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 悟……《辛弃疾的农村词》
辛弃疾农村词鉴赏
辛弃疾农村词赏析一、前言辛弃疾的农村词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豪放精神,更是开创性的创作了许多具有田园色彩的“农村词”。
农村词指作品的内容主要以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为描写对象,表达对农村生活的赞美与喜爱的感情词作。
辛弃疾的农村词不仅内容优美、感情丰富,而且形式多样,更兼有深婉含蓄和平白通俗之妙。
二、代表作品及其赏析1.诗人不仅写农村生活,还把农村生活与城市的仕官生活作对比,表现出对争名逐利、相互倾轧的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满。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宋代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赏析:全词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情味盎然,意蕴深厚。
词的上片以清丽的笔触,描绘出农村初春时节的蓬勃生机。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两句写春天已到田野、小路边的桑树枝条柔软,冒出了嫩芽,蚕种生出了幼蚕,勤劳的农家又开始了他们的辛勤劳作。
但词的下片可见词人在流连于农村美好风景的同时,并没有忘怀国事,景物的清新可喜声,心情的轻松愉快,都没有遮掩住为国事忧虑感伤的情怀。
词人发现和捕捉农村中最平常也最典型的风光景物和生活情境,运用清新明快的笔调、素净淡雅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幅意象鲜活、层次清晰、生机盎然的图画,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进而触发出心弦的共鸣。
2.作者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写出歌颂农民劳动生活的作品,描绘了农家生活的一个侧面。
不用典故,纯为白描,用清新的文笔来表现农家勤劳恬静欢乐的一面。
清平乐·村居宋代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赏析:这首词写出了农村劳作时的场景,诗人不仅描写景象,同时劳作也是农村生活中的一部分。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辛弃疾《游山西村》古诗词原文、译文就鉴赏
辛弃疾《游山西村》古诗词原文、译文就鉴赏《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这首词描写了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这首词虽然题材比较普通,但是立意新巧。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词吧。
辛弃疾《游山西村》原文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及注释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注释⑴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⑵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足:足够,丰盛。
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⑶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⑷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⑸箫鼓:吹箫打鼓。
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⑹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⑺若许:如果这样。
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⑻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叩(kòu)门:敲门。
鉴赏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描写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描绘山村风光,被后世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
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写出诗人乘月闲游,夜访村民。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腊酒,指腊月酿制的酒。
豚,是猪。
足鸡豚,意谓鸡猪足。
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
【免费下载】简谈辛弃疾的农村词 作业 田慧
简谈辛弃疾的农村词文学院0901班田慧2009101010112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 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他的词以委婉悲壮的词风著称于世,流传至今的大约有六百余首诗词,其中关于农村题材的词也占据着一定的比例。
淳熙八年(1181年)冬, 辛弃疾被朝廷罢官,于是晚年不得不退居乡野,隐居于江西上饶、铅山农村之地,长达二十年之久。
这一时期,他的生活环境发生很大改变,也是这一机缘使他创作了许多刚健清新、描写农村闲适生活的农村词。
风格上与他壮年的时候所做的一些豪放词大所不同,让人读了有喜悦、轻松之情,好像是跟他一起在质朴、恬静的乡间游走一般。
以此,发现他不仅具有铮铮铁骨般的刚烈,而且还有一颗浓纤绵密的内心。
在中国古代词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以农村的景致风物入词的词人不多,除苏轼、范成大外,还有就是辛弃疾了。
