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数学课才是一堂好课(张丹)

合集下载

什么样的数学课才是一堂好课

什么样的数学课才是一堂好课

“什么样的数学课才是一堂好课”?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好课标准。

但反思我们的课堂,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一些数学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算理演绎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和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结果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虽然学生解题能力尚可,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教师让少数优等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动、汇报……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个别学困生更如雾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

深究这些看似完美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缺失了作为一堂好课而应有的魅力。

那么一节好的数学课我们该追求些什么呢?一堂好课应该以学生为本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师生双方情感共融、分享体验、共同创造的完整的生活过程。

当前,我们应着重关注课堂上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情况,即是否获得了知识与技能,是否经历了过程、掌握了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怎样。

好课以生为本,其核心是将学生看作可被点燃的火炬,是知识和方法的自我建构者,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自我塑造者。

任何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未来发展去展开,按学生的成长规律去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力,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使之主动参与,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只有紧紧抓住了“以学生为本”,一切教学活动才会有生命的活动。

一堂好课应该在交往中生成新课程背景下的一节好课,不再是教师亦步亦趋地上演“教案剧”,而是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真诚互动演绎生成的精彩华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课堂上,师生间应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学相长”。

教学反思---怎样的数学课堂才是一堂好课

教学反思---怎样的数学课堂才是一堂好课

教学反思怎样的数学课堂才是一堂好课湘西州花垣县民乐中学龙树成一堂好课,首先是“学习课”,而不是单纯的“教学课”;其次是“自主课”,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课”;再次是学生和老师共同表演的舞台,学生是主角,老师是演员又是导演。

教学就是要贯彻素质教育的宗旨。

一堂好课,应该在学生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尽可能地经历探究过程,使其能力得到发展,情感、态度得到升华,即新课标所倡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才能称得上为一堂好课?反思所见识到的优秀课、公开课、案例及一些成功示范,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我们认真考虑:一、关于课堂教学的设计数学教师应对学生的差异,设计有层次的问题让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设计恰当的交流活动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设计活动讨论环节让学生都经历直观感知等等。

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提高了能力,有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

当然,课堂教学设计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应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

需要强调的是课前的准备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的,但课堂有它独特性,需要有思维的碰撞也有观念的对立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互动生成了许多新的认识。

课堂教学的设计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再创造”——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自我思考、与同伴的交流,“创造”了自己所理解的数学学习。

二、关于学生学习的方式初中数学新课标提出的教学建议: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也就是要求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教师应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学效益。

什么样的数学课是一节好课(5篇)

什么样的数学课是一节好课(5篇)

什么样的数学课是一节好课(5篇)第一篇:什么样的数学课是一节好课什么样的数学课是一节好课?首先是学生的状态,一节课中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充分说明了学生的学科热情之高、兴趣之浓,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了数学学习中去,学生的思维活跃而深刻。

试想,如果我们的课堂上学生都有这样的状态,何愁学生不喜欢数学?何愁学生学不会?其次是教师心中有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

在课堂上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是跟学生一起研究问题而不是在给学生“讲课”,更不是一般意义公开课上的“表演”,这也是小学数学课堂最期望的一种状态。

最后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教材,用联系的眼光处理教材,让学生不仅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是课程标准突出强调的“四基”中新增的两基,充分说明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这样的课堂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小学数学“数学课没有数学味”的问题。

第二篇:如何评好一节数学课如何评好一节数学课【摘要】听课、评课是学校教学活动中常见的最重要的教研活动之一,它立足于学校,一切为了解决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是“以校为本”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形成教学反思的习惯。

“重听轻评,敷衍了事、平淡肤浅、面面俱到、参与面窄”的评课已经不能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取而代之,就是以平和的心态,本着学习和帮助、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态度进行听课和评课,使听评课活动真正发挥积极的作用,使授课者与听课评课者通过交流与碰撞达成共赢。

【关键词】数学教学;评课;教学思路每位教师从工作的第一天起就遇到听课评课,首先是其他教师听评自己的课,后面更多的是自己参与评其他教师的课。

学校每年都会要求每位教师听评十多节课。

例如我们学校在学校计划中就要求每位教师每学年听课二十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没考核之前的听课数量必须为四十节。

什么样的数学课是一堂好课?

