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讲义简编

合集下载

第一讲:区域经济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

第一讲:区域经济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
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区域优势和区位优势
区位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条件,它在
一个相对静态的环境,如计划经济环境下, 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较大。
区域优势是指一个地区发展经济的一
系列条件,是综合的、整体的,既包括地理 位置、资源条件,也包括体制机制、文化氛 围等。越来越多的案例证明,穷国和富国、 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别主要不在于资源 的丰歉,而在于能否形成可以合理使用资源 的机制和造就企业家。
蓬勃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
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末
萌芽时期: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
萌芽时期: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当时的学术界还是以 引进传统的生产力布局理论来研究我国的 生产力布局问题的,以揭示社会主义生产 力的变化规律,为制定和实施国家经济发 展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4. 区位竞争(LocationCompetition)。以往的区位理论 ,大多局限在区位主体(一般指相关企业),而忽略了地区主体 (即有意吸引投资的土地所有人,包括政府机构)如何改善投资 环境与潜在对手开展积极的区位竞争,力争本地区成为集聚性 投资行为的首选地点,以造福当地人民。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现代区位理论还延伸到产业的支撑 作用、自然资源、运输成本、跨国公司投资、社会文化及政策 因素(企业家精神、历史文化传统、体制架构、政府政策)对 区位的影响方面。
其它影響工業區位論的 變數:工資高低、技術水 準、能源供應的豐缺及其 價格、稅賦高低及其是否 健全、國家經貿發展政策, 甚至政治的安定程度等。 韋伯把這些因素都簡化, 只剩下運費一項。
“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又称“中心地学说”。是研究城市 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 城市区位理论。

区域经济讲稿第十一章经济合作

区域经济讲稿第十一章经济合作

国际劳务合作
承包工程 劳务出口 分包业务
研究设计与发展合作 国际咨询
一、工业贸易合作 (一)生产合作
不同地区的企业共同完成某项产品的生产活 动。
(二)加工贸易合作 来样生产 来料加工 来件装配 补偿贸易
二、资金合作
(一)直接投资合作
直接投资是指资方将资金以资本或实 物的形式直接投放于受资区域的特定项目, 并参与或控制生产经营过程,最终获以经 济利益的经济行为。
独资企业
合资企业
(二)间接投资合作 1、信贷投资 2、证券投资 (三)劳务合作
主要包括:工程承包、信息咨询。 (四)科学技术合作 1、研发合作 2、技术贸易 3、技术转让与援助
第四节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3.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有利于市场统一的 均衡利益的形成和资 本在全国或全球的合 理配置.
2) 直 接 投 资 为 资 本 流 入区域造成了就业机 会,促进了产业结构升 级和经济发展.
(四)技术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
指一区域的技术持 有人把技术的使用权 或所有权转让给另一 区域其他人的过程.
3、劳动力流动的其它原 因。
2、 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 济发展的作用
(1) 可以缩小区间的劳 动工资差别.
(2) 提高劳动力资源的 整体配置的效益.
(3) 促进区域整体的效 应的提高.
五、产业转移
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 化,引起产业在一国内部、以企业为主 导的转移活动,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 维度的动态过程,是通过生产要素的流 动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经济 行为和过程,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 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

《区域经济学》讲义

《区域经济学》讲义

04
区域政策与规划
区域政策概述
区域政策定义
区域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手 段。
区域政策目标
区域政策的目标是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 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经济繁荣。
区域政策类型
区域政策可以分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土地政策等 多种类型。
区域发展规划
03
案例总结与启示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案例, 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为后续分 析提供基础。
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详细描述和 分析,探究其形成机制和发展规 律,为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
总结案例分析的成果和经验教训, 提炼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和 建议。
THANKS
感谢观看
空间结构分析
研究区域经济现象的空 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如空间分布图、地理信 息系统(GIS)等。
空间模拟与预测
基于空间数据和模型, 对区域经济现象进行模 拟和预测,如地理加权 回归分析、空间时间模 型等。
计量经济分析方法
01
回归分析
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数量关系,通过建立回归方程来解释和预测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1 2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通过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制定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优化资源配置
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和运行, 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差异,有助于 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
产业转移与承接
01
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指发达地区由于产业结构 升级和资源环境压力等原因,将部分 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现象。

