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年代文学思潮
浅谈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思潮_中国当代
浅谈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思潮_中国当代论文导读::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以艺术审美的方式。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对八九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思潮进行简要评述。
借助其强大的思潮推动。
女性作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崭新的面貌迅速崛起,其作品在数量质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是新时期重要的文化景观之一,也是中国女性写作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有机构成和重要环节。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对八九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思潮进行简要评述。
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张洁发表于1982年第2期《收获》上的《方舟》是有意识探讨女性问题的作品,其目标直指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对待。
女主人公们为了捍卫自己的事业,几乎都是反传统角色的化身。
然而这个方舟也不是真正的避难所,她们躲开了丈夫,却逃避不了整个社会,这就女性作为一个整体的悲哀,正如小说题记中所说的:你将格外地不幸,因为你是女人。
[[1]]张辛欣1983年发表的《在同一地平线上》反应的则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纯粹的性别问题。
它更集中的体现男女两性在需要通过竞争获得自我实现机会之时,实际可能遭遇的两性空间冲突。
认为女人对于天赋平等、竞争机会同样有充分的权力意识中国当代,要求实现自我而不愿意做出牺牲。
二男权文化传统的解构在《玫瑰门》里,铁凝试图从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的角度阐释女性的历史命运,发现女性的悲剧是超政治的性别悲剧:司漪纹年轻时的意外失身使其从此沦入罪恶深渊,接纳了丈夫的一切折磨。
文革时她献出房子和财宝,但无人理睬。
这一切表明,女性在主流社会和文化中根本没有自己的位置,揭示了男权文化中女性生命的无地位无价值。
司绮纹一生都在努力进入传统家族和现代社会秩序,却不断地被排挤拒绝,究其根源是男权社会对底层妇女的压迫。
这预示着女性作家们试图摆脱或改变男性历史对女性存在的漠视,开始用逐渐强大起来的笔,自觉的书写自己的历史论文服务。
新新人类作家卫慧、棉棉则用身体检阅男人,用皮肤思考,以女性私人化的笔法和身体写作的态度,来直露地宣泄女性的欲望,描写女性的性心理和性行为。
第五章 80、90年代文学思潮
4、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
1980年前后,对西方各种名目的现代文艺 理论和思潮的引入和评介掀起高潮。 徐迟文章《现代化与现代派》,高行健著 《现代小说技巧初探》都曾引发广泛论争。 1980年起始由袁可嘉等选编的《外国现代 派作品选》四册八本陆续由上海文艺出版 社推出。
从1981年到1985年,在争论的同时,西方 现代文艺观念与方法也逐渐融入到中国当 代文学创作中——朦胧诗,“新的美学原 则在崛起”,“东方意识流”,刘索拉、 徐星、残雪等的小说,先锋文学…… 1985年前后,文坛又掀起一场“伪现代派” 的讨论。
B 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讨论 《文学评论》从1985年第4期开始,推出了 “我的文学观”专栏 刘再复系统阐述了“文学中的主体性原 则” ,引起了全国性的对“文学主体性” 问题的批评、反批评及其商榷。
从1984年到1987年,刘再复发表了一系列的围绕 “人的主体性”而展开的对文学进行研究的论著, 提出文学艺术强调以人为中心,就是要强调人的 主体性。 “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学活动中 不能仅仅把人看作客体,而更要尊重人的主体价 值,发挥人的主体力量,在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
主流、精英、大众的三元文学格局
在市场经济语境下,文学日趋边缘化和多 元化,整体上逐渐形成了:主流意识形态 文学、知识分子精英文学、大众通俗文学 的三元格局,三者相对独立而又彼此渗透。
这解放了作家的创作个性,由此形成了文 坛空前的活跃与躁动。
作家的个人写作立场、民间写作立场
个人写作立场:作家不再自认为他是国家 民族人民的代言人,他愿意从自我的角度 来看待这个世界,感受这个世界的真相和 痛楚。 韩东《大雁塔》:“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 知道些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
第四章 80年代文学思潮(1)
第一节 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兴
一、天安门诗歌运动 表达对周总理的歌颂与怀念,对“四人帮” 的愤怒与谴责,有极强的现实功利性。
二、拨乱反正 1、集中批判清算“阴谋文艺”、“根本任 务论”、“三突出原则”等极“左”文艺观
念。 2、文艺组织的恢复工作、文艺刊物的复 刊、作家的平反。
三、第四次文代会召开 邓小平的《祝辞》成为新时期文学的纲领
性文件,透露了文 艺与政治关系的新态度。 四、文艺观念的争鸣
1、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1980年提出“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
人民服务”的“两为”方针 2、现实主义问题论争 论争围绕现实主义的核心——“真实性”的
诸方面展开。
第二节 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
三、清除精神污染斗争
1983年――1984年针对思想界和文艺 界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展开。 四、人性、人道主义讨论
这是80年代前期规模最大、对文学产生 广远影响的、最深刻的文艺思想激荡,讨 论的主题词是“异化”,即人的异化和所 谓社会主义异化问题。这场讨论最直接的 是启发文学从“人”的角度来反思历史, 以“异化”来对人的悲剧进行形象的解释。
思考题
1、1985年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有着怎 样的重要意义?