什么样的数学课是一堂好课?

什么样的数学课是一堂好课?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经常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们从事的是课堂教学,它直接关系着我们的工作业绩,也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发展.通过深刻的思考和学习,即使不能形成定论,但会拓宽我们的思维空间,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所以很有关注的必要。

(一)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教学的建议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条件的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益。

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初中阶段的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

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4.应关注证明的必要性、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5.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好课”标准

初中数学“好课”标准

初中数学“好课”标准
一、好的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扎实
1、初步的意义是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

即“学会”,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2、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

即“会学”,引领学生感受和体验知识建构的过程。

3、再发展一步,使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即“乐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把学习数学作为一种幸福的追求。

二、好的课应该是有效的课——充实
1.适合的就是有效的
2.参与度高的就是有效的。

一看学生的参与情况。

二看学生学习过程的交流情况。

三看学生的智力活动情况。

四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五看学生获得的发展情况。

三、好的课应该是生成的课——丰实
1、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要留下空间;
2、要在内容上有意让学生去生成;
3、要在关键处有意“误导”学生去生成;
4、要重视课堂学生突发资源的生成。

四、好的课应该处在常态之中——真实
1、公开课应该成为研究课;
2、公开课应该是日常的课;
3、追求真实就有遗憾,有遗憾就会有发展。

课堂对话:好课看什么

课堂对话:好课看什么

课堂对话:好课看什么*把评课的角度换一换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关于课堂评价的讨论,当时我们想,应该有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其中,教学目标又应该有几个层次,教学过程也应该有几个方面,结果发现条目越来越多,几乎完成不了。

后来发现,如果什么都不能缺的话,那么到课堂上就根本没法上课了。

而且,我们考虑的这些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的。

能不能换一个视角,从学生的反应来折射教师的教学行为呢?张丹(北京教育学院讲师)*既要看结果又要看过程怎么来看一堂课,什么样的课就是一堂好课,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觉得,一堂课是不是好课,既要看结果,又要看过程。

看过程,可以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也可以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

因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互动,是师生的互动与对话。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看学生是否参与了,投入了;是不是兴奋,喜欢。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其次,要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

数学的学习,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思考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数学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有的课学生很忙,但思考度很侧。

我曾听过一堂课,老师把一道思考题一分为二,中间加一个问句,变成两道基本题,用小黑板先挂出前一道题,然后把数量关系讲一讲,让学生模仿着做两道题;接着将第二道基本题用小黑板挂出来,再将数量关系一归纳,学生再模仿做两道题;最后,将中间问句拿掉,两道题合起来出示给学生,大部分学生都会做。

这位老师很得意。

但是,如果我们关注思考过程的话,这节课是没有达到要求的。

因为本来这道题是要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但是现在变成了纯粹的记忆、模仿的过程,思考的空间小了很多。

第三点,非常重要,就是要看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是不是进行了有效的了解和引导。

第四点,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是不是面向了全体学生,实行了因材施教。

总之,评课时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过程,对于过程,主要看以上四点。

孔企平(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最终要看学生的发展变化在没有进行课程改革之前,我们一般是看教师做得怎么样;课程改革之后,如何来评价一堂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最终要看学生通过这节课学会了什么,得到了哪些有助于他发展的能力。

一节好数学课的标准有哪些

一节好数学课的标准有哪些

一节好数学课的标准有哪些
什么是一节好的数学课呢?一节好的数学课不是看老师讲得多精彩,而是看学生是否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是否主动、生动、快乐、有效,一堂好的数学课至少应具备以下几点:
(1)学生的课。

学生主动参与,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质疑答惑,互帮互助,体现了独学,对学,群学。