区域经济理论讲义PPT79页

区域经济理论讲义PPT79页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区域经济理论讲义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

区域经济学课程讲义

区域经济学课程讲义

绪论主要内容:绪论主要解决四个问题:()区域经济学的学科来源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区域经济学研究什么?怎样研究?()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如何?()区域经济学同哪些学科关系比较密切?有何关系?重点:绪论的重点是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关于研究对象,有许多种观点,课堂上介绍了种观点,除第一种观点都是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岀的,只有第一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因为,如果区域经济学只是研究特定地理范围的经济学,与一般经济学没有差别的话,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任何一门学科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它所解决的问题是其他学科所不能解决的。

研究内容是对研究对象的细化和具体化。

正是由于各学者对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认识不同,关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也有不同的观点。

同学们可以将区域经济的形成发展规律、区际分工与联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区域开发、区域经济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作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难点:是对区域和区域经济概念的理解。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是经济区域,它不是自然区、生态区、行政区,也不是社区。

所谓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经济结构基本完整,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

其具体含义如下:()经济区域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它是客观存在的,但又不是指某一具体的区域,如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等,它是所有的具体区域的总称。

()经济区域特指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的各个组成部分,这与区域经济学的产生原因有关。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于年代末,其形成原因有两个,一是区域问题的存在,二是用政府干预的手段解决区域问题。

在年代末,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还比较低,在如欧共体等区域经济集团,还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干预区域经济发展,因此这类区域未被纳入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在今天,欧盟也干预区域经济生活,建立了区域基金,这种高度一体化的区域,其区域发展规律与一国内部区域没有什么不同,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同样适用。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讲义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讲义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讲义
慈福义,商学院
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基础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
一、区域
拥有多种类型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
大的空间范围。

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跨
国界的特定区域。

二、区域经济学
(一)狭义的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和
区际关系。

(二)广义的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一
般规律(从多学科进行研究)。

三、区域开发
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
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
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步。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内容庞杂:多学科
(二)应用性学科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治病的科学,综合,庞杂
一、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
(一)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全球化、知识经济,区域分工
(二)大国,发展条件千差万别(因地制宜)(三)为地方政府服务
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一、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
(一)自然地理学的认识:如平原区、高原区、山地丘陵区
(二)经济地理学的认识
1、类型区:差异性,如钢铁工业区、棉花

2、系统区:位置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如
流域区、都市圈
一、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区域经济理论讲义-陈秀山

区域经济理论讲义-陈秀山

(3)企业在可拥有的资源和组织方面的差别
资源装备条件 ——允许耗费巨大的搜寻与决策过程 —— 能够承担由于区位迁移和新建厂的流动性成本
跨国公司优势 ——国际的和全球的区位差别,只有在跨国公司才 能利用 ——实行区位上的专业化公司的各个企业可以分别最 佳地适合相应的区位条件 ——利用与中心区位紧密联系和高素质的功能,把专 业劳动集约的生产迁移到工业地区,技能要求低的劳动 集约的制造业迁移到周边地区,等等
——土地集约的部门除了农业之外,还有批发业、 仓储业和运输业
——资源集约的部门有矿产业、能源、食品工业、 木材加工业和旅游业
——资本集约的主要是那些自动化生产过程的部门, 如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区域间经 济发展的交互作用过程;进而描述、阐明和评价区域经济 结构的形成及其变动趋向;揭示资源的空间配置过程和经 济主体的空间经济活动规律。
研究客体 ➢ 区域经济体系(系统);存在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具体任务 ➢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区域结构) ➢ 生产要素 、货物和服务的区域间流动(相互作用) ➢ 区域经济的发展动力(运行过程)
2.2.3 结构学派
世界经济经历了由一定生产方式占优势的不同阶段, 由此又形成了一定的技术、组织和区位结构
——古典的竞争资本主义,以中小企业、较弱的国 家和部门区域专业化为特征
——福特主义,以稳定的需求、国家干预性的经济 政策规模收益(大批量生产)和大企业为特征。与此相 关的是,区位集中和企业内部的区域分工
1.3.3 区域经济学的内容体系 三个组成部分 ➢ 区域经济理论 ➢ 区域经济经验研究(方法) ➢ 区域经济政策
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 理论和模型对于揭示区域经济体系的作用机制和发展 动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贡献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8章.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8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结构的演进。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经济总量的增长与结构的演进是相互关联和互动的: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升级提供了经济基础,结构演进则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投入产出效率,实现经济总量的更快增长。