2、怎样理解“重写文学史”对于当代 文学史的构建意义?
(u$rZoWkThPeMbJ7G4D1z- w&t!qYmVjSgOdL9I6F3B0y) v%s#oXl UiQfNc K8H5D 2A+ x* u$rZnW kShPeMaJ7G4C1z- w&t!pYmVjRgOdL9I6E3B0y( v%s#oXlTiQfNbK8H5D2A- x*u$qZnWkShPdMaJ7F4C1z ) w&s!pYmUjRgOcL9H6E3B
9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90年代文学转型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的政治、经济发生了重大的转型, 其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经济不仅作为一种经济方式,而且还作为一种生活方 式,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文化态度。韦伯、哈 贝马斯等人认为现代社会本质上是世俗社会,90年代的中国最 大的社会思潮是世俗化思潮。世俗化不可避免地与商业化、欲 望化相联系,波德里亚、福柯以及西方的文化研究者和女性主 义者都在致力于这种问题的研究。金钱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中的作用空前增大,中国进入了消费时代。快乐、刺激、另类 的事情印证着金钱的价值,痛苦的精神思索、神圣的理想失去 了存在的意义。 二、文学的人文价值被淡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文学的体 制也发生了变化,作家从体制中脱离出来,变得边缘化,其结 果是作家的写作自由增大,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变得正常化,作
家的存在受到市场的影响,文学创作与商业操作的关系不清白 了,媚俗的情况愈来愈明显,文学放弃了超越性的精了阿尔都塞所说的“意识 形态机器”的控制,题材、样式、手法空前的多元化:题材杂 多、价值分化、日常生活浮出、世俗化增强。大众文化、文学, 网络文学对严肃文学构成冲击。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与新思潮 一、后现代主义:资本主义进入高度发达时期(后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的产物,是对这种社会的一种社会 学概括。是现代主义的一个新的发展,与现代主义的关系:1、 都是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的;2、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 二、基本特征:反对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对确定性和终极价 值持怀疑态度;强调多元化,对社会进行调侃和反讽。文学表 现是:消解宏大叙事,反精英意识,价值立场向大众转移,手 法常用的是反讽、戏拟、拼贴等。 三、中国文学中的后现代特征
第十三章 90年代小说
第五章 80、90年代文学思潮
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 讨论是80年代前期规模最大的文艺思 潮。 文艺界(朱光潜、毛星、王元化等等) 开始在反思中呼唤人的尊严、人的价 值和人的权利。 周扬在纪念马克思诞生100周年的学术 报告会上发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 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人民日报》发表胡乔木《关于人道 主义和异化问题》,对此进行了批判。
市场经济。在计划经济时代,精神生产是 按计划进行的,被看作是很纯洁的,不受 商品意识支配的。进入市场经济时期,文 学作品成了商品,其生产、销售、消费都 有着浓厚的商业色彩。 《废都》:“当代《金瓶梅》”、“知识分子 灵魂的史诗” 布老虎丛书
大众文化的挤压:过去.文学史基本上关注 的是纯文学史、新文学史传统,但是在90 年代大众文化一直是大众追随的目标,那 些习惯于指点江山的作家感到疑惑,人们 为什么不来读我们的书?
