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当代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论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

论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

论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作者:宋蕾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8期摘要:本文从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的语言学理论的译学构想切入,分别以奈达、威尔斯、卡特福德和费道罗夫四位重要的理论流派代表人物为例,目的是研究奈达翻译学派所做的语言学探索,并探讨其贡献和不足之处。

因为任何翻译活动都需借助于语言,所以语言要素对于建立翻译学理论的知识体系至关重要。

为了在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方面有所创新,有必要对翻译理论家们为译学研究所做的语言学探索展开研究。

关键词:翻译理论;语言学;译学研究随着国内不断引进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国内的翻译研究学者在上世纪末对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有所创新并提出了中国本土的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

语言学和翻译密不可分,通过研究两者的关系,本文旨在探讨英语翻译的语言学途径。

一、奈达和威尔斯的译学研究著名翻译理论代表人物威尔斯提出,现代的翻译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奈达的《论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1947),它是随后奈达的《翻译科学探索》(1964)一书的铺垫。

在《论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这本书中,奈达使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的观点,对翻译中的各种问题做了科学的分析并提出翻译是一门科学。

他的这一观点在其所著的《翻译科学探索》以及《翻译的理论和实践》(1969)中再次出现,并被进一步详细解释为:翻译不仅是一门艺术以及一门技巧,同时也是一门科学。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可以通过“采用处理句法结构的科学方法,语义分析的途径和信息论来解决翻译中出现的问题”,意即翻译研究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语言学的和描写的途径。

其二,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所以“对不同语言中包含的相应信息间的关系所进行的任何描写和分析,都必须是语言学的科学描写和分析”。

确定的一点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是奈达的翻译理论的基础,尽管奈达声称其翻译理论产生在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之前,但仍然可以认为两者仍有一定联系,因为奈达1964年出版的著作《翻译科学探索》在发表时间问题上,很明显晚于乔姆斯基在1957年发表的《句法结构》。

重新定义翻译——评彼得·布朗钦斯基新著《无处不在的翻译》

重新定义翻译——评彼得·布朗钦斯基新著《无处不在的翻译》

2019年7月第35卷第4期外国语文(双月刊)F oreign L an gu age and L iterature ( b im on th ly )Jul. ,2019Vol. 35 No. 4重新定义翻译—评彼得•布朗钦斯基新著《无处不在的翻译》李文辞(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重庆400031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传统的翻译观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当今的翻译研究迫切需要对翻译的 本质进行重新界定。

法国著名哲学家、当代最重要的阐释学家保罗•科利(Paul Ricoeur)(2006:14)曾说过: “翻译实践仍然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总是在寻找自己的理论。

”2015年国际翻译日的主题“变化中的翻译面 貌”引起了翻译界对翻译的定义的重新思考。

为响应国际译联提出的主题,2016年5月14一 15日,《中国翻 译》和《东方翻译》联合发起了第二届“何为翻译?——翻译的重新定位与定义”高层论坛,对翻译的本质进 行了重新界定,强调翻译的社会文化身份,主张翻译是有着深刻社会文化属性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李翼等,2016:86)〇值此之际,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艺术、英语和语言学院主管研究生部的高级讲师彼得•布朗钦斯 基(Piotr Blumczynski)结合多年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经验,于2016年7月推出新著《无处不在的翻译》(7>an^^〇n),对于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概念进行了颠覆性的阐释,对国内重新界定翻译的讨论大 有裨益。

布朗钦斯基除了长期从事口笔译教学工作外,还是国际翻译学研究权威期刊《翻译研究》(7>a7«/a t i〇;i S t o f c)的副主编,研究领域涵盖翻译理论与实践、圣经的翻译、认知语言学、人类文化语言学。

1内容简介除介绍、后记与索引外,《无处不在的翻译》共分为五章,各章节的要点内容如下:在第一章中作者说明自己在书中采取了一种全新的前提:翻译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概念,大到无处不 在。

2019年翻译论集罗新璋书评

2019年翻译论集罗新璋书评

A. 该时期的主要翻译文论
B. 研究与资料:后人对前 期史料的研究
3) 特点 ① 中国第一部翻译理论史的 通史论集 ,首次收录 了古代译论。
②根据论文出现的年代 ; 将翻译史的分期划作古代、 近世、近代、现代、 当代、五个部分 , 为对翻译 史的研究理出了一条清晰的线索。
③编者罗新璋不仅是一个 编纂者, 同时又是一个 翻译理论家 。他的《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 一文列在卷首 , 为读者指明了我国翻译史发展的轨 迹, 有益于读者认识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过程。
技巧论文集
技巧论文集
翻译论集(罗新 翻译论集- 刘靖 1859
璋)
之-黄嘉德
翻译研究论文集 翻译研究论文集 1049
①时间跨度上:纵贯古今,首次收录古代译论
早期:
只辑录当世的文
蒋翼振《翻译学通论》
章,最远仅追溯
吴曙天的《翻译论》(上海光华书局,1933) 至梁启超或严复
黄嘉德的《翻译论集》(上海西风社,1940) 等人
数据库 检索项 论文集名称
检索词
检索结果(次)
中国知 网“中 国学术 期刊全 文数据 库”
参考文献 翻译学通论
翻译学通论
7
翻译论
翻译论+吴天曙 4
翻译论集(黄嘉 翻译论集+黄嘉 5
德)

翻译史·翻译论 翻译史翻译论 2
翻译论集(刘靖 翻译论集+刘靖 78
之)

翻译论文集
翻译论文集+ 王 1 沂暖
翻译理论与翻译 翻译理论与翻译 288
478
32
陈应年
(1127) (21)
①选文数量:Biblioteka A 增加的文章:苏曼殊的《与高天梅论文学书》 王国维的《论新学语之输入》

浅析翻译中的自然对等与方向对等理论

浅析翻译中的自然对等与方向对等理论

浅析翻译中的自然对等与方向对等理论作者:白雪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1期摘要:翻译的“对等性”作为翻译中重要的一环在各个年代均作为不同学派学者讨论的焦点而存在。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到卡特福特的“等值替换”学说,学者们在翻译过程中均着眼于翻译文本,而在翻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译者却不被重视。

