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 平行线-公开课-优质课(人教版教学设计精品)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1平行线及其判定 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1平行线及其判定  教案设计

课题 5.2.1平行线及其判定(一)授课类型探究课一、教学任务分析三维目标知识技能A级目标: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及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或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

B级目标:会用三角尺、方格纸等画平行线,积累操作活动的经验。

C级目标: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了解平行线的有关性质(基本事实)。

过程方法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感受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过程;领会平行线的定义及平行公理;能够独立解决画平行线的问题,理解平行线的基本事实。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1..会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公理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2. 掌握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

教学难点掌握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

二、教学流程安排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个性补教情景引入揭示课1. 问题1:(1)观察,分别将木条a、b、c钉在一起,并把它们想象成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三条直线.转动直线a,直线a从在直线c的下侧与直线b相交逐步变为在上侧与b相交。

三、作业设计:【A级作业目标】1. 如图所示,在∠AOB内有一点P.(1)过点P画l1∥OA;(2)过点P画l2∥OB;(3)用量角器量一量l1与l2相交的角与∠O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B级作业目标】1.同A级12. 四条直线a,b,c,d互不重合,如果a∥b,b∥c,c∥d,那直线a,d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C级作业目标】1.同B级22. 将一张长方形的硬纸片ABCD对折后打开,折痕为EF,把长方形ABEF平摊在桌面上,另一面CDFE无论怎样改变位置,总有CD∥AB存在,为什么?板书设计:四、反思提炼:。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1《平行线》教学设计4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1《平行线》教学设计4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1《平行线》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平行线的概念及其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行线的定义,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知识,对图形的认知和观察能力有所提高。

但是,对于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建立起对平行线的正确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行线的定义,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线的定义及其性质。

2.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3.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得出结论。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平行线的图片、例题和练习题。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直尺、三角板等。

3.学习素材:收集一些与平行线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现象,如操场、铁路、楼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图片中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引入平行线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平行线的定义,然后通过PPT展示一些平行线的性质,如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

5.2.1 平行线(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5.2.1 平行线(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5.2.1 平行线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以下统称“教材”)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2.1 平行线,内容包括:平行线的定义、平行线的画法、平行公理及其推论.2.内容解析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及其推论.这些知识是空间和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同时,本节课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通过设置观察、讨论等活动来鼓励学生勤思考、多交流,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用意识以及创新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1)掌握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2)能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概念;(2)掌握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3)能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4)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2.目标解析掌握平行的定义及符号表示方法并理解平行公理的两个事实;通过学习平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符号感;通过几何模型探索平行公理这一事实,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从认知结构的角度,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并且对基本几何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在小学已经对平行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学过用直尺和三角板画直线的平行线.充分利用七年级学生好奇、好强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气氛.基于以上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平行线的画法、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应用.四、教学过程设计情境引入你喜欢滑雪运动吗?早在5000年前,人们就把滑雪作为雪上旅行的一种方式,今天滑雪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是一项十分普及的运动.你知道滑雪运动最关键是什么吗?滑雪运动最关键是要保持两只雪橇板的平行!自学导航思考:如图,分别将木条 a、b 与木条 c 钉在一起,并把它们想象成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三条直线.转动直线 a,想象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直线 a 与直线 b 不相交的位置呢?平行线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只有两种位置关系:相交和平行.)平行线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你能在下面的图片中找出平行线吗?我们知道了平行线的定义后,如何用几何语言来描述平行线呢?通常用“∥”表示平行,读作“平行于”.如下图中直线AB与直线CD平行,记作AB∥CD.如果用l,m 表示这两条直线,那么直线l与直线 m平行记作l∥m.思考:在图中转动木条 a 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使得直线 a与b平行?平行线画法一放一靠一推一画合作探究思考:如图,过点B画直线 a 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再过点C画直线 a 的平行线,它和前面过点B画出的直线平行吗?可以发现一个基本事实(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也就是说:如果b∥a,c∥a,那么b∥c.几何语言:∵ b∥a,c∥a,∴ b∥c.考点解析考点1:平行线的概念★★例1.如图,能相交的是______,平行的是_______. (填序号)【迁移应用】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重合的直线的位置关系是()A.平行B.相交C.相交或平行D.垂直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平行B.两条不相交的直线一定平行C.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线段平行D.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的两条射线平行3.如图,把教室中墙壁的棱看作直线的一部分,那么下列位置关系表示不正确的是()A.AB⊥BCB.AD//BCC.CD//BFD.AE//BF考点2:平行线的画法★★例2.如图①,直线MN,PQ交于点O,R为MN,PQ外一点,过点R画直线AB//PQ,直线CD//MN.分析: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按一“落”,二“靠”,三“推”,四“画”的步骤画图即可. 解:如图②所示.【迁移应用】读下列语句,并画出图形:(1)如图①,过点A画直线MN//BC;(2)如图②,过点C画CE//DA,交AB于点E,过点C画CF//DB,交AB的延长线于点F.解:(1)MN如图①所示.(2)CE,CF如图②所示.考点3:平行公理及其推论★★★例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只有一条;②过一点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③因为a//b,c//d,所以a//d;④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A.1个B.2个C.3个D.4个【迁移应用】1.下面推理正确的是( )A.因为a//b,b//c,所以c//dB.因为a//c,b//d,所以c//dC.因为a//b,a//c,所以b//cD.因为a//b,c//d,所以a//c2.已知在同一平面内有一直线AB和一点P,过点P画AB的平行线,可画______条.3.如图,若AB// l,AC // l,则A,B,C三点共线,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4:利用平行公理及其推论进行简单的说理★★★例4.如图①,已知直线a,点B,C.(1)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几条?(2)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的平行线平行吗?为什么?解:(1)如图②,过直线a外的一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只能画一条.(2)如图②,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的平行线平行.理由如下:因为b//a,c//a,所以c//b.【迁移应用】。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5.2.1平行线》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5.2.1平行线》教学设计

