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四卷 详细讲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编明代文学:

1. 明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语境以及对文学的影响

①明代文学家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紧到松的过程。朱元璋屡兴文字狱,明初隆庆之前的文坛一片沉寂。由于集权政治空前强化,文字狱大兴,程朱理学和八股取士制度有效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直接导致了文学上的封建教化主义、形式主义和复古主义倾向,歌功颂德的“台阁体”诗歌、鼓吹神仙道化的戏剧泛滥成灾,把文学创作引向了贵族化、御用化的轨道。明代中期以后的几个皇帝因二百年的稳定统治放松了警觉,因此代表文人个人人格精神的公安派文学得以面世。

②由于统治者的提倡,理学思想继续成为社会统治思想。理学自身的变化决定了它对社会的影响作用的相应迭替。表现封建纲常思想、宣扬复古思想成为明代前期文学的主流。而理学演变到后期,则成为进步文学思潮的旗帜。

嘉靖以后,城市商业经济日趋繁荣,强有力地改变了人们固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文学创作无论主体还是客体都发生了迅猛的变化。王阳明提倡“心即理”论和“致良知”说,实际上具有冲决封建网罗的文化意义,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特别是王门后学的左派,越来越表现出一种离经叛道的倾向,他们公开肯定人类的正常情欲,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掀起了明代文坛复苏人欲、张扬个性的解放思潮。

适应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文学创作越来越趋向世俗化,传统的诗文日渐没落,通俗小说、戏剧登上了大雅之堂并取得明代文学主流的地位。《西游记》、《金瓶梅》的问世,使长篇章回体小说蔚为大观;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拟话本,则促进了白话短篇小说的全面繁荣;《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三大传奇”和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使明代戏剧成为继元代之后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嘉靖、万历年间,“后七子”继续高举复古旗号开展文学革新运动,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也从不同的角度为推进中国文学的变革作出了努力。明末多事之秋,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文人们或投笔从戎血洒疆场,或结社集会品评时政,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2、《三国演义》对历史的塑造

《三国志演义》开历史演义类小说之先河,对后世文学创作、政治生活、军事战略、民族文化精神乃至当今国内外人才学、管理学、外交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书以刘备蜀汉集团的兴衰为主要线索,围绕着曹魏集团和蜀汉集团的斗争刻划了相互对立的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军阀混战和暴君苛政的不满、对和平统一和明君仁政的向往。

《三国志演义》塑造人物有“三绝”,即:曹操奸绝——奸诈、残忍的典型;诸葛亮智绝——智慧、忠贞的化身;关羽义绝——忠义、勇武的代表。

曹操形象的最大特点是“奸雄”二字。他雄才大略,知人善任,高瞻远瞩,善于审时度势,永远不屈服于逆境,“煮酒论英雄”明白无误地表明了他的价值观念:“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是他一生的信条。与此同时,作者更多地渲染了他狡诈残暴、诡计多端的性格,甚至是一个巨奸大恶,杀吕伯奢全家后竟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表明他是一个暴虐无道的极端利己主义者,而玩弄权术和假仁假义更是他政治上的拿手好戏。《三国志演义》塑造曹操形象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让“奸”和“雄”两方面在曹操身上达到了奇妙的统一,雄中有奸,奸中有雄,成为野心家、阴谋家、伪君子的典型,是一个由丑转化为美的艺术典型。

3、《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虚与实的巧妙结合。《三国演义》以汉末三国史实为基干和框架,在一定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政治道德观念重塑历史,也根据一定的美学理想进行艺术创造,使实服从于虚。所以《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大多都不是历史的原貌,而是艺术加工后的产物。

非凡的叙事才能。全书结构宏伟但不失严整,头绪纷繁但又脉络清晰。作者兼用了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笔法,时明时暗,时实时虚,时详时略,使故事详略得当,摇曳多姿。

全景式的战争描写。《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时间之长、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作者笔下的战争有张有弛,富有悬念和节奏感,向世人歌颂了力,赞扬了智,传递了美。

特征化性格人物的塑造。《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塑造采用了多种手法,如开场定型、反复渲染、运用对比和烘托等手法,还利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文不堪深,言不堪俗”。《三国演义》采用浅近通脱的语言风格,营造了良好的历史气氛;时而又引用一些史料,使作品雅俗共赏。文中的叙述语言以粗笔勾勒见长,简洁、明快、生动、有力,洋溢着阳刚之气。

4、《水浒传》的主题思想

《水浒传》是一曲英雄好汉的悲歌。书中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啸聚山林,从与朝廷分庭抗礼,到最终接受招安却为奸人谋害的传奇故事。“忠义”是贯穿作品始末的思想核心,是作品中的基本道德价值理念,也是作者不遗余力进行宣扬的价值观念。作者在大力弘扬“忠义”思想的同时,还广泛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揭示了“奸逼民反”的道理,同时又抒发了对传统道德无力扭转这个黑白颠倒世道的迷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5、《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第一、语言浅显生动。《水浒传》的语言是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净化了的文学语言,因而带有鲜明的“俗文化“的特征。《水浒传》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古代运用白话语体创作小说已经成熟。

第二、塑造了姿态各异的人物形象。《水浒传》中塑造了一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如阴险狡诈的高俅,鲁莽豪爽的李逵,粗中有细的鲁智深等等,无比是有血有肉,另人印象深刻。作品中对人物性格的描写具有流动性和层次性的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在人物塑造上从注重特征化走向注重个性化的趋势。

第三、传奇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作品中往往把英雄理想化,渲染、夸张到超乎常态的地步,如鲁智深倒拔垂柳、武松打虎,都具有传奇色彩;同时,作者又把这些传奇人物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中,让他们被现实的人和事环绕,这样就使传奇性与现实性紧密结合,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气息与真实感。

第四、连环钩锁、百川入海的结构。《水浒传》的情节结构是以单线纵向推进的,上半部以人为单元,以梁山聚义为线索,环环相扣,把一个个好汉串联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