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doc
血检教学大纲模板(本科)

《临床血液学与血液检验》教学大纲编写单位:西安医学院医学技术系临床检验教研室编写时间:2008年6月20日教务处印制2008年6月20日一、课程简介二、学时分配表第一章血液学概述和发展史[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血液学、临床血液学、血液检验的定义。
了解:血液学的概述及发展史。
[教学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详细讲解第二节血液学发展史一、血细胞的认识(一)血细胞数量的检测(二)红细胞的认识(三)白细胞的认识1.对粒细胞的认识2.对单核细胞的认识3.对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认识一般讲解二、血栓与止血的认识三、骨髓干细胞与造学调控的认识(一)造血干细胞的认识(二)骨髓间质干细胞的认识(三)造血调控的认识第二章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血液检验与循证医学的关系,血液学与疾病、检验的关系。
[教学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血液学与疾病的关系一、血液病合并非血液系统疾病二、非血液系统疾病合并血液病三、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第二节血液学与检验的关系一般讲解一、血液学检验的任务二、检验医师的责任第三节血液检验与循证医学的关系一、循证医学二、血液检验与循证医学的关系第三章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血细胞增殖及发育成熟的一般规律;(五号宋体字)2. 造血微环境、造血干、祖细胞的定义及特点。
熟悉:1.出生后骨髓造血特点,造血微循环定义;2.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的特点;3.造血正向调控及负向调控因子的种类,常见调控因子的作用;4.细胞调亡的定义。
了解:1.胚胎期造血特点,造血微循环作用;2.造血的基因调控,其它各种造血正向调控及负向调控因子的作用;3.细胞调亡的特征及机制。
[重点]1.血细胞增殖及发育成熟的一般规律;2. 造血微环境、造血干、祖细胞的定义及特点。
{难点]1. 血细胞增殖及发育成熟的一般规律;2. 造血的调控。
[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造血器官一、胚胎期造血器官(一)中胚叶造血一般讲解(二)肝脏造血(三)骨髓造血二、出生后造血器官(一)骨髓造血1.红骨髓2.黄骨髓(二)淋巴器官造血详细讲解 1.胸腺2.脾3.淋巴结(三)髓外造血第二节造血微环境一、骨髓微血管系统二、骨髓基质细胞及其分泌因子三、骨髓的神经第三节造血干(祖)细胞及骨髓间质干细胞一、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1.造血干细胞2.造血祖细胞二、骨髓间质干细胞第四节血细胞的发育与成熟一、血细胞的发育二、血细胞发育成熟的一般规律(一)血细胞的命名(二)血细胞发育成熟的一般规律第五节造血的调控一、造血的基因调控(一)原癌基因(二)抑癌基因(三)信号转导的调控二、造血的体液调节(一)造血的正向调控因子(二)造血的负向调控因子第四章造血检验的基本方法第一节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正常血细胞形态学特点;(五号宋体字)2. 血象和骨髓象的检验方法及分析内容和方法;3.骨髓片报告的正确填写;4.正常骨髓像的特点。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是采用各种实验方法和技术分析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以阐明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用于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一门科学。
血液学检验既属于血液学范畴,又是医学检验的一个分支,是医学检验的主干课程之一。
近十年来,血液学基础理论研究随着实验手段的不断更新而迅速发展,而实验性很强的血液学,也越来越多的引进各种新的检验项目或赋予基础检验以新的评价。
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设置在医学检验专业必修课程中,其目的是使该专业的学生掌握血液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临床血液学相关基础知识;同时掌握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常见血液病的检验方法及血液学特点,能对常见血液病作出初步诊断结论。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的任务是利用血细胞的检验技术、超微结构技术、病理学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免疫学技术、分子遗传学技术、生物遗传工程、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他多种技术,对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血液系统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异常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和临床诊治的观察,从而促进血液学和临床血液学的发展和提高,推动了血液病学研究向更高层次迈进。
学生需要经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实验医学的专门学习和培养,不仅要有熟练的实验医学技能,正确掌握各项有关血液病诊断和反映病情的实验;适应血液学的发展,建立有关新实验,还要有一定程度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为血液病做出诊断。
该课程共分四篇:造血细胞及其检验、红细胞疾病及其检验、白细胞疾病及其检验和血栓与止血及其检验。
它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常见的血液病为主线,创建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
本课程主要由医学检验系临床血液学教研室安排,课程设置建立在医学院医学检验系学生完成公共基础课后。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指导手册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指导手册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指导手册第一章血液学基础知识1.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血浆中含有水、蛋白质、电解质、激素等物质,起着运输、养分供应以及体温调节等多种功能。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负责运输氧气、参与免疫反应以及止血等重要功能。