(2)动静结合的课。

学生身心全动起来。

(3)展示的课堂。

大展示与小展示相结合。

(4)尊重流程的课。

三流程:自学展示反馈。

(5)师生相生的课。

形成兵教兵兵教官,互帮互助。

(6)情感的课。

学生快乐地学习,使生活变美好。

学生在这种民主,和谐,平等,宽松的课堂上获得了尊重,获得了赏识,获得了知识,学会了对别人尊重和赏识,学会了做人和做事,这样的课才能算是一节好的数学课!。

张丹解读汇报新课标

张丹解读汇报新课标

丹解读2011版数学新课程标准首先看课程目标。

《标准》与《实验稿》一样,明确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应该是多方面的。

《标准》在《实验稿》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无疑是巨大进步。

同时,《标准》还对一些目标进行了完善,比如对于学习习惯,明确提出了应该培养的学习习惯是: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

我想下面先说说四基。

将双基拓展为四基,首先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

同时,新增加的双基,特别是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提出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要切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别是创新精神。

实际上,一个人要具有创新精神,可能需要三个基本要素: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机遇。

其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仅需要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需要思想方法、活动经验的积累。

也就是说,要创新,需要具备知识技能、需要掌握思想方法、需要积累有关经验,几方面缺一不可。

正如史宁中教授所说:“创新能力依赖于三方面:知识的掌握、思维的训练、经验的积累,三方面同等重要。

”对于数学活动经验的涵,目前学者们的观点并不统一。

这里介绍几个:奠宙指出:“数学经验,依赖所从事的数学活动具有不同的形式。

大体上可以有以下不同的类型:直接数学活动经验(直接联系日常生活经验的数学活动所获得的经验)、间接数学活动经验(创设实际情景构建数学模型所获得的数学经验)、专门设计的数学活动经验(由纯粹的数学活动所获得的经验)、意境联结性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实际情景意境的沟通,借助想象体验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的本质)。

”徐斌艳教授认为:我们还可以将基本活动经验进一步细化,它包括基本的数学操作经验;基本的数学思维活动经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

一堂好课的标准

一堂好课的标准

一堂好课的标准——浅淡什么样的数学课才是好课“什么样的数学课才是一堂好课”?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好课标准,好课标准都为解决历史发展阶段教学中突出的矛盾而提出并强调的。

为使教师明确教育教学的方向,廊清笼罩在现今数学课的种种迷雾与误区,使今后的数学教学能在新课程的引领下能走上科学、高效的发展道路上。

就要求我们及时调整教学思想,从自己身上而不是只从学生身上找课堂效率下降的原因。

关注社会生活,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的大背景认识人才观、教育质量观,从而形成发展着的教育理念,是自觉修正自己课堂教学标准的前提和内在驱动力。

一、一堂好课应引领学生学习生活中有价值的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

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教师上课前应充分地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重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富有情趣的、学生熟知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理解数学,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教师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还可将情感与态度融于知识与技能之中,学生是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感到自然亲切,就能立刻融于课堂活动之中。

学生为兴趣所吸引,无法不主动参与。

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使数学更贴近生活,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

数学老师应充分领会《新课标》的精神,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在“做数学”。

二、一堂好课的教学辅助手段要使用的恰到好处。

中学生的特点是形象直观的事物容易接受,而对于抽象的事物不易理解。

在数学教学中,使用课件或学具可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发现、去创新,有利于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

一堂什么样的小学数学课才可以称得上优质课

一堂什么样的小学数学课才可以称得上优质课

一堂什么样的小学数学课才可以称得上优质课,其标准可能会见仁见智,不一而足,我个人认为无论什么样的小学数学课,只要做到了“三有”,就可以称得上是一堂优质课,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肤浅认识,以就教于方家。

一、优质的小学数学课堂必须有“人”有“人”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贯彻新课程所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自编自演,而要充分考虑所面向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非智力因素等多种可能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避害趋利,促进发展。

应该提倡学生(1)在游戏中学习(尤其是低年级),游戏是低年级儿童感兴趣的学习活动。

(2)让学生在操作实践活动中学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

(3)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可以升华认识。

(4)让学生在探究发现活动中学习,在探究中可能迸出思维的火花。

案例一:如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同样多的概念,教师可以这样做。

故事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小兔子拔萝卜的故事吗?一只小兔拔不动,它们就团结起来一起拔.你们看,它们一起拔得多起劲呀!师:不一会儿,小兔子们就拔了好几个萝卜。

