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
次要人物的作用
【典例2】(2018· 云南《刷子李》第24题)文章 的主人公是刷子李,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来 写曹小三? 答案:①曹小三的活动是文章叙事的线索;②通过 写曹小三,例面表现了刷子李真有绝活。(或:写 曹小三的心理活动衬托了刷子李的绝活名副其实)
线索的分类及其作用
物线
如《羚羊木雕》,全篇以羚羊木雕这一物品为线索,围绕其 写了父母逼问木雕,我送木雕,我要回木雕几件事, 赞美了 我和友人间美好的友谊 ,批评了父母不理解孩子的鲁莽行为 ,呼 吁做父母的应该理解少年,尊重他们的人格。 《散步》这篇文章就以散步这一事件作为线索
典例1(018:河南《父亲的长笛》目前这形象在 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①从情节看,母亲的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 疑问;又是母亲的话交代父亲断腿的原因,使情节 有波澜、更完整合理。 ②从人物形象看,母亲打她、训斥她与父亲的沉默 形成对比,表现父亲的隐忍和对女儿的爱,突出父 亲的形象。 ③从主题看,母亲在听父亲吹长笛和地哼唱时流露 出的幸福,突出了家庭的和谐、温馨,丰富了文章 的主题。
记叙文中次要人物的作用
次要人物的作用
01
从侧面衬托主要人物的精神品质。
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暗示了人物的 02 命运。 03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04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交代了....内容,
使情节更具真实感。
1.XX人物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 要分析。 2.文中多次提到XX人物,有什么用意
概括内容
本文的明线是什 明线是…,写了 么?暗线是什么? 什么?暗线是什 有什么好处? 么?写了哪些内 容;好处是… 小说明暗线交织, 使得情节的发展脉 络清晰,也使小说 的主题得到更深的 挖掘。
线索的作用
• • • • • 1、是贯穿全文的脉络 2、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3、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5、表现了文章中心或烘托了人物形象。
次要人物(物象)在小说中的作用答题思路
次要人物(物象)在小说中的作用答题思路【常见设问方式】:(1)小说中塑造某某人物有何作用?(2)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3)请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答题思路】:①次要人物(物象)自身的意义和作用。
②次要人物(物象)对主要人物有烘托、对比、反衬主要人物的xxx的性格(形象)。
③次要人物(物象)推动情节发展或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如果是“我”能增强故事情节的真实感。
④次要人物(物象)暗示社会环境⑤写次要人物(物象)的--、--、暗示(揭示)小说的主旨,深化xx主旨。
【注意点】:要注意结合文本内容具体作答,不能套用空话,全国卷尤其注重对文本本身的理解【题型示例1】:(2016年全国卷3)“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题型示例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溜索》2008高考)答: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题型示例3】:小说写巴音的两个儿子,对刻画老牧民巴音的形象有什么作用?(4分)答:1、两个儿子的出走,侧面衬托了老牧民巴音改变草原面貌的执着信念和坚毅态度;2、两个儿子的回归,侧面验证了巴音对草原美好前景的预见。
【题型示例4】:简要分析红酒和朋友这两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4分)答:(1)红酒:①引出“小贱妃”这个人物;②借红酒之口评价人物;③以红酒的情绪感染读者。
(2)朋友:推动情节发展,引出老婆婆。
【题型示例5】: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满仓,请结合全文探究故事中“我”这个人物的作用。
(6分答: ⑴“我”见证了满仓“剃头”行为的缘起与经过,这使得故事情节更具真实感.⑵写“我”,更能表现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⑶借助“我”和满仓的对话,突出了文章的主旨:生活在底层的农民工的辛酸、不满和无奈,呼唤我们关注农民工的生活。
概括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作用(教考衔接 教材典例)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全国通用)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 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 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的内心感受,抒情更真切感人;③增强文章真实感与可信度。
备考关键能力
教材典例
小说的三要素
简要分析《祝福》中祥林嫂的艺术价值。 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作用
【参考答案】 ①人物上:祥林嫂是中国旧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典型,善良刚烈, 勤劳能干,却在封建礼教和思想的压制下走向毁灭。 ②主题上:作者通过对祥林嫂形象的塑造,控诉了封建思想和礼 教对人的戕害。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 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 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 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1)(主要人物作用题)小说中的王有福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的 对主题 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
