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与内容聚焦语言文字运用

合集下载

【原创】“指导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原创】“指导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指导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问题的提出自从《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在繁荣的背后出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现象,其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语言运用训练的削弱。

教学中,很多教师重视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而语言训练的内容越来越少。

我们很难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词写字,也很难看到老师切出大块时间进行默读、复述、背诵等训练。

即使有这样的训练,也往往因过分强调了自主,而使得训练不到位;过分强调想怎么想就怎么说,缺乏表达的规范性。

说写的交流,只重视内容的反馈,忽略了语言的形式,且经常得不到时间的保证;教学中逐渐淡化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一)我校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现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运用训练,没有引起多数老师的重视。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课文内容繁琐的分析,而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训练:只注重“理解语言”训练,而忽视了“积累、表达、运用”的训练。

学生语言文字积累运用十分欠缺。

1、虚化知识与能力目标。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认识上的片面和观念上的偏差,不少教师在教学预设时把目标设置得过高、过多、过虚,尤其是知识与能力目标设置不明,导致实施过程中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或被冲淡、或被虚化、或遭失落,特别是最应该落实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没有得到落实,一堂课下来,看不出有什么教学效果,连起码的一课一得都达不到,课堂教学“像雾像雨又像风”,看不出是什么课,是哪一教时的课,教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支撑,失去了明确的目标。

2、回避训练。

“训练”曾经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独霸天下几十年,然由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刻意回避“训练”一词,频繁出现的是“感悟、体验、感悟”等说法,强调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三维目标的落实,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于是,有的教师认为“感悟”是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点,把引导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课堂上很少进行,甚至不再进行“训练”,认为它是“工具性”的化身,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相左,与感悟、体验对立。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语言文字运用”

智识专题聚焦“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

语文课程中的“语言文字运用”要培养学生观察语言文字现象,发现问题并从中找到语言文字规律的能力。

而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语言文字运用”与其他学习任务群是有所不同的。

本文试着在这一学习任务群的视域下,对“语言文字运用”加以探析。

一、如何理解该学习任务群中的“语言文字运用”(一)目的是奠定语文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

[1]语文课程中的“语文实践”,指的是使用汉语言进行真实世界中的交流或应用活动的实践过程,包括“识字与写字”“表达与交流”“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

学生通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不断加深对祖国语言特点和运用规律的认识,优化自身的言语表达,形成自己的言语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

同时,对汉字构字组词的特点进行观察、分析和整理,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感受汉字文化的内涵。

学生在积累语言材料、积累语言经验和探究汉字特点和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提升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理解力,推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具体过程如下页图1所示。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语言文字运用”曹爱卫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视域下,“语言文字运用”的目的是奠定语文基础,内容指向汉字方面和词句段篇的积累与梳理,核心要义则在于将语言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

其实践路径是多样的,“发现用词规律—积累语言经验—运用语言”“积累语言材料—梳理表达规律—运用语言”“理解言语意图—探究表达智慧—运用语言”是基本路径。

小学语文;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语言文字运用;学习任务群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观察、分析、整理积累语言材料,积累语言经验发现汉字构字组词的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语文实践活动(识字与写字、表达与交流、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形成良好语感,奠定语文基础图1(二)内容指向汉字方面与词句段篇的积累与梳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各年段学习内容指向基本一致,除了第一学段有四条,其他学段都是三条。

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

第二,说明这门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

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

2011年版课标的修改,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综合性、实践性”。

那么,所谓“综合性、实践性”的具体内涵又是什么呢?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接着说:“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因此,在教学中应做到:一、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二、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教师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应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把握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就是不要孤立地看待和进行阅读教学,而是要注意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等其他教学内容的联系;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注意阅读与生活的联系;减少琐碎分析和过多的讲解,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聚焦语文核心素养落实语言文字运用

聚焦语文核心素养落实语言文字运用

聚焦语文核心素养落实语言文字运用【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可见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应该从朗读积累、阅读理解、读写结合等方面入手,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朗读积累阅读理解读写结合《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段话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对象和内容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即“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课程学习的对象和内容就是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字的运用。

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运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一、朗读积累,感悟品味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无疑是教师教学语文、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金钥匙。

在整个小学阶段,朗读的训练最为关键,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一节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应该也必须是书声琅琅的,这就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课的鲜明特点。