5.2.1 平行线肖堰中学方环环一、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通过学习平行线,培养学生抽象数学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2.学习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平行公理及其推论.(2)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和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3.学习重点平行线的概念及平行公理.4.学习难点平行公理及推论,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任务1预习教材P11-P12,思考:什么是平行线,再举出一些平行线的实际例子?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是什么?任务2记住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 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2.预习自测2.预习自测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②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平行;③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④在同一平面内,若a∥b,b∥c,则a与c不相交.A.1个B.2个C.3个D.4个【解析】①,④正确,②中必须是直线,错误,③中必须是直线外一点。

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重合直线的位置关系可能是〔〕A.平行或相交B.垂直或相交C.垂直或平行D.平行、垂直或相交【解析】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重合直线的位置关系可能是平行或相交,选A (二)课堂设计1.知识回顾(1)相交线的相关知识.(2)垂线的性质: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3)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些?2.问题探究问题探究一在操作中观察,●活动一把三根木条看成三条直线,观察三根木条之间的关系,有几种可能性?顺时针转动木条b两圈,然后思考:把a、b 想像成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两条直线,顺时针转动b时,直线b与直线a的交点位置将发生什么变化?在这个过程中, 有没有直线b与a不相交的位置?观察与思考:转动b时,直线b与c的交点从在直线a上A点向左边距离A 点很远的点逐步接近A点,并垂合于A点,然后交点变为在A点的右边,逐步远离A点.继续转动下去,b与a 的交点就会从A点的右边又转动A点的左边……可以想象一定存在一个直线b的位置,它与直线a左右两旁都如下图cab在木条转动过程中,存在一种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与直线b平行,记作a//b.●活动二平行线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问题探究二 画图分析,得出平行公理及基推论●活动一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如何根据两条直线的交点情况来确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请画图分析,得出结论.●活动二 思考:在转动木条a 的过程中,有几种位置能使a//b?那么已知直线a 和直线a 外的点B,过点B 画直线a 的平行线,怎么画?能画几条?类比垂线的性质1,得出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比较平行公理和垂线的性质1,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活动三 在活动二的图中,过C 点画一条与直线a 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画的平行线平行吗?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判断,体验平行的基本事实,得出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即如果b//a,c//a,那么b//c.问题探究三 应用交流,熟练技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平行两种B.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互相平行C.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D.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射线互相平行。