作
用
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或影响: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
对社会
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产生的影响 或作用,体会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是
作品真正的写作意图。
次要小人说的物三要的素作用
小说解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
小说解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情节展现了丰富的故事内容。
人物与情节是小说中两个最为重要的要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世界。
本文将从人物与情节两个方面,对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进行解读和分析。
一、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人物是小说中最直观且具体的表现形式。
小说创作中,通过赋予人物独特的性格特点、活动和对话等来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体现故事主题和思想内涵人物在小说中扮演着传达主题和思想内涵的角色。
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思想感情的描写来体现作品的价值观和思想主张。
比如,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主人公的思想狂躁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正是作者借助这个形象,传达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对民众命运的关切。
1.2 推动情节发展人物在小说中不仅是被动地受情节推动的对象,更是积极地推动情节发展的力量。
每个角色在小说中有着不同的动机和目标,他们的努力和选择将会导致情节的发展和转折。
例如,在《红与黑》中,主人公朱利安在不同的环境中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进行了各种行动,这些行动推动了情节的展开,也表现出了朱利安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和坚强性格。
1.3 反映社会和时代背景人物形象也是作者为了展现特定社会和时代背景而创造的。
通过描写人物的社会身份、家庭背景、交往圈子等细节,可以反映出人物所处的社会和时代背景。
这种反映既有助于读者理解人物的行为和思想,也为读者提供了了解历史背景的窗口。
二、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情节是小说故事的骨架,是小说的核心内容。
情节呈现了小说中的事件和行动,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和进展。
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吸引读者兴趣情节是小说最吸引人的部分之一。
作者通过一系列曲折的情节设计来制造悬念、情感冲突和意外发展等,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魔幻小说《哈利·波特》系列中,作者J.K.罗琳通过精彩的情节设计,让读者沉浸在魔法世界中,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小说主要人物、次要人物
10.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5分)
审题定向 自主尝试
标题就是“捡烂纸的老头”,所以捡烂纸的老头在文中属于主要人物,本题考查“主要人物作用”
考点突破
答案 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 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 ②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唤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 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理解和尊重。 解析 从社会意义上分析,“捡烂纸的老头”是文章着力塑造的一个核 心人物,从“小伙子没有理他”“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等可以看出, 作者对老头受到周围人的漠视的处境是十分同情的,作者是在呼吁人们
11.“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审题定向 自主尝试
“我”在文中属于次要人物,本题属于考查“次要人物作用”。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一般指向主要人物、情节或主题。该 类题目是套路化的题目,解答的关键是能够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考点突破
答案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 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 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解析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了与 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作者抒发感情。正是“我”约王有福见面,才推 动了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王有福的人物形象正是通过“我”的所见所 做所感才一点点地展现出来,“我”的存在也凸显了王有福的思想性格 特点,使他的形象更加鲜明。题角度
角度
①××(次 牵线搭桥 要人物)在 推动情节 小说中有
什么作用? 侧面衬托 请简要分 个性鲜明 析
渲染气氛 ②分析小
“幕后英雄”的神奇作用——例析中学语文教学中小说次要人物的作用
