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汇总
地理必修3知识点归纳
地理必修3知识点归纳地理必修3知识点归纳地理3考点整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的含义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故其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
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1)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①地理位置的比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②自然环境的比较(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③人类活动的比较(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劳动力状况等)(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地理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环境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北地区的中部。
差异入海口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夏季高温多雨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土地条件①水稻土为主①黑土分布广泛②耕地多为水田②多为旱地③土地较为分散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少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条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件人类农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活动业主要粮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差异食作物油菜、棉花等作物作物,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备注水产业较为发达其他工业生产活动一年一熟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②重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例英国和日本区域差异比较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日本纬度位置中纬度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侧岛国地形崎岖,山地、丘陵为主英国中纬度亚欧大陆西侧岛国丘陵、平原、高原、低山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特点为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气候全年温和多雨,此特点主要是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带影响植被森林覆盖率高植被以草地为主河流短急,不利航行,水能河网较密,大多有运河相连,利于水文丰富航行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日本英国经济发展特点后来居上工业化最早传统工业布局多为“临海型”多为“资源型”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高更高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理环境: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必修三:
荒漠化: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防治对策和措施
雨林:1.森林的生态作用 2.雨林脆弱性的原因
3.雨林被毁的原因
4.雨林的保护措施
湿地:1.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
2.湿地的成因分析(东北地区、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地区)
3.湿地减少的原因分析
4.是对的保护措施
能源开发:1.资源开发条件 2.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的措施
3. 山西省能源综合利用的措施
4.山西省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流域开发: 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2.修建水电站带来的效益
3.阿斯旺大坝修建带来的不利影响
东北农业:1.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2.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3.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
珠三角工业:1.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2.珠三角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3.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
4.珠三角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西气东输:1.西气东输的原因 2.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南水北调:1.南水北调三条调水线路的优缺点
2.南水北调对输入区的影响
产业转移:1.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转入区、转出区)。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北半球地理1. 北半球概述•北半球位于赤道以北的地球区域,大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8%。
•北半球地区包括欧洲、亚洲的大部分、北美洲的大部分以及北非部分地区等。
•北半球气候较为多样,包括副热带、温带、寒带等不同气候带。
2. 北半球重要地理特征a) 高山地区•北半球拥有世界上许多重要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
•高山地区对降水分布、气候形成和生态环境等有着重要影响。
b) 人口聚集地•北半球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包括中国、印度以及欧洲等地。
•人口聚集地往往集中在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这些地区具有良好的交通和生活条件。
c) 气候带分布•北半球的气候带分布从赤道向极地逐渐变化,包括热带、副热带、温带和寒带。
•气候带的变化对植被、农业和经济发展等都有着较大影响。
二、中国地理1. 中国地理概述•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陆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
•中国地势复杂多样,包括高山、平原、沙漠、丘陵等地貌。
•中国属于东亚季风气候区,气候分布广泛,包括热带、副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等。
2. 中国地理特征a) 山脉•中国拥有世界上较多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长江三峡、昆仑山脉等。
•山脉对水资源、气候和地理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给中国的旅游业带来了丰富的资源。
b) 河流•中国拥有重要的河流系统,如长江、黄河、长白山等。
•这些河流在水资源供给、灌溉农业、交通运输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c) 自然资源•中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等。
•这些资源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全球气候变化1. 气候变化概述•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的长期变化趋势,包括气温变化、降水变化、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等。
•气候变化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如温室气体排放、森林砍伐等。
2. 气候变化的影响a) 环境影响•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如暴雨、干旱、洪水等,对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高中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三地理知识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地理
- 经济发展模式:传统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现代服务业经济;
- 区域发展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
- 区域合作:东盟及其影响、欧盟及其影响、世界贸易组织(WTO);
- 经济发展问题:资源约束、环境污染、城乡差距、产业结构升级等。
2.人口地理
- 人口数量与分布:人口增长、人口结构、人口迁移;
- 人口问题:老龄化、少子化、性别比例失衡、人口流动问题等;
-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对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 控制人口的政策与措施:计划生育等人口政策。
3.生态环境地理
- 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气候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与破坏等;
