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案: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一、【课标要求】

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面貌:政治上,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去世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演变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众日常生活中出现种种新气象;文化上,面对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发动了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三、【学性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已对北洋军阀、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史实有所了解,但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复杂的政局,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的新气象,新文化运动的来龙去脉和深远意义,仍无法全面地理解。教师应坚持唯物史观,引导学生掌握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在联系与互动关系全面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来龙去脉及影响,提高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素养。

四、【教学目标】

1.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运用时空定位,通过梳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相关史实、史料分析,认识新文化运动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

2.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史料分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新文化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提高历史解释素养。

3.通过了解近代知识分子为实现救亡图存所做的探索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探经讨,增强承担民族复兴任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培养家国带情怀。

【教学重点】:结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特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主题

从“新”“旧”冲突中全面认识新文化运动。

(二)教学过程

导入

材料 1 陈天华:推翻清专制以后,“中国人的能力不但可以恢复,而且可以在最短时日内恢复;一旦恢复,即可享有西方民族现在享有的完全的权利。”“中国醒悟之后,发奋自雄,五年小成,七年大成。”

-----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学生活动】:根据材料1,概括辛亥革命志士的理想目标,回顾辛亥革命前国人为此所做的努力。

自鸦片战争以来,国人向西方学习已经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阶段,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戊戌变法最终也以戊戌六君子的英勇就义惨烈收场。而后资产阶级将希望寄托于革命运动,希望能实现此前一直追求的救亡图存目标

【设计意图】:回顾所学,了解近代知识分子为实现救亡图存所做的探索与努力,涵养家国情怀,同时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学习任务】1: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认识当时的新旧冲突。

材料2

【问题设计】:表1、图1分别反映辛亥革命后经济和社会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活动】:认识辛亥革命给民族资本主义带来了短暂的春天,人们剪辫易服,社会生活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图1剪辫自表21912—1917年中国国内部分大事

【学生活动】:从表2和《军阀割据形势图》(见教材)中,了解军阀派系、代表人物、势力范围,得出当时政治分崩离析与军阀混战的结论。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概括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认识当时的新旧冲突。虽然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新气象”,比如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社会生活移风易俗,但是“旧隐患”依然存在,被推翻的“旧体制”卷土重来,帝国主义依然威胁中国,民族危机深重;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失败去世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和割据状态,政治上分崩离析,国家不统一。

【设计意图】:利用地图和年表,落实时空观念素养;认识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体现唯物史观;运用材料得出认识,提升历史解释素养。

【学习任】务2: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理解新文化运动对新、旧的认识与态度。

材料3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3,分析知识分子的反思成果。面对期望的落空、理想与的观点现实的落差,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最终将民国初年表现出来的新旧冲突归根于新制度与旧心理、旧思想的冲突,也就是西方近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立。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追寻新文化运动足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杂志:《青年杂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是新文化运动开始,从第2卷起改名《新青年》;1917年,迁往北京,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2)学校:北京大学。1917年1月,蔡元培任北大校长,采取“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方针,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延揽许多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来北大任教,采用一些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3)人物:陈独秀、蔡元培、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等。

材料4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能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学习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问题设计】:根据材料4,结合教材,“德先生”“先生”分别指什么?拥护两先生必须要反对什么?为什么?

【学生活动】:通过材料4和教材,理解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文学革命,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认识民主科学思想本身与中国封建统治影响下的专制、愚昧和迷信等旧思想存在冲突,加之当时袁世凯尊孔复古为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旧礼教、维护三纲五常等封建统治秩序的学说必然成为重点批判对象。新文化运动中相关人士认为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反对旧文化,推进新文化,必然也要否定文言文。

材料5 孔子精华,乃如祖述儒家组织有系统之伦理学说,宗教玄学,皆非所长。其伦理学说,虽不可行之今世,而在宗法社会封建时代,诚属名产。吾人所不满意者,以其为不适于现代社会之伦理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