现代学者安东尼·皮姆提出了以译者为出发点的“自然对等”及“方向对等”理论,本文将从这两个理论出发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自然对等;方向对等;《人间失格》;翻译一、翻译中的对等理论“译”字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传译四夷之言者”,现代汉语将“翻译”解释为“将一种语言文字改变为相同意义的另一种语言文字”,英文维基百科中对于“translation(翻译)”的定义为“Translation is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meaning of a source-language text by means of an equivalent target-language text.”(翻译是通过对等的目标语言文本来传达源语言文本的意义),日本维基百科对于“翻訳”做出了如下的释义:“翻訳とは、Aの形で記録·表現されているものから、その意味するところに対応するBの形に翻案することである。

”(所谓翻译,就是从以A的形式来进行记录表现的东西,转换成与A意义对应的B的形式)。

无论是尤金·奈达还是其追随者萨尔学派,抑或是卡特福特,这些理论家提出的对等理论均以翻译文本作为出发点,竭力追求文本上的功能对等,却忽视了“译者”这个在翻译中时时刻刻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群体。

源语言及目的语之间的翻译由译者来完成,为实现目的语文本对于源语言文本最大程度上的意义对等,译者应在最大程度上了解原文内容及风格等,此时翻译的过程中就产生了方向性。

国际知名学者安东尼·皮姆在论文《Natural and directional equivalence in theories of translation》(翻译理论中的自然与方向对等)(2007)中明确提出了翻译中的自然对等与方向对等,之后又在《Exploring translation theories》(翻译理论探索)(2010)中对于自然对等及方向对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释。

西方翻译理论概览

西方翻译理论概览
西方翻译理论概览
本讲要点

• •
西方翻译思想史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划分 主要流派思想简述
西方翻译思想史
时间划分
• 古代译论:公元前三世纪---十七世纪 • 近代译论:十七世纪----十九世纪 • 当代译论:二十世纪---今
各阶段概述
古代译论:公元前三世纪---十七世纪
公元前三世纪: • 《圣经· 旧约》 • 《奥德赛》 • 荷马史诗及希腊戏剧作品等
古代译论:公元前三世纪---十七世纪
14-16世纪:
• 《圣经》 • 古典文学作品
• 其它人文科学著作的翻译 许多翻译理论家同时也是翻译家、文学家、哲学 家或艺术家。这使翻译理论的研究具有十分明显 的实践性和跨学科或学科交叉的鲜明特征
近代译论:十七世纪----十九世纪
• 十七世纪----十九世纪是西方翻译理论史上一个重 要的发展时期。各国翻译活动的规模虽不如文艺 复兴时期,但翻译题材更加广泛。在这三百多年 间,各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翻译家,出版了令 人瞩目的文学和人文科学译著。翻译理论开始走 出狭隘的研究范围,视野更加开阔,提出更加全 面、系统、带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模式。如泰特勒
1)西方翻译理论一开始就具有文学翻译的特征。
2)人们发表的是对翻译的零散的见解 。如“保留原作风格, 反对字当句对的理论,给予原作竞赛之说等
古代译论:公元前三世纪---十七世纪
古罗马帝国后期 :
• 《通俗拉丁文本圣经》
随《圣经》翻译发展起来的译论最早的是哲罗姆发表的 “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以及“不逐字对译”的观点; 奥古斯丁提出翻译的风格取决于译本读者的类别,认为翻 译的基本单位是词,并从译词与原词词义的对等来衡量翻 译的对等,发展了亚里斯多德的符号学说。他的译论对后 世的语言与翻译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

论“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2019年文档资料

论“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2019年文档资料

论“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2019年文档资料论“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一、引言在中国,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介绍得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在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奈达对世界翻译研究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正如克里斯蒂安·巴柳(Christian Balliu)所说:“奈达的著作,开创了翻译理论的新时代”(郭建中,1999)。

本文将通过概述“功能对等”理论的内涵和特征,并结合一些翻译实例,力求在翻译实践中正确运用该理论。

二、奈达的对等理论概述1964年,奈达在其著作《翻译科学初探》中提出了“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概念。

根据奈达的观点,各种语言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普遍存在很大的差异,“形式对等”概念的应用范围较为有限。

奈达特别强调后者,认为“动态对等”的概念反映了翻译的本质:“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Nida & Taber,1969)在这一定义中,“切近”是指“切近源语的信息”;“自然”是指译语中的表达方式;“对等”则把上述两者结合起来,是对等语(equivalent),而不是同一语(identity)(郭建中,1999)。

很明显,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对等,而非形式对应(formal correspondence)。

奈达在“动态对等”中突出了“内容为主,形式为次”的思想,但这一思想引起了不少误解。

为了强调功能的概念,避免有些人对“动态对等”的误解,奈达后来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用“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代替了“动态对等”。

“功能对等”和“动态对等”内涵基本相同,都强调“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

奈达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中几个概念之比较-2019年文档

奈达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中几个概念之比较-2019年文档

奈达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中几个概念之比较尤金尤金??奈达和约翰奈达和约翰??卡特福德同属于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比较著名的代表人物。

他们各自的代表作《翻译理论与实践》和《语言学翻译理论》都借鉴了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语言学翻译理论》都借鉴了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力图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进行更加客观、准确、科学的分析和描写言学角度对翻译进行更加客观、准确、科学的分析和描写,,从而对翻译实践产生了实际的指导意义。

但是对翻译实践产生了实际的指导意义。

但是,,这两位学者在描述翻译的本质和过程中却采用了不同的视角译的本质和过程中却采用了不同的视角,,其理论的侧重点更是不尽相同。

笔者将两种翻译理论所涉及的几个概念进行分析对比尽相同。

笔者将两种翻译理论所涉及的几个概念进行分析对比,,以便我们更清晰地把握这两种理论的异同以便我们更清晰地把握这两种理论的异同,,从而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

水平。

一、母论一、母论奈达和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均植根于语言学奈达和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均植根于语言学,,都属于较为系统的、科学的翻译理论。