- 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环境问题与治理:水资源、大气污染、土地退化、海洋污染等。
4.地理信息技术
- 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与分析;
- 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球上任意位置的定位与导航;
- 遥感技术: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的原理、应用及优劣。
5.地理思维方法
- 地理观念和地理思维:地理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地理科学的方法论;- 地理信息处理技能:地图阅读、图表分析、地理实证研究方法等。
以上是高中必修三地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1.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形的球体,其赤道轴略大于极轴。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自转决定了地球的昼夜变化,公转则决定了季节变化。
-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地壳分为大陆壳和海洋壳,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地核由内核和外核组成。
-地理坐标系统:地球的表面被划分为经度和纬度网格,通过经纬度可以确定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
2.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太阳系:太阳系是地球所在的星系,它包括8个行星、160多颗卫星和数十亿颗小行星、彗星等。
-太阳: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星体,它提供了地球所需的能量和热量。
-月球: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对地球的潮汐、日食和月食等现象产生了影响。
-恒星:恒星是宇宙中的恒定光源,它以核反应产生能量,其中最著名的是北极星和天狼星。
3.第三章:地球与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地球表面70%以上是水,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有限,主要分布在地下水和湖泊、河流等地表水体中。
-水资源的利用:水资源在农业、工业和生活中都起到重要作用,适当的管理和节约水资源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水文循环:水在不同形态之间不断循环,包括蒸发、降水、融化和凝结等过程。
4.第四章:生物圈与生物多样性-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和非生物要素互相作用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与之相互作用的环境组成,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和环境之间保持着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这种稳定被称为生态平衡。
5.第五章:资源与环境-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等,它们是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等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农田产量。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已标重点】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5、地理区域与地理位置:区位:狭义是指该事物的位置,广义是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区位包含了位置的概念。
6、地理位置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自然位置(海陆位置)、政治位置(各种政治力量的空间配置关系)、经济位置(事物间的经济空间关系)。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黄土高原]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荒漠化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土地荒漠化,还包括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根本原因: ①人口压力,②人类活动不当。
直接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坡地开垦、樵采退耕还林,发展立体农业,解决农民燃料问题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亚马逊热带雨林、洞庭湖湿地】1、森林分布现存的原始森林分布:集中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世界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亚马孙热带雨林。
2、热带雨林的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12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1、开发早期——水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发展2、农业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原来的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有利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3、工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一、地理信息技术1、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3、应用领域:(1)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2)大众化应用:导航等二、遥感(RS)1、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2、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处理设备3、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三、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2、组成: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3、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4、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定位、测速、导航、授时)四、地理信息系统(GIS)1、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2、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1、3“S”之间的关系:遥感(RS)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2、数字地球: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地理必考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地理必考必修三知识点归纳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必考必修三通常包含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归纳:自然地理部分:1. 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自转和公转。
- 地图的类型和比例尺:地形图、政区图等,以及比例尺的概念。
2. 气候与天气:- 气候类型: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
- 气候影响因素:纬度、地形、洋流等。
- 天气现象:风、雨、雪、雷等。
3. 水文地理:- 水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
- 河流系统:河流的类型、流域、水文特征。
4. 地貌学:-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如地震、火山)、外力作用(如风化、侵蚀)。
5. 生物地理:- 生物分布:不同气候和地形条件下的生物分布规律。
-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人文地理部分:1. 人口地理:- 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迁移。
- 人口结构:年龄、性别、种族、宗教等。
2. 城市地理:- 城市化过程:城市化的定义、阶段和影响。
- 城市空间结构: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工业区等。
3. 经济地理:- 农业地理:农业类型、农业区位、农业政策。
- 工业地理:工业类型、工业布局、产业集群。
- 服务业地理:服务业的类型和空间分布。
4. 交通地理:- 交通网络: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
- 交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5. 政治地理:- 国界和领土:国界的定义、类型和争议。
- 政治区划:行政区划、政治中心。
6. 文化地理:- 文化景观:语言、宗教、风俗等文化特征的空间分布。
- 文化扩散:文化传播的方式和影响。
结尾:地理学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我们了解地球的自然现象,还要理解人类活动如何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