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资源禀赋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外部环境(一) 资源禀赋1.资源分类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风景资源等。

资源经济社会资源:劳动力、人口、资金、技术和社会环境。

2.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

区域内自然资源的禀赋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活动的规模与效益。

自然资源的组合状况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的现实可能性及增长的潜力。

3.劳动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劳动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力的质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转变为劳动力素质的竞争。

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变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与劳动力因素基本相同。

在不考虑收入水平的情况下,人口数量的多少决定了区域内市场的容量和潜力,从而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区域经济增长。

4.资金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资金是区域经济增长中完成各种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

区域所拥有的资金量直接决定了它所能配置的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进而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5.技术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技术因素是区域经济增长中的最活跃因素之一。

技术进步已成为现代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技术可以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弥补区域在自然资源方面的缺陷。

技术进步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形成新的经济部门,使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6.社会环境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社会环境因素包括了社会传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明程度等等,是区域发展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经济学讲

区域经济学讲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国政府为了促进西部地 区经济发展而实施的重要战略。
详细描述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西部 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投资环境、引导产业转移等方式,西部 地区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该 战略还促进了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生态保 护,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评价方法
采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规 模、经济效益、经济结构、经济活力 等方面,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 结合的方法,对区域经济竞争力进行 评价。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目标
内涵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 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 自身需求的能力,实现经济、社会、 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区域经济结构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包括 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贸易结构等。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 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产业的分布和组合,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 产业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01
02
03
04
区域经济发展
研究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产 业结构、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差
异及其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结构
研究区域内的产业布局、企业 组织、市场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及其优化路径。
区域经济政策
研究政府如何制定和实施区域 经济政策,以促进区域经济的
均衡发展。
区际经济关系
研究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 、合作与竞争关系,以及区际 经济差异的形成与协调发展。
模式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可以采取不同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如资源型地区可采取循环经济模式,农业地区可 采取生态农业模式,城市地区可采取智慧城市模式等。

区 域 经 济

区 域 经 济

区域经济
3)区域经济的理论基础。
①非均衡发展理论。 ②梯度理论。 ③增长极理论。 ④可持续发展理论。 ⑤点—轴开发理论。 ⑥中心—外围理论。
区域经济
二、中国经济区划 区域划分以地理和经济特征为基础。经济区划是区域经济研究
的基础 ,是用来分析地区差距 ,进行区域调控,促进地区发展的 最基本单元。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不同,可以将区域划分为若干类型。它 可以是跨越国家的“国际区域”,如“欧洲经济同盟”、“北美自 由贸易区”、“东南亚协作区”、“亚太经济协作区”等
3)三级经济区域。是二级经济区域以下的、以某一中心城市为 中心的经济地域,如以大连为中心的辽南经济区。
区域经济
2.八大综合经济区划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指
出,国家经济计划的第11个五年计划(2006年至2010年) 即“十一五”期间,将内地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 北四大板块地区经济区,并将四个板块划分为八大综合经 济区。
8)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重 要的能源战略接替基地;最大的综合性优质棉、果、粮、畜产品深 加工基地;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和中亚地区经济基地和特色旅游基 地。
区域经济
3.目前中国的工商业集中在如下三大经济圈 1)以上海市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 2)以广东省广州市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 3)以北京市为中心的环渤海湾经济圈。
4)南部沿海经济区。福建、广东、海南:最重要的外 向型经济发展的基地;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地;高档耐 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生产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中 心;
区域经济
5)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最大 的煤炭开采和煤炭深加工基地、天然气和水能开发基地、钢铁工业 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奶业基地;

