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树 (1)
三年级上册数学9单元知识树简单又漂亮
一、概述人们常说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但实际上,数学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
而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三年级上册数学学习中,数学知识树的构建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因为良好的数学知识树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跟上教学进度。
本文将从三年级上册数学9单元知识树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简单又漂亮地构建数学知识树。
二、数学9单元知识树的构建1. 确定主干知识点在构建数学知识树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数学9单元的主干知识点。
在三年级上册数学中,九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加减法、计数方法、图形和运算符号等。
这些知识点是构建数学知识树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内容。
2. 分解知识点在确定了主干知识点后,需要对每个知识点进行细化和分解。
在加减法的知识点中,可以进一步分解成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3. 建立知识通联在构建数学知识树时,还需要注意将不同的知识点进行通联和组合。
可以将加法和减法结合起来进行训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运算的规律和方法。
4. 增加延伸知识除了主干知识点外,还可以在数学知识树中增加一些延伸知识点,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也能够拓展更多的数学知识。
三、简单又漂亮的数学知识树1. 清晰明了的结构一个简单又漂亮的数学知识树需要有清晰明了的结构,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通联和组合。
可以通过采用层级结构,将主干知识点放在最上层,然后依次展开细化的知识点,让整个知识树看起来更加井然有序。
2. 色彩搭配合理在构建数学知识树时,可以适当运用一些颜色来进行标识,让不同的知识点有明显的区分。
可以用不同颜色区分加法和减法,或者用不同颜色标识主干知识点和延伸知识点,使整个知识树看起来更加美观。
3. 图文并茂的展示为了使数学知识树更加生动形象,可以在知识树上配上一些图文资料。
可以在知识树上插入一些简单的实例题,让学生能够通过图文的展示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说课稿.ppt
圆是高度对 称的基本图 形,从旋转 角度理解, 可以得到圆 心角、弦、 弧对应相等 的关系,从 轴对称角度 理解,可以 得到垂径定
理。
圆
列举法当中, 画树形图和 列表法是重 点知识,其 中列表法针 对两个因素 多种可能结 果,而树形图
针对三个或多 个因素。
思想方法整合 类比思想
转化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谢谢大家, 希望提出宝贵的建议!
统计与概 率
课题学习
探讨一些具有挑 战性的研究课题, 发展应用数学知 识解决问题的意 识和能力;同时, 进一步加深对相 关数学知识的理 解,认识数学知
识之间的联系。
说教材
1.编写体例
为加深对相关内容的认识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学 习
实阅 观验读 察与与 与探思 猜究考 想
回顾与思考 知识结构图
形式展开。
准确把握本节 内容在整个知 识结构中的位 置,以及建立 本节内容的结 构,更有利于 学生掌握知识。
结构性
教师的亲和力, 有利于组织学生 合作探究、自主
学习。
说建议
2.说评价建议
重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评价
参与数学活动情况的评价表
学生姓名: 时间:
活动内容:
评价内容 参与活动
主要表现
思考问题
本册内容的位置
一次不等式、组
一元二次(22)
九年级数学上册(冀教版)教学课件-第二十五章小结与复习
contents
目录
• 第二十五章知识点回顾 • 解题方法与技巧总结 • 章节测试与评估分析 • 复习策略与建议 • 师生互动与答疑环节
01 第二十五章知识点回顾
主要概念及定义
01
02
03
概率
表示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 性大小的数值。
统计量
描述数据集特征的数值, 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方差等。
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和 进度,制定符合自己 的复习计划。
合理安排每日复习时 间,确保计划的可行 性和有效性。
针对薄弱环节,加强 复习力度,制定专项 复习计划。
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复习, 如课间、午休等。
遵循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复习 时间间隔,提高记忆效率。
避免长时间连续复习同一内容, 适当进行交替复习。
重复计算。
对于方差等需要计算偏差平方的 统计量,要注意偏差的计算方法
和符号问题。
02 解题方法与技巧总结
选择题答题策略
仔细审题
验证答案
明确题目要求,注意关键词和限定条 件。
确定答案后,代入原题进行验证,确 保答案正确。
分析选项
逐个分析选项,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排 除。
填空题答题技巧
找准关键词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明 确填空内容。
业的解答和建议。
课后作业布置及要求
教师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生掌握情况,合理布置课后作业。 作业要求明确,包括题目类型、难度、完成时间等,以便学生有针对性地完成。
教师会及时批改作业,给出评分和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不足之处。
THANKS FOR WATCHING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第一单元重难点知识树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第一单元重难点知识树
教学重点:
通过对现实生活实例和典型图案的观察与分析,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会找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为了很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们把握以下几点:
(1)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如说,在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时,我不但打算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而且还让学生动手剪纸真正理解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2)注重方法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我打算启发学生抽象出生活中的实例的基本图形,展开数学探究。