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以及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前进。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图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1、定位: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1、定位:43°N~48°N,125°E附近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暖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6、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1、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
2、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大气环流与气候带1.热带气候带: 位于赤道附近, 气温高, 年降水量大, 日照时间长, 常见的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生态类型。
2.温带气候带: 位于中纬度地区, 气温适中, 四季分明, 降水分布均匀, 常见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草原生态类型。
3.寒带气候带:位于高纬度地区,气温低,降水稀少,长期冰雪覆盖的寒带针叶林和苔原是典型的气候特征。
二、海洋环流与气候1.陆地性气候: 位于内陆地区, 冬季寒冷, 夏季炎热, 降水量少, 较大的气温变化范围。
2.洋流:是海洋中的密度差异引起的水流运动,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
如北大西洋暖流和秘鲁寒流。
三、地球内部圈层结构1.地壳: 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岩石, 有大陆壳和海洋壳两种。
大陆壳相对厚度大, 平均约30-70千米;海洋壳相对较薄, 平均约5-10千米。
2.原核幔: 地壳下面的岩石层, 厚度约2900千米, 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
3.地核:地壳和幔之间的层次,由金属铁和镍组成,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是铁镍合金的液态态,内核则是固态态。
四、板块构造与地震活动1.构造板块: 地球表面上被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构造板块, 主要有大陆板块和洋板块。
2.板块运动: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地壳的运动和变形, 主要有边界型、热点型和转换型。
3.地震: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之一,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过程,主要分布在板块边界带、断层带和地震带。
五、火山活动与火山地貌1.火山喷发: 岩浆从地下喷涌而出形成火山, 喷发过程中释放出的岩浆、火山灰、烟尘等物质称为火山喷发产物。
2.火山地貌:包括火山坡地、玄武岩台地、火山口湖等,具有多样的地貌特征,是火山喷发过程中形成的。
六、河流与地貌发育1.河流侵蚀: 河流通过物理侵蚀、化学侵蚀和生物侵蚀等方式, 对地表物质进行侵蚀和破坏。
2.河流运动: 包括流速、流量和承载力等指标, 与河流的形成、发展和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位置与形状:地球位于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形状近似于一个椭球体。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
3.地球的经纬度:经度是指从东西方向测量地球表面的线,纬度是指从南北方向测量地球表面的线。
4.太阳高度角与地方时:地方时是根据当地的太阳高度角确定的时间。
5.地球的地貌与地层:地球的地貌特征包括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河湖海等,地层是地壳由上至下的结构层次。
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的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围绕其表面的气体层。
2.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圈由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热层和外热层等组成。
3.大气层的温度分布与大气环流:大气层的温度分布表现为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大气环流指的是大气层内不同原因引起的气流运动。
4.大气中的水汽与降水:水汽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形式。
5.地球的温度变化与气候带:地球的温度变化表现为赤道附近较高,两极附近较低,气候带根据温度和降水的差异划分。
6.生物圈与生物多样性:生物圈指的是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范围,生物多样性是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丰富程度。
第三章: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1.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2.地表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地表水资源的分布受气候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3.水的循环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的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大气圈、地表和地下的循环运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防止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
4.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水资源的利用包括供水和排水,管理水资源需要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技术。
第四章:生物和人类的生活环境1.生物的生活环境:生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和空气等。
2.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3.景观:景观是指在观察区内所能见到的自然和人工的一切景物的总体。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为近似于椭球体,不是完全的球状。
-地球的光带由两个半球组成:北半球和南半球。
2.地球的划分-地球可以分为东西半球、北南半球、东西半球和热带、北极、南极等多种划分方式。
3.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方式。
-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地球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导致了地球的距离日太阳的距离的变化。
4.地球的地理网格系统-地球的地理网格由经线和纬线组成,用于标明地球上任意一个点的位置。
-经线为南北方向的线,纬线为东西方向的线。
-经线和纬线的交点称为地点的地理坐标。
5.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是地球上各种自然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体。
-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和水文等。
6.地图的制图与使用-地图是对地球上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进行减量表达的平面表象。
-地图的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长度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地图符号是地图上表示各种事物的图形和颜色。
7.中国地图与地理区划-中国地图的特点是纵向跨度大,东西方向上很窄;地理区划是基于自然和人文差异进行的划分。
-中国地理区划包括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等区域。
二、地球的水资源和环境保护1.水的分布与运动-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海洋和冰川中,淡水资源非常有限。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从海洋、江河、湖泊、土壤蒸发升华、再降水的过程。
-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都可以影响水资源的分布和运动。
2.地下水资源-地下水是地球表面以下的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补给受地质构造、降水情况和地下水埋藏条件等因素影响。
-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面下陷、水源枯竭等问题。
3.淡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
-水资源的保护包括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水质的保护等方面。
4.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保护水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8篇
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8篇篇1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大小与重力:了解地球的近似形状,理解地球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掌握地球重力的基本知识。