区域经济讲稿第十一章经济合作

区域经济讲稿第十一章经济合作

3.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有利于市场统一的 均衡利益的形成和资 本在全国或全球的合 理配置.
2)直接投资为资本流 入区域造成了就业机 会,促进了产业结构升 级和经济发展.
(四)技术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
指一区域的技术持 有人把技术的使用权 或所有权转让给另一 区域其他人的过程.
1、主要形式: 根据转让的技术是否
产业关联、市场辐射、原材料流动、资本与要 素流动等构成。 3、人口移动联系 4、技术联系 5、社会联系 6、服务传递联系 7、政府及组织联系
四、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 (一)生产要素的流动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1、产生要素的整合作用。 2、更好的发挥要素的比较优势,使其超越本地 市场,拓展空间,促进区域分化和分工。 3、在流动中获得本区稀缺资源。 4、强化竞争机制,促进创新。 5改变传统优势和产业格局 6,加强区域间的联系与协调。
2、合作对象 区域经济合作主要是在生产领域进行,
以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为标志。
合作对象:生产要素。
与区域贸易的区别:
区域贸易属于商品流通范畴,而合作 是属于生产范畴。
区域贸易的实质是商品交换,而合作 是生产要素重新配置。
3、合作的效益 合作的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
效益。 4、合作的方式
区域产 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 产 业转移 先转移轻工业,后转移重工业 业
转 移 国际产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业转移 先转移轻工业,后转移重工业
(一)、影响产业转移的 因素
1.劳动力因素
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
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
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 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4)内部化理论:

区域经济理论第一讲

区域经济理论第一讲

区域经济学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获得 了迅速的发展。在此期间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也逐步形成,各种著述也相继问世。具有代表意 义的著作是:
E·M·胡佛的《区域经济学导论》(1970年版)
N·W·理查森的《区域经济学概论》(1969年版)。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学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作为一门学科, 在国内大致有三支力量或从三个角度来研究区域经济问题:
拥挤区是进一步扩张的边际社会成本(MSC)高 于或等于边际社会收益(MSB)的区域。
中间区是MSC≤MSB、私人投资可明显获利的区 域。
落后区是经济结构以小规模农业和下降或停滞的工 业为主的、对新经济活动缺乏吸引力的区域。
教科书:两个标准
同质性标准——根据一定的指标,具有相同或相 近的地区单位综合为一个区域。可选取的指标有:失业 率、收入水平、就业劳动力的产业分布、流动人口与旅 游、或者重工业比重等
经济学是关于经济资源稀缺性与人类经济行为选择的学科, 其根本任务是解决资源稀缺性问题以满足人类日益扩大的 需要。由于经济学研究通常抽象掉了空间因素对人类经济 活动的影响,即假定不同区域的经济资源和人类经济活动 的分布是均衡的,从而无法回答经济资源在不同地区的聚 集和由此导致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论的研究,与战前有一些不同的 特点:
一是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 其模型的研究;
二是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作接近区域 实际的、可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
三是区位决策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外,又加进了包 括运输、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度假等的第三 产业;
西方经济学家们跳出区位论,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来研究区域问题。包括:

区域经济学演讲课件

区域经济学演讲课件
政策应用导向 区域经济学将更加注重为政府决 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区域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正。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 影响,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促进区 域与外部市场的交流和合作。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因素,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提高 区域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
政策与制度
政策与制度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保障,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可以
激发区域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
01
02
03
04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 ,缩小地区间差距,实现区域
经济均衡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鼓励创新和科技发展,提高区 域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绿色发展战略
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
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对外开放战略
加强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吸 引外资和技术,提高区域经济
政策因素
政府在税收、投资、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 产生。
人力资本
不同地区的劳动力素质、技能和受教育程度存在差异,这些因素会影 响地区的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
区域经济差异的解决对策
优化产业布局
通过引导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优 化产业布局,促进地区经济的均衡发 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降 低地区间的交易成本,促进经济交流 与合作。
03
与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主要研究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而区域经济学则更
关注城市所在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和规划。