1.2 血细胞的生成与发育血细胞的生成是发生在骨髓中的,通过造血干细胞经过不同分化阶段形成成熟的血细胞。
其中,红细胞的生成受到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调节,白细胞的生成则受到不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
1.3 血液学相关常用指标血液学检验是通过测定血液中的各项指标来辅助临床诊断和治疗。
常用指标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等。
1.4 血液疾病的分类与诊断血液疾病可以分为贫血、白血病、血栓病等多种类型。
通过血液学检验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可以对血液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
第二章血液学检验技术2.1 血液样本采集与保存正确的血液样本采集和保存对于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在采集血液样本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并将样本保存于适当的温度和容器中,以避免样本的变质和污染。
2.2 血液凝固与抗凝技术血液凝固与抗凝是血液学检验中的关键步骤之一。
了解血液凝固机制和不同的抗凝剂的作用,能够确保血液样本在检验过程中的稳定性。
2.3 血常规检验技术血常规检验是血液学中最常用的检验项目之一,通过测定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可以对全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进行评估。
2.4 骨髓涂片检查技术骨髓涂片检查是对骨髓中各种细胞的形态和数量进行观察和评估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骨髓涂片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对血液疾病进行准确定性诊断。
第三章常见血液疾病及其检验指标3.1 贫血的检验指标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功能的异常导致机体缺氧的疾病。
常见的贫血类型包括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通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等指标的检测,可以对贫血进行评估和诊断。
《临床输血与检验》课程教学大纲.doc

思考题:
1、简述血液成分手工制备应注意的事项?
2、简述悬浮红细胞制备方法及其保存和运输要求?
3、简述我国使用血液成分单采机采集血小板的制备方法?
第六章临床输血
【掌握】合理用血及成分输血的适应症、剂量和方法、疗效判断及注意事项。
【熟悉】 全血输注、红细胞输注、粒细胞输注、血小板输注、血浆输注、冷沉淀输注。
【了解】输血反应的定义、输血反应的分类。
思考题:
1、预防免疫性溶血反应的发生,应在输血前作哪些免疫血液学检查?
2、免疫性溶血反应的机制是什么?
3、为了预防细曲性反应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和措施?
第八章 输血相关传染病
【熟悉】经输血传播的疾病类型,输血相关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思考题:对输血相关乙肝和丙肝应如何预防?
《临床输血与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里要专业课之一。它主要讲述输血安全、安全献 血和输血管理、免疫血液学、血液成分制备、临床输血、输血不良反应、输血相关传染病、 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等临床输血学检验的基本技术、基础理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 能熟练应用常用的免疫血液学检验技术,掌握临床输血治疗的理论,同时能针对不同的临床 病例提供输血相关诊断与治疗建议。卧 临床输血学是免疫学与输血治疗学相交叉的学科之 一,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因而,在以上所提要求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了解 临床输血学的新知识、新理论及新技术,以使学生既能适应-•般临床输血检验与治疗工作, 又要有一定的创新思维的能力。根据医学检验专业五年制教学培养方案,教材使用全国高等 医药院校教材“临床输血与检验”(高峰主编)。理论课讲授方式应抓住最基本内容,突出 重点,讲清难点,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教学时数可适当地介绍反应本学科的有关进展, 或已被公认并在本学科有广泛影响的里点学派观点,并给以公正的评价。实验课可根据教学 经费和实验条件,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临床输血检验教学内容分为重点 内容(重点掌握),熟悉内容和了解内容。重点掌握是指学生必须掌握的有关知识,同时会 联系实际加以灵活运用。熟悉内容要求学生对其内容清楚明确。了解内容要求学生有一般性 认识,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深入学习参考。
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概述]临床血液学检验是采用各种实验方法和技术分析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以阐明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用于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一门科学。
血液学检验既属于血液学范畴,又是检验医学的一个分支,是检验医学的主干课程之一。
近十年来,血液学基础理论研究随着实验手段的不断更新而迅速发展,而实验性很强的血液学,也越来越多的引进各种新的检验项目或赋予基础检验以新的评价。
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临床血液学检验设置在检验医学专业必修课程中,其目的是使该专业的学生掌握血液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临床血液学相关基础知识;同时掌握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常见血液病的检验方法及血液学特点,能对常见血液病作出初步诊断结论。