然而统的、科学的翻译理论。

然而,,二人所依据的母论却是不同的。

二人所依据的母论却是不同的。

奈达的翻译理论主要以乔姆斯基奈达的翻译理论主要以乔姆斯基(Noam Chomsky)(Noam Chomsky)的转换生的转换生成语法成语法(T-G Grammar)(T-G Grammar)作为自己的母论。

转换生成语法借鉴了数作为自己的母论。

转换生成语法借鉴了数学、哲学和语言学原理学、哲学和语言学原理,,将语法结构分成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将语法结构分成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并提出了核心句并提出了核心句(kernel sentence)(kernel sentence)和一系列的转换规则和一系列的转换规则和一系列的转换规则,,形成了一整套语法体系。

根据转换生成语法了一整套语法体系。

根据转换生成语法,,尤其是核心句的原理尤其是核心句的原理,,奈达提出在语言的深层结构里进行转译的设想奈达提出在语言的深层结构里进行转译的设想,,并创建了一种完整的语际转换过程的描述模式整的语际转换过程的描述模式,,即在翻译过程中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先把源语的表层结构转化为深层结构的表层结构转化为深层结构,,然后在译入语中找到与之对等的深层结构层结构,,最后再把这一对等的深层结构表现为它的表层结构。

2019年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2019年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当代美国翻译理论(转)2009-10-10 23:00郭建中编著~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

一、赫伯特?库欣?托尔曼(Herbert Cushing Tolman)作者简介:赫伯特?库欣?托尔曼(Herbert Cushing Tolman),,“翻译的心理过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我们必须掌握原文作者的思想,第二~我们必须用译文的语言把原文作者的思想表达出来。

”“阅读是一回事~翻译是另一回事。

”译者只有从原文的观点出发去阅读~才能使自己沉浸在原文的思想和感情的激流之中~才能领会原文的精神实质。

“译者对原文的精神领会越深~就越感到自己责任之重大~也越来越深地理解到传达原作结构的精神实质之困难。

”“翻译要能在英国读者或听众中引起像原文读者或听众所感受的同样的感情。

” 没有一个画家能完美地重现自然风景。

最好的画家并不是用与自然同样的颜色表现自然景色中的每一个细节,最好的画家应该是有感于壮丽的自然景色~并认识到绘画艺术的局限性~然后使自己的画尽可能地接近大自然的美景。

最好的翻译家也一样~他并不是在英语中精确地复制原作——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他只能使自己的译作尽可能地接近原作。

“翻译并不是把一种外语的单词译成母语,英语,~而应该是原文中感情、生命、力度和精神的蜕变。

”我们既要忠实于原作的优美之处~也要忠实于原作的不足之处。

翻译不是解释。

“如果原作趴地蠕动~译作不可腾空翱翔。

”译文必须是地道的英语。

二、C?H?库利(C. H. Conley)尽管一般认为翻译经典著作有助于文化和自由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但16世纪英国经典著作的翻译反而助长了反动的社会和文化专制主义。

三、亨利?伯罗特?莱思罗普(Henry Burrowes Lathrop)16世纪英国所翻译的希腊罗马经典著作和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完全不一样。

我们今天所认为的希腊罗马经典著作~他们没有翻译。

恰恰相反~他们所认为的经典著作~在今天~我们认为是不重要的~因此也并不熟悉。

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综述(2000~2019)——以《中国翻译》文献计量研究为例

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综述(2000~2019)——以《中国翻译》文献计量研究为例