其实,将农村风光及生活引进文学,应该说最早开始于陶渊明,相对于田园诗的兴盛,词的世界在这方面却是一片荒芜,第一位正式将农村生活写入词中的是苏轼,最有名的是他在徐州任上所做的五首《浣溪沙》,反映了人民久旱得雨后的欣喜之情。
而农村词在苏轼之后又无人涉及,直到稼轩,才又在农村词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发展,辛弃疾的农村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要明显优于前辈苏轼。
而关于辛弃疾农村词的篇章数目,历来却是众说纷纭。
在辛弃疾600余首词中,以农村为题材的确实为数不多,据顾之京先生统计和认证,“有二十五首可以确定为农村词”,在他的《辛弃疾农村词篇什探究》一文中,对此有详细的论述,其后的学者便也多采用这一数据。
之后研究辛弃疾农村词的论文对这一问题仍有较含糊之处,如梁泳嫦的《辛弃疾田园词研究》中说“田园词的作品大约有四十多首”,作者在文中明确论述“田园词”即“农村词”,二者实质相同。
实际上,造成种种分歧的原因主要在于学者们对于辛弃疾农村词的范围的划定,正如顾之京先生所言:“要辨明稼轩农村词的数量和篇什,首先要研讨的是全部稼轩词中,什么样的词属于农村词,划定其农村词包容的范围。
辛弃疾的农村词(专题讲解)
《浣溪沙》
• 父老争言雨水均,眉头不似 去年颦。殷勤谢却甄忠尘。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亡赖 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新。
四,不事雕琢,自然平淡
• 上下篇所写事项与物象互相映衬,共同营造出 一种和乐、喜悦的气氛,甚是可人。雨水充足 预示着丰收的年景,老农舒展了眉头,争先恐 后向词人传达喜悦。词人为农民高兴,就连小 鸟婉转的唱歌也好像在劝人开怀畅饮。“啼鸟 有时能劝客,小桃亡赖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 新。”这三个拟人句恰到好处,只用平凡的景 物就衬托出了词人的喜悦之情,自然而又十分 新颖。
辛弃疾的农村词
辛弃疾一生,金戈铁马,渴望收复山河。但他是不得 志的。在他闲置的岁月里,他的作品别有风景。辛弃疾笔 下的农村风光的词,成为他豪放报国的背后的独特风景。
Hale Waihona Puke 综 述• 辛弃疾在近二十年的投闲置散生涯中, 创作了不少抒写啸傲溪山情趣和描绘田 园风物的农村词。这些农村词的思想内 容较为丰富且具有突出的艺术特色,是 对词境的别种开拓,对词的风格的新突 破。白描等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清新平实, 词风质朴自然,但反应了农村生活的闲 适美好。
结 束 语
• 辛弃疾的农村词以农村生活作为词的重要 抒写对象,在词中表达对农民的敬爱和赞美, 对农村秀美风光的沉湎和讴歌以及自己生活在 农村里的轻松和欣喜。农民的憨真、民风的淳 朴无不组成一幅幅动人、诱人的画面,令人心 弛神往。他的农村词风格别具特色,更加有力 地证明了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因为一个 伟大的作家的创作风格是多样化的。
《清平乐· 柳边飞革空》
• 柳边飞革空,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 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影, 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 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三,纯朴善良的人物
• 全词描绘了四幅精彩的画面。上片开头两句是词人描 写自己。一位被迫闲居的英雄,夜晚在柳荫道上飞驰, 露水都已沾湿了衣服。不仅写出了词人的马上英姿, 而且写出了他当时畅快的心情。后两句写景,描写了 一幅鹭鸶捕鱼的情景。下片一二句描写的是一幅浣纱 女群体的形象,用“娉婷”一词来形容浣纱女子在月 下浣纱的身影,显得风韵优雅,顿使画面更为增色。 最后两句是全词中最有生气的一幅画面:词人突然听 到那边宁静的村庄中传来一阵孩子的哭声,其中一位 浣纱女急忙向陌生人羞涩地一笑,然后起身匆匆去。 这不但是读者如见其人,而且使人能感受到她的心理 活动,词人把画中的女子写活了。
辛弃疾农村词探析
辛弃疾农村词探析【摘要】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辞赋作品以“辞章且,词章丽”而著名。
本文将主要探讨辛弃疾农村词的艺术特点、风格特色、意义和影响,以及与现实的关系。
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创作农村词的动机和内在意义。
结合现实背景探讨辛弃疾农村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价值以及传承与发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这位文学大师及其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通过这些探讨,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辛弃疾农村词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
【关键词】辛弃疾、农村词、生平背景、艺术特点、风格特色、意义、影响、现实关系、中国文学史、地位、价值、传承、发展。
1. 引言1.1 辛弃疾农村词探析辛弃疾是中国宋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辛弃疾的农村词被认为是他创作中的精华之一。
农村词以其真挚深情、朴实质朴的风格著称,描绘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展现了辛弃疾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辛弃疾的农村词中,常常描绘了农村景色,农民劳作的场景,以及农民的艰辛生活。
这些词作情真意切,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农村的热爱与关怀。
辛弃疾的农村词还常常融入他对政治、社会的思考,表现出作者对时局的关注和批判。