师:兔子和萝卜的数量相比较会怎么样呢?这样的引入,深深吸引了学生,学生无论认识同样多,或者比多比少,都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因此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优质的小学数学课堂必须有“情”数学课堂中的“情”,就是在落实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适时实施爱国主义、良好习惯、健康心理、高尚人格等养成教育,而不把课堂看成毫无生命的数字叠加,把师生互动认为是了无生机的算式演练,只有让数字含情,算式有义,数学课堂才会变得有血有肉,才会成为一个天天流淌着教师和学生生命长河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

张丹教授解读小数课程标准

张丹教授解读小数课程标准

丹教授解读《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2-07-28 10:11:20| 分类:课标解读|举报|字号订阅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丹教授发言原稿)课程标准修订组的专家为答疑解惑。

丹教授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发布后全国的数学教师掀起一股学课标、研课标、论课标的热潮,在学习中老师们还存在不少困惑,亟需课程标准修订组的专家为我们答疑解惑。

为此,南靖县教师进修学校特邀请丹教授为大家答疑解惑。

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丹教授。

丹,教师教育数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学院数学系教授,教师教育数理学院院长。

她是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组成员,也是课程标准修订核心组成员,是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副主编。

自己独立编著或与他人合作著有《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新课程数学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统计与概率”》、《数学课程设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等七部,及各种论文三十余篇今天活动安排,一是丹教授诠释课程标准(2011年)的变化及修改意图;二是丹教授解答老师们在学习课程标准中存在的困惑。

下面,我们欢迎丹教授为我们高屋建瓴。

各位老师:晚上好。

非常荣幸能和老师们共同就新课程标准进行讨论,也是自己的一些学习体会,不一定正确,供大家参考。

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容、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了修订。

今天主要介绍课程目标、核心概念和课程容的变化。

首先看课程目标。

《标准》与《实验稿》一样,明确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应该是多方面的。

进一步,《标准》在《实验稿》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无疑是巨大进步。

同时,《标准》还对一些目标进行了完善,比如对于学习习惯,明确提出了应该培养的学习习惯是: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

1 张丹以数的运算为例 谈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

1 张丹以数的运算为例 谈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

•张丹:以数的运算为例谈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1)•------计算方法的探索及算理的理解••作者:张丹来源:北京教育学院时间:2010-12-30•[/编者按]北京教育学院张丹老师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位资深专家,今年张老师就小学数学教学方面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以数的运算为例谈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是张老师的又一力作,凤凰教育网转载于此,目的是让我们的老师能了解目前小学数学研究方向和高度。

•另张老师的文章发表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我国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先生针对张老师的文章,谈了自己的看法,凤凰教育网也另文进行转载,同时,张丹老师也对张教授的文章进行了回应,凤凰教育网也进行转载,目的是让我们老师全方位了解这方面的研究情况。

(凤凰教育网小学数学QQ讨论群:65043004)•张丹:以数的运算为例谈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1)•张丹:以数的运算为例谈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2)•张丹:以数的运算为例谈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3)•张奠宙:可否说得更全面些——谈关于“算理”的数学•张丹:再谈“整体把握”数的计算教学•我国数学课程一直将数的运算作为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并且取得了很多优秀的成绩和宝贵的经验。

但长期以来,一些人对运算能力的理解并不全面,将其仅仅等同于运算技能(即算得又对又快),并且由于考试等原因对运算难度和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是否还需要学生计算那样难的题目,并且算得那样快?当然,基本的运算技能是必需的,但“基本”的标准是什么?学生是否应将精力放在其他有价值的内容上?还有哪些有价值的内容?•实际上,数的运算和运用运算解决问题是具有天然联系的,因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将其整合在一起。

于是,数的运算就包括如下几条主线:第一,数的运算的意义及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第二,获得运算的结果(包括估算、精确计算);第三,运算律及运算性质;第四,运用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一堂好的“数学新授课”的几个特点