[课程目标]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临床血液学检验的任务是利用血细胞的检验技术,超微结构技术、病理学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免疫学技术、分子遗传学技术、生物遗传工程、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他多种技术,对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血液系统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异常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和临床诊治的观察,从而促进血液学和临床血液学的发展和提高,推动了血液病学研究向更高层次迈进。
学生需要经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实验医学的专门学习和培养,不仅要有熟练的实验医学技能,正确掌握各项有关血液病诊断和反映病情的实验;适应血液学的发展,建立有关新实验,还要有一定程度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为血液病做出诊断。
该课程共分四篇:造血细胞及其检验、红细胞疾病及其检验、白细胞疾病及其检验和血栓与止血及其检验。
它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常见的血液病为主线,创建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课程简介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课程简介课程名称:《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英方名称:《clinical hematology and hematologic examinations 》开课单位:遵义医学院医学检验系课程性质:必修课总学时:124学时,其中理论:64学时,实验:60学时学分:7学分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血液学的理论基础、各种血液病的骨髓细胞检验诊断方法、临床血液生物化学和免疫学等基本检验技能。
内容简介:本课程是医学检验系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研究血液和造血组织的血细胞形态学、血细胞生理学、血液生化学、血液免疫学、血液流变学、遗传血液学,以及来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和非血液病所致的继发性血液病。
涉及的主要内容共五篇十四章,包括血液学概述和发展史、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造血检验的基本方法、造血检验的临床应用、红细胞检验的基础理论、红细胞检验的基本方法、红细胞检验的临床应用、白细胞检验的基础理论、白细胞检验的基本方法、白细胞检验的临床应用、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血栓与止血检验、血栓与止血检验的临床应用。
采取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
基本按讲授式、启发式和互动式等方式上课。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教材:《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谭齐贤,第3版,2003年。
参考书目:1.《邓家栋临床血液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邓家栋,第1版,2001年。
2.《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科学出版社,张之南,第2版,1998年。
3.《Williams Hematology》,人民卫生出版社,Ernest Beutler,6th ed,2001年。
4.《红细胞疾病基础与临床》,科学技术出版社,张之南,第1版,2000年。
主讲教师:王永伦副主任技师付书南主管技师。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指导手册(doc 42页)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指导手册(doc 42页)《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实验指导(供医学检验专业五年制本科使用)无颗粒。
2. 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12~20μm,较原粒细胞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细胞粗糙,染色质颗粒开始有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浆染淡蓝色、蓝色或深蓝色,含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紫红色颗粒(即非特异性颗粒)。
3.中幼粒细胞(myelocyte)①中性中幼粒(neutrophilic myelocyte):10~18μm,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有凹陷,其凹陷处约占细胞的2/3~1/2,核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隐约可见或消失;胞浆量多,染淡红或少数区域略偏蓝,含大小一致的红色颗粒、即特异性颗粒(致少有一个区域)。
②嗜酸性中幼粒(eosinophilic):15~20μm:核与中性中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粗大而均匀、排列紧密的橘红色特异性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basphilic):10~15μm,核圆形或椭圆形、但常常轮廓不清,核染色质较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含有排列零乱、大小不等数量不多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①中性晚幼粒(neutrop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不超过假设直径的一半,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无核仁;胞浆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特异性颗粒。
②嗜酸性晚幼粒(eosinoph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形及结构与中性晚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橘红色的、大小一致的嗜酸性特异性颗粒。
③嗜碱性晚幼粒(basophilic metamyelocyte):10~14μm,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分布有少量嗜碱性非特异颗粒。