2. 地图的基本知识:熟悉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概念,掌握不同类型的地图(如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图等)的阅读方法。
二、自然地理现象1.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特点及其地理意义,包括时区划分、日出日落时间计算等。
2. 地球的重力与磁场:了解地球重力和磁场的基本知识,掌握它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如重力异常、磁暴等。
3. 大气层与气象要素:了解大气层的基本概念和结构,掌握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气压、风等)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4. 水圈与水循环:了解水圈的组成和特点,掌握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理解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三、人文地理要素1. 人口与民族:了解世界人口分布、增长和迁移的基本规律,掌握主要民族的分布和特点。
2. 经济活动与产业结构: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状况和发展历程,掌握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分类方法。
3. 城市与城市化:了解城市的基本概念和类型,掌握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 文化与旅游:了解世界主要文化的特点和分布,掌握旅游资源的类型和开发利用方式。
四、区域地理研究1. 世界主要地区地理:了解世界各大洲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状况。
2. 中国地理: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掌握中国主要地区的地理特点和分布规律。
3. 区域地理研究方法:了解区域地理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如何进行区域地理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全球环境问题:了解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和影响,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
2. 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了解各国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措施,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3. 可持续发展概念与实践: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了解当前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情况和成功案例。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归纳
必修三地理知识点归纳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赤道半径与极半径-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季节变化、地方时差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比例尺、图例、注记- 地图的种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2. 水文循环与洋流- 水文循环的过程- 河流的特征与分类- 洋流的形成与影响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壳的结构与板块构造- 内外地质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地貌类型:山脉、平原、盆地等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的形成与分类- 植被的分布与生态系统- 人类活动对土壤和植被的影响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化- 世界人口分布与迁移- 城市化过程及其影响- 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2. 经济活动与区域发展- 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地理分布- 区域发展差异与合作- 交通运输的地理意义3.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污染、荒漠化、森林砍伐等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践- 国际合作与环境保护政策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与GIS- 遥感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功能与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作用2. 地图制图与空间分析- 地图制图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空间分析技术的应用- 地图的解读与地理信息的提取五、地理实践活动1. 地理观察与实地考察- 观察自然现象与地理环境- 实地考察与数据收集- 地理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2. 地理研究与项目学习- 地理课题的选择与研究方法- 项目学习的设计、实施与评估- 地理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展示请将以上内容复制到Word文档中,并根据需要进行格式设置,如标题样式、列表编号、字体与段落格式等,以确保文档的专业性和可读性。
您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大纲或课程要求,对上述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删和调整。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水文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1月0℃等温线经过秦岭—淮河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冬季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分界线②南北差异(P9图)(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P17、P19图)补充:地形:丘陵、平原欧洲的三圃制条件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1.3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1、影响:有利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农业:蔬菜、水果基地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2)原因: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地中海气候)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负面:森林的过度砍伐(热带雨林砍伐最严重):物种急剧较少正面:运用科学技术(改良品种、灌溉、施肥、塑料大棚),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二)产业转移1、部门: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2、原因:(1)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2)区域之间总体水平的差异3、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其它(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原生产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4、方向:发达地区 向 不发达地区5、举例:亚洲:美国 日本 四小龙、东盟 中国、越南 第一次 第二次珠三角:香港珠三角 欠发达的相邻地区7、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地理必修三是中学地理课程的一部分,内容涵盖了许多重要的地理知识点。
本文将对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
以下是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概述: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环境1. 地理坐标与地球网格地理坐标是描述地理位置的方式,通常用经度和纬度表示。
地球网格是基于经纬度系统建立的网格状坐标系统,用于定位和测量。
2. 地球运动与地球的特性地球有自转和公转运动,自转使地球呈现出昼夜交替的现象,公转使得地球形成四季变化。
地球具有板块构造、大洋地质和地质灾害等特性。
3. 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
有效的土地利用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是指保护自然环境和预防环境污染,以确保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性。
第二部分:人口与城市1. 人口问题与就业人口问题是指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问题。
就业是指为人们提供工作机会以实现生计和发展。
2. 城市与城市化城市是指人口聚集、经济发达、社会文化繁荣的地区。
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涉及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等问题。
第三部分:经济地理1. 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是指国家或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经济联系不断深化和扩展的过程。