在得出轴对称的概念时,要求学生先将纸片对折,中间放一张复写纸,画出一幅轴对称图形来,然后展开,观察折痕两侧的图案,进而归纳出轴对称的概念。
让学生形成“实践——观察——归纳”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践探索,掌握轴对称图形规律,总结方法。
知识树图片大全(1)
点关于X 轴对称
点关于Y 轴对称
用坐标表示轴对称
定义
轴 对 称 变 换
距离最短的问题
作图
等边对等角
三线合一
性质
要素
等角对等边
判定
表示方法
概念
定义
等 腰
三
角
形
特例
等边三角形
九年级数学 上册
人教版(天津专用)
正多边形 和圆
与圆有关的 位置关系
弧长和 扇形面积
圆
课题学习
中心对称
图形 的旋转
九 年( 级一 数册 学书 上)
D.航空运输
1.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前10年盈和,成
为长江上重要商局,招商局和英商太古、怡和三家呈鼎立
之势”。这说明该企业的创办
()
A.打破了外商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
B.阻止了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D.使李鸿章转变为民族资本家
解析:李鸿章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并未转化为民族资本家; 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不是具体以某个企业 的创办为标志;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抵 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但是并未能阻止其侵略。故B、C、D 三项表述都有错误。 答案:A
展开与 折叠
三视图
立体图形
点和直线 的位置关 系
平面图形
制作:南孙庄中学 数学组
的多 图姿 形多
彩
寻找射
应用
线的方
表示 法
两直线的位
置关系
直线公理
射线
画法
点和直线的
位置关系
直线
线段
表示
性质 画法
表示
制作:南孙庄中学 数学组
《特殊平行四边形》大单元教学设计
《特殊平行四边形》大单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特殊平行四边形》在初中数学知识树中的地位如下图所示:《特殊平行四边形》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与判定的基础上进行的.《特殊平行四边形》是对平行四边形的纵向拓展,同时也是对推理证明的巩固与加深.《特殊平行四边形》为证明线段相等、平行,证明角相等,证明直线互相垂直提供了新的方法,为学生后续几何学习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学情分析1.进一步认识并掌握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定理、判定定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2.能综合运用特殊平行四边形相关定理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转化等数学思想,归纳总结解题的基本方法,积累活动经验.三、新课标要求1、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的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3、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4、理解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5、探索并证明矩形、菱形的性质定理: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
探索并证明矩形、菱形的判定定理: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理解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包含关系。
四、单元教学目标1、经历菱形、矩形、正方形概念的抽象过程,以及它们的性质与判定的探索、猜测与证明的过程,丰富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2、理解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概念,了解它们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证明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并能够证明其他相关结论。
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电子知识树图文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克伦威尔
君主立宪制
罗伯斯庇尔
资产阶级共和国
华盛顿
联邦制
返回
地中海转到大西洋沿岸
资产阶级新贵族
君权神授
查理一世
克伦威尔
查理二世
1688年宫廷政变
权利法案
君主立宪 制的建立
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返回
等级制度
(伏尔泰)
攻占巴士底狱
人权宣言
共和国路易十六
罗伯斯庇尔
高潮结束
拿破仑
法兰西第一帝国
返回
蒸汽机
电力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电灯
内燃机 汽车
飞机
一战
返回
帝国主义阶段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德、意、奥匈
巴尔干半岛
英、法、俄
萨拉热窝事件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意大利
凡尔登战役
美国、中国
十月革命
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
返回
人物
国家
领域
成就
名言
精神
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善于学习、献身科学、谦虚诚实、敢于向生活、命运挑战等。
标志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大 化 改 新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杰出人物推动历史的进步。
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伯 利 克 里 改 革
启示、借鉴
影响
内容
时间
人物
名称
古希腊(克里特岛)
(奴隶制共和国)
浮力定律和杠杆定律 螺旋式水车
《荷马史诗》
(2008年北京)
英国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
牛顿力学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y=ax2+bx+c的图象 方程ax2+bx+c=0的
和x轴交点
根
b2-4ac
函数的图象
有两个交点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 的实数根
b2-4ac > 0
y .o . x
y
只有一个交点
方程有两个相等 的实数根
b2-4ac = 0
o
x
没有交点
y
方程没有实数根 b2-4ac < 0 o
x
中考链接: (2009肇庆市)已知一元二次方程x²+px+q+1=0=的一根为 2.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的判别式△ =b2-4ac.