5. 杆状核粒细胞(stab granulocyte)①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tab granulocyte):10~15μm,核凹陷程度超过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呈带状弯曲,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胞浆充满中性颗粒。
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

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一、引言血液学检验是临床医学中至关重要的检查手段之一,它通过对血液样本的分析,可以提供关于患者体内血细胞、血红蛋白、凝血功能等方面的信息。
本教学大纲旨在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血液学检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技术和结果解读,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血液学检验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掌握血液学检验的实验操作技术;3. 熟悉血液学检验的常用仪器和试剂;4. 掌握血液学检验结果的解读方法;5.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血液学检验的基础知识(1) 血液学检验的定义和分类(2) 血液学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2. 血液学检验的常用方法和技术(1) 血常规检验(2) 凝血功能检验(3) 血型与配型检验(4) 血清学检验(5) 骨髓学检验3. 血液学检验的常见仪器和试剂(1) 血细胞分析仪(2) 凝血分析仪(3) 免疫染色仪(4) 血清学试剂盒(5) 骨髓穿刺针4. 血液学检验结果的解读方法(1) 正常值范围的理解(2) 异常结果的分析(3) 结果的报告和记录5.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1) 血液样本的采集和保存(2) 实验步骤的规范操作(3) 实验室安全规范和操作注意事项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血液学检验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血液学检验的整体认识和了解。
2. 实验操作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演示,向学生展示血液学检验的基本技术和操作流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实验报告分析结合学生实验操作与结果报告,引导学生分析结果、解读结果并提出合理的临床诊断建议。
五、教学评价与考核1.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操作规范程度。
2. 结果解读评价学生对于实验结果的正确解读和临床意义的理解。
3. 综合考核包括实验报告撰写、理论知识笔试、实验操作技能考核等。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的血液学检验教材,供学生参考学习。
2. 仪器设备:提供血细胞分析仪、凝血分析仪、免疫染色仪等仪器设备,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教学内容

第七十四页,共146页。
• ⑷ 破骨细胞: • 胞体巨大(jùdà),直径60~100μm,边缘
可不规则,常见伪足状突起;常为多核 ,核数目数个至数十个,大小较一致, 呈圆形或椭圆形,核间无细丝相连,核 染色质呈疏松网状,可见1~2个较清晰 的蓝色小核仁;胞质丰富,浅蓝色至粉 红色,含有较多粗大的深红色或紫红色 颗粒。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是一对作用 相反的参与骨代谢的细胞。破骨细胞起 溶骨作用。
• (一) 血片检查步骤及内容
• 1. 血片染色(略)
• 2. 计数与分类 计数、分类一定数量(至 少100个)的有核细胞同时注意各种细胞 (包括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并要 注意观察全片中其他部位的细胞形态。
• 3. 分类计数方法(2种) :
• ① 外周血涂片(tú piàn)有核细胞分类( ANC):检验科常用,特别是仪器分类 。
第二十六页,共146页。
第二十七页,共146页。
早幼红细 胞 胞体直 径10~ 18µm,圆 形或椭圆 形。胞核 圆形,居 中或稍偏 位,核染 色质浓集 呈粗颗粒 状甚至小 块状,核 仁(hé rén)模糊 或消失。
• 胞质量略增多,为不透明(tòumíng)蓝色或深蓝色,无颗粒,瘤状 突起即核周淡染区仍可见。
第三十一页,共146页。
第三十二页,共146页。
• 红细胞 胞体直径平均7.2µm,两面呈微凹盘状,无核,胞质淡红色 ,中央(zhōngyāng)部分淡染。
第三十三页,共146页。
(三)单核细胞系统(xìtǒng)
• 原始(yuánshǐ)单核细胞 • 幼稚单核细胞 • 单核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适用于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性质与目的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是采用各种实验方法和技术分析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以阐明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用于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一门科学。
血液学检验既属于血液学范畴,又是医学检验的一个分支,是医学检验的主干课程之一。
近十年来,血液学基础理论研究随看实验手段的不断更新而迅速发展, 而实验性很强的血液学,也越来越多的引进各种新的检验项目或赋予基础检验以新的评价。
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设置在医学检验专业必修课程中,其目的是使该专业的学生掌握血液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惊生能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临床血液学相关基础知识;同时掌握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常见血液病的检验方法及血液学特点,能对常见血液病作出初步诊断结论。