三、牵线搭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人物是情节的制造者”,大多数作品中的次要人物,对情 节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作者通过他们的所见、所闻、所作、所 为,把故事相关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小说次 要人物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起到一定的叙事功用。 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虽然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但 实际“于勒”是个次要人物,小说围绕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对次 要人物“于勒”的态度变化来展开情节,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 态度开始是厌恶,把于勒当作是全家的“恐怖”。后来,听说于勒 发财了,打算回家跟哥哥同住,此时他们又盼望于勒回来,把他 当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最后,于勒又沦落成一个穷光蛋时, 菲利普夫妇又他当作“瘟神”一样躲着,不愿他再回到这个家。 情节发展如何由“撵于勒”到“盼于勒”再到“躲于勒”呢?是谁推 动着情节的发展呢?从原文不难看出,就是于勒。从“撵”到“盼”
环境描写 题目 次要人物 记叙方法的作用抄写一遍
环境描写、题目、次要人物和记叙方法在文学作品中都有各自独特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1. 描绘背景:通过描写环境,为故事提供背景信息,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情节的发展。
2. 营造氛围:环境描写可以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如紧张、平静、欢乐或悲伤,从而影响读者的情绪。
3. 推动情节:环境的变化或特定的场景可以为故事情节提供关键的转折点或触发事件。
4. 塑造人物: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可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点或生活状态。
题目作用:1. 概括主题:题目可以概括作品的主题或主要内容,为读者提供阅读的指引。
2. 引发好奇心:一个好的题目可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使他们对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3. 情感表达:题目可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观点,为作品定下情感基调。
4. 象征意义:题目可以具有象征意义,代表作品中的某个元素或深层含义。
次要人物的作用:1. 辅助主角:次要人物可以为主角提供支持、帮助或伙伴关系,共同推动故事发展。
2. 衬托主角:通过次要人物的对比,可以突出主角的特点、性格或形象。
3. 增加情节复杂度:次要人物的介入可以使情节更加丰富多彩,增加故事的曲折性和趣味性。
4. 深化主题:次要人物的故事、命运或性格可以揭示作品的主题,使主题更加深刻和丰富。
记叙方法的作用:1. 讲述故事:记叙方法决定了故事如何被讲述,不同的记叙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风格。
2. 塑造氛围:通过不同的记叙方法,可以为故事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和情感基调。
3. 控制节奏:记叙方法可以控制故事的节奏,决定情节的发展速度和重点。
4. 突出主题:记叙方法的选择可以突出作品的主题或重点,使主题更加鲜明和深刻。
小说复习知识点总结
小说复习总结一、情节手法情节手法包括叙述手法和结构手法:叙述手法包括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和叙述方式(倒叙、顺序、插叙、补叙、平叙);结构手法包括悬念、抑扬、照应、伏笔、对比、衬托、铺垫、突转、线索。
例题1:(2019浙江卷《呼兰河传》)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侧重叙述手法)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
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
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
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例题2:《怀念战队》:小说在情节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叙述手法和结构手法)①场景的设置。
挑选了“CS战队火拼”“军营射击”“两退网吧”“无声流泪”等几个典型场景,就把“他”前后的态度和成长的历程表述得清晰、感人。
②对比手法。
将网络游戏与现实军营两种人生相互映照,体现人生的不同境界,突出主题。
③采用第三人称叙述。
更直白更真实,便于展开文章叙述,使文章娓娓道来,不矫情造作。
二、人物手法塑造人物的手法,分为直接(正面)描写和间接(侧面)描写,直接描写有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描写等;间接描写有环境衬托、人物衬托、物象衬托。
例题:(2019全国卷2)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①外貌描写(肖像),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②语言描写,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③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村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三、环境手法环境手法分为描写技巧和描写角度:描写技巧有白描和工笔、以动衬静、虚实、点面、修辞等;描写角度有绘形绘声绘色、移步换景、远近高低等。
例题:三维设计《除夕雪》第一段是如何描绘除夕雪景的?请简要分析。
1.比喻,将白雪覆盖的山比喻成刚出笼的白面馒头;2.以动衬静,用“咔擦”一声,枝桠的断裂声和雪沫扑簌簌的落地声衬托除夕夜的静寂;3.绘形绘声绘色,白雪覆盖的山写出了雪的颜色,雪沫扑簌簌的写出了雪的形状和声音。
例析小说作品中“次要人物”的大作用
例析小说作品中“次要人物”的大作用摘要:人物形象是小说作品的中心要素,在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时,人们往往着力于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而忽视次要人物的重要作用。
