别状况方面的科学依据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也为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加强农村土地管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都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按指定作物分别编制。 B 推荐因素指标与指标分值的关系,可参见《农用地 分等规程》,但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指定作物、指 标区的情况加以调整。 C 自选因素指标与指标分值的关系由各地自行确定。
D 记分规则表的编制应建立在当地试验资料的基础上。
如没有,则要采取适当的定性分析方法加以确定。
1、因素法 (4)编制分等因素图。 (5)读取分等因素指标分值。 (6)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A 几何平均法
1、因素法 (2)确定分等因素 农用地分等因素分为推荐因素和自选因素两类。 推荐因素由国家统一确定,分区、分地貌类型 给出。 自选因素由省级土地主管部门确定,用于分等 的自选因素一般不超过3个。
1、因素法 (2)确定分等因素 农用地分等因素按照以下方法步骤确定:
A 在推荐因素和自选因素中进行选择,初步确定指标
宜程度和限制程度。
一、土地经济评价的概念和类型
(二) 土地经济评价的类型
1、单项经济评价
单项经济评价是指对某种土地利用类型或方式所进行 的专门评价。 2、综合经济评价 是指对某个地区的多种土地利用类型或方式所进行的 综合性评价,它可以在单项经济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也可
以在综合的自然评价的基础上进行。
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
(二)资料收集整理 (1)基本资料 B 土地利用条件资料
标准耕作制度中指定作物的面积、单产、总产的统计资 料,土地利用条件样点基本情况资料,农业生产资料,农业 技术实验资料等
C 土地经济条件资料
包括人均耕地、单位面积平均资金投入、单位面积平均 纯收益、农民人均收入等
D 其他资料
1、因素法 (1)分等因素指标区的划分
指标区的划分原则: A 指标区可根据地貌条件、耕作制度等划分,也可根据强限制 性因素的区域分异规律划分 B 在县域范围内,指标区一般不超过10个 C 在一个指标区内,选定的分等因素要对农用地的质量有明显 的影响,一般不超过10个,农用地自然质量分依据所选用的分 等因素计算。 D 按照强限制性因素划分的指标区称作限制区。在限制区内, 由于强限制性因素的作用,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的最高分不能取 100分。
均土地经济条件下,根据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农
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农用地等别的过程。
一、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基本概念
农用地定级指在行政区(省、县)内,依据构成
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
地管理和实际情况需要,遵照与委托方要求相一致
的原则,既主要考虑定级目的,按照规定的方法和
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农用地级
(6)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B 加权平均法
二、农用地分等的技术方法 2、样地法
(1)样地适用区的划分 划分原则: A 在县域范围内每个乡镇布设1个标准样地,地貌条件、 耕作制度差异较大的乡镇可以布设多个标准样地,并 根据其相似性进行归类。 B 根据地貌条件、耕作制度或强限制性因素的区域分 异规律,参照标准样地的归类结果划分适用区,县域 范围内适用区一般不超过10个。 C 在一个适用区内,选定的分等因素要对农用地的质 量有明显影响,一般不超过10个,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依据所选用的分等因素计算。
(5)确定分等属性加(减)分值。
(6)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采用代数和法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属性加(减)分值;
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
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
(一)工作准备 工作准备阶段明确分等区域和范围、工作程 序及方法、技术资料和基础图件,并进行人员、 经费、进度的安排。 根据农用地分等工作的需要准备各种相关表格, 可参见国家《农用地分等规程》
(六)分等单元划分 1、划分要求
明显差异的不划分为同一单元。
(2)单元内部的土地特征相似,土地分等单元边界不跨越分 等因素指标区,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和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 (3)单元边界不跨越地块边界。 (4)单元边界应采用地貌走向线,如河流、沟渠、道路、堤
坝等线状地物或有明显标志的权属界限。
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
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
(三)外业补充调查 2、农用地利用状况与农用地经济状况调查 (3)投入数据调查
A.以村为基本调查单位、采用实测、评估和历史资料分析相 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 B.按标准耕作制度中所确定的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实际投 入量计算,以单位面积投入量表示 C.物质投入包括种子、化肥、农药、水电、农机具等,根据 国家市场指导价计算,农家肥按当地平均价格计算 D.活劳动收入包括各生产环节的劳动力投入和必要的农田维 护劳动力投入,按当地平均劳动力价格计算
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
(四)确定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指定作物