2021年6月外㊀文㊀研㊀究Jun.2021第9卷第2期FOREIGNSTUDIESVol.9㊀No.2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综述(2000 2019)以‘中国翻译“文献计量研究为例皖西学院㊀刘㊀虎摘㊀要:本文对‘中国翻译“新世纪以来刊发的所有理论文章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借此窥探过去2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总体脉络和走向,为学界同行提供一份翔实的历时研究参考资料㊂分析结果表明:上述理论文章可以分为五大类,西方翻译理论研究㊁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㊁翻译实证研究㊁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和翻译教学研究㊂总体来说,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占据明显优势,但2009年后其发展势头减缓,稳中有降;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紧随其后,2010年后其发展呈现稳步上升的势头;翻译实证研究从无到有,自2004年起步并逐渐发展壮大;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持续受到学界的关注,2010年后其发展逐年走高;翻译教学研究起步平稳,2009年后成为研究热点之一㊂最后,针对中国翻译研究 中西话语生态失衡 的缺陷,本文提出了 三结合 的解决方案,并将其纳入描述性翻译研究的理论框架之中,期待为未来中国本土翻译理论体系的建构开辟一条道路㊂关键词: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中国翻译;文献计量分析;高频关键词;高引用文章中图分类号:H059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723(2021)02-0080-09一㊁引言以1987年 中国首届研究生翻译理论研讨会 和 全国翻译理论研讨会 的召开为标志,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正式起步㊂这两次研讨会 吹响了学科建设的集结号,标志着学科理论研究共同体正式形成㊂翻译学者整体展现出学科自觉和理论自觉,中国译学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 (蓝红军2018:7)㊂从1987年到21世纪以来的十几年间,中国翻译学界的理论意识不断觉醒,对翻译研究一系列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㊂学者们围绕翻译研究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如 翻译学科的性质问题㊁翻译研究的中国特色问题以及建立独立翻译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问题 (谭载喜2012:7),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㊂这一时期,翻译学界的关注焦点从单纯的翻译经验的总结和反思逐渐过渡到引进和借鉴西方翻译理论;到了世纪之交,又转向了翻译学的学科建设问题㊂(韩子满2019)至此,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时期,其深度和广度都有大幅度拓展,呈现出明显的多维度㊁多视角㊁跨学科的特点,如胡陈尧(2019:106)所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走出了一条博古通今㊁融汇中外㊁跨域创新的研究道路㊂ 那么,21世纪20年以来中国翻译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其发展脉络和走向如何?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什么?本文将致力于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期待总结21世纪头20年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经验,并为其将来的发展建言献策㊂二㊁文献综述国内学者对过去几十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曾经做出过回顾和反思,将其划分为不同阶段并总结了其特点和成就㊂何刚强(2015)将过去3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取得的成就归结为3个方面:1)中国学界视野得到拓宽,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普遍比较深入;2)翻译研究被广泛看作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吸引了其他相关学科的参与;3)改革开放以来,翻译对国家各项事业的先导作用愈发明显,引发了应用翻译研究的异军突起㊂许钧(2018)认为,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翻译研究走过了一条开放㊁探索㊁互动和创新的发展道路:从初始开放和借鉴,引介西方翻译理论,到强化交流与反思,学习和探索研究方法,再到关注理论话语建设,致力于翻译学科建设,发展翻译教育,探索具有自身学术品格的理论体系㊂韩子满(2019)则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划分为5个阶段,即恢复与整理期㊁对外借鉴活跃期㊁学科意识觉醒期㊁研究与深入拓展期和理论与对象创新期,并以每个时期内发生的标志性事件为线索把这5个时期串联在一起㊂以上学者提纲挈领式地总结了中国译学发展的轨迹和成就,粗线条地勾勒出一幅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历史图景㊂然而,所有这些回顾和反思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都是经验式㊁随感式的定性点评,得出的结论往往过于简单㊁笼统和泛化,其中遗漏了很多重要细节,更无法看清各个时期理论发展的趋势和走向㊂因此,它们缺乏系统性的指导意义㊂有鉴于此,本文将采用文献计量的研究方法,详细扫描过去20年间中国译学研究权威期刊‘中国翻译“刊载的所有理论文章,借此集中展示21世纪以来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脉络㊂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检索的‘中国翻译“上刊载的理论文章包括两大类:即针对翻译理论的思考㊁评析㊁翻译家访谈以及翻译史研究等宏观理论问题的文章,与针对具体翻译技巧㊁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证研究的微观理论问题的文章,但不包括译著评析㊁人物介绍㊁翻译史话㊁读者论坛㊁译界动态等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既不研究翻译问题,也不包含有价值的翻译思想,对翻译理论的发展没有明显的贡献㊂这样,本文收录的文章全部属于针对翻译理论㊁方法㊁技巧和教学等问题的研究,属于典型意义上的翻译理论文章㊂三㊁研究设计(一)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3个问题:1)21世纪头20年以来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总体特点是什么?2)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含子类)呈现何种发展趋势?3)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现状对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启示?(二)研究方法利用中国知网(CNKI)在线检索‘中国翻译“2000年至2019年间发表的所有理论文章,并通过标题㊁关键词㊁摘要和全文通读将这些文章分类(含子类)㊂分别统计文章总数㊁年度文章总数㊁年度分类别(含子类)文章总数,并考察位居使用频次前40的高频关键词和高引用文章的分布情况㊂然后,借助图表和各种可视化研究工具(饼状图㊁折线图和柱状图)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总结21世纪头20年来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特点和趋势,并对其将来发展提出建议㊂(三)数据分析1)总体分析统计2000年至2019年间‘中国翻译“发表的理论文章总数和分类别(含子类)文章数量,通过后者与前者的比例关系了解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总体情况㊂2)年度对比分析统计各类别(含子类)文章年度发表的数量,据此了解过去20年间各类别研究(含子类)的动态和走势;对比各类别(含子类)之间的变化关系,据此了解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详细变化情况㊂3)高频关键词和高引用文章分析以位居使用频次前40的高频关键词和高引用文章为研究对象,找出它们所对应的研究热点和动态,据此旁证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热点分布和趋势㊂四㊁研究结果(一)总体结果中国知网在线检索结果显示,2000年至2019年间‘中国翻译“共发表理论文章1222篇㊂分类(含子类)如下:A类:西方翻译理论研究(A1西方翻译理论的引介㊁述评和西方翻译家访谈;A2运用西方翻译理论的原则㊁方法或范式来阐释各种翻译问题;A3西方翻译史研究)㊂B类: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B1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思考㊁评析㊁运用和中国翻译家访谈;B2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发掘整理;B3中国翻译史研究)㊂C类:翻译实证研究(C1基于观察㊁实验和调查问卷的实证性研究;C2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㊂D类: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D1西方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传播;D2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译介传播;D3翻译与跨文化交际)㊂E类:翻译教学研究(E1口笔译教材㊁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E2MTI课程的思考㊁设计和优化)㊂表1㊀各类别(子类)文章发表情况总表类别(子类别)A类B类C类D类E类A1A2A3B1B2B3C1C2