“宣传人道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社会主义异化论 的思潮,不是一般的学术理论问题,而是关系到 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能否正确认识 社会主义实践的有重大现实政治意义的学术理论 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的带有根本性质的错误观点, 不仅会引起思想理论的混乱,而且会产生消极的 政治后果。” 胡乔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
民间写作立场:指一种非权力形态也非知 识分子的精英文化形态的文化视界和空间, 渗透在作家的写作立场、价值取向、审美 风格等方面。 陈思和 庙堂;广场;把自己隐藏在民 间, “讲述老百姓的故事”。 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余华 利用这个题材探讨了中国民间对苦难的承 受力和承受态度。
这些作品在揭露现实生活存在的严峻性时 一点也不比传统的现实主义的作品差。但 它驱逐了意识形态化的廉价的天堂预言, 也不像某些知识分子所表达的孤愤绝望的 现代战斗立场,小说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被 拉到了最为接近的方位,挣扎在生活底层 的人民表现出独立(而不是借助知识分子 话语)的面对苦难的本色。
80年代以来的文学思潮
第九章80年代以来的文学思潮第一节80年代以来的文学文化语境一、从惯性写作到自觉写作:文学“本体”确立的艰难1、社会结构表层的变革与精神、思维的惯性延续粉碎“四人帮”,对中国社会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巨大转折。
但这种转折首先表现在社会结构的表层形态中,而从精神意识和心理思维层次来说,“转折”的到来显然要艰难得多。
具体到广大知识分子和作家来说,那种主体解放的热情可以说完全是自发的、感性的,而不是自觉的、理性的。
时期之初的文学写作,思想的惯性、思维的惯性、语言的惯性共同铸造了一种“时代共名”,其具体标志就是与政治惯性的高度汇合、过去语言惯性的自然延伸、个人声音被集体言说惯性的淹没、现实主义大潮的惯性式重新确立、人的主体性与文学主体性的不平衡状态以及经济领域的“洋跃进”与文学领域的“洋跃进”的契合等。
2、、“时代共名”笼罩下的“伤痕”、“反思”与“改革”伤痕文学:新时期之初整个民族虽然告别了一个“旧时代”,但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仍在过去那个时代的“惯性”轨道上向前滑行。
虽然,批判对象变了,但批判的方式、批判的思维甚至话语方式都跟“四人帮”时代毫无二致。
文学此时沉浸在被解放的狂热中,它与激情的政治时代保持了高度的合拍,以“伤痕文学”响应着时代揭批“四人帮”的主潮。
作家的话语冲动和情绪冲动本质上并不是为“文学”而发,他们只是为了在时代的洪流中汇入自己的声音。
“四人帮”长期剥夺了他们写作的权利,他们需要一个艺术的恢复时间,但他们又不愿意再次被时代遗忘,于是他们只能迫不及待地操持着过去时代的“语言”,以过去时代的“思维方式”对过去时代进行着激烈的批判,这既是一种文学惯性使然,又是作家们的一种无奈的选择。
伤痕文学存在的意义。
在许多时期特别是“文革”中实际上已异化成了“瞒和骗”的怪胎,“伤痕文学”用它的“血和泪”唤回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本性,重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传统,并据此标示了与那个“旧时代”的真正的文学决裂。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下编 80-90年代的文学
中国近代文学史下编80-90年代的文学第八章文学新时期的想象一、思想解放和外来文化共同构建80年代中国文学背景1、思想解放大潮涌起1984年中国作协提出了“创作自由”,为文学的思想解放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作家们开始自由创作,出现“争鸣”,文学环境变得宽松。
2、外来文化影响巨大(1)单元文化背景向多元文化背景置换(2)外来文化的实际影响a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生活秩序,许多新的生活观念和行为准则纷至沓来——萨特:存在主义(人的行为决定他是什么样的人,不自由的痛苦)——亚当·斯密:一只看不见的手(人生来是自私的)——弗洛伊德:性力说——尼采:超人哲学(超越平凡)(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体系)b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观和社会发展史观c拓展了国人的思维方式(3)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学a影响中国80年代文学的外国文学——英美法文学:心理剖析与心理活动的描绘、灵活地心理表现手法(心理小说)——日本文学:细腻的东方情感和优雅的艺术风格——拉美文学: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俄苏文学:重视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始终将人放在宽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书写(平凡的世界路遥)b新时期文学的外来主题——存在主义主题:强调“人在存在中可以自由地选择”,弘扬新的人道主义。