(1)当△=b2-4ac>0时
抛物线y=ax2+bx+c与x轴有两个交点;
(2)当△=b2-4ac=0时
抛物线y=ax2+bx+c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
(3)当△=b2-4ac<0时
抛物线y=ax2+bx+c与x轴没有公共点.
探究点三:二次函数图像与系数之间的关系
方程可以看成是对于二次函数y= ax2+bx+c(a≠0), 当y=0时,函数即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这 时方程的根就是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y=ax2+bx+c的 方程ax2+bx+c=0
图象和x轴交点
的根
b2-4ac
有两个交点
只有一个
交点
方程有两个 不相等的实 数根 方程有两个 相等的实数 根
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
(2)△=b2-4ac=62-4×(-1) ×(-9)=0,函 数的图象与x轴有一个交点; (3)△=b2-4ac=62-4×3×11=-96<0,函 数的图象与x 轴没有交点。
初一上册数学思维导图一,二单元树形图
初一上册数学思维导图一,二单元树形图2021-08-01 04:24:41 2165 人初一上册数学思维导图一,二单元树形图_小学体育身体素质树形思维导图初一上册数学思维导图一,二单元树形图_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几种常见的思维导图-精品文档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几种常见的思维导图高中英语;思维导图;阅读教学阅读是一系列的信息加工过程,其实质是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教学要完成多元目标,即提高学生适应各类语体、文本的阅读能力,开展阅读过程中的信息提取、思维加工和问题求解能力,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升科学与人文素养等。
可见,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完成传授语言知识、开展语言能力的任务,还要重视并进展多层次、高层次的思维训练。
在阅读课教学中,教师积极帮助学生“勾画〞思维导图,不但可以获得很好的篇章梳理效果,使学生在阅读的“读中〞环节,强化对篇章构造的认识,降低阅读的难度,还可以在思维导图中实现“读后〞从读到写和说的过渡,使整节课更加浑然一体。
一、思维导图的根本理论东尼?博赞在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后发现,思维导图对学习者的记忆和学习产生的积极影响有:只记忆相关的词可以节省时间 50%——95%;只阅读相关的词可节省时间 90%;复习思维导图笔记课节省时间90%;集中精力于真正的问题;鼓励思想的不间断和无穷尽的流动。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通过大脑风暴的形式进展发散式思维,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将文章抽象零碎的信息分类整理成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块状、条状等图形知识,从而有助于学生深入激活背景知识、把握语篇构造、抓住语篇的关键信息等。
通过思维导图不仅帮助学生提升语篇理解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高层次思维训练的目的。
下面笔者将结合实际教学,和大家分享个人对几种思维导图模式的理解。
〔一〕“实物图示〞思维导图 1.“鱼骨图〞人教版 Module 5 Unit 3 Reading“First Impression〞,主要讲述主人公 Li Qiang 在时空旅行前、时空旅行中及时空旅行后的所见所想,让学生认识现在,展望未来,通过探索、发现和分享,创造美好未来。
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树
的
认
识
学习关于0的减法
学习被减数是7-10的减法
体会减法的意义
学习被减数是2-6的减法
10以内的连加连减 及其混合运算
10以内的减法
连加连减及混合运算
10以内的 加法
学习和是7-10的加法 学习关于0的加法
10
探索规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
以 内
和不变的规律;
数
发现事物中隐含的 简单规律
的 加 减
法
体会加法的意义 学习和是2-6的加法
左右、前后、上下 方位的认识
从不同的方向 观察物体的形状
空 间 与 图 形
左右、前后、上下 方位的认识
从不同的方向 观察物体的形状
图 形 与 位 置
综 合 应 用
11—20各数 的认识和写法
拼组图形
6—10的
认识和加减法
11—20数的 认识
10加几的加法 和相应的减法
9加几
20以内数的 进位加法
8 7 6 加几
数与代数
5 4 3 2加几
位置
左右的认识 比多少
准备课 数一数
综合应用
一
年
级
数
总复习
学
上
册
知 识
实践活动
树
用数学 认识整时
11—20各数的认识
1—5 的认识
和加减法
20以内进加法
6—10的认识 和加减法
数 与 代 数
认识0 了解其意义
会写0
0的认识
10
认识>、<、=的含义 并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数6-10各数 理解其意义 了解10以内各数的顺序 1—10各数的认识 体会各个数的意义
初中数学知识树
初中数学知识树一、数与式(一)有理数1. 有理数的分类2. 数轴的定义与应用3. 相反数4. 倒数5. 绝对值6.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7. 有理数的运算(二)实数8. 实数的分类9. 实数的运算10. 科学记数法11. 近似数与有效数字12. 平方根与算术根和立方根13. 非负数14. 零指数次幂、负指数次幂(三)代数式15. 代数式、代数式的值16. 列代数式(四)整式17. 整式的分类18. 整式的加减、乘除的运算19. 幂的有关运算性质20. 乘法公式21. 因式分解(五)分式22. 分式的定义23. 分式的基本性质24. 分式的运算(六)二次根式25. 二次根式的意义26. 根式的基本性质27. 根式的运算二、方程和不等式(一)一元一次方程28. 方程、方程的解的有关定义29. 一元一次的定义30.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1.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二)二元一次方程32. 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33.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34.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法消元法、加减消元法)35.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三)一元二次方程36.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37.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因式分解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38.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和根的判别式39.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四)分式方程40. 分式方程的定义41. 分式方程的解法(转化为整式方程、检验)42. 分式方程的增根的定义43. 分式方程的应用(五)不等式和不等式组44. 不等式(组)的有关定义45.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46.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47.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48.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三、函数(一)位置的确定与平面直角坐标系49. 位置的确定50. 坐标变换51.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的特征52.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坐标的符号与点的象限位置53. 对称问题:P(x,y)→Q(x,- y)关于x轴对称;P(x,y)→Q(- x,y)关于y轴对称;P(x,y)→Q(- x,- y)关于原点对称54. 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函数的定义55. 函数自变量、因变量的取值范围(使式子有意义的条件、图象法)56. 函数的图象:变量的变化趋势描述(二)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57. 一次函数的定义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58. 一次函数的图象:直线,画法59. 