在执教《清平乐·村居》时,我采取美文美读的策略。

在学生经历“初读课文,感知词美”;“精读课文,品悟人美”;“赏读课文,体验画美”的学习历程中,以“读”挂帅,学生在品词析句中走近“村居”,走入“村居”。

学生在读中感知到小儿“卧剥莲蓬”的顽皮美,感悟到“大儿、中儿”的勤劳朴实美,感受到翁媪俩“相媚好”的惬意美。

在多层次的阅读对话中,在活灵活现的品读中,安宁的村居生活不仅陶醉了辛弃疾,陶醉了老师,更陶醉了全体学生。

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以“读字当先,长文短教,以学定教”为宗旨。

为了让学生了解鲁迅是一位怎样的伯父,一位怎样的先生时,采取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读,抓主要事件,让学生写出小标题,诸如:谈读书、谈碰壁、救车夫……第二步还是读。

找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

找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

找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摘要:“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是我国对语文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任务的重大调整,指明了今后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目前,我国的语文教学正在实现着由以学习课文内容为主向既学习课文内容,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大转型,围绕“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目标组织教学已经成为教师的共识。

教学中如何找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揭示了语文教学的复杂性,但语文教学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本文试图通过我国名师教学案例,仅就语文教学中如何找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言文字学习一、根据学段教学目标,找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

学语文就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

“新课标”指出,不同学段语言文字学习的重点不同,第一学段主要是识字、学词、学句,第二学段主要是段的学习训练,第三学段主要是篇的学习训练。

“新课标”的学段目标,给我们如何找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指明了方向。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四年级下册一篇精读课文,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江西南昌市站前路小学甘密老师,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定位在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时,在感受“孔隙”的特点同时,进而学习叶老按照游览的顺序,运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受,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的表现手法,进而仿照空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览的感受。

这篇课文叶老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经过,从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目标建议看,都有学习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这一写作目标,但从学段目标思考,甘老师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点确定在领悟段的写法并进行段的迁移运用上,可以说找准了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

二、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找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

现行语文教材以单元主题进行编排,每个单元都有语言文字学习的重点,树立单元“整体”意识,紧扣单元训练点寻找课文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是一条路径。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1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1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程的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这就要求我们树立“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观,把“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课程的一切教学活动与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语言文字运用,下面谈谈我的想法:
语言文字运用”主要指口头语言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

“运用”一是能正确、规范地运用语言文字;二是能有方法、有创意地运用语言文字。

教材中的文章,都有可供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

要引导学生学会语言文字运用,首先应引领学生通过阅读理解,领悟和挖掘出语言表达的方法,再重点训练语言运用能力,然后进行方法迁移运用,学生可逐步学会表达。

学生语言运用等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

教学流程经历“阅读理解——领悟方法——尝试运用——独立运用”。

依此经常练习,就能逐步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奥秘,形成“言语运用”的表达技能。

只有坚持学习阅读和运用语言同步走,并着力于语言文字运用,久之,方能驾驭文字。

高考语文复习指导目标与内容聚焦语言文字运用

高考语文复习指导目标与内容聚焦语言文字运用

高考语文复习指导:目标与内容聚焦语言文字运用—
高考语文复习指导:目标与内容聚焦语言文字运用ﻭ
语言运用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这些都是近几年来受到高度重视并具有鲜明特色的题目。

针对这些表达方面的能力点,在第一轮复习时,同学们应以高考题为线索,组织小专题训练,逐个进行复习。

扩展语段是突出重点,压缩语段是要抓住要点.“仿写”要注意题干要求,分析仿写例句,确定句式特点和表现手法,同时还要兼顾材料里的思想内容.下笔时要注意与仿写对象同类,修辞手法要合情理,语言要连贯得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言部分解读语言文字语言:是由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所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语言文字运用包含的内容1.语言文字运用既包含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实用性语言文字运用活动,也包含文学活动。

<1>听取消息报道,阅读产品的使用说明或课题的研究报告,提出学习或工作中的建议,陈述自己的观点等。

<2>文学的阅读、创作和评论,也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2.学生要学习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准确、熟练地从别人的语言材料中获取信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人进行交流沟通。

语文课程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语文课程在义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承担着重要的教育任务1.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2.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3.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4.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

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性质解析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