(反思文学)(人到中年谌容)——荒诞主题:认为世界是荒诞的,生活是不合理的,不可理喻的。
人不了解自己的世界,也无法理解自己的世界。
先锋文学《不无法选择》《车站》——魔幻主题:利用魔幻的表现方式审视人与文化的关系寻根文学《爸爸爸》二、作家的分化与重组1、复出与归来作家复出后的创作取材:自身所经历过的苦难生活,表现知识分子在困难中的反思以理性思考书写人生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2、知青作家(知青生活)知青文学记录了他们在近十年动荡中的生活历程和心灵轨迹,具有“自序传”的性质(1)在伤痕文学的浪潮中扮演重要角色,以控诉、揭露和义愤代表一代人的觉醒卢新华《伤痕》(2)走出伤痕后,重新审视生活,出现思辨、哲理化的倾向王安亿《本次列车终点》(3)相对集中和独立的状态开始打破,逐渐融入到整个文学进程中去。
90年代文学思潮[1]
90年代文学思潮
3.后殖民理论:“后殖民主义”是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在“二战”之后的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对“落后”民族和 国家进行文化围剿和文化渗透的一种侵略政策,因而在 理论上常常表现为一种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和 文化帝国主义。
代表作: 萨义德《东方学》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认为当前文学危机的表现有两种:
一是媚俗,如王朔;
一是自娱,如张艺谋 。
呼吁作家进行“灵魂救赎”
中国当代文学
90年代文学思潮
讨论的主要文章:
《人文精神:是否可能与如何可能》《人文精神寻踪》 《道统、学统与政统》《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 危机?进步?》《人文关怀:一种知识与叙事》
《诗人,你为甚么不愤怒》《选择的自由与文化态势》《 人文精神偶感》
中国当代文学
90年代文学思潮
现代主义: 1.对科学和技术的压倒一切的信仰和信任; 2.推崇技术的正面效果; 3.认为发展是必然的,是现代思维希望的结果。 后现代主义:
是对现代主义景象的怀疑,最极端的是整个地排斥现 代性观点。
中国当代文学
90年代文学思潮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 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无 论在文艺思想还是在创作技巧上,后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现 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
弗里丹《女性的神话》、米利特《性政治》、
格里尔《女太监》
中国当代文学
90年代文学思潮
女性主义文学:指那些具有女权主义色彩,以自觉的女性 主义立场,用话语颠覆性别歧视,争取男女平等的文学。
在中国,“女性文学” 则比“女性主义文学”具有更广 泛的含义,更多一些文学意义,更少一些政治意义。
第六章 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
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了 “重写文学史”专栏。王晓明、陈 思和在《主持人的话》强调了“重 写文学史”意义在于要改变这门学 科原有的性质,使它从屈从于整个 革命史传统教育的状态下摆脱出来, 王晓明 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
一时之间,集中出现了一批对文学 史上的思潮流派作家作品重新评价 与反思的论著,对文学创作和文学 史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韩少功
郑万隆
这一思潮的倡导者和创作主力是一批新时期的新 锐作家,包括韩少功、王安忆、贾平凹、郑义、 郑万隆、阿城、李杭育等人。
韩少功:“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 统的文化土坡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文学 的“根”》 )
郑万隆认为“寻根”是“力求揭示整个民族在历 史生活积淀的深层结构上的心理素质,以寻找推 动历史前进和文化更新的内在力量。”
.