一次函数的性质(增减性)60. 一次函数y=kx+b(k≠0)中k、b符号与图象位置61. 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一设二列三解四回)62. 一次函数的平移问题63.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图象法)64. 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65. 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1)一次函数与方程综合(2)一次函数与其它函数综合(3)一次函数与不等式的综合(4)一次函数与几何综合(三)反比例函数66.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67. 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确定68.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双曲线69.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增减性质)70. 反比例函数的实际应用71. 反比例函数的综合应用(四个方面、面积问题)(四)二次函数72. 二次函数的定义73.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一般式、顶点式、交点式)74. 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待定系数法)75. 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画法(五点法)76. 二次函数的性质(增减性的描述以对称轴为分界)77. 二次函数y=ax^2+bx+c(a≠0)中a、b、c、△与特殊式子的符号与图象位置关系78. 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对称轴、最值79. 二次函数的交点问题80. 二次函数的对称问题81. 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实际应用)82. 二次函数的平移问题83. 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84. 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1)二次函数与方程综合(2)二次函数与其它函数综合(3)二次函数与不等式的综合(4)二次函数与几何综合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7,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5,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6,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17,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180°18,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19,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0,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22,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AS)23 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24,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25,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SS)26,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27,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8,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3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互相重合3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3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 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35,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6,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39,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40,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4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42,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43,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44,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45,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46,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b=c47,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b=c,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8,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51,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5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53,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54,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55,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56,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7,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8,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9,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0,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61,矩形的对角线相等6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63,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64,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65,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67,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68,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69,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70,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7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7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73,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74,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76,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8,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79,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80,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81,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82,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 