D1D2D3E1E2数量22624513274457650262152809321总数/占比484/39.61%395/32.32%76/6.22%153/12.52%114/9.33%㊀㊀如表1所示:西方翻译理论研究(A类)论文共计484篇,占总数的39.61%;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B类)论文共计395篇,占总数的32.32%;翻译实证研究论文(C类)共计76篇,占总数的6.22%;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D类)论文共计153篇,占总数的12.52%;翻译教学研究(E类)论文共计114篇,占总数的9.33%㊂由此可见,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21世纪头20年以来整体上表现出如下态势(见图1):首先,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备受学界青睐和重视,其论文产出占据了最大比例㊂其次,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也受到了特别关注,在论文产出比例当中位居第二㊂学者们在积极引进西方理论原则与方法的同时,也不忘思考并发展中国本土翻译理论㊂再次,翻译与文化传播和翻译教学研究也是译学界关注的热点㊂翻译与文化传播是个长盛不衰的话题,针对翻译教学的讨论也十分活跃,翻译实证研究则逐渐兴起,方兴未艾㊂图1㊀各类别文章发表情况此外,每个子类研究在整体上表现如下:西方翻译理论的引介和述评和西方翻译家访谈(A1子类)㊁西方翻译理论的原则㊁方法和范式的应用(A2子类)以及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思考㊁评析㊁运用和中国翻译家访谈(B1子类)这3个板块共同构成了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大半个江山,其论文产出占比高达60.97%㊂翻译与跨文化交际(D3子类)与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译介传播(D2子类)是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关注的重点;而口笔译教材㊁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E1子类)则是翻译教学研究的主要侧重点㊂基于观察㊁实验和调查问卷的实证性研究(C1子类)和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C2子类)论文产出只占很小的比例,单从数量来看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发展趋势㊂(二)年度分析结果1)总体发展脉络和趋势对比每个研究类别的年度发展变化,可以发现近2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总体脉络和趋势(图2):图2㊀五大类别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首先,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和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共同占据了过去20年中国翻译学研究的主战场㊂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从2000年到2009年保持了稳中有升的发展势头;但2009年以后则有所起伏,虽然仍处于核心地位,但整体波动较大㊂从2000年到2011年,学界对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显著强于中国翻译理论㊂但从2012年开始,对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关注则超越了西方翻译理论㊂其次,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的总体走势是平稳增长:该类别虽然在2000年到2010年间变化波动不大,但从2010年起则稳步攀升㊂翻译教学研究则常年保持一定热度:该类别从2009年起迅速升温,到2013年达到高峰,其后又渐趋平稳㊂总之,这两个类别在过去20年里始终是研究热点之一㊂翻译实证研究则从无到有,2003年以前一片空白,从2004年起其关注度则逐渐攀升㊂2)详细发展脉络和趋势对比每个子类别的年度发展变化,可以发现近2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详细脉络和趋势:其一,西方翻译理论的引介㊁述评和西文翻译家访谈(A1子类)以及西方翻译理论的应用(A2子类)的研究呈锯齿状分布(见图3),表明它们虽然都是研究热点,但年度变化冷热不均㊂2007年以前,A2子类研究明显强于A1子类,但随后两者基本上交替上升下降,最后又归于平衡㊂西方翻译史研究则是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㊂图3㊀A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A1 A3)其二,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思考㊁评析㊁运用和中国翻译家访谈(B1子类)的研究逐年走高(见图4),特别是2011年以后的发展势头甚至超过了A1和A2子类㊂中国翻译史研究(B3子类)似乎受到了特别重视,逐年走高㊂然而,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研究则萎靡不振,除了个别年度有所收获外,基本没有什么进展㊂图4㊀B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B1 B3)其三,翻译实证研究2003年以前一片空白,尤其是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C2子类)更是从2009年起才有所起色(见图5)㊂基于观察㊁实验和调查问卷的实证性研究(C1子类)2003年后获得发展,但其论文产出还是大起大落;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有所进展,但其成果仍然很不突出㊂图5㊀C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C1 C2)其四,西方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传播(D1子类)似乎一直不受关注,20年来鲜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译介传播(D2子类)从2008年以后则受到了极大关注,其研究成果节节攀升㊂翻译与跨文化交际(D3子类)曾经是研究热点之一,但2010年以后渐趋平缓(见图6)㊂图6㊀D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D1 D3)最后,关于口笔译教材㊁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E1子类)的研究一直都有成果产出,并且在2009年到2013年间形成了一个研究高潮(见图7)㊂MTI课程的思考㊁设计和优化(E2子类)的研究从2009年起异军突起,到2013年达到高峰,随后逐年平稳下降㊂图7㊀E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E1 E2)(三)高频关键词和高引用文章分析1)高频关键词分析考察表2和图8,可知过去2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热点涉及领域多㊁跨度大㊁范围广㊂主要研究热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表2㊀高频关键词统计表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翻译228翻译理论19误译13主体性11翻译研究66诗歌翻译18语料库13策略11文学翻译45法律翻译18翻译硕士教育13意义10翻译策略42口译研究17规范12忠实10英译38同声传译17翻译标准12汉译英10翻译教学35归化17语言服务12翻译原则10译者28方法论14翻译能力11翻译伦理10口译22口译教学14翻译史11翻译过程9异化21译介14意识形态11语境9翻译学21汉英翻译13机器翻译11隐喻9图8㊀高频关键词柱状分布图㊀㊀A.西方翻译理论研究㊂西方理论的研究范式和术语,例如异化(21)㊁归化(17)㊁方法论(14)㊁规范(12)㊁意识形态(11)㊁主体性(11)㊁忠实(10)㊁翻译伦理(10)㊁语境(9)和隐喻(9)等出现总频次高达124次,可以说炙手可热㊂B.翻译教学和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㊂翻译教学(35)和翻译硕士教育(13)达到了相当高的出现频次㊂这与前文所得出的分析结果 翻译教学研究则常年保持一定热度 相吻合;而文学翻译(45)和译介(14)则受到了更为强烈的关注㊂这与前文D2子类 从2008年以后则受到了极大关注 和D3子类 曾经是研究热点之一 相互印证㊂C.语料库(13)也占据了一定的出现频次,但其热度还不十分显著㊂这与前文语料库量化研究成果 仍然很不突出 也形成了相互照应㊂2)高引用文章分析考察表3,可以更直观地看到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热点涉及的主题和其受追捧的程度:表3㊀论文最高引排序表论文名称引用频次论文名称引用频次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2179类型与策略:功能主义的翻译类型学592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1513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579坚持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做好外宣翻译工作1473意识形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569续表3论文名称引用频次论文名称引用频次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1346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568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1304儿童文学翻译刍议556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控1282文本功能与翻译策略530生态翻译学解读1197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527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1030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和翻译策略研究:以葛浩文为例515