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特色鲜明的历史实验教科书——川教版《中国历史》评价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套特色鲜明的历史实验教科书——川教版《中国历史》评价

[编者按]川教版新课程标准历史实验教科书,悄然走向大江南北全国各地,着实给了历史教育界一个不大不小的惊喜,人们于是不禁感慨系之——可不能再用偏安一隅的老眼光看待川教版了:川教版,还有岳麓版,继北师大版、华东师大版、人教版之后,以崭新的姿态加入历史新课程实验的行列,无疑是颇值得欣慰的历史课改盛事。就说川教版吧,尽管与其他版本一样,正在成长的她,不足之处或许难免,但是认识她的人,可能都会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原来她的确有些特别,她的课程理念、她的内容选择、她的编写体例、她的图片配置……。川教版究竟如何,还是让最有发言权的读者(使用者)去评说吧。

顺便提及,课改绝非课程专家(包括课标制订者、教科书编者和教育研究者)的事,决定课改成效的关键,其实是广大教师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和支持了课改,课改本身的当务之急,正是如何帮助教师理解自己所期待的教育改进,并愿意对此作出承担。而本刊要他的,恰恰是对这种承担的分担,毋宁说这是一种更神圣的承担。同仁们,让我们同舟共济:

由龚奇柱先生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和八年级上下册(以下简称“川教版历史教材”)已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并于2003年秋季在全国部分省市进行实验。作为历史教材改革的一个新成果,川教版历史教材的出版和试用,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历史教材建设朝着“丰富性和可选性的方向发展”。

据川教版历史教材《后记》等资料介绍,该书编写组由大学教授、省市教科院(所)研究员和中学特级教师等组成,阵容整齐,结构合理。主要编写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参与义务教育教材编写工作,并编写了多种乡土历史教材和选修课教材,积累了丰富的中学教材编写经验。这些都是编写组的优势。但是,编写组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教材必须按教育部制订的《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而“课标”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深入学习和认真理会。另一方面当编写工作启动时,北师大出版社、华东师大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均推出了《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并得到各方好评。在这种形势下,要另编一套能为国家教材主管部门首肯,教材审查专家认可,广大师生欢迎的教材,难度之大可以想象。编写组十分清楚,关键在于教材的质量和特色。质量是教材的生命,特色是教材存

在的理由,川教版历史教材必须是特色鲜明的高质量的教材,否则它就没有出世的必要和存在的价值。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编写组追求的目标基本上实现了。川教版历史教材称得上是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好教材。

川教版历史新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一、使用群体定位科学合理

教材的主要使用者是学生。作为遵循“课标”编写的国家级教材,川教版历史教材无疑要适宜于全国各地学校使用。但是,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各个地区各个学校的情况很不一样,“全国学生一套书”,既不符合教育的规律,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需要不同的教材,应有不同特点的教材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需要。这也是国家实施教材多样化策略的出发点。

基于此,教材使用者的定位问题也就提出来了。在多种教材并存的情况下,川教版历史教材对使用者作了如下定位:适合全国各地学校、尤其适合中西部地区学校使用。

根据这一定位,川教版历史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除体现“课标”的理念,遵循“课标”的要求外,还注

意了以下问题:

1.教材内容在全面反映我国历史的总体发展的前提下,适当多选一些发生在中西部地区的具有全国影响乃至世界意义的内容。如中国古代史部分,介绍了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都江堰、秦始皇陵兵马俑、敦煌石窟、乐山大佛和大足石窟、布达拉宫等。中国近代史部分突出红军长征和重庆谈判等。中国现代史部分强调了西部大开发等。

2.让知识要求和活动安排具有弹性,以增强教材的适应性。如讲商鞅变法,教材正文浅近地指出废除

“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注解则说明这种制度历史上称为“井田制”。又如教材对“历史考察”这一活动提出了如下建议:“考察对象最好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重点文物单位的顺序依次选择);”“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选择某一遗址或名胜古遗迹的若干图片,作模拟性考察。”这样,即使是西部边远地区农村学校的学生也有“考察”的可能。

3.黑白本和彩色本教材同时出版发行,供学校自由选用。

二、体例结构多有创新

川教版历史教材按学习主题呈现教学内容,主题下设置课。全书的体例和结构多有创新。下以“课”为

例,略加介绍。

从纵向结构看,各课由导图和导语、课文、学习与探究三个板块组成。导图和导语是一课之“眼”,透过它可窥见全课的概貌。课文是一课之“身”,以文字(“大字”、“小字”和注解等)和图像(地图、插图和图表等)呈现本课内容。学习和探究是一课之“尾”,由学习活动(含内容与建议)、史海拾贝、学习测评(客观性题目与主观性题目合理搭配)、心得与疑问四个栏目组成。在教材上,“心得与疑问”一栏实际上是一块空白,有待学生去写就。编者希望他们记下所思所得所疑.以自己正在成长发育的思维和双手,用自己的话语续成一课的凤尾。这是一种开放的教材结构,其创意已引起一些同行的兴趣。

从横向结构看,各课由主辅两栏构成。主栏呈现教与学的基本内容,辅栏提出读、记、想、说、写、议等多种要求,调控和优化学习过程。“课标”将学习过程列为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只重学习结果不重学习过程的弊病。川教版历史教材设置辅栏,创造性地落实了“课标”的这一新理念,是教材结构创新的大胆探索。

三、内容选择方圆兼备

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川教版历史教材的首要原则是遵循“课标”,即按“课标”中的“内容标准”选择和安排内容。具体做法是:按“课标”的学习主题设置教材的学习主题;按“课标”内容标准的条目设置各课,如按内容标准中的“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一条,安排了《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一课;按“课标”的观点阐释历史,如“课标”将洋务运动安排在“近代化起步”这一主题之下,因此教材也主要从近代化(现代化)角度阐释和讲述洋务运动;按“课标”要求安排重点,如中国古代青铜器,“课标”明确提到的只有司母戊鼎,因此,在《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一课中此鼎理所当然的就是第一重点。

遵循“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不能动摇的原则,但如果过于拘泥“课标”的字句,教材的特色就难以形成,各版教材可能就难以区别,况且,“课标”明确指出:“教科书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标准’之外的知识。”这就为编写者的发挥留下了空间。据此,川教版历史教材又将不囿于“课标”作为内容选择的一条重要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