S=L×h83,如果a:b=c:d,那么ad=bc如果ad=bc,那么a:b=c:d84,如果a/b=c/d,那么(a±b)/ b=(c±d)/d85,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86,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7,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8,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89,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90,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9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9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93,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94,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95,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96,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97,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98,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99,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109,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条直线110,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11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11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114,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115,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116,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117,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118,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119,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120,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121,①直线L和⊙O相交 d<r②直线L和⊙O相切 d=r③直线L和⊙O相离 d>r122,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123,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124,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125,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126,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1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128,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129,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130,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131,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132,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133,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1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135,①两圆外离d>R+r ②两圆外切 d=R+r③两圆相交 R-r<d<R+r(R>r)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d<R-r(R>r)136,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137,把圆分成n(n≥3):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138,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13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140,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14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142,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14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144,弧长计算公式:L=n∏R/18014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R/360=LR/2146,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watermark]。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说教材
1、编写特点
1、如《一元二次方程》引言中的雕像问题,及第三节的四个探究活动反映了一元二次 方程来自实际又服务于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2、《旋转》一章,通过实例认识和感受旋转,通过实例加深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 的 一、注重知识间的联系 认识。 3、《圆》一章在引入圆、正多边形等概念时举了大量的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在介绍点 和圆、直线和园、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也是从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入;利用垂 1、二次根式与整式的联系。 径定理解决赵州桥桥拱半径问题;利用正多边形的计算解决亭子的面积和周长问题。 2、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在联系。 4、《概率》一章借助于“抽签问题”和“掷骰子问题” 引出随机事件的概念;用 二、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本质 3 、旋转与平移,中心对称与轴对称的联系和区别。 “摸球问题”引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用投币实验”引出概率的统计学定义。 4、垂径定理,弧、弦、圆心角的关系定理,切线长定 理与轴对称和旋转对称的联系。 1、注重说明性质和法则成立的合理性突出 数学本质。 2 三、密切联系实际 ( a ) a 如介绍二次根式的结论 时, 首先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感受这条结论, 再从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出发,结合具体例子 对这条结论进行分析最后由特殊到一般地得 到这条结论。 四、重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2、淡化概念名词,突出概念实质。 如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中,没有给出分母有 理化的概念,而是结合具体例子说明了分母 有理化的要求。
知识与技能 课标要求
认识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 程;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 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并能用方程进行描述;掌握 圆和旋转的基本性质;掌握 基本的推理技能;进一步丰 富对概率的认识;会计算一 些简单事件的概率。