课程的设置与要求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的任务是利用血细胞的检验技术、超微结构技术、病理学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免疫学技术、分子遗传学技术、生物遗传工程、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他多种技术,对血液系统疾病利非血液系统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异常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和临床诊治的观察,从而促进血液学和临床血液学的发展和提高,推动了血液病学研究向更高层次迈进。
学生需要经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实验医学的专门学习和培养,不仅要有熟练的实验医学技能,正确掌握各项有关血液病诊断和反映病情的实验;适应血液学的发展,建立有关新实验,还要有一•定程度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为血液病做出诊断。
该课程共分四篇:造血细胞及其检验、红细胞疾病及其检验、白细胞疾病及其检验和血栓与止血及其检验。
它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常见的血液病为主线,创建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旦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
本课程主要山医学检验系临床血液学教研室安排,课程设置建立在医学院医学检验系学生完成公共基础课后。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课程教学在2个学期内完成,总学时为150学时(含考试)。
第一学期以血液形态学教学为主,安排在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为教学主体,设定5个学分。
第二学期以血栓与止血教学为主,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为教学主体,设定3.3个学分。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课程将以理论课与实验课穿插进行,理论和实验课每次各安排4学时。
实验课以分组进行,每组5〜6人,山学生单独操作或分工操作完成实验内容。
每位学生应客观、真实、及时地记录实验结果,并按时完成实验报告。
课程的教材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理论课选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山胡翊群主编的“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实验课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山冯文莉主编的“临床检验血液学实验指导”。
建议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邓家栋等主编的“邓家栋临床血液学”和胡翊群主编的“现代血液学检验与临床实践”,“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材),“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第二版、第三版(医学检验专科教材),“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谭齐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Marshall A. Lichtman, Ernest Beutler, Thomas J. Kipps et al. Wi 1 ] iams Hematol ogy 7’七,John P. Greer, John Foerster, John N. Lukens et al. Wintrobe,s Clinical Hematology 等作为教学参考教材。
课程的理论课项目与学时数课程的实验项目与学时数表二.教学实验时间安排课程的考核与评分本门课程为考试课,两个学期各进行一次理论考试和一次实验考试,分别计算出两个总评成绩,最后得出一个平均分作为该门课程的最后得分。
理论部分采取闭卷考的考核方法,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
考试题型由选择(20%)、填空(20%)、名词解释(20%)和问答题(40%)构成。
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其中实验课出勤及操作占实验成绩的10%,实验报告占20%,期末实验考核占70%o教学内容理论课部分绪论及造血【教学内容】1.血液学概述和发展史。
2.血.液学与临床疾病、实验检验的关系。
3.学习血液学的要求和方法。
4.造血器官,血细胞起源。
5.血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和释放。
6.血细胞成熟的一般规律。
7.造血的调控。
8.细胞凋亡(此为自学内容)。
【目的要求】1.临床血液学的目的、任务。
2.造血器官、造血及髓外造血的概念,骨髓造血的概况。
3.血微环境的概念、造血微环境的组成,骨髓■血屏障的概况。
4.造血干细胞的特征及表面标志。
5.血细胞分类及各系血细胞的发育阶段,血细胞发育演变的一般规律。
6.造血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包括:干细胞因子、FL、集落刺激因子类、多系集落刺激因子(IL-3)、白细胞介素、EPO、TPO、白血病抑制因子等。
熟悉:1.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
2.淋巴器官造血的概况。
3.基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作用。
4.造血祖细胞的特征及表面标志。
5.血细胞增殖、分化、成熟、释放的概念。
6.细胞因子的负向调控作用包括:转化生长因子8、肿瘤坏死子Q、P,干扰素Q、B、V、趋化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等。
了解:1.血液学的范围、内容、发展动态。
2.胚胎期造血的基本概况。
3.骨髓的神经调节作用。
4.造血干、祖细胞的临床应用。
5.血细胞的增殖概况,特别是巨核细胞的增殖。
6.造血的基因调控。
7.细胞凋亡概念,细胞凋亡形态学的基本变化及主要生物化学特征。
细胞凋亡的常用检测方法和生物学意义。
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
骨髓正常细胞形态【教学内容】1.红细胞系统形态: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红细胞形态特点。
2.粒细胞系统形态: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和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形态特点。
3.巨核细胞系统形态:正常巨核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特点。