5.2.1平行线-教案-2020-2021学年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

5.2.1平行线-教案-2020-2021学年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线概念, 理解平行公理。
提炼的课题
1.理解平行线概念。
2.理解平行公理,了解其推论。
教学过程
目标和任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媒体作用
情境引入
生活中好多事物给我们线的感觉,那么下列这些线给我们什么印象呢?
1.如图,电梯的扶手给我们什么印象?电梯扶手所在直线会相交吗?2.铁轨给我们什么印象?铁轨所在直线会相交吗?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相交线,对平行线已有简单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平行线概念,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概念, 理解平行公理,了解其推论, 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2.经历动手操作、观察、归纳平行线概念及平行公理的过程,提高观察归纳、动手操作、空间想象及逻辑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5.2.1 平行线
1.平行线的定义:
2.平行线的表示“
3.平行线的性质平行公理
推论
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
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3.双杠的两个握杠给我们什么印象
哪些地方也给我们这种印象?
教师总结,引出课题。
借助生活中的事物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
C
学习新知
1.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思考:在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1《平行线》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1《平行线》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1《平行线》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1《平行线》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本知识,对于图形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学生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感受和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角度的概念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讲解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及性质。

2.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

2.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判断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自主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3.采用讲解法,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度的判断,帮助学生理解。

4.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实例,用于导入和讲解。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铁路、公路等,引导学生观察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引出平行线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角度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和分析不同图形中的角度关系,判断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并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设计5.2.1 第1课时《平行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设计5.2.1 第1课时《平行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5.2.1 第1课时《平行线》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定义、性质以及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后续学习几何其他内容打下基础。

教材中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平行线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的基本概念,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但对于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

2.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引导发现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行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准备相关实例和图片。

2.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内容,了解平行线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现象,如操场、教室地板等,引导学生关注平行线。

提问:你们能找出这些图片中的平行线吗?并简要介绍平行线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同时,教师举例说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如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几个关于平行线性质的问题,如:“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吗?”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回答。

521平行线-公开课-优质课(人教版教学设计精品)

521平行线-公开课-优质课(人教版教学设计精品)

521平行线-公开课-优质课(人教版教学设计精品)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平行线的概念,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2.内容解析
平行线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基本内容,平行线的概念是在研究了两条直线相交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进一步研究空间中的平行关系、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特征的基础.
平面内两条直线存在两种位置关系——相交和平行,平行是用“不相交”这种否定方式来定义的.平行公理是几何中的重要公理,体现了平行线的存在性和唯一性,而承认平行线唯一的几何是欧氏几何,否则是非欧几何.平行公理的推论就是平行线的传递性,平行公理和它的推论是完全等价的.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平行公理及其推论.二、教材解析
教科书首先给出了一个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模型,说明在转动a的过程中,存在两条直线不相交的情况,由此给出平行线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平行线是学生已有的概念,一般地,平行线是用“不相交”这种否定方式来定义的,这种否定的方式包含了对空间的想象.利用这个模型引入概念,直线a从在直线c的左侧与直线b相交逐步变为在右侧与直线b相交,中间存在一个不相交的位置.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平行线
的概念.同时,还利用这个模型引入平行公理,让学生讨论转动木条过程中,有几个位置使得a与b平行,以及通过动手过直线外一点画平行线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平行公理,并进一步给给出了平行公理的推论.
三、教学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概念,理解平行公理,了解其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2)经历动手操作、观察、归纳平行线的概念及平行公理的过程,提高观察、归纳、动手操作、空间想象及逻辑思维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1《平行线》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1《平行线》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1《平行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1《平行线》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能运用平行线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平行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知识,对直线、射线、线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深,容易与相交线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平行线,加深对平行线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能运用平行线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

2.难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平行线模型。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彩笔、剪刀、胶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现象,如教室里的墙壁、书桌、黑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找出这些图片中的平行线吗?”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平行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平行线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1《平行线》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1《平行线》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1《平行线》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内容,主要介绍了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及判定。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探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平行线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局限于生活中的直观感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建立平行线的抽象概念,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2.难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探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分享,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巩固练习:通过适量练习,让学生及时掌握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平行线的图片、实例和动画。

2.教学道具:准备一些直线、平行线模型,方便学生直观感知。

3.练习题:挑选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平行线实例,如教室里的黑板、书桌、地板等,引导学生关注平行线。

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平行线?平行线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介绍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1《平行线》教学设计3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1《平行线》教学设计3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1《平行线》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平行线的概念及其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行线的定义,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为后续学习平行线的判定和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之前,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等基础知识,对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逐步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行线的定义,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线的定义及其性质。

2.难点:平行线的性质的证明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在讲解平行线的性质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发现和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关于平行线的图片和生活实例,用于导入新课。