区域经济学讲义

区域经济学讲义

2、区位选择与生产者、消费者均衡
• (1)生产者均衡。 • (2)消费者均衡。
• 由于所处空间位置的不同,居民的就业和消费有很大 的差异。
3、厂商与居民区位选择的一般趋势
市场区模型。
二、廖什景观
廖什:德国经济学,A·Losch 1940,《区位经济学》
1、理论假定
• (1)工业中心周围是农业区域,其居民是工业品的购 买者;这些居民偏好相同,他们有相同个人需求曲线。
• (2)工厂规定价格,运费则由消费者负担。只要这些 居民的需求是有价格弹性的,那么有两种情况并存: 距离中心点越远的居民需求越少;以工业所在地为中 心的半径越大,到中心点购买工业品的消费者就尔逊(A·Wilson)和比利时 的爱伦(P·Allen)
• 结合耗散结构和突变理论,分别就空间相互作 用模式和中地论结构进行动态模拟,取得了很 大的理论突破。
3、动态分析和中长期预报
• 近几年来,区位论的研究得到了不断的 深入和发展,系统论、信息论和运筹学 方法,使区位经济理论和应用大大向纵 深发展。
三、龙哈德区位三角形理论
• 1、1880,德国经济学者W·Launhaldt。 • 由原料产地、燃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构成
的“区位三角形”。 • 2、背景。19世纪中叶以后,西欧的机器
大生产空前发展,基础性工业,特别是 钢铁工业的区位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四、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1、理论背景
• 1900S初,韦伯A·Weber, • 《 工 业 区 位 论 —— 区 位 的 纯 理 论 》 和
4、屠能圈农业布局6层次
• (1)自由农作圈,蔬菜和牛奶等鲜活农产品。 • (2)林业圈,木材,用于能源。 • (3)轮作农作圈,粮食。 • (4)谷草农作圈,粮畜产品,以粮食为主。 • (5)三圃农作圈,粮畜产品,以畜产品为主。 • (6)畜牧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区域经济学导论二.区域经济学所要回答得基本问题是什么?埃德加·胡佛(Edgar M.Hoover)现代区域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提出区域经济学所面对的三个基本问题:那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样?(What is where, and why—and so what?)●(1)任何活动(what)(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等等各种类型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展开的(“What is where”),这里where主要指的是这些活动在区位(定位)方面所采取的临近、集中、分散、相似或差异等空间形式或结构问题。

对于where的围可以从不同地理围(site\neighberhood\zone\city\region\country\globbal\outspace)上来考虑,构成了区域经济学的微观、中观、宏观等多个层次。

●(2)why主要指的是由空间的异质性(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开发程度)、有限性(稀缺性)、变动性(从封闭、隔绝到地球村、全球化、网络社会、信息社会)等所具有的经济意义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问题,并探讨和解释空间因素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影响的途径和方式等问题。

●(3)so what指的是利用从现象中(What is where)发现和总结出应用经验性认识(规律、理论)来指导人们的有关区位选择的行为和决策问题。

即从现象(What is where )——理论解释(why)——行动策略指导实践(so what)的过程。

总之,这一系列活动都可以归结为是与空间有关的“稀缺”所引发的。

另外,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认为,空间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在何处发生?为什么发生?(where econmomic activity take place and why?)三.经济活动、活动的经济目的与活动的空间选择的经济意义;从经济学是研究与人类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目标和手段的矛盾关系问题所界定的稀缺性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理性选择行为(如何有效率地利用和配置资源)这一基本认识出发,经济学不仅研究的是通常意义上与商品生产和分配有关的“经济活动”,而且可以推广到与选择有关的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在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他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也在证明这一判断(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现象)。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不只是空间中的与通常意义上的经济活动有关的活动,而且也是关于各种有目的、有意义的活动在空间中的经济性问题,即如何通过占有、选择合适的空间以最有效地实现活动的目标。