第一,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

第二,说明这门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

工具性工具性是指一种事物所具有的能被人用以达到某种目的、实现某种功效的特性。

工具性教育是为让学生掌握能获得某种利益的工具而实施的教育,我们素来重视学以致用,实际上就是重视工具性教育。

人文性人文性是指在特定社会文化中成长发展起来的人对有关事物、环境的主观能动反应的特性。

人文性教育是着眼于发展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以文化影响化育学生,并努力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和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和能动性。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目的(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前提(三)积极倡导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策略(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保障(一)语文素养是什么?语文素养:1.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语文的兴趣、习惯;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2.知识与技能:争取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识字写字能力3.语文学习策略过程与反思提高语文素养对于学生的意义:1.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2.提高思想道德修养3.提高审美情趣4.形成良好的个性和人格(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育的特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凸显人文性人文性说明语文教育不仅是传播人文精神的重要渠道,其自身也蕴藏着大量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

聚焦“语用”:学习任务群整合单元写作教学

聚焦“语用”:学习任务群整合单元写作教学

聚焦“语用”:学习任务群整合单元写作教学【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学习任务群单元写作教学小学阶段是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正是易学习模仿、易吸收写作知识的时期,需特别关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

而统编版语文教材注重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锻炼,在课后的思考与练习题及单元的“语文园地”中都有围绕语言文字运用展开的学习任务,并且其内容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践难度螺旋上升,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按照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单元整体来安排教学,但不能拘泥于人文主题,要特别注意语文知识、能力的落实这条线,把单元各板块中与语言文字运用相关的学习任务串联起来进行教学。

一、聚焦语用特点,整合学习任务统编版语文教材非常重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它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在每个单元的扉页上都标有明确的单元语文要素。

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语文要素包括两个,其一指向语言文字运用——“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

每个阅读单元都配套安排了一次写作活动,而本单元的阅读选材有描写自然景物的三篇课文,分别是《观潮》《走月亮》和《繁星》,习作主题是“推荐一个好地方”。

本单元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要素是“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而教材中的学习任务群体现了“分步呈现,由扶到放,先实践后梳理”螺旋上升的设计理念。

《观潮》《走月亮》的课后习题与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均围绕这一语文要素具体细化为学习任务。

对于《繁星》一课,教师可自行发掘设计相关学习任务。

最后,针对“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板块,教师均可发掘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习任务群的整合和设计如图1所示:正如崔允漷老师所说,划分单元的依据不只是内容,而是立足于学科核心素养,整合目标、任务、情境与内容的教学单位。

或者说,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

关注表达,聚焦语言文字运用

关注表达,聚焦语言文字运用

关注表达,聚焦语言文字运用作者:舒莉来源:《学习导刊》2013年第09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在对语文性质的这一描述中,强调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该聚焦“语言文字运用”,突出“实践性”、“综合性”特点。

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语言文字运用。

那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的能力呢?基于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认为语文教学应该从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来研究文本的意蕴,从字里行间体会语言的无穷魅力。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这篇文章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极富韵味。

怎样帮助学生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呢?下面就以《桥》这篇课文为例,介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关注表达。

一、咀嚼关键字词,体会用词准确关键字词,对一篇课文来说,指的是能揭示文章核心意义的字词;对课堂教学而言,指的是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字词,之所以关键,就在于它最能体现文章内涵,表达作者情感。

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去咬文嚼字,让学生在阅读时,细细品味某个语境下,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怎样表达更能恰到好处。

《桥》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学生在朗读后,注意到“揪”字能充分体现老汉此时的愤怒心情。

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教师抛出问题:“…揪‟还可以换成哪个字,句子的意思保持不变?”学生纷纷回答:可以用“抓、拽、拉”等词代替。

顺势进一步追问:“你认为…抓‟…拽‟…拉‟…揪‟这几个字,哪个放在句中最合适?为什么?”通过分析比较,学生深深感受到“揪”字更能表现老支书当时心情特别愤怒,“揪”字能表现他当时用的力气很大,态度坚决、毫不犹豫。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用能力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用能力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用能力摘要:新课标的前言部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为此,在语文课改中我努力体现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提升学生语文素质。

关键词:创设情境聚焦语用扩大容量提升素质体现价值观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正在实施,我们只有坚守语文课程标准,坚持课程标准方向,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实现美丽的转身。

孩子们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是长久的,形成的能力是终身的,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散发的魅力是永恒的。

新课标的前沿部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在十三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不断用新观念、新方法、新思路改变着课堂教学,自己和新课程一起成长,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提升学生语文素质,以学生为本,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对一线教师来说,把文本的语言文字运用价值转化成促进学生语文发展的现实价值,实现课文增值化,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归宿。