通过对辛弃疾的农村词进行深入探析,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同时也能够寻找到这些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辛弃疾的农村词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精品,更是对中国农村文化和历史的珍贵记录,对后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 正文2.1 辛弃疾的生平背景辛弃疾,原名辛文,字士诚,号稼轩,北宋文学家。
他生于一雄秀望族为生的家庭,自幼善于文学,八岁能够作诗,十二岁通《史记》。
辛弃疾的父亲在屯田之事上不得志,一直生活拮据,这使得辛弃疾在早年就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和挫折。
辛弃疾自幼聪慧好学,曾就学于著名学者司马光门下,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对于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钟情于诗歌创作,成为了北宋时期备受瞩目的诗人之一。
《村居》教学反思5篇
《村居》教学反思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村居》教学反思5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村居》教学反思5篇(村居教学反思优点和不足),供大家参阅。
【诗歌鉴赏】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注释、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2、茅檐:茅屋的屋檐。
3、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4、翁媪(ǎo):老翁、老妇。
5、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6、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7、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8、卧:趴。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翻译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赏析《清平乐?村居》为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全词以白描手法,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
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感悟
《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感悟原文: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白话译文:小溪边上满是翠绿的青草,溪边上有座低小的茅屋,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正用当地土话轻声交谈着。
词人与老人攀谈了起来,许是喝了点小酒的源故,老人不无得意的给词人介绍到:河东豆地里锄草的是家里的老大;手巧的二犯正在用毛竹片编织着鸡笼,待到来日赶集时卖了换取一些生活用品;最让人欢喜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草丛边,剥着刚刚采下的莲蓬。
作品赏析:辛弃疾晚年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带湖,往来出游期间,写过许多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清平乐·村居》是其中的一首。
也许是实实在在经历过战火的洗礼,也许“醉里挑灯看剑”的壮士不正是为了守护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吗?普普通通的农家生活场景,在词人的笔下,就显出蓬蓬勃勃的生机,透出恬静温馨的意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展示了“村居”的环境,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清新明净的画面。
低矮的茅舍前有一道清澈的小溪流过,溪边是青青的草地。
也许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我们见到这样的景象同样会觉得耳目一新,心旷神怡吧。
这个环境是农家活动的背景,也是农家生活情调氛围之所在。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接着便描写了村居主人,“醉里”在这时当指以吴音相媚好的“白发翁媪”。
“吴音”,这里指江西方言。
江西在春秋时代属于吴国,所以把这个地方的话叫做“吴音”。
吴音软媚,更增加了几分亲昵。
“媚好”是宋人诗词中常用的语词,即“喜悦、喜爱”的意思。
感悟:词人写白发翁媪,神情毕肖地描摹了他们的情态。
他们喝了些自酿的米酒,脸带着几分醉意,用软媚的方言说着亲热的话语,气氛亲切愉悦。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声,不是叱咤风云的怒吼,也不是肆无忌惮的狂笑,而是“昵昵儿女语”的亲近,或许还有几分打趣,几分调侃吧?正是这个“声”首先吸引了词人的注意,然后才是“寻声暗间弹者谁”,结果才发现倒不是儿女情长的俊男倩女,而是一对和睦亲密、白头偕老的伴侣。
辛弃疾农村词探析
辛弃疾农村词探析辛弃疾是宋代著名的词人,其作品擅长抒发豪放浪漫的情怀,同时也有许多描述农村生活的词作。
在《琵琶行》、《青玉案·元夕》、《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词中,辛弃疾以独特的视角和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农村景象并传达了他对农村生活的理解和赞美。