基准作物:是理论标准粮的折算基准,指全国比 较普遍的主要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 按照不同区域生长季节的不同,进一步区分的春 小麦、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一季稻、早稻 和晚稻等7种粮食作物。开展农用地分等工作的 省级实施机构负责从中选择1种作为本行政区的 基准作物。 指定作物:指行政区所属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中 所涉及的作物。
别的过程。
二、农用地分等的目的和意义
1、目的 ①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② 科学量化农用地质量及其分布; ③ 提高农用地管理水平; ④ 为落实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实现区域耕地占补平 衡目标,科学核算农用地生产潜力提供依据; ⑤ 为征地制度改革、土地整理、基本农田保护、粮 食安全保障等提供科学依据。
2、样地法
(2)确定分等因素 原则与因素法类似
2、样地法
(3)编制“指定作物-分等属性-自然质量加(减)分” 规则表
编制基本要求: A 按指定作物分别编制 B 按样地适用区编制 C 记分规则表的编制应建立在当地试验资料的基础上。 如果没有,应采取适当的定性分析方法加以确定。
2、样地法
(4)编制分等属性图
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
(五)属性数据录入及其与图形数据链接 将农用地分等相关属性数库进行录入,并将 其与农用地分等数字格式的图形数据进行链接形 成数据库。
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
(1)单元之间的土地特征差异明显,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地不 划为同一单元;山脉走向两侧水热分配有明显差异的不划分 为同一单元;地下水、土壤条件、盐碱度等分等因素指标有
D 土地利用规划图
E 其他图件
(3)土地资源调查数字化成果资料和规划数据库等资料
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
(二)资料收集整理 2、资料核实与整理 核实时要求数据来源可靠、计量单位统一,对 不符合实际的数据或个别异常值,应校正或剔除。
(1)现有资料数据要根据性质、来源和初步分区,统一编 码、分类; (2)对不能满足分等工作要求的资料应做好记录,以便进 行外业补充调查; (3)现有资料数据要妥善保管,在分等工作结束后编制成 基础资料汇编,存入档案。
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
(二)资料收集整理 (1)基本资料 A 自然条件资料
气候:1月平均温度、7月平均气温、≥10C积温、月平均降 水量、蒸发量、无霜期、灾害气候等因素; 农业气候补充资料:各种作物播种和收获日期; 水文:水源类型(地表水、地下水)、水量、保证率、水质 土壤:土壤类型、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表层土壤质地、有 效土层厚度、障碍层等 地形地貌:地貌类型(山地、丘陵、平原等)、坡度、地形 部位 农田基本建设情况:灌溉条件、排水条件等
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
(三)外业补充调查 2、农用地利用状况与农用地经济状况调查 (1)调查内容
调查计算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所需资料。
(2)产出数据调查
A.以村为基本调查单位,采用实测、评估和历史资料分析相
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 B.按标准耕作制度中所确定的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实际投 入量计算,以单位面积投入量表示
(4)精度要求
农用地利用状况与农用地经营状况调查选取的样点应具有代表 性,以村为单位进行,具体精度可根据实际情况按国家农用地 分等规程的要求进行确定。
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
(四)确定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指定作物
标准耕作制度:是指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生产 条件和技术水平下,有利于生产或最大限度地发挥 当地土地生产潜力、未来仍有较大发展前景、不造 成生态破坏、能够满足社会需要,并已为(或将为) 当地普遍采纳的农作方式。主要指种植制度。
区内的分等因素。 B 推荐因素是在总结各地农用地分等试点工作经验的 基础上,由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技术指导小组确定。 C 自选因素是在各地方经分析论证后确定,自选因素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水文、土壤、地貌、农田 基本建设情况。
1、因素法 (3)编制“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
编制的基本要求:
(二) 土地经济评价的类型
3、土地的经济等级评定 以土地的经济性状如经济生产潜力、预期收入等为 依据,将某个地区的土地分为不同的等级,从而为土地 利用规划等生产活动服务。
4、土地估价
又称土地的货币评价。
第二节 农用地分等定级概述
一、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基本概念
农用地分等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标准耕 作制度,在自然质量条件、平均土地利用条件、平
(六)分等单元划分 2、划分方法 A 叠置法
B 地块法
C 网格法
D 多边形法
(七)采用因素法或样地法进行自然质量分的计算
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
(八)参数计算 1、指定作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atj)
见国家《农用地分等规程》,在农用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灌溉条件时查 找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在无灌溉条件时查找气候生产潜力指
四、农用地分等定级对象
按照国家《农用地分等规程》和《农用地定级 规程》,分等及定级的工作对象:县级行政区内现
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暂不包括自然保护区和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