1976年10月,中共一举粉碎四人帮,随后也宣告文 化大革命的终结,一个文学新时代拉开了序幕。文 学界一般把自此以后的文学时代,称之为新时期。
1976年以后至今的文学应该可以这样粗略划分:
以1989年为界,前一个时期可以称之为新时期,即 1980年代文学(笼统可视为现代性文学);
后一个时期可以称之为后新时期,亦即1990年代文 学(亦可笼统视之为后现代性文学);
他认为自己的研究是“‘人的研究’的一 种形式。”
对“主体性”问题,他分别从一般主体性 构成,文学主体性内涵和文学主体性的实 现途径进行了论述。
三,陈涌的反驳与批评
陈涌在1986年4期《红旗》杂志上 发表的《文艺学方法论问题》,对 刘再复的观点提出了反驳与批评。
他认为,刘文把人“作为一种客观 存在”和“作为行动者的人”分割 开,把人的“受动性”归属前者, 而把人的“能动性”归属于后者是 错误的。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 超越时间空间,超越社会历史条件 的‘行动着人’的主体性。
20世纪80-90年代的学术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20世纪80-90年代的学术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学术思潮在西方思潮的催生和本土人心思变的心理驱动下风起云涌,一波紧逼一波,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李泽厚一句“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现”(李泽厚:《走自己的路(对谈集)》,第313页,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把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划了较为清晰的分界线。
透过思想和学术的夹缠、淡出与凸现的纠结,在学术思潮中涌动浮现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也在精彩纷呈的同时,五方杂处,泥沙俱下,其研究模式和方法值得我们反思总结。
一80年代的学术思潮似乎是伴随着所谓“拨乱反正”的意识形态逻辑起步的,但那仅仅是表面的呈现,真正有头脑有远见的学术研究者早已超越了这个层次。
李泽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初版于1979年)就是“新时期”思想的集中体现和表达。
“回到康德”和“主体性”的倡导,是整个1980年代的学术思潮潜在的逻辑和内在思想的脉搏。
因而,启蒙、拯救、改革等成了这个时代学术思潮的出发点和关键词。
与此相适应,学术研究者成了时代的弄潮儿,争做思想启蒙者和学术英雄成了人文学者挥之不去的梦或痛。
一时之间,创新、突破成了各个研究领域的焦点,观念的转换和方法的更新成了学术研究的当务之急。
8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氛围和学术潮流中向前推进的。
“旧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新三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成了研究者追捧的新思潮,不管懂与不懂,适用不适用,都想方设法趋新,“咸与维新”。
于是,用系统论探讨人物性格,用突变论研究人物塑造,用耗散结构论和协同论透视艺术创新与审美趣味,等等,不一而足。
对创新的追求已近狂热,黄子平曾经风趣地形容:创新这条狗到处汪汪乱叫,弄得研究者疲于奔命,连撒尿的工夫都没有。
(与王晓明的一次对话大意)对方法的热衷也接近”(转引自《外迷狂,刘再复当时有一句名言:“对方法论的兴趣,是接近真理的热情的表现。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思潮探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思潮探讨作者:张拴刚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0年第01期内容摘要:在当代文学思潮中,我国女性作家的面貌逐渐以崭新的形式崛起,特别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我国女性文学的话语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扩展,其文学思维潮流也在不断进步,女性自我主体意识也得到进一步的认识,女性文学作品的质量以及数量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男权文化传统的结构以及私人欲望写作的狂欢三个方面来分析20世纪八九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思潮。
关键词:20世纪八九年代中国女性文学思潮在20世纪八十年代时文学批评得到深刻的转变,是新时期的辉煌时期,当时我国女性作家的面貌就已经逐渐得到崭新的发展,其文学作品的数量以及质量的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是新时期重要的文化观景,体现了我国女性作家的发展过程和历史。
通过女性作家去书写女性生活,通过女性意识以及女性的角度去认知社会和世界,表现出对男性话语霸权的解构以及自我意识的反抗,从而树立女性的自我价值观。
一.中国女性文学思潮的演变1.1形成期我国女性文学思潮的形成期在1981年~1984年,其主要体现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散文、诗歌以及小说中,同时对改变女性受压抑环境发出了呼声。
在文学中体现了当代女性问题,并要求在话语权上进行独立,而今促进了当代女性文学思潮的活力。
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的政府一直使用的是“妇女解放的尺度”,并且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女性解放提出一些观点,因此,让中国女性文学思潮得到进一步的成长与发展。