语文教学不能满足于学生获得经典、规范的语言,而要把学到的语言纳入到自己的话语系统,并加以模仿迁移甚至创造性的运用,这样的教学才能实现语言文字运用的增值,真正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才是富有价值和意义的。

因此,文本解读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并挖掘隐藏在文本的语言文字运用增值点,设计基于文本语境的说、写训练。

1.根据言语形式来仿写。

包括句式、段落、写作方法等。

如《山中访友》第五自然段运用了拟人手法,以及“你好!……的……,你……?”的句式,读起来亲切自然、活泼清新,有着诗一般的韵律与情怀。

教学时,先让学生发现这一语言表达特点,然后模仿句式进行想象说话练习。

怎样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从这个表述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出,新课标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都必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上。

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的不同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具体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指向这个核心:“语言文字运用”。

但是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重心都放在了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上,从而忽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但是理解并不一定会用。

小学生学习掌握语言的大致过程是:感知理解、语言积累、表达运用。

理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个阶段,而会运用则是学习过程中的再次飞跃。

理解和运用也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理解是运用的基础,会运用某种语言则能加深学生的理解,使理解不停留在表层。

再看看当今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现状,可以说不尽人意。

一、依托文本,挖掘语言点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首先自己要在课前充分备好课,仔细研读教材,重点放在挖掘课文中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语言点,从此处着手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只有找好语言的关键点,才能让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有所依托和附藉。

但是拥有一双发现文中语言关键点的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这和一个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和教学经验分不开。

能够拥有一双发现文本中语言点的慧眼是许多语文教师一生努力追求的目标。

我在执教《乡下人家》一课时,是这样挖掘文中语言关键点的:在字词教学时,我将字词分为三行,第一行是认读的重点字词;第二行是多音字;第三行是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

这样分梯度地呈现字词,不仅清晰而且一目了然,学生能够通过这种呈现方式在以后字词的运用中,更会提醒自己认识并注意这些字词的运用。

在教学课文时,我抓住“别有风趣”一词,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如何别有风趣,再让学生仔细读读,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如何提高孩子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研计划

如何提高孩子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研计划

如何提高孩子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研计划
一、研究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语言文字能力成为每个孩子必备的技能。

但是,部分孩子在语言表达和文字运用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因此,提高孩子语言文字能力,有利于他们长期的学习发展。

二、研究目的
本计划以"如何提高孩子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目的,通过设置语言游戏、读书练习等培养方式,提升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和文字运用能力。

三、研究任务与内容
1. 设计丰富的语言游戏。

比如模仿动物的声音游戏、描述图片游戏等,培养孩子描述和表达能力。

2. 组织朗读与阅读活动。

老师和同学轮流朗读故事书,并共同讨论内容,激发孩子阅读兴趣。

3. 开展写作训练。

如日记写作、画画后描述等,练习孩子使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

4. 组织语言交流活动。

如讨论热点问题,开展群交互,培养孩子语言权威性。

5. 测评和定期回顾。

通过口语和写作范文评估孩子语言水平变化。

四、研究步骤
1)需求分析阶段 2)方案设计阶段 3)实施执行阶段 4)监测评估阶段 5)总结展望阶段
五、预期效果
培养孩子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提升他们未来学习的动手能力。

六、经费保障
保障教研课外活动与培训经费,并开展相关社团攻关研讨。

以上是一个"如何提高孩子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研计划"的初步框架,供参考。

教研计划的设计还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完善。

如何深刻理解“语言文字运用”

如何深刻理解“语言文字运用”

智识专题聚焦【编者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尽管大家对语文课程的这一性质早已熟知,但如何深入理解“语言文字运用”,以及如何在教学中结合新课标理念落实“语言文字运用”,仍有不少需要廓清、厘清的地方。

本期《专题聚焦》栏目就聚焦“语言文字运用”:王元华教授对“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及实践精髓作出阐述;曹爱卫、王林波、杨修宝三位老师,则分别立足“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三个学习任务群,着重探讨了“语言文字运用”该如何落实。

自2012年,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但对此一直没有予以界定。

结合语用学理论和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论述,“语言文字运用”应界定为语言使用者在具体语境中正确有效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具有语境性、主体性、创造性和有效性等显著特征。

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水平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质量连为一体,聚焦通过“语言文字运用”成事成人,以成事来成人,以成就他人来成就自己。