2.准备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平行线的性质和证明过程。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平行线的图片,如楼梯、铁路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中有哪些图形是平行线?平行线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讲解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同时,给出平行线的符号表示:()。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两条平行线,并标出它们的符号。

部审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5.2.1 平行线》3

部审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5.2.1 平行线》3

部审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5.2.1 平行线》3一. 教材分析《5.2.1 平行线》是部审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平行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平行线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知识。

同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推理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平行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

2.难点:平行线的性质的推导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推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例和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2.准备几何画图工具,用于学生实践和操作。

3.准备实际问题,用于学生解决和应用平行线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的实例,如操场、教室地板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2.1平行线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2.1平行线教案
a.给出具体例题,让学生观察图形并找出平行线。
b.引导学生根据平行线性质分析题目中的角度关系。
c.演示如何运用这些性质进行逻辑推理,解决相关问题。
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建筑设计中的平行线应用,让学生了解平行线在实际中的应用,并学会如何识别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在新课讲授中,我采用了案例分析、重点难点解析等方法,希望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行线在实际中的应用。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还是比较有效的,他们能够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操作,逐步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有些同学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平行线知识点的掌握还不够熟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导致在讨论过程中有些吃力。针对这一点,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消化吸收课堂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平行线的定义: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永不相交直线称为平行线的概念,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平行线的性质: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平行线理论的基础。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学会使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条件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2.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学会用严谨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3.增强数学应用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本节课将紧扣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他们在掌握平行线相关知识的同时,提高数学学科素养。

人教版初一下册数学 5.2.1 平行线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一下册数学 5.2.1 平行线 教案(教学设计)

年级七科目数学任课教师授课时间
课题 5.2.1 平行线授课类型新课
课标依据理解平行线概念;掌握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一、教材分析
教科书首先给出了一个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模型,说明在转动直线的过程中,存在直线与不相交的情况,由此给出平行线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说明在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位置关系.接着,要求学生列举生活中存在的平行线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平行线的概念.然后,教科书安排了一道思考题,通过转动木条和用三角尺与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的画图过程,让学生体验平行公理及其推论.最后,用符号语言表示出平行公理的推论.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认识了平行线,且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本节课将对平行线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1.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2.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
行线.3.掌握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

过程与
方法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准确作图的能力.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

平行线的作图,平行公理及其推论教学难

平行公理推论的应用
五、教法学法自主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1《平行线》教案4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1《平行线》教案4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1《平行线》教案4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为后续学习几何图形的其他性质和判定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但是,对于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本质特征,并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加深对平行线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行线的定义,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

2.难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行线的意义。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练习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平行线模型等。

2.学具准备: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直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平行线现象,如电梯、火车轨道等,引导学生关注平行线。

提问:什么是平行线?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直线、射线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接着,通过展示一些平行线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平行线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索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022年人教版《平行线》公开课教案