另外,男女平等的思想与政策让女性主体得到了发展的空间,让中国女性能够参与社会活动,在社会上拥有一定的地位和身份,这也让当代女性作家拥有足够的物质基础。
1.2发展期我国女性文学思潮的发展期在1985年~1995年,在这个时间段,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从而为多元话语以及公共空间的成长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另外,此阶段的政治也比较稳定,对文学自由发展也给予了足够的宽容,让女性的话语权得到进一步的独立,其中体现的最为明显的就是当代女性写作能够吸取国外女性思想资源,从而让文学理论界获得了新的发展,在1995年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大会上,让中国女性获得了世界女性的理解和认识,也让读者对女性文学思潮有了重新的认识。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编(80-90 年代的文学)读书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编(80-90 年代的文学)十六、文学“新时期”的想象1、“转折”与文学“新时期”1976 年10 月江青等“四人帮”收到拘捕,1977 年8 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宣布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而结束“。
这次会议把”文革“结束后的中国社会,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1978 年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命题,确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路线,提出中共”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针。
左倾激进的”阶级斗争“式的社会历史革命,为”现实主义“的现代化的发展主题所取代。
”文革“被广泛地称作是”十年动乱“、”十年浩劫“和”梦魇时代“,知识界和文学界普遍使用”第二次解放“来强调”文革“结束对于民族、个人,对于社会生活、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意义。
与社会政治关联密切的文学界,随后也把”文革“后的文学称为“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的发生,被看做是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另一次重大“转折”。
“新时期文学”的“转折”,表现为文艺激进派主要依靠政治体制”暴力“所开展的”文化革命“,也为政治体制的”暴力“所中断。
”文革“中被损毁、破坏的”当代“文学体制得到修复。
在重建的政治、文学体制的主导下,展开一系列否定”文革“,也暧昧不明地处理”十七年“的“历史改写”活动;这些活动当时被称为”拨乱反正“和”正本清源“。
对在”文革“中被批判、攻击的文学观念和作家作品”正名“、”辩诬“,是建构”新时期文学“的最初步骤。
由于文学在”当代“是政党的政治动员和建立新的意识形态的有力手段,在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的转变过程中有重要的的作用,因而,在许多时间里具有突出的身份,收到包括政治领导者和一般民众的重视。
在”新时期文学“的上面,不同作家都放置了乐观的期待;对这一文学形态的建构,也汇聚了他们当时拥有的共同的问题意识。
第六章 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八章80年代、90年代(新时期祖国大陆文学)文学思潮与运动第一节8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导入新课:新时期文学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性(前期现代主义)和后现代(后期现代主义即后工业时代的思潮,二次大战后的文学,(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
第二次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主要是存在主义,反映了西方现代人对存在的困惑,它还试图赋予处于荒诞世界中的人以崇高的意义,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存在的荒诞性、自由选择的意义等命题,代表作家:海德格尔。
现在把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进行比较:1.现代主义文学史激烈反传统的,但现代主义文学在摒弃了传统文学(主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原则之后还试图建立起自己的规则和范例,二次大战后现代主义更进一步吧前期现代主义本来就很激进的反叛推向了极端。
它不但从根本上否定“旧的”传统(虽然在事实上任何人,包括现代主义者都不可能不生活在传统之中),而且要摒弃现代主义的“新”的规范,尽管就某种意义说正是现代主义孕育了后期现代主义,后者是由前者脱胎而来。
后期现代主义文学被视为“缺乏公认的父母亲的文学”,“无论死去或者活着都没有”,她试图对小说和戏剧的传统形式乃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因而,后期现代主义文学必然是一种无视任何既定规范的、极度自由的、“破坏性”文学,是“反小说”和“反戏剧”,即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2.在某种意义上,现代主义是在“上帝死了”以后处于“荒原”中的作家要创造出新的神圣来所作的努力;但后期现代主义作家不再追求终极价值,在他们看来,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对崇高的事物的信念都是话语的短暂的产物,不值得“真诚”“严肃”地对待他们;客观世界和人自身都被异化了,历史失去了方向和意义,社会体系不可改变;他们不愿意对重大的社会、政治、道德、美学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他们不仅无视对这些问题的关切,而且无视这些问题本身。