在具体操作中,要特别重视语言与思维的适配,让学生针对具体情境问题积极、深入、充分、严密思考,有理有据地探讨、甄别,去伪存真,去粗存精。

语言文字运用;语用学;语文课程标准摘 要:关键词:201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确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即“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明确了语文课程致力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所谓“课程性质”,就是该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的质性规定,是课程的立身之本。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意味着中小学语文教学绝不仅仅是识字、写字、学习语文知识,甚至还不只是阅读、写作,必有比这些更为深入的内容,应该与之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大变化。

然而,可惜的是,对于什么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及什么是“语言文字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未作出明确界定,只是简单解释了“语言文字运用”的外延,即“语如何深刻理解“语言文字运用”王元华智识专题聚焦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2]。

聚焦语言形式,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聚焦语言形式,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聚焦语言形式,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言形式是指语言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是人们进行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工具。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指掌握语言的规则和技巧,能够正确、流利、得体地使用语言文字进行沟通。

语言形式主要包括词汇、句法和语音三个方面。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包括单词、短语和习惯用语等,是表达事物概念和组织语言的基础。

学习词汇的运用是扩大词汇量,灵活运用不同词汇表达不同的意思。

通过丰富词汇,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让语言更加生动、丰富。

句法是指句子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包括句子的成分、语序、修辞性从句等规则。

学习句法的运用是掌握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能够正确组织句子,使句子表达清晰、完整。

熟练运用句法,可以使语言更加流畅、连贯,避免语法错误。

语音是指语言的音韵和语音规则,包括音节、声调和发音等。

学习语音的运用是正确发音和模仿语音语调,使语言更加地道。

通过学习语音,可以准确地表达语言的意思,并且使语言更加易于理解。

除了语言形式,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还包括语言文字的应用技巧。

注意语言文字的运用环境。

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对象,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和运用技巧都会有所差异。

在正式场合需要使用规范的文体和专业术语,而在日常交流中则可以使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

注意语言文字的运用目的。

语言表达的目的各不相同,有时是为了交流,有时是为了说服,有时是为了表达感情。

对于不同的目的,要选择恰当的语言文字,用适当的方式和方式进行表达。

注意语言文字的运用效果。

语言文字的运用应该使得交流内容清晰明了,表达意思准确,让对方能够理解自己的意思。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和排比等,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不仅要掌握语言形式,还要注意语言文字的应用技巧。

只有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和技巧,才能够使语言文字更加表达清晰,交流更加顺畅。

聚焦语言形式,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聚焦语言形式,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聚焦语言形式,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面,需要聚焦语言形式,以准确、地道、得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建议。

首先,关注词汇的准确性。

语言文字的表达首先体现为词汇,词汇的选用是否准确、得体,直接影响到表达的效果。

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面,需要加强词汇积累和运用,通过阅读和写作提高自己的词汇水平。

同时,需要注意词语的发音和拼写,正确发音和拼写不仅能表达出清晰的意思,也能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其次,关注语法的正确性。

语法是指语言的规则和结构,它能够使语言表达清晰、准确、流畅。

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面,需要加强语法的掌握,比如掌握句子的构造和修辞方式,避免语法错误和歧义的出现。

同时也要注意语法的变化,比如不同人称、时态、语气等语法形式的应用,用好语法可以让自己的语言更有分量,更具说服力。

再次,关注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

修辞手法是指语言中运用的一些艺术手段,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面,需要加强对修辞手法的认识,学会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法表达自己的意思。

比如在写作中,可以采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来增加文章的艺术性和吸引力,使文章不仅仅是内容的堆积,还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最后,关注文化背景的融会贯通。

语言文字是反映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因此,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面,需要了解各种语言文化的特点和差异,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只有这样,在用语言完成交流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传递文化价值和思想观念。