因此,经济学研究对象既可以从广义上理解从而上升到一个关于人类如何明智生活和选择的哲学层次,也可以限于马克思所谓的人类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的那一部分经济活动,区域经济学也可以如是观。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的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狭义的经济活动,但我们可以把从狭义的研究和所获得的思维训练中所获得的认识用于广义的经济生活中,以开疆拓土扩大经济学的应用围,并可能作出重大的理论创新。

不过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把握对象所隐含的经济意义,或者说把它与经济稀缺联系起来?Edgar M.Hoover认为对于影响经济活动复杂的区位形式和大多数重要的区域经济学问题而言可以归结为他所总结出的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第一,土地和其他生产要素在完全或局部的不完全移动性(imperfect immobility)或者说要素不完全流动性。

这是由于气候、矿产、土壤、地形以及其他自然特征的不均匀分布所造成的。

这种非流动性构成了各个区域在一些生产和贸易活动方面所享有的比较优势。

但仅是影响经济活动区位分布的因素之一。

第二,空间集中经济,或者说生产要素和商品、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imperfectdivisibility ),这一方面主要与规模经济有关。

例如,与最低需求量有关的一些自然垄断行业、道路、电网等公共实施、大型设备和购物场等等布局。

另一方面与经济活动在空间中聚集或集中有关的外部经济或溢出经济等众多有利因素有关。

第三,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既不能自由的、没有成本的、及时的、快捷的传送。

不仅与运输本身的成本有关,而且与产品和服务的性质有关(鲜活、危险、易碎、笨重、轻抛)。

这又进一步强化了前两个方面。

例如,观看自然风景一定要到当地去,这不仅与要素不完全流动性有关(东岳泰山不能搬到来),也与产品和服务不完全流动性有关(对于泰山人文风光的真实体验只能身临其境才行),否则的话在家看电视纪录片就行了,这样一来泰山的旅游经济就要支撑不下去了。

以上三个基本特征高度总结了不同空间、区域所拥有的经济意义,区域经济学所有关于特定区域活动的分析都是建立在对以上三个特征的单独或联合把握基础上的,因此它们也是培养和学习区域经济学学科思维的关键,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我们能否对于现实中不断出现的区域经济问题有敏锐地把握和做出专业水准的精深分析。

第二讲单个区位单位的区位决策一、关于研究对象的界定问题同微观经济学首先要界定所要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或微观主体(个人、厂商、产业、部门)一样,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层次,区域经济学中所研究的空间活动的基本单位或者说空间活动的微观主体以及与之相对应基本空间单位的分别是:区位单位和区位。

1.区位(Location)的定义区位:简单来说就是包括经济活动在的各种有目的的活动所占据的空间位置,在其中包含了实现特定目的的活动所需要的要素条件。

2.区位单位(location unit)的定义区位单位:指的是在一定的空间层次或者说特定的区位上进行有目的的活动的主体,它是构成更为复杂的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基本构成。

需要说明的是,区位单位作为在特定空间上进行有目的活动的主体,并不意味着它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自主进行区位选择的主体,而指的是为实现特定目的而占有一定空间的主体,或者精确地说是空间主体。

因此,作为研究对象的区为单位既可以是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社会组织(家庭、政府部门、公司、慈善机构)也可以是物(家具、设备、厂房、街道、城市)。

二.区位选择的一般目标和程序1.由于任何活动都要在一定的空间进行,区位选择自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本前提之一。