谁是翻译主体948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505文本类型理论对翻译的启示866多元系统论495翻译选择的目的性820归化/异化策略讨论的后殖民视域487选择与适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806伽达默尔哲学阐释与翻译研究478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736原作意图与翻译策略460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726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456口译训练:内容㊁模式㊁方法707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转变445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699翻译与意识形态研究:拓展跨文化对话的空间435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647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433也谈归化与异化636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424译员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607解构忠实:翻译神话的终结409认知语言的翻译观604法国释意理论:质疑与探讨384㊀㊀首先,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一枝独秀㊂其研究热度㊁可及度和认可度都显著高于其他类别研究㊂在所有40篇论文中,有27篇属于这一类㊂排名前10位的高引论文中,有5篇属于此类,前20位中有12篇,前30位中有19篇㊂ 归化㊁异化㊁意识形态㊁功能主义㊁文本类型㊁语用顺应㊁接受美学㊁哲学阐释㊁关联理论㊁多元系统以及后殖民视角 等主题已然席卷了整个中国翻译研究空间㊂其次,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也达到了相当的热度和可及度㊂在高引论文当中,也出现了众多此类论文,例如 中国的文学翻译 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 以及对翻译主体的讨论㊂还有从崭新的视角看待翻译本质的论文,例如 生态翻译学解读 和 生态翻译学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 ,而且引用频次还非常高㊂这与前文的分析结果 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也受到了特别关注 保持一致㊂最后,翻译教学类论文在最高引排行榜上也十分引人注目,其研究成果的可及度和接受度可见一斑㊂例如 口译训练:内容㊁模式㊁方法 译员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 和 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 这3篇论文的引用频次十分靠前㊂五、讨论与建议(一)讨论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整体上呈现出 三强三弱 的特点,即西方理论强,中国理论弱 现代理论研究强,传统理论研究弱 理论性研究强,实证性研究弱 ㊂另外,各个理论子板块研究的活跃程度随着时间变化也有所波动㊂下文结合这些特点产生的学术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进行语境化的分析,以阐明其背后的动因㊂从学术背景来看, 西方理论强,中国理论弱 的特点很可能是两者之间发展程度严重失衡造成的㊂西方翻译理论借鉴了包括语言学㊁文学㊁哲学㊁文化研究㊁美学㊁认知科学等一系列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发展出了一个较为科学而严谨的理论体系,可以多角度㊁跨学科地阐释整个翻译过程㊂例如语篇语言学和语用学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翻译过程中语言转换的问题;意识形态㊁多元系统㊁翻译规范㊁后殖民等文化学派理论可以从社会文化和政治层面揭示翻译行为背后的各种操控因素;阐释学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可以揭示翻译过程中原作㊁译者和译作三者之间的关系;关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又可以从人类思维层面解释翻译现象㊂反观中国本土翻译理论却远未达到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程度,缺乏逻辑性㊁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难以用来指导翻译理论或实践中遇到的纷繁复杂的难题㊂这样,学界自然会青睐一个成熟可靠的理论体系,并推广运用,从而形成了目前 西强中弱 的理论格局㊂ 现代理论研究强,传统理论研究弱 可能是由于传统理论的现代阐释转换不易,或者过于抽象㊁笼统,并不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㊂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见诸古代佛经翻译的序㊁跋㊁例言或评注之中,例如,唐玄奘的 五失本 三不易 求真喻俗 等等㊂它们以零散的方式存在于古籍当中,不成体系㊂严格来说,它们还只是翻译经验而非翻译理论㊂(周忠良2016)要发掘整理这些古代文献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可能收效甚微,不如直接从现代翻译实践中提炼出合适的理论并加以运用更为方便㊂ 理论性研究强,实证性研究弱 则可能是实证性研究自身的特点造成的㊂一般来说,自省式㊁归纳式的理论思考总是先于实证研究㊂先是有了理论总结或假设,然后通过实证研究加以验证㊂这样就会在大规模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之间形成一个时间差,似乎前者总是要先于后者达到繁荣㊂语料库翻译学是翻译实证研究的代表,但是由于起步晚㊁数据采集和分析时而会遇到困难㊁研究周期长等不利因素,造成了当前翻译实证研究明显落后于理论研究的状况㊂从年度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2010年前后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以及翻译教学和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逐渐兴起㊂这是 三强三弱 总体格局下的另一个重要特点㊂从社会文化背景来看,这个特点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官方政策的扶持㊁对自身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加深以及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现实需求等因素㊂首先,2012年以后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研究赶上甚至超越了西方翻译理论研究,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官方大力提倡挖掘中国自身的翻译理论,给予了项目申请和出版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学界意识到了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的价值㊂近年来,中国学者提出了不少原创翻译理论,例如变译理论㊁玄翻译学㊁大易翻译学㊁和合译学理论等等㊂其中,生态翻译学理论首次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解读翻译本质,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㊂从高引文章分析来看, 生态翻译学解读 和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 2篇文章被引频次竟都达到1000次以上,其热度和认可度可见一斑㊂这表明中国学者从一味追捧西方翻译理论回归到了理性,开始专注于本土翻译理论的建设㊂其次,翻译教学类研究从2009年起成为热点之一,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㊂这也归因于官方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翻译人才的需求在政策上的扶持㊂自2007年以来,MTI学位教育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其课程设置㊁教材和教法的研究也火爆起来,从而大大增加了翻译教学研究的热度㊂再次,翻译与文化传播类研究自2011年起稳步攀升㊂这与官方政策的支持和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现实需求密不可分㊂由于中国政府大力实施 中国文化走出去 工程,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传播自然成为研究热点㊂特别是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学界更是聚焦于这方面的讨论㊂(二)建议上节 三强三弱 的讨论实际上暴露了当前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存在的不足㊂一言以蔽之,就是 中西理论话语生态失衡 (周忠良2016:89)现象㊂中国学界似乎已经习惯于臣服于西方翻译理论话语,学会了用洋话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其演讲的主题㊁措辞㊁腔调已然全盘西化㊂长此以来,离开了西方翻译理论话语,中国本土翻译研究大厦就会轰然垮塌,因为它没有自己的核心理论支撑㊂这个状况必须改变㊂为此,本文强烈呼吁建立中国自身的翻译话语体系,以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为依托,融合西方理论话语中积极的成分,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翻译理论话语体系㊂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 三结合 ,即古今理论话语相结合㊁中西理论话语相结合㊁ 引进来 与 走出去 相结合㊂古今理论话语相结合,就是在现代学术话语规范的指引下,将中国传统典籍中蕴含的哲学和美学思想进行现代阐释和转换,为现代翻译理论研究服务㊂这方面已经有学者做出了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例如朱志瑜(2001)将中国古典玄学中的 得象忘言,得意忘象 进行现代转换,发展出了神。