本文将通过对辛弃疾农村词的挖掘和解读,试图探析其对农村生活的描写及背后的思考。
首先,辛弃疾的农村词作在描写上追求真实感和细腻感。
他透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出农村的自然风光和劳作场景。
例如《琵琶行》中,他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绘了荒凉广袤的北方草原,以及“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描绘了壮士们舍生忘死的场景,以此反衬出农村的艰苦环境和民众的坚强生命力。
其次,辛弃疾的农村词作注重反映农村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和人情冷暖。
他通过描绘农村人物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展示了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内心的痛苦。
在《青玉案·元夕》中,他写道:“只因我太想骑鲁骏,又恐失却佳人”。
这里既描绘了士人心中对才子佳人俊美的追求,又通过“我太想骑鲁骏”来暗示自己并非贵族出身,遭受政治压迫离乡背井的苦衷,以此反衬出农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此外,辛弃疾的农村词作表达了他对农村生活的思考和赞美。
他以农村的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来表达对纯朴、真实和自由的向往。
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他写道:“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瑰丽的意象描绘了冬夜中黄河边的艰苦景象,表达了他对黄河上兰陵的哀怜之情。
他将农村景象与人物情感紧密结合,将自然与人文融合在一起,并从中汲取灵感和力量。
通过对辛弃疾农村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他希望借助词作来表达对农村生活的赞美和关怀。
他不满于官僚社会的险恶和不公,而赞扬农村人民的勤劳和坚韧,透过词作,他呼吁社会关注农村的现状,并寄予希望于农民,希望他们能够解放身心,过上自由、平等的生活。
此外,辛弃疾的农村词作还暗示了他对身世的思考和思索。
其情悠悠 其乐融融--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其情悠悠其乐融融--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郑燕
【期刊名称】《课外语文》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选有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对上饶人来说,又是一篇绝好的乡土教材,它既可以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又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美丽上饶、热爱美丽家乡的感情。
全词由静到动,动静结合。
真实地反映出我们上饶农村的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
【总页数】1页(P163-163)
【作者】郑燕
【作者单位】江西省广丰县吴村小学,江西上饶 334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2
【相关文献】
1.词中魅力读中享受━━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教学随笔 [J], 龚金干
2.词中魅力读中享受——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教学随笔 [J], 龚金干;
3.其情悠悠其乐融融--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J], 郑燕
4.给学生一份有营养的文化大餐——以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教学为例 [J], 李伟忠
5.清新素雅,别有情趣--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J], 杨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辛弃疾的农村诗
辛弃疾的农村诗辛弃疾的农村诗辛弃疾的农村词不仅内容优美、感情丰富, 而且形式多样,更兼有深婉含蓄和平白通俗之妙。
1、西江月夜行黄河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2、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笑而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3、【鹧鸪天】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4、《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鸭.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扩展阅读:《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原文和赏析原文宋代: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赏析全词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情味盎然,意蕴深厚。
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
“破”字不仅有动态,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
“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