2. 工业布局与能源问题工业布局是指工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
能源问题是指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能源供需平衡的问题。
第四部分:地球环境问题1. 自然地理灾害与防灾减灾自然地理灾害包括地震、台风、洪涝灾害等。
防灾减灾是指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影响的措施。
2. 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同时不危害子孙后代能够满足其发展需求的发展方式。
第五部分:中国地理1. 中国的自然地理与区域分异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多样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地理环境。
2. 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加。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着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3)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1)指标: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类型: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3)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低水平---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恶性循环高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4)区域发展阶段6.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三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的含义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地理信息技术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RS)⑴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⑵应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3. 全球定位系统(GPS)⑴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统。
⑵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⑶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4.地理信息系统(GIS)⑴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⑵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5.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遥感(RS)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西北地区概况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⑶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
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⑴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⑵表现: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我国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⑶原因:自然因素:①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②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人为因素: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②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⑴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1.森林资源现状⑴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⑵作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⑶森林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热带雨林⑴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⑶雨林生态①优越性:全年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②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⑷热带雨林破坏①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②直接原因:人类开发。
⑸热带雨林的开发(亚马孙开发计划)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⑹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①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②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③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④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1.能源分类⑴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②市场广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3.能源基地建设:⑴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⑵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4.能源的综合利用⑴变革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⑵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
⑶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⑵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⑶“三废”的治理:①废渣:回收再利用;②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③废水:沉淀净化。
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⑴重要性: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⑵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⑶开发注意:①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②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③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⑷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对较少;③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④矿产:煤铁铜等丰富。
2.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⑴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⑵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⑶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3.流域的综合开发⑴开发的核心:河流的梯级开发。
⑵开发项目:防洪、航运、发电、旅游、供水、养殖等。
⑶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⑷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水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⑴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易受热量的影响。
(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②地形分布:高原(畜牧业)、平原(种植业)、山地(林业)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③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⑵社会、经济条件:①良好的工业基础基础;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农业布局特点⑴耕作农业区: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②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
⑵林业和特产区:①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
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
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⑶畜牧业区:①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②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