其实,小说作品中的次要人物在推动情节展、映衬主要人物、反映社会生活、深化小说主题等方面均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小说次要人物推动情节映衬人物反映生活深化主题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为此,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就构成了小说必备的三个要素,而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中心要素。
纵观古今中外的优秀小说,大都以集中的笔墨,着力刻画一个或几个主要人物,以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作为作品人物形象塑造的焦点,并随之配置和描写一些必不可少的其他次要人物,从而对社会生活进行广泛的艺术概括。
但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往往津津乐道地对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而忽略了次分要人物的重要作用,其实,小说作品中的次要人物在推动情节展、映衬主要人物、反映社会生活、深化小说主题等方面均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品味。
1 穿针引线,推动情节发展“人物是情节的制造者”,大多作品中的次要人物,在“情节”方面起着线索作用,以他们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串起小说内容,使小说更具真实感,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更趋自然,因此,看似轻描淡写的次要人物,其实都是在积蓄力量,厚积而薄发,穿针引线、推波助澜,使小说呈大张大合的态势,从而使读者获得与众不同的审美感受。
换句话说,作者利用他们不一定是为了塑造一个艺术典型,而主要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起到叙事手段的作用。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一位次要人物,正如作者所言:“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
”可见其地位之低、身份之微。
但作者在安排《红楼梦》结构时,却精心找来与贾府地位极大悬殊的这么一个小人物、小村妇,通过“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引出贾府的一系列事件,让她穿什引线,推动情节的发展,揭开这个贵族家庭的面纱,把它外在威严、势派和内部的奢靡、腐朽展现在读者面前。
怎样引导学生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哦,香雪》的教学为例
素质培养人物是小说的核心。
“高考考查的重点,《哦,香雪》笔调清新隽永,文字鲜活灵动,味悠长,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形象。
笔者认为,学生关注小说中的矛盾点,人物形象,获得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
《哦,香雪》的篇幅不短,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都有着各自的特点,意。
在教学的过程中,基础上,以“无矛盾,不精彩”为主题,己感兴趣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解读人物形象。
看一看小说的标题,让的“女主角”入分析,仔细探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火车快来时,香雪前面”;火车来时,香雪却“躲在后面”“到最后”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又有些害怕,这一细节十分符合其农村少女的身份,真实又自然。
(2)当香雪终于“轻巧地跃上踏板”,了,但又“挽紧篮子”“(到火车上去看一看)后的激动心情,陌生环境后的拘谨与不自然。
(3)香雪一路追着火车,了火车,“香雪”时,不仅是而且是“追求现代文明”和矛盾点是作者围绕人物本身的性格、等来设置的。
为了帮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教师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有机会到大城市去读书,毕业后你还愿意回到家乡吗?”以此来引发他们的思考,让他们感受青春的懵懂与美好。
如果说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红花”的话,那么次要人物就是用来衬托“红花”的“绿叶”,起着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高明的小说家不仅能够塑造出令读者难以忘怀的主要人物,而且能够塑造出个性鲜明、大放异彩的次要人物。
香雪的好姐妹凤娇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个次要人物。
作者在她的身上也设置了一些矛盾点。
最明显的是凤娇对年轻乘务员的态度:刚开始,她壮着胆搭讪,火车开走后“静得叫人惆怅”,然后又在众人的调笑起哄下“嘴硬”辩解。
这种“亢奋后的失落”是处于青春期的人所特有的情绪起伏。
等到火车再来时,凤娇“被有意分配”给“北京话”(说北京话的年轻乘务员)做买卖。
她“故意磨磨蹭蹭”,等到“车快开时才塞鸡蛋”。
凤娇明明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子,通过设置这一矛盾点,作者写出了少女的羞涩和腼腆。
小说中次要人物的职责
小说中次要人物的职责在小说中,次要人物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虽然他们的地位不如主要人物那样突出,但他们仍然为故事的发展和主题的呈现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次要人物通常不仅仅是用来填充情节或提供背景信息,他们有着独特的职责和任务,为整个故事增添了多样性和层次感。
首先,次要人物可以用来支持主要人物的性格塑造和发展。
通过与主角的对比或对立,次要人物能够凸显主角的优点或缺点,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主角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
例如,在《红与黑》中,次要人物巴奎尔充满正义感和同情心,他的形象和行为使得主角朱丽安·索雷尔看起来更加冷血和自私。
在这个故事中,次要人物的职责就是为主角的塑造提供对比和反衬。
