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结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生法制教育模式探究》课题结题报告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三小学

负责人:李晓峰主持人:仇文涛

一、课题研究背景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政策精神和国家关于在大、中、小学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的意见和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研究,探索学校法制教育长效体制机制的建立途径,提高学校教职员工、学生法律素养,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法制意识和维权意识,促进以法治国、依法治校理念的实施。

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依法治国的百年大计。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入,改革开放活跃了国民生活,青少年在思想道德、文化素养、意识形态等层面上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很大,当前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非常复杂。从内因来说,小学生正处于生命成长发育期,辨别是非能力差,抵抗不良影响的免疫力弱,个性压抑、逆反心理、闭锁心理和群体心理等个体心理因素中的不良成分,易导致学生发展缺乏综合性,缺乏法律意识,道德标准模糊不清,盲从心理突出,

导致学生自我保护、权利维护、尊重意识弱化。加强法制教育的课程的渗透,提高师生法律、道德、责任方面的素养,有利于提高校园和谐程度,减少校园冲突事件的发生,维护校园安全,建设法治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经过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法律实践,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制体系健全,普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以法治国、遵纪守法的观念深入人心,这对于开展好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无疑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因素。

二、课题研究预设目标

针对现阶段学校法制教育现状,我们课题组预设以下几个研究目标:

1、结合目前教育体制下的法制教育,针对小学生各年龄段学生心理特点、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探索、设计符合不同阶段学生发展的法制教育课程及法制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2、通过法制教育课程及活动的参与,培养小学生法律素养,强化小学生群体的规则意识、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懂得权利义务的权衡运用、懂得尊重和自我保护。

3、提高家庭、社会对法制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多向沟通、共同参与的法制教育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政策理论支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明确指出,“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分量,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要把思想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山东省义务教育条例》明确规定,学校要把德育放在首位,“进行爱国主义、社会公德、传统美德、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中宣部、教育部等五部委发布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教基「2007」10号)指出,“在小学阶段,进行初步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启蒙教育,使学生具备初步的法律观念和权利观念。”教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教政法「2012」9号)明确要求,“必须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提高校长、教职工和学生的法律素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鲁教基字〔2007〕20号)明确规定,“将德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按照《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公民道德建

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的要求,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这些都为学校开展法制教育提供了明确的理论和政策依据。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以法治国理念的普及,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全国各级普法规划的实施等,为学校法制教育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基础。教育及普法主管部门提供的《青少年法制教育读本》、《法制教育》地方课程教材、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和有关法制部门提供的典型案例素材,为学校实施法制教育提供了充分的资源保障。

四、课题研究方法设计

1.调查法。课题组成员认真、全面了解调查学校法制教育现状、教育内容、教育水平,为课题的研究做好事实依据。

2.行动研究法。利用计划—行动—考察—反思评价的方法探索小学生法制教育模式的课程建设、理论指导、德育渗透、安全结合的有效途径。

3.教育实验法。利用学校独有的师资和学生资源把趋于成熟的理念和观点逐步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总结反思实施过程,在小学生法制教育模式框架内构建具有自身特点的教育

理论和实践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校法制教育现状及特点研究;

2.符合小学生自身特征的法制教育课程研究;

3.培养小学生正确法制观念、责任意识研究;

4.加强家庭、社会法制教育环境建设的研究;

5.基于网络文化条件下的法制教育研究;

6.建设学校法制教育长效体制机制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2年1月—2012年2月)本阶段我校课题组由李晓峰同志负责主持召开了多次课题研讨会,针对我们研究的对象共同探讨研究各种实施方案,最终确定要通过学校法制教育课程及活动的参与,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强化小学生群体意识、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向沟通共同参与的法制教育模式作为本次研究的目标,并对课题实施进行了分工。

结合课题研究目标,根据不同的分工所有研究人员开展了对学校法制教育现状、教育内容、教育水平的全面调查。

首先,明确目标任务。对自己的研究对象进行具体分析,了解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的进行准备,要求课题组成员开展的各项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精读熟读相关教育理论书籍,做好研究前的政策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