一堂好的“数学新授课”的几个特点

一堂好的“数学新授课”的几个特点——兼评两节《幂函数》概念课数学组 张圣官我组邱晓昇老师在今年9月份赴省宿迁中学参加2006年江苏省高中数学青年教师教学优质课评比,荣获一等奖,当时参赛的课题为《椭圆的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我全程参与了整个比赛过程,感触良多。

10月21日,我又有幸参与了学校组织的第九届“希望杯”教学基本功竞赛的评比活动,其中有两节数学课,是由黄爱琴、李彦两位老师开的,课题为《幂函数》概念课。

数学新授课在高中教学中占有很重的分量,上得好与否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怎样评价一堂数学新授课是“好课”呢?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好课”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是也有许多共性的东西。

从大的方面来说,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通过知识的构建、技能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创建“生态课堂”。

从具体方面来说,可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1.注重一个“渗透”——德育渗透在数学教学中,有人常常把德育渗透与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联系在一起,借助古今中外数学史不惜把数学课上成政治课,却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其实,在数学教学中,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培养与锻炼学生知难而进的坚强意志、败而不馁的心理素质、一丝不苟的学习品质、勤于思考的良好学风、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是德育教育。

在黄爱琴老师和李彦老师上的《幂函数》概念课中,两位老师都能不失时机地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幂函数的特征,探索幂函数的各种情形的图象,总结幂函数的性质,尤其是当学生思路卡壳时,能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突破。

李彦老师在学生总结函数1-=x y 的单调性时,及时提醒学生该函数在)0,(-∞和),0(+∞上都是减函数,但不可说其在⋃-∞)0,(),0(+∞上单调递减,让课堂民主、和谐,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平等中的首席。

2.坚持两个“原则”第一,实施分层教学,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第二,授人以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要求教师实施主导原则下的平衡和兼顾,充分尊重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对不同层面的学生都给予充分的关注。

怎样的数学课是一节好课

怎样的数学课是一节好课

怎样的数学课是一节好课?我以为,一节数学好课一定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得比较好,一是了解儿童认知规律,二是体现数学学科特点。

了解儿童认知规律:能与学生有效互动,不给人距学生千里之外的感觉。

教师有问,学生必有答,且不是只有几个人答,而是稍作思考,多数人敢说敢举手,更有部分人会说会表达。

当然绝不是课前彩排好的你问我答,一片虚假繁荣。

能感受到学生的热情被老师撩拨起来,学生的好奇被老师激发出来,学生在老师的“忽悠”下,一步步深入探究问题,接近核心知识与数学的本质。

很多名师的课堂都成功的营造了老师和学生和谐共处,共同经历一段学习旅程的氛围,比如说张齐华的课堂,就在这个方面给我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体现数学学科特点:数学课上的情境设置需要为数学学习服务,要有学科特点,或者说要能挖掘出情境中数学的味道。

如果同样的情境语文课也用,英语课也用,再用在数学课上,那就说明运用的点没有找准,也就是蕴藏在情境中的数学学科特点没有被体现出来,情境的使用存在问题。

再如老师的语言,因学科特点所决定,需要准确、凝练,高度概括,再有张力则更为理想。

语言的个人特点也如其他素养一样,要在每日的使用中不断锤炼,反复斟酌,逐步提高。

同样教学语言都很精彩的老师,因其所教学科不同,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也当不一样,语文感性,丰满,而数学则更多理性,更加概括。

还有问题的设计,也需要具有很强的指向性,能围绕数学学科特点来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要能看出图中所蕴藏的数字、算式、数量关系、规律等等,而不仅仅停留在能看到图上有什么人,有什么物,他们在干什么。

如果仅是这样的程度,那就是所有学科对学生观察的共性要求,还不能体现出数学的学科特点。

数学的学习,要能逐步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去观察、去思考、去概括、去对话的能力。