其次,次要人物还可以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他们可以是故事的触发点或导火索,推动主角迈出行动的第一步。
有时候,他们也可能是解决主角困境的关键角色。
例如,在《哈利·波特》系列中,罗恩·韦斯莱和赫敏·格兰杰作为哈利的朋友和队友,他们经常提供重要的情报和帮助,为哈利和他的朋友们赢得了关键的胜利。
在这个故事中,次要人物的职责就是在故事中扮演支持和帮助主角的角色。
此外,次要人物还可以用来展示社会背景和环境。
他们可以代表不同的社会阶层,文化背景或个人经历,为故事增添真实感和多样性。
通过次要人物的言行举止,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故事所发生的社会环境。
例如,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菲茨杰拉德通过描写各种故事中的次要人物,如彭伯克夫人和赛尔玛,展示了上层社会的虚荣和堕落,为整个故事提供了珍贵的背景信息。
综上所述,次要人物在小说中有着重要的职责。
他们可以用来支持主角的塑造、推动情节发展、展示社会背景和环境,传达故事的主题和道德价值观。
通过次要人物的存在,故事变得更加立体和丰富多样,读者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故事的内涵。
本小说叙述人称、视角、腔调,附案例解析
小说叙述人称、视角、腔调,附案例解析1.关于人称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这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以贯之。
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
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
“我”的内心世界,则可能充分展现,这就更具有真实感。
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
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就是用的第一人称叙述,通篇都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而读者有时简直觉得变成了鲁滨孙本人,在荒岛上生活;或者似乎是鲁滨孙在荒岛上孤身生活的惟一目击者。
尤其是鲁滨孙作为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十分详细地描写他的心理活动。
这就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不过,第一人称叙述有它的不可克服的缺点,即主观渲泄的过分和客观视域的局限。
主观渲泄的过分是指可能流于脱离小说情节的议论、抒情,客观视域的局限是不能涉及除“我”之外的所见所闻,这就限制了小说这种文体表现生活的自由度。
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第一人称叙述中,“我”不是作者,而有人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这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我”作为小说次要角色的例子如鲁迅的《孔乙己》,“我”是一个小学徒,在小说中只是非常次要的角色,而主角则是孔乙己。
小说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和其他人物的表演,从而展现世态的炎凉,孔乙己命运的可悲。
安排一个“我”做目击者,这就比用第三人称更为真实地揭示人物性格遭际命运。
第二人称叙述视角。
运用第二人称写作,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小说中既出现“你”,同时也出现“我”与“他”,这种情况一般不能称为真正的第二人称小说;二是小说通篇只出现“你”,而不出现“我”,更不出现“他”,这就是所谓真正用第二人称写作的小说。
记叙文次要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引言概述】
在记叙文中,除了主人公之外,次要人物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虽然他们在故事中的地位相对较低,但他们的存在对于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展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记叙文中次要人物的作用,从角色设定、情节推动、主题突出、背景衬托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
1.角色设定
1.1补充主人公形象
1.2塑造故事背景
1.3表现社会环境
1.4增加故事的复杂性
1.5与主人公产生对比
2.情节推动
2.1推进主线故事
2.2制造冲突与阻碍
2.3提供帮助与支持
2.4促使主人公行动
2.5添加悬念与转折
3.主题突出
3.1传达道德观念
3.2展现人性的复杂性3.3强调社会问题
3.4突出价值观念
3.5引发读者思考
4.背景衬托
4.1描述时代背景
4.2刻画社会风貌
4.3表现地域特色
4.4体现文化差异
4.5增加文学艺术性
5.次要人物形成
5.1有别于主人公特质5.2与其他人物互动5.3反映社会角色
5.4强化人物形象
5.5塑造故事走向【总结】
次要人物在记叙文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他们通过角色设定、情节推动、主题突出、背景衬托等多种方式为整个故事增添了色彩和厚度。
他们的存在使得记叙文更加真实、丰满,对于主人公的成长、决策和命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次要人物的描写和塑造,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涵与主题,并从中获得启示与思考。
因此,次要人物的作用不容忽视,而仅仅关注主人公是远远不够的。
例析小说中次要人物的重要作用
例析小说中次要人物的重要作用作者:公维美蒋永成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1年第02期语文教学活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小说的教学,在这一环节中,必然涉及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的分析。
在三要素中,人物又是主要的要素。
人物可以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主要人物是作者浓墨重彩刻画的结晶,也是我们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赏析、品读的对象。