中国翻译理论国际传播研究

中国翻译理论国际传播研究

中国翻译理论国际传播研究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翻译理论,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在国际学界获得了认可。

但是,中国学者主动积极宣传和推广中国翻译理论的意识仍然有待提高,国外学者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关注度不是很高。

学界应该强化国际传播意识,主动积极推介当代中国翻译理论,提升中国翻译理论的国际认知度,促进国外学者的间接传播,助力建构中国翻译理论话语体系。

关键词中国翻译理论国际传播习近平同志 2016 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

中国翻译理论国际传播的困境,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之一。

特别是近期,国内掀起了翻译理论建设的高潮,形成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但这些理论的国际影响力不是很大,属于国内影响力挺大,国际影响力不大的现状。

如何在国际上有效传播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理应和构建中国翻译理论话语体系一样,成为我们密切关注的焦点之一。

目前国内针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国际传播研究很少,因此本文将研究的关注点放在当代中国翻译理论上,选择的研究对象为中国学者在2000年以后提出的翻译理论,且在2000年之后在国内有出版相关理论专著或修订版,具体包括译介学(谢天振)、文化翻译学(王秉钦)、生态翻译学(胡庚申)、科学翻译学(黄忠廉、李亚舒)、翻译生态学(许建忠)、翻译地理学(许建忠)、语料库批评翻译学(胡开宝)、翻译伦理学(彭萍)、译者行为批评(周领顺)、翻译经济学(许建忠)、共生翻译学(刘满芸)、大易翻译学(陈东成)和和合翻译学(吴志杰)。

通过调查学术期刊文章和学术专著这两种主要的理论传播渠道,考察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的传播现状,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提升国际传播效果的有效方法和路径。

当代主流的接轨国际的翻译研究,包括基于各种语料库开展的翻译研究、基于各种实验仪器开展的翻译认知过程研究,以及翻译能力发展和翻译教学、评测等研究,这类研究需重点思考如何更好地结合中国本土案例和资源,从理论的指向性、层级性、应用性等视角,做出中国特色的研究。

英语翻译的理论概述和方法实践应用-2019年教育文档

英语翻译的理论概述和方法实践应用-2019年教育文档

英语翻译的理论概述和方法实践应用一、英语翻译的定性英语翻译(English Translation)我们通常可以从字面去理解,就是两种语言的沟通。

但是笔者对英语翻译进行了全面解译和研究后,得出如下结论:(一)什么是英语翻译?英语翻译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将英语的意思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工作。

它要求译者拥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能够完完全全表现出英语原本的意思。

这是一种不同语言间进行互相表达的活动。

(二)英语翻译的分类简单的说,翻译包括口译(Interpretation)和笔译(Translation)。

按其处理方式来分,又有全译、摘译和编译。

关于翻译的分类,讨论的论述很多,但其始终处于一种既很重要,但又似乎没有必要的矛盾中。

在我国自汉代佛经翻译开始就有了“直译”“意译”之争,一直延续至今。

所谓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就是根据原文词语的本义及顺序进行翻译而不做改变,译文形式与内容都与原文一致。

意译(fre Mantic Translation)就是根据本族语表达习惯,译文在形式上以原文为标准,不必囿于原文的用词、结构、比喻或形象,而在表达形式上随译者的理解用恰当的译文、读者容易理解的本族语言忠实地表达出来。

二、英语翻译目的论和理论中西方翻译家比比皆是,翻译理论百家争鸣,笔者对中西方翻译理论进行概述和总结,供读者借鉴。

1.翻译理论目的论:中西译论因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习惯,所以形成了彼此相异的译论体系。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最早是从德国兴起,是德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和核心理论,在当时德国的翻译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在世界的翻译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正如德国功能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费米尔认为的那样: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

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

2.西方翻译理论学派:西方当代翻译的理论流派分为:古典译论、现代译论、当代译论。

近20年国内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综述

近20年国内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综述

近20年国内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综述发表时间:2019-08-30T11:00:27.53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9期作者:于晨阳[导读] 关联翻译理论指出翻译是明示-推理过程,翻译研究对象是人的大脑机制。

关联翻译理论一经引入国内,产生巨大的轰动。

本文回顾该理论自引入在国内约20年的发展概况,梳理各阶段具有代表性学者的观点,肯定关联翻译理论对翻译的指导意义。

文末,指出该理论自身的局限性,并对关联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作出预测。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北京 100083)摘要:关联翻译理论指出翻译是明示-推理过程,翻译研究对象是人的大脑机制。

关联翻译理论一经引入国内,产生巨大的轰动。

本文回顾该理论自引入在国内约20年的发展概况,梳理各阶段具有代表性学者的观点,肯定关联翻译理论对翻译的指导意义。

文末,指出该理论自身的局限性,并对关联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作出预测。

关键词:关联翻译理论;回顾;综述;预测引言1991年,Dan Sperber和 Deirdre Wilson的学生Ernst August Gutt出版博士论文《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提出关联翻译理论,为翻译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研究提供一套有机连贯的理论框架,在翻译界引起巨大轰动。

本文将按照关联翻译理论在中国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通过阐述各阶段具有代表性学者的观点,回顾该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至今20余年的发展概况,肯定其对翻译和翻译教学活动的指导意义,并指出该理论自身局限性。

最后,对翻译理论未来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1.关联翻译理论简介翻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交际活动。

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明示—推理过程。

其特殊性在于,翻译活动涉及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且包括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部分。

一方面,译者必须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推断出原文作者通过原作想要表达的意思;另一方面,译者又必须将他对原文的理解传达给译文读者,使得译文读者能够从译文中推理出相同或相似的信息。

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及其观点-文档资料

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及其观点-文档资料

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 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 亲爱的,我永远爱你, 只要我一息犹存。
许渊冲(1921-)他的译诗融意美、音美和形美为一体,
在实践中实施自己的三美主张。 译作:《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等
(一)"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
意美不仅要表达原作的字间之意,还要传达原作的言外之意; 音美即重视原文的音韵和节奏; 形美就是要再现原作的长短、对仗、重复等形式方面的特征。
(三)强调译文 “气息贯通——文脉贯通”。傅雷认为,如果意 脉不贯,“句句断,节节断,”支离破碎,全篇真的就会变成一 个徒具形式而拼凑内容的“散”文了。 例: Mettre qqn. au bord du tombeau 直译:这种痛苦的病将我置于坟墓的边缘 在规范化汉语中,这样的句子读起来不通顺 傅雷译文:这种痛苦的病,有时候几乎把我命都送掉
Translation
中国当代翻译家及其理论
邓苡希、陆玲玲、齐鹏飞 2019年10月8日
当代翻译(新中国成立以后)
• 新中国成立初期:环境特殊、“一边倒” 苏联著作 • “文革”时期:翻译、出版领域, 基本上成 为一片荒漠 • 改革开放以来:翻译 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形 成中国翻译史上又一次(第四次)翻译高 潮。
Hale Waihona Puke 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王佐良 译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 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三)提倡将文体学和翻译研究结合起来。