一节好课会有很多亮点,但一节数学好课,一定是在学生与学科之间行走,并且走得很漂亮。

“一节数学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一节数学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人 子弟 ;我给他 找来很 多教育 教学方 面的书刊 让他学 习 ,从 而掌握 的条件 ,同学们 发现 了例 题 的条 件是二 次项 ,而现在做 的题是一 次
教 学艺 术的要领 ;甚至有 时给他讲 某 一节 的内容该怎样 上 ,但 是他 项 ,因此不能套 用 。把这 道题讲 了讲 ,又用 了1分钟 的时间 。下 课 5 总是哦 哦哦 的应付 着 ,因此 ,进步 甚小 。 铃 响 了 ,他又 布置 了作业 。这是 一节好课 l ?小詹 说 ,这的确是 一 I B
A 师 的引题好 ,一个 好 的引题 ,就使一 节课 成功 了一半 。 ) 后 教 然
的时间进 行了第 二轮 的练 习 ,重在 加深 和其 它有关 知识系 统化例题 ,让学生 练习 了几分钟 ,然后学 生 的练习题 。方法 是演板 、小组竞赛 、相互讨 论 、动 手实践 等。最后 分组 交流学 习结果 。其他 几位教师 都是这 样讲 的 ,差不 多 ,只不 过 5 分钟 ,让一 名学 生把 自己做 好 的一个 角 的模 型给 大家讲 角 的各个 D 教师 是一开 始就讲 “ 角的定 义” 的。
而张老师上同样一节课时学生犯同样的错误张老师没有急于点拨或替学生包办而是把学生犯的错误加以利用循循善诱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用5分钟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场精彩的辩论比赛这样不仅改正解题的错误更重要在于训练学生分析思考的方法和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张老师对学生的错误处理扎实到位学生的错误竟成为这节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部分 及注 意事项 ,作好 总结 ,然后 布置些 实践方面 和练 习题方 面 的
有 一次 ,他参 加 了某校教 学优 质课 回来后对 我说 ; “ 教 师的 节 好课 。 A
课 上 的真好 。”我 问他一个 怎 么样 好法 ?他说 ,有A、B、C 、D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什么样的数学课才是一堂好课
------以“铅笔有多长”教学为例
关键字:灵活自主体验充分
教学辅助手段恰当重视能力的培养和与生活的衔接什么样的数学课才是一堂好课呢?向来都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就像我们的数学专家们常说的“教无定法”,经过最近时间的磨课,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判断:
一、一堂好的数学课首先是老师能灵活运用教材,打造出有效课堂。

《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

可见,教材只是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只是教学活动的参考。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些内容的编排并不那么符合学生实际,如果我们能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灵活地使用教材,那我们的数学课堂会更有效。

通过《铅笔有多长》三次教学实践和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这节课在“灵活使用教材、打造有效课堂”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
1、注重知识迁移,打造有效课堂。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通过复习旧知引新,唤醒学生已有的对长度单位的体验,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厘米和米”的概念,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2、灵活处理教材,打造有效课堂。

教材是根据学生普遍的心理状态进行编排的,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些内容学生通过预习就可以掌握所得到的结论,但结论如何得到并不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灵活地使用教材。

这节课是在一年级认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并理清四个长度单位的关系。

教材的编排是分米和毫米并列的形式出现,并出示活动后的结论。

可是
2 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同学们通过预习已经知道相关的知识结论,我们就需要思考如何让预习的孩子有新的收获,没有预习的孩子在课堂上学会知识,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成长。

于是,我改变教学顺序,大胆地尝试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地使用教材。

我先让学生说出自己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说的进行一一验证,认识和体验分米、毫米,通过一系列测量活动(课前准备好的1厘米、1厘米6毫米、5厘米、6厘米2毫米、1分米的小棒和大约1毫米厚的卡),学会运用分米、毫米,同时也复习巩固了厘米,并且通过观察尺子,学会用几种方式来表示一种物体的长度,有力地突破了单位换算这一难点。

在总结的时候通过给长度单位排队、认真观察直尺上的刻度数,把4个长度单位看成是一个整体,联系性地进行教学,同学们很快就理解了这四个长度单位相邻的关系,以及相隔一个、相隔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图,把复杂的知识变成了学生易于学习的知识,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一堂好课应是学生自主探究、乐于合作、主动获取生活中有价值的数学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教学时我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比如:认识分米-----建立感念片断
师:1分米有多长?
生: 手比1拃长
师追:一拃长是不是真的大约1分米?
用1厘米的小棒验证,大约10个小棒那么长。