另外,还有一些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这些人物往往被我们忽略,或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其实,他们在侧面衬托、推动情节、渲染气氛、升华主题等方面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在赏析小说时,也要注重通过分析次要人物来理解课文,提高欣赏水平。
下面就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浅析如下:一、侧面衬托,个性鲜明。
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
恩格斯曾倡导“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
在一部小说中或是一部戏剧中主人公或主角就是红花,次要人物和配角就是绿叶,这是一种衬托的手法。
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
也就是说,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对次要人物的着墨非常少,但他们却起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文中的“我”面对穷困潦倒的于勒,还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这说明“我”是一个有同情心、正义感的人。
在这里通过对次要人物“我”的简单描写,就把菲利普夫妇冷漠无情、虚伪自私的特点充分地衬托了出来。
在《变色龙》一文中,火红色头发的巡警叶尔德林也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从端着一个“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的筛子到报告“好像出乱子了”,从给警官脱穿大衣到两次对狗的来历进行判断,既表现出他忠实而驯服,又从侧面衬托了警官的专横多变、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
这样,通过次要人物的衬托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使文章更含蓄、更客观、更有力。
二、牵线搭桥,推动情节。
小说常见题型及典型例题精编精析
小说中常见题型设置一、梳理情节(抓住人物活动或者事件来梳理)1、(《头汤面》)浒浦羊庄经历了怎样的盛衰变迁?门庭若市——勉强维持——重新叫响——物是人非2、(2015浙江,14)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
②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
③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二、情节的作用思路:1、点明结构上的作用。
2、概括内容。
3、主题。
4、人物(次要人物的作用)开头:设置悬念,层层推进,引人入胜,开门见山,引出下文,伏笔悬念,铺垫,总起全文,点题,渲染烘托奠定情感基调中间:推动情节发展,承上启下,伏笔,铺垫,插叙结尾:卒章显志,照应,点题,深化,总结全文,欧亨利式(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与前文的伏笔前后照应,诗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③深化主题),戛然而止式(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补叙:照应前文,补充解释或者巧设突转,出人意料,引人意料,伏笔铺垫其他:详略得当总结:1、开头段作用:内容上:①总领全文②引出所写对象,交待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下文对……的叙写)③开篇点明题旨;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④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结构上:①设置悬念②埋下伏笔③照应后文(或结尾)首尾呼应④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⑤与下文形成对比,突出强调……的内容⑥欲扬先抑。
使文章有起伏之势,突出强调……⑦若连续发问,兼有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引起读者思考的作用(用问句开头:提出问题,引人思考)⑧若连续感叹,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⑨引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2、中间段作用:内容上:①本段内容(……对象+怎么样)②照应上文,呼应下文;前后照应③形成对比或反衬或正衬,突出强调了……的内容结构上:①承上启下(如何承上?如何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②为……作铺垫,埋下伏笔③思路的转变(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到……,层层深入);3、结尾段(内容、结构、特色结尾)作用①总结全文,归结主旨②卒章显志,点明题旨③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④呼应标题,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⑤和文中……照应⑥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⑦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⑧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耐人寻味⑨戛然而止,回味深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 例析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在三要素中,人物又是主要的要素。
人物能够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主要人物是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结晶,也是我们在课堂上破费大量时间赏析、品读的对象。