2022年人教版《平行线》公开课教案

5.2.1 平行线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探究平行线的概念 活动1观察,分别将木条a 、b 、c 钉在一起,并把它们想象成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三条直线.转动直线a ,直线a 从在直线c 的下侧与直线b 相交逐步变为在上侧与b 相交,想象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 与直线b 不相交的位置?学生活动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把三个木条想象成三条直线,想象在转动过程中不相交的情况,进而描述两直线平行的定义.教师活动设计:在学生想象、描述的根底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在同一平面内,假设直线a 和b 不相交,那么就称直线a 和b 平行,记作a //b . 活动2你能举出生活中平行的例子吗?学生活动设计:学生进行想象,在生活中可以看做平行的生活实例,可能举出以下例子: 滑雪板、正方体中的一些棱、运动跑道,等等.教师活动设计:本环节主要关注学生的举例,从举例中稳固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和理解. 二、分组探究,探索平行公理和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活动3 (1) 在活动木条a 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使得a 与b 平行; (2) 如图,经过点B 画直线a 的平行线,你能有几种方法?可以画几条?经过点C 呢?aBC〔3〕经过上述问题的解决,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设计: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观察猜测,对于问题〔1〕,可以发现在木条在转动的过程中,只有一个位置使得a 与b 平行;对于问题〔2〕,可以考虑用小学中学过的画平行线的方法——使用三角板和直尺,如以下图:对于问题〔3〕,经过画图操作,观察归纳,可以发现一个根本领实〔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直线平行. 教师活动设计:教师在本环节主要关注学生: (1) 学生参与讨论的程度; (2) 学生遇到问题时,对待问题的态度; (3) 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时,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合情推理的能力与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 活动4 问题:如图,假设a //b ,b //c ,你能得到a //c 吗?说明你的理由,从中你能得到什么?cb a学生活动设计: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结论的探索和理由的说明,然后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活动设计: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进行说明,适时引入反证法〔仅仅介绍,让学生认识到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说明道理,而不要求会用这样的方法〕.假设a 与c 不平行,那么可以设a 与c 相交于点O ,又a //b ,b //c ,于是过O 点有两条直线a 和c 都与b 平行,于是和平行公理矛盾,所以假设不正确,因此a 和c 一定平行.在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三、拓展创新、应用提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5 问题探究问题1:如以以下图,AD ∥BC ,在AB 上取一点M ,过M 画MN ∥BC 交CD 于N ,并说明MN 与AD 的位置关系,为什么?CB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猜测,得出平行的结论,然后对平行的原因进行交流,发现AD //BC ,MN //DC ,根据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可以得到AD //MN .教师活动设计:主要关注学生说理过程中语言的准确性,假设学生感觉到困难可以适当提醒.〔解答〕略.问题2:在同一平面内有4条直线,问可以把这个平面分成几局部?学生活动设计:分组探究,小组讨论,发现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在学生研究结束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交流,交流完成后完善自己的结果.学生经过探究可以发现: (1) 当4条直线两两平行时,可以把平面分成5局部;dcb a(2) 当4条直线中只有三条两两平行时,可以把平面分成8局部;dcb a (3) 当4条直线仅有两条互相平行时,可以把整个平面分成9局部或10局部;daa(4) 当4条直线中其中两条平行,另两条也平行时,可以把平面分成9局部;dcba(5)当4条直线任意两条都不平行时,可以把平面分成8或10或11局部;dcbadcbadcba教师活动设计:本环节主要考察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意识,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条件分类,比方按平行线的条数分或按交点的个数分类,让学生养成有序考虑问题的习惯.