近三十年中国文学思潮
近三十年中国文学思潮的变迁
近三十年来,中国文学思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1980年代的“小说运动”到90年代的“文学复兴”,再到21世纪初的“文学现代化”。
1980年代,中国文学发生了一场“小说运动”,这是由一批80后作家带头的新一轮文学运动,他们以小说作为主要表达形式,以现实主义为主要风格,以记录社会现实为主要内容,把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90年代,中国文学发生了一场“文学复兴”,这是由一批90后作家带头的新一轮文学运动,他们以叙事小说、多线叙事、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多种形式和风格的文学表现,记录社会生活的褪色和变化,使文学更加多元化。
21世纪初,中国文学发生了一场“文学现代化”,这是由一批00后作家带头的新一轮文学运动,他们以超现实主义、科幻小说、网络文学等多种形式和风格的文学表现,记录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使文学更加现代化。
大二中国现代文学史90年代文学思潮
——《谢冕· 新时期文学的转型——关于‚后新时期文学》
2、文学(化)转型的具体表现:
▲ 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化心态的发生了转变。 ‚我们已经没有旧式的意识形态,只有商品消费,而商品消 费的同时就是自身的意识形态。‛
——丹尼尔· 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金钱也能生成一种专制主义,决不会比政治专制主义宽厚 和温柔。这种专制主义可以轻而易举地统治舆论和习俗,给不 太贫困者强加贫困感,给不太财迷者强加发财欲,使一切有头 脑的人放弃自己的思想去大街上瞎起哄,使一切有尊严的人贱 卖自己的人格去摧眉折腰。‛
“今天,文学的危机已经明显,文学杂志纷纷 转向,新作品质量普遍下降,有鉴赏力的读者日益 减少,作家和批评家当中发现自己选错了行当,于 是踊跃下海的人越来越多。‛ ‚今天的文学危机是一个触目的标志,不但
标 志了公众文化素养的普遍下降,更标志着整整几 代人精神素质的持续恶化。文学的危机实际上暴 露了当代中国人人文精神的危机,整个社会对文 学的冷淡,正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我们已经对发 展自己的精神生活丧失了兴趣。‛ ——《王晓明· 旷野上的废墟》 “在90年代初,我们猝不及防地目睹了作家在 新的社会背景下的又一次的‘转向’和精神‘溃 败’。这 种转向和溃败,以前或由于政治力量的压力,而现 在,则是物质、金钱的诱惑和挤迫。‛ ——《洪子诚· 文学‘转向’和精神
90年代文学思潮
一、90年代文学转型
1、新意识形态的出现:经济实利主义
▲ 社会转型:政治—伦理为中心的传统社会向商品—市场为中心的现代社 会的渐变。
▲ 文学(化)转型:前新时期→后新时期
▲ 后新时期文学:从80年代后半期开始,新时期文学内部因为新质的产 生,出现了以告别革命、反启蒙、淡化主流为目标的新的思潮。
当代文学重点复习资料
当代文学重点复习资料一、填空1、80年代文学潮流: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知青文学、先锋文学;90年代文学:新写实小说、女性小说、新生代小说。
2、王蒙文坛“集束手榴弹”小说:《春之声》《夜的眼》《布礼》《蝴蝶》《海的梦》《风筝飘带》;从政治上升到文化层面的代表倪吾诚的《活动变人形》。
3、刘心武成名作《班主任》—伤痕文学的开端。
4、汪曾祺文化小说的代表作《受戒》。
5、第一步突破性禁区的小说: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6、贾平凹的代表作品《废都》、《秦腔》等。
7、乔光朴: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8、王一生:阿城笔下二、名词解释1、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
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2.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
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
它并不偏重对客体的描摹,具有20世纪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
在内容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
80—90年代文学思潮
第二节
90年代文学思潮
从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东欧 剧变、苏联解体、东西方长期对峙的冷战局面消失,人类世 界进入了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
经济激剧变革及其带来的拜金主义迅速上升为社会关注的尖 端,价值多元和立场分化的变革时代,让作家艺术家和人文 知识分子面临着痛苦的选择和决裂。 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知识分子精英文学和大众通俗文学相对 独立却又彼此渗透。
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