总之,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面,需要注重语言形式的准确和完美,注重充分利用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性,注重跨文化交流和交融,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和意识水平,更好地完成语言交流和文化传承的任务。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
◆ ◆ ◆
学 习语言文字运用
◆陈 燕 【 关 键 词 】语 言 文 字运 用 核 心 目标 语 文教 学
语文教学的核心 目标
徐 志敏
Hale Waihona Puke ( 山东 省{ l 聚街道辛置小学 ; 山东省吕邑 市文山中学)
《 全 日制 义 务教 育 语 文课 程 标 准 ( 2 01 1 年版) 》中 , 这 样 描 述 语 文 课 程
初 中历史新课标 明确提 出将历史图文 资料 纳入重要的课 程教学资源 ,
这 既 是 一种 重 要 的 历史 信 息 承 载 体 , 同 时也 是 非 常 重 要 的教 学 工 具 与 学 习
初 中 生 以 具体 形象 思 维 为 主 , 更 容 易 从 直观 的 事 物 中 获取 大 量 感 性 材 并 由 此 上 升 为理 性 认知 , 这 样 才能 达 到 学 生 对 知 识 的 深 入 理 解 、 牢 固掌 工具 。这些 图形资料 包含着 丰富 的历 史信 息 , 是一 部无字 的史 书, 同 时与 料 , 这是 学 生 的学 习规 律 。教 师 枯 燥 的讲 解 , 学生的机 械记忆 , 文字 比 起来 更 具趣 味 性与 形 象性 , 更 加 富 有 说 服 力 。 现 行 初 中 历 史 教 材 与 握 与 灵 活 运 用 , 死记硬背 中 , 而 不利于 学生 对历史 知识 的全面 新课 改 同步 , 非 常重 视 这 些 历 史 图 片 图 形 等 资 料 的 利 用 , 图 文 并 茂 这 是 历 只会让学生陷入被 动学 习、 这样 的教 学是低 效 的。采用 图说历史 教学 法 , 能够 将那 史教材 的~ 大特点 。如何充分发挥教材特 点, 有效运用这些 图形资料是 摆 理解与灵活掌握 , 些 枯 燥 的 历 史知 识 寓于 形 象 直 观 的 图 片 、 图 表 等 中 , 这 大 大 增 强 了教 学 的 在 历 史 教 师面 前 的新 课 题 。 形象性 , 使得 枯 燥 抽 象 的历 史 知 识 更 加 系 统 化 、 直 观 化 而 具 体 化 地 展 现 出 增 强教 学 趣 味 性 , 激 发 学 生 学 习热 情 来, 这 样 更 加 利 于学 生 的理 解 与掌 握 。 布鲁纳说过 : 学 习最 好 的 刺 激 乃 是 对所 学 材 料 的 兴 趣 。对 于 学 生 的 认 三、 教学情境直观化, 培 养 学 生 的历 史 思 辨 能 力 知活动来 说 , 兴 趣是最 好的老 师 , 是 学习动 力的源 泉 , 起 着 重 要 的 推 动 作 历 史 教 学 目标 不 只 是 要让 学 生识 记 发 生 过 的历 史 史 实 , 同 时还 要 培 养 用 。 这 些 图形 资料 是 量 化 的 历 史 材 料 , 对于 初 中生来说 , 比 起 枯 燥 的 历 史 学生历史思辨能力 , 提 高 学 生 历史 素 养 。 传 统 教 学 只会 陷 入 机 械 记 忆 史 实 文字材料更 加富有趣 味性 , 更能 吸引学 生的注意力 , 集 中学 生的思维 , 激 起 的误区 , 而 将 历 史 与 现 实 割 裂 开来 , 学 生只是在机械记 忆 , 并 未 发 挥 历 史 学 学 生对 历史 学 习浓 厚 的兴 趣 与 强 烈 的 动 机 , 促进学 生主体 参与 , 有 了 学 生 科 的 功 效 。 而 采 用 图说 历 史教 学 法 , 可 以 将 史 实 以直 观 而 形 象 的 图 形 方 式 参 与 学 习 的 主体 性 , 教 学 自然 能 取 得 事 半 功 倍 的 效 果 。 在 教 学 中我 们 除 了 来展现 , 能够从不同的角度 来折射历 史, 将学生带入特 定的情境 中 , 让学 生 要运 用教材 上的插 图, 还要利用互联 网收集相关的历史 照片、 史料 、 古 画等 结合 当时的社会 环境、 政治 环境等 来理解 , 能够避 免孤 立的讲 与机 械的记 充 实 到 教学 中 来 , 将 那些 枯 燥 的 文 字 史 料 转 换 成 形 象 直 观 的 图 片 , 减 小 学 忆 , 而是可以站在人类政治、 经济 文明史上来学 习, 能够 将某个知识 点 向纵 生的阅读量 , 引发学生关注, 集 中学 生注意 力 , 激起 学生 学 习的热情 , 点燃 向与 横 向 挖 掘 , 避免孤立片面 。 有 效培 养 学 生 的 历 史 思 维 能 力 , 提 高 学 生 的 学生求知的火种 , 让学 生 以轻松愉 悦 的心态 主动 而积极 地 参与 到教学 中 历 史 素 养 与 能 力 。 来, 实现 被 动参 与 为 主体 参 与 、 要 我 学 为我 要 学 的 转 变 , 真 正 实 现 学 生 的 主 总之 , 图说历史教学法符合历 史学科 学 习规律 , 符 合 初 中 生 的 认 知 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标与内容聚焦语言文字运用──访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修订组召集人温儒敏为了更好地理解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日前,记者就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及修订的有关情况采访了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的召集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