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
“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
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
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心得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他因受投降派排挤而被革职以后,闲居江西时的一首描写农村田园风光夏夜景色的著名词作。
以前,我读辛弃疾的词都是愿意从他词里去感受“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那种慷慨激扬的爱国之气。
今天所读的这首西江月却是他描写农村夏夜的词作,在这首词里句句都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视觉、细腻的感触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明月别枝惊鹊”我读到的词解是:从山后升起的明月惊动了枝头的喜鹊而飞到别的树枝上去。
而我却认为这句词解应该是:突然从云层中路出的明亮月辉,惊动了树上栖息的喜鹊而使它飞到了别的树枝上去,这样正好与下一句“清风半夜鸣蝉”中突然骤起的风将树枝上饱睡得夏蝉惊飞,留下一声蝉鸣而吻合;同时“稻花香里说丰年”词句里那稻花的香气也正是因为天上飘动的乌云所带来的风而钻到作者的鼻孔里,使作者从稻花的香气中仿佛闻到了丰收的气息,也许还有作者对因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能有一个解决温饱的丰收之年所赋予的一种期盼吧!而下一句“听取蛙声一片”一是写因大雨将至时的一种自然现象,我想作者还想借欢腾的蛙声,来比喻百姓期盼着这个丰收年时的欢悦心情呢!“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看着原是两句各不相干的对仗句,实际它们却和上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对仗句中所埋下的伏笔正好对接:从云层缝隙中看到的闪烁星光和从云层后突现的明月、山前滴落的雨点和惊飞鸣蝉的骤风都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因果关系。
而这上下两片中的对仗句同样体现出了复杂多变的夏夜天气特点,也正好说明作者是经常生活在百姓身边,熟悉农村百姓生活以及农村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结果。
因骤起的风、风飘过来的稻花香气还有只能看到几颗星星的乌云,作者就已经感觉到了雨的脚步正一步步的逼近,而“两三点雨山前”中的雨点更加重了作者的担心,使他产生了急于寻找避雨地方的渴望。
而正是这种大雨将至的情形与投店的急迫心情才引出“旧时茅店社林边”这句词,本来经常行走在这条路上的他,对沿路的景物记忆犹新,想到土地庙旁边的那家小店应该离此不远了,可因为他心情急迫,恨不得马上就赶到小店中。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辛弃疾(1140~1207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也是两宋词史上熠熠闪光的伟大词人之一。
辛弃疾所生活的时代,是“南共北,正分裂”的时代,是汉民族生存与发展遭遇极大危机的时代。
“靖康之难”(1127年),宋王朝仓皇南渡。
自此,南宋与金既不断开战,又不时议和。
辛弃疾诞生的次年(1141年),“绍兴和议”成;当他二十五岁时,“隆兴和议”成;到他卒后一年(1208年),“开禧和议”成。
与此相联系,南宋朝廷内部主战、主和两种力量,也就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状态。
这样的时代,既为其“试手补天”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促使其更广泛更深入地接触社会现实,又在政治上与精神上使他不断遭受政敌的排挤与打击,因而使他对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肮脏丑恶的政治现实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诗穷而后工。
辛弃疾词的创作也因此达到了“自有苍生以来所无”的最高境地。
辛弃疾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二十三岁以前的青年时期。
辛弃疾祖父辛赞因家累而未能脱身南下,曾出仕于金,但心怀故国,常引领辛弃疾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美芹十论》),这在辛弃疾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辛弃疾幼年随祖父的迁调而游历四方。
在谯县时,与党怀英同从学于亳州刘瞻,两人才华出众,并称“辛党”。
辛弃疾曾两次受祖父之命赴燕京应试,谛观形势,为抗金做准备工作,谋未及遂,祖父去世。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
辛弃疾聚众二千,树起抗金义旗。
不久,率部归山东义军耿京,为掌书记。
他力劝耿京归宋节制,以图大业。
次年,他与诸军都提领贾瑞等奉表南归,不料张安国杀耿降金。
他在北返途中得此消息,决然邀约统制王世隆等人,率领五十轻骑奇袭金兵大营,生擒叛徒,并号召耿京旧部反正。
随后,长驱渡淮,献俘行在斩首。
壮声英概,警顽起懦,辛弃疾也因此留宋而被委任以江阴签判之职。
从此,辛弃疾宦游江南,希望实现其恢复中原的理想。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大意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
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
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
不一会,乌云遮住了月亮。
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前竟然落下几点雨。