情感与态度
九 年 级 上 册
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 数学信息,能够在数学 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认识通过观察、实验、 归纳、类比、推断可以 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 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 创造性。
旋转
一元二次方程 二次根式
确定评价内容时,应关注对二次根 式的化简与计算的评价。
圆 概率初步 四大领域 评价建议 九 年 级 上 册
1、关注学生的概率应 用意识。 2、关注学生求解概率 问题的过程。 3、关注学生对知识的 理解和应用。
3、从学段的角度来处理这套教材
九年级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愿望、能力有 了进一步的提高,并能在倾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 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我们充分注意学生的这一 特点,努力提供给学生以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 间和空间。设置一些具有挑战的问题情境,激发 学生进行思考;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来引导 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 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让学 生经历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现问题、多 种策略思考问题、尝试解释不同解答的合理性, 以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出一些问题, 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估和反思。
编写 特点
2、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1、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步骤 平方根的概念 求平行弦距离
类比思想
圆中由数量关系判定位置关系 或由位置关系确定数量关系
分类讨论思想
点和圆、直线和圆、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圆周角定理的证明
数形结合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 九 年 级 上 册
1、一元二次方程 2、实际问题 3、正多边形
y=ax2+bx+c (a.b.c为常数a 与一元二次 方程的关系 系数a、b、 c与抛物 线的位置 关系 实际问 题
y ax x1 x x2
a 0
2 ①y ax2 ②y ax k 2 ③y ax h 2 y a x h k ④
在大量重复的试验中 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 m 率 n 会稳定在某个 常数p附近,那么这 个常数P就叫事件A的 概率。记为P(A)=p
列举法求概率 用频率估计概率
意义
求法 概率 概率初步
不可能事件
键盘上字母的 排列规律
小组合作的方式 进行统计调查 体会概率的 广泛应用
三种事件
必然事件 随机事件
九 年 级 上 册
半径、弦心距、 弦的一半构成 Rt△
圆的基本概念
圆 圆
弧
弦 弦
圆心
半径
圆 九 年 级 上 册
弧长与扇 形面积
计算解直角△
l
圆锥侧面积 与全面积
180 n
0
n R 180
s 1 lR 2
R母 内 S侧 π rl
s
S全 π r(r l ) a
n R R 外 360
2
2
P(A)=
m n
四、运用本套教材的感悟: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思考的火花; 2、使学生享受合作探究的乐趣;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只有师生互 动、才能和谐发展,为学生创造理想课堂。 4、认真落实三维目标,才能大面积的提高教 学质量。
对称点的坐 标符号相反
中心对称图形 要素
中心对称
旋转角=1800
点P(x,y)关于原点对称点P,(-x,-y)
图形的旋转
对应点到旋转中 心的距离相等
课题学习 旋转
特征
旋转前后的图 形全等
对应点与旋转中 心所连线段的夹 角=旋转角
九 年 级 上 册
图案设计
用旋转、平移、轴对称 设计图案
圆外 圆上 同(等)弧所对的 圆周角相等,都等 于圆心角的一半 旋转不变性 圆心角等、弧等、 弦等知一得二
人教版数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九年级 上册
青龙山中学
滕守林
一、说课标
能用方程刻画事物间 的相互关系;在探索 圆的性质、图形的旋 转过程中,初步建立 空间观念,发展几何 直觉。
数学思考
解决问题
尝试从不同角度 寻求解决问题的 方法并能有效地 解决问题;体会 在解决问题的过 程中与他人合作 的Fra bibliotek要性。圆内
切线的 性质.判定
切线长 定理
内含
外离 相离 相切 外切
相切 相离 相交
内切
点与圆 直线与圆
直径所对的圆 周角是直角 d、r
圆与圆
相交
等分 圆周
中心角
360 n
圆周角定理
弧弦圆心 角的关系
与圆有关 的位置
正多边形 与圆
半径R外
正多边形
同圆或等圆中 轴对称性
边心距R内 边长一半
概念性质
垂径定理
定理知 二得三
一元一次方程 解方程问题 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 问题既体现了方程思想又 体现了建模思想。 已知弓形高求弦长和半径
2、教材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ax2 bx c 0a 0
化成x 2 p或
的求根公式是 x b b 4ac 2 b 4ac 0 2a
一元二次方程
圆
概率初步 由于本章内容与《实数》有较 多联系,在考虑问题的方法上 四大领域 教学建议 注意把握教学难度。 与《整式》的内容又有很多相 1、加大学生的探索空间,体现由具 通之处,所以对于二次根式乘 九 本学段概率内容处于初 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 除法法则可以让学生通过归纳 级水平,所以教学中问 年 、观察、思考、讨论等探究活 题的试验步骤不宜超过 级 2、适当加强练习,为后续学习打好 动得出结论。 三步。 基础。 上 二次根式
与y轴交点位置
c>0.在正半轴 c=0.在原点 c<0.在负半轴 对称轴 在y轴的 位置 左 同右异
图象 性质 表格
有一交点 b Δ =0 2 a ( ,0)
无交点
有两个等根 b x1= x2 = 2a
无实根
开口方向. a>0.向上a <0.向下
Δ <0
开口方向,增减性, 对称轴
图象和 性质
表示 方法 解析式 定义
y a x h k
2
(a 0)
二 次 函 数
应用
拱桥问题
最优化 问题
对称中心是对称 点连线的中点 旋转1800后与 其 自身重合(一个图形) 基本图形 旋转中心 旋转方向 旋转角
两图形全等
旋转1800后与 另一 图形重合(两个图形)
关于中心对称 关于原点对称
2
x1 x 2 x1 x 2 c a
b a
m x n 2 p p 0
的形式
配方法 直接开平方法
公式法
因式分解法
解法 应用 一元二次方程
建模 思想
ax2+bx+c=0 (a≠0)
定义
传播问题 增长率问题 面积问题 匀变速运动
一元一次方程
九 年 级 上 册
根的情况 两个 一个 无
三、说建议
1、教学建议
1、配方法是公式法的基 础,也是后面将二次函 数由一般式化成顶点式 注重与已学图形变换的联系。 《圆》这一阶段处于学生初步掌握推理 的基础。教学中要通过 如:中心对称与轴对称类比学 论证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必要的练习使学生切实 习,有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 1、重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的阶段。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和引导,使 掌握他们。学生在熟悉“规范证明”的基础上推理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 论证能力有所提高和发展。 旋转 能力。 2、联系实际,体 现数学建模思想。
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
△ ﹥0 △ ﹤0 △ =0 两个 一个 无
教材内容
注 意 三 种 表 示 方 式 的 联 系 和 区 别 看
式 子 类 型 能 口 述 性 质 看 图 象 能 口 述 性 质 1.开口方向 2.顶点坐标 3.对称轴 4.增减性 5.极值
y
o
一元二次 抛物线与x 利用抛物线 方程的根 轴的交点 求一元二次 方程的近似 y 有两交点 有两个不等根 根 Δ > 0 (x x1,0)( x2,0 ) X1, x2 o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