另外,还有一些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这些人物常常被我们疏忽,或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其实,他们在侧面烘托、推进情节、渲染氛围、升华主题等方面占领着重要的位置。
在赏析小说时,也要注重经过剖析次要人物来了解课文,进步观赏程度。
下面就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浅析如下:一、侧面烘托,个性鲜明。
侧面烘托,就是经过对其别人物、事情的叙说和描写,来烘托主要人物。
恩格斯曾倡导“把各个人物用愈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愈加鲜明”。
在一部小说中或是一部戏剧中主人公或主角就是红花,次要人物和配角就是绿叶,这是一种烘托的手法。
经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烘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到达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
也就是说,次要人物能够将本来单调的故事情节烘托得活灵敏现,凸现人物质量,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愈加鲜明明晰。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对次要人物的着墨十分少,但他们却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文中的“我”面对穷困潦倒的于勒,还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这阐明“我”是一个有同情心、正义感的人。
在这里经过对次要人物“我”的简单描写,就把菲利普夫妇冷漠无情、虚伪自私的特性充沛地烘托了出来。
在《变色龙》一文中,火红色头发的巡警叶尔德林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从端着一个“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的筛子到报告“仿佛出乱子了”,从给警官脱穿大衣到两次对狗的来历停止判别,既表现出他忠实而征服,又从侧面烘托了警官的专横多变、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
这样,经过次要人物的烘托来表现人物性格特性,使文章更委婉、更客观、更有力。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着重刻画了刘备和诸葛亮的明君和贤相的形象。
在赤壁之战前后,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通过次要人阁瑜的杰出的军事才能来正面衬托他,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运用了苦肉计、反问计等,这些早已被诸葛亮看透。
而小说在突出周瑜的聪明才干时,又运用了次要人物蒋干的自作聪明,实则愚蠢的行为来反衬周瑜的聪明,这也间接地衬托了诸葛亮的聪明。
二、牵线搭桥,推进情节。
在一些小说中,人物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常常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常常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
经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交融在一同,推进情节开展。
他们的呈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
如《孔乙己》,在酒店这样一个场景里,充沛发挥小伙计“我”的作用,经过“我”的耳闻目击和感受,从几个方面来描写孔乙己的个性和凄惨遭遇。
由于“我”担当的是尽管温酒这样一种清闲无聊的职务,心里很烦闷,因而就有时机察看顾客们的动静,作品经过“我”的眼睛,正面描写孔乙己在酒店里的几个生活片段,突出地塑造了他那陈腐可笑、屈辱自尊的性格。
作品又经过“我”的耳朵,听人家在背后里谈论,侧面写孔乙己的屡试不第、偷书挨打,概括地引见了孔乙己的身份、遭遇、嗜好,并点明他性格构成的缘由。
“我”的确是个关键人物,总是在关键时辰呈现,说出至关重要的话,做出重要的事,掀起轩然大波,把事情推向高潮。
三、渲染氛围,奠定基调。
很多小说会呈现大众局面,这些局面中的大众,大多是不重要的次要人物。
正是这些次要人物的呈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详细环境,起到了渲染氛围、奠定感情颜色基调的作用。
《变色龙》一文中,围观者先是起哄看繁华——“还有人叫喊:‘别放走它!’有人从商店里探出头来,脸上还带着睡意。
木柴厂周围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似乎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
”当厨师把狗领走后,他们居然一下子对着首饰匠赫留金哈哈大笑。
他们不敢讪笑警官的多变,而只敢讪笑倒运的人——这样既让他们十分开心,又无丝毫的风险性。
这样一群小市民,固然脸谱各异,性情有别,但有一点是完整相同的,那就是麻木不仁、愚蠢无知、荒唐无聊、奴性十足。
他们既为奥楚蔑洛夫反复无常、翻云覆雨的性格提供了典型局面,也展现了19世纪8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中一副真实的画面,深入地反映了当时俄国的社会理想。
在《孔乙己》中同样对“一群人”停止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孔乙己生活在众人的哄笑中,他在人们的笑声中退场,在人们的哄笑声中扮演,最后在人们的笑声中走向死亡。
“笑声”贯串着全篇,这阵阵笑声中透显露一面是凄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方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乐和取笑,只要孔乙己到店“店内外充溢了快活的空气”,外表上衬托了欢乐的氛围,实践上是以乐写哀,更令人悲痛,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了一层令人悲凉的意味,进而深入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漠。
四、升华主题,画龙点睛。
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不只和主要人物息息相关,也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血肉相连。
也就是说,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效劳的,更是为提醒小说主题效劳的。
