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元时期(907-1368年)
阶段特征:中华文明在隋唐文明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政治:
①国家政权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A.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先后并立
B.北宋的局部统一(979年)
*北宋为何无法完成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国家积贫积弱;采取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守内需外等政策;
少数民族政权刚建立,处于上升阶段,力量强大;民族矛盾激化。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加强
北宋: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影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中央集权加强;造成三冗。
元:中央:一省制(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
地方:行省制(行中书省)、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澎湖地区)、通政院(驿站制度、传递公文)
经济: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江南发展迅速,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农业:①宋土地兼并严重:北宋初不抑兼并;
②租佃制仅次于自耕农;
③南方经济发展:北宋定都汴京,通过汴水运粮,说明北宋立国靠东南地区的财富。经济上
南强于北的地位确立,南方经济重心。(天下粮仓:苏湖常秀-浙江嘉兴)
南方农业发展原因:唐安史之乱后,南方开始北民南迁;南方相对稳定;统治者的重视;政治中心南移
手工业:金属冶炼:北宋:煤普遍使用(汉开始)
南宋:焦炭开始使用(明普遍)
纺织:宋:棉花种植从边疆传到内地。
元:黄道婆发明了“捍弹纺织”的工具脚踏三锭纺车。元明时期松江成为棉纺中心。
制瓷: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各地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元朝:彩瓷时代,青花、釉里红;
私营手工业明显增多,技术和规模都有一定发展
商业:
①突破了坊市界限,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夜市草食晓市兴盛;
②北宋出现了交子,反映商品经济发展;
③专门娱乐场所:瓦子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政府的监视控制减弱,北宋政府不直接管理商业活动。
⑤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港口城市: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泉州;泉州在元朝为最大贸易港口,是货物集散地。
⑥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松动(表现:商人地位提高)
文化:
①科技发展出现高峰
印刷术:毕昇(北宋)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以前司南多用于看风水,南宋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火药:宋广泛应用;火药武器:火箭、突火枪元朝火药传入欧洲,约14世纪,使资产阶级战胜贵族
天文历法:郭守敬(元)简仪,比欧洲早300多年,《授时历》;沈括(北宋)《梦溪笔谈》
农书:王祯(元)《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农桑辑要》(元)
②思想:理学——儒学的新发展
理学产生背景:佛道的广泛传播,儒学出现危机;三教合一;唐宋一些儒学家进行思考、探究,形成宋代新儒学。
含义: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了佛道思想,确立了一套更为精密的,以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
代表:程朱理学:理是万物本原;体现到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到人身上是人性;
方法: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
南宋成为官方哲学,元朝,朱熹的《四书章句集著》为科举考试内容。
陆九渊:南宋心学代表人物
主张:心即理也,理是万物的本原
方法:发明本心,内心反省;
评价:积极: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消极: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③文学艺术:世俗化,多元化
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追求个性、忽略法度、有意无法)
绘画:文人画、风俗画
发展原因:文人阶层壮大;理学的兴起与发展,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文人画:注重内心修养,宋代,文人画由写实转向写意。
北宋:构图气势雄伟,画风阳刚豪放。(北宋局部统一;经济发达社会稳定)
南宋:以江南风光为主,构图不对称,(南宋偏安江南)
风俗画:张择端北宋《清明上河图》
文学:宋词元曲
宋词产生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便于吟唱,表达情感。
代表: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元曲产生原因: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城市经济发展,民俗文学繁荣。
代表:马致远、张养浩
戏曲:宋末:南戏,浙江温州一带,形成了完备的戏曲形式;瓦舍,娱乐场所。
元:元杂剧,表明古代戏曲成熟,进入黄金时期。
特点:时空自由,象征虚拟动作表意。
代表: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元杂剧四大家)
明清(1386-1840)
一.朝代更替
明(1386-1644):1386朱元璋定都南京;1421朱棣迁都北京(迁都原因:势力在北方;加强巩固边防;防止蒙古南下);
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明被农民起义军推翻。
清(1636-1912):1616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顺治入关;1840鸦片战争;1912清帝退位,亡。
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中国有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②农耕经济高度繁荣③孕育着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带有转型趋势)
三.特征表现
政治: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西藏:元朝宣政院设置,使其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域
台湾:元朝设澎湖巡检司,正式归属中央
1683 清军进入台湾
1684 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1885 改为台湾省,加强我国东南海防
东北:唐朝在东北设两个都督府,正是归属中央
新疆:西汉设西域都护,正式归属中央
清设伊犁将军,管辖天山南北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