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注释①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
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
而贯彻全篇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
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又理解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馀味无穷。
②《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③黄沙:黄沙岭,在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④别枝:旁枝。
⑤旧时茆店:过去很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
⑥社:土地庙。
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 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原文译文鉴赏
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原文|译文|鉴赏《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所创作的,此词抒发了作者新居将落成之时万端感慨集于一心的复杂感情。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词吧。
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原文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
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
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
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
好都把轩窗临水开。
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
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译文及注释译文归隐的园圃刚刚开成,白鹤猿猴都在惊怪,主人没有归来,归隐山林本是我平生的志趣,为什么甘为士人所笑,总是混迹尘埃?厌倦了官场就该急流勇退,求清闲愈早愈好,岂止是为享受莼羹鲈脍?你看那秋江上,听到弓弦响,惊雁急忙躲闪,行船回头,是因为骇浪扑来。
东冈上盖起那茅屋书斋,最好是把门窗临湖开。
要划船垂钓,先种下柳树一排排;插上稀疏的篱笆保护翠竹,但不要妨碍赏梅。
秋菊可餐服,春兰能佩戴,两种花留给我归来亲手栽。
我反复思考,只怕圣上不让我离开,归隐之章仍在犹豫徘徊。
注释⑴沁园春:词牌名。
⑵带湖:信州府城北灵山脚下,今江西上饶市。
⑶三径:指归隐者的居所。
《三辅决录》:蒋诩字元卿,“舍中三径,惟求仲、羊仲从之游。
”皆隐士。
后称退隐的居处为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⑷鹤怨猿惊:表达出自己急切归隐的心情。
化用南朝孔稚珪《北山移文》:“至於还飈入幕,写雾出楹,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
⑸稼轩:辛弃疾号稼轩。
洪迈《稼轩记》说:辛弃疾在带湖建了一所很宏大的私人别墅,在新居右侧,建了上百间的房子,左侧,开辟了“稻田泱泱”,还余下十弓的空地,“意他日释位得归,必躬耕于是,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轩。
而命田边立亭曰植杖,若将真秉耒耜之为者。
”⑹甚:正是。
云山,农村。
浅析辛弃疾的农村词
浅析辛弃疾的农村词辛弃疾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大家,诗歌作品传遍千家万户,深受读者喜爱。
在辛弃疾的诗中,他自然而然地将农村作为表达情感的主要背景,细腻地描写着农村的风景和民间文化,展示着农村的风土人情。
因此,以《浅析辛弃疾的农村词》为题,拟对辛弃疾的农村词作一浅析。
首先,从主题上看,辛弃疾对农村的描写具有浓郁的乡土情怀。
他自身出身农家,有强烈的乡思情结,以及无比的乡情厚意,从而使他的词作拥有了乡土气息。
他的作品以农家、乡村景色为主题,展示了充满温馨情怀的乡间景象,以及农村百态。
其次,从文体上看,辛弃疾的农村词普遍采用了散文形式。
他以清新抒情的语言,把农村景色交织在文字里,给人以淡淡清新的感受,使得作品更具有感染力。
他还结合了农村文化,完美地把农村风景与韵律结合起来,将文字中的美好景象表达得活灵活现。
再者,从技巧上看,辛弃疾的作品有其独特的技巧。
他通过对比、辩证,用过去、现在、未来的视角表达未来的美好;用写景的方式把农村的大自然和节令节气融入词作,将景物中的温暖与喜怒哀乐融合到意境中;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农村生活更加生动,让人更容易把握作品的思想。
最后,从内涵上看,辛弃疾对农村的写作体现出他对农村生活深厚的情感和温馨的怀念,把自己的乡思情深的表达在词作中,让人感受到他对家乡的思念与深情,也给了人们一种弥足珍贵的家乡情怀。
本文从辛弃疾的农村词的主题、文体、技巧及内涵等方面对辛弃疾的农村词进行浅析。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辛弃疾对农村情怀的表达既深情又充满着热情,他将真挚而深邃的乡情,以及细腻抒情的文字,一一结合,编织出一幅幅美丽的农村图景。
综上所述,辛弃疾的农村词充满浓浓的乡土情怀,他的文章精致抒情,文笔凤毛麟角,那么真实的农村景观寓意着无比淳朴的乡情,感受着静谧而温馨的乡愁,以及对家乡情怀的思念与深情,这正是令辛弃疾词作饱受读者喜爱,年复一年传唱不衰的原因。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鉴赏及译文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鉴赏及译文《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是由辛弃疾所创作的,这首乡情词,描写的农村是一片升平气象,没有矛盾,没有痛苦,有酒有肉,丰衣足食,太理想化了。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宋代: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译文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