小说对次要人物的描写貌似平淡轻松,实则包含着厚重的力气,既添加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又起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写了菲力普的两个女儿、女婿。
这些次要人物的描写,阐明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权力无孔不入,浸透到资本主义的每个毛孔里,爱情也是以金钱为转移的,爱情也渗入了铜臭。
《范进中举》对次要人的描写更是活灵活现,中举前乡邻们对范进漠然置之,中举后乡邻们拿来鸡蛋、酒、米款待报录人,又到集上寻觅范进,悉心照顾他。
小说经过对次要人物的描写,能够看出当时的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竭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从而有力地升华了主题。
浅析人物于小说叙事之意义我们完全想象不出没有人物的小说是如何一番模样,实际上,结构主义者一直试图忽视小说中人物的作用,他们不承认人物作为活生生的形象存在,他们甚至避免把人物当作心理本质来研究,唯一可以承认的是人物的行动。
但是,在我看来,人物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因为他(她)的行动以及行动本身形成的事件,另一方面,人物自身的心理也是完成人物塑造的重要因素。
假如《红楼梦》里没有林黛玉葬花时如泣如诉与周围环境落花流水相配合的心理描写,假如没有她平时对贾宝玉言语各色各样的心理揣测,恐怕光是一些情节还不足以给我们形成凄婉多疑的林黛玉形象吧。
一个完整的人物,不仅有其心理,也应有相应的行动,两者相辅相成。
再说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如果撇开主人公的心理本质而谈其它,那岂不是忽略了最重要的研究途径吗?巴特尔说:“今天小说中正在绝种的并不是小说特性,而是人物。
”足可见结构主义对人物位置的淡化。
因此有人称“人物死了”。
那么人物真的死了吗?一些现代小说家否认了依据对人的传统观念构成的、曾经被视为人物标志的各种特征。
人物已经不再被认为是“具有鲜明特征与别人明显不同”的形象存在。
结构主义者与之相呼应,肯定这样一种小说人物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约定俗成的系统——这些系统是横贯个人的,使个人成为一个各种力量和事件汇集的空间而不是一个个性化的实体(卡勒)。
他们强调的是行动决定推动人物。
人物对小说叙事两个方面的意义也就是所谓的人物两重性。
一是角色,也可叫做性格,第二是行动元,即情节。
行动元是行动素,是动作的发生者。
在这两者关系上,众说纷纭。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提出,人物概念是次要的,完全从属于行动概念。
他认为,可能有无性格的故事,不可能有无故事的性格。
然而对于“性格”一词的解释,狭义上我们可以认为凡是存在于小说中的人物,无论笔墨多少,作家赋予他(她)的都是性格,只是从表现方面和手段上可以区别程度不同而已。
绝大多数的结构主义者认为,人物只有作为行动的媒介或“执行者”才是必要的。
格雷马斯将人物视为“行动者”(actant);巴特尔在1966年明确提出人物从属于行动的观点。
但是也有一些不同观点,赫拉斯就认为人物的性格是最重要的,“人物的完美是写出性格”。
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也谈及性格至上。
而我国传统观点则将人物置于高位,更侧重于将事件作为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和工具。
关于性格和情节,我觉得两者皆不可缺,行动表现性格,性格促进情节前进,互相作用。
有以性格为主导的小说,也有重于情节的小说,不可一概而论。
观察角度的不同也是造成分歧的主要原因。
“人物”在小说中出现不是系统的,读者只有通过连接组合零散于各处有关人物的各种形象,才可以形成自己完整的“人物”概念。
重复也就成为聚合的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手段。
如余华在《我没有自己的名字》里,正是通过种种旁人与“我”的对话,例如骗“我”而互相取笑对方,哄骗狗从床下出来等,体现了“我”无知,善良的性格。
人物在小说戏剧传记中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在传记中,人物是真实的,而小说的人物首先应该是虚构的,是作家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删除多余的事件而拼凑成的“合成”人物。
我们可以跟随作者“从上帝的位置”观察小说人物的一言一行日常起居甚至内心独白,然而对于传记中的人物却不能如此。
小说人物的情节是紧凑而集中的,传记的人物情节却是排列性质,无可剔除的。
就戏剧人物而言,虽然可以跟小说一样有虚构的人物(大多数也确实如此),但在表现人物上,小说不仅可以从语言,行动,心理活动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对比描写方面出发,作者还可以作为叙事者发表独立的见解和评论,这是戏剧人物所不能及的。
在人物分类上,各家评述不一。
普洛普让人物从属于行动区域,并根据表现的七种一般角色加以分类:坏人、施恩者、援助者、被追寻的人和她的父亲、发送者、英雄以及假英雄。
然而叙事作品中人物可以服从种种取代法则,即使在作品内部,同一个形象也可以扮演不同的人物。
比如在莫里哀的《乔治·当丹》里,当丹发现妻子的婚外恋后,扮演着一个屈辱的丈夫形象,然而当妻子反咬一口,他又成了污蔑者和多疑的丈夫;接着妻子和情人约会,当丹再次变成揭密者,并且通过报告岳父岳母而成为告密者,谁知又被妻子反诬,最终自食其果。
1927年,福斯特将人物区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属于平面的,意识中有一个主导的线牵引着,类似于“气质”,脸谱,类型,“可以用一句话表现”。
另外,这样的人物在行动过程中并不发展,因此更容易被读者意识,而且更容易被记住。
在小说中,故事性、情节性、戏剧性、巧合性容易产生扁平人物,带有更多的喜剧色彩。
而圆形人物具有悲剧色彩,以人物的性格为中心,心理活动为轴发展。
圆形人物性格复杂、多面、立体、多维,性格呈现发展过程,而不是像扁平人物那样没有变化的性格。
还有人提出“尖形人物”之说,这种人物可用简单的话概括其性格、主要特点,又是浑圆、立体的性格。
文学史上就有一些明显的圆形人物,比如极端主观主义的堂吉珂德和伴唐僧西游具有强烈叛逆感的孙悟空。
关于人物之间的关系上,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关系:(1)敌对的,人物总是处在一种敌对紧张的关系中,这种关系总是由一种平衡到不平衡的状态发展演变着。
(2)互相帮助的,这种关系有时候也会有不平衡的状态,但最后还是要恢复到平衡状态。