追:还可以怎么验证?( 用手在尺子上比出1分米。

尺子验证)
生:手指不动,拇指食指分别对准尺子上的0刻度和10刻度,再轻轻拿开尺子。

追:尺子上的0—10cm ,这里还是大约1分米吗?
T :那你也能这样比一比吗?比给你的同桌看。

追:如果尺子上没有0刻度,又怎样比出1分米呢?
3 预设生:2—12,3—13,4—14…
追:这些是不是都是1分米呢?
生:数一数中间的1厘米,都是10个1厘米。

(反复强调) 1分米有几个1厘米?10厘米是多少?
利用自主学习、同桌交流或小组探究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各个活动都从学生所需出发设计,各个体验不是老师强压给学生,而是学生内心所需,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集体的力量和合作的快乐,展现了课堂的有效性。

三、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尊重学生,让每位同学体验充分,理解所学内容,而不是机械性记忆数学知识。

一堂好课我个人觉得环节是否齐全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的体验如何,在体验的过程中是否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比如:在实施教学时,我安排了找一找、比一比、摸一摸、对比等活动充分让学生体验1分米、1毫米有多长,建立概念,同时通过1分米与1厘米、1米,1厘米与1毫米的对比活动,让学生经过体验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因此我觉得在数学课的教学实施中应多让孩子实践,敢让孩子犯错,有时犯错也是进步的阶石,自己亲身经历的比老师的讲述更重要,更能让孩子有所感悟,这种经验才是最有价值的。

老师永远不可能预设孩子任何不该出现的情况,与其永无止境的劝诫,孩子不理解的同时还抱有怨愤,不如让孩子自己去犯错,再晓之以理,这样更能让孩子接受。

只有孩子接受了,才能改正,或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四、一堂好课要重视学生的倾听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学——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提到:“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

”可见表达与倾听在教育过程中是何等重要。

但在现在的学生中,有多少人具备了这两种能力呢?在现在的家庭中,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什么事都顺着他们,因此,多数孩子都能明确的表达自己想法,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活跃就是最好表现,但倾听的习惯就差了一些,他们都不再愿意听别人的话,总以为自己比别人好,自己比别人说得有
4 水平,根本不用听。

有的人则会倾听,但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是因为老师太严厉、怕说错而不敢说。

还有一小部分人,在学习上不听也不说,对学习已经不感兴趣了。

这样的学习效果是不会好的,我们应该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只有让大多数学生都学会表达与倾听,学生才能更好的全面发展。

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学会“表达与倾听”能力的培养,不但能提高学习效率、丰富学生的知识,更能提高学生能力和思维、形成倾听的好习惯。

五、一堂好课的教学辅助手段要使用的恰到好处。

小学生的特点是形象直观的事物容易接受,而对于抽象的事物不易理解。

在数学教学中,使用课件或学具可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体验、去发现、去创新,更有利于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

很多老师在上课时利用现代化手段将课件制作得漂亮,加入动画,深深吸引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用好学具,也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加具体形象,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演变成形象具体的东西,使学生感到能看得见、摸得着,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分析、观察、思考的能力。

可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得有意义学习的机会。

但是,在课堂上只是为了用学具而用学具,忽视了学生应该学到那些知识,课堂无重点,没条理,不是通过精心的设计,使学生产生一种对学具的需求。

或者是学具的使用太频繁,势必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效果降低。

数学课毕竟还承载着它特殊的教学任务,所以课件、学具的使用应恰到好处,应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六、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联系生活实际,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入手。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教师上课前应充分地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重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富有情趣的、学生熟知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理解数学,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让学生在身边的事物中寻找素材,如测量学习用品的长度;
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1毫米等。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

比如:
一、我会量
()厘米()毫米()厘米()毫米
( )毫米()毫米
二、读淘气的数学日记,把不合理的地方圈起来并改正过来。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用70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学校。

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0厘米远。

来到学校,我坐在5米高的凳子上,拿出7厘米厚的语文书,准备开始上语文课。

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使数学更贴近生活,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

数学老师应充分领会《新课标》的精神,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在“做数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师大出版社,
2002.(5)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