隐居在这里,与世无争,也该知足了。
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头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
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
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
别叫家人去惊动了小孩子们,让我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注释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
检校:核查。
山园:稼轩带湖居第,乃建于信州附郭灵山门之外者,洪迈《稼轩记》有“东冈西阜,北墅南麓”等语,稼轩因亦自称山园。
连:连接。
足:满足、知足。
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史记·陈丞相世家》:“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
”可知逢到“社”日,就要分肉,所以有“分社肉”之说。
白酒:此指田园家酿;床:指“糟床”,为榨酒工具;初熟:谓白酒刚刚酿成。
西风:指秋风。
偷:行动瞒着别人。
代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
莫:不要。
旁人:家人。
闲:悠闲;看:观察,观看。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创作背景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十一月,四十八岁的辛弃疾,被免掉了职务,作者不得不过退隐的生活。
作者不仅没有因被迫闲居而苦恼,反倒有摆脱官场纷扰的愉悦。
辛弃疾农村词的意境
辛弃疾农村词的意境
辛弃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他对词境的开拓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一个层面就是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
他将农村生活作为主要描绘对象,在词中表达对农民的敬爱,对农村风光的赞美,以及生活在农村时的愉悦。
在《鹧鸪天·代人赋》中,词人描绘了乡村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桑树初发嫩芽,蚕种刚刚孵出,小黄牛悠然吃草,夕阳西下,暮鸦栖息。
上阙写近景,下阙则是远景,由平坦的山岗推到远远近近的青山,最后两句将城中桃李和乡野荠菜进行对照描写,表现出词人对南宋的希望。
辛弃疾的农村词数量不多,但艺术成就很高。
他用欣赏的眼光描绘农村生活,寄托了他对当时腐败官场的厌恶,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民朴素自然性格的赞美,同时也寄寓了他无法报效祖国的遗憾,只能终日纵情田园的怡然心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悟……《辛弃疾的农村词》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这一天,假期中闲暇独处的我,在家中翻看唐宋诗词欣赏时,看到了这两句词的出处,它出自辛弃疾的农村词,西江月《夜行沙道中》。
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的文学,它的音乐旋律把我带回到八年前……
那时,我正在河口上班,单位的居所地在河口的王家窑这个村庄旁边,我宿舍背后的一块平平的场地就是这个村的稻场,稻场的四周是参差不齐,随着地势的高矮平整出一块块错落的田地。
夏季的傍晚,单身的我在同事们正在忙着做饭,带孩子,一切都在进行时地享受着合家欢乐的天伦之乐时,我已早早地了理完了我的晚餐坐在了这屋后田边青青的草地上,脚上的鞋也散放在田埂上,脚轻轻的放入田边的小水沟里,轻轻的拍打着水面,两手着地,看着、欣赏着远近的小山峦,山峦中座落着零碎的村户人家,此时这些村户人家的屋子上空正缭绕着迷迷蒙蒙的烟雾,用鼻轻轻地吸一下,好香的饭菜混合味呀!
那时,孩子和丈夫都不在身边,单身的日子是清静的,生活也是简单的,清静中透着一份孤寂。
“呱!呱!呱!……”脚丫底下只感觉到一丝冰凉,随着这阵呱叫声一只青蛙从我的脚背上飞快的掠过,田野里欢快的蛙叫声惊醒了我,收回了我的思绪,从眼前的田边里,放眼望出,这只青蛙已蹦跳到下面的一个田园里,忽地青蛙离弦、落地一瞬间的水声、蛙叫声此起彼伏,远近呼应,像一个大型的音乐团在演奏一场精典的交响乐曲……
心底里倏地串出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两句词,再往前想,却怎么也想不起这两句词的完整词句,也不知它的出处,更想不起是学生时代老师教过的,还是自已课后阅读过的,脚踩着田间的小溪流,手抓着田边的泥土,一个心结就这样堵在了心头。
夜色,已经由外边不知不觉地进入我的周围,天凉爽起来了,蝉鸣声小了,蛙声也停息着越来越弱了,我该回家了……
现如今,我已回家了,家的周围是高层的建筑楼房,从家通往单位的进出路口全都是硬化的水泥路面,一年四季,看到的是高楼大厦,听到的是鸣叫的汽笛声,嘈杂的叫卖声……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不曾想起,忆起这心结,也不曾刻意去查找,翻阅,而这一天,假期中闲情逸致的我无意中翻阅到了这两句词的出处,心里豁然开郎起来,只是,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已离去工作地多年的我,什么时候能再次融入您的怀抱,光着脚丫亲吻一下您的脊背,能再次掬一捧泥土,将您的芬芳倾心地沁入心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