课改激活了对于教育某些根本问题的认识记者:此次修订是对语文课标实验稿的完善,课标修订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实验稿课标的实验情况?通过了解,您对实验稿课标10年的实验情况怎样评价?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在哪些方面?温儒敏:语文新课标这次修订之前,在试行课改的29个省市区对7000多名教师和教研员作了问卷调查,其中,西部和乡镇的教师占了相当比例。

此外,还收集整理近几年报刊传媒上关于课改的各种讨论,包括专家研究的一些观点。

我和修订组成员还深入到中小学直接听课和听意见。

从调查看,一线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意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目标应更切合一线教学的实际;二是如何面对某些社会性难题,诸如小升初、中考以及高考的“指挥棒”对教学的制约问题;三是希望更有可操作性。

此外,关于“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以及语文课程核心概念的问题,语文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的问题,等等,引起过较多争论,也都是大家所关心的。

调查表明,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对“课程性质”和这次改革基本理念的认同程度还是很高的,90%以上的教师都认为改革有必要,基本理念值得肯定。

至于新课程“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贯彻和落实”,也有80%左右的教师抱有信心,认为“经过努力能较好地实现”。

新课标出台后,绝大多数人都不否认改革的必要,但要真正推进新课程,又非常艰难。

家长担心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担忧几乎成为集体无意识了。

一方面是对时下应试教育强烈不满,另一方面又都不敢轻易放弃应试教育。

道理上赞同新课程,实际上却又紧张、担心,结果就形成巨大的社会障碍力。

当然也还有另一种趋向,就是把新课标片面理解为颠覆性的,不顾实际条件,一味追求课改的形式。

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性,就不敢再提工具性,两者被生硬地割裂开来,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教育课,掏空了语文;强调学生为主体,就死板规定教师不能多讲,课堂教学追求无边的讨论。

关于新课标和课改已经有太多的争论,有些批评意见非常尖锐。

但我认为还是要从发展的全局来看,充分肯定10年课改的成就。

这次改革在课程与教学观念上已经产生大的冲击和突破,像“以人为本”、重视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注重学生身心健全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基本能力培养,等等。

这些观念过去也有提过,但这次新课标实施,从理论到实践集中强化提倡,得到了普遍的社会认同。

可以说这次课改激活了对于教育某些根本问题的认识,社会对教育必须改革有了更多的关注与共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一大收获。

语文课程应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语文课标修订的原则、依据及修订过程,在修订过程中有没有争论较大的问题?温儒敏:原则就是坚持改革方向,正视新课程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增加新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

理念很重要,信心很重要,还要有点理想主义。

但课改铺开之后,进入操作层面之后,就要格外注重实事求是,有科学的态度。

其实近30年来我国一直在进行教育改革,这种改革是渐进的,成绩显著。

现今碰到的有些问题,是发展中出现的,不能因此否定过往的实绩。

这次课改规模大,但不是推倒重来,不要非此即彼,而应承接过去的好经验,照顾到国情。

在调查与修订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到,课改不会一蹴而就,一定要从长计议。

不管课改现在有多难,碰到多少问题,我们都要支持,在运行过程中寻找出路,解决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并没有大的争论,大家对原来定的目标和基本框架都是肯定的。

但对于10年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那些争论比较大的问题,如人文性与工具性问题,修订中也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反复研究。

我们认为还是要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为语文课程应该将人文关怀和道德品格的教育、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教育,融入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中。

修订特别突出“语文素养”这个提法,作为新课程的一个核心概念,目的是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丰富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多方面和谐发展。

当然,前面说到实验过程出现的主要问题与趋向,这次修订也都比较关注。

比如强调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同时,注意到不掏空语文的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同时,也注重教师的引导;注意学生普遍阅读量不够问题,等等。

至于前面说的课改面临的某些共同性问题,不是语文课标本身能解决的,必须在大环境逐步改善过程中调整解决。

改动最多的是语言的表述记者:与实验稿相比,修订后的课标在哪些方面有变化?变化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变化是什么?温儒敏:此次修改达200多处,改动最多的是语言的表述,努力使意思更加准确明晰,尽量避免误解。

修订力图使课程目标更切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进一步突出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

如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增加了关于“语文素养”的描述,强调“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等内容。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要求的梯度和层次更加清楚,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也更具体。

有几点增删值得注意:一是在听说读写中格外突出“读”,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扩大阅读量,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

为此还特别调整和补充推荐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二是适当降低难度,特别是小学,有的教学目标不再提达成度的要求,而着眼于鼓励学生学习。

小学生的识字量规定有所减少,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提倡“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希望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达“四会”要求的做法,这是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的。

为此,还专门组织专家编制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三是将原来的附录《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内容扩充,增加了关于汉字、拼音、阅读、写作、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不过并没有完全采纳将语文知识“细化、系列化”的建议,因为过分细化和系列化,有可能使课程标准显得繁琐,并对教师造成束缚。

四是强化写字教育,从第一学段到第四学段都始终要求“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

这对电脑化带来写字能力普遍下降的状况是有针对性的。

五是明确要求防止和改正新课程实施后出现的偏差,如提出阅读教学中应当防止“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及“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等等。

课文的经典性、教材结构、教学评价和三维目标问题记者:因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考试评价及教师教学的依据,针对课标的这些变化您对教材编写、考试评价及教师教学有哪些具体建议?温儒敏:这些年实施一纲多本,各地出版多种语文教材,有的很不错。

新课标修订公布之后,都会作修订调整。

我觉得不一定按照课标“依葫芦画瓢”,课标改动多少,就补充多少,还是要从实际出发,认真调查总结一下使用情况。

有两点应当注意,一是选文还是要重视经典性和适合教学。

有些当代的文章好读,学生也有兴趣,但经典性显然不够,或者不太适合教学,不一定选。

因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对文化的尊严感。

有些传统的选文,虽然经典,可是不太适合中学生学习,也不一定要选。

还有,教材的结构也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各个单元重点突出,单元与单元之间衔接也注意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提升,反复落实基本训练。

可以说现在所有新出的教材都往人文素质教育靠拢了,有的靠拢并没有脱离语文教学规律,有的就可能走得过远,把语文的含量稀释了,甚至把教学秩序打乱了。

所以还是要注重教学规律。

篇幅要控制一下,内容过多,课时有限,很多教师还习惯固守教材,不敢有一点儿遗漏,这就使得课时紧张的问题更显突出。

好的教材应当留出老师与学生的空间,多一点弹性。

课程评价也是修订时反复斟酌的问题。

针对目前语文课程评价过分注重考试的甄别和选拔,修订稿强调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肯定看重考试,但也不妨多注意一下语文学习所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多作些形成性评价和综合评价。

现在学生的阅读量普遍不够,可以利用评价的杠杆,把课外阅读也列入评价范围,注意考查阅读量、阅读面,以及阅读的兴趣、品位和习惯。

写作教学中应重新强调对语言运用的评价,对有新意的表达多加鼓励,但不要过分追求文笔,文笔不是写作教学的第一要义。

语文教学包括作文教学,主要培养表达能力,特别是书面表达能力,能写通顺、清晰的文字,这是最主要的。

新课标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但不是每一堂课都要落实三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长期、隐性的目标,语文教育要靠熏陶,不可能在每一节课内全部落实三维。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相对集中,不可能完成太多。

要特别注重引导阅读,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理解、感觉、体验、察悟,包括语感,主要靠大量阅读中去“涵泳”,逐步习得。

如果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感觉,没有个性化的阅读,而教师讲得太多、太细、太零碎,不见得好,还可能破坏那种“涵泳”的感觉。

语文课不要过多依赖多媒体。

媒体用得太多,学生图像识别能力高了,思维往拼贴式、碎片化发展,文字感觉却差了。

不要忘了,文字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修订聚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过程之外另加一项内容,而是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思想情感的教育,渗透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之中,融入到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能采用说教的方式,而是应该精心选择阅读、表达的内容,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工夫,应避免围绕知识条文、概念定义耗费精力。

要培养这方面的实践能力,不能光靠反复做题,学会应对考试,而是要设计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生活联系起来,和各种学科的学习联系起来,根据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在运用中真正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能力。

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实践性”、“综合性”特点。

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的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指向这个核心。

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课程标准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对于推荐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也作了一定的调整和补充。

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与“教”的关系。

不能首先考虑这一课如何“讲”,那一课如何“表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