〔解答〕略四、小结与作业.小结:1.平行线的定义;2.平行公理以及推论;3.平行公理及推论的应用.作业:4.探究同一平面内n条直线最多可以把平面分成几局部;5.习题5.2第6、7、9题.3.乘、除混合运算1.能熟练地运用有理数的运算法那么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重点) 2.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律简化运算;(难点)3.能利用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1.在小学我们已经学习过加、减、乘、除四那么运算,其运算顺序是先算________,再算________,如果有括号,先算__________里面的.2.观察式子3×(2+1)÷⎝ ⎛⎭⎪⎫5-12,里面有哪几种运算,应该按什么运算顺序来计算? 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有理数乘、除混合运算计算:(1)-2.5÷58×⎝ ⎛⎭⎪⎫-14;(2)⎝ ⎛⎭⎪⎫-47÷⎝ ⎛⎭⎪⎫-314×⎝ ⎛⎭⎪⎫-112. 解析:(1)把小数化成分数,同时把除法变成乘法,再根据有理数的乘法法那么进行计算即可.(2)首先把乘除混合运算统一成乘法,再确定积的符号,然后把绝对值相乘,进行计算即可.解:(1)原式=-52×85×⎝ ⎛⎭⎪⎫-14=52×85×14=1;(2)原式=⎝ ⎛⎭⎪⎫-47×⎝ ⎛⎭⎪⎫-143×⎝ ⎛⎭⎪⎫-32=-⎝ ⎛47×⎭⎪⎫143×32=-4. 方法总结: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运算方法,先统一成乘法,再计算. 探究点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及乘法的运算律 【类型一】 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计算:(1)⎝ ⎛⎭⎪⎫2-13×(-6)-⎝ ⎛⎭⎪⎫1-12÷⎝ ⎛⎭⎪⎫1+13; (2)⎝ ⎛⎭⎪⎫-316-113+114×(-12). 解析:(1)先计算括号内的,再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2)可考虑利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解:(1)⎝ ⎛⎭⎪⎫2-13×(-6)-⎝ ⎛⎭⎪⎫1-12÷⎝ ⎛⎭⎪⎫1+13=53×(-6)-12÷43=(-10)-12×34=-10-38=-1038;(2)⎝ ⎛⎭⎪⎫-316-113+114×(-12)=⎝⎛-3-16⎭⎪⎫-1-13+1+14×(-12)=⎝⎛⎭⎪⎫-3-14×(-12)=-3×(-12)-14×12=3×12-14×12=36-3=33.方法总结: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应先观察算式的特点,假设能应用运算律进行简化运算,就先简化运算.【类型二】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计算:(1)⎝ ⎛⎭⎪⎫-56+38×(-24); (2)(-7)×⎝ ⎛⎭⎪⎫-43×514.解析:第(1)题括号外面的因数-24是括号内每个分数的倍数,相乘可以约去分母,使运算简便.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第(2)题-7可以与514的分母约分,因此可利用乘法的交换律把它们先结合运算.解:(1)⎝ ⎛⎭⎪⎫-56+38×(-24)=⎝ ⎛⎭⎪⎫-56×(-24)+38×(-24)=20+(-9)=11; (2)(-7)×⎝ ⎛⎭⎪⎫-43×514=(-7)×514×⎝ ⎛⎭⎪⎫-43=⎝ ⎛⎭⎪⎫-52×⎝ ⎛⎭⎪⎫-43=103.方法总结:当一道题按照常规运算顺序去运算较复杂,而利用运算律改变运算顺序却能使运算变得简单些,这时可用运算律进行简化运算.【类型三】 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应用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m ,气温下降6℃.某人乘热气球旅行,在地面时测得温度是8℃,当热气球升空后,测得高空温度是-1℃,热气球的高度为________m.解析:此类问题考查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解题时要正确理解题意,列出式子求解,由题意可得[8-(-1)]×(1000÷6)=1500(m),故填1500.方法总结:此题的考点是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熟练运用运算法那么是解题的关键. 三、板书设计1.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进行. 2.利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3.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应用这节课主要讲授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学生早已熟练掌握,让学生学会分析题目中所包含的运算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平时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七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5.2.1平行线优秀教学案例