这一文学思潮的引领人物是活跃的新锐作家,包括韩少功、 郑义、阿城、李杭育、贾平凹、郑万隆等。1985年,韩少 功发表了《文学的‚根‛》。李杭育、阿城、郑义、郑万 隆等一批相关文章相继问世,许多报刊杂志开辟专栏讨论。 对民族文化的寻根,是力图通过对民族生存观念和行为方 式的追寻与反思,展示出民族意识、心态的形成过程,重 建民族文化的现代形态。这些努力为文学的创新突破寻找 到新的途径与可能性,无疑具有推动文学发展的积极意义。
“清除精神污染”和对所谓错误作品的批评
1983年下半年至1984年初, 文艺界展开了名为‚清除精 神污染‛的斗争。这场斗争 从批判诗人白桦创作的电影 剧本《苦恋》和根据这个剧 本改编拍摄的电影《太阳和 人》开始。 ‚清除精神污染‛和‚反资 产阶级自由化‛运动,涉及 不少有探索勇气和有创造力 的作家、理论家,他们受到 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伤害, 有些人从此在文坛上消失。
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
1979年1月,上海《戏剧艺术》发 表陈恭敏《工具论还是反映论—— 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一文,对 长期统治中国文艺界的权威理论 ‚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大胆地 提出了质疑。 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中 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 在北京召开,是这个阶段的重要事 件。》,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 题定下了基调。此后,文艺为人民 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 方针得以再次确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年代
新时期文学
90年代1989年为界拨乱反正现在,“四人帮”及其资产阶级帮派体系已被摧毁, 但是,“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 有完全粉碎。……无论在理论上或实际工作中,“四 人帮”都设置了不少禁锢人们思想的“禁区”,对于 这些“禁区”,我们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 科学无禁区。凡有超越于实践并自奉为绝对的“禁区” 的地方,就没有科学,就没有真正的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而只有蒙昧主义、唯心主义、文化专制主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粉 碎“四人帮”以后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就是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 由”,否定社会主义。这不行。中国要搞现代 化,绝不能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 道路。 ——《邓小平文选》
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朦胧诗论争 艾青 现代派 注意表现人的自我心理意识 追求形式上的流动美和抽象美
1978年12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批判“两个凡是”,倡导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废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确立 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道路。 清理冤假错案
一、充分的人才队伍和组织保障 对冤假错案平反 ,解放了包括日后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总 二、良好的社会基础 设计师邓小平在内的一大批具有丰富经验的各级管理干 三、良好的政治环境 放下了沉重的历史和政治包袱 ,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 部和各行各业的优秀专业人才。 建设事业之中。 对建党和建国以来若干重大错误的彻底纠正 ,显示出新 四、思想基础和路线保障 时期的党和政府具有与历史上的错误进行彻底决裂的决 对毛泽东的科学评价和对毛泽东思想的准确定位,统一 心和修正自身错误的勇气与能力。同时,党的实事求是 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消除了长期以来极左思想的严 的优良传统得到恢复和发扬。 重束缚,重新建立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 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指导方针。
反对传统概念中的理性和逻辑 主张表现和挖掘艺术家的直觉和潜 意识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鸣
(1)关于人性问题 (2)人道主义、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评价问题
(4)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异化问题
文学主体性讨论
文化寻根思潮
韩少功、阿城、郑万隆、李杭育等
80年代
新时期文学 90年代
1989年为界
人文精神
王朔
“后现代”
“清除精神污染”
白桦《苦恋》
世间最残忍的事,莫过于把美展现出来,再 亲手一一毁掉;世间最无奈的事,莫过于赤 血丹心的人,最终凄惨的结束他悲凉的一生。 一位苦苦恋着祖国的归国老画家,面对这个 让他备受磨难的国度,只有在临死前在雪地 里划下一个巨大的问号——这是对他灵魂的 质问,也是对这个国家的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