区域经济学中所研究的区位选择活动是有目的的、理性的活动,它是根据一定目标和程序来进行的。

2.由于区位单位的目的不同,各自区位选择标准是不一样的。

例如,一个私人企业和公共设施的区位选择。

对于企业而言,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长期发展战略上的考虑,趋利避害等。

区位评价的目的导向是区位选择的首要原则。

不论对于何种目的和类型的区位单位,作为实现特定目的的一个基本前提和手段,对于一个好的“区位”的判别主要在于是否能够切实有效地实现特定的目的作为标准的。

区位选择的经济意义也就体现在这一方面。

因此,“成本——效益”分析适合于各种类型和目的的区位选择。

既可以是“目标或利益”确定下的“成本”最小化,也可以是“成本或手段”约束下的“利益”最大化,关键问题是对于其中可能产生的“成本”和“效益”的界定。

正如弗里德曼所指出的:“经济学受到斥责,说它只是依靠与现实完全脱节的‘经济人’来得出一般性经济结论,而这个‘经济人’不过是一架计算机,只对金钱的刺激作出反应。

这是巨大的误解。

私利不是目光短浅的自私自利。

只要是参与者所关心的、所珍视的、所追求的,就都是私利。

科学家设法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传教士设法把非教徒变成教徒,慈善家设法救济穷人,都是在根据自己的看法,按照他们认定的价值追求自己的利益。

”因此,对于不同活动目的在区位选择上所产生的“成本”和“效益”的界定和分析,是区位单位进行区位选择中所考虑的主要容。

3.区位选择和变动是有成本的(考察、搬迁、基建、机会等成本),并且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这一点可以反映出现实中组织区位变动上的惰性特征。

4. 影响区位选择和变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例如,对于企业而言,经营围和规模、技术、产出构成、原料供应、市场需求、运输方式、经济环境等等情况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企业对区位的选择。

由于变动成本的存在,区位选择一般与主要的、长期性、确定性的变化有关,而与不重要的、临时性的、不确定性的变化关系不大。

例如,对于一个大型粮食加工企业不会由于所在区域由于某个年份天气原因造成的粮食减产、绝收所导致的原料不足而考虑搬迁,这种情况即使在其他地方也可能会与遇到的。

因此,对于影响区位选择因素的考虑和研究要抓住那些本质性的、重要的、差异明显的因素。

5. 在实际中,可能不存在纯粹的以区位单位的性质和目的为导向的“最优”区位选择,而是加入了很多其他方面的考虑和折中。

一方面进行最优区位决策所需的各种必要信息和条件并不容易得到,另一方面“人的情感”因素也在其中起着重要影响作用,这直接影响到区位选择中对于“成本”“效益”因素的明确界定。

总之,对于活动的区位选择,要根据活动的性质和目的以及决策面临的各种环境条件的约束,切实把握好影响区位决策的必要的和关键因素,运用比较科学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比较和决策。

三.区位要素(locationfactors)的分类尽管区位单位类型和目的存在着很大差别,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某种分类办法来找出一些影响他们区位选择的基本因素,而这些因素往往是存在于特定的区位当中。

这种与特定区位相连的因素就是区位要素。

对于一定类型或目的的活动来说,这些与特定区位相连的要素不仅反映出一个区位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而且也是区位单位进行之所以进行区位选择的目标所在。

也就是说,区为单位感兴趣的不是对区位所代表的空间本身,而是存在于区位中的要素本身。

因此,要素自身的特征以及提供这些要素的区位是理解和分析区位要素的关键。

分类的目的一方面有助于人们对于不同事物特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在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做出快速反应,从而提高决策的效率。

区位要素的分类也是如此。

从区位要素在一定围是否具有流动性而言,区位要素可以以下分为四个大类:1.当地投入(local inputs)当地投入(地区性投入) 指的是那些由于各种原因(自然的、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等)所引起的生产要素或投入只能在一定的区域才能以可接受的方式(可得性、价格、质量)稳定供应,而不能从其他地方输入的要素投入。

它与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有关。

包括:(1)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地形、地貌、植物、矿产。

另外,空气和环境质量、环境容量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当地投入要素。

(2)本地化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供应,例如,警察、消防、中小学校、自来水厂等。

(3)作为投入要素的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习俗和设施。

(4)劳动力。

(5)有利于活动开展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和制度状况。

例如,社会和平、政策稳定、税收负担小。

总之,当地投入要素的共同特征是,决定任一给定区位上这类投入供应情况的,只是该区位自身的条件,而不涉及从别的区位的输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