七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5.2.1平行线优秀教学案例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学习的能力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2.作业反馈: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设计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同时,我还将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锻炼。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温暖和快乐。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概念,能够准确地识别和描述平行线。
2.让学生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够运用性质解决问题。
3.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判定方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他们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入与平行线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利用几何画板等软件创设情境:通过动态演示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1平行线 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1平行线  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七年级下册5.2.1平行线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

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这些知识是空间和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

同时,本节课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通过设置“观察”、“讨论”等活动来鼓励学生勤思考、多交流,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用意识以及创新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2、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①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及表示方法,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会用三角尺、量角器画平行线。

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③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学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目标解析达成目标①的标志是:学生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能借助直尺和三角板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达成目标②的标志是: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平行线的认识,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达成目标③的标志是:学生经历观察、实践、讨论、体会平行公理的过程,体会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3、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难点: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1)通过学生观察、画图和讨论归纳,共同探索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形成过程。

(2)突破方法结合图形和实际操作,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以及说理规范。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三、教学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1 平行线(第1课时)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平行线的概念,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2.内容解析
平行线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基本内容,平行线的概念是在研究了两条直线相交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进一步研究空间中的平行关系、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特征的基础.
平面内两条直线存在两种位置关系——相交和平行,平行是用“不相交”这种否定方式来定义的.平行公理是几何中的重要公理,体现了平行线的存在性和唯一性,而承认平行线唯一的几何是欧氏几何,否则是非欧几何.平行公理的推论就是平行线的传递性,平行公理和它的推论是完全等价的.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二、教材解析
教科书首先给出了一个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模型,说明在转动a的过程中,存在两条直线不相交的情况,由此给出平行线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平行线是学生已有的概念,一般地,平行线是用“不相交”这种否定方式来定义的,这种否定的方式包含了对空间的想象.利用这个模型引入概念,直线a从在直线c的左侧与直线b相交逐步变为在右侧与直线b相交,中间存在一个不相交的位置.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同时,还利用这个模型引入平行公理,让学生讨论转动木条过程中,有几个位置使得a与b平行,以及通过动手过直线外一点画平行线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平行公理,并进一步给给出了平行公理的推论.
三、教学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概念,理解平行公理,了解其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2)经历动手操作、观察、归纳平行线的概念及平行公理的过程,提高观察、归纳、动手操作、空间想象及逻辑思维能力.
2.目标解析
(1)理解平行线的概念,知道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只有两种位置关系——相交和平行,能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掌握平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2)通过动手操作实物模型,增加直观感受.经历观察、小组讨论等活动养成勤思考、多交流的学习习惯,通过观察木条转动,提高空间想象能力.通过用准确的语言归纳出平行公理及其推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严谨的逻辑思维.
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通过小学的学习,学生对平行线已有了直观的认识,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存在相交和平行两种位置关系.另外,学生还掌握了两直线相交,一条直线和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情况.但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归纳的能力还不够,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探究结论及掌握平行公理对学生也有难度.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探索和理解平行公理.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平行线的概念
问题1分别将木条a,b与木条c钉在一起,并把它们想象成在同一平面内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三条直线,顺时针转动a.
(1)直线a与直线b的交点位置将发生什么变化?
(2)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b不相交的位置?
师生活动:对于问题(1),引导学生把木条a,b,c想象成在同一平面内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三条直线,认真观察木条a的转动,得出直线a从在c的左侧与直线b相交逐步变为在直线c的右侧与b相交.
结合问题(1)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2),得到在木条a的转动过程中,存在一个位置,此时直线a与b不相交,此时两条直线处于平行的位置关系,从而引出平
行的概念.
基于学生小学对平行的学习,让学生描述平行的概念,教师给以纠正.
平行:同一平面内,存在一条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与b互相平行.换言之,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b是平行线,记作a∥b.【设计意图】通过对模型的操作和观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归纳的能力,引出平行线的概念.
问题2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存在哪些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明确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问题3 平行线在生活中很常见,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平行关系的理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2.平行线的画法
问题4如何画平行线呢?给一条直线a,你能画出直线a的平行线吗?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画图,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完成.教师最后归纳画平行线的要点,演示画图过程.(1)把直尺固定,使其与直线a 相交;(2)将三角板的一个角的一边靠紧直尺,该角的另一边与直线a 重合;(3)紧靠直尺平行推动三角板到一个位置,沿着另一条边画一条直线,该直线即与直线 a 平行.
(1)(2) (3)(4)
【设计意图】平行线的画法是几何作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通过演示平行线的画法,加强直观教学.
3.平行公理及推论
问题 5 在转动木条 a 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使得直线 a 与 b 平
行?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再过点C 画直线a 的平
行线,它和前面过点B 画出的直线平行吗?
师生活动:通过观察画图、归纳平行公理及推论.
a B
C
(1)由学生对照垂线的第一性质说出画图所得的结论.
(2)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板书.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比较平行公理和垂线的第一条性质.
共同点:都是“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这表明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直线存在并且是唯一的.
不同点:平行公理中所过的“一点”要在已知直线外,两垂线性质中对“一点”没有限制,可在直线上,也可在直线外.
师生活动:归纳平行公理的推论.
(1)学生直观判定过B 点、C 点的a 的平行线b 、c 是互相平行.
(2)学生用三角尺与直尺用平推方法从直观上理解与直线b 与c
平行.
(3)师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这个结论,教师板书.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结合图形,教师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达平行公理的推论:
如果b ∥a ,c ∥a ,那么b ∥c .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发现平行公理和推论的过程,让学生亲身感受公理的发现过程,培养观察归纳的能力.
练习:读下列语句,并画出图形.
(1)如图(1),过点A 画 EF ∥BC ;
(2)如图(2),在∠AOB 内取一点P ,过点P 画PC ∥OA 交OB 于C ,PD ∥OB 交 OA 于D .
(1) (2)
师生活动:学生完成画图,教师给以点评.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平行线的画法的掌握,训练作图的规范性.
4.归纳总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a b c
(1)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
(2)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小结,提升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5.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六、目标检测设计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序号是_____.
①经过一点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②可以作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③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④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知直线平行.
【设计意图】考查对平行公理的理解.
2.如图,过点C画CE∥DA交AB于点E,过点C画CF∥DB交AB的延长线于F.
(第2题)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平行线画法的掌握.
3.作图并填空.
(1)作∠BAC=90°.
(2)在∠BAC的一边AC上,依次截取AE=1cm,EF=2cm.
(3)过E作EP∥AB,过F作FG∥AB.
由作图填空:
因为EP∥______,FG∥______,
所以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平行线的画图及对平行公理推论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