4.淋巴(浆)细胞系统形态:原始淋巴细胞、幼稚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形态特点。
原始浆细胞、幼稚浆细胞、浆细胞形态特点。
5.单核细胞系统形态:原始单核细胞、幼稚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形态特点。
【目的要求】掌握:1.红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2.粒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3.巨核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4.淋巴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5.单•核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6.浆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骨髓检查及细胞化学检查【教学内容】1.骨髓穿刺技术:骨髓穿刺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骨髓“干抽”概念和发生“干抽”的原因。
骨髓取材满意的指标。
2.骨髓涂片检查:骨髓标本的采集,骨髓涂片的制备和染色,骨髓涂片显微镜检验;骨髓象的分析:骨髓涂片报告的书写;正常骨髓象的特征。
3.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POX )、苏丹黑B(SB)、糖原(PAS)、氯化醋酸AS-D 蔡酚酯酶(AS-DCE)、a—醋酸蔡酚酯酶(a-NAE)、醋酸AS-D蔡酚酯酶(AS-DAE)、a~ 丁酸茶酚酯酶(a-NBE)、铁、碱性磷酸酶(NAP)和酸性磷酸酶(ACP)等10项染色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正常血细胞对化学染色的反应结果及临床意义。
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的评价。
4.骨髓活检:骨髓活检的方法和临床应用(此为自学内容)。
5.血细胞的超微结构(此为自学内容)。
6.脱氧核糖核酸染色和核糖核酸染色(此为自学内容)。
7.造血干/祖细胞培养,血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血细胞培养的临床应用(此为自学内容)。
8.血细胞染色体检验和分子生物学检杏(此为自学内容)。
【目的要求】掌握:1.骨髓“干抽”概念和发生“干抽”的原因,骨髓取材满意的指标。
2.骨髓涂片的制作和显微镜检查方法;正常骨髓象的特征。
血象和骨髓象的分析方法及检验报告的书写。
3.常用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过碘酸-雪夫染色、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酣染色、氯乙酸AS-D蔡酚酯酶染色、中性非特异性酯酶染色、碱性a -丁酸蔡酚酯酶染色、酸性磷酸酶染色、酯酶双染色、骨髓铁染色)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和临床意义。
正常血细胞对化学染色的反应。
熟悉:1.骨髓穿刺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2.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3.熟悉染色体分析在临床血液学中的应用。
4.分子生物学检查在血液学中的应用。
了解:1.骨髓的结构、组成和功能。
2.骨髓活检的方法和意义。
3.流式细胞仪的构造、原理、主要技术指标和临床应用。
4.常用FISH技术的种类、原理、方法和临床应用。
5.常用造血干/祖细胞培养的种类、原理和临床应用。
6.非显带染色体和显带染色体相关概念和技术。
常见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的有关概念和表示方法。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原理和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原理和常用PCR产物检查方法。
以PCR为基础的相关技术。
基因芯片技术。
红细胞疾病概论【教学内容】1.红细胞基础理论:红细胞膜、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红细胞酶的代谢和功能;红细胞核昔酸代谢与维生素B1 2、叶酸。
红细胞的生成及其调节;红细胞的破坏。
2.红细胞疾病概念,红细胞疾病分类、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
3.红细胞疾病的一般检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比容测定及其红细胞平均指数计算等。
4.红细胞形态异常及其在贫血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要求】掌握:1.红细胞疾病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贫血的实验室的诊断程序,贫血的病因、发病机制和分类,红细胞增生和破坏的规律,红细胞破坏后的转归与实验室检查的联系,贫血的诊断标准。
3.红细胞疾病的一般检查。
熟悉:1.红细胞的结构、代谢和功能。
2.红细胞一般检验的评价。
3.贫血的临床表现。
了解:1.红细胞膜、血红蛋白结构与细胞破坏的关系。
2.红细胞的衰老与死亡。
3.各类红细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铁代谢障碍性贫血、DNA合成障碍性贫血、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教学内容】1 .铁代谢:铁分布,需要量,来源,吸收,转运,利用,贮存,排泄及体内循环。
2.供代谢检验:常用铁代谢检验指标的评价,铁代谢异常与贫血的关系。
3.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诊断。
缺铁贫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象、生化检测、骨髓象和骨髓铁染色。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4.巨幼细胞性贫血: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和诊断标准;巨幼样细胞的特征及临床评价。
5.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和发病机制,实验室检验和诊断标准;急性与慢性再障的区别,再障危象的特征。
与其它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疾病的鉴别。
6.其它几种造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此为自学内容)。
7.其它疾病时红细胞系统的改变(此为自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