从译者及读者角度浅析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局限性

从译者及读者角度浅析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局限性

从译者及读者角度浅析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局限性作者:乔丹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2期【摘要】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中国译界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态度已经由开始的全盘接受发展到现在的颇多批评,该理论对翻译有很大的实用意义。

但是和任何一门理论一样,它也存在着不足。

本文在对功能对等理论简单概述的基础之上,从译者主体性以及读者文化差异两个角度对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局限性进行分析,以期为日后更好的应用该理论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功能对等;译者主体性;读者文化差异;局限性一、引言著名的翻译理论家、语言学家尤金·奈达被称为“现代翻译理论之父”,在世界翻译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奈达终身致力于《圣经》的翻译,因此他的主要学术研究和翻译联系在了一起在翻译的过程中,他根据自己的实际体会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翻译理论。

最初称之为“动态对等”,其核心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功能对等。

这种对等不是形式上的对等,而是意义上的对等它强调的是译者要尽量做到用译语言中恰当合适、地道自然的方式来重现源语言中的内容和精髓,向读者展现出源语言中的信息。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在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中国的,其中对中国翻译界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石锡书、杜平,2004:69)朱浩彤(2006)认为这样的理论打破了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所以一时间,这样的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被翻译界大加褒扬,形成了“言必称奈达”的局面。

“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对奈达翻译理论开始质疑,到90年代中期以后,“言必称奈达理论之缺陷”(杨晓荣,1996:8)此时对于奈达翻译理论的质疑大有全盘否定的趋势。

不可否定该理论中的确存在不足之处,但是全盘否定的态度也是不可取的,近年来对于该理论的研究趋于辩证的角度,但是仍少有学者对于该理论的局限性进行系统分析,本文基于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简单分析,浅析其局限性以期更加辩证的看待该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翻译理论
名词解释:
1、文化转向轮:是翻译研究两大主将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共同提出的,即翻译研究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展开自己的讨论。

2、归化翻译: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 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3、异化翻译: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

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4、功能对等论:所谓“功能对等” , 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 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奈达提出对等包括四个方面 :1. 词汇对等 ,2. 句法对等 ,3. 篇章对等 ,4. 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 “意义是最重要的 , 形式其次” 。

5、功能目的论:目的论认为, 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 , 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但翻译活动可以有多个目的,这些目的进一步划分为三类:(1)译者的基本目的 (如谋生 ) ; (2)译文的交际目的 (如启迪读者 ) ; (3)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 (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的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式 ) 。

但是,通常情况下, “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 即“译文在译人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 。

(Venuti:2001) 因此,译者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其特定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直译、意译或介于两者之间。

6、不可译性理论: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其语音系统, 文字结构和修辞方法都完全不同,这些绝大多数都无法在另一语言中找到对等语。

如果在英汉互译中,有时无法将原语或源语(source language)翻译成译入语或目的语 (target language) 而造成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 即称为“不可译性” 。

它包括“语言上的不可译(linguistic untranslatability ) ” 和“文化上的不可译(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 ” 。

7、女性主义翻译观:否定传统的摹仿论,主张翻译是文化介入和文化协调;
否定对原文高贵、译文卑贱的等级观念,提出原文译文的共生关系,否定单一和绝对的意义,强调意义的丰富性和差异;并对翻译的标准以及译者的创造性提出独到的见解。

其主要观点包括 :
(1)对传统翻译理论标准“忠实”的颠覆 , 强调叛逆
中外传统翻译理论一直把“忠实”视为翻译的根本准则之一。

传统翻译理论中翻译标准的核心就是“信”或“忠实” , 译文必须忠实于原作 , 以原作 /作者为中心 , 强调译文 /译者对原作 /作
者的绝对忠实。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坚决反对这一观点 , 她们认为 , 语言中充满了性别歧视 , “忠实”通常意味着剥夺女性的话语权 (马丽娜 , 2012, p.127) 。

因此 , 在翻译中 , 她们要“妇弄” (woman handling)文本 , 对文本从女性视角、以女性的方法进行操纵 , 大胆实践自己的理论宗旨。

(2)重新界定译文与原作的关系 , 突显译者主体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作者 /原作 -译者 /译文” 的两元对立模式 , 提倡原作 -译文的共生共荣。

这首先表现在翻译延伸了原作的生命 , 使得它得以在另一个语言文化空间中面对新的读者群体。

也就是本雅明所说的译文是原作的后续的生命 (afterlife),译文为原作开启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提出“性别译者” (feminist translator) 的概念 , 首先肯定了译者性别差异所导致的对原文文本意义阐释过程中的不同 , 从而丰富了原文文本的内涵 ; 同时也提高了译者的主体性并肯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

长久以来 , 传统翻译理论以“忠实”和“等值”为基础 , 忽视了译者的主体性。

译文一直被认为是原作的附庸 , 译着仅仅是派生的和非创造性的活动 , 把译者的主体性化为零 , 是原作之镜。

但女性主义者从译者的性别角色入手 , 重新界定了译文与原作的关系 , 突显了译者的主体性。

(3)消除翻译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除了理论上的贡献外 ,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进行了大量丰富的翻译实践 , 以消除翻译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尤其是对《圣经》作女性主义及两性兼容的语言 ( inclusive-language) 的阐释引发了争论 , 不仅让人们注意到性别化语言带来的冲突性的含义 , 而且也加强了对人们对翻译作为内容丰富的阐释活动的理解。

她们宣称 , 在翻译过程中要用各种翻译策略彰显女性在文
本中的地位 , 让女性的声音在语言中“可见” 。

在翻译的实践中 , 很多女性主义译者大胆采用新词、新拼法、新语法结构 , 以及运用一些文字游戏 , 目的在于超越男权语言的成规 , 为女性话语开辟新空间。

8、假朋友:是指在语义结构上相似或相同 , 但含义却不相同的词或句子结构。

I haven’t slept better.我睡得好极了。

It can’t be less interesting. 它无聊极了。

Black tea红茶而非黑茶
9、翻译悖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