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与内容聚焦语言文字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标与内容聚焦语言文字运用

──访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修订组召集人温儒敏

为了更好地理解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日前,记者就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及修订的有关情况采访了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的召集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

课改激活了对于教育某些根本问题的认识

记者:此次修订是对语文课标实验稿的完善,课标修订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实验稿课标的实验情况?通过了解,您对实验稿课标10年的实验情况怎样评价?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在哪些方面?

温儒敏:语文新课标这次修订之前,在试行课改的29个省市区对7000多名教师和教研员作了问卷调查,其中,西部和乡镇的教师占了相当比例。此外,还收集整理近几年报刊传媒上关于课改的各种讨论,包括专家研究的一些观点。我和修订组成员还深入到中小学直接听课和听意见。

从调查看,一线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意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目标应更切合一线教学的实际;二是如何面对某些社会性难题,诸如小升初、中考以及高考的“指挥棒”对教学的制约问题;三是希望更有可操作性。此外,关于“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以及语文课程核心概念的问题,语文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的问题,等等,引起过较多争论,也都是大家所关心的。

调查表明,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对“课程性质”和这次改革基本理念的认同程度还是很高的,90%以上的教师都认为改革有必要,基本理念值得肯定。至于新课程“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贯彻和落实”,也有80%左右的教师抱有信心,认为“经过努力能较好地实现”。

新课标出台后,绝大多数人都不否认改革的必要,但要真正推进新课程,又非常艰难。家长担心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担忧几乎成为集体无意识了。一方面是对时下应试教育强烈不满,另一方面又都不敢轻易放弃应试教育。道理上赞同新课程,实际上却又紧张、担心,结果就形成巨大的社会障碍力。

当然也还有另一种趋向,就是把新课标片面理解为颠覆性的,不顾实际条件,一味追求课改的形式。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性,就不敢再提工具性,两者被生硬地割裂开来,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教育课,掏空了语文;强调学生为主体,就死板规定教师不能多讲,课堂教学追求无边的讨论。

关于新课标和课改已经有太多的争论,有些批评意见非常尖锐。但我认为还是要从发展的全局来看,充分肯定10年课改的成就。这次改革在课程与教学观念上已经产生大的冲击和突破,像“以人为本”、重视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注重学生身心健全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基本能力培养,等等。这些观念过去也有提过,但这次新课标实施,从理论到实践集中强化提倡,得到了普遍的社会认同。可以说这次课改激活

了对于教育某些根本问题的认识,社会对教育必须改革有了更多的关注与共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一大收获。

语文课程应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语文课标修订的原则、依据及修订过程,在修订过程中有没有争论较大的问题?

温儒敏:原则就是坚持改革方向,正视新课程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增加新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理念很重要,信心很重要,还要有点理想主义。但课改铺开之后,进入操作层面之后,就要格外注重实事求是,有科学的态度。其实近30年来我国一直在进行教育改革,这种改革是渐进的,成绩显著。现今碰到的有些问题,是发展中出现的,不能因此否定过往的实绩。这次课改规模大,但不是推倒重来,不要非此即彼,而应承接过去的好经验,照顾到国情。在调查与修订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到,课改不会一蹴而就,一定要从长计议。不管课改现在有多难,碰到多少问题,我们都要支持,在运行过程中寻找出路,解决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并没有大的争论,大家对原来定的目标和基本框架都是肯定的。但对于10年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那些争论比较大的问题,如人文性与工具性问题,修订中也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反复研究。我们认为还是要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为语文课程应该将人文关怀和道德品格的教育、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教育,融入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中。修订特别突出“语文素养”这个提法,作为新课程的一个核心概念,目的是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丰富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多方面和谐发展。

当然,前面说到实验过程出现的主要问题与趋向,这次修订也都比较关注。比如强调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同时,注意到不掏空语文的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同时,也注重教师的引导;注意学生普遍阅读量不够问题,等等。至于前面说的课改面临的某些共同性问题,不是语文课标本身能解决的,必须在大环境逐步改善过程中调整解决。

改动最多的是语言的表述

记者:与实验稿相比,修订后的课标在哪些方面有变化?变化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变化是什么?

温儒敏:此次修改达200多处,改动最多的是语言的表述,努力使意思更加准确明晰,尽量避免误解。修订力图使课程目标更切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进一步突出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如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增加了关于“语文素养”的描述,强调“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等内容。各学段的教学目标、要求的梯度和层次更加清楚,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也更具体。

有几点增删值得注意:一是在听说读写中格外突出“读”,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扩大阅读量,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

力”。为此还特别调整和补充推荐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二是适当降低难度,特别是小学,有的教学目标不再提达成度的要求,而着眼于鼓励学生学习。小学生的识字量规定有所减少,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提倡“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希望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达“四会”要求的做法,这是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的。为此,还专门组织专家编制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三是将原来的附录《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内容扩充,增加了关于汉字、拼音、阅读、写作、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不过并没有完全采纳将语文知识“细化、系列化”的建议,因为过分细化和系列化,有可能使课程标准显得繁琐,并对教师造成束缚。四是强化写字教育,从第一学段到第四学段都始终要求“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这对电脑化带来写字能力普遍下降的状况是有针对性的。五是明确要求防止和改正新课程实施后出现的偏差,如提出阅读教学中应当防止“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及“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等等。

课文的经典性、教材结构、教学评价和三维目标问题

记者:因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考试评价及教师教学的依据,针对课标的这些变化您对教材编写、考试评价及教师教学有哪些具体建议?

温儒敏:这些年实施一纲多本,各地出版多种语文教材,有的很不错。新课标修订公布之后,都会作修订调整。我觉得不一定按照课标“依葫芦画瓢”,课标改动多少,就补充多少,还是要从实际出发,认真调查总结一下使用情况。有两点应当注意,一是选文还是要重视经典性和适合教学。有些当代的文章好读,学生也有兴趣,但经典性显然不够,或者不太适合教学,不一定选。因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对文化的尊严感。有些传统的选文,虽然经典,可是不太适合中学生学习,也不一定要选。

还有,教材的结构也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各个单元重点突出,单元与单元之间衔接也注意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提升,反复落实基本训练。可以说现在所有新出的教材都往人文素质教育靠拢了,有的靠拢并没有脱离语文教学规律,有的就可能走得过远,把语文的含量稀释了,甚至把教学秩序打乱了。所以还是要注重教学规律。篇幅要控制一下,内容过多,课时有限,很多教师还习惯固守教材,不敢有一点儿遗漏,这就使得课时紧张的问题更显突出。好的教材应当留出老师与学生的空间,多一点弹性。

课程评价也是修订时反复斟酌的问题。针对目前语文课程评价过分注重考试的甄别和选拔,修订稿强调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肯定看重考试,但也不妨多注意一下语文学习所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多作些形成性评价和综合评价。现在学生的阅读量普遍不够,可以利用评价的杠杆,把课外阅读也列入评价范围,注意考查阅读量、阅读面,以及阅读的兴趣、品位和习惯。写作教学中应重新强调对语言运用的评价,对有新意的表达多加鼓励,但不要过分追求文笔,文笔不是写作教学的第一要义。语文教学包括作文教学,主要